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體育文化︰睇育、體育

每逢大型體育賽事1都吸引大量市民觀賞,矚目的賽事成為大家茶餘飯後談論話題,使整個城市都熱愛運動的氣氛。氣氛熱烈容易應鼓勵市民更多的參與,但政府仍不斷投放龐大的公帑製作宣傳片及廣告提醒市民做運動2。根據2006年9月《香港人運動習慣民意調查》顯示香港(老中青)人能達到運動3標準平均20%左右,有8成的市民運動量未能達到全民參與運動的標準,因此香港政府2009提倡「全民運動」及「全民運動日」4。由此可見香港人是喜歡『睇』多於『做』,究竟觀賞體育比賽的吸引力在哪?做運動又有甚麼困難? 「睇育」的吸引力 觀賞不同體育賽事是大部分香港人其中的娛樂,從觀賞賽事角度來說給觀眾有群體的滿足感及代入感。「群體的滿足感」用看世界盃為例:大多約一班志同道合朋友一齊睇波,是一種心靈的宣洩(一齊喧嘩、悲傷、開心),這種感覺是非筆墨所能形容。 「代入感」用近期NBA比賽的事件來說明,簡述事件是一名NBA員場在關鍵時刻處理進攻出了問題,當時很多人都會代入了角色,如果我是他會如何如何,或我是教練的心情又會點點點,好像大家都是當事人一樣。這種代入角色的方式,可以有幫平衡及舒緩日常的生活壓力。總括而言,體育賽事吸引人之處就是不需要付出體力,亦能受享好似自己成比賽的感覺。 阻礙「你」運動在於…… 現時香港人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追求,加上康文署及學校都推廣全民運動、運動校園,大家都應該知道做運動的好處。既然如此,為何仍有不同阻力,降低做運動意慾?據我觀察有以下點令人不願「運動」因素: 1. 工作的時間長:平均香港人的工作時數10-12小時,放工時身體已十分疲累,欠缺推動力。 2. 欠缺朋友的陪伴:經常有人講一個人做運動好悶,身邊沒有朋友陪伴一起,原本高意慾都減低或會放棄。 3. 對自己的體格不了解:一般年健康青人或成年人,都覺得自己身體都好Fit不需要做運動,正正對自己身體的不太認識。做運動不單為保養(repair)身體,還會維持(maintain)身體健康狀況。 政府有宣傳短片講過「辦法總比困難多」,當你知道需要時,你一定會排除萬難去做。打破做運動的阻力在於「心」︰你有「心」一定做得到。 是否「睇」開心過「做」 「睇波」是開心的事,因過程中會得到立時快樂及滿足,而做運動過程可能辛苦,未必有即時的快樂。主因做運動相對用時間較長,回報與成效未必顯注以,而香港人急於回報的心態,要堅持建立一個規律運動模式是難。難還難,我們必須再提醒大家做運動能幫助身體釋放安多芬(Endorphines),使我們的肌肉及心靈都能得到放鬆,這種心中的喜樂比睇波更長久,反而睇波有時更會使我們感受不快樂。 結論是「做運動」一定比「睇波」開心。 1世界盃、國際7人欖球賽、NBA等 2廣告及宣傳片內容︰「多做運動身體好,有每星期兩至三次30分鐘或以上中等至強度的運動」 3每星期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運動 4每年八月第一星期日都辦有一天全民運動日 文: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有片】花式跳繩入門︰單人繩 – 腳步花式組合

我們會不定期在這個GRWTH平台上載一些教學影片,想看更多的影片,記得【追隨】我們啦。今日為大家介紹「單人繩 – 腳步花式組合」,屬於比較入門的花式跳繩,對於初學者較容易掌握和練習。 文章來源︰香港專業花式跳繩學校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冰球夢想的力量,終會綻放!

年初的一段奧運會宣傳片,讓世界看到肯亞業餘冰球隊的故事。 儘管沒有專業指導,缺乏物資,他們仍然堅持夢想,最終組建了球隊。他們從網上學習冰球技巧,全隊每週只集訓2小時,平時都是在猛烈太陽下的鄉間練習。他們對冰球的熱愛和堅持的精神被傳播到了全世界,他們的夢想感動了無數人。 近日, 這支肯亞冰球隊受邀赴加拿大作客,等待他們的是一波又一波的驚喜! 嶄新的裝備、度身訂造的球衣、以及終於可以和其他冰球隊對賽。正當隊員們在更衣室進行他們家門外第一場冰球比賽的準備時,更獲悉此次多了兩位“隊友”的加入——被譽為“定義時代”的球員Sidney Crosby(現效力匹茲堡企鵝隊)及冰球界新星Nathan MacKinnon (現效力科羅拉多雪崩隊) 冰獅隊隊長Benard Azegere感動地表示: “It is a dream to not only have the chance to play in Canada, but to play—for the first time—in full gear alongside two of the greatest players of the game.” 詳文見於美國冰球聯盟官網 10月16日晚,由香港業餘冰球會主辦的“冰球新世代發展計劃”新一季學員選拔亦於九龍灣Mega Ice正式拉開帷幕。參加選拔的小學員們都在一絲不苟地完成著指定的冰球動作,他們每一個人,何嘗不是懷著對冰球的熱愛,在一步步努力向著夢想靠近呢?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KAIH HKAHC Channel(@hkahchkaih)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8 年 10月 月 16 日 上午 4:40 張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KAIH HKAHC Channel(@hkahchkaih)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8 年 10月 月 16 日 上午 4:20 張貼 Great dreams start small,我們珍視每一顆熱愛冰球的心!亦期待通過香港冰球訓練學校,以及香港業餘冰球會普及推廣香港冰球進學校、進社區的不斷努力,讓更多人感受冰球、觸摸冰球,並在追逐實現冰球夢想的路上,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內容提供︰香港冰球訓練學校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各年代兒童學習單車方法

童衡首次在GRWTH社區和大家見面,希望可以為大家帶上一些平衡車的小知識,如果任何關於平衡車的問題都可以和我們交流一下。我們現在先看一下不同年代單車 / 平衡車扮演著什麼角色。 80年代 家長不會為小朋友特別準備合適單車,有時單車會過大,而小朋友通常未掌握平衡,由大人在身邊扶持及推進,這樣會令小朋友較難掌握到平衡,但因為有家長陪同,這也是良好的親子活動。 90年代 輔助輪單車開始出現,家長認為輔助輪有助兒童掌握平衡及相對安全,加上家長因忙於工作,以提供輔助輪單車代替自己對兒童的陪伴。 輔助輪的缺點 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因為腳架支撐力不足,孩子身體重量會令腳架傾到一邊,會令兒童身體適應了錯誤的感覺,這樣會令學習兩輪車更困難,同時使用輔助輪無助兒童身體學習平衡。 2000年代 平衡車終於誕生了!我們先了解一下兒童平衡車誕生故事。 兒童平衡車源自德國,德國的父母喜愛以自行車作鍛鍊及喜歡以自行車親近大自然,享受親子時光,所以他們希望孩子們可以快速掌握平衡力學會騎單車。為此他們開始自行改裝單車,但問題開始發生,有的不合適兒童體型,有的不安全,有的太笨重。2003年一間德國公司和大學通過兩年的研究,研發出一架結合兒童人體工學的碳鋼車架的平衡車,取名為」Laufrad」,意思是」會奔跑的輪子」。Laufrad的好處可以訓練孩子平衡力,而且是結合了孩子的年齡,身高,體重,腿長等數據研發出來。 因此「Laufrad」快速的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成為了大家都認識的」平衡車「Balance Bike」。 而「童衡」也希望延續平衡車誕生的精神,以平衡車作為公具鍛鍊孩子的身體及平衡力,也提供一個平台讓父母暫放下工作及生活的鎖事,與孩子同行享受親子時光。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謝謝。 內容提供︰童衡 KidRider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媽媽,我終於做運動了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在電視看過很多運動。但除了在學校小息時或在放假時與同學玩一下,我基本上沒有運動,某程度上是媽媽造成的(當然,自己的懶惰亦是一個因素)。 媽媽在很多方面都算得上是前衛,但說到他兒子參與任何室外或體育活動,她絕對是一個典型過度緊張的傳統華人家長。去踢足球、打籃球?小心曬黑、出汗、受傷!去打木球?小心個硬球打到個頭搞到腦出事、或打到敏感部位!去健身室練肌肉?小心受傷、舉重會令人矮、練到很「大隻」會「核突」到令人失去自信甚至自殺(媽媽真的有這樣對我說過)。踩單車?小心跌親(而我在學懂踩單車過程中跌傷了手都曾被她一路心痛一路責罵)。跑步或行山?很容易弄傷膝頭! 看着媽媽的病情惡化、看着她對家人(特別是孫兒)的依依不捨,我下了決心、要努力嘗試令自己長命一點,所以開始了跑步。 為何媽媽會這樣?其實她自己都是不願運動的人。每次提議她應該多做運動,她都會諸多推搪。她會說她睡得不好、很累。她無論任何天氣都會找到一些因天氣而不適合做運動的理由。她會說因為多年工作辛勞、筋骨已傷,做不到任何運動。她甚至會說她因小時家境還好、我外婆會駕車帶她四周去,所以她不喜歡行行走走。 但是,我近5年逐漸開始多了做運動,理由竟然是基於媽媽。她5年前被發現患上肺癌,當時只有65歲。她因多年來體能欠佳,健康每況愈下的速度及痛苦程度特別快、特別深。同時,我亦發現原來肺癌可以是遺傳的,而我多年來都像媽媽一樣,心肺系統十分弱,不時會有氣管病。有這遺傳的人主要是要靠多做運動、提升體能才能減低患肺癌的風險。 我不知阿仔會否成為運動健將,但希望他至少會因多做運動而身體健康。我亦希望自己開始多些做運動能有助驅走各種毛病,好讓我能夠長命在老年時享天倫之樂。 看着媽媽的病情惡化、看着她對家人(特別是孫兒)的依依不捨,我下了決心、要努力嘗試令自己長命一點,所以開始了跑步。除了對身體好,跑步更能幫助我抒發逐漸失去媽媽的情緒。到她離世時,每一次我感到份外悲傷時就去跑,但我始終有太多時間欠缺運動,所以跑了幾年後就逐漸開始頻頻受傷,每次受傷就要休息,每次休息就會再一次體能下降及患病。直到近月,經物理治療師多番勸喻人到中年單靠跑步是不足後,我才開始在跑步外加插練肌肉、筋骨、關節的健身運動。雖然體能開始有點兒提升,但到了我這個年紀才由零開始,的確是十分吃力。 所以,對於阿仔的運動習慣,我早已決定了不要步媽媽怎樣不太支持我做運動的後塵,讓他多參與各種運動。當阿仔見到我在家很吃力地做拉筋或提升體能的運動而取笑我時。我會趁機提醒他要多做運動,否則就會好像我那樣感到吃力。 我不知阿仔會否成為運動健將,但希望他至少會因多做運動而身體健康。我亦希望自己開始多些做運動能有助驅走各種毛病,好讓我能夠長命在老年時享天倫之樂。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