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拼圖:營造良好氛圍 家庭更幸福

筆者是一名駐校社工,日常工作中,經常會聽到一些「羅生門」對話。

家長表示:「我每天都包辦一日三餐,提供衣食住行,已經把他照顧得很好了。」而學生則說:「父母每天只會問我做完功課了沒有,並沒有真正關心我。」

從對話中不難看出,親子間對愛的給予和接收存在着鴻溝與落差。這些親子關係上的「羅生門」屢見不鮮。

還有一種情况是家長表示子女回家後就緊閉房門,對父母「黑口黑面」,並一問三不知。而從家長口中形容緘默不語的子女形象,又與筆者平日在學校認識的活潑好動、願意分享的學生面貌截然不同。這不禁讓筆者思考是什麼原因讓學生回家後轉換另一張臉,而且還性情大變呢?

缺乏溝通帶來窒息感

與學生的交談中,筆者發現家庭氛圍是影響溝通和關係的重要因素。由於父母往往是家庭氛圍的主要營造者,他們的態度與日常的言談舉止,均會影響家庭的總體氛圍。有家長說:「社工姑娘,我是為了她好才這樣要求她,而且我吃過的鹽比她吃過的米還多,她聽我的就不會走冤枉路了。」學生說:「我媽媽一點都不了解我,而且她從不理會我的感受,只會要求和命令我。」這種帶有窒息感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對父母卻步,並拒絕進一步溝通。

家福會在「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研究確立了6個影響香港家庭幸福感的範疇,要達至「家庭幸福」,「家庭團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家庭團結包括家庭相處時間、家庭氣氛、家庭責任、關懷及支援。

用欣賞濾鏡看孩子

氛圍的營造可以從生活中點滴累積而成,不能一蹴而就。父母可嘗試用欣賞濾鏡去看孩子,用鼓勵代替諷刺和謾罵。曾有學生跟筆者分享,期待與父母的相處能「像朋友般,有自由和尊重」。因此,家長們要盡量避免由上對下質問式的詢問,帶着好奇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他便會更願意持續和你分享生活瑣事。

 創造專屬親子時光

筆者鼓勵父母創造有質量的親子時光,建立共同經歷,拉近彼此關係。例如一星期中可以預留一天做「親子日」,享受這段專屬於孩子的時間,不被其他事情干擾;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畫畫,一起去戶外玩耍,做孩子想做的事情,給孩子充實而有效的陪伴。

相信在家長的努力營造下,良好的家庭氛圍定會為親子關係帶來積極的轉變,同時也可提高家庭成員的歡樂和幸福感。

文:黎燕頤(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