進攻小一:若品德與成績二選一

若問家長,品德與成績兩者只選其一,十個家長,至少九個半也會答品德吧;並非說魚與熊掌一定不可兼得,但無可否認是少之又少。準備遞交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的家長們,你會怎樣挑選學校﹖小學升中的Banding比例、派位成績固然是重要參考,學校的校風又會否是你的考慮?家長不妨暗自思忖,今天的世道,決定孩子未來的,是人格或學業成績﹖ 文﹕梁永樂@八爪魚家長 人格還是成績決定孩子未來? 認識一個人,第一印象很重要,而且往往是決定之後那人會是你的情人、朋友抑或不相往來的過客。認識一間學校亦一樣,門外是否掛滿橫額「學業成績怎樣怎樣」、「畢業生有X優生」、「派位成績如何如何」,標榜的校友或學生,又會是哪一類人?我不敢妄言說教育改革帶入了商業管理文化,以利益、效率、成效先行,然後才談什麼人情、百年樹人等等偉大而奢侈的理念,尤其在收生不足的惡劣環境下,生存才是王道。 穩入淳樸邨校 或勝名校等抽獎 龍年效應,今年不少家長都聞到「?味」,不敢輕舉妄動跨網選校,擔心失去所謂「111」(即所有的第一志願都選同一所學校)的叩門機會。有家長向我請教意見時指,自己的小學母校是一所屋邨小學,絕非名校,論成績亦算不上地區名校。不過,那位家長自覺總算是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好人,小學同學們(仍有聯絡的)也相當純品、正直,而且今天母校的校風仍相當淳樸。聽罷,我反問一句:「如果子女入了母校,是否都不會打算再叩門﹖」該家長心裏或許早有答案:「有這樣的學校收已相當不錯,至少不用再擔心大抽獎,或受叩門之苦。」我也建議,一鳥在手,勝過名校等抽獎;而且即使在自行階段獲派學位,也可一試到心儀名校叩門,雖然未必所有學校都接受非111報讀的學生申請。 學生重感恩 成績品德差極有譜 「先求人格‧後求卓越」是某幼稚園的格言,要付諸實行談何容易,學校或因擔心家長心中是「先談成績,後育人格」,不少學校趁新學年或簡介會,都要大事宣揚學校的威水史,包括學校、運動或藝術等得獎成績表。剛過去的新學年,我應邀參與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小一成長日營暨親子感恩宴,主題十分清晰就是「感恩」,要對父母感謝,要對未來一年教導自己的老師、班主任感恩。孩子透過隨機派位,從不同幼稚園升上同一間小學,難免各有差異,學校給家長及學生第一個任務是建立與學校一致的理念,只要學生懂得感恩,聽從老師的教誨,與同輩建立感情、互相尊敬,從而學懂自律。我相信,學生「差極有譜」,不論是成績抑或品德。 作者簡介:明報前教育新聞組長,育有一子一女,從新聞前線真正跳入教育大洪流

詳細內容

小一面試攻略﹕熱門小學校長教路 面試重投入 家教勿忽略

踏入小一面試高峰期,爸媽和孩子都忙於應戰,尤其在龍B效應下,今年熱門的直私小學報讀人數間間屢創新高,少者都有四五千人,若無充分準備,想單憑運氣博取一個學位的話,那注定是陪跑。雖然沒有校長會公然披露面試題目,但透過旁敲側擊,以及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大抵也能整理一條脈絡,絕對具有參考價值。 文︰顏燕雯、沈雅詩、李樂嘉   圖︰鄧宗弘、黃志東、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小模特兒︰Beatrice Chan、Zachary Hoo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英語佳 勝算高 直資學校陳守仁一直是家長的寵兒,校長楊永明透露,今年雖已將接受申請的時間縮短兩天,但報考人數仍然創新高,有超過8100人報考,究竟誰家孩子有機會成為來屆185名小一生的其中一分子呢? 楊永明表示,作為英語教學的小學,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因此,這也是面試重點,全程會以英語進行。家長想提高勝算,便要把握未來一兩星期,替小朋友多加操練英語會話。 龍年效應令今年小一學額競爭更激烈,龍仔龍女要如何在面試突圍呢? 不按家長表現評分 陳守仁共有兩輪面試,每年大約有600至800名考生可進入第二輪面試,屆時校長與副校長亦會親自面見家長,「我們會跟家長分享面試過程中,老師觀察到小朋友有什麼特別表現。但不會詳細分析他們的優缺點,畢竟我們不是專家,見面時間又短,不應過於武斷」。 他強調不會按家長表現來評分,「有家長會因自己表現不好而沮喪,其實我們是收學生不是收家長,校方只是想互相交流,多講解一些學校情况,例如課外活動的安排等」。那麼,經常出席學校的開放日,又可否加「誠意分」呢?「的確他們了解學校狀况,溝通會順暢些,但不代表多去就加分」。 另外,由於報讀人數眾多,楊永明表明,即使有兄姊在校就讀,都不保證會收錄,但會給予「特別考慮」,「兄弟姊妹可互相照顧,在家中有共同話題,家長照顧起來也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陳守仁向來被形容為「平民化國際學校」,每年都會預留一定學額給非華語學生,因此,本地學生其實未必可全取185個學額,「我們一定有部分學額,撥來收錄非華語學生的,但每年非華語學生的人數不定,大約為收生10%左右」。他補充,由上學年開始,非華語學生也要修讀正規中文課程,但理解到他們身處的中文語境沒那麼強,學校會安排中文科預備班,於開學前保底。 「有家長會因自己表現不好而沮喪,其實我們是收學生不是收家長,校方只是想互相交流,多講解一些學校情况。」——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校長楊永明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注重主動、人際溝通 作為全港首間非牟利一條龍私校,蔡繼有具有相當的吸引力,每年逾4000準小一生去爭奪180個學額。 總校長劉筱玲說,面試分三輪,首輪面試後,會挑選約1000人進入次輪面試,之後又會從中篩選五六百人進入第三輪面試,並在第二輪或第三輪面試接見家長。她透露,面試會同時以粵語和英語進行,分小組和個人面見兩個環節。綜合劉校長所說,試題形式如下︰ 小組環節 ★一組十多個小朋友進入課室,老師會跟大家一起唱歌,看孩子是否投入參與 ★聆聽老師說故事,之後舉手回答問題,看小朋友是否夠主動 ★跟組員合作砌圖或繪畫,評估合作性和人際溝通能力 面試中未必需要小朋友執筆寫字,但有時候卻要他們畫圖畫來表達。有些學校面試會要小朋友舉手答問題,讓教師從中觀察其主動性。 個人環節 ★中文題圍繞生活為主,例如問孩子將來想做什麼工作,看他們是否肯發表 ★英文題不考串生字,但會給考生一些圖畫,要他們形容或創作故事,看想像力是否豐富 ★數學題不涉及乘數、三位數,只考簡單數學概念,例如媽媽有若干塊餅乾,吃了數塊後,還剩下多少塊? 看圖作故事,是不少小一面試內容之一。 除了英語程度,現時愈來愈多學校重視孩子的中文閱讀及認字能力。 兄姊在校就讀有優勢 劉筱玲強調,面見家長是不計分的,主要是想替學校尋找合適的伙伴,反而兄姊是蔡繼有學生就有優勢,「如果哥哥姊姊在這裏讀書,考生本身表現也不錯的,我都會盡量取錄,以去年為例,我便收了80多名這類學生」。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總校長劉筱玲稱:「如果哥哥姊姊在這裏讀書,考生本身表現也不錯的,我都會盡量取錄,以去年為例,我便收了80多名這類學生。」 ■英華小學 網上流傳題目不可信 英華每年都吸引大批小男生報名,就連簡介會都在半小時內在網上爆滿,再加上龍年效應,今年報名人數達5145人,但學額只有160個,絕對是爭崩頭熱門男校。 每年網上都會流傳英華的面試題目,大部分包含中、英、數、常識等,而且試題頗深,例如串英文字、三位加法及辨認政治人物等。究竟孰真孰假? 校長林浣心一再強調,家長毋須理會網上流言,「其實每年都是傳這些題目,每年又說英華考得很深,但你看每個小朋友面試出來,個個都這麼開心,如果真的這麼深,他們便不會有這樣表現」。 林浣心指出,這些考核內容都是由小朋友覆述,也許因為小朋友參加太多面試,把別間學校的題目都當作是英華罷了,「試過有小朋友連校長名都叫錯,就知道他們有可能混淆。相比一些學校,其實我們的題目對一個4、5歲孩子來說是最合理的。你覺得他們不知道誰是林鄭月娥嗎?認得又有什麼出奇?我沒有要求他們寫出林鄭月娥四個字,我們是沒有筆試的!」 她不諱言,每年面試模式和內容雖然相似,但肯定不會一樣,所以沒有打算轉換形式,「每年我向每個家庭、每個小朋友所問的都未必一樣,形式又怎需要轉?」 「有些家長只顧要孩子答對問題,其他卻一點也不注意,例如禮貌、家教……父母才是孩子第一個、也是終身的老師。」——英華小學 校長林浣心 父母才是孩子終身老師 她續稱,既然不能控制校長問什麼,那可以說是不能準備,但換一個角度看,家長卻要早幾年準備,因為她最看重的,其實是最基本的東西,「有些家長只顧要孩子答對問題,但其他卻一點也不注意,例如禮貌、家教。你說學校每年這麼多人報,又這麼多人考不到,大概都是因為忽略了最基本的東西,因為父母才是孩子第一個、也是終身的老師」。 英華共有三輪面試,第一輪考生要參與不同的活動,但無紙筆面試;進入第二輪後會依考生號碼序分為5人一組,第三輪則會面見家長。至於有哥哥在校就讀的,林浣心指弟弟未必是「必收」生,但機會大很多,「我們不是津校,不能說有哥哥在讀就必收,始終十隻手指有長短,等於我放了龍門在他前面,他也要懂得把球踢入來才行」。

詳細內容

與校長對談﹕戲劇融入教學 取代死記硬背

張堅庭與培基小學校長黃清江對談,交流教育心得。(圖﹕黃志東) 相關內容:我要上學去—張堅庭:培基上學 非坐定定讀死書 課堂互動帶來驚喜 .張:張堅庭 .黃:培基小學校長黃清江 張:很多同學說喜歡回到學校,我感覺培基的特點不是成績方面,而是師生關係好,學生依戀學校。但是我有一個建議,就是全校都不分名次,免卻學生的比較和壓力。 資優教育:助發揮小孩潛能 黃:這跟培基的實際運作相近,我們只公布每級頭三名。至於是否頭三名都不應公布呢?這關乎教育的理念。我個人認為,學校培養了一班精英是沒問題的,畢竟社會需要這類人才,但過程中若製造出一班失敗者,才是最大問題。 我們着重資優教育,意思不是說要選讀書最叻的學生,而是每個小朋友都有內在潛力,要幫他們發揮。可能外行人覺得學習就等於讀書,但其實包含很多其他元素。 張:不過香港教育制度的改變非常慢,依然着重功課、考試,學生反反覆覆地操練。世界瞬息萬變,科技不停推進,香港學生接受的訓練,是否足以應付未來發展呢? 黃:我同意這是學校要正視的,但同時前線老師有好大壓力,特別年過四十者,要改變就更難,最理想是做到新舊老師互相學習。我亦觀察到有另一危機,就是我們未必分得清什麼東西需要保留,正如當年教育界以為不應再背書,中文公開試剔走了所有範文,後來才發現朗讀、背誦都有價值。 張:說到這裏,我想起戲劇教育。有時老師會叫學生記對白,回校後抽樣背誦,學生當然覺得辛苦,辛苦就容易放棄。但如果你讓學生參演,他們自動會代入角色、記熟對白,這等於在活動中學習詩詞歌賦。 黃:對,戲劇裏有背誦的成分,學生一樣要練習,但不同的地方是,你給了他們一個語境,便不再是死記硬背。甚至他們覺得演出很有意義,有了這隱藏的動力,他們就樂意去背、去操練。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九龍、香港靈糧堂不同

九龍靈糧堂幼稚園 (網上圖片) 問:請問可否告知,九龍靈糧堂幼稚園與「銅鑼灣/馬鞍山/藍田/鑽石山/荃灣/秀德靈糧幼稚園」有什麼分別?是完全沒關係嗎?我見以上的幼稚園全都參加了「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 答:九龍靈糧堂的辦學團體,與其餘六間靈糧堂不同,前者的辦學團體為九龍靈糧堂,而位於銅鑼灣的香港靈糧堂、荃灣、秀德、馬鞍山、藍田、鑽石山的辦學團體,均為靈糧世界佈道會香港靈糧堂。雖然辦學團體不同,但信念一直都是以孩子為中心,都值得支持。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2537)

詳細內容

刀口餘生小學 積榖防饑求存

下學年是升小學人數高峰,但2019/20學生驟跌1.2萬人,曾在「殺校」邊緣的新會商會學校,其校長呂錦強盼政府能趁小一生陸續減少時,推行小班和推出避免「殺校」的措施,令教師不必擔心收生,把時間放回日常教學和關心學生上。 升小選校本月底開始。新會商會學校約10年前曾徘徊殺校邊緣,有一年小一更因收不到足夠學生而縮至0班,另外二至五年級各一班,全校只得5班學生,「那時我跟老師說,如你們信我的話,讓我籌錢籌到7月。結果一個老師也沒有離開,我也籌到錢付薪給老師。」校長呂錦強說。 新會商會學校小一、二的所有課堂,除了一名教師外,還有一名教學助理協助有困難的學生;而小三至小六的特定科目一定有教助外,其他課堂則輪流設助理。圖為小五數學課,一名教師授課,教學助理則從旁協助,此政策已在該校實施多年。 (圖:新會商會學校校長呂錦強提供) 該校現時開設12班,原來是靠教師關愛學生建立口碑換取回來的。新商很早便落實融合教育,取錄較多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有家長因該校收得較多SEN而卻步,眼見有殺校危機,該校便致力建立新形象。 教師周六宣傳 校長盼政府出招穩軍心 小一二學生需要特別關顧,該校便安排教師助理每課都到課室協助,即每課也有兩名教師,教助主要於突發事件協助和安撫學生;除初小,小三至小六的指定課堂如英文、體育和音樂等,都有教助在場。此外,教育局只資助學生聘請一名外籍英語教師,該校卻聘請多一個,盼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不過,教助和額外外籍英語教師都由學校自費,該校因此每年需籌數十萬元,「家長很好,每年都捐數十萬,有的孩子都畢業數年,仍每年捐錢、平板電腦,說希望同類學生都可受惠」。 雖然如此,為積穀防饑,該校教師每年有4至5個月,差不多每周六到不同地方宣傳、舉辦活動,盼升小學生下跌時,可減少影響。 呂直言「痛心」,「老師平日那麼關心學生,周六還要宣傳學校,替老師辛苦」。 呂錦強認為教育局36億元新資源令學校稍為輕鬆,但仍盼現屆政府可給予小學教師更多認同,並能於升小人數下跌時反映出來,「中學都有『招數』穩定教師團隊,希望小學都有」,令教師「個心定些」,能把宣傳的時間放回休息和備課上,最後得益的還是學生。

詳細內容

學生雀躍:有心人水族贈群育學校

圖:大嶼山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校長卓德根提供 經歷遷校爭議的群育學校大嶼山東灣莫羅瑞華學校將於2019年遷到屯門新校舍,有不少有心人盼學生「早享受」,即使在東灣的日子餘下兩年,仍為該學校「出錢出力」。圖中後方為旺角一間水族館捐出的魚缸、珊瑚、鸚鵡魚、龍吐珠,以及桌上的獨角仙、變色龍等動物。校長卓德根指該店東主花了數天時間,又出錢僱車、動用店員幫忙下,才能把物品和所有生物搬到東灣,「學生一見到開心到不得了,觀賞到不捨得回宿舍」。卓又指東主還打算定期到東灣,分享打理這些生物的心得。 卓認為,這些小生物可教導學生不少生物和科學知識,如水中為何有氮氣。 該校又得校服商幫忙,往該校為學生度身,卓說︰「學校70人,以往哪有人入來度身?加上我們又不會拿到所有人的尺寸,有時估錯學生尺寸,有的褲子吊腳,有的則衣不稱身,衣服太大件。」除協助學生度校服尺寸外,該校得有心人成立敲擊樂隊伍,該校服商更贊助樂團制服,令學生穿起合身的校服時能抖擻精神。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自行選校 尷尬分勿太博

資料圖片 踏入九月,新學年伊始,相信家長們正在拚命簽通告及繳雜費,而子女剛升幼高班(K3)的家長,就要在百忙之中準備9月25日至9月29日期間,選定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心水學校,雖然只有一所學校的選擇,但這一步重如千斤,尤其手持20分的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分數,是否應該博一間20分而非最心儀學校,抑或堅決不理分數而盲目追求最心儀的學校? 先博學位 勿執著「一生最愛」 就自行階段的計分辦法,25分雖不是必收生,但總算屬於機會相當高的分數,尤其非宗教學校,獲取錄的機會再被看高一線,「父/母為該小學主辦社團的成員」並非太多家長能夠符合。 近年適齡入讀小一人口回升,競爭相當激烈,我也會勸家長保守一點,若25分的小學屬不錯學校,即使並非「一生中最愛」,也寧願先透過自行階段博取學位。 不過,倘若家長說子女必須入讀最心儀學校,真愛的感性,自然會蓋過選校的理性。 20分要有心理準備落空 只要計一計,就會發現20分是處於最「尷尬」的位置,最普遍的組合是「父/母或兄/姊為該小學的畢業生」(10分)、適齡的兒童(即翌年九月開課時年滿5歲8個月至7歲,10分),但沒有宗教分或社團成員分(5分)。因絕大部分家長都有小學母校,而適齡兒童分則幾乎是所有學童都有,換言之,只要父或母不是太過討厭自己的母校,都有機會以20分獲派一間心儀學校。若家長手持20分,但心儀的學校又屬受歡迎學校,最好有心理準備在自行階段落空,因為甚至有更高分或必收生的數目,已佔盡自行分配學位的學額。 家長需考慮你手持的20分學校,是否屬於自己的校網內,因自行階段只有一個選擇,若選了校網外的學校,就無法達成所謂「111」的選擇(即所有階段都以第一志願選同一所學校),假如兩個階段都落空,隨時影響叩門機會,因不少學校都不接受非111報讀的學童叩門申請。如上所說,若同樣20分學校,非宗教學校獲取錄機會,會較宗教學校為高,但也要有在自行階段抽籤的準備,即是落空的心理準備。 所有階段選同一校利叩門 如果是手持15分的家長,就不如「疊埋心水」,不能在自行階段靠關係的話,就期望統一派位靠運氣,或在叩門階段靠實力面試或筆試。重申一次,叩門申請的門檻,很多都必須要「111」。 還要提醒大家,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申請是由9月25日至9月29日,家長須前往心儀學校遞交申請表,但奉勸一句,莫等到最後一天才到學校,因提交資料不足或有錯,錯過報名截止日期,就真是犯了低級錯誤了。 文:梁永樂@八爪魚家長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同時讀兩幼園 徒添辛苦

Jane問:給兒子上午班讀免費幼稚園,下午班讀收學費的幼稚園,好嗎?當中有何利弊? 答:一日讀兩間不同的幼稚園,幼兒會有以下的適應困難:首先要在短時間內換校服兼吃午飯,他必然會吃得狼吞虎嚥,亦要在短時間內趕到下午校,小朋友會趕到「氣咳」。而最重要的是,他上午要適應一群小朋友、老師的教學方法,下午又要適應另一群人,這都會構成巨大壓力,無論在生理、心理及精神上都不利兒童健康成長。唯一的「利」是家長認為小孩子會比別人學得多一些,但小朋友在如此緊張的狀態下學習,究竟會學得多少?我認為一日讀兩校,弊多於利。 文:趙榮德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2537)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A+級佛教金麗 教學管理優質

佛教金麗幼稚園 (網上圖片) 問﹕家住油塘,兒子是2014年10月出生的細B,喜歡學習。請問區內的佛教金麗幼稚園,以及港島的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K1,兩間應如何選擇,請指教。 答﹕參考教育局質素評核報告,個人在拙作《2017-2018尋找18區隱世質優幼稚園》,我給佛教金麗的評級為A+(評級由A++至A-不等),表示無論在學校管理、學與教、學校與家長關係,以至學校的持續發展都做得非常好。至於高主教並非免費幼稚園,雖然其質素與佛教金麗不相伯仲,但除了要交學費,交通亦是一大問題,你家住油塘,佛教金麗應列為首選。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2537)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直資私立不一定好

41校網的瑪利諾修院學校(資料圖片) 一年容易又開學,新學年升幼高班的小朋友,可能已經歷了幾次直資、私立小學面試落空,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感到挫敗及憂慮,原本打算只「報一兩間」,現在已開始大包圍,全港共有21間直資小學、50間私立小學,家長們,你準備為孩子報考多少間﹖你與孩子又能應付多少﹖ 13.5%小一生讀直/私校 由於部分家長很喜歡引用數據(覺得好勁),所以今次引用教育局回覆的數字作簡單分析,直資學校的小一學生人數每年約為2500至2600人,約佔小一學生入學人數僅4.5%; 私立學校小一學生人數約為5000至5600人,佔總小一人數約9%。換言之,直資、私立的小一生人數合共佔總小一人數的13.5%。孩子獲直資、私立取錄看似相當困難,不過事實又並非所有適齡學童都會報讀直/私,所以家長先不要太過氣餒。 由於教育局亦無法統計有多少家長替子女報讀直資、私立,所以未能 計算整體競爭情况,而報讀直資、私立的學童相信有頗大部分會兩者都報讀,又或來去都是那幾千人,尤其是那幾間熱門直資名校。今年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更破紀錄,收達8100份申請表,當中有多少學童同時報讀其他學校,相信亦佔了不小的比例。 至於家長要為孩子報多少間?這絕對因人而異,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 承受力,家長亦然。 我認為,家長決定前應盡量不要看那些網上家長平台,避免受到無形的群眾壓力,因網上信息真偽難辨,且也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雖說今天校巴的覆蓋面已遍佈全港,但孩子跨區讀書也難免舟車勞頓,個人認為,就近入學是相當重要的考慮因素,家長不妨畫一個合適的選校範圍,再決定孩子可以去多遠讀書,或能否「孟母三遷」方便孩子讀書。 官津校不比直資私立差 直資學校因為辦學享有自主權,包括有全港收生、面試擇優取錄的自主權,讓校內的學生及其家長質素都有保證,維持學校學術、運動、藝術的成績;而資助學校基本上收生沒有自主權(除叩門階段)。的確在不少家長心目中,直資、私立勝過津貼、官立小學,但71間直資私立,總有高低,各有優缺點。正如我常說,論學校質素,難道有人敢說喇沙小學、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瑪利曼小學、聖若瑟小學……等等及不上任何一所直資學校嗎? 要考慮學校理念 當然,每年都有不少有識之家長,子女即使考獲私立直資學校,但經細心研究及評估後,最終選擇讓孩子入讀資助學校,這並非因為學費全免,而是真心認同學校的理念,好像馬頭涌官立小學(紅磡灣)有特大圖書館,家長真心相信愛看書的孩子,成績差極有譜,而且小時候置身優良的閱讀風氣可受用終身,這些都會是家長選校的考慮因素。 文﹕梁永樂 @八爪魚家長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