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起跑線:戰勝自己(上)

我常常認為人類最厲害是堅毅精神和忍耐力強,有一些人在最困難的時候會不怕挑戰,不怕辛苦,可以超越一切,包括超越自己的能力,拋開別人的偏見和戰勝自然環境。例如運動員無限的精力、重複練習和全天候的準備,就是為了一場比賽;一個媽媽可以為救兒子而舉起一輪汽車;一個200磅的女子為了自己身體而減掉80磅,變了一個美女,很多這種事情讓我們看到,超越別人不是最難,要超越自己才是最重要,而且也是最容易放棄。我最近看了一個女孩減肥的一段短片,她的減肥日子不是那種在幾個月內激減至幾十磅的事情,而是漫長的2年多,因為中間曾經放棄、太急減肥而患病,繼而被家人朋友勸停,就在身邊所有人叫她放棄時,突然,有一股勇氣從頭上霧出來,那種「激勵」變成了她的血液、她的人生,於是女孩子一直被人寵壞的性格改變了,一下子變得很積極和堅定,不但把自己身體多餘的脂肪消滅,更出書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當然也變了一個美少女。 真正走上這條路卻是孤獨和沒有任何東西或任何人可以作參考,內心的煎熬,煩躁和挫敗,是不能在外表可以看得出 這些真人真事,令我想起以前學音樂的日子,也是艱苦地走過去,我們很多同學各自所經歷的音樂路均不同,也許你們認為學音樂是一件高貴而輕鬆的事,現實告訴你,真正走上這條路卻是孤獨和沒有任何東西或任何人可以作參考,內心的煎熬,煩躁和挫敗,是不能在外表可以看得出,自己卻要在無限的領域中找到樂曲的意義,也要找到自己和學音樂的目的,當中的過程就好像人生的旅程一樣,複雜和崎嶇。 我很喜歡一個作曲家叫史加爾亞賓 (Alexander Scriabin),他 1872年出生於莫斯科。彈過他的作品應該也會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難」,複雜的調性,神秘而浪漫,他的作品主要是寫給鋼琴,所以學鋼琴的人一定會彈過他的作品,有些同學會很怕他的歌,因為不能一邊視譜便能奏出旋律,而要將樂曲拆件來練習,再拼起來又要克服技巧的難度,不知不覺地,你會投入作曲家的心路歷程,進入他的神秘世界,作曲家的晚年在精神病院渡過,悲慘和孤獨。我那時候每天腦袋中是都他寫的旋律及和聲,他的作品所引發的圖像和顏色都是虛幻卻又美麗,我開始變得整天晃晃忽忽,對其他事好像沒有任何興趣,沒有練琴時,有時便呆呆地坐著,現在想起來也有點心寒。老師後來看見我過份沈迷史加爾亞賓的音樂,於是在音樂會之後給我另一首歌曲——莫札特。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氣候變化已經殺到埋身

有不少家長對氣候變化這個世界議題漠不關心,覺得氣候改變需時,其影響看似不太嚴重。然而,事實證明氣候變化對生態和人類的影響已經殺到埋身,不容置身度外。 最近,我參加了香港城市大學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關於保護海洋哺乳類動物的學術會議。其中一位來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Andrew Trites教授發現了北太平洋的北海獅(Steller Sea Lion) 數量和體型減少背後的原因。 研究結果顯示與污染、漁獲減少、疾病及獵殺皆無關,原來氣候暖化才是「幕後黑手」。當水温上升,温帶魚類往北移到北太平洋,而原先在北太平洋的魚類亦同時遷移到更北較冷的水域去。雖然魚民的總漁獲並沒有減少,但是以往北海獅的主要食物如希靈魚現在已經被狹鱈魚和比目魚等所取代。那麼為什麼北海獅群落卻不斷減少繁殖呢?原來狹鱈魚和比目魚的營養價值及油份均比希靈魚遜色,因此被迫改吃「減肥餐」的北海獅在長期營養不足的情況下生長較慢,體型變小,並且減少繁殖下一代,導致其群落萎縮。同時,科學家推測,若氣候暖化持續,北美洲海域內的686種魚類將會向北遷移1000多公里,將會大幅改寫北美洲的海洋生態系統[註一]。 南半球的情況又如何?澳洲大堡礁是長逹2600公里的珊瑚礁,那裡生物多樣性原本是非常豐富,孕育著400多種珊瑚及1500種魚類。但是,隨著海水温度上升,大堡礁的珊瑚在2016和2017年出現了大規模白化。變暖的海水正是珊瑚礁的隱形殺手,它已殺死了約三成的珊瑚! 更不幸的是,科學家最近亦發現大堡礁珊瑚復修的速度較預期緩慢 [註二]。 其實,香港海洋也面對同樣的挑戰。十多年前,每逢秋冬季節在本港海域可容易找到大型的底棲藻類如馬尾藻和俗稱昆布的石蓴。馬尾藻可長達數十米,它形成漂亮的海底森林和育魚場。原來, 這些藻類都是温帶品種,在秋冬隨着北方南下的水流到達香港水域生長。但是,隨著氣候暖化,這些怕熱的温帶藻類對温度十分敏感。 由於香港的冬季越來越短,平均海水温度亦較以往高,因此它們難以在本地水域生存。現今,我們越來越難找到馬尾藻森林,即使找到都只是小森林罷了。 那麼少了海藻又有甚麼問題呢?這問題確實可以很嚴重。海洋中有很多食素為主的生物包括海膽和螺類等;在沒有足夠藻類,海膽便會刮食石和珊瑚礁表面上的微生藻充飢。倘若珊瑚結構鬆散(如:扁腦珊瑚),海膽便可刮穿珊瑚表面,進而吃其軟組織,以致珊瑚死亡。因此,近年大家不時也會聽到在本港水域長刺海膽侵蝕和破壞珊瑚的新聞報道。以上海洋生態被改變的實例反影氣候變化的影響可以越乎想像,影響深遠。 氣候變化真是殺到埋身 據香港天文台統計香港每年的酷熱日(每日最高氣温33度或以上)和熱夜(每日最低氣温28度或以上)的數目,顯示在過去百多年來這些酷熱日和熱夜的數目不斷上升,而寒冷日(每日最低氣温12度或以下)的數目則下降。天文台推算,在2051-2060年,熱夜會由現在每年20多天增至每年81天[註三]。香港中文大學陳英凝教授的本地硏究發現在酷熱日子使用平安鐘求救的老人家數目會大幅增加[註四]。在日均氣温攝氏28.2度或以上時,氣温每增加1度,港人死亡率亦同時增加1.8% [註五]。陳教授亦發現老人家或患有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對高温的影響更敏感。而居住於欠缺空調、狹小房間的低收入人士亦較高危。天文台預測酷熱日子將遞增,換句話說,將來與高温相關的死亡率也會大幅增加。所以,氣候變化的影響真是殺到埋身,不容忽視! 圖一:以往在秋冬季節常見的馬尾藻。(香港教育大學姚偉康先生提供)     圖二:以往在秋冬季節常見的石蓴(俗稱昆布)。(香港教育大學姚偉康先生提供) 圖三:在高温室氣體濃度情景下,香港每年熱夜數目、酷熱日數和寒冷日數的未來推算。(香港天文台提供) [註一]北美洲海域內的686種魚類將會向北遷移1000多公里: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file?id=10.1371/journal.pone. [註二]科學家最近亦發現大堡礁珊瑚復修的速度較預期緩慢: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081-y?stream=science [註三]天文台推算,在2051-2060年,熱夜會由現在每年20多天增至每年81天: https://www.hko.gov.hk/climate_change/proj_hk_temp_uc.htm [註四]Chan EYY, Goggins WB, Kim JJ, Griffiths S, Ma TKW (2011) Help-seeking behaviour during elevated temperature in Chinese population [註五]Chan EY, Goggins WB, Kim JJ, Griffiths SM (2012) A study of intracity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related mortalit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mong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Hong Kong.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12;66(4):322-7.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社會怎樣令年青人對世界漠視與無知?

幾星期前,我在HappyPama刊登了一篇題為《對世界漠視與無知的長大環境》的文章,當中提到「問題根本就不止於教育制度,而是源自整個家庭、社會孕育出來的成長環境。」文章刊登後,我不斷在想,究竟是什麼家庭與社會因素導致這情況的出現? 其實,一切都是源於我們社會不容許任何人對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世界有希望。 這幾十年來。無論是什麼年紀的香港人,他們目睹的就是,每當他們對這城市有什麼期望、希望也好,最終都是會化為泡影的。就算有時他們以為自己能成功停止一些令他們絕望的東西,有權有財有勢那一邊始終都會用時間、資源、法律去把那些已被停的東西無名有實地死灰復燃。 對香港的希望幻滅,還大可以北望神州?老實說,其實內地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好像個別香港人以為那樣,一切都是人間地獄。 其實在很多方面,內地與香港都同樣地有好有壞,只是因為真的是地大人多,所以內地的最好與其最壞都是相對地極端。不少對內地不會有一面倒反感的香港人都是透過生活、工作與內地人打交道而見到日常不是非黑即白的國情。但當本地最「大聲」要求港人多些認識內地的聲音,都是偏向要港人盲目地歌頌內地的一切,這只會弄巧反拙,令港人只感受到內地令人透不過氣、無望的一面。 要扭轉香港青年對世界漠視與無知,就始終要處理這問題的社會、家庭根源 好了,不看內地,不如放眼世界?但港人看到的「世界」,只是一些除了說幾句籠統說話就不多關心香港的國家。看到這情況,有些香港人不禁在想,世界不理會我們,我們為何要關心世界? 有了上述的各種情況,香港社會很容易就會得到一個結論,就是認識及關注世界是無謂的。既然社會在各範疇都難以得到希望,就不如不理世事,把精力放在此時此刻的物質需要與慾望,事事各家自掃門前雪、事事即時「食咗先講」。 社會整體有這股氣氛,父母在家中教導孩子時亦自然地會訓導孩子們不要理那麼多、不要有那麼多理想、不要放眼世界,因為這一切都是危險及很可能會教人失望的。所以,父母從孩子年少時就會灌輸,只要讀好眼前的書、以賺大錢為目標就算了。 正如我幾星期前那篇文章提過,「作為一個在經濟上要靠面向世界才能生存、社會政治上要國際化才能維持其獨特地位的城市,香港人真的可以選擇讓下一代對世界漠視或無知嗎?」所以,雖然我理解為何情況會是這樣,但我不能同意上述的一切消極、功利看法。不過,要扭轉香港青年對世界漠視與無知,就始終要處理這問題的社會、家庭根源。至於如何去處理,我只能說,well,that’s way above my pay grade。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放過父母吧!

放下雞蛋仔做感統訓練,一個人在街上閒晃但沒有一般母親「放監的感覺」,心掛掛擔心兒子不能應付訓練,離開感統治療室時,雞蛋仔興奮地吹波波,但另一位小朋友就瘋狂嚎喊。一眾家長退席時偷聽到那小朋友的嫲嫲責備兒子,為什麼讓孫子上這種課,害他擔驚受怕哭成淚人。 我心裏也很無奈,當然理解老人家的心情,奈何如果「與眾不同」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上更多的挫折,及早給他們訓練就是希望將來比較有能力融入這個社會,始終父母不能夠廿四小時遮風擋雨,而我們又知道社會的殘酷。 早陣子看到另一位KOL葉杏麗在專欄維特媽媽的煩惱中分享,她育有亞氏保加症的孩子,一般人不能理解亞氏兒童不容易表達關心,予人過份冷漠的印象,但其實他們內心也有豐富的情感,但因為太敏銳承受不了而潛意識隔斷和外界的刺激,去保護自己的精神健康。這篇文章一出,我立即收到三個訊息連結,都是家人朋友閱讀後各有感觸,推薦我也要閱讀。 其實那時候我已經反覆看了兩遍,回想起我接觸過的SEN小朋友及家長,我知道他們承受很多壓力。雞蛋仔未確定有沒有特殊學習需要,但因為他不會說話,的確容易因為不能表達情緒而影響群體活動。旁人不理解孩子獨特個性,隨便給予一些建議甚至是善意的批評,可是為難了家長,孩子的情況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解釋又不代表得到接納,有時候家長只能「左耳入右耳出」一笑置之。 試過帶孩子到淺水渾濁的池塘邊看錦鯉,他難得專注忍手十分鐘沒有玩水,但雞蛋仔始終好奇,有點固執地堅持踫觸水面,我和他糾纏期間,路人甲說他沒家教、路人乙說他太頑皮、路人丙說他被寵壞。 路人甲說他沒家教、路人乙說他太頑皮、路人丙說他被寵壞。可是有誰欣賞他固執的求知欲,有誰看見他較早前的安靜和專注,又有誰用行動協助我這個狠狽的母親撿起撒落一地的雜物?(彭梓雅提供) 可是有誰欣賞他固執的求知欲,有誰看見他較早前的安靜和專注,又有誰用行動協助我這個狠狽的母親撿起撒落一地的雜物? 可惜社會對他們的認知還是嚴重不足,其實SEN家長都很努力地協助子女,還請各位路人高抬貴手,給家長及「怪怪的」孩子多一點包容。 又有一次參加遊戲小組試堂,雞蛋仔完成初步指示之後就拒絕跟大隊玩,自顧自地探索新環境,他的「活潑」引起了其他家長側目。橫衝直撞結果碰撞到另一孩子的頭,兩個都大哭了。但向來痛覺欠奉的雞蛋仔很快就安靜了,一邊摸著紅腫突出的額角,一邊望著面前還在大哭的女孩,滿臉疑惑;我連聲抱歉教訓雞蛋仔,老師和其他大人都過來關心而且給對方敷冰。這刻我留意到,雞蛋仔用手勢表示額角很痛,事實上他也瘀腫了,不過當時候老師及職員都沒有「聽」到他的需要。 那堂課好像很漫長,雞蛋仔不願意參與之後的活動。其中一位爸爸輕聲和自己的孩子說:「He is so funny, right? 」可能這位爸爸不知道怎樣向小朋友解說課堂的混亂;可能他有個乖巧的女孩子,不明白為什麼雞蛋仔這麼活躍;可能這位爸爸沒有輕蔑的意思,但,我覺得很難過。 雞蛋仔未確定有沒有特殊學習需要,但因為他不會說話,的確容易因為不能表達情緒而影響群體活動。(彭梓雅提供) 由於近年評估標準轉變,自閉症光譜之下的小朋友比例升高到1/59,確診其他特殊學習需要例如過度活躍症、讀寫困難等等的學童人數也在上升。可惜社會對他們的認知還是嚴重不足,其實SEN家長都很努力地協助子女,還請各位路人高抬貴手,給家長及「怪怪的」孩子多一點包容。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我的孩子突然不說話了!

約一歲開始,孩子便開始運用語言表達自己,聽到自己的孩子說出第一個單詞,對於父母來說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可惜,不是每一個孩子就從此順利地建立語言,完成他的發展階梯。有一些孩子,到了約15至30個月的年紀時,或許是突然的,或許是慢慢的,從能夠說話變得減少說話,甚至不再說話。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一個看似發展正常的孩子,會突然喪失了語言能力呢?有一些孩子不單止喪失了語言能力、也會在身體協調上、眼神接觸上,又或者是社交方面有倒退的情況。從不同的國家及治療師的觀察所收集到的證據,發現約25至30%有自閉症的兒童,在發展中會有突然倒退的狀況出現。直到現在,各方學者的討論和研究,仍然未有具體的發現。 很多父母往往著重於尋找產生自閉症的原因,而忘卻了最重要是如何接納這個狀況,從而積極地由孩子的特質出發,協助孩子投入生活 不論是從小就出現自閉症症狀的孩子,抑或是有倒退狀況出現的孩子,他們面對的問題和衍生的情況也非常類似。正因如此,以往有很多學者嘗試去分辨這兩種不同發展歷程的自閉症孩子,但都徒勞無功,反而他們認為著重於如何協助及改善他們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及活動能力更為重要。 真的,有很多父母往往著重於尋找產生自閉症的原因,而忘卻了最重要是如何接納這個狀況,從而積極地由孩子的特質出發,協助孩子投入生活,投入學習,投入社交。經驗告訴我,能完全接納孩子的能力,並幫助他們開展新天新地,對於家庭和孩子自己都是最有益的。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沒有吃過比薩的孩子

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典禮剛剛過去,從去年開始,這個璀璨的頒獎禮,都會有一個關心社會的主題。本年度的主題正正是關懷基層兒童。香港是一個繁華富裕的城市,但貧窮的兒童卻有不少。 在這個頒獎典禮舉辦之前的好幾個月,我收到關信輝導演的來電,他正是「五個小孩的校長」這部電影的淚眼導演。在電話裏關導演充滿誠意的聲音,從遠遠的一端,娓娓道出一位基層兒童——婉瑩的夢想。原來她唯一的娛樂,就是開著她那一部老舊的、連螢幕的一款DVD機,播放著一張媽媽借來的光碟,就是「五個小孩的校長」。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婉瑩未有機會和能力到戲院去欣賞。這一年,因緣際遇,媽媽從朋友處借到這電影光碟,婉瑩看過後,感覺到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原來當老師可以幫助窮孩子學習成仁,於是年紀小小的她,便立志要成為一位幫助基層孩子的好老師,婉瑩努力讀書,科科都是甲等成績。 要服務基層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決心,說句老實話,因為基層孩子並不好教 我和導演心存感恩,電影播出已經好幾個年頭了,但是今天仍然祝福著這一位基層兒童,激勵起她追尋夢想的勇氣。要服務基層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決心,說句老實話,因為基層孩子並不好教!猶記起導演帶著婉瑩,還有善心的楊千嬅小姐來到我的學校,就是為了實現婉瑩成為老師的夢想。當天我還邀請了10位元岡幼稚園的同學充當婉瑩老師的學生。當導演和工作人員、甚至千嬅都說我的學生位位都很機靈,甚有反應,也看得出他們充滿自信,我聽了後實在深感安慰。現在是學年的下學期,他們實在進步了不少,我對關導演說,信不信由你,開學之初,幼兒班上課是鴉雀無聲的,真是一點反應也沒有,因為這些孩子都沒有太多的機會到外活動,對事物的接觸面非常有限,要讓他們明白課堂的一切有相應的回饋,甚至現在像他們充滿自信地發表自己所需、所想,實在得來不易。 正當我們為基層兒童嘆息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付出更多,讓他們在遲遲的起跑線上,容許他們有更大追尋幸福的空間。 當晚收看香港電影頒獎禮時,在郭富城先生的帶領下,又看到婉瑩在鏡頭前出現。郭富城先生是支持小孩有夢的大使,亦是其中一位親身探望基層兒童的藝人。他身同感受情深地說著基層兒童的辛酸,就如婉瑩7歲了從未到過戲院,也沒有一次機會吃過pizza…… 基層的兒童,就是這樣過活﹗ 或許我們可以認定他們已輸在起跑線,但是在極黑暗的晚上,星星總是特別耀眼明亮,那怕你本來只是一顆不起眼的小星星。正當我們為基層兒童嘆息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付出更多,讓他們在遲遲的起跑線上,容許他們有更大追尋幸福的空間。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適合親子共讀的媽媽使用說明書

我們去年全家到台灣旅行時,逛書店是我們家的既定行程,三個小朋友有各自喜愛的書籍,我也可以偷閒尋找自己愛看的書籍。當時我無意中發現了一本非常值得推介書籍,名為《媽媽使用說明書》,很適合我和大兒子哥哥和二兒子細佬一起共讀。 這本書講述主角上學前剛巧被媽媽鬧了一頓,回到學校時剛好是作文課,主角於是將媽媽所有不好的地方寫出來發洩,結果老師盛讚主角這篇文寫得非常之好,並著主角回家與媽媽一起親子共讀這篇佳作。主角回家後擔心不已,惟有向爸爸求助,如何與媽媽共讀這篇「作品」。主角的爸爸於是教孩子說,電腦和電視均有使用說明書,一旦用錯方法便不能開機,胡亂操作的話更或會發生故障,媽媽同樣有使用的說明書,如果當孩子使用不當,便會出亂子了。 父母如希望子女多閱讀,身教也很重要的。父母經常看書,子女耳濡目染也會跟隨 這本書很適合親子共讀,我也和哥哥和細佬一起共讀,大家也覺得很寫實,也有共鳴。這本書很多例子都是孩子眼中的媽媽,作為媽媽的,閱讀這本書時也會想想自己平日對孩子的態度,在某些情況下是否需要調教一下。當孩子閱讀這書時,也會明白到媽媽平日囉囉唆唆,是出於關心自己,從而也體諒父母多一點,間中更會學懂欣賞媽媽的溫柔。 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在此推介這本親子共讀的書籍給大家。同時,父母如希望子女多閱讀,身教也很重要的。父母經常看書,子女耳濡目染也會跟隨,以我家為例,哥哥很愛看書,細佬現在也受他影響,經常拿哥哥認為淺白的書籍來看,至於最細的妹妹,雖然只有三歲人仔,但她在兩位哥哥的影響下也愛上看書,早前還靜靜走進房內將心愛的公仔排好,然後逐一講故事給它們聽。

詳細內容

音樂起跑線:兩個未必夠晒數

在基金會工作這幾年,我除了和孩子相處之外,其他時間就是和家長溝通和交流,作為母親也是一個平凡的師奶,與媽媽們較容易相處,大家分享最多是如何「對付」青春期的孩子,我每次分享的最後一句都是:「做好避孕,不要再生!」也許你覺得我無情或和家計會作對,但如果你知道這幾年我所認識的家庭和現況,你會明白,生小孩對他們來說是很容易的事,但教養孩子卻是他們不會和不願面對的事,我身邊還有很多朋友不知花費多少金錢和精神,找不知多少個婦科醫生,也不能成功當媽媽,是的,世事就是難料,世界就是不公平。 我那天看到一則新聞,說一名住台灣的失婚婦人,離婚後遇到一名黑人遊客,一見鍾情便嫁給他,更放棄大好事業,跑到非洲做家庭主婦,沒想到在3年內生了8胎,原來這黑人丈夫家族有多胎的歷史,而且在非洲是無業,想找個女人和他生孩子以取得政府資助,這台灣女士後來才發現這個真正原因,她雖然後悔到不得了,但看著生出來的幾個孩子和肚裡的那個,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生小孩對他們來說是很容易的事,但教養孩子卻是他們不會和不願面對的事 我有一次做面試時,也接見了一個特別的個案。一個母親抱著一個幾個月的男嬰,後面跟著5名女孩子,再後面是另一個女士和男士分別推著兩部嬰兒車進來,我們當時不夠椅子和空間,要安排他們一家8口 (連手抱的嬰兒應該是9人),進入「士多」房等候,也立刻安排插隊面試,她5名女兒申請來中心免費學音樂,但看過她們的檔案,很明顯是靠綜援維生的典型例子,她和推著嬰兒車的女士,進入房間和我見面,我第一句問:「這幾個孩子都是你的嗎?」她點點頭,說因爲一直想追兒子,終於如願以償,申請了在大陸的家姐來幫忙照顧,準備會再碰運氣,也許不久將來會再索一男,說時非常興奮,我看看在外面等待的丈夫和其他女兒,完全好像不認識那樣,我不知說什麼好,只有把他們的檔案放在「拒絕」的盒子內。 又有一次,見到一位單親媽媽和16歲的女兒去聽音樂會,媽媽身型肥胖了很多,原來剛剛生了一對龍鳳雙胞胎,我不禁大膽問她是否同一個丈夫,她說是啊!不過沒有想過復合,因為那男人是個廢人,留在大陸更適合,我即問:「那誰幫你照顧小孩和日常生活?」她理直氣壯答:「阿女囉!」氣結。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填鴨式課外活動

阿仔在他就讀的小學曾選擇了辯論為他每星期一次的校內課外活動。他最終因比起其他辯論班成員較低年級,所以沒有被挑選代表學校參加對其他學校的辯論比賽。縱使如此,阿仔對辯論興趣濃厚,當他發覺我原來在中學時期時是學校辯論隊成員後,就不時興高采烈地與我討論辯論論點與技巧。他甚至向他學校的辯論隊導師提起我的經驗,而導師亦因此邀請了我去與辯論隊成員分享辯論心得。 整個分享會都十分愉快,學生們亦有很多問題與論點拿出來與大家討論。 當分享會完畢後,導師就與我分享了他們辯論隊的情況。最令導師懊惱的,原來不是孩子們當你天份或興趣,而是不少對手學校的處事方式。導師說,以他所知,不少參與辯論比賽的小學都是由導師為隊員預備好理據、演辭等,而隊員就只需要把已提供了給他們的東西背得動聽就可以了。相反,阿仔學校那位導師就拒絕這樣做,因為他認為辯論並不只是說話是否動聽,亦是讓孩子們學習怎樣有獨立思維的好訓練。 當然,他的堅持是有代價的。孩子們出去比賽時,他們的對手已經享有遠超乎他們年紀、心智與教育程度的論據與演辭。對於評判來說,他只會看到有一隊是明顯地較成熟、難以深究為何會有這情況出現。在這情況下,沒有被「餵飼」材料的辯論隊一定會在比賽層面上相對地輸蝕。 如果我們繼續助長這種填鴨式學習課外才能的方式,我們最終只會製造一批批強於「吹水」,但就欠缺真材實料及較深層次的領會或創作能力。 我們真的想我們孩子的才能只是像紙牌屋那樣脆弱嗎? 我真的不明白,為了勝出去這樣「教」辯論,除了讓孩子有高一些勝出機會,又有什麼好處?辯論,除了訓練演說技巧,其實更重要的是訓練資料搜集、獨立思維、辨別是非與邏輯的能力。如果一切都只需要孩子們用口,但不需要他們用腦,辯論這個活動就失去了其課外教育意義,大家不如讓孩子上演說技巧課程也罷。 不過,想深一層,其實香港不少課外活動最終都是以這填鴨模式去處理?譬如說,不少畫畫班放出來展示實力的孩子作品都是幾乎一模一樣,極少孩子個人性格的。又或者,如果大家去聽聽一些普通話兒童朗誦比賽參賽者,都會發覺他們來來去去都是唸那幾首詩詞、用同一的京腔,而且每個孩子在朗誦同一首詩詞時都會就不同字的大細聲、高低音以一模一樣的方式去演繹。 再或者,現在潮流興着重讓孩子補習以拼音(phonics)形式學讀英文字,促使他們很快就能讀到很多很深的字,但就忽略鼓勵他們透徹地領會生字或句子的意思。 不要誤會,我知道在技術層面上,孩子在很多東西都要學一些基本功夫,否則難以發揮個人風格或去更深入認識一些東西。可是,如果我們繼續助長這種填鴨式學習課外才能的方式,我們最終只會製造一批批強於「吹水」,但就欠缺真材實料及較深層次的領會或創作能力。 我們真的想我們孩子的才能只是像紙牌屋那樣脆弱嗎?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遊戲比賽加入不平等條約 訓練小朋友心理質素

在一場勢均力敵的網球比賽中,一位年青的球手發球時被球證判罰發球踩界犯規而發球無效,他堅定地解釋自己沒有踩界,立即和球證理論,鬧得面紅耳熱,但無奈地,無論球員怎樣堅持亦未能推翻判決,相反還影響了心情,令表現一落千丈,最終比賽落敗。 回想上年的2018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世界前一姐莎蓮娜威廉斯(Serena Williams)在比賽中,因球證警告她與觀眾席上的教練溝通(因為網球比賽是不可以在場邊教路的),所以脾性大發,與球證激烈理論,還堅持要球證道歉,在球證多番警告下仍然死纏不休,結果被球證重罰了甚為關鍵的一局,最後輸給當時仍是新星的日本球手大阪直尾。 以上的例子,姑勿論誰是誰非,最終吃虧的一方是情緒激動失控的那一方,申訴是合情合理,但其後控制調節情緒的那部份,極之講求心理質素,許多時候都考起很多高手。 脾氣容易暴躁的小朋友在處事能力方面,的確比心理質素好的小朋友較差 其實心理對運動員的影響極為深遠,運動員的心理訓練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擁有優良心理素質的運動員,除了由小到大從家庭培養出高尚的情操外,教練可以在平時訓練裡,加入一些特定的不平等規則,例如誤判、讓分制度模擬落後的情況、假裝對手挑釁或「奸矛」……等等,全都是一些比賽時常常遇到的問題,同時會影響運動員心理的情況,這樣就可以讓他們習以為常如地處理一些覺得對自己不公平的處境,以及在據理力爭後,如何將激動起伏的心情即時調整過來,以免影響之後的比賽。 近期發現很多家長都注意到小孩的心理健康問題,脾氣容易暴躁的小朋友在處事能力方面,的確比心理質素好的小朋友較差,如果能夠從小訓練如何處理逆境,相信將來面對風浪時,亦能處理得如履平地,處變不驚。 家長可嘗試安排小朋友玩一些他們較有信心的項目或遊戲上,讚賞他們付出的努力後,再表示要嘗試給他們更多挑戰,然後隨機設定一些難提或逆境,觀察他們的應對和反應,事後再和他們檢討和商量如何可以處理得更八面玲瓏。久而久之,小朋友應對得多處境訓練,日後真的面對困境時,也能夠沉得住氣,以大局為重,將問題迎刃而解。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