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不童:母陪跑 自閉兒活出自信 脾氣大減變懂事 共戰沙漠馬拉松
「每年假期都去旅行,既然都外遊,不如去跑一下馬拉松。」李穎旋(Alice)說得輕描淡寫,但不妨數數她和18歲兒子曾載善(Celvin)的彪炳戰績——一個暑假內遠赴柬埔寨和內蒙古跑馬拉松、兩度走畢樂施毅行者的100公里山路,Celvin還曾在韓國的馬拉松賽事奪獎而回。 文:李樂嘉 圖:鄧宗弘、受訪者提供 |
數到這裏,就知道這對母子殊不簡單。更不簡單的是,Celvin自幼是自閉症患者,向來不擅與人相處,卻因行山、跑步,令人生出現重大轉變。從前在街上亂鬧脾氣的孩子,變成了運動健兒,更學懂照顧自己、照顧別人。難怪工作再忙,或者颳風下雨,媽媽Alice都堅定地與他跑下去。
訪問當天烈日當空,Alice和Celvin作了幾次來回短跑示範拍照,已經滿頭大汗,Celvin溫柔地拿起紙巾幫媽媽抹了抹臉,Alice立刻笑得燦爛。熱愛跑步的兩母子,在場上總能互相照顧,體能較好的Celvin見媽媽追不上步伐,便會停下來回頭等待;媽媽見兒子只顧向前衝,也不厭其煩地從旁提醒,「參加比賽時,因為要提他喝補給飲品,我們的距離總不能相差太遠,我要努力追上他,間接帶動了我進步」。
暑假去柬埔寨參加馬拉松,雖然早上4時多就開跑及天氣酷熱,但無阻Alice和Celvin跑完全程。圖右為人稱「水哥」、恒生銀行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監張樹槐。
不過,在未開始運動前,患有自閉症的Celvin卻處處要媽媽操心,「幼稚園時已發現他欠缺社交能力,從望人的眼神已看得出來,他不願意跟人溝通,小學階段正式確診」。自閉症孩子容易固執,雖然Celvin算是聽話,但情緒失控起來都難以應付,試過在人來人往的火車站賴在地上,怎樣都不肯行,叫Alice頭痛不已。
Celvin的說話不多,但每當有媽媽的鼓勵,便會放膽跟記者分享跑步的樂趣。
港4遠足徑 一行上癮
隨着兒子長大,他的情緒也穩定下來,卻一直沒找到特別的嗜好,「他平日接受言語治療等訓練,閒時就去興趣班,學過畫畫、跳舞,但都不是很熱中,純粹消磨時間」。直至三年多前,她在網上得知香港有四大遠足徑,便跟Celvin開展了行山之旅,「不是刻意地想鍛煉他體能、意志,當時一心想發掘興趣」。
四大遠足徑包括港島徑、麥理浩徑、衛奕信徑和鳳凰徑,總長度接近300公里,對兩名行山初哥來說並不容易,「以前我基本上是零運動,最多間中游水,一下子要帶着他去行山,出發前都有點擔心」。於是Alice做足功課,記熟每條路線,確保路上有標距柱指示位置。同時她採取「四徑斬件行」策略:逢星期日去行山,初期每次只行一至兩段,之後逐步增加長度。
為了內蒙的沙漠馬拉松,Celvin到了沙灘練習,並要測試裝備是否能隔沙,備戰工夫十足。
他們試過行三四十級樓梯就喘氣,因畏高而驚到腳震,又看錯路標而迷路……但兩母子終究堅持下來,用上大半年時間,征服了四條遠足徑。完成了最後一段路程後,Alice沒打算繼續行,豈料Celvin決意堅持,「我說『下星期不用再遠足了,我寧願去迪士尼樂園玩』,他卻在旁邊說想行下去,那我當然會陪他」。
Celvin說自己喜歡行山,單純想強身健體,又能欣賞大自然風景,卻不經不覺做出了好成績。他15歲第一次參加比賽,在「苗圃挑戰12小時」賽事中,成功走畢42公里越野馬拉松,成為該賽事最年輕的完成者。
得獎增自信 身心「好捱得」
不擅長社交的他,跟媽媽一起認識了不少「山友」,進而打開了跑步的大門,Alice解釋說:「有些山友步速好快,原來平日有練跑,心肺功能才會好。」前年他們開始跑步,每星期練兩至三次,跑足10公里。刻苦的鍛煉並沒有白費,「開始時見到大斜路,連慢慢向上行都覺得好難,怎麼可能跑?到現在,就算跑一兩公里斜路都沒問題」。
跑步是個人活動,過程中甚少與人傾談、互動,Alice坦言,兒子的社交技巧稱不上突飛猛進,但找到擅長的事物,對建立自信心大有幫助,自然敢於與人溝通。
正如在今年5月的韓國濟州島馬拉松,Celvin得到青年組獎項,一提起這趟旅程,向來不多言的Celvin立即對記者笑着說:「得獎令我覺得自己好叻仔。」
Celvin今年5月遠征濟州島,得到青年組獎項,令他覺得自己「好叻仔」。
除了自信外,Alice更想兒子培養堅毅精神,尤其很多時SEN孩子傾向倚賴,Alice認為要打破這種心態,「我想他學習不埋怨、不放棄,遇上不如意的景况時,不是要求別人或環境去遷就,而是自己的心要適應」。所以,如果行山、跑步時下起雨,她就向兒子授予四字秘訣——若無其事,「繼續行,繼續跑,除非有危險,否則都不要躲避或停下腳步」。
不做局外人 與子同行同感受
要求孩子堅毅,媽媽當然要以身作則。作為有工作在身的雙職媽媽,Alice兩年來從沒偷懶,晚上陪Celvin練習,假期時一同征戰,原本只覺跑步辛苦的她,漸漸也培養出熱誠,「跟兒子有了共通的興趣,這是很大的收穫,不像以前帶他去興趣班,他畫畫、跳舞時,我就在門外等接放學」。
以前Celvin參加興趣班,Alice只會等他放學,但開始跑步後,兩人有了共同興趣,是她一大收穫。
這個「等接放學」的畫面,相信香港大部分家長都習以為常,Alice卻深感不足,「坐在門外等就像局外人,即使他在學跳舞,我都體會不到他的感受。而藉着跑步,我跟兒子有一樣的經驗,有了共同話題,這一點在親子相處上很重要」。
由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Celvin在跑步的過程中,學習觀察別人的需要。
做義工 助病童征戰沙漠跑
共同經歷不限於行山和跑步,當Celvin開始懂得照顧別人,Alice就帶他去服務社群。由熟悉的行山比賽做起,一起擔任山賽義工,之後報名成為惜食堂的義工,協助包裝食物予有需要人士。接下來,Celvin更會擔任起病童的照顧者。他參加了義工計劃,負責推輪椅帶病童遊歷,先在香港科學園進行,未來會去外國,甚至協助病童完成沙漠長跑,「有些行動不便的孩子想四處去,Celvin便能用個人的專長去幫助他們。我也會一同參與,未必會推輪椅,而是全程在旁邊,留意他們的需要」。
Celvin(中)和跑友一起到惜食堂做義工,協助包裝食物,培養出服務他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