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媽育兒記:有用的教子心法

開學伊始,工作繁忙到不可交替,壓力增大,情緒智商亦會隨之而降低。為免將個人情緒發洩在三個小朋友身上,我會以閱讀書籍作為減壓及轉移視線的方式。最近我看了一些有關書九型人格教子書籍,探索一下教子心得。 其實每一個小朋友均有不同性格,作為成年人別說孩子有優點或缺點,只是小孩的性格各有不同而已。在書談到的知識,的確能用於現實生活中,更有助家長了解孩子性格,協助他們的成長。以九型人格來分析,我的大兒子哥哥屬於5號仔,他需要很長時間觀察、思考,講求邏輯性,但愛與其他人保持距離,不想完全表達自己、也不愛主動交際,作為父母,我們不應強逼他與人打關係,只需他保持禮貌便可。 由於哥哥的行動力不夠,亦會影響他的體力及肢體控制不夠優秀,我們因了解哥哥的性格,便趁暑假鼓勵他多做運動,以提升四肢的活動能力,亦因運動加增,他其他方面的能力亦同時提升,本來慢吞吞如蝸牛般的行動、懶洋洋的態度有所改善,行動加快了。哥哥只要持續游泳,能動力提升,然後什麼也會快一點了。 家長對孩子因材施教,了解他們有不同的性格後,從旁協助及鼓勵,讓孩子快樂成長及建立自信。 至於二兒子細佬則屬於7號仔,他和哥哥的性格截然不同,是一個開心果、愛交際、愛出風頭、愛表演、不害羞的小朋友,屬於班上人見人愛型男孩,身邊有很多朋友。不過,這種性格的孩子善變、持久力較弱,細佬有時候亦會因遇小小挫折,而放棄堅持,甚至轉軚。例如學游泳,細佬很快便學懂了,可是當我們希望他改善不太正確的泳姿時,細佬卻不肯改善,甚至一度想放棄。但當他知道衝破難關後,可以玩得更開心,細佬又再願意繼續學習了。 有時候家長多閱讀不同書籍,吸收新知識,對於陪著孩子成長都有幫助。如九型人格一種書籍,有助了解孩子不同特點,家長可加以支援、鼓勵,讓孩子有動力堅持下去。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難以說什麼是優點、什麼是缺點,反而最重要的是,家長對孩子因材施教,了解他們有不同的性格後,從旁協助及鼓勵,讓孩子快樂成長及建立自信。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預教助吸收

新學年剛開始,家長們當然希望孩子在新學年會學習得更好。趁着功課未太繁忙時,有更充裕的時間,應該儘量把握預教的機會。預教的目的是讓孩子在課堂學習時更投入和更有效率,讓孩子有一些概覽,增進他們在學校課堂時學習的理解和興趣。 今次,我們先談一談在語文科的預教如何進行。不論是中文科或是英文科,其實方法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內容的差異。在進行預教之前,家長應該預備一下,先看看單元中的學習重點。一般來說在語文科有幾個部分,包括了 : 內容、詞彙和文法(句式或文體等等)。 內容方面,要清楚那個單元相關的內容層面;在同一單元裏,應該發現類似的內容。舉個例子,內容是關於週記的,那麼所有的課文就會牽涉到一週裏所發生的事。那麼,就可以先跟他重溫過去一週在他身上所發生的事情,讓他將學習與生活連結,明白週記的意思是什麼。 預教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初步理解,所以在過程中不要花太多時間或太深入,影響了課堂裏的學習。 每一個單元必定有一些重點詞彙,家長可選擇三至五個新的詞彙,詳細跟孩子說明。教導是需要注意學習詞彙的三個部分,即是形、音和義。所以在教導之後,應該掌握如何書寫,如何發聲,以及理解詞語的意義。這部分是理解層面,下一步應該是跟孩子嘗試造句,家長先提供示範,然後鼓勵孩子口頭造句。 最後一部分是文法學習,你應該會發現在單元中有多個例子示範目標文法項目。以週記為例,學習週記的寫作模式和組織。 預教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初步理解,所以在過程中不要花太多時間或太深入,影響了課堂裏的學習。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能說話是一種恩賜

為了迎接中秋佳節幼稚園辨了一個主題周,我也為雞蛋仔添了唐裝及小月餅配合學校的活動。可偏偏他患了重感冒缺了一整個星期的課,什麼遊戲也沒有機會參加,到了中秋節當天我只好回學校替他領了花燈手工材料及家課冊,倆母子一邊抹鼻涕一邊窩在家中補課。 可能雞蛋仔知道我有點失望,他竟然送上驚喜,忽然指著圖畫準確地讀出「巴」士的巴字!對於一般的父母來講,小朋友會開口說話認字認圖是一件平常事,但對於我來講,每一個有意義的單字都是雞蛋仔的突破!他終於掌握到巴士是巴士,而不是「Car」或「Train」!迄今兩歲,他可以正確運用的字,中英加起來都不過三十個音,即使是他最喜歡的玩具車系列,也是首次成功穩定地分辨巴士!好罷,一般家長可能會側目,有必要這樣興奮嗎?但如果你明白生一個身心健全的孩子不是必然時,你或許能諒解我的激動! 雞蛋仔皺眉頭想了一刻,笨拙地爬上飯桌拔了一張紙巾,一仆一碌地走回來給我拭淚。 曾幾何時我以為女人生兒育女是一件正常的事,也聽過很多家長投訴子女吵吵嚷嚷,不停問「為什麼」非常惱人;懷孕時也學著其他家長,搜集資料準備如何栽培子女,要聽什麼音樂開發腦袋,還有要報讀什麼課程好讓小朋友及早建立自信,幼稚園面試會有優勢⋯⋯但原來這一切都不一定要順利發生,簡單到叫爸爸媽媽,對於某些小朋友可以是極艱辛的挑戰。 每次雞蛋仔模仿嘴型發音,都不太可以控制嘴巴肌肉,他很無奈也會煩燥,而今天他終於整合了一組口腔活動,自然地發出「巴」音,讓我感動流眼淚儍笑。雞蛋仔皺眉頭想了一刻,笨拙地爬上飯桌拔了一張紙巾,一仆一碌地走回來給我拭淚。對這個小人兒怎會不心疼?他是多麼努力地學說話,多麼努力地不讓我失望,他是多麼想我明白理解他? 能夠說話是一個恩賜,真的,孩子能夠表達而且希望父母理解,這種雙向的溝通不是必然的。孩子願意與你閒話家常,請珍惜;孩子向你分享傾訴,請珍惜;孩子向你惡言相向,也請你沉住氣,平靜地分析。孩子的聲音很寶貴,曾幾何時我們是多麼渴望聽到子女的小祕密、生活軼事,不要因為政治立場就趕絕他們的聲音,不要針鋒相對無理取鬧,社會已經夠對立分化,請努力嘗試在家裏修補分歧,珍惜能夠說話的恩賜。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美-是一種動力 (上)

溫馨的中秋節又過去了。過時過節兒童最為高興,尤其是基層的孩子,因為平時活動不多,如遇節日總有不同的節日活動,林林總總,且小孩子不用做家課,開開心心參加活動就最好不過了,還有每個節日都有特別的美食相配合,有得食、有得玩,孩子們又怎會不開心呢? 開課兩周便是中秋節,雖然幼兒班仍然在適應週當中,每天都只是上課兩個小時,但是我和我的教育團隊也不敢怠慢,好好預備了不少活動,配合這個中國人非常重視的中秋佳節。在學校裏,我們有一顆果實纍纍的楊桃樹,孩子們也有份兒照顧澆水的,在這個節日,「楊桃」 這種特色水果,也是中秋節的一種標記,所以孩子們便可以親手採摘楊桃,以進行中秋節活動。 課堂裏,老師還安排孩子們親自做花燈,這一個活動老師特別花了不少心思,買了一些可以上、下一拉便成為一個立體圓圓滿滿球型的花燈,然後孩子們可以看著附設的圖片,跟著把雙面貼的圖案一一貼上,就會成為不同的花燈,例如是眼大大、耳朵圓圓的小熊仔花燈,具有特色斑紋的小虎子花燈,還有一些兒童們非常熟悉的卡通人物,例如小黃人、海綿寶寶…… 等等。 其實,起初老師也未有預期小朋友們能夠按著圖畫可把燈籠貼出原來圖案,造成獨特的花燈。我和老師們只希望孩子能夠把眼睛貼上,已經讓花燈充滿生氣,但是孩子們看到花燈的圖片和老師示範的完成品,已經急不及待希望自己能夠做好花燈,看到小朋友孩子們從扁平的一個摺合的花燈,徐徐上、下拉開,成為一個圓圓滿滿的球型花燈,這個也不容易,因為小手指如何拿捏位置、力度也是一種學問,但是我們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孩子動手做,別小看拉動這個摺合的小花燈是一件易事,對孩子們就是要小心翼翼才可以完成,這任務當完成後,球體花燈出現了,他們的笑容是燦爛非常的,還興奮得把小花燈高高舉起說這是一個魔法呢!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教我如何與孩子討論警察?

15與孩子討論社會秩序等問題時,一定會提到警察。曾幾何時,這是一個很容易去處理的話題。警察為大家維持治安、保護市民,如果有什麼危險或問題必定要報警。 經過最近三個月,要與孩子討論警察就複雜得多了。當我們作為父母的不停見到警察以毆打、亂發催淚彈、射槍等方式令市民受傷,我們又怎教孩子相信警察?當我們見到警察把市民貶為蟑螂,我們又怎教孩子相信警察?當我們見到不少被警察拘捕的人保釋後片體鱗傷,我們又怎教孩子相信警察?當我們見到因被第三者傷害的市民報警時會遇上警察坐視不理、甚至把報案者拘捕的情況,我們又怎教孩子相信警察? 去到這裏,問題就更複雜了。譬如說,如果他們在街上迷路了時不信警察,又可以信誰?他們如果真的完全不信警察,會否在一些日常或許會遇到的情況上更危險?我們又是否應該令他們以為每一個警察都是壞人?如果大家有親友是警察、平時社交來往都言談甚歡,我們又可以怎樣向孩子解釋? 這就帶出了另一個難題,就是如何一方面平衡向孩子解釋警察再不能盡信及提醒孩子不要學懂仇恨、不要把所有警察看成為壞人(特別是多年來大家關係良好的警察uncle、auntie們)? 這的確是十分之難,因為警暴事件的確是人神共憤,連父母要控制情緒都不容易、何況孩子們? 這的確是十分之難,因為警暴事件的確是人神共憤,連父母要控制情緒都不容易、何況孩子們?不過,有些東西,總是要嘗試的。 在字眼上,可以考慮教導孩子就算要批評警員行為都不要用「黑警」、甚至更惡劣的「黑警死全家」等仇恨字眼,鼓勵他們以事論事、不急於概括標籤,亦趁機提醒他們就算有警察仇視市民為蟑螂、我們都不應把自己降低到他們的層次。在一起看警暴行為時,可以與他們討論有什麼時候這的是人神共憤、有什麼時候是就算我們不同意他們的行為都或許是情有可原、有什麼時候他們甚至可以說是未必做錯。在與認識多年的警隊親友層面上,除非父母有證據令他們懷疑警隊親友涉及嚴重傷害市民事件,否則可以提醒孩子不要因與他人就某些事意見不同而把多年親情、友情否定。 上述的一切,的確是很難處理。我自己都仍在不停與阿仔探索,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平衡。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尋找快樂的國度

猶記得幾年前,女兒從課外書中得知不丹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之一,更在地圖上標示着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海拔3000多米高的「天空之城」,嚷著要我們帶她到那裏尋找快樂。今年暑假,她的夢想成真了! 我們在曼谷登上了前往不丹的小型客機,兩個多小時後,終於看到高聳巍峨的喜馬拉雅山山脈, 看得女兒目瞪口呆。著陸後,遊客們都被那古色古香的機場吸引著,大家不停地拍照,捨不得離開停機坪呢! 地大物博,川流不息 不丹的面積是香港的38倍,但只有約80萬人口,即每平方公里只有21人。相對每平方公里擠滿7400人的香港,不丹的人均空間比香港的足足多350倍,非常富空間感。 不丹境內河川匯集,清涼的冰水從各個喜瑪拉雅山峯流下來,淙淙流水為這「天空之城」帶來了動力和生產力。不丹國皇善用天然資源,讓水力發電成為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所產生的電除可供全國使用外,亦供鄰近國家如印度購買。其次的經濟來源是農業和旅遊業。 因果循環,著重平衡 不丹是佛教國家,人民深明因果循環的道理,所以特別愛護大地,尊重生命。不丹國民重視環保,為了保育生生不息的大地資源,農民不會使用農藥耕種,所有農產品均是有機食品,吃進口中的蔬果份外甘甜。為了感受一下喜馬拉雅山脈的靈氣,我們的行程不乏上山、下田和下河的美好時光。 在行山的過程中,我觀察到不丹人民愛護大自然和「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良好公民素質。 不丹政府為了在城市發展、保育自然環境與文化承傳間取得平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例。當中包括所有新樓宇建築必須依從傳統建築特色為設計藍本,樓宇高度不可超過六層,以確保不丹獨有的建築文化和手繪工藝得以承傳。政策禁止興建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以免玻璃幕牆和摩天大廈破壞大自然的和諧。除了建築特色外,不丹人的日常 衣著也別具特色,並沒有因為全球一體化的衝擊而摒棄國家獨有的民族特色。 細心觀看,國民的衣袖皆向外反摺了一下,原來這穿衣特色是有典故的。男女國民平日所穿著的織錦掛裙,就像我們中國的古裝。 活在這富有建築特色的「天空之城」,我們仨仿如回到數百年前的古代,與現實社會隔絕了。 雖然旅遊業能為國家和人民帶來豐裕的收入,但過多的旅客會影響本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引致交通擠塞、帶來污染、造成環境及生態系統的破壞等等。在權衡輕重後,不丹政府決定發展「高質素、低破壞」(High quality, Low impact)的旅遊業,每年只容許10萬外國人申請到訪不丹。亦拒絕「自由行」的旅遊模式,遊客必須由當地的專業導遊和司機接待, 方能獲批旅遊簽證。 究竟在這個簡樸的國家,為什麼人民能這麼快樂呢? 在不丹,我們找不到金碧輝煌的 宮殿,所到的著名廟宇和堡壘皆是雄偉莊嚴的歷史建築。 城市中沒有美倫美煥名牌鼎立的商場,街道上沒有宣傳快樂的廣告,電影院也沒放映喜劇。日常的飲食均以素菜和米飯為主,沒有大魚大肉。在破爛不平的路上沒有名車豪宅,卻有勸籲人民守規的語句。 有趣的是,不論在城市的當眼處,還是鄉村民居的小角落,也放著國皇一家的漂亮合照。從國民的生活小節可見他們愛戴國皇之心。 我們觀察到國民生活樸實,各人緊守崗位敬業樂業。負責種田的努力耕種;指揮交通的專注留神;招呼款待的笑面迎人…… 觀察多天,太太終於按耐不住,要訪問導遊和司機不丹人快樂之道。導遊哥哥微微笑地說:「簡單是福,常存感恩!」 「簡單」是指: 生活簡樸不圖貪婪, 情感真誠不記仇恨。 「感恩」是指: 感激天地萬物所賜, 學會施予感謝他人。 波波教授和女兒到不丹尋找快樂的原由(相圖來源:波波教授) 不丹風境秀麗,處處猶如山水畫。(相圖來源:波波教授) 不丹首都亭布市中心的街景,警察十分盡責地去指揮交通。(相圖來源:波波教授) 與世無爭、簡樸的不丹。(相圖來源:波波教授) 波波教授在普那卡政府大樓和一位議員合照,他會帶着貓咪上班工作。(相圖來源:波波教授)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千里共嬋娟

上個星期緣份到,可以開小差和姊妹去看舞台劇,由於大家都為生活忙碌,沒有時間仔細考慮,單憑劇名及領銜主演的演員名單就訂了門票。下午匆匆忙忙安排了雞蛋仔的瑣事,胡亂吃個車仔麵就入埸,找到位子的時候早已經開場,在漆黑的劇埸中,沒有心理前設之下,努力咀嚼演員的獨白,咦,他是在暗示自己身患絕症?耐人尋味的哲學對白帶出一份沉重的張力…….本來我興奮期待情緒高漲,這刻隱約覺得不對勁,鬼鬼祟祟地揭埸刊,原來中文劇名「但願人長久」的英文翻譯是「The Shadow Box」! 喜歡話劇的朋友可能聽過這套「影子盒」,一齣關於親人迎接死亡的劇本,描述幾段親人的關係,如何糾纏一起面對可預見的死亡,揭示生命的本質就是一迅即逝反思活著的意義。這陣子香港的政治狀況已經令我窒息,難得有機會暫別家庭照顧者的角色,由老公照顧雞蛋仔一晚,打算享受一套輕鬆小品作個精神充電,但事與願違,由數個巧合引領下我竟然選了這麼嚴肅的題材……. 理論上接受親友或自己患上不治之症,心理上要經歷幾個適應階段,包括拒絕、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及最後接受現實。編劇把對白翻譯成貼地的廣東話,甚至有粗言穢語,就是為了真切反映面對死亡時的焦慮和憤慨,恐懼和絕望。當開埸半小時後,死亡的命題讓觀眾感到透不過氣來,陸陸續續有人離開。 普世價值認定的好,到時間的盡頭時卻可能一文不值;沒有明天以後,這一刻共聚天倫就是永恆的最好。 我也想過逃之夭夭但腿就是發麻,與「面對死亡」的演員產生奇妙的共鳴,生命很會開玩笑,忽然有點領略死亡是多麼的不似預期。每人對生命都有個人的期盼,很難一概而論,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裏活出無限的價值?故事中有自認重視親情但患上重病才反省過去幾十年只有工作;另一病友想把握一息尚存的機會,突破規範,不再介意別人的目光,只想盡可能沒有遺憾地離開。在死亡面前想變得自私,但又離不開社教化條款,處處要刻制未必有勇氣表達個人的想法。普世價值認定的好,到時間的盡頭時卻可能一文不值;沒有明天以後,這一刻共聚天倫就是永恆的最好。 中秋佳節會想到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闕,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面對訣別分離,香港人都經歷了一整個夏天的混亂迷惘,08未知社會各個持份者對生命的價值有什麼深刻的反省?尚有一口氣,最想堅持什麼?閉目前,最珍惜回味的又是什麼呢?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令孩子更想學習(三)

上兩星期,我們討論提升孩子學習動機的兩個元素。第一,是家長本身必須要有教導孩子的動機;第二,孩子要有接收的動機。今日,要跟大家分享的便是第三個元素 — 讓學習的內容廣泛應用。 這是什麼意思?很多時候,我們在學校裹學到的東西,只應用在功課或測驗考試之中,沒有在生活上應用,更談不上廣泛應用至其他合適的情況。正因如此,只是為了完成學業,而沒有實質的融入自己的知識庫,不久這些知識便被遺忘。反之,如果得以廣泛應用,知識便會成為自己的一部份,能滲透在不同的環境中,並且擴闊其應用。 透過把學習內容聯繫到生活裏廣泛應用,那麼孩子便會更有動機去學習認識身邊的事物 舉個例子來說,透過玩超級市場遊戲,讓孩子認識相關的詞匯,如:貨物、購物籃、手推車等等,並透過玩耍的過程,學會整個程序,如:先取貨品、放在手推車裏、然後再結脹。接著,直接帶小朋友到超級市場裏去,讓他能夠親身體驗,重溫詞匯及步驟。這個直接的應用,能讓他體驗到你跟他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孩子變會逐步建立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並願意跟你一齊去學習,一齊去探索。 再伸延開去便可以去到不同的商店購買東西,因為整個程序也有很多共通點。如果孩子能夠掌握的話,那麼我們便可以應用到在圖書館借書。因為整個過程的流程也很接近。事實上,在網上購物的程序也類似。 所謂「一理通,百理明」,透過把學習內容聯繫到生活裏廣泛應用,那麼孩子便會更有動機去學習認識身邊的事物。配合家長教導的動機和孩子主動接收,孩子們必會逐步建立學習動機。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回歸上學的軌道 (下)

蒙氏教具多方面的學習主旨,總不離親身經驗、感官的學習、井井有條的系統訓練……等等,從而孩子們得到學習獨立、自信、 勇於嘗試、研究與不同的領域發展,例如語言發展、專注力、邏輯思維……等等。 硏習後與老師一起分享感受,各位老師也對是次的學習有不同的體會,於此也跟各位讀者分享,例如有老師說,在這次研習,更加明白幼兒的五感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親身參與、觸摸、把弄……等等的活動,實在有利幼兒更加明白和更深刻認識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數學概念的形狀大、小, 顏色深、淺、物質粗糙、平滑……等等。語文能力的發展優勢,也能循序漸進渾然而生。此外,幼稚園更加應從幼兒的特點出發,例如好奇心、求知慾、理解能力和自理能力,從這幾方面去培育孩子。 老師應該提供一個探索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安心於豐富的學習環境裏,自由探索,知識便能自然獲取,老師也必須放下身段,擔當一位觀察者的角色 也有老師認為透過這一次研習,讓老師們反思教育孩子是需要按著孩子學習的進度,不宜急進,要把步驟清楚的呈現,多給予機會讓孩子嘗試探索,自我學習,自我發現錯誤,自我糾正,達至發展錯誤控制,這才是幼兒學習的良藥。 亦有老師反思: 一位老師應該提供一個探索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安心於豐富的學習環境裏,自由探索,知識便能自然獲取,老師也必須放下身段,擔當一位觀察者的角色,在每一個課堂後,檢視重要的觀察資料,再從長計議,好好的設計下一個課程,讓孩子在進階的環境裏,繼續自由探索學習,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 是次研習,果效是豐盛的,身為一位校長能看到教育路上一起奮鬥的老師能如此成熟、專業,那種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還望各位老師,能繼續秉承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努力地鑽研不同的學習材料,豐富孩子的學習世界,這確實是孩子的福氣。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細佬備戰小一

開學伊始,就讀幼稚園K3二兒子細佬便要面對所有小朋友成長必須準備的事,就是準備報小一了。大兒子哥哥現在已是小三學生,他當年同樣經歷小一面試,所以哥哥會和媽媽一起提細佬要有禮貌、在玩耍時不要推撞其他小朋友等社交禮儀。 坦白說,為孩子的小一面試作好準備是無可能臨急抱佛腳,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及透過遊戲,訓練及教導孩子應有的社交禮儀及與別人相處之道。例如我家三個孩子常玩版圖遊戲(board game)、亦愛玩砌骨排遊戲,在遊戲過程中,小朋友難免會想「爭著」玩先或行先,家長則可以說明遊戲規則,教小朋友必須跟次序去玩、不可以因為自己喜好而爭先。 在閒談中,我也要盡媽媽責任,告訴細佬他將要報考小一。「細佬,你遲些報考小一,要去一些學校面試啊。」細佬反應很快,追問:「為何是要去「一些」學校?而不是只去哥哥那間學校呢?」幾乎被細佬的提問殺過措手不及,我解釋:「因為你可以看多幾間學校,看看喜歡哪一間、哪間較好。」細佬即說:「我只喜歡哥哥哪間啊…………」這次在身旁的哥哥也聽到我們的對話,開始聚精會神等我答覆,我即反覆說:「我們可以參觀不同的學校,了解不同的特色,然後看看喜歡哪間較多。」細佬口中唸唸有詞說喜歡哥哥的學校,一邊被其他事物吸引了,我們報「一些」學校的話題才可終結。 升小一這個遊戲真是避無可避,香港的小孩由出生開始,注定要經歷這一關。家長唯有替孩子作好準備,於日常生活中教導小孩的社交禮儀及解難能力,讓孩子即使要單獨面試時,仍可以自信地表現自己,否則在面試前一天才準備真的會太遲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