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錯誤」或是最好的安排

教養孩子,對不少家長來說是甜蜜的負擔。當孩子開始出現父母心中的「偏差行為」,本應親密的家庭關係,就可能轉化帶來源源不絕的矛盾和壓力。父母的管控愈嚴苛,孩子的反抗就愈激烈,兩者陷入「你追我躲」的困局,只會兩敗俱傷。

小Y是一名中三學生,比起令他厭倦的傳統教學模式,他更嚮往發展自己的獨特技能。因此,他想轉到職業技能訓練學校,然而這個想法成為了母子兩人日夜爭吵的導火線。「你為什麼要去那些其他人眼中不理想的學校?」、「如果你堅持要轉校的話,就當我沒有你這個兒子!」面對着排山倒海的指摘和質疑,小Y終究承受不了並到社工室尋求協助。小Y一方面因得不到媽媽的理解和認同而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亦開始反思自己是否一個「壞」兒子而感到自責,甚至想離家出走來逃避衝突。

父母先處理內心焦慮

我主動聯絡了Y媽。作為母親,她認為有責任確保孩子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健康且安穩地成長。她承認自己的語氣可能過於嚴厲,對兒子造成了傷害,對此感到自責和懊悔。我鼓勵Y媽在與兒子和解前,先處理自己內心的焦慮。因為她期望成為一個稱職的母親,給予兒子最適切的照顧,所以當兒子的行為偏離她認為正確的道路時,便感到困惑和無助。我協助Y媽理解子女的心聲和調整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並邀請她學習如何與兒子溝通,陪同兒子分析不同選擇的可能結果,以及如何根據兒子的強項去面對挑戰。

其後,我邀請了小Y及其父母一同會面,讓他們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也藉此回應彼此的擔憂。最終小Y明白媽媽心底裏的關愛,而Y媽也聆聽了兒子的計劃和決心,他們一起冷靜地分析轉校對未來升學的影響。在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下,小Y完成中三後轉到職業技能訓練學校繼續升學,朝專業設計的導向發展。

青少年在青春期身心變化不斷,為了尋覓和實現自我而開始離開父母的護蔭,這往往成為我們成人眼中的「忤逆」。大人習慣說教,期望孩子不「行差踏錯」。但試問有誰不是從錯誤中學會自我反思、承擔責任,並由稚嫩變得成熟?既然說教只會拉開我們與青少年之間的距離,窒礙溝通,何不嘗試新的溝通模式?

保持好奇心與良好溝通

我們嘗試放下單向的說教模式,重拾雙向溝通和好奇心。唯有對青少年的想法展現出好奇和接納,我們才能真正地陪伴他們成長。當青少年提出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時,我們可以用「謝謝你告訴我」、「看來這個情况讓你感到困擾」、「你是如何理解這個情况的?」等方式來激發他們的思考。我們可以陪伴孩子探索他們每一個想法背後的需要和價值,並一起準備面對每一個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這樣,即使青少年面臨挑戰或遭遇挫折,他們也能穩穩地站起來,從失敗中找到重新出發的動力,一步步克服困難。

文:潘雪(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