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自由遊戲 達至共融

筆者曾在此專欄的《玩得出色 學得招積》一文中,提及「玩」對幼兒的重要,當中自由遊戲是最符合「玩」的本質。真正的「玩」,應是讓幼兒全情投入、享受,完全沒有壓力,亦沒有成人的介入及特定的學習目標。當所有玩意均由幼兒自行決定、發起及進行,便最能誘發幼兒的內在控制及動機。

筆者現正在香港幼稚園做一項實踐自由遊戲對幼兒影響的調查。迄今為止調查觀察所得,在幼稚園中定時實踐自由遊戲,幼兒最明顯的轉變,是相比在傳統課堂上來得更主動投入、嘗試自行解決難題、更具創造力,以及朋輩關係更融洽建立。從教師們的訪談中,更發現在自由遊戲中,對具有特殊學習需要及非華語幼兒的成效顯著,反映自由遊戲乃具備能達至共融的其中一個元素及媒體。

互相尊重 促進多元文化教育

不少學者會研究本地非華語幼兒的學習,但大部分均着重他們在中文及知識上的習得,而似乎忽略本地與非華語幼兒融合的議題。

學者Geneva Gay曾提出在多元文化教育中,需建立一個具備文化關懷的學習環境。「文化關懷」不應只關注少數族裔單方面的學習,而是應如何建立一個融合的群體。若然幼稚園只是一個讓非華語幼兒學習中文及知識的地方,這狹窄的概念並未能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及原則。而只着重知識學習的層面,亦未能符合學者James Banks所提出的多元文化教育5個面向中的最終面向——empowering school culture。他指出在學校不同的群體內需要建立質量的關係,而關係的基礎是對學校差異的互相尊重,促進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

自然溝通建立關係

真正的融合需要自然溝通,從而建立關係。

然而,在本地幼稚園傳統的課堂環節中,幼兒們均因應教師所預定的學習目標而受到規範。筆者曾觀察到一個例子,在醫生的主題課中,教師邀請一個非華語幼兒讀出「探熱」的詞語,但他只以非常微弱的聲線害羞地讀出;而在相關的小組活動中,幼兒們亦只各自各用教具練習,未見有自然的溝通。相反,在隨後的自由遊戲時段內,觀察到這個非華語幼兒相比在課堂中來得開朗、主動及自信。他拿起一支探熱針跟本地幼兒說「擔熱」,本地幼兒說「係咪要探熱呀﹖」他點頭並說「探熱」。

可見在自由遊戲中,除了能誘發非華語及本地幼兒隨心的溝通動機外,亦能讓非華語幼兒浸沉在自然的中文語境中,在沒有壓力下,自信地以中文交談並建立友誼,實在是一舉兩得。另一端,本地幼兒亦能體驗尊重並接納非華語幼兒之差異,達至真正的共融。筆者並非抹殺傳統課堂的效用,但加上自由遊戲時段的配合,共融的多元文化教育更能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