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悅讀」不止閱和讀

筆者出席親子閱讀講座時,經常收到家長查詢有關培養幼兒閱讀習慣的方法。其實家長只要理解幼兒的成長需要,再透過合適的閱讀方法,就能鼓勵幼兒「悅讀」。 要培養幼兒「悅讀」好習慣,家長的角色相當重要。有別於在學校的小組或大班閱讀,家長可與幼兒在熟悉的家中親子共讀。親子共讀是建立「悅讀」好習慣的第一步。注意的是,共讀並非指父母理解圖書的內容並朗讀文字,而是以書本內容作為媒介,與子女聊天。談話內容可環繞故事情節,或由故事衍生的生活經歷。在這些親子溝通的過程中,語言的輸入(聆聽理解)及輸出(說話回應)亦同時發生,從而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 當成人與幼兒談論書中的人、事、物,幼兒會將圖像連結自身經歷,逐漸自行思考書中內容,開始探索故事情節。這就是建立「悅讀」的第二步。 當幼兒從親子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就會因好奇或自娛等原因,主動尋找圖書閱讀,這便是「悅讀」的第三步。 與子女互動 助建閱讀能力 「悅讀」是有進程的,並非單次閱讀便能達到。最重要是家長和子女在閱讀時的互動和溝通,讓子女享受箇中樂趣,逐漸有思考地閱讀,建立自行閱讀的能力。閱讀能力是受認知發展所影響,一般來說可分為5個層次,分別是理解故事內容、直接推斷故事情節、整合並理解故事、評價故事內容及創意閱讀。愈高層次愈涉及思辨能力與創意能力,而不止聚焦在理解能力上。因此,家長先要幫助幼兒學會閱讀,即是理解書中內容、推斷故事中的情節,繼而協助幼兒從閱讀中學習,發展思辨和創意能力,例如評價故事、由故事延伸的創意活動等。 按年紀選材 圖畫對幼兒最重要 在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方面,不同年齡階段各有不同需要,筆者有以下建議: 0至2歲是建立閱讀能力的準備期。心態方面,父母和幼兒的共讀時間毋須計較時長,最重要是享受與幼兒溝通和互動的樂趣。選材方面,圖書宜有較大及鮮艷的圖畫,故事結構簡單,即使沒故事亦可。互動方面,父母可以將圖畫命名,甚至模擬叫聲或動作,增添趣味。 3至4歲是幼兒建立閱讀能力的基礎階段。幼兒透過與父母對談逐漸理解及推斷故事內容。因此,父母可選擇情節重複的圖書,鼓勵子女猜想後續情節。 4至6歲是建立閱讀能力的進階期。幼兒透過與父母對談,進一步理解、推斷、整合及評價故事內容。父母更可延伸至不同的創意活動,例如︰寫一封信給作者、探索生活中的事物。選材方面,可選擇情節豐富的圖書。 與幼兒親子共讀,圖畫仍是述說故事的主要途徑,文字只是輔助,更重要的是家長懂得為不同成長階段的幼兒選材,一同享受「悅讀」的樂趣。 文:羅傑瑩(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一家人的幸福時光

日常工作中,常會聽見家長之間的話題是安排假日家庭節目,除了看電影、郊遊或去主題樂園外,近年另一個熱門選擇便是逛周末市集,而以「家庭」作為主題的市集,你有聽過嗎? 筆者也有舉辦市集的經驗,那是一個遊玩及購物並重的周末市集,當中有不同類型的公眾參與,常見的當然有情侶或親子,但也見過三代同堂一齊前來。讓我們最高興的是看見在場參與的,都是充滿歡樂的面孔,當中有些故事十分深刻,在這裏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盡情玩樂 創造美好回憶 遊戲攤位區是孩子最愛之一,那裏的氣氛十分熱鬧,常常也會傳來義工的歡呼聲,為完成挑戰的孩子鼓掌。但我們也發現,有時候家長比孩子更投入,當小朋友努力地挑戰遊戲時,有些父母會為孩子打氣,有些父母會與孩子擊掌,更多的是為子女拍下遊戲時的情况,那些都是美好回憶。 當中有一個小妹妹,嚷着爸媽帶她到2樓場區的落地玻璃。當她抵達時,便走到其中一張特大貼紙前,那是插畫師筆下的可愛卡通湯圓,女孩露出充滿童真的笑容,這除了把團隊的心融化,也讓父母雀躍地用手機把那笑顏記錄下來。 家長偷閒獨處 為子女準備驚喜 記得遇過一名女士,她在兒童活動區附近問工作人員︰「這個活動現場可以報名嗎?」看見她牽着一個小男孩,便問他:「弟弟你今年幾歲?」弟弟剛好符合年齡,加上現場名額還未滿,也就順利地參加了工作坊,他走進活動區,找了一張椅子坐下,活動便正式開始。 看見兒子安頓以後,那名媽媽便走向手作市集區,她這裏看看,那裏看看,轉眼便消失在人群當中。不久之後,又再發現這名媽媽的身影,她在某個攤檔選購首飾,而手上也拿着不少戰利品,看來十分滿足。 當她回來把兒子接走時,從袋子拿出幾件小手作送給他,兒子也就更快樂了,原來在購物過程中,媽媽除了滿足自己,也一直想着孩子,最後這對母子踏着輕快的腳步離去。 每當我們想起這些家庭,每個成員臉上的笑容,也會覺得一切準備也是值得的。 我在想,家庭市集就是這麼一回事,除了購物,還有很多可以創造美好家庭時光的元素,而且對大人及小朋友同樣重要。一方面孩子可以盡情玩樂,也讓家長有空間放鬆一下,享受個人時間;另一方面,又有機會讓一家人一起體會幸福的感覺,記錄溫馨的家庭時光。 今年我們的團隊也會繼續舉辦「Homeland」家庭市集,轉眼間已經來到第三年,但我們的初衷並沒有改變,仍然希望透過這個市集讓公眾好好享受家庭時光,實踐「最緊要一家人」的理念,提升香港家庭對家庭幸福的重視。 ■行市集,最緊要一家人! 5月25至26日,不妨與家人一起前往PMQ(元創方),參加家福會「Homeland」家庭市集,共度一個歡樂的下午,把幸福儲起來。 詳情:bit.ly/3xOBFH0 文:黎國健(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連繫三代人的橋

還記得2010年起為《明報》親子版的讀者介紹好書,不知不覺10多年。近年榮升阿嫲又成為婆婆,除了老婆和阿媽的稱號,還多了奶奶、外母、嫲嫲和婆婆的身分,當了阿嫲最感恩的時刻莫過於重拾與幼兒共讀的樂趣。為了實踐祖孫共讀樂無窮,除了重溫家中萬多本自家珍藏的繪本,還常逛書店,重拾尋好書的樂趣。 從以前一家四口到現在一家八口,日常生活自然起了許多變化,與媳婦、女婿和兩名孫兒的相處也需要多多學習,閱讀和圖書再次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還是堅持從閱讀中成長吧!就好像這本書《橋相連.心相接:給孩子的香港故事》,由主角家朗和家怡兄妹為爺爺精心製作生日禮物的經歷為故事骨幹,當兩兄妹走過行人天橋時,靈機一觸,何不游走「大澳大涌橋」、「銅鑼灣奧運橋」、「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及行人天橋」、「龐大的荃灣行人天橋網絡」、「青馬大橋」、「港珠澳大橋」6處各具特色的橋樑?從中認識當中的歷史文化和各方面的發展,從而製作以橋為主題的畫冊送給爺爺,連繫祖孫之情。 《橋相連.心相接:給孩子的香港故事》(作者提供) 作者:新雅編輯室 繪者:鄧子健 出版社:新雅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 跟隨主角足迹 回顧家族往事 早幾日就為孫兒分享這本書,我們跟隨兩兄妹的足迹,透過故事走進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大澳認識大涌橋,順道與他分享曾曾祖母的墳墓就在大澳,每年清明節曾祖父就會帶我們去掃墓;還有那道連接青衣和馬灣的青馬大橋也借來延伸分享,讓他知道我們不少親友也有份參與興建青馬大橋呢!到了港珠澳大橋,就令我們全家都興奮,因為,每次駕車到珠海遊玩都會經過,自然帶來說不完的趣事。 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不止是故事書,還是一本別出心裁的遊戲書,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吸收相關的知識。喜歡此書,因為「橋,肩負連接兩地的重要使命,使人們交流溝通更方便」,「 心,可以藉着建立溝通橋樑,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子共讀難道不是藉着好書交流和溝通,並拉近彼此親密關係的溝通橋樑嗎? 文︰菜姨姨 作者簡介:致力推動親子共讀,足迹遍及港九多間幼稚園小學,到處「講古」。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故事拼盤:等待的智慧

香港生活步伐急促,「等」這個字,在香港人的字典相等於浪費時間,港鐵班次稍誤一兩分鐘,在月台上排隊等待的乘客便鼓譟不安。移居英國後,「等」卻成了生活的常態:公車誤時脫班是日常,有病想看醫生動輒排期幾日(好運的話),銀行服務想找查詢等上半句鐘是「最低消費」……即使你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也沒用,時間不會因你的焦急而走快。 慣了什麼都要快,要調慢,比學快更難,因為要改變的,不是行為,而是心態。 在剛過去的復活節長假裏,心裏就是為一些家事而心煩,急想為困惑多時的難題快快尋得出路。就這樣,內心嘀嘀咕咕了好幾星期。 隨遇而安 欣賞身邊風景 有一個周日,家人去看雜技團,而我因曾看過,不想再看,便決定在場外等。漫長的兩小時表演如何打發好呢?還好表演場地就在大商場旁邊,商場內有公共休憩空間,好讓我可以喝喝咖啡、看看書消磨時間,亦希望一段me time時光可以整理一下近來焦躁的心情。 我到咖啡店排隊買咖啡,大概是周日緣故,店內人手不多,水吧只得一名咖啡師,但排隊的卻有兩三名顧客,其中一個是白髮斑斑的婆婆。婆婆以現金付款,但因行動不便,從錢包掏出錢幣,再逐一點數也得花上數分鐘,那咖啡師不但沒半點不悅之色,還很有耐性地幫她數錢。在婆婆之後,還有一名男顧客,再之後就是我。 待了10來分鐘後,終於輪到我了。我點了大杯裝Americano,準備付款時,那咖啡師微笑說,為感謝我耐心等候,只收取普通杯裝價錢。突如其來的優惠,驚喜得教我一時不懂反應,因為在英國,等候是常態,是生活一部分,根本不用什麼獎賞。 呷着那杯「特惠」咖啡時,我心定多了。「凡事都有定期」,這是頭腦上所相信的真理,只是感受上跟不上理智,每每在等待未知的過程裏,除了急,還是急,因而錯過在等待的途上一切擦身而過的風景。有些風景會是個適時的提示,提示你我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倒不如換個隨遇而安的心情。 圖:作者提供 不急不緩 展現該有姿態 我想起近期自己很喜歡的英國繪本Apple and Magnolia裏的小女孩。小女孩家的後院栽上兩棵大樹:一棵是蘋果樹,另一棵是玉蘭花(這些都是英國人愛種的物種)。愛幻想又充滿愛心的小女孩有天忽發奇想,覺得兩樹相隔有點遠,於是想將它們拉近。小女孩想盡方法,譬如自織長頸巾,掛在兩樹樹枝上,又掛彩燈,希望以一己之力將兩樹連起來。家人們說她癡人說夢,然而小女孩沒有放棄心中的想望,扭盡六壬,但結果仍不似預期,餘下可以做的,只有等。 冬去春來,兩樹默默地成長了,樹梢竟靜靜地連起來。某個春日午後,小女孩發現她的願望成真了! 3、4月正是英國的花季,遍地百花吐艷,櫻花、鬱金香、野菊、藍鈴花……我家鄰居正好跟故事主角一樣,栽了一棵玉蘭花樹,大大朵的花兒紅粉菲菲,猶如給大地淡掃清雅宜人的脂胭,美不勝收。與天地一期一會的玉蘭花樹,大概深明大自然自有的生命節奏,不急不緩地定時展現該有的姿態,比人類常為世俗事務焦躁心煩,顯然更有等待的智慧。       文:CanCanMa 作者簡介: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香港繪本作者,著有繪本《我不想唱歌》。曾任編劇、編輯及兒童節目說書人。原為跟女兒伴讀,後來體悟繪本的力量,愛上說故事;也因繪本,發現更多生命的寶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窗邊的小荳荳:不再小的荳荳 (上)

暑假結束,小荳荳升上六年級,自覺長大了不少。與其他男同學相比,算是較早「飈高」,與個子最小的同學相比,足足高出兩個頭。終於不用再被女同學取笑為「矮仔」。 去年的男班主任移民去了,今年換來了一個溫柔的女教師,還是頗漂亮的。小荳荳和班上的男同學議論紛紛,太好了,不用再被有「地獄鬼見愁」之稱的男班主任整治,還來了溫柔養眼的女教師,今年的畢業班生涯應該可以過得開開心心了!女同學們則憂心忡忡,眼前的班主任,太柔弱了吧!怎可能壓制得住一班作惡多端的男同學?今年的課都不知道該怎樣上好了。 不滿班主任如媽媽般囉唆 果然不出女同學所料,男同學見到教師溫柔美麗,大都放肆起來。小荳荳喜歡這個班主任,所以最初還算是自律的,有時也會當起班上的正義警察來,幫班主任維持秩序。但是慢慢地,小荳荳發現教師講課的節奏特別慢,便再也忍耐不住,失去了耐性。「這裏剛才不是已講過了嗎?怎麼又重複呀?當我們是稻草人沒有腦袋嗎?」「這題實在太容易了吧,為何要講解5分鐘,恐怕全班都沒有一個同學不懂這道題吧?不要再浪費我的時間了!」班主任看到原本自律認真的小荳荳上課變得沒精打采,提不起勁,十分着急,便開始加倍留意及不時提點他。這下可不得了,小荳荳最討厭媽媽囉囉唆唆,現在學校裏的班主任也變成了像媽媽一樣。天啊!世界末日了!煩死人了! 放學回家,小荳荳的心情非常不爽。晚飯時,媽媽的囉囉唆唆又來了。媽媽對爸爸夾餸時餸汁老是滴在桌上感到不滿,說爸爸沒有為小荳荳做好榜樣。爸爸一臉不以為然,繼續一言不發一口一口地吃着晚飯。媽媽見爸爸沒有反應,轉換對象,對小荳荳囉唆起來了:「吃飯怎麼沒有把碗端起來?怎麼不夾菜 ?怎麼沒有坐直……」 媽媽「好言相勸」 爸爸情緒爆發 小荳荳的反感頓時以倍數飈升,情緒一下子壞到透頂,快要爆發了。料不到的是,爸爸比他的爆發點更低,率先爆發起來。爸爸以近乎歇斯底里、極不尊重的語氣,大聲呼喝着媽媽:「你講夠了沒有?一天到晚罵這罵那,一家人就不可以在飯桌上好好吃一頓飯的嗎?」媽媽從容不迫,沒有發脾氣,慢條斯理地說:「我哪裏有罵你們呢?我這是好言相勸,提點一下,不然將來小荳荳在外跟人吃飯,人家還會說他沒家教呢!你當爸爸的也要留意啊,為孩子作好榜……」 話沒說完,爸爸聽到這裏就更憤怒了,出盡全身的氣力大聲叱喝媽媽:「夠了!收聲啦!」說畢便丟下了碗筷,飯也不吃就奪門而出,乾脆離家出外了。小荳荳被爸爸嚇了一跳,也沒有心情繼續吃。放下碗筷,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他一夜沒睡好,翌日早上,回到班房,心情早有點煩躁。同學們嗅到了壞脾氣的氣味,都不敢惹他。第一節課開始了,剛好是班主任的課,她在黑板上寫了幾道題目。其實昨晚的功課,就只有最後一題比較難 。班主任開始講課了……「 什麼?老師!不是吧!你要由第一道題開始講解?」小荳荳在心裏嘀咕着,情緒同時也在迅速升溫。「怎麼不問問我們有誰不會啊,我敢保證,班上大部分同學都會叫你別講了!」小荳荳像前一晚一樣,反感頓時以倍數飈升。爸爸昨晚大聲叱喝的情景立刻就呈現眼前,小荳荳……(下回待續)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以練代賽」培養孩子自信

當你比賽犯下嚴重失誤時,仍然能打出自信嗎? 我有一個朋友,他本身是網球教練,他的女兒剛參加了小型網球校際比賽的分區賽站,她在較早之前的小型網球挑戰賽已獲得銀牌佳績,而且狀態愈來愈勇,所以父母對她今次比賽也滿有信心,不出所料她披荊斬棘排除重重困難殺入決賽。面對決賽的對手,雖然朋友的女兒昔日是她的手下敗將,明知是硬仗,但也無損其信心,反而更有決心要力拼一場,父母期望女兒勝出的心態亦表露無遺。 打失波父母大叫 女兒分心 不料在第一盤就出師不利,在休息期間父親臨場指示,叫女兒放膽一搏大力抽擊,結果戰術奏效追回第二盤。決勝盤雙方進入膠着狀態,7分的賽事打成5:5平手,雙方家長都看得手心冒汗緊握雙拳,就在關鍵時候朋友的女兒打出一個反手卻嚴重犯錯,將一個看似簡單的球打了出界,父母大嗌一聲,令專心比賽的女兒分了心,而她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父母認為「彌天大錯」之後,頓時方寸大亂,隨後一分也失去了信心沒法專心打,結果白白斷送了這場比賽的冠軍。其後家長沒有責備女兒,反而不停埋怨自己的反應太大令女兒分心,這次比賽的經驗對他們一家都是「經一事長一智」。 很多運動比賽開始年齡愈來愈小,小型網球比賽大概5歲便可以參加,而家長對比賽的態度和安排訓練的環境對小朋友的自信影響也不可小覷。例如,家長在場邊為孩子加油時,如果面對孩子的大意失誤,聲音與表情表現出焦慮不安、過度參與等,那可能會給孩子的信心之火瞬間潑了盆冷水。 當你們的孩子犯下嚴重失誤時,他們仍然能保持冷靜嗎?能作出適當的應對嗎?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如何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進入忘我境界 不為輸贏 首先,可在平時訓練中刻意加入在高壓情景下比賽,運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策略去面對壓力。很多家長和年輕球手都認為「以賽代練 」是最好的培養模式,以增加經驗和自信心,可惜事與願違,可能愈賽愈沉於谷底;反而「以練代賽」來得比較重要,因為比賽表現反映訓練的成果,所以要在練習時培養他們自信方面下一點苦功,如加入逆向思維和提升心智的元素。 例如,在訓練中,設定不同的比賽情况,如在「破發分」甚至「賽點」的壓力下,如何調校思想和控制情緒,培養積極正向思維方式,讓他們學會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在不容有失的壓力分數底下,把握最合適的時機去擊出主動得分的策略;每次訓練都要設定一些小任務或具挑戰的目標去達成。這樣一步一步的鍛煉,從小就開始培養,只要努力,必能聚沙成塔,顯現成績。 其次,是要運用正念呼吸法,保持比賽集中度,在緊張的時候不要慌,先要調整好呼吸,其後放鬆心情集中自己,冷靜去面對困局。 最後,要讓自己在比賽中進入忘我境界,集中力不能放到去獎盃或輸贏上,因為輸贏自己不能控制,只有表現才是能控制的範圍,要集中打好每一球,而勝利將會是在球場上出色表現的「產品」。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爸爸不缺席

上回提要,可愛的朋友懷孕了,遠方的我決定稍稍整理媽媽筆記分享(包括失敗體會錄),聊作賀禮。這裏繼續—— 育兒路上,孩子的爸是最重要的伙伴,但伙伴關係是要經營的。聽不少媽媽說,對於孩子的爸,沒期待比有期待好。這些媽媽非常能幹,把親職一手抓,但同時壓力爆表,邊做邊抱怨。缺席爸爸固然可恨,但不少卻是在日復日的挫敗中累積無力感,繼而放棄的。媽媽的契機在最初——容許自己懶惰一點點,伴侶多參與一點點。 媽媽容許自己「懶惰」 說穿了,孩子在媽媽肚皮下成長,喝的奶水由媽媽供給,在親職路上一定比爸爸起步得更早也更投入。對於落後中的伙伴,最好多讚賞少嘮叨,鼓勵他們一步步追上來。尤其是那些你看不過眼的小節,像是他把孩子抱太久了、不抓緊睡眠時間這些,只要對健康成長無大礙,不妨看輕點。育兒是一輩子的協作,用力過度既苦了自己,也會把孩子的爸愈推愈遠。 偷懶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留力經營自己。這個「我」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面貌:職場上的,運動場上的,山水之間的,拿着相機的,投入服務的……總之是你珍重的那個「我」。保有這一塊自己,不會剝削孩子的媽媽,反而令媽媽的內涵更豐沛精彩,也更自在從容。我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卻總是忘了說:每個媽媽都一樣獨特。如果世上只有溫柔媽媽這一款,也太無聊了。 柔韌的紐帶 找一個你和孩子都愛的方式結連,可以是音樂、運動、魔術,或者任何東西,讓它成為柔韌的紐帶,長長久久地連繫着。我們的方式是閱讀。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我們便抱進懷裏共讀;隨着他們長大,閱讀世界載進更多奇思妙想、武俠科幻、喜怒哀樂、歷史哲思……到後來,大家讀的愈來愈不一樣,甚至來到一個(希望只是暫時的)階段,只見手機不見書。然而,即使繪本名字都記不起了,共讀的親厚早已烙在大腦之內某個潛藏的大海當中。我是這樣深信着。 初心要常回顧。看孩子呱呱墮地,我們祈求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只是後來的我們,總是健忘。我們擠進長龍中輪候幼稚園報名表格,在升小放榜告示板前握拳滴汗,在書桌前督促孩子抄寫到半夜,在書展拖着篋橫衝直撞搶購補充練習……同一時間,孩子眉上的鎖愈來愈重,離「健康快樂成長」愈來愈遠。外頭要追趕的實在太多,我們都要儲點不跟大隊的勇氣,最好多找幾個勇敢的朋友,同行壯膽。 最後,請有心理準備:我們栽下的都是神奇種子,沒有人能寫包單說它們最後會長出什麼。努力過了,便要對自己寬容,同時保持從容,繼續期待:以後他們一定會長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兒童腦和成人腦

最近看到一本書,名為《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黑川伊保子著,時報文化出版,2024年),談到兒童腦和成人腦;大體而言,兩者以14歲為界限,但是在14歲前後,約有兩三年過渡期,這正好亦是一般人所說的青春期。 簡單來說,兒童腦較敏感,吸收力強;成人腦遇到新事物,則會從過去記憶抽取相類經驗,而加快做決定或採取行動。成人腦可以更快保護自己免受重大傷害,代價卻是失去了許多新鮮體驗的快樂。成人腦操控下,許多人遇事,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嘛,不就是那個嗎?我告訴你,這沒有什麼特別……」 簡言之,就是很快給反應,很快有結論,換句話,亦是種種不饒人的「武斷」。 走向「武斷」 罵人太快同情太少 青少年的腦,夾在兒童腦和成人腦之間,按作者說法,就好像電腦硬件升級和軟件未更新的交接期,出現驚濤駭浪,失控失靈,一點也不足為奇。如果家長一早理解,青少年階段,一個人就會自自然然出現這種或那種狀况,到時就不會手足無措,或者過度反應。 家長應該明白,青少年腦內這場風暴,早晚都會發生,遇到孩子無端擺臭臉,未必是孩子做錯事,也不是父母做錯事,總之,為了適應成人腦,青少年就會如此,多愁善感,借故惱怒,家長無法開解,只能默默理解。青少年的「腦風暴」必然來臨,而家長必須在那場狂風暴雨之中,學會泰然自若,處變不驚。青少年時期,脫離全面吸收狀態,走向「武斷」,對於成人「唯恐沒有教精你」的種種命令式語言,尤其反感。 當成年人的腦愈來愈「成人」,我們就會變得愈來愈武斷。別人講一句話,話還未說完,你兩秒不用,就否決這否決那,批評這批評那,命令人做這命令人做那,好像天神下凡,世事都給看透;但是,事實上,這種嘴臉固然讓人討厭,但也是人腦發展下來的結果。許多成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武斷」這個問題。我們待在成年人的世界愈長,遇到的挫敗就愈多;我們遇到的挫敗愈多,大腦就愈會把教訓記住;我們愈把教訓記住,就愈會把失敗的經驗放到類似的處境,然後在電光火石之間,在沒有真正明白一切之時,急不及待說出決絕、傷人而且不一定正確的話。 總是看見「不善」的老師 「你再打機,眼睛就廢了!」「你再不收拾房間,沒有人會喜歡你!」「你再不讀書,將來注定乞食!」「你這是什麼臭臉!也不問問誰養你?」 自己也是成人,有一個成人腦,年紀愈大,愈會不自覺流露:老子是對的,你少不更事,懂什麼!可是,儘管自己「好事多為」,教訓別人,恬不知恥;可是,看到別的同類(即是成年人) ,一本正經,大言炎炎,直斥別人犯錯,卻總是替他們感到難為情,頗有「羞與為伍」之感。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與大人為伍,有時照鏡,總是看見——「不善」的老師。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運動與學習相得益彰

運動有益身心,而提升學生運動量亦成為近期教育界的焦點。也許是因為看到疫情後學童身體狀况大不如前,加上學生沉迷手機遊戲和電玩,運動時間過少,教育局愈加重視學童的體能及精神健康,例如檢視小學呈分試機制,討論會否加入體育科分數,亦於今年向學校撥款15萬元,推動校內體育發展,並推動MVPA60策略,提倡學生在一星期平均每天累積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雖然學生課業繁重,但平衡學習與運動時間,鼓勵他們多做運動,對提升學習表現確有顯著效果。 1.提高記憶力 家長常向筆者訴說煩惱,指子女溫習時常常「過目即忘」,難以牢記學過的知識,而運動正能改善這個問題。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運動會刺激身體的生理變化,促進生長因子產生,亦會提高大腦功能,尤其是與記憶相關的海馬迴,藉此提高小朋友的記憶力,增強學習能力。 2.增強專注力和注意力 筆者校內不乏專注力弱的學生,上課時總是難以集中精神專注上課。教授約翰.瑞迪(John J. Ratey)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指出,運動能夠刺激正腎上腺素與多巴胺的分泌,尤其是體力結合腦力的運動,例如武術,能提高注意力。因此,筆者鼓勵學生在小息期間多活動,如在操場打籃球、玩紅綠燈等遊戲,除了促進學生間的互動外,亦可提升專注力,迎接下一堂課。 3.改善情緒 相信不少人聽過運動能讓人快樂這句話。的確,筆者常常遇到一些脾氣大或情緒起伏大的學生,而他們往往在運動時,情緒變得穩定起來,原因是運動能令人產生內啡肽和血清素的分泌,讓人痛苦消失,減少壓力,產生愉快的情緒,心情變得穩定。因此,多運動能讓小朋友減少學習壓力,增強正面情緒,以更好的狀態學習。 4.鍛煉毅力 學習往往為孩子帶來壓力,透過運動提升其抗壓力及解難能力,亦是一個應對壓力的好方法。在運動期間,小朋友難免會遇到困難,例如長跑和體能訓練時遇到的身體不適、受傷、艱辛的訓練過程、應對賽事的壓力、比賽落敗,而這些「機會教育」正好讓小朋友面對挫折,磨練小朋友的意志,培養堅毅不屈的精神,在面對學習困境時仍能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 在小朋友成長路上,家長往往只着重子女的學業,忽略了孩子的身心靈健康。運動正是一個好途徑,除了鍛煉小朋友的體魄,還能改善他們的學習表現及心理質素。讓我們一起改變日常生活,增加與子女一同運動的時間,培養運動好習慣。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荷事荷地:荷蘭人是語言天才?

根據瑞典教育機構最新統計的《全球英語能力指標報告》(EF 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簡稱 EF EPI),荷蘭人的英文能力在所有英文非母語國家中排名第一,而且擁有這樣的成績已維持超過4年。其實,荷蘭人除了英文能力高之餘,平均每一個人都能夠說上3至4種其他國家語言。以我丈夫為例,除了荷蘭文和英文外,他還能說得一口流利的德文、法文和少許的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而我兩名兒子,除了荷蘭文、英文和略懂少許中文外,現也在學校修讀法文和德文。所以荷蘭人絕對稱得上是語言天才。 電視播英語劇集 從小「浸泡」學習 事實上,荷蘭文與英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receptie(英文reception)、appel(英文apple);加上荷蘭人從小就開始接觸英語,例如電視會播放英語原音的電影或劇集,然後配上荷蘭文字幕。這種「浸泡式」的方法意味着荷蘭的小孩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可以更自然地融入,英文自然成為荷蘭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他們groep 7(小五)才正式由教師教導英文,而真正從書本學習,就要到中一的時候,但英文並沒有難倒他們。如我的小兒子由於在中學揀選了雙語教育( TTO,tweetalig onderwijs),因此除了基本的荷蘭文課外,所有課目都以英文為主,並且每年都會有一星期到國外交流實習。今年學期初,他就去了英國倫敦寄住當地的家庭,學習他們的文化。 荷蘭兒童課餘會閱讀英語小說增進知識。(作者提供) 初中開始必修法德文 除了學習英文,從中一開始,法文也是必修課程。到中二的時候,還要學習德文課程。倘若學生成績優異,長大後想成為專業人士如律師或醫生,還要學習古文如拉丁文(Latin),又或希臘文(Greece)。而學習法德兩種語言是基於荷蘭大部分學生都懷着出國留學、工作的夢想;加上法德文是鄰近國家一般使用的語言,荷蘭人經常到鄰國度假,且他們認為荷蘭是國際化都市,因此這些外語自然是必修課目。 近年有一些中學更開始提供普通話課程,再加上波蘭、土耳其、摩洛哥等地的移民,因此在荷蘭一人能說流利的多國語言已經是非常普通的事情呢。 文:Katy 作者簡介:因為一段異國情緣,伸延出一個中荷家庭。兩地不同教育,並沒造成衝突,反之融會貫通,造就了兩名兒子精乖伶俐、成績優異。遠嫁人妻的Katy很樂意將在荷蘭育兒的經驗、知識和趣聞一一與大家分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