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父母與孩子一同抗逆

現在正值測驗和考試季節,相信很多莘莘學子與父母都忙於為學業拼搏。在最近一次測驗中,女兒的成績較往年退步,她感到有點氣餒,作為媽媽的我,看在眼裏當然不是味兒。我盡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大吵大鬧;相反,用平心靜氣的態度與女兒作賽後檢討,討論期間,我表達了欣賞她的努力,並強化她的自信。在這個過程中,我衷心感受到在遇到挫折時,不單孩子要抗逆,做父母的亦然。 如何培養子女抗逆力 需知道每一次的學業成績只代表人生的一小步,失敗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如何培養子女的抗逆力(resilience),即遇挫而不折,有承擔失敗的勇氣,不懼怕挑戰,繼續勇往直前,追求進步。要建立孩子的抗逆力,必須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是指孩子可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去改變及控制結果(sense of control)。面對女兒成績不理想,我會與她檢討,引導她反思做得不足的地方,例如她是否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有偏差,答題時間是否分配得不夠好,還是平日的練習不足等。把失敗歸因於自身可改變的因素,讓女兒明白要為失敗負責,亦令她知道只要肯努力改變這些因素,便能有所進步 。 把失敗原因轉化成學習動機 有時女兒會把失敗歸咎於外在因素,例如老師批改試卷很嚴格。這時,我會引導女兒把這些外在因素轉化成推動學習的內在動機。老師批卷嚴格的目的,是為提醒同學答題更專注及謹慎,而這些能力是可培養的。我與女兒討論時,重點是要賦予她可作出改善的能力及信心,例如我會對女兒說:「只要你下次做題目時小心一點,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到!」「只要你早一點開始温習,掌握學習重點,我相信你一定有進步!」「只要你分配好答題時間,你一定可以完成所有試題,我對你有信心!」當女兒的自我效能感很強,她便有勇氣面對並跨越失敗,視每一次失敗為寶貴的學習經驗。 當女兒經過努力而得到進步,即使是一小步,我都會給予讚賞,讓她感到付出是會得到認同。我會告訴女兒:「你今次有進步,一定是你很早便開始溫習,對嗎?我都說你一定能做到!」女兒對我的鼓勵點頭微笑,對自己的進步感到滿足。從她的回應,我知道她克服了失敗。當女兒慢慢進步,我會按她的學習進度,逐步提升對她的期望,給她機會從失敗中學習。 一次失敗不算得什麼,重要的是讓孩子從中汲取經驗,繼續裝備更好的自己,迎接未來的挑戰。抗逆力應從小培養,在培養孩子抗逆力的同時,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在教養的道路屢敗屢戰,絕不氣餒,以感染孩子。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文﹕鄭穎怡(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首席講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4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韌孩子

全家又再打敗仗,我在藥物影響下整天昏昏沉沉,不能集中精神工作及照顧家庭,好像靠意志力撐過一週。今天終於因為堵車賺了一個交通小休時段,可以靜靜地反思一下,過去一個禮拜發生了什麼大事。除了雞蛋仔入院緊張刺激,觸動我心靈的還有泰國「十三倖存者」和觸及我神經的實習學生中期評估報告。 三件事情都指向一個重點: Resilience 。我不知道中文應該怎樣精準地翻譯,對我來說這個字包含彈性彈力、快速恢復的能力、回彈、韌力、抗壓力、抗逆力等意思。雞蛋仔需要生病了,但他用強大的生命力在醫院「玩通頂」,而且他的回彈力驚人,即使發高熱仍然可以玩鼻涕和爭取吃零食看電視,完全不減對生活質素的堅持,為母甚感安慰。 不僅是我的學生喊救命,其他督導老師都反映,部分學生快到達崩潰的臨界點,竟然擔心未能畢業而索性棄權離埸,質疑自己從來都不適合當社工。 而同一時段,我的學生經歷了中期檢討,由於實習帶來的衝擊,揭示了他們能力的限制,令他們感到沮喪和憂慮。有同學們未能如期完成功課,完全不能消化老師的建議;由於未能掌握工作節奏,所以不能兼顧讀書與家庭需要。不僅是我的學生喊救命,其他督導老師都反映,部分學生快到達崩潰的臨界點,竟然擔心未能畢業而索性棄權離埸,質疑自己從來都不適合當社工。 出實習「落field 」真的要有良好心理質素,準備打一場持久戰。作為督導我也會想辦法協助他們捱過這一關,但撫心自問,功課量已經作出調節,而我又不算兇神惡煞,而且已經盡量提供情緒支援,究竟我要如何關懷備至才算伸出援手呢? 回想當年我落field,雖然有課業及求職的壓力,但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實習,沒有想過什麼退路。如果實習時已經被壓力拖垮無法彈起,那麼將來正式註冊之後,如何背起幾十個家庭及他們的困難呢? Resilience 的力量要自小培養,探洞倖存的十三名年輕人,有蒼天眷顧及搜救隊鍥而不捨,還有他們堅強的意志,於漆黑中相信自己會生存,頑強抵抗逆境。 Resilience 的力量要自小培養,探洞倖存的十三名年輕人,有蒼天眷顧及搜救隊鍥而不捨,還有他們堅強的意志,於漆黑中相信自己會生存,頑強抵抗逆境。最近臉書分享了一位社工朋友Eric Sir的訪問,他擔任戶外歷奇導師十年,也是國際搜救教練聯盟教練,他認為有些個人能力是可以在危險關頭增加生存機率,包括懂游水識急救體能佳,還有從小建立的冷靜獨立性格而及樂觀處世的態度。 我非常認同他的看法,除了健康體魄之外,父母要協助兒童建立積極處理問題的性格。人生根本就是一埸歷奇挑戰,山野場景可套用在實習課程、辦公室或課室,甚或至我們這些家庭主婦,帶病湊仔也是一場身心磨人的歷奇賽事。日常生活的壓力可以讓人筋疲力竭,像在喘流中掙扎一樣,因為望不到終點,會感到惶恐焦慮,但我們要沉著應對,在巨大壓力面前,學習在一呼一吸之間調整心態及改變策略,用最短的時間回復平常心,咬緊牙關跨過去。 不要事事代勞過於擔心,不要為他們安排得太周到,沒有踏出安舒區便沒有失敗經驗,沒有機會練習如何從挫折中盡快調整的能力,沒有機會滋養韌力。 無論處身場所是真正的郊外原野,還是家中的書房案頭,家長們都要深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給予孩子鍛煉體魄,磨練意志的機會。不要事事代勞過於擔心,不要為他們安排得太周到,沒有踏出安舒區便沒有失敗經驗,沒有機會練習如何從挫折中盡快調整的能力,沒有機會滋養韌力。我相信有 Resilience power 的孩子,長大後比較「粗生」,不會輕言放棄生命,更有耐力,承擔重任追求夢想。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