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了解子女情緒 達情感連繫

現今父母很重視陪伴孩子成長,亦明白親子關係對他們個人成長的重要,但怎樣才是真正的陪伴呢?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繫及協調,懂得感知子女的情緒很重要。

情感協調,就像蟬的鳴叫,多隻蟬能一致地發出同一頻率、聲調的鳴叫聲,以達和諧。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協調,則是一個人閱讀另一個人的情感線索,並作出配合反應的能力。當父母能深度了解子女的情緒時,他們會留意到他們的需要,給予與子女的情緒一致的回應,以達連繫。

這種協調的情緒及回應,相信每個父母都體驗過。回想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當看到他受傷而大聲哭泣時,你也會不禁感嘆一聲「哎喲」,皺起眉頭,安撫孩子。當父母感受到嬰兒的痛楚,不用刻意模仿,也會把同樣的情感真實地傳達給嬰兒,讓嬰兒感到自己的情緒被回應,這就是真正的情感協調。隨着孩子長大,我們漸漸只着重教導他們道理,忽略了他們渴望被理解、陪伴的需要。

聆聽接納 孩子不再感孤單

筆者於工作上接觸到一名13歲男生,他升中後常與同學衝突,在教師懲罰及媽媽說教下,也未有改善。筆者建議母親聆聽及感受兒子的情緒,肯定他的憤怒、覺得不公平的感受。讓孩子感到被明白,不再感到孤單、無助,令情緒有抒發的渠道,有助他更恰當地面對及回應令他憤怒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情感的聯繫,亦有助提升親子溝通中的正面感覺。

研究亦發現父母對子女情緒具一定的敏感度和反應能力,有助於子女的腦部發展,安全依附,行為、認知和情感發展​,例如覺察能力、專注力、自我情緒認知及調節,以及同理心及人際關係的發展。相反,如親子間長期缺乏情感調和,父母一直未能回應孩子的情感,孩子可能會漸漸逃避表達、不去感受這些情緒,以致無法接觸真正的自己,對個人成長有莫大影響。

深度了解子女情緒的方式

1.積極聆聽:

仔細聆聽孩子的表達,帶着好奇心關注孩子,了解細節。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我們的關注,如詢問孩子對事情的想法、感受;以專注的眼神表達你正在聆聽。當然,也需要給予適當空間,如孩子暫時不想說,也不要勉強。

2.同理心:

要明白孩子的感受,我們需要易地而處,嘗試代入孩子的角度,去看他面對的事情及感受他的情緒,先不評論事件或行為對錯,反映出他們的感受會讓他們感到被明白。

3.留意及接納情緒:

即使是輕微的情緒也需要被理解,以防累積成強烈的情緒,可問候或反映他的感受,鼓勵孩子表達,亦可從他的神情去觀察。表達感受對小朋友來說並不容易,父母可以嘗試引導他們講出感受,亦要容許孩子有不同的情緒,嘗試明白。

4.以靜觀的態度專注與子女相處:

很多父母忙於處理生活中各項事宜,時常一心多用,可能因此妨礙與子女的相處。如父母能專注陪伴子女,專注聆聽說話、觀察行為,就是最能夠感受及理解子女情緒及需要的方法,同時亦可留意自己的慣性反應,會否妨礙我們聆聽及理解孩子。

情感協調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他心裏,成就將來的獨立成長。

文:周芷楓(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心理輔導員)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