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媽媽的「保護」或窒礙子女成長

 

兒子一歲半,自出生後,甚少與我分離,仍在襁褓時,曾試過與爸爸獨處一兩次,每次都嚎哭不止,爸爸都感到很無奈。為了避免兒子感到不安,我都盡量留在他身邊。數天前因事必須外出數小時,丈夫要再次與兒子獨處,臨行時看到丈夫抱着淚眼汪汪的兒子,難免憂心他們共對的時光。

我走到車站後忍不住傳短訊問丈夫的情况,他回覆我一句︰「非常好!」我心裏雖浮起一絲懷疑,但就跟自己說︰「那就好了」。

在回家的路上,繼續收到丈夫的短訊,我又追問起父子獨處的情况,丈夫表示跟兒子玩得很盡興,玩了一些我平時不會和他玩的遊戲。我心裏充滿疑問,猜想︰「到底和兒子玩了什麼危險的遊戲呢?」

兩父子在家玩「冒險」遊戲

原來丈夫把我用來保護兒子的地墊架起,讓兒子「溜滑梯」,由他在上面爬,跌跌撞撞。乍聽之下真的呆了,丈夫果然在跟兒子玩我一定不會玩的冒險遊戲。

回家後問兒子跟爸爸在家玩「滑梯」開心嗎?兒子笑着看着爸爸點頭,看來他們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那天晚上,兒子特別愛跟爸爸一起,晚飯後仍要爸爸跟他看書、玩玩具,而且爸爸替他穿睡衣時,也沒有平常的哭鬧。

到底遊戲的力量有多大?

父親給予讚賞有助孩子成長

近年不少研究指出,父親和子女玩耍,會令子女在認知、社交和情緒發展上有正面的影響,如更懂得控制情緒、能與更多人建立友誼等。而父親與子女玩耍時的反應和態度,其實有着關鍵性的影響。挪威一份研究指出,父親與嬰幼兒時期的子女遊戲時給予正面的反應,如:觀察到子女對該遊戲或玩具感到興趣,然後主動與子女開始遊戲,在過程中給予讚賞,鼓勵和笑臉,能減少子女在兩歲時出現破壞性的行為。反之,若父親在遊玩的過程中出現主導及控制的情况,不等待子女的反應,又或阻止子女玩新的玩具,甚至對子女說「並不是這樣玩」,質疑他們玩遊戲的方法,都會令子女對遊戲失去興趣或抗拒,亦令子女的社交能力下降。

這幾天,聆聽着兒子在跟爸爸玩耍時的開懷歡笑聲,是平日和我獨處時較少聽到的,相信他很享受爸爸為他預備的創新玩意。

這令我不禁反思,自從當媽媽後很容易自動開啟「保護兒子機制」模式,總是害怕兒子受傷,最容易說出口的就是「小心呀」、「唔好咁樣」等。看來這些提醒雖然可以減少兒子受傷的風險,但同時亦令兒子感到與媽媽相處時總是比較索然無味。兒子的笑聲提醒我:與其擔心父子獨處時會出狀况,倒不如安心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相處。

有時候媽媽眼中的保護,其實或許成為子女成長的阻礙。還好我們家裏有一個愛玩的反斗爸爸,不理會媽媽過多的規範,享受跟兒子一起探險,樂於為兒子製造獨特又美好的回憶。

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文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