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看《超異能族》思考資優生培育

近日大熱韓劇《Moving 超異能族》,主角們雖有一身異能,卻千方百計隱藏孩子的能力,生怕令孩子惹禍。能力不能好好發揮,家長無可奈何之餘,孩子亦心有不甘。 返回現實世界,相信家長都想孩子的能力在正途上得到發揮。按照阮儒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的資優定義,資優兒是在不同範疇中有過人的能力。家長不妨從T.O.M.E.(Thought想法、Opportunity機會、Motivation動機、Environment環境)4方面出發,發展孩子的出色潛能: 調校想法:鼓勵深入思考 資優兒大多數腦筋好、轉數高,惟讓人擔心他們可能有「我永遠是對的」、「誰都不明白我」、「其他人都不及我」等想法,容易鑽牛角尖。資優兒的家長有需要從想法調校,通過一些開放問題,鼓勵孩子深入思考,培養對學習的熱愛。此外,可讓孩子參與不同形式的討論,促進他們明辨慎思、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明白不同人可能會因為不同的背景、角色或經歷,出現與自己不同的想法,而並不代表對方比自己好或差。 爭取機會:盡情發揮潛能 想孩子的能力盡情發揮,家長就要安排合適的機會,按孩子的興趣和時間去接觸各種經驗,如STEAM、文化活動、體育運動等。另一方面,近年不同學校、教育局和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等,均有為學生提供各式各樣的高級、增潤或加速課程,家長宜多留意,鼓勵孩子參加,從而認識自己的潛能。 維持動機:提升自尊動力 能力高的孩子更需要自主自立的機會,相較聆聽別人的指示,他們大多更樂於自己思考問題,尋找答案。要維持他們的學習動機,家長宜盡量容許孩子有靈活的教育機會,允許他們以自己的節奏學習。同時,家長認可和慶祝他們的成就,記錄進步的各個里程碑,有助提升孩子的自尊感和動力,繼續在知識領域中發展和追尋。 創造環境:發展多元興趣 說回劇中,女主角在孩子早已學會走路後,仍然時刻把他背在身上,以防他控制不了異能而飛起來。角色當然有其苦衷,但劇情同時帶出,日常生活環境如何造就或妨礙孩子的技能發展。在生活習慣上,如果家長日常中事事均為孩子打點好一切,孩子就不能夠在日常環境中練習解難,或應用自己的優勢或技能,久而久之,優勢也變得平庸。相反,家長可以在家中創造豐富而刺激的環境,包括書籍、教育玩具和資源,讓孩子有多方面的涉獵,方能迎合他們的興趣和強項發展。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0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迷途老人

話說星期六上晝,趁着孩子賴牀,我和老公打算二人世界吃早餐。拐彎走斜路的時候見到一個老先生仆倒,俯臥撐的掙扎着,我和老公還有途人一擁而上協助。他站起來的時候明顯感覺尷尬,不停道謝同時急急腳繼續走下坡路,但他膝頭擦傷而且步履艱難,應該曾經中風。其他途人都離開了,我卻放心不下,跟着這個「急步疾走」的長者,堅持陪他走一段路。 不信也不記得中秋剛過 他拒絕透露家人電話,又擔心我們報警送他入醫院,濃重的口音夾雜着英語。慢慢我拼湊出,這位老先生趁着兒子上班,(可能偷偷的)走出來要前往郵政局,心急要寄掛號信回上海。他很害怕麻煩到兒子,怕被責罵。可是當天是中秋節翌日,郵政局關門,老先生不信也不記得剛過了中秋,堅持要去郵政局看看。他對我還是有點戒心,不願意展示那封重要的家書。問他姓甚名誰,老先生用英語報上了姓氏,說自己的英文還可以,嘮嘮叨叨地說上海的風光。 老公已經悄悄地報警,我們抵達重門深鎖的郵政局時,老先生很迷惘及憂慮:或許我該跟你們一起先吃早餐?或許郵政局會開門?又或者有其他分局?看着他焦急,我也難受。終於等到警察,發現他口袋的「家書」其實是一小片紙張草草的寫了一個地址;還好他有身分證,不過真的沒辦法套出親人的聯絡方法。警察檢查他的衣領也沒有發現地址記號,唯有陪老先生在社區走走,或許會讓他想起回家的路,吩咐我和老公可以先行離開。 守望相助 多點關心長者 和老先生道別,他好像有點無奈給「遺棄了」,然後靜靜的跟警察離開。我和老公都感到納悶,二人世界早餐變成了嚴肅討論居家安老。失智,認知障礙,老人家中風又或者自理能力下降,照顧者壓力增加,如果老先生真的只有一個兒子,可能沒有足夠能力妥善照顧長者。再思考社區人士碰到這種老人家,有什麼可以做?應該做?剛好那天是公眾假期,途經的社區服務單位都沒有開放,除了報警送入醫院,似乎也沒有什麼選擇。雖然老先生糊里糊塗,但強烈感受到他的「自尊感」,即使提供協助也要顧及他的尊嚴。易地而處,如果迷途老人是自己的長輩,又或者患上認知障礙的是自己,也會希望鄰舍守望提供協助。大時大節,多點關心老人家,在此祝福老先生安好!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前懲教主任,放棄鐵飯碗轉型全職主婦,兼職實習社工督導/繪本伴讀導師/家庭輔導員。興趣廣泛,不務正業。最大成就是生了一個「雞蛋仔」,置了一頭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0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身無分文如何自處?

對很多孩子來說,「貧窮」是十分陌生的名詞,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更是很難去想像,「貧窮」究竟是什麼的模樣。事實上,貧窮離我們只是咫尺之遙。翻查資料,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香港貧窮人口達165.3萬,以香港人口有748.2萬計算,即每4.5個港人便有一人屬貧窮人口。 坊間的繪本琳琅滿目,不管是故事繪本、知識繪本,抑或是寓言繪本、生活繪本,題材和內容包羅萬有,十分引人入勝,插圖更是生動可愛,鮮艷奪目,成功俘虜了眾多幼小讀者的心。可是,在繪本世界中,以反映社會實况為題材,教孩子去認識和關懷弱勢,從而培養同理心的作品卻不常見。 物質匱乏 激發想像力 由Kate Milner創作的英文繪本It's a No-Money Day,單看書名已頗為震撼。繪本以兩母女為故事中心,她們留着短髮,穿樸素的衣服,住在破落和狹小的房子,家徒四壁。小女孩因為肚子餓醒了,無奈打開廚房櫃子,卻是空蕩蕩的,只放着一個原來裝着麥片的空盒子和一塊白麵包。幸好,媽媽不餓,把僅有的麵包留給了女兒。 儘管媽媽努力工作,但生活仍然左支右絀。小女孩一直希望養貓,並為此設立了一個專屬的玻璃儲蓄瓶。不過,生活各種開支已佔用所有收入,根本沒有餘錢為儲蓄瓶進帳。小女孩養貓的夢想,似乎變得遙遙無期。 今天,又是身無分文的一天。小女孩想出了很多不費分文且有趣的活動,例如,到圖書館閱讀,練習唱歌,用家裏的衣服製作小貓,角色扮演等。物質的匱乏,促使小女孩不得不發揮想像力和創意,找到了許多自得其樂的方法。食物銀行外大排長龍,小女孩沒有面子包袱,喜歡跟媽媽到食物銀行領取食物,因為那裏有曲奇餅和飲料免費提供,還可跟職員傾談。在回家的路途上,小女孩與媽媽玩「可能有一天」遊戲,小女孩憧憬着,可能有一天,她可以購買漂亮的衣服;可能有一天,她可以享用無盡的美食甜品;可能有一天,她可以擁有一隻可愛醒目的小貓;可能有一天,她與媽媽不用再為生活憂慮。但可以確定的是,今天,她們不用餓着肚子,因為社會上仍有善良的人願意伸出援手。 小女孩憧憬的東西,對很多人來說是易如反掌,唾手可得。富裕的生活或會令很多孩子目空一切,不懂感恩和反思,他們不明白父母工作的辛勞,家中很多新穎的玩具玩一兩次就擱在一邊;各種零食供應源源不絕,堆積如山,零食常常沒吃完就丟掉,非常浪費。他們也沒有想過,社會仍有一群弱勢三餐不繼,生活在貧窮之中。 It's a No-Money Day.(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Kate Milner。 出版社:Barrington Stoke。 捐贈食物 關懷弱勢 知道有些學校會定期舉辦食物捐贈活動,學生可把家中的食物捐出,通過慈善組織如食物銀行把食物轉贈予有需要的人。這些活動可讓學生學會分享,並留意社會上需要關懷的人。一些微不足道的幫助,對他人可能意義非凡。 外國很多超市都與食物銀行合作,例如在超市設有特定的擺放位置,顧客可在購物的同時,自願多買一些日用品或食物,並在付款後把物資捐到該設定的收集位置,超市收集物資後再轉贈食物銀行。這可宣揚互相幫助的精神,也鼓勵普通市民在日常參與慈善。微小的力量集腋成裘,也可令自己的城市變得更宜居。 假如有一天,你身無分文,你會如何度過呢? 文︰Carol 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0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懶爸的願望

在挫敗中與女兒一起成長,成為幸福懶爸。 大家試想想:你突然獲告知在海外留學的子女因成績不達標而被要求離校,當下會有什麼感覺?會對他們說什麼?部分家長也許感到憤怒,因為安排孩子負笈所費不菲;其他父母也會擔憂子女日後的出路。 回想當日筆者接到女兒的電話,的確有點不知所措。靜默兩秒後,我輕輕地說:「就回家吧。」後來女兒問,為何我當時沒有生氣,我心裏想,事件中她才是最難過的,因為回港後還要面對各樣的壓力;最理想的是,回到家裏她感到安全,可以好好休息,安靜地想想下一步的方向。 做好子女的避風港 以往的我,遇到類似情况往往會按捺不住負面情緒,也愛不停說道理,甚至教訓一番,彷彿這就是爸爸應有的「教育任務」。幸好過去10年遇到的良師好友,讓我明白了「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道理;我慢慢理解到教養不必着急,也急不來。心靜下來時,父母會較容易察覺事情的正面和值得學習的地方。有些時候,當自己冷靜下來後便會發現,已經沒事情需要特別處理。個人認為,爸爸媽媽要嘗試「練精學懶」:孩子自有方法去處理自己的問題,我們對子女有信心,自然就能輕鬆放手,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安而奪去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回望上一代社會環境欠佳,讀書升學是為了「搵食」,畢業後根據薪酬福利找工作,其他因素包括個人興趣特質、工作意義都不被重視。現今環境改善,沒有「養家」包袱的年輕一代,可以根據個人的價值觀、優勢強項和熱誠所在去選擇前路,甚至為自己創出新天地。創意、抗逆力、社交智慧、解難能力……相比一個學位,看來更加重要。 筆者女兒雖然未能完成課程,但幾年來在外地生活的鍛煉,讓她懂得照顧自己;生活上一切大小事,就連租約問題,也難不倒她。現在每逢一家出外旅遊,我都可以放下「領隊」的身分,安心做個「跟團」的懶爸,享受被照顧的幸福。回港一段時間後,女兒受聘於一間社福機構,獲聘靠的不是學位,估計除了因為她懂得與人溝通外,曾於該機構當義工也為她加了分。新工作職責範圍廣,要面對各樣的挑戰和壓力,卻富意義和成就感,也讓她開闊了眼界,還有一班充滿熱誠的伙伴與她一起合作拼搏。 錯誤中學習 笑着一起成長 澳洲國立大學最近的一個心理學研究提到,好奇心能夠淡化焦慮。筆者推論,當子女遇到挫折,父母若懂得以好奇的眼光去觀察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挑戰中的學習,想像子女「上了一課」後對未來的幫助,也許能夠減低父母作為「教導者」的困惑和憂慮,從而慢慢轉化負面情緒,倒過來為戰勝失敗的經驗喝彩,然後好好享受身為父母的福氣,笑着與子女一起成長。 孩子都在跌跌碰碰中長大,父母往往也是在錯誤中學習和修正自己。在教養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可以嘗試有智慧地「學懶」,放下憂慮,信任子女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計劃自己的人生。筆者女兒雖然未擁有讓人羨慕的收入,但我相信她有追尋幸福的能力,將來會過着心靈富足的生活。我們當初的願望,不就是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嗎? 願望達成後,這個懶爸要做的就只是好好過日子,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那麼,下一代便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去追夢了。 文:Eric Tong(家長教育工作者)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0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本診所讓我抓狂了!

以為新冠病毒慢慢變成風土病之後,網課也隨即變成歷史,誰不知9月頭才剛剛開學,又到季節性流感來襲,我家兩兄弟輪流受感染,日本學校也相繼因為流感感染人數眾多而停課。 其實早於9月開學後一個多星期,媽媽友已經開始談論新聞,預料今年的季節性流感季節會比往年的10月尾、11月來得更早;加上日本政府不再強制市民戴口罩,專家已預測流感可能早於秋季開始爆發,政府也呼籲市民今年要多加留意,如有任何感冒徵狀便應戴口罩,盡早求醫等。雖然新聞、政府皆不斷呼籲,可是今年的夏天比往年熱,大家也放下了戒備,慢慢遺忘了流感這個問題。 「中招」無發燒 拒安排檢測 然後到了9月尾,弟弟的幼稚園校車上相繼有同學「中招」,大家才開始嚴陣以待;但當學校一爆發,便猶如洪水猛獸,弟弟也不能倖免,出現一些感冒徵狀。 日本診所經過新冠病毒一役後,不少已經改為網上預約制,部分甚至不接受walk in的病人。若患者有發燒的話,必須以「發燒外來」的方式預約,即先透過電話向診所姑娘告知病况,再由診所姑娘安排求診時間。今次弟弟雖然有感冒徵狀,但完全沒有發燒,所以我只預約兒科醫生。眼見弟弟的幼稚園中,已經有3個小朋友患上甲型流感,我也希望替弟弟安排檢測;可是醫生依據診所指引,只有「發燒外來」的患者,發燒逾38℃才能安排檢測,所以堅決不肯安排檢測,並只診斷弟弟患上一般感冒,給了一般的感冒藥。 依我以往經驗,如能盡早得到特敏福治療,流感便能盡早痊癒,所以我即時買了檢測包(6000日圓/盒,約320港元),結果證實弟弟真的患上甲型流感。然而當我帶同檢測包,返回剛才的兒科診所,醫生還是堅持要發燒才幫他檢測,我真的抓狂!一怒之下,我們就去了別的一家診所。 懷念香港的靈活變通 那一邊的醫生雖然同樣說,一般是要發燒逾38℃才會安排檢測,但當他知道我已經自己做了快測,也沒有強人所難,即時幫弟弟檢測,證實他患上甲性流感,並安排了5天的特敏福療程。幸運地,弟弟最終在完全沒有發燒之下痊癒了,由衷感激這個可以打破「常規」的醫生。 很多人問我來日本這麼多年,應該都很習慣了吧?坦白說,在「無事無幹」的情况下,我都已經頗習慣了;但在任何突發或重要關頭的時候,還是很不習慣,同時也非常懷念香港人的靈活及效率,我深信在香港,當我拿着流感快測結果到診所,沒有醫生仍會叫我等到發燒後再來。香港人的靈活變通,真的是我們寶貴的財產。對!思鄉病又開始發作了。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兩個椰菜B,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