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一生一定要有一體藝?

報載,曾席捲內地的鋼琴熱潮遭遇寒冬,相對幾年前,不僅鋼琴銷量大跌八成五,教琴導師也面對學生不足問題。據說,這和內地中產收入下降、升學政策不再為懂彈鋼琴學生加分有關。

如果報道屬實,那麼又一次證明,教育兒童若以急功近利開始,亦必以急功近利結束。不學鋼琴的孩子,多出的時間,會是他們的自由時間嗎?恐怕不用多久,孩子的餘暇又會被另一股急功近利的「熱潮」淹沒。

「一技之長」 不再吃香

《明報》引述2019年內地新聞網站《參考消息》,指出當時估計約有4000萬內地兒童正學習鋼琴。可以想像,龐大數字背後,正是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家長追逐升學以至出人頭地的「浪潮」,把幾歲小孩推到浪尖,逼迫他們拚命學習「有益」的技能。結果,長伴「有毒」的興趣,歡笑少,眼淚多。更可怕的是,幾年逼迫,才發現完全錯配,孩子不受用之餘,失去接觸其他興趣的機會,間接糟蹋孩子發展其他天賦和玩樂時間。到後來,政策一改,潮流一退,家長趨之若鶩的「一技之長」,不再吃香,投資「清零」。鋼琴還是鋼琴,貝多芬還是貝多芬,孩子本可擁有的快樂時光卻一去不返。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喜歡演奏樂器的孩子,當然也有不喜歡的;有享受踢足球的孩子,當然也有不享受的。強迫他們學這學那,有意思嗎?我認為,除了可見未來仍似是必需的少數幾樣東西(如基本數學、基本語文、基本常識、交際經驗和同理心),其他「好東西」,鋼琴也好,外語也罷,能不加進孩子「必學清單」就不要加進去。我們要減少「必學」的東西,而不是變本加厲,一加再加。什麼一生一樂器,什麼一生一體藝,或者英語和普通話以外還要加另一門語言,教育專家個個說得眉飛色舞,把這些和那些講到對孩子的將來怎麼有用,所以一定要「培養」,甚至危言聳聽,好像沒學過這些和那些,孩子就會很快死掉一樣。聽到這些「為了你好」的「詛咒」,無法不反感。

一句「必學」 好事變壞事

不是說體藝、外語不重要,問題是,陳義過高,難免有脅迫之嫌。一有脅迫,一有「必然」,好事就會變成壞事,興趣就會變成「規訓」。如外語為必需,則何以修理水電不是必需?如音樂為必需,則何以跳舞不是必需?如STEM為必需,則何以理財不是必需?如體育為必需,則何以下棋不是必需?還有與生死攸關的軍事訓練、自衛急救、野外求生呢?

如是者,這個「必需」,那個「必然」,這個「一生一定要擁有」,那個「一生一定不可以沒有」……莘莘學子,百上加斤,千上加斤,萬上加斤,提倡「必學」的始作俑者,午夜夢迴,能不悚然而驚,深自反省和愧疚嗎?學者一言,學生千淚。

學習一種樂器,固然好,卻不值得用眼淚和不愉快去交換。

提出學生要學這學那的人,想來該是一番好意,一片好心。可是,真要幫學生,就不應隱含一個「必」字,語氣一轉,換一個「可」字就可以了。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