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化解仇恨 更需要溫柔

這陣子,加拿大的新聞頭條都是以巴衝突,有分析國際形勢的,有受難者自述,有講述撤僑失敗的原因……當中夾雜一則本地學校的新聞:有渥太華的公立小學校長,在視像課堂上要求一名學生刪除頭像上的巴勒斯坦旗幟。

校長逼學生換頭像惹爭議

在網絡流傳的短片中,校長語氣嚴肅地說:「課室不容許政治宣言,你被要求更換頭像,如果不這樣做,會從課堂中被移除,直至更換了為止。我們會與你的家長跟進,確保課堂上所有學生都感到安全、受歡迎和包容。」

「但你現在令我感到不受歡迎。」六年班的小男生這樣回應。據說,這課結束前,另外幾名學生也依樣葫蘆,一起換上旗幟頭像。

事後加拿大穆斯林全國議會收到多宗投訴,包括來自男孩的家庭。事情很快便在傳媒上發酵,最後學校不得不發出道歉聲明,澄清「不容忍所有仇恨、歧視或暴力的標誌,但學生有權展示自己的身分、背景或信念。學校正在目前極具挑戰的國際形勢中尋求方向,希望大家明白,我們正致力為所有師生,建立一個安全而有支援的環境」。

加拿大以多元文化為傲,走進學校,隨便打開一道課室門,會看到各種膚色和種族的學生,儼然小小聯合國。移民家庭心繫家鄉,常常把遠方的國族宗教等爭議,一併帶進楓葉國的日常。要在課室實踐平等包容,原本已經不易;眼前的國際形勢風高浪急,挑戰便更大了。

成年人應多體諒和支援

然而,如果旗幟是學生的身分認同,學校能以自己的暴力聯想,要求他們把自己一部分丟出校門之外嗎?正正因為仇恨的結愈纏愈緊,教育者更需要溫柔。因為無論是來自以色列或巴勒斯坦的家庭,此刻都蒙受極大的創傷,與其監控和恐嚇趕出課堂,孩子更需要體諒和支援,包括與信任的大人一起開展有意義的討論。

世情渾濁,大家都乏力了。大人和孩子,都需要一個安全的空間來表述自己,喘一口氣,找回一點力量。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