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教育的支柱?

3月中旬有家長團體與教育局官員見面,結果又不歡而散。其中教育局常任秘書長在會上更直言,認為TSA是教育制度的重要支柱。聽下去,筆者不明所以,教育專業工作者若單一以評估視為教育的支柱,且會令普羅大眾覺得與早前當局所倡議的「求學不是求分數」、「終身學習」、「樂善勇敢」等等的教育目標及口號背道而馳,那麼,評估的分數真的完全反映學生的能力及成就嗎?筆者絕對不相信單靠學生以紙筆的成績能呈現他們的學習表現,仍需要有專業教師的日常觀察、課業練習及非學術的表現等等。

究竟什麼是教育的支柱?筆者翻閱資料,嘗試在不同層面找出什麼是教育的支柱,望大家閱後能思考一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96年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Four Pillars of Learning)﹕1、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即是學生要懂得使用學習工具,甚至用什麼方法去學習;2、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即是學生要具備認可的技能,甚至是一些綜合的技能,例如﹕社交技能和與人相處的態度、管理自己的能力、解決困難和敢於承擔危險的精神;3、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是學生能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當然首先學習尊重多樣化、不同的價值觀,從而增加彼此的了解、理解和諒解,加強大家的認識,增加社會的和諧;4、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即是學生要有權力及義務去維持生存的發展,同時不斷發揮創造、批判、發展、自主等能力,去延續社會改造的責任感。

綜合而言,孩子接受教育,最重要的是學會求知、做事、與人相處、與環境並存等方法。

勿為評估工具忘學習真諦

從前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的演講「大學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認為教育是培養學生批判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其中包括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並且能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另外,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演講。他提到教育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會用一種思維方式,縱使在繁瑣無聊的生活裏,人仍可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活得自在。所以人能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才是教育的目的。此外,哈佛大學的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教授認為,教育令人有自由意識的思維方式,從而使人感到幸福。

TSA只是一套評估指標及應試的技巧,盡其量只是評估工具,豈能稱得上是學習的支柱呢?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只為評估的工具而忙碌地團團轉,卻忘記了學習的真諦,便會白白消耗了兩代人的青春時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