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為人父母的4C

家長日,老師跟我談雪雪,其中一個令我很欣慰的評語是「雪雪很樂於嘗試」,只要多一點鼓勵,多難的事,她也樂於嘗試。沈爸爸笑言,老師的意思是,她明明就是做不到,但總不能說得太負面,唯有用「勇於嘗試」化為讚美。姑勿論老師本意如何,作為父母,我們的確需要讓孩子經歷嘗試,而這過程,其實是化了名的「學習」。想孩子學習過程順利,需要4個C的配合。

第1個C: Care 關愛接納

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是完全被接納,不是局部被接納,更不是當孩子乖時就接納,不乖時就被拒諸門外。鼓勵孩子表達情緒,盡力去保護他能哭、能笑、能表達感受的空間,我們都需要感情的出口,才是個真正活生生的人,唯有情感被接納的孩子,才會懂得易地而處,成為有同理心的人。有安全的空間成長,孩子不用另覓方法吸引他人注意,自然能學習得更好、更專注。

第2個C: Consistency 可預測性

常言道,Rountine及界線設定對孩子是很重要的,兩者都不約而同幫助孩子對每日所發生的事,變得有可預測性,那孩子就不用每天在不同界線上掙扎或作出試探,亦不用多花無謂的精力作出估算。試想像,孩子每天也在誠惶誠恐中掙扎,擔心自己今天會不會又犯錯、明天這樣做會不會激怒誰,那孩子還能剩下多少心力專心學習呢?

第3個C: Choice 有選擇

孩子自18個月開始進入著名發展心理學家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中的「Autonomy vs. Shame/Doubt」階段,這時期的孩子希望建立的是「自主性」。如何協助孩子過渡這時期?正是讓孩子有自行作決定的機會。不要問一些根本不是給孩子選擇的問題:「夜啦,係時候走啦好唔好?」卻根本就沒有「唔好」的選項,這類問題,少問為妙。

與其問「食埋這蘋果好唔好」,不如請孩子在果籃中自選喜歡吃的生果,起碼,這是一個真的選擇過程,這才是學習應有的歷程。

第4個C: Consequences 後果自負

既是自己作出的抉擇,自然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單單叫孩子「不要大叫」,結果只會令孩子叫得更起勁。真正讓孩子成長的過程是,教曉孩子思考時,先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並了解這決定對其他人和事的影響,方才作選擇。只對孩子說「不要爭玩具」,不是教育。讓孩子明白長期霸着同一件玩具,會令其他小朋友沒有機會玩,更減少了大家一起開心玩的時刻,再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法,如:我玩1分鐘後,交給另一個小朋友/ 我可以和他一起玩……當孩子能養成這個明白後果,對選擇負責的習慣,成長路途自然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