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父能量:愛在青春期——爸爸的獨特角色

最近有一齣動畫電影,全球票房賣座,是以青春期為主題。電影故事用擬人化的方式展現了孩子在青春期階段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發展。青春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孩子面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變化,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叛逆行為和自我認同的困惑。然而,這個階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筆者作為兩孩爸爸,更感到爸爸的理解、支持和引導,對子女特別重要。在9月開學的日子,與大家分享一些秘訣。 以往大小兒子如要在周末外出,筆者都一定會陪伴在側。但最近大兒子突然對我說:「今次我自行外出就可以,爸爸你不用陪我了!」我當刻的心情五味雜陳,幸好太太安慰我:「他長大了!我們作為父母的要學習放手。」我亦盡力在兒子出發前溫馨提示,提醒他要攜帶手機、八達通等。經過此次事件,我感覺到自己的爸爸角色正逐漸轉變。究竟爸爸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後應該如何繼續發揮獨特角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強後盾?筆者有以下3點溫馨提示: 1. 陪伴勝過說教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對父母的說教反感,甚至產生叛逆心理。他們渴望的是爸爸的陪伴和理解。在電影中,主角的爸爸雖然不了解女兒的內心世界,但仍主動與她溝通,並給予適當的建議。例如當主角感到焦慮和自卑時,爸爸溫和地說:「親愛的,你一點都不糟糕,你只是在改變。」這句話不僅讓主角感到被理解和毫無條件地接納,也給予她力量和信心。爸爸可靜靜地坐在孩子一旁,一起看電視、打遊戲機,或者只是散步聊聊生活瑣事,不需要刻意找話題談論,可以先嘗試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學校的趣事、喜歡的音樂、喜歡的遊戲等。這些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關心和陪伴,建立彼此的連結。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主動傾訴內心的掙扎和矛盾,讓爸爸適時引導。 2. 引導負面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對周圍的世界產生更多思考和疑問,亦容易產生不同情緒。在電影中,當主角出現不同情緒時,爸爸會耐心地詢問女兒的想法,並給予適當的建議,引導她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鼓勵爸爸即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亦要盡力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孩子溝通,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並耐心地解答疑問。爸爸亦可以透過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孩子積極面對青春期的挑戰。 3. 以行動表達愛 青春期是孩子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階段,充滿挑戰和掙扎。請爸爸不要缺席,陪伴孩子走過這個艱辛歷程,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孩子有可能面臨人際交往、情感困擾等問題,爸爸需要耐心地聆聽,並表達無條件的支持,讓孩子感受到父愛。鼓勵爸爸除了用言語表達愛,更要用行動去表達父愛。例如,當孩子需要幫助時,爸爸可及時伸出援手,正如上文所述,我的大兒子容易在細節上出現疏漏,所以我會預先為他的手機充電、確保八達通內有足夠的金額等,希望以行動讓兒子感受到父愛。 電影中的「腦朋友」團隊,需要共同協作才能幫助主角順利度過青春期;而爸爸也需要與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作為爸爸,我們需要積極與孩子一起面對青春期的挑戰,用愛和理解陪伴孩子成長。請記住,即使孩子步入青春期,你的角色依然重要,你的陪伴和支持,將會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在超市上的一堂課

在新學年的開始,當大部分人把目光和關注放在孩子身上時,作為校長,我亦清楚看見前線教師的需要。每一個學年都是新的,這一點新,會給人帶來興奮與期待,但,無論是新入職還是在職多年的教師,這個時候,內心又總有幾分憂慮與不安。這些感覺的出現不是幻覺,也影響着情緒,離開課的日子愈近,晚上愈難入睡,旁人也察覺自己多了煩躁。 教與學是教師的專業,也因為愛孩子而選上為師之路,即使知道教學的擔子不輕,引領學生的成長不易,卻仍甘心樂意地押上自己的所有來建立孩子的生命。那麼,教師的憂慮與不安來自什麼?來自群體中的彼此關係。別輕看一句因情緒而來的說話,所造成的可以是一個難以癒合的傷口,對聽的人如是,對說的人也如是。教師要取回一顆被情緒掌控的心,是需要額外的力氣,如何得着這份力量?這天,在開學以先,容我給教師們分享一個多年前的故事。 被情緒掌控的心 認識一個老師,他有天到超市買東西,時間有點趕,他很快就把要買的東西放滿手推車,急步往收銀處排隊付款,在他前面的是推着嬰兒車的婆婆,手裏只有一件貨品。在收銀櫃枱的姐姐看來十分年輕,她在逗玩着嬰兒車內不到一歲的小孩,還問婆婆小孩早上在家中的情况。老師在後面看着這一切,怒火湧上心頭,他在趕時間,大家可以多為別人設想一點?櫃枱姐姐不是只需收款嗎?為何要與顧客攀談,逗玩孩子? 那一刻,老師忽然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被憤怒掌控了,知道要先安靜自己的心,婆婆花了他不到5分鐘的時間,他不是不能等待,當他望着姐姐逗玩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剛巧望着他,並向他笑,他看見孩子的喜樂,也感覺到自己的喜樂。 傾聽他人故事與難處 婆婆付款離開,櫃枱姐姐還向她倆說再見。老師由衷地說:「那個孩子很可愛,笑得很甜。」沒想到,她說:「是的,他是我的兒子,帶着他的是我媽媽。」櫃枱姐姐留意到老師掛着的職員證,續說:「我先生原本也在學校工作,但數月前意外過身,因為要生活,我就在這裏工作,孩子由媽媽照顧。我早上出門口時,他仍未醒來,晚上當我回家時,他已經熟睡,所以這是我唯一可以見到他的機會。」老師感到無比的慚愧,他的心差點兒就被情緒擄去,把憤怒、不快倒在別人身上,聽不到那個年輕母親的故事,生不出對她的憐憫與同情。這個老師,就是年輕時的我。 在學校的環境裏,我們都會遇上不同的人和事,然而,每個人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也有着自己的難處。他們所做的事或許會影響我們原本的計劃,甚至令我們感到不被尊重,但,請好好掌管自己的心,想想在超市上的這一堂課,願你我都可以在靜中得力,享受新學年的每一天。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日本胃」遇上廣東菜

不經不覺,悠長的暑假已結束。今年與上年一樣,我們一家在暑假接待了一個來自日本的交流生,讓他暫住了大約3星期。雖然有上年的經驗,以為今年會更加容易照顧這名小男孩,但結果令我大失預算,其中最頭痛的,竟然是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和上年一樣,交流生是透過一個曾經在日本教書的加拿人所參與的團體介紹,其交流對象以12歲以上的青少年為主,並因應本地參與家庭的兒童年齡、性別來配對。而在這名交流生來加拿大前的大約6個月,會先以電郵和寄住家庭的兒童溝通以加深認識,好讓雙方能了解大家的喜好。 為了令日本交流生更好地與外國小朋友溝通,他們都會在日本參加英語課程。而今次到來的是一個與我家13歲兒子同齡的男孩子,他身材矮小,愛玩手球。相比上年交流生,今年這個男孩相對內斂,不算好動,所以大部分時間他都十分被動,需要我們主動邀請,他才會去踩單車、玩桌上遊戲等。他也似乎沒有準備一些書籍或小玩意作消閒之用。 不過,說到最令我頭痛的問題,就是他的飲食習慣。他接受外國食物的能力較低,不知是他個人考慮還是出於父母的擔心,他的行李中差不多佔了七成空間是放置食物和食材,包括日本米、冷麵、大阪燒預拌粉、紫菜、飯素等,同時也有大量零食。 我們很多時都會食廣東菜,但他初到我家時只會進食很小分量,根本不像13歲少年應有的食量。有一次我們煮了包含牛扒、豬扒和意粉的扒餐,他只吃了意粉和不足十分之一的肉。就算我們和朋友一起BBQ,他也對食物抱有一定的「戒心」,看到雞全翼會問是什麼,不要全隻,只試了三分之一,試過好味才吃。而為了令他的食量增加,及後我每餐都會加一道日本菜,例如日本咖喱、湯烏冬、唐揚雞塊等,而隨着他住的時間較長,他也慢慢接受一些廣東菜式。 簡單問題 複雜對答 除了飲食,溝通問題也十分困擾。雖說他在日本有上過一些英語進修班,不過最初和他傾談時,他大部分時間都表現一副不明所以的樣子,而他也沒有回答問題。最初以為是他英語能力不佳,但隨着相處時間長了,發現他和我的子女溝通並沒有想像中困難,難以溝通的情况只發生在和我與妻子的對答上。 為什麼和我們無法好好溝通?我猜除了因為緊張而不知道怎樣表達外,他有時會把一些簡單的答案複雜化。例如有一次我問他:「吃飽了沒有?」他想了兩三分鐘,之後拿出一本日文和英文對照的小書本,指着表示「大約50%飽」。若是上年的交流生,他會立即回應你「yes」或「no」。想將自己的想法完全表達當然最好不過,但如果每次問一個問題都要用兩三分鐘才能組織好一個完整句子講出來,這並不算是一個好的交流方法。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走出課室 戶外遊戲

一群幼稚園學生在上學期間,不留在班房學習,竟然走到球場玩遊戲? 毋須大驚小怪!這一班小朋友是我們推行「種子學校培訓計劃(戶外篇)」計劃中6間幼稚園的受惠學生,所以返學都可以在戶外玩! 我們銳意引領小朋友玩到戶外,蓋因當今的一代戶外玩樂時間嚴重不足。2022年市場研究機構OnePoll的報告顯示,僅有27%的兒童會在戶外玩,但其祖父母輩則高達80%。城市發展的限制及社會對兒童安全日益關注,令兒童戶外遊戲的機會大幅減少。 戶外空間更大更闊,小朋友玩得更自在自由。(作者提供) 探索大自然 利身心發展 2017年《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以「遊戲為策略」的課程設計中,清晰提及「大自然與生活」的學習範疇——「幼兒天生對事物充滿好奇,透過發展和延續幼兒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幫助他們掌握尋找知識的方法……」 我們認同戶外遊戲的重要,更深信可為小朋友帶來不少好處: ˙戶外蘊藏豐富元素 ,如大自然的風、陽光、雨點、樹葉、石頭、昆蟲等,大大擴闊兒童的眼界和經驗 ˙當空間足夠,走動的範圍相應擴展,小朋友可自由穿梭,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有助刺激體能發展 ˙闊大的戶外空間容許大型物資的出現,容納更多小朋友一齊玩,促成人際社交、互動溝通及協商 ˙戶外空間的限制相應減少,讓小朋友隨心所欲,盡情投入和抒發感受,有利穩定情緒 ˙天更高、地更廣,小朋友的視野更開闊,更能啟發創造力 政府近年積極優化遊樂設施,更撥款鼓勵學校安排幼兒參與更多戶外活動。細看本地的有關規定,如《學前機構辦學手冊》卻未見為室外空間制訂標準,反觀其他地區有明確要求,例如台灣3平方米、東京3.3平方米、澳洲7平方米等。 我們建議從根源入手,興建新幼稚園時,安排設置戶外遊戲空間。根據2023/24的數字,全港1005間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只有385間擁有戶外遊戲場地。香港教育大學「探討參與幼稚園教育計劃之幼稚園的空間」的研究顯示,超過75%受訪幼稚園表示附近設有休憩區/公園,約55%幼稚園更鄰近社區會堂及戶外球場。 既然校內空間不足,我們便試試發掘幼稚園鄰近的公共空間,經先導計劃的牛刀小試後,發現課堂不會主動投入寫字的小朋友,竟然在戶外用石頭代筆,將眼前的學校名字、大廈名稱逐一寫在地上。當推行戶外自由遊戲後,幼稚園生更期待上學,歸屬感因而提升。參與的教師也有深刻反思,見證了只要環境轉變,兒童的行為及心態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即使下雨,也會容許小朋友在戶外玩遊戲,當然需要穿好雨衣啦! 文:黃佩儀(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遊戲及遊戲工作服務發展總監)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萬物皆可LBD

踏入9月,又是莘莘學子開學的時節,教育大同的學校同行者School Walker,早前亦為了迎接新學年,與教師同行這條體驗學習法Learning by doing(LBD)之路,親身經驗了一次體驗學習。 我們參加了一次麵包造型體驗班,親身動手做,設計自己的麵包造型,完成後還可以帶走6個製成品與家人分享;我們不止在「做」,也在做中「反思」萬物皆可LBD的題目,在等候麵包發酵及焗麵包時,一起分享和交流。 學校同行者一同製作麵包。(作者提供) 那透過這次麵包造型體驗班,究竟我們學到什麼呢? 體驗學習 成功在於反思 體驗學習法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成功不在於體驗,而在於反思。例如一個人經歷很多次戀愛,並不保證他會成為好的戀人;重點在於每次戀愛中和分手後的反思;做麵包不單是跟隨指示,當中也有豐富的反思空間去沉澱學習。提倡教師必須成為反思實踐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的Donald Schon指出:「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是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行動有反思的能力」;Schon更提出3個層次的反思: 1. 行動中的認知(Knowing-in-action) 做麵包其實要掌握很多知識,導師一開始帶出「麵包是否有益的食物」的題目,他指出工廠大量製造的麵包或會缺少完整的發酵過程,以至麵包未能完成分解碳水化合物,減低營養價值;這樣大大提起我們的興趣。他也講解麵粉的特質、製作的不同步驟和功能,以及對麵包師傅角色的理解。例如:原來麵糰是要透過循環不斷地施壓才會固定形狀,單從兩邊拉的話,它是會回彈和縮短的。這些態度、技能和知識的認知都能在製作麵包的行動中得到提升。 2. 行動中的反思(Reflection-in-action) 學習不單是傳授,或是模仿導師所做;也可以有個人化和內化的可能。我們總共製作兩款麵包,每款3個;所以我們都會在短時間內重複做3次相同的事,因此一次會比一次更掌握適當的技巧,但同時每一次都是一個反思的機會,讓自己做得更好。 團隊學習是另一個反思的好機會,因為可以參考同伴,有不明白可以尋求幫助,有人快有人慢,但都是非競爭的友伴,互相加油和打氣。每個人都按自己喜好,加入不同分量的材料,在團隊互動中散發彼此共學的氣氛。 3. 行動後的反思(Reflection-on-action) 行動後,最享受的就是「自食其包」之時,首先是檢視成品有沒有走樣,例如其中一款星形包就有可能出現飛邊的現象,這提供了回饋給製作時黏合力度的反思;吃包時,導師提供了手冲咖啡配搭麵包,在享受成果的同時,也回想自己在過程中做了什麼導致最後的結果;比較不同包的口感、質感和營養價值;最重要是對坊間的麵包忽然產生了一種新的認知,這些也是行動後的反思。 學習成果帶入生活 體驗班會有下課的時間,但當我拿着6個製成品回到家中與家人分享時,這學習的巨輪卻仍在滾動,將我的學習成果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體驗學習法的奧妙之處。 祝願各位教師能在新一個學年成為反思實踐者,為你的教學添上色彩。 文:杜一選(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放手」前生活訓練

子女升中以後,不少家長開始思考「放手」這課題,有的認為子女已經長大,要盡快放手;有的卻仍當子女是孩童般看待,事事繼續替他們代辦。到底應該何時「放手」?要怎樣「放手」才好? 東京之旅變自理特訓 青春期子女的身高每天增多一些,而他們的心智成長卻未必同步加添。已長得與我身高相若、升中一的小兒子,由於從小起居飲食有工人照顧,其自理能力現在就只如八九歲孩子般,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是,「自己是雙職媽媽太忙」這句話也是藉口,實在難辭其咎。 今年暑假我決定與小兒二人自由行,到東京闖蕩去。是次旅行對我來說是挑戰,對小兒就是特別訓練課,因為過程不會有爸爸的行程計劃和導航服務,我們要靠自己。 雖說東京是香港人「返鄉下」熱門地,我對它卻陌生,曾有迷失於東京鐵路車站內的經歷。這次,我事先把蒐集了的旅遊資訊整理一下,再與小兒一起商量行程,為他設的第一項生活訓練就是「參與決策」。我將幾個主要東京鐵路路線圖都打印出來,交由小兒尋找每日乘車方向與轉車路線。至於如何從鐵路行走到指定旅遊景點,我把相關資料打好在Google地圖程式後,就交由他帶領步行,過程當然有走錯路,但每次最終他也能完成任務。另外,我向他展示在最後關頭,如何不怕醜地用僅有學會的幾句日語,向當地人成功問路。這是第二項的生活訓練:不要只倚靠別人,自己學習運用工具解決生活難題。 平日小兒放學回家就把除下的衣物如拋豆袋般拋入洗衣籃,毋須處理,小時候還會乖乖幫忙晾和摺衣物,長大了呢?這些工夫就只會留待工人或媽媽做,完全沒有「負責任」的意思。太好了!今次機會來到!第三項的生活訓練內容是:旅行時每日更換的衫褲鞋襪該如何處理?每次踏上3至5日的短途旅程,我習慣帶一兩個大容量的膠或布袋,把每天除下並摺好的髒衣物放進去,我教導小兒照辦,解釋他知道:「在旅行的最後一晚你會非常疲累,再沒力氣執拾髒衣物;同時,你在旅程中所買的物品也將要佔用行李箱空間。假如你每天除下髒衣物後亂放,或沒有摺疊好放入已預備的膠或布袋,那麼你將會很痛苦!因為你要一邊重新整理它們,一邊忍受着酸臭汗味……才能騰出更多行李箱空間放置新買物品。」事情就如我所料的發生,小兒最後明白並接受教導,第一次實踐出此做法。 子女不會一夜長大 小兒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我不懂得做!」打從他讀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就刻意去拆毁這歪理,努力為他尋找生活訓練機會,例如:上完游泳班後自己清洗泳褲,把游泳用品放回原位;如遲吃晚飯,要自己清洗碗碟和抹淨餐桌。升中前的暑假,要他養成把要做的事情、要參與的活動,交功課的限期等,都一一記錄在手機日曆表上的習慣;考上英文中學,他要更有系統地認真學習英文,所以需要養成把新認識的英生字記錄在一本溫習簿上的習慣……日常生活訓練機會其實到處都是,子女不會一夜間長大,如果父母沒有預先提供足夠的生活訓練,在他們升上初中便貿然「放手」,期望他們立刻做好時間管理、做事有條理、注重學業等,都是不太實際的想法。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發掘專長:展現「非一般」特質 成功突圍赴美 小太空人拼砌火星 踏上探索之旅

翻查歷年入圍「萬通保險小太空人訓練計劃」的小學生名單,大部分均來自公認的名校,如今年便有4個就讀於香港培正小學,也有聖保羅書院小學、聖若瑟小學、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的學生。不過,升讀五年級的周駿騰(Aiden)卻打破這個宿命,他就讀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憑着對太空的熱忱,成為了該校第一個小太空人,連校長宗藹雯也說此小伙子與別不同,盼藉着他的故事,鼓勵其他家長多發掘孩子不同的專長。   參加「萬通保險小太空人訓練計劃」的小學生需要經過3次遴選,既要提交創意作品展示短片,又要作體能、太空知識及溝通表達能力測試,最後只有20名(今年有21名)準小太空人可與家長接受名譽贊助人及評判的面試,爭取參與美國太空探索之旅的8個席位。競爭如此激烈,少一點實力和毅力,都隨時在中途出局;也因為挑戰度高,不少學校均會推薦有潛質的學生參加,希望他們可在活動中增廣見聞。 拍片以聲音導航介紹火星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今年推薦了3名學生參加,當中2人順利進入50強,10歲的Aiden更是脫穎而出。Aiden從小對太空有興趣,經常閱讀太空相關的書籍,又喜歡玩LEGO,今次的參賽作品便是以LEGO拼砌出火星地圖,展示火星面貌,更拍片以聲音導航介紹火星。Aiden雖然是個標準太空迷,但並非「宅男」,個性活潑的他,熱愛運動,為參加三項鐵人,他堅持每周一次清晨5時起牀練習游水,周六則學單車。 喜歡玩LEGO的Aiden,以LEGO展示火星面貌,作為小太空人的參賽作品。(受訪者提供) Aiden平日經常練習游水、踏單車及跑步,是個三項小鐵人。(受訪者提供) Aiden爸爸Jason說,為了讓兒子建立自信及無畏的精神,幼稚園開始已給他參加不同的活動。剛過去的暑假,Aiden完成美國太空探索之旅後,便緊接到北京參加普通話朗誦比賽,學習生活多姿多采。原來Aiden二年級才插班入讀被喻為「草根國際學校」的天主教總堂區學校,Jason解釋︰「之前Aiden讀的學校,在家附近,但常有默書和測驗,做功課也做到晚上11、12時,加上Aiden求知慾強,又愛用英文思考,傳統學校並不太適合他。後來找到天主教總堂區學校,學校主張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才能,老師又熟悉每個小朋友性格,兒子讀得很開心。」雖然現在Aiden上學路程比從前遠很多,但Jason指用90分鐘時間換來兩個兒子(Aiden還有一弟弟)6年愉快的小學生涯,非常值得。 Aiden父母十分支持兒子嘗試不同的事物,但從來不會強迫,並讓他在適當的年紀做適當的事情。Aiden閒來,跟其他小朋友一樣,會看書和打遊戲機。(鍾林枝攝) 校長:讓小朋友表達意見 Aiden在初次遴選,見到其他參賽者後,都有與父母和老師分享說:「那裏很多都是來自名校的學生呢!」校長宗藹雯笑指,該校的確是「非一般」,首先學校擁有40多個不同國籍的學生,各有不同文化背景;其次,學校喜歡以「對話」來讓學生明白和吸收道理與知識,小朋友有很多機會表達自己意見,與老師、同學、家長分享,而不是單向由教師教他們如何讀書。 Aiden(前左)在剛剛的暑假,與其他7名小太空人一起完成9天美國「太空探索之旅」。(鍾林枝攝) 就是因為這樣「非一般」,宗藹雯表示,該校學生參與這個活動時,面對如此大場面也能輕鬆應對,「如你問我,學校如何替他們備戰,我會說,我們每一日也在備戰,因為學校就是一個學習生活的地方,很多事情每日都在學習,而不是為了一件事而去特別準備。我們只想每個小朋友的特質被發現,使它閃亮」。她希望借助Aiden的經歷告訴其他家長,小朋友不一定要按傳統死讀書才有出路,「我們的下一代更加需要有勇氣去創造自己」。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校長宗藹雯(右)指,當Aiden與其他小太空人一同站台時,很容易一眼認出他,「他那種自然和真誠,與一般人眼中的乖和叻可能有所不同,但這就是他的獨特性格,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給家長們看」。(鍾林枝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習字未必需重複抄寫

教師教學時,有時為了公平及效率,會採用相同的教學方式。這種做法假設同一班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能力相近,因而相同的教學方式能適用於大部分學生。 然而,現今學生的學習差距很大,學習需要和能力都不一樣,教師不能只因循固有做法,需因應學生個別情况,靈活施行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求能達到因材施教之效。這種多元的教學方式,值得教師深思。 以初小默書作為例子,一般學校的做法是,當學生寫錯字時,會要求學生重寫幾次作為改正。教師假設學生只要重複抄寫,就能學會正確字形。然而,倘若我們深入分析學生寫錯字的原因,就會發現重複抄寫未必是適合所有學生的學習方式。筆者以下會舉出幾個常見的寫錯字情况及有效教法: 掌握字形特徵 當學生能大致寫出字形,但由於要寫的字筆畫多,容易漏掉一點,或多加一畫,例如:寫「獻」或「關」字時,遺漏部分筆畫。這些字的字形不易解釋,筆畫繁雜、瑣碎。教學方法主要是幫助學生記憶字形,把一筆一畫牢牢記住,重複抄寫也許是可行的辦法。 另一情况,同樣是漏掉一點一畫,但是由於寫的字形與其他字形相近,學生因而混淆。例如「直」字,有的學生會將中間的3個橫畫,錯寫成兩畫,像「且」那樣;或是寫「展」字,在下面左方多加一撇,像「衣」字。此時,重複抄寫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適切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直接指出字形特徵,例如:「有些字中間有兩個橫畫,有些3個,而『直』字是3畫的。」這樣,學生就能明確記得橫畫的數量。 分辨字義義符 此外,如果學生因字音相似而寫錯別字,例如:把「將」字寫成「張」,或「造」字寫為「做」,這時,重複抄寫「將」字多遍,都未必有助學習,學生仍會把「將軍」錯寫成「張軍」。這裏的問題是,學生混淆「將」、「張」兩字的用法。因此,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導學生分辨兩字的字義,並透過學習活動讓學生辨別兩字,例如:組詞練習,[將/張]開,[將/張]軍。只要學生答對練習,就代表他們能掌握字義的分別。 最後的情况是學生誤用義符,例如:「推」字錯寫為「堆」,或「織」錯寫成「識」。寫錯字的原因是由於學生未能理解義符的功能。當學生明白有「提手旁」的字,字義通常與「手的動作」有關,就能依照「推」的意思,猜出義符應是「提手旁」。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覺察義符的提示功能,例如:請學生判斷「推」、「堆」、「怕」、「拍」等字,哪些與「手的動作」有關。 總的來說,每個學生寫錯字的原因各有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問題根源,施行多元、適切的教導,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中文。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讀書時節:因為山就在那!

今年暑假,我帶女兒去西藏。半個月時間,幾千公里路程,雪域高原的風光,看得我們目瞪口呆。西藏和香港屬同一時區,兩地距離不算遠也不算近;在同一國度,彼此文化差異不算大也不算小。不多也不少的陌生感,吸引着我們。回家以後,我們全家彷彿患上「歸程症候群」,總是想念西藏又高又藍的天空和濃濃的酥油香味。但最難忘的,還是當中的珠峰大本營之行。自此,女兒幾乎每天都提起珠穆朗瑪峰,於是,我送她一本《珠峰來信》。 珠穆朗瑪峰(作者提供) 書中展開攀珠峰之旅 《珠峰來信》是孩子能看懂的小說,主角小志是小學生,他有天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包裹,裏面有一塊化石、一本筆記和一個指南針。那是小志已經去世的外公託付慢遞郵局,在他10歲生日那天準時派送給他的,以履行祖孫二人一起攀珠峰的約定。外公透過寫信,邀請小志「同遊」珠峰,一場跨越時空的旅程就展開了。小志打開外公寫的筆記,珠峰的故事從地理常識開始——地質、氣候等自然風貌;再到科學知識——活在世界之巔的神奇動植物;還有當地文化——人們的生活、雪人和山神的傳說。讀完這封家書,不知不覺已讀通一本「珠峰小百科」。 外公年輕時是記者,他在信中娓娓道來珠峰的見聞,同時給小志講珠峰攀登者的事迹。小說文風簡潔優美,語言親切流暢,以外公的家書和小志的內心獨白貫穿全文。長輩的「書信體」,資料豐富,描寫細緻,層層遞進,滿足小讀者的好奇心;小志的「獨白體」靠近孩子的心智,抓緊小讀者的關注點,留有空間,讓他們沉澱,思考何謂「珠穆朗瑪」——為何挑戰,為何奮鬥。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一切從大約5000萬年前的板塊相撞而起,所以,珠峰故事,時間特別漫長,空間特別壯闊,比例異於尋常,讓我們訝異於自然的浩瀚,也讓我們敬仰那些在山上留下腳印的人:克服和適應惡劣環境,世代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北麓的藏族人;為登山探險隊默默付出,奔波在珠峰南麓的夏爾巴人,還有那些不惜生死相搏,以實踐夢想的攀山勇士。 天路108彎 蜿蜒顛簸 登山着實不容易!我想起前往珠峰大本營的路上,雖說驅車前往,但暈車加上高原反應,的確難受。尤其經過那條海拔落差近千米,密集分佈百多個急彎的路段——天路108彎,蜿蜒前行,顛簸不堪。咬牙隱忍過去後,我們極目遠眺,聳立在對面的,盡是平均海拔8000米的巍峨雪峰,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座高山:珠穆朗瑪峰8848米、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天之高、地之大,崎嶇又荒涼,卻磅礴而壯麗。語言無力,照片失真,唯有感動和敬畏。那時,我們大概窺探到攀山者的心情。 國道318 天路108彎(作者提供) 「因為山就在那。」(Because it's there.)那是珠峰探險家喬治.馬洛里的名言,印在此書的卷首。我們跟着小志讀外公的信,認識到那幾位載入史冊的攀山勇士,他們鍥而不捨地觸碰自身的邊界和人類的極限,無論成功與否,的確創造了某些值得記憶的東西,正是他們冒險的意義所在。 克服恐懼 走向未知 當然,作為普通人,也許我們一輩子都到不了珠峰,我們也沒有必然要成為探險家的理由。但是,別忘了,生活中挑戰無處不在,我們自己就是生活的探險家,要挑戰心中那座珠穆朗瑪——那片未知之地。Because it's there!克服它!只有克服恐懼,走向未知,我們才有機會超越巔峰,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們也別忘了,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的本身就是不停跨越困難和挑戰未知,一路翻山越嶺的過程,途中難免焦慮和孤獨。《珠峰來信》借外公的信和勇士的話勉勵孩子:「不可能」是終點,也可以是起點,取決於我們的選擇:軟弱還是堅強。當困難傲視我們,挑戰我們的時候,要掉頭回家,還是拿着羅盤尋覓目標和確認方向,勇敢地翻越它? 《珠峰來信》令我無比感動,也許和旅行無關,封面這句話即是原因:孩子,那山挺拔堅定,人亦應如是。 《珠峰來信》(作者提供) 作者:西夏 出版社:晨光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建良好關係 培養孩子抗逆力

儘管香港學生的學術成績在全球名列前茅,但社交情感能力有待加強。根據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數據,香港學生在學術能力方面排名第三,但在社交及情緒抗逆力方面卻只排在第42位,這反映了我們在培養學生情感能力方面的不足。 抗逆力(resilience)是一種幫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心理穩定並迅速恢復的能力,它需要後天培養。風險因素如學業壓力、朋友衝突和家庭問題,可能削弱孩子的心理安全感;而保護因素,如家庭支持、朋輩友誼和積極的學校環境,則為孩子提供應對挑戰的資源。 持續訓練如同鍛煉肌肉 培養抗逆力如同鍛煉肌肉,需要持續的練習和調適。擁有抗逆力的孩子能在挑戰中迅速調整心態,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要培養孩子的抗逆力,家長和教師扮演關鍵角色。以下是一些具體建議: 1. 經營關係,培養孩子歸屬感 良好的親子及師生關係是培養抗逆力的基石。我們可以與孩子建立緊密的情感聯繫,讓他們感受到家庭和學校的溫暖和歸屬感,這能讓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感受到支持。例如,每天花時間與孩子分享感受,或安排班級經營活動來增強聯繫;需要的話,也可以借助「感受需要卡」等簡單工具。這些互動有助於孩子感受被關愛,從而增強情感穩定。 2. 鼓勵正向行為,培養同理心 當孩子展現出積極行為時,我們可以及時表揚,這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我們還可以通過日常對話,讓孩子理解同理心的重要,並鼓勵他們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這些教育有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關心他人,並在面對人際挑戰時更有應對能力。 3. 擴大同理心範圍 同理心不僅限於熟悉的人群,還應包括對陌生人和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我們可以利用新聞報道或社會事件來與孩子討論這些問題,幫助他們理解他人所遭遇的困境,並思考如何提供幫助。這樣能增強孩子的同理心,並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會的角色,在關心世界的過程中增強抗逆力。 SEL助自我管理人際關係 在培養抗逆力的過程中,在學校推行的社交情意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扮演着重要角色。SEL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及解難能力,這些核心能力對學業成功和抗逆力的提升至關重要。接受系統性SEL教育的孩子能夠更好地管理情緒,解決人際問題,並在面對挑戰時保持積極的心態。JUST FEEL致力透過「感講夥伴學校計劃」,以全校參與方式推動社交情意教育,旨在通過培育孩子的同理心和抗逆力,幫助他們在學校和生活中更好地應對挑戰。 隨着新學年的開始,我們也在香港多間「夥伴小學」推廣班級經營,這與教育局《4Rs精神健康約章》的呼籲和信念不謀而合。教育局副秘書長蘇婉儀早前發表的文章指出,班主任在維護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的角色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學期初,通過班本活動幫助學生互相認識,提升聯繫感,並且教師應多主動關心學生的情緒,建立互信。我們的工作正是響應這一號召,透過強化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信任,為學生築起更堅固的心理安全網。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抗逆力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和家長可通過提供情感支持、鼓勵正向行為,以及擴大孩子同理心來幫助他們建立強大的心理安全感。抗逆力不僅是應對困難的工具,更是孩子邁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我們可以攜手幫助孩子在學業之外,獲得這筆寶貴的心理財富。 文:郭梓樂(「JUST FEEL 感講」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