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戒牛奶避過敏 被斥虐兒?

華德與妹妹Annabelle(圖)都喝植物奶。 華德媽雖長居德國,但常常留意香港動態,上月看到新聞,有長期受濕疹困擾的女生,懷疑因病而怨恨父母,導致悲劇收場,心情也非常忐忑。我直至現在也與濕疹和皮膚敏感打交道,在此分享一下我們一家的濕疹故事。 話說小時候,每當一天內我吃多於一個芒果,皮膚就會出疹,又痕又紅;又或者薑葱炒花蟹,我也要敬而遠之。有時候更莫名其妙地出風疹,又腫又紅得像一隻「乳豬」,幸得媽媽用木糠水幫忙急救,幾小時後就回復正常。由懂事開始,我知道我的皮膚很容易過敏,故在飲食上必須小心。 上了中學,我的過敏皮膚漸漸穩定下來,沒那麼容易出疹了。直至到了德國生活,飲食習慣和空氣截然不同後,我的皮膚又開始不聽話,不過,也沒有發展到不可按捺的地步。 但是我的兩個寶貝似乎遺傳了我的敏感皮膚,華德半歲開始,手腳和面頰都會出疹,這邊醫生說是「Neurodermitis」,類似天生的皮膚炎症,立刻處方一支有類固醇的藥膏給我看門口。 但我知道這是治標不治本,於是接二連三讓華德做血液測試,卻發現不到他的致敏原,皮膚問題仍在,與其靠藥膏,我決定靠自己的直覺。 但我知道這是治標不治本,於是接二連三讓華德做血液測試,卻發現不到他的致敏原,皮膚問題仍在,與其靠藥膏,我決定靠自己的直覺。華德自6個月大開始多了食奶糊;1歲開始,他跟我們一起飲牛奶。我思疑是牛奶致敏,所以直接轉用豆奶,之後皮膚略為好一點,但情况反覆。出乎意料地,竟然有人說我不是,說我的行為近似「虐兒」。直至現在,仍然有很多人覺得牛奶對健康有益,應多給小孩喝。真諷刺,牛奶是給牛寶寶喝的好不好?還有更惹笑的指控是說我給華德豆奶太多,令他變得像個女孩子一樣,她的理據是豆奶含太多女性荷爾蒙。為免再多無謂爭議,我時常轉用不同的植物奶,如燕麥奶、杏仁奶等,盡量不讓孩子進食牛奶製品。 牛奶一定好? 需聆聽身體信號 我深信牛奶並非如廣告所指,一定健康和有益,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故需要好好地聆聽身體的信號…… 直至現在,華德兄妹都是喝植物奶,沒有再出現小時候的皮膚過敏。雖然這沒得到科學證實,但我深信牛奶並非如廣告所指,一定健康和有益,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故需要好好地聆聽身體的信號;作為孩子的媽,也要有自信去對抗閒言閒語,當然必要時要找專業人士幫忙,各位皮膚敏感朋友共勉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德國睇電視都收稅!

大家好,華德兩兄妹經歷了一年多的磨合後,華德終於比較能代入哥哥的角色了。有時候,他會主動抱抱妹妹,並甜甜地用德語說「我愛你」;有時候,妹妹頑皮地偷走出外,我說一聲「再見妹妹!」並把門關上,接着華德就會大哭,說妹妹還在外面,然後開門讓妹妹回來;有時候,妹妹拿着玩具給哥哥來個「當頭棒喝」,華德又哇哇大哭,我和華德爸還要忍着笑來責罵妹妹和呵護哥哥呢。 這是我們想像中的兩兄妹,能打打鬧鬧地成長。自妹妹出世後,哥哥退化、不肯自己上廁所、爭奶喝的現象已不復再;經歷了一年來的戰鬥,兩口子似乎像「金仔」和「侵侵」一樣展開和談,展開歷史的新一頁,真是可喜可賀。 不久之後,妹妹就會一起上哥哥的幼稚園,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相處,學習其他生活技能等。我也打算回到職場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在下學期就完成碩士課程。 生兒育女加上讀書的艱辛過程,回頭看來真是精彩,也感激沿途各方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然而,來德4年的我,漸漸感到德國人的生活壓力。除非你月入低於1000歐元,否則你需要繳交各種各樣的稅款:個人所得稅、教堂稅、電視稅等各種特殊的稅種,再加上醫療保險、社會保險、退休保險、養老護理保險等等,德國人實際拿到手供自己支配的工資並不多。從來不看電視的我,當收到電視徵稅(每月25歐元)時真的欲哭無淚,心想:實在是欺人太甚,明明我就沒有受惠嘛! 稅款多 上班族成「月光族」 以一個中等收入的人為例,月收4000歐元,繳稅後只餘2000多,再去除衣食住行的開支,就沒多餘錢了,更別提有孩子的家庭,要交幼稚園或日間媽媽的費用呢!所以不少上班族也是「月光族」,也可能因此,我認識的德國人(華德爸及他的同伴)都很精打細算,又熱愛使用二手物品。 「人間天堂」由醫保高稅支撐 以前常聽說,西方福利國家的保障好得像「人間天堂」,生活無憂無慮,不用擔心自己會流浪街頭,不用擔心生病,生活質量也遠高於其他國家,甚至有人高調直言「在西方不工作也有政府養」等。但現實是,不少老人、吉卜賽人、年輕人也會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流落街頭,長年在街頭乞討,境况淒涼。多少次我們在街上遇到他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即使還未正式回到職場,若有些零錢,我也會捐給這些老人家,因為我知道,德國政府不是無條件地提供失業援助,凡事都有限期,其間人們必須找到工作才不至流落街頭。所以「人間天堂」的幻象,其實是由全民醫保及高昂稅款所支撐的。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胎兒性別 德媽媽都不知?

延續上回探望準德國媽媽李娜(Lena),我尚有一些趣事分享。話說出發前我想為李娜帶點小禮物,卻發現她從沒說過寶寶的性別,我還以為德國北部有守秘密的習俗,如「怕小孩小器」呢!於是我準備了比較中性的嬰兒服飾。當我再次試探嬰兒性別時,她卻說自己沒有特別隱瞞,只是寶寶每次都不讓醫生看到其重要部位,打趣說是寶寶在守秘密呢!不過她重申,寶寶是男孩和女孩對她來說都一樣,在場的德國好友也附和,說他們從不關心寶寶性別,也沒特地帶點什麼禮物過來。本來我還想開盤競猜寶寶的性別,結果當然沒人賞面。 傳統上 等寶寶出世後才送禮 翌日,可能李娜怕我因文化差異而不開心,所以偷偷地帶我到她媽媽的房間,並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小紙袋,裏面裝滿新的寶寶衣服,是她媽媽未送出的禮物。她說這裏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就是要等寶寶出世後才送禮,所以我們要假裝什麼也不知道呢! 當然我沒有因為文化差異而不快,每每透過這些時刻,才看到中華文化如何默默地影響我。我尊重每個文化,所以我並沒有送出已準備的禮物。 整個聚會的重點當然圍繞生兒育女,我們輪流發表偉論。我雖然是兩子之母,也不顯得能壟斷發言。我們四人之中,理書(Friedrich)擁有最多兄弟姐妹,他的父親有過三段婚姻,前兩段婚姻一共孕育了四名孩子,近年他爸跟現任妻子又添了三個小姐弟,在德國專業人士家庭中實屬罕見! 帶子女度假 引發同學比較心理? 理書看着其父親和繼母怎樣帶孩子,行年廿八的他也有一番慨嘆。他不明白為何父母總是要在長假期帶子女到度假聖地,認為小孩其實毋須到黃金海岸游泳,或是到法國迪士尼遊玩等。而且復課後,當孩子們比較家庭遊消費多少時,小孩們有可能產生一種比較劣勢(relative deprivation)。我非常認同他,就像我不會因為孩子的朋友已經擁有平板電腦作玩具,而想買一部給華德一樣! 但原來我未能言行一致,對於平日忙過不停的華德爸(周末他只想攤在梳化看電視),有時候我也有微言:「難得有時間,我們不如去鄰近城市觀光?」他通常都不同意,又不清楚說明原因,結果多數變成我抱怨他不親近一下兒女收場。 現在想來,我太習慣用母親的角度去談話,每每都不為意自己的盲點。 直至最近,他提議踩單車回舊居附近吃雪糕,或是逛逛一個月一次的跳蚤市場。幾次單車家庭日後,我再想起理書的話,頓時感觸起來,許多時候,我們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衡量好壞,當你站在孩子角度想,放假時,若父母能真正放下工作和智能手機,在公園野餐或踏單車四處閒逛,只要父母全心全意地跟兒女互動和玩樂,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家庭樂了!華德兄妹當然也毋須到處留下「到此一遊」的痕迹囉!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孩子需要什麼?

大家好,繼三月底的家庭遊後,華德媽在四月底再次出遊,這次增加難度,以單人匹馬之力帶兩兄妹去探訪一位臨盆在即的好朋友。不諱言,華德媽的朋友都慢慢地加入「媽媽俱樂部」,眼見我們的俱樂部日益壯大,實在感動,在這個「養兒不如養寵物」的年代,決心去為人父母,真的需要決心和勇氣呢! 德國重知識 終身學習 這次我們也是乘坐德國鐵路前往漢堡附近的小鎮,探訪一位認識多年的好朋友——李娜(Lena)。話說當年李娜前往香港當交換生,剛好住在華德媽的隔壁,我們因而認識,她是我第一位能深交的外國朋友呢!另外兩個德國男生理書(Friedrich)和理魏(Oliver)都由柏林過來,自大學畢業後,這是我們第一次「齊人」。 我的香港家人大感不解,為什麼我生了兩個孩子後仍在讀書,但在德國,這是常態 七年過去,理魏已經成為一名律師,但還在半工讀法學博士課程,他主力研究中國法律。理書在取得生理學碩士學位後入讀醫學課程,一年後他便要展開實習生涯。大家都三十而立卻仍然在學,我的香港家人大感不解,為什麼我生了兩個孩子後仍在讀書,但在德國,這是常態。雖然更高學歷對事業的前景有正面幫助,但我認為這是德國注重知識的文化所致。在車上,你仍然會看見人們專注地看書,書店也是每個社區的必需品;差不多每間有規模的電視台都有自己的智力遊戲節目,就如大家都熟悉的節目《百萬富翁》,雖然並非在德國發源,但時隔二十年,此節目仍然在德國熱播,每年都有人因知識而變成富翁呢! 良好成長環境只有一種? 當大家都覺得在德國成長環境較佳時,李娜卻不認為以泰國小船為家是較差的環境 而我們此行的主角李娜,她這些年來投身在重建泰國遭受海嘯破壞的社區,也因而認識她的泰國丈夫。被問道他們會在哪裏撫養孩子,她自豪地說在他們的船上!對,就是他丈夫的泰國傳統木船上!在讀醫科的理書擔心,若李娜不在德國,這邊的醫保未必能保障她們(在德國,孩子十八歲前都受父或母其中一方的醫保保障)。當大家都覺得在德國成長環境較佳時,李娜卻不認為以泰國小船為家是較差的環境,她認為,沒有地方比大海更能教會她如何生活。 這番討論讓我有感而發,其實我非常認同李娜,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什麼成長環境、語言環境等等,其實都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在不同成長階段,一個孩子需要什麼呢?這邊的家長們在孩子滿一歲後,就爭相把小孩送到日間媽媽和幼稚園,以便自己回到職場去,又是否能滿足幼孩的成長需要呢?下次華德媽再為大家帶來在德國育兒的見聞,再會!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便宜莫貪

德國的春天終於到了,陽光普照,春暖花開,所有人的心情都豁然開朗。 禮貌拒絕陌生人零食 某天,華德媽如常在超市購物,這邊有個慣常的做法,就是讓買東西不多的人先付款。我在排隊付款之際,看到身後一位拿着一件貨品的老先生,便詢問他是否需要先行,他頓時笑逐顏開,拍拍我的肩膊說:「謝謝,但不用了!」在等待期間,他跟我的女兒互相逗大家笑。我付款完畢,打包貨品入購物袋之際,忽然有一包朱古力窩夫餅乾飛降到我的嬰兒車內,我轉頭一看,正在付款的老先生給我們一個眼色,像說「這是給孩子的小吃」,讓我收下,我唯有笑着道謝。 不下一次,華德兩兄妹在外出的時候都會收到來自陌生人的小吃,華德爸叫我不要隨便收別人的禮物,他的戒心有原因。 其實不下一次,華德兩兄妹在外出的時候都會收到來自陌生人的小吃,例如棒棒糖、朱古力、餅乾、香蕉等,我曾跟華德爸開玩笑說:帶上他倆去買菜實在划算!但華德爸卻沒我那麼從容,叫我不要隨便收別人的禮物。他的戒心也有原因,在他的成長期間,就有一些老人家藉請食雪糕引誘小女孩,然後趁機非禮;我也曾經被輕佻的老公公搭訕,說要請我去食雪糕呢。當然我知道便宜莫貪的道理,所以後來也反思,下次若再發生同類情况,會嘗試禮貌地拒絕,反正我也很少給兩個孩子吃零食。 待孩子歡天喜地捧着兩個心形氣球時,街頭藝人就遞上一張卡紙,寫着他是殘障人士,家裏還有小孩和親人需要幫助之類,我的口袋內剛好有兩歐元,就給了他。 街頭藝人夾硬搲打賞 記得在上月中,我們到德國南部遊湖散心,在舊城區閒逛時,有一個打扮得像差利卓別靈的街頭藝人在路上截停我們,自顧地吹着氣球,打手勢想為兩兄妹扭氣球。華德媽天真地以為這是送他們的,待孩子歡天喜地捧着兩個心形氣球時,街頭藝人就遞上一張卡紙,寫着他是殘障人士,家裏還有小孩和親人需要幫助之類,我的口袋內剛好有兩歐元,就給了他,然後繼續觀光去,華德爸當然也發一點牢騷說:「兩歐元太貴了!」但幸好並沒有影響我們的家庭樂。 順帶一提,這次出遊,我們乘坐的是德國鐵路ICE列車,裏面特別設有家庭車廂,有專屬小朋友的小桌子,就算大聲一點玩耍也無礙;當車長檢票時,他拿出一張小卡,打上當天日期,然後遞給華德說:「這是你的車票,可以叫爸爸帶你去餐車領取玩具套裝呢!」華德爸帶着華德領來的玩具有列車模型、填色簿和顏色筆,讓我們在差不多四小時的車程裏,增添不少樂趣呢!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舉家出遊好時機

近年的氣候認真變幻莫測,已經3月中了,華德媽所住的科隆地區仍在下雪!商店已紛紛推出春季花卉,但又要匆忙地把花苗送回室內。大家仍然要長留室內,在新聞看到多個地方出現大風雪,令人不得不擔憂氣候變化。 我是多麼的期待陽光普照的日子呢!不經不覺快到復活節了,雖然這年的春季遲遲未來,但商店已有各式各樣小動物進駐:兔子、小雞、綿羊等,可愛的動物擺飾或放在陳列架上,或放在櫥窗中,不過數量最多的,始終是不同姿態的兔子。 隨着復活節的腳步漸近,不但見到兔子,也有各式各樣的彩蛋,幾乎每間店和百貨公司都有一區,叫做「復活節特區」,區內充滿了兔子的裝飾品和各種巧克力蛋的商品,造型可愛,真是叫人目不暇給! 雖然天氣依然陰沉,但大家都被店內這些充滿生命力及可愛氣息的小飾品所帶動,紛紛變得友善、展露笑容,感覺上溫暖多了!幸好華德兄妹暫時未懂欣賞這些物品,不然我很難全身而退呢。 我們都很注重環保,還是沿用往年的擺設就好了。 我們在一所超市購物時,和藹的收銀員姨姨送了一本兒童圖書給華德兄妹,內容講述復活兔在復活節前夕生不出蛋而四處籌謀,書中奇妙之處是,兔子的母親竟然是一隻母雞呢!其實這個疑問常存在我心,我最近也主動向華德爸求解,為什麼是兔子為大家帶來彩蛋呢?不過,華德爸也不求甚解,要交由天主教徒的爺爺奶奶來解答! 復活節兔子 象徵春天新生命 他們說,「復活節」一詞來自於一個古代的春季女神「Eostre」,傳說中春季女神為了拯救一隻在冬天被凍傷翅膀的小鳥,把牠變成了一隻兔子,但卻因為牠本是小鳥,保留了生蛋的能力,後來便演變成現今的復活節兔子。而兔子是多產動物,也象徵了春天的復蘇和新生命的誕生! 除了德國,多個歐洲國家的傳說裏都有兔子呢! 當然,現在沒很多人把重點放在這些傳說故事,時至今日,復活節對很多人德國人來說,變成是一個慶祝春天來臨的假日與舉家出遊的好時機,就連爺爺奶奶這些天主教徒,也說要趁假期去埃及曬日光浴呢! 花園埋自製彩蛋 湊熱鬧 話說回頭,小時候在香港讀幼稚園,華德媽也有畫過彩蛋,讀小學時的美術老師還教大家用生雞蛋一步一步製作自己的彩蛋呢!看來我也要重出江湖,趁華德上幼稚園時自製一些復活彩蛋,屆時在花園裏埋藏起來,一家四口湊湊熱鬧呢!希望大家有個愉快的復活節!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幼童的語言發展

因着華德幼稚園的關係,華德媽現在逢星期三都會跟一班來自五湖四海的媽媽們喝咖啡,就是之前篇章提及過由幼稚園社工Eva籌組的「國際家長咖啡室」。不得不提,其實Eva也是一名言語治療師,因為德國這幾年的人口變化很大,新移民大量增加,所以德國政府撥了資源給幼稚園,聘請Eva成為駐校的言語治療師,密切觀察幼童的語言發展。 生活在中英德三語環境中 而華德兩兄妹自出娘胎以來,就生活在中英德三語環境中。在德國,政府規定所有新移民都必須上語言班及融合課程(當然政府津貼大部分費用),在外幾乎到處都要用德語;在家裏,爸爸、爺爺奶奶都和他們說德語,我是唯一一個對他們說廣東話的人;而我和華德爸說話是英文,兩兄妹平常就聽着很多英文。 宏觀地看,他們的語言環境是非常混雜,我也一度擔心華德會混淆不同語言。 Eva以及德國很多語言專家皆建議,為了防止於多語環境中生活的孩子混淆語言,最好是一個大人只對孩子說一種語言,並且是自己的母語。按照這種理論,我的母語是廣東話,所以應該只對孩子說廣東話,華德爸的母語是德語,所以應該只說德語。 我嘗試過這種模式,也曾經這樣給過別人建議,不過我後來沒有堅持下去。一來德語漸漸變成了我的常用語,二來在德語環境裏只對孩子說中文,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任務。華德開始認得不同的字母,在看到不同的字時,我很自然地就教了他德語的讀法! 學好語言 需日積月累 為此我也感到無奈,但上次帶他回港探親時,我發現華德的中文水平往往在逗留幾天後,就開始突飛猛進!由剛到家時跟公公婆婆以至樓下公園仔的同齡小朋友說德語,到後來發現大家聽不懂他說什麼時,他就「執人口水尾」地重複不同字詞,不消幾日又能好好溝通了! 回到德國的頭幾星期,華德還是中、德夾雜地跟我說話,但到後來,天天受幼稚園的薰陶,他又變成只說德語,回家後對着我也說德語了。 我曾懷疑「一人只說一種語言」的必要性,因為我一個人能輸入中文的量有限,在我們每年回港那兩個月,所有人都爭相教他中文,比我天天在德國家對他說中文有效多了。不過,我認為要學好一種語言,真是要長時間日積月累,回想華德媽學了那麼多年英語,唯獨是在中環一所咖啡店上班時才被打通任督二脈(老闆和不少顧客都是外國人,常常要用到英語,後來還在這店結識華德爸呢),若果沒有多年來的吸收,我才不能夠於日常談話和工作中靈活運用英語呢。 看起來,就算我是三語混說,華德似乎也沒有受到影響,但我還是決定不能就此放棄對兩兄妹的中文啓蒙。有感家裏中文語境薄弱,看來我要計劃一下為我們家添加多點廣東特色的設計才行!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身體也要收爐

年末歲晚,不知道大家是否在忙碌地大掃除、辦年貨、逛年宵等?這是華德媽身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即使移居他方後,身體仍有的記憶。這樣說可能很奇怪,為什麼身體也會有記憶?大家可以想像彈鋼琴,當一首樂曲已經練習到了滾瓜爛熟的程度,我們不看着琴譜或琴鍵也能彈奏那首歌,就是連手指肌肉也有記憶了,變成一個「反射動作」一樣。而我在這裏所指的,是我的身體一直留着「忙碌」的記憶,這也是我一直對「香港人」的印象! 習慣逆來順受 未察超出負荷 但有許多時間,我們連身體超出負荷了也不以為意,往往發病了才想起自己有多久沒喘息。話說回頭,我早前真的捱病了,一直發燒和發冷,還覺得自己多喝水和維他命C就會好過來,若無其事地帶妹妹去接小華德放學(各位不要模仿!)。由幼稚園回家的路,平時只需要走7分鐘,我用了足足30分鐘才走完,因為中途我的右邊盆骨開始發疼,雙腳發麻,甚至隔一會兒就要停下來喘氣,實在不尋常。我連忙打電話給華德爸,叫他來接我們回去。翌日,我立刻去看婦科醫生,醫生用超聲波檢查我的盆腔,說我右邊的卵巢發炎,需要服用抗生素,我遵從指示服藥,卻又如常地忙着煮飯和照顧小朋友。 適時休息 孩子不需時刻依賴 怎料過幾天後,高燒再來,我更覺虛弱,痛楚更擴散整個下腹和下背。見形勢不妙,我說服華德爸不要去公司(幸好他是自僱人士),他打電話給我的婦科醫生查詢一下,醫生說可能要改用別的藥物或要直接到醫院,我們選擇到醫院去。做完初檢,接受血液和尿液檢驗後,醫生確定我的情况不用做手術,然後幫我吊鹽水和抗生素,我繼而昏睡了一天!就這樣子住了足足3天3夜!華德兩兄妹就交由華德爸指揮,我以為兩兄妹沒了媽媽的陪伴一定會不習慣,怎料華德爸說他們一切如常。有一個下午,一家來探望我,他們離開房間的時候,小華德回頭指着大叫:「車車!」我拿着玩具車問道:「你要車車定媽咪同你返屋企?」童言無忌的他笑着說車車,不要媽媽了。 正正是3歲的華德一言驚醒了我:他已經不需要時時刻刻都依賴媽媽了! 華德媽的確有那麼一秒鐘的失落。他們回去後,剩我一人在這空空的病房,是有點孤單,但也是一個難得的自省空間。其實,妹妹出世後的變化實在讓我吃不消,但我的身體習慣了逆來順受,也沒主動要求華德爸幫忙分擔。其實,正正是3歲的華德一言驚醒了我:他已經不需要時時刻刻都依賴媽媽了!真的可以放手了。這時我心裏高呼:「我自由了!」希望各位媽媽們都不要把自己捱壞,記得年尾要收爐,抽時間讓自己休息啊!在這年預祝大家狗年順利,健康常樂!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國際家長咖啡室

華德的幼稚園自去年12月起,舉辦了一個名為國際家長咖啡室(International Eltern Café)的活動,逢周三早上都有一個空間,讓一班來自世界各地的家長去聯誼,華德媽當然不會錯失認識其他家長的機會!同時我也感激幼稚園的安排,不止照顧幼兒,也關心家長。 用同一種語言跟孩子說話 這個咖啡室,由幼稚園社工Eva女士主理,她不止提供咖啡和奶茶,還準備早餐包、芝士、牛油、果醬等,這樣的聚會令人感到舒適,我們可以自如地談天說地,聊聊各自的社會文化背景,孩子們在多少種語言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等等。原來大家的孩子都在有兩至三種語言的家庭中成長,父母各操一種語言,多是自己的母語,然後父母交談時可能用英語或德語。 Eva提醒我們,要用同一種語言跟孩子說話,不要一時用母語,一時用其他語言,否則容易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這也是我想堅持的,跟華德盡量說廣東話,好讓他長大後能跟公公婆婆溝通。但也有一個媽媽質疑母語的定義,究竟是自出娘胎聽的語言,還是她最常用的語言呢?像她出生於摩洛哥,父母說法語,但他們一家在她很小的時候移民到瑞典,而且沒有再說法語,反而一家都說瑞典語了,所以到現在她最常用的是瑞典語,跟孩子說話時多是瑞典語,但也很隨意用其他語言。自華德入幼稚園後,他的德語進步神速,滿嘴都是德語,連我用中文問他問題時,他也用德文回覆,這時候雖然我想堅持用中文,但心裏感到還是缺乏一個語境,唯有耐心等待下次長假期時,再帶華德回香港吧! 媽媽重返職場 國際級難題 我們這班國際家長,清一色都是媽媽,聚會上從沒有看見異性,不過我都習以為常,始終「男主外、女主內」仍根深柢固,女士們也因而可以暢所欲言,隨心餵奶。 男女的角色分工也是我們談論主題之一,許多母親都想在孩子入幼稚園後回到職場,但找工作時卻受挫。 一個媽媽來自蘇丹,持經濟學學位,但在德國找工作時卻不受承認,經過幾次面試後,她感覺德國僱主還是重視德國本地的學歷證明,所以她想先進修,拿張證書才再找工作。也有一個媽媽,18歲時由非洲來到德國後,努力在3個月內學好德文,然後考入醫科,成為內科醫生後才結婚生子。但在帶孩子的一年裏,很多事情都變成由丈夫作主,令她感到不自在,所以堅決在育兒假後回到職場,在家庭權力的層面上保持她的地位;她更勉勵新移民如我者,不要怕年紀大學不了語言,只需要專注和決心,就一定可以完成目標。 多得這個公共空間的存在,我得到情緒排解的機會和不少同路人的意見,希望新一年在女兒入讀幼稚園後,我也順利回到校園去吧!各位家長,共勉之!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