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標準化與靈活性的距離
筆者跟不同選修科的教師交流後,發現不少教師會因為學生在評估的表現持續未如理想,要求他們更改文憑試的報考科目。作為專業教師,我們期望透過評估來協助學生改善不足,隨經驗增長,不少教師更會建立一套非常具系統的標準評估方法,評鑑學生表現,藉以更快更有效地找出他們需要的改善方案。
標準化評估 埋沒學生潛能
這看似是專業進化的過程,但可悲的是,這令教師走進標準化漩渦。毫無疑問,標準化評估具有正面效益。它為公平原則帶來厚實基礎,讓學生得到客觀評鑑。例如,體育科要求所有學生跑圈,並為未能達標的學生安排額外訓練,提升他們水平。由此看來,標準化有其重要。可是,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天賦,影響着他們在學科的學習表現。換言之,標準化評估所反映的能力高低,不代表亦未能激發學生特定的潛能。
誠然,在龐大的教育體系下,大多教師都受制於課程(特別是公開考試),能夠為學生調節評估的方式有限。因此,當學生多次在標準化的評估中挫敗,而所有補救方式均無效時,教師或學生就會放棄或被淘汰,這不正代表我們陷入「標準化」的陷阱嗎?
個人化教學方案 終身受用
教師們深明學生學習能力一定有高低,所以照顧標準化評估的受害者(即成績差的學生)時,最重要是為學生提供「選擇」,這亦是教育專業提到的「靈活性」。無可否認,對於準備公開考試,標準化的校內評估是有必要。但有經驗且具備靈活性的教師,會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課業選擇,讓他們按個人能力選擇課業及考核的難度。然而,教師需要把這種靈活性推廣至課程設計的層面,才能推動全校學生的整全發展。
舉一個例子,不少學校都會為學生製作學習檔案,透過參加不同的活動,令學生有整全的發展。可是,很多學生只視學習檔案為功課,選擇活動前沒有思考個人的發展方向。因此,作為具靈活性的專業教師,可因應學生情况,把學習檔案視為個人化的學習紀錄。教師可在任教科目或推動各科協作,讓教師為學生訂定個人學習方案。學生的目標可能是挑戰個人能力,成績都是按完成度而定,而非單一以難度決定。
無可否認,在社會資源有限的情况下,標準化評估是最直接的方式來決定學生的表現。可是,學生在大學探索學問,又或面對人生困難時,需要的絕非是標準化的應試技巧,而是有挑選自己的勇氣及探索解難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靈活調適學生的學習進程,以免他們再次失落於學習之中。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