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小孩的校長:我看混齡教育的優與缺
我對混齡教學的認識,始於大學時期的「比較教育」一學科時, 當時導師先介紹了一些具特色的或是先進國家的教育及其教育體制,然後就讓我們選取感興趣的教育模式進行研究。還記起我和我的組員選取了德國教育為其中一個研習的主體。德國教育成功之處,可在芸芸獲得諾貝爾獎項中,有不少都是德國的學者,根據紀錄截至2017年10月總共有106 名德國人獲得此項殊榮,德國教育被受世界各地推崇,這可說是不言而喻。其成功之處,其中一項是德國教育的特色就是混齡教學。
在國際學校工作期間,曾到過一所蒙特梭利中心的學校,正統的蒙特梭利學校,必定是以混齡教學方式進行授課的,這也是我在工作上, 初次實踐混齡教學的一個實際經驗。
來到這所村校,在最初的時候,由幼兒班至高班就只得五個學生。如果將學生強制分班, 我認為學生在同伴互動、社交發展等範疇上都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讓這幾位學生得不到均衡的發展。相信這也是運用混齡教學法的最好時機。
從前當大哥的,自動自覺便會照顧小弟弟、小妹妹們,不其然責任感自動培養起來……
現代家庭,父母多是只生一個孩子,與我們舊家庭兄弟姊妹眾多的情況有別,獨生兒難免少了不同年齡的學習對象。從前當大哥的,自動自覺便會照顧小弟弟、小妹妹們,不其然責任感自動培養起來;做弟妹的對哥哥、姊姊,總是帶著幾分尊敬,因為感受到兄姊的照顧,人總能夠感覺到無私的愛,感情與感受是潛移默化的。時移世易,這個自然成長的家庭環境,長幼有序, 已不復見,反而因為孩子是獨生兒,是家中的瑰寶,萬千寵愛在一身,人人愛護有加,以致孩子不懂得與人相處,只是順勢接受愛護, 而不懂付出,這卻是比比皆是。
在混齡教室裏,沒有永遠的弱者……
混齡教學正正提供了一個自然的環境讓孩子有不同的年齡玩伴,也是學習的對象,就像一個家庭,但是混齡教學的概念與一個家庭的環境相比,更有優勝之處, 因為身份是會調換提升的。在一個家庭,哥哥就是哥哥,弟弟就是弟弟,是不會轉換的。但是在一個混齡的學習教室裏,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幼兒班的小弟弟也有一天成為高班的哥哥,而且每位孩子都有其亮點,在不同的學習活動裡,其優點顯現之時,就成為帶領者。總不相信有孩子什麼都是「包尾」的,所以在混齡教室裏,沒有永遠的弱者,這樣也便造就了孩子輕易地建立起自信心,有了良好的自信也就提升了其他的學習,相互影響,相得益彰,是良性的循環。
在混齡教室裏,幼小的語言能力也因為同伴比自己年齡較長,口語發展當然相對較佳,在這麼好的同伴一起學習,,必定比同年齡的語境豐富,語言能力一般也發展較佳,這也是我在這十年來,運用混齡教學法所遇見的成效之一。曾有教育局的同事到來觀察,亦有此同感和評語。
凡事有兩面,混齡教學對老師的要求是需要較高的條件,因為老師需要了解不同年齡的不同能力與發展,如果老師拿捏不好,那就會影響孩子的發展了,這是必須注意的。老師亦必要能掌握不同學習差異的教學技巧,這才能夠事半功倍。
香港的幼教老師是專業的、有愛心的。要施行混齡教學應該不會太困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希望在可見的將來,有更多學校採用這個合時順勢的教育法,造福莘莘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