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增強抗逆力 學Sammi追夢

  早前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多次獲提名最佳女主角獎都落空的鄭秀文(Sammi),今次終於一嘗心願,達成夢想,奪得影后殊榮。「最佳女主角這個獎對我來說,從來好像遙不可及,但又好像一步之遙。」走上影后寶座的路途並不平坦,而相信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夢想,但有幾多人能夠走到最後呢?鄭秀文又說:「很想跟天下間有夢想的人說聲,追尋夢想困難重重,請記着這個畫面,夢想是留給不放棄和堅持的人。」 孩子有夢想當然是好事,惟「追尋夢想,困難重重」,過程中必定有很多挫折和逆境。家長如何裝備孩子,面對當中的壓力、負面情緒和失敗,堅持不輕言放棄呢?美國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就建議,家長可以循「二加一減」的方向,增強孩子的抗逆力,保持追逐夢想的「初心」: 二加:增加孩子個人「核心能力」 家長當然希望,孩子隨着成長,能夠理性地決定自己的行為或想做的事,以及有效面對和處理壓力。研究指出,察覺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面對困難時懂得思考解難,忍耐等待不衝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核心能力」。如果能在早年好好培育這些「核心能力」,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打好基礎,更有追夢的資本。 (圖:黃清渝) 二加:增加與孩子的親密互動 人類是群居的生物,即使家長多希望孩子有理性自決的能力,首要重視的還是家長對孩子的關懷培育。經過多年的研究,哈佛學者指出家長與孩子頻繁、親密而「有來有往」的互動,對孩子的「核心能力」發展相當重要,有助裝備他們面對壓力和挑戰。 (圖:黃清渝) 一減:減少不必要的壓力來源 壓力經常帶給人一個負面的印象,為孩子帶來負面的情緒;但正所謂「你有壓力,我都有壓力」,壓力其實避無可避。適當水平的壓力其實有助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如何應對壓力來源和調節壓力的水平,以及預防孩子因過度、不必要的壓力而倒下,家長的調節工夫實在相當重要。 十多年前,鄭秀文在拍罷《長恨歌》後患上抑鬱症,後來接觸了宗教信仰。她在得獎後感謝天主沒有讓自己一路順風,反而學懂謙卑、柔和。原本聲音溫婉的她,忽然語氣高昂起來:「但現在我柔和不了,今晚真是很開心,終於不用默默陪跑,終於可以昂首衝線!」有着「二加一減」配合,逆境就是學習的機會,使孩子在經歷中成長,更能邁向夢想衝線。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12歲女童被同學謀殺事件

大家好,上期專欄我在文末提到,德國近期有一宗「12歲女童被同齡兒童謀殺」事件——注意,以下內容有可能引起不安。3月中某個周六,一名12歲女童到朋友家中作客後失蹤,家人當日立即報警。翌日,警方在遇害女童所住城鎮火車站附近的山邊發現屍體,據報身上有超過數十處刀傷,因出血過多致死。 12、13歲閨密行兇 案件一時間轟動整個北威州,我連忙向來自該城鎮的朋友打聽。根據他的小道消息,兇手是受害人的兩名閨密,分別12和13歲,加害當晚甚至曾致電死者母親,詢問其女兒是否已經到家。聽到這種行徑,我頓感毛骨悚然。後來警方放出的消息也指出兇手確是受害人的校內好友,鑑證科在她們的手機發現曾搜索過關鍵字「刑事責任歲數」,在警方的交叉盤問下,兩名兇手最終承認是有預謀犯案。兩人從被逮捕後便由政府接管,可能會被判入兒童院或精神復康中心(在德國,14歲以下的人仍是兒童,法律上並不能判處任何刑事責任)。受害人家屬在兩周後舉行了葬禮,這件轟動一時的案件也在一片惋惜下迅速落幕。 可是,這並沒有減退社會熱切的討論。首先在事件初期,兇手和受害人都被網民「起底」,照片和社交平台帳號均被推上熱搜,所以我的朋友才獲得小道消息,並推斷出犯案動機。最初的內容還提及過校園欺凌,但很快被政府干預,為了公平審訊及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後來有關事件的照片都必須為相關人物「打格仔」,報道也不再重點跟進犯案細節,亦未有太多筆墨提及犯案動機。 不少兒童和青少年犯罪的著作,例如Jenkins在1969年出版的《兒童行為問題之心理類型》(Classification of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均提出未成年人犯罪涵蓋生理、心理、社會因素。比如有些人因受疾病或藥物影響,情緒容易激動;性格在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挑戰下,有可能出現缺陷或異常;兒童若在充斥暴力的成長環境裏耳濡目染,也有可能被潛移默化。背後成因複雜,故在短短1個多月內案情未有更多論述,我並不意外。 免刑責法例是否與時並進? 相比案中枝節,人們比較關注「刑責歲數是否需要降低」。不少記者找來法律界人士分享意見,他們多傾向維持14歲的界線,表明那些犯案的未成年人其實更需要心理治療和重新教育。我也跟爺爺探討過,他表示並不意外,作為退休校長的他說其實德國每年都發生類似事件,據爺爺所講,2022年就有7宗14歲以下未成年人殺害兒童事件。也許是爺爺見慣大風大浪,反而嘲諷我大驚小怪,他安慰道在8000萬人口的國家裏,類似事件仍屬少數,而且大都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裏,多涉及種族歧視或社會融合等問題。但我不像爺爺那般幾經滄海,只站在母親的角度去想,如果立法可以對以後一些腦子發熱的未成年人多一點阻嚇作用,我仍會支持,類似事件真的一件還嫌太多。 若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社會的環境比50年前變化太大了,如今的14歲可以跟50年前的14歲相提並論嗎?我現在到德國初中任教,裏面的學生全部比我高大強壯;在智能手機不離手的年代裏,純粹的童年還存在嗎?以上純粹我的社會觀察,並沒有深入的理論依據。下期我們聊一些輕鬆的,比如在德國科隆的朱古力博物館,再會!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5個讓孩子認識世界的方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以往我們常說,要認識世界,最好的方式是親眼去看,親身去感受。疫情3年,少用這方式去體驗不同文化,這幾個月大家正在復仇式補償中。其實即使不出國,也可以在地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品嘗特色傳統美食及購買當地人的食品雜貨。重慶大廈為港人帶來特色的文化體驗,九龍城也有小泰國之稱。放眼身邊,行萬里路前,不妨留意一下千里之選。 1.留意身邊種族文化差異 認識世界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了解他國文化,才會明白不同觀點的由來,有助孩子保持對不同文化的敏銳觀察力。舉例,當看到尼泊爾人搖頭,可能以為這是一種拒絕,但其實他是在說「好的」。對各地的傳統文化有更深了解,長大後就不會懷有偏見或歧視,亦對各地文化充滿熱情。 2.品嘗多國菜了解習俗 第二種方法,讓孩子用舌尖了解不同國家的美食及習俗,在餐桌上看見傳統,嘗試來自世界各地的食譜,了解各地不同的烹飪方法。可以由家中各人選擇不同地方的食譜來製作食物,畢竟食物是展示不同文化的方法,我們的口與胃亦是盛載傳統的載體。 3.閱讀世界各地的書籍 書本是我們的好朋友,與孩子一同讀不同國家的書籍,不僅讓孩子沉浸在不同的文字和描述中,還通過精美的插圖,探索不同地方的故事。我們可以先從自己所居住地的書籍開始,有些家長會跟孩子說《西遊記》、十二生肖等故事,當他們對傳統文化有興趣後,再找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習俗的書籍,跟他們看。書籍是強大的工具,提供視覺和內容上的刺激,讓孩子不用飛到外地,已能踏上旅程。 4.慶祝不同國家的節日 慶祝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讓孩子在歡樂的氣氛中了解不同文化習俗,以及活動背後的含義。中國的農曆新年、墨西哥的Cinco de Mayo(五月五日節)、印度的Diwali(光明節)和美國感恩節等,這些都是可以全家參與的慶祝流行文化活動。把節日、地圖及日曆加起來,就會發現一年365日都不夠用。 5.與外地筆友建立友誼 讓孩子寫信給筆友,擁有一個外地筆友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種令人興奮又期待的事。有興趣結交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新朋友,可以通過學校,或從父母的朋友圈開始着手更好。不少香港人也身處世界不同地方,開啟國際朋友網絡也容易開始。 在這樣多元文化下長大的孩子,不僅以獨特的方式學習,還建立起一生的友誼!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孩子沉迷網絡因寂寞

孩子沉迷網絡令家長非常苦惱,大家都努力尋找解決方法。家長心裏清楚明白網絡是孩子必須使用的,但當孩子一旦進入花花世界,就會被吸引。大家每天就是在這個矛盾中掙扎求存。 家長要有同理心 接納孩子需要 孩子要進入網絡世界已是不能否定的事,如何可以令孩子把使用網絡變成學習的助力?就讓我們先了解孩子會沉迷網絡的原因——就是 「寂寞」。 花花世界並不會使人沉迷,而真正令孩子沉迷的就是感到「寂寞」。孩子在網絡上,找到「朋友」,找到同路人,跟他們溝通找到存在感,而且氣氛都是正面、愉快,比在校或在家裏有更多安全感。難怪孩子在現實世界感到寂寞時,在網絡世界找到共鳴與同行感。 6A中,接納是第一道門,接納孩子會使用網絡,也接納孩子會被網絡吸引。但我們必須分辨清楚「接納」並不等於「接受」。我們會接納孩子有使用網絡的需要,也明白孩子很容易被網絡吸引,網絡上的一切給孩子新鮮感,令他們流連忘返。這是我們必須接納的,但我們卻不需要接受他們這些行為。 我們認為孩子應該有效地管理網絡使用,責任亦在於孩子。不過在他們建立責任前,家長應利用同理心,明白他們建立正確使用網絡習慣時,也有相應的困難。 多讚賞 訂界線建立正確價值觀 孩子學習正確使用網絡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成功的時候,我們不妨大力稱讚孩子,使他們向着好的方向建立價值觀;而當孩子失敗時,也不需要責備,以鼓勵方式令孩子正面面對。 同時家長可利用「關愛」和「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面對網絡世界。相對於沉迷的原因來自寂寞,我們的陪伴就正正解決孩子沉迷網上世界的問題。 我們亦可利用親密關係與孩子在使用網絡習慣上訂立界線,雙方一起制訂準則,使孩子努力把網絡使用的良好習慣建立起來。這裏重點就是親密關係,只有跟孩子關係親密,孩子才會尊重雙方立下的界線。試想想,如果跟孩子關係疏離,他們又怎會徹底執行這個界線呢? 界線定好後也會有被打破的時候,我們又如何面對孩子超越界線呢?孩子「踩過界」的時候,家長就要由「接納」做起,重新了解孩子面對什麼困難,被什麼吸引着,嘗試了解他們並協助改掉壞習慣。切勿在孩子打破界線的時候破口大罵,或以一些負面說話責備孩子。利用耐性重新開始,孩子會最終因為我們的關係而修正他們的行為。 網絡世界並不是洪水猛獸,只要跟孩子建立良好關係,就可以跟他們立下界線,當孩子打破界線,以耐性重新接納孩子,令他們有機會進步。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善養建立抗逆力

《善養小童成大同》作者顧樂本(Robin Grille),近來在災難中活過來,他在澳洲遇上史無前例的大洪水,與太太幾日幾夜因為極度猛烈的暴雷豪雨而被困屋內,兩口子貼着對方都無法聽到說話聲線,唯一可以做的是緊擁在一起,聽天由命。雷雨過後,四周山泥傾瀉,滿目瘡痍,他們的居所幾乎毁掉,有鄰居失蹤了,社區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惶恐。 幸福童年 助跨過災難 顧樂本說災難對社區的孩子造成創傷,其中一個徵狀是往後變得異常懼怕下雨,但是受創孩子當中,有一些明顯徵狀較輕,他說這些孩子都是在生命早年得到很多的擁抱和愛!他更說,許多研究都顯示眾多災難後恢復得好的人,都在童年於家庭裏享有安全的依附關係和備受寵愛。 同時,我從不少倖存者故事裏也發現,他們之所以較容易在災難中逃出生天,與擁有幸福的童年相關。例如一些納粹大屠殺生還者和脫北者都提及他們有幸福的童年,家裏充滿愛,父母提供巨大的安全保護網,甚至視他們為掌上明珠,高度滿足他們的欲望。他們未必在童年時掌握到很多生活技巧,但是自我價值感很高,在災難時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自信心、積極樂觀心態和生命力,讓他們能夠千方百計應變和存活過來。 讓我們看看這個故事,納粹大屠殺倖存者埃爾弗里德.蓋林格(Elfriede Geiringer)的女兒伊娃.施洛斯(Eva Schloss)敘述她童年很幸福,父母和哥哥對她的關注與愛從來都不缺乏。她記得小時候爸爸鼓勵她在衣櫃頂跳下來,而他每次都會接緊她,她感到既興奮又安全。她又說自小以來都未見過媽媽煮飯,家務由傭人照料,但是戰爭開始後,家道中落,媽媽不單能夠應付家務,也擁有生命熱情去學習化妝技巧,以此謀生,她更能運用本來就擅長的人際技巧招徠生意,在很艱難的時期仍能生活下去。兩母女後來在集中營內以超凡的勇氣、毅力、積極心態和巧妙的計謀雙雙逃出生天,並在災後打理慈善業務數十載。 這些倖存者故事,也喚起我一些育兒往事。當年,我以為要刻意鍛煉孩子的生活技能,讓她盡早獨立,並擁有良好的品德,才是最恰當的教養。可是,我做的一切忽略了她最需要的安全感,包括讓她充分感到受保護和疼愛,以及可以放心做真實的自己。我沒有提供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卻處處要求她獨自面對困難和關愛別人,表現良好的品行。結果,她根本無法自在安心地做真實的自己,例如在脆弱又需要我陪伴時,會擔心我不滿意她依賴而在情緒上遺棄她。 盡情依附 儲滿安全感 我學習善養後,才明白到讓孩子先在早年滿足情感上的成長需要,容許他們盡情地依附照顧者,並在身心層面有很廣闊的探索空間,他們才能擁有滿滿的安全感、自我價值和生命掌控感,至於同感心和利他的特質,則是稍後階段才發展出來的。 從前,我將教養焦點放在培育顯而易見、容易贏得別人稱許的特質上,卻忽略了其實不易被看見和稱讚的特質——安全依附感和愛的儲備,這些才是一生面對所有逆境的承托力量,以及所有對生存有利的特質的泉源! 善養是用最大的同感心支持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它不止是倖存者的救命關鍵,也是讓孩子一生能夠應付困境、活得心滿意足的最重要地基。 文:周凱旋(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生命教練)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與藝術結緣

在疫情初期,雞蛋仔開始到鄰近的隱世畫廊習畫。畫廊一分為二,左邊是策展區,定期讓本地藝術家展覽作品,右邊就是年輕藝術家們的工作室。 大兒子跟隨本地年輕畫家林嘉儀學習,他暱稱老師做「米奇老師」。林小姐是全職藝術家,也會兼職教小朋友畫畫,很有耐性。她很少收學生,傾向有質素地、專注地引導孩子。每星期2小時課,結構上都是玩,沒有坐定定也沒有懲罰雞蛋仔的活躍。工作室用剩的材料都成為雞蛋仔的創作靈感,在米奇老師的引導下,他開始探索輕黏土世界,把剪紙、木片、破爛的畫紙重新結合,沒有特定題材及訓練目標,純粹享受畫廊的氛圍。 築起安全空間 隨心表達情緒 過了些日子,有朋友提議讓雞蛋仔轉去具規模的藝術學校,讓他建立紮實的根基。又試過介紹一些對特殊教育有經驗的視藝導師,一對一授課,用藝術介入協助雞蛋仔融入主流。這些好意,我都一一拒絕了。 雞蛋仔很喜歡留在這個藝術空間,無拘無束地表達情緒,沒有批判,只有接納。大玻璃窗與社區接軌,間中狗狗經過、小朋友放學,雞蛋仔或許會分心,但回過神又好像多了創造力,使勁在畫紙上潑灑出來。而且米奇老師是藝術家,她不懂治療也不刻意用藝術做什麼,她的「臨在」、「陪伴」已經築起安全的空間讓孩子「做自己」,這個「純粹」的狀態已經很療癒,很寶貴。 米奇老師曾幽幽地說過,如果多一些父母願意給予空間,不要擔心孩子將來的生計、不要計較獎牌,香港其實有條件孕育出更多藝術家。坦白講,作為港媽也實在經常擔心雞蛋仔的前途,間中也會問老師如何維持生計,但似乎我是真的過慮,老師自給自足肥肥白白…… 怪獸不可怕 只是你未見他們的好 4月尾雞蛋仔參加了畫廊的小型畫展,8件參展作品都是電玩角色的二次創作,賣出的作品都捐出作慈善用途。沒有策展概念的我,對策展人認真地為作品量尺寸和記錄創作日期、藝術物料,簡直是心中有愧……她是何等尊重藝術品,即使作畫者只是一個屁孩童。 策劃人要求提交一個短篇幅的畫家背景,我認真想了幾晚之後問兒子為什麼總是創作黑暗惡魔怪獸,他卻認真告訴我:「怪獸不可怕,是你沒有走進他們的世界,未看見他們的好。」 展覽開幕那天,他興奮地向參觀者介紹作品,雀躍地跑圈,臉上掛着滿足、自信的笑容。 這孩子的告白,簡單、強而有力,我為他感到驕傲。 雞蛋仔參加了畫廊的小型畫展,共有8件作品參展。(作者提供)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前懲教主任,放棄鐵飯碗轉型全職主婦,兼職實習社工督導/繪本伴讀導師/家庭輔導員。興趣廣泛,不務正業。最大成就是生了一個「雞蛋仔」,置了一頭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從餘樂里到英皇書院

上星期天,沿着西營盤的正街走,在第三街和高街之間,發現一條不太顯眼的小巷,名叫餘樂里。原來,裏面曾經有21幢建於30年代的戰前舊樓,都是2至3層高的庶民住宅樓房。可是,早年因着政府的社區發展,餘樂里內大部分的舊樓都已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天價的豪宅,只保留了其中的幾幢唐樓,經活化後現在是一個歷史文物館,以文字、影像、陳設等,述說西營盤一帶的前世與今生,也許是給社區的一點文化補償。身處於這一幢經過加工的歷史建築,還有屋外幾尊企圖重塑當時居民生活的銅像,感到的不僅是一份人去樓空的失落,更有一種歷史被包裝、被約化的失望,使那一代人的生活面貌變得模糊、變得冰冷。 伯伯重遊小時候成長地方 在文物館內的長板櫈上坐着出神,有位伯伯倚着手杖徐徐地在我身旁坐下。我禮貌地跟他點點頭,他看來頗精神,年紀大概不到70吧。見我一個人,伯伯就跟我聊起來,說自己很久沒有回來香港,趁還有力氣,想重遊舊地,到小時候成長的地方走走看。實在想不到,伯伯已有80多歲。問到我的工作,告訴他我在附近的學校教書,他說小學時候有幾年也在西邊街口的一所紅磚屋念書,問我可會知道。「當然認識,那麼你是英皇書院的舊生啊!」我對伯伯肅然起敬。伯伯搖着手杖,笑說不對,給我補充了一段從不知道的歷史。 紅磚校舍曾多次被轟炸 時為50年代的舊香港,小時候的伯伯家住灣仔,原本在一所私立學校就讀,課室在住宅大廈內,老師是來自廣州的老先生。媽媽一直希望他可以進入官立小學讀書,也不知用了什麼方法,最終給兒子找到一個入讀羅富國附屬小學的機會。伯伯腼腆地說,在當時能夠進到官小念書,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可是,羅富國附屬小學是一所新校,未有屬於自己的校舍。在日本侵佔香港的時間,在西營盤西邊街的均益倉庫,一直被懷疑是作為日本人的軍事倉庫,以至經常被反日的盟軍戰機轟炸,位處於般含道與西邊街交界的英皇書院亦多次被炸,校舍損毁不輕。當日本戰敗後,很多學校都陸續復課,英皇書院卻需要較長的時間復修,在復課的初期,開辦的班級亦不多,只提供上午班的課堂。因此,校長就把校舍借給羅富國附屬小學開辦下午班,伯伯就有幾年時間在這所古雅的紅磚校舍裏念書。 一個有溫度的生命故事 現在,每當途經英皇書院,都會想起伯伯的笑臉,然後,就彷彿看見他在校園裏的神氣、日軍佔領香港的歲月、轟炸機在頭上飛過的畫面……建築依舊,跟伯伯的相遇卻把人與事結連,生出了一份過去沒有的關係。歷史要保留的是什麼?不單是建築,而是從那裏走過來的人,一個又一個有溫度、有感情的生命故事。感激我遇見。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與My Melody闖森林探險 挑戰魔法任務 尋找星星碎片

各位小朋友,My Melody需要大家的幫忙呢!據說要施展魔法,必先要擁有閃閃生光的星星碎片,可是這些碎片散落在一個魔法森林之中,My Melody邀請小朋友們同心協力,在這個森林遊樂場內找回星星碎片,完成魔法任務,尋找快樂的秘密! 以大自然為主題的室內親子樂園The Big Things Playground最近與Sanrio合作,以人氣角色My Melody為主題,推出了一個「魔法森林探險之旅」期間限定活動,場內除了到處可以見到My Melody和朋友的蹤影,更以星星為主題,設立多個任務讓小朋友參與,讓大家邊玩邊接受尋找星星碎片的挑戰,使看似平凡的遊戲變得更刺激好玩! 找星星——「繽紛同找星星派對」要小朋友運用觀察力、專注力和集中力,把隱藏在魔法森林中不同角落的星星找出來,然後帶回基地貼在牆壁上便完成任務。(楊栢賢攝) 星星從天而降——原來星星也可以帶回家?這個考大家眼明手快的「星星製造機」,只要拉一拉繩子,星星和糖果便會從天而降,大家要用小籃子把它們接着,更可以全部帶回家!(楊栢賢攝) 星光工作坊——喜歡繪畫的小朋友,可以來到「My Melody星光工作坊」,為My Melody及一眾The Big Things探險隊成員填上顏色,完成後可與作品打卡留念,未完成的也可選擇帶回家繼續繪畫。(楊栢賢攝) 影靚相——魔法森林攝影區有與小朋友高度相若的My Melody及拍照道具供大家影靚相。(楊栢賢攝) 捉迷藏——除了尋找星星碎片,大家也可以在「魔法森林」中玩捉迷藏。(楊栢賢攝) 火山群島——火山群島是最吸引小朋友的遊戲,大家可以抱着星星造型的My Melody咕𠱸在「火山」頂上滑下來,非常刺激。(楊栢賢攝) ■INFO The Big Things Playground•My Melody:魔法森林探險之旅 日期:即日至8月31日 開放時間:上午10:30至晚上6:30(每節1小時) 票價:$168起/節(1名成人及1名15歲或以下小童) 地址:荃灣南豐紗廠2樓205-207號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Ariel、Murphy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無辜的孩子

父母,是子女的守護者,愛護子女,是父母的天職。家,是充滿愛和關懷,是最安心與安全的地方。但看近年,尤其是近日發生的倫常慘劇,父母非但沒有保護愛護子女,還要對子女狠下毒手。這些所謂家,簡直就是人間煉獄,子女日日活在水深火熱的惶恐之中,誰可拯救這些無辜的孩子? 孩子的生命不屬於父母 夫妻間感情出現問題,如果沒有子女的話,如何糾纏鬥爭不休,打生打死都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但當子女牽涉其中,父母雙方不管誰是誰非,都和子女完全無關,不管任何情况下都必定先要顧及子女的感受,要考慮對子女造成的影響,而不是自私地以自己的角度感受、利益做出發點,置子女的安危於不顧。 孩子的生命不屬於父母,他們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沒有人有資格剝奪。死從來解決不了問題,賠上自己和孩子的性命,是哪一門子的報復?對孩子何其殘忍?誰來為無辜的孩子取回公道? 近日其中一宗個案,據報丈夫患有抑鬱症,妻子要出外掙錢養家,一再啞忍子女不斷被丈夫虐打。換轉是我,寧願帶着子女瞓街,都不會留子女在家中,搞出人命只是遲早的事。兒子這一次可以虎口逃生,全靠一道廁所門,女兒被挾持後獲救,全靠警察果斷英勇。最令我氣憤的是,那名母親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丈夫之所以激動病發,估計是她在這兩個月都沒有給家用丈夫有關! 生育之前好好想清楚 愈寫愈心痛,原來還有比「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更悲慘的現實,就是失去性命,再沒有機會繼續活下去治癒童年。寫了這麼多年親子文章,不斷重複地問究竟點解要生仔?我由大聲疾呼到無聲吶喊,堅持繼續寫下去的動力,就是為了替無辜、無助的孩子們發聲,希望得到更多關注,卑微地希望大家考慮生育之前好好想清楚,這是影響另一個生命一輩子的決定。孩子不是公仔,不是狗仔,不是開心鍾意就視若珍寶,不開心不鍾意就視若無睹,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做不到用生命去捍衛保護孩子生存的自由和權利的話,沒有資格做父母! 求天見憐,願所有孩子都能夠在愛的庇佑護蔭下快樂成長!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蘇菲的玩具

蘇菲經歷多次母親強制執屋,被迫扔掉舊物的痛苦選擇,仍能保存到今天的玩具,應該是殊不簡單的。「件仔」是一隻咖啡色的小狗毛公仔,是我家第一任菲傭姐姐送給當時只有10個月大的蘇菲的聖誕禮物。件仔來到我家便伴着蘇菲,哪怕當時有不少各種各類大大小小的毛公仔,蘇菲還是對件仔情有獨鍾。不是件仔有什麼神奇力量,而是菲傭姐姐天天照顧蘇菲,發現蘇菲一見到小狗就興奮得要命,於是買了一隻非常像小狗的毛公仔送給蘇菲,所以蘇菲也對件仔愛不釋手。(件仔以前名叫「汪汪」,直到蘇菲4歲時看過某電視劇中主角叫「件仔」,她就開始給「汪汪」改名為「件仔」,直到今天。) 狗狗帶來心靈安慰 之後蘇菲愛狗的特質更明顯,她人生第一句完整句子是:畀(給)我一隻汪汪。她第一個願望是要成為一頭真正的狗,然後是拯救全世界的流浪狗,結果她也領養了一頭狗。不知道是她接觸太多狗而愛上狗,還是她根本有着愛狗的特質,所以一遇上狗就顯明出來。反正,玩具的喜好選擇,也是反映孩子的喜好特質。曾聽過有人說小孩多玩飛機玩具就會想成為飛機師,多玩醫藥玩具就想成為醫生,多砌積木就容易成為建築師。蘇菲沒有成為一頭狗,沒有成為馴獸師,也沒有做上什麼與狗有關的工作,但她愛狗的特質是肯定的,而她也知道狗狗帶給她許多心靈的安慰與支持。 「小袋子」讓女兒坐定定 蘇菲兒時喜愛的玩具還有一個叫「小袋子」的東西,為何要在有限的篇幅特別提這個?相信作為母親,最頭痛的是如何令一個兩三歲孩子出外食飯時可以坐定定。「小袋子」就有這個神奇力量。「小袋子」的出現和力量的發現都是那麼偶然。我們買給蘇菲的髮夾頭飾,蘇菲從不肯戴上,她卻喜歡將這些頭飾分類,有時是按顏色,有時按大小,有時按款式,總之每次可以玩上半個多甚至一小時。以後外出,我就把她平時玩的頭飾放在一個小袋子中,食飯拿出來給她,她可以靜靜玩上一個小時。除了小袋子有這功能,後來發現畫筆畫紙、貼紙也有這力量。當然,蘇菲再大一點,可以自行看書,那也就方便多了。 蘇菲上了小學,她的玩具有毛公仔、各種類型的畫筆、各種質地的紙張、退役的收音機、舊衣服剪下來的布、冰、街上拾來的樹枝樹葉石頭。記得有段時間,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爆旋陀螺,蘇菲也有兩個。一天,她忽然想到用一個小盤子盛了些水,然後放入雪櫃內的冰格,晚上取出來,把兩個爆旋陀螺放在冰上玩,她命名這遊戲為「爆冰陀螺」。 我家以前附近的那個大型商場內有間幾千呎的玩具舖,我常常帶蘇菲去玩,卻甚少買那些玩具回家,慳錢吝嗇是無可奈何的,但我實在對那些設定按鍵功能的玩具不太感興趣,寧願讓蘇菲從日常生活中找樂子,從日常接觸事物中找出趣味,也許更好。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