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養蛙之趣

越來越多朋友在臉書分享養青蛙截圖,讓本來無甚興趣參予的我很好奇,究竟這個遊戲的魅力在哪兒呢?趁年假,忍不住下載了這個遊戲。礙於我對日文一竅不通,只好胡亂按、隨便養,連收到青蛙照片也不慎刪除。 被「放養」的青蛙經常不在家,我心裏納悶,無奈之下上網參考了一篇「養蛙攻略」,發現這個遊戲也挺無聊……努力收集一堆草、買一堆旅行用品,青蛙興之所至就會去旅行,間中拍照回家、買點伴手禮,然後等待青蛙回家寫信、刨木頭,又再期待牠出門、回歸……天啊!青蛙是這樣養的嗎? 我組織了小息蝸牛分享會,結果引來家長投訴,阿媽被召到學校「照肺」…… 在圍村長大比較多機會接觸大自然,我爸帶過我和妹妹撈蝌蚪,見識到青蛙由一條尾巴變成四條腿,印證了科學課本中的「完全變態」過程。真的青蛙不吃四葉草,也不會和蝸牛做朋友。遊戲中那隻經常賴在門外的蝸牛,完全違反自然規律……小學四年班時,我曾經偷偷養過蝸牛,牠們性格極度膽小,不是爬來爬去尋找庇蔭,就是大半天藏在殼內睡覺,幾曾見過牠們發呆與放空? 話說回來,那次養蝸牛闖了大禍……我把小蝸牛帶回課室炫耀,之後更分發予其他同學,組織了小息蝸牛分享會,結果引來家長投訴。阿媽被召到學校「照肺」時仍一頭霧水,參了一本「教子無方」,說什麼要好好管教、不可滋擾别人,影響課堂進度之類,我好像簽了警告信並且緊急遣返家中所有蝸牛。回想起來仍然覺得好好笑!我錯在沒有領取漁護署牌照非法繁殖野生蝸牛?假如當年的老師家長們看到這篇,請不用擔心,我沒有因為投訴而留下童年陰影,也希望那些蝸牛沒有為你們帶來心理創傷。 雖然我養蝸牛這個例子比較另類,但不能否認,孩子親親大自然可以學懂很多抽象的價值觀。在家會照顧寵物,能夠培養同理心、責任感;留意公園落葉,不單學會四字詞語「落葉歸根」,更有機會闡釋家庭價值、介紹移民歷史;又或者小心灌溉花苗枯掉,懵懂地理解事與願違,套在讀書比賽上,教導孩子盡了本份問心無愧,便可以放開輸贏、只需要投入參予享受過程。 香港人多地少屋細,在窗台種花除了吸引小蜜蜂,也會吸引管理處投訴,現實真的很無奈。 大人細路都着緊STEM (聽說坊間有補習班),最直接了解科學數理,不就是觀察大自然? 人類一直受到動植物界的啟發,影響建築、服裝設計甚至醫藥、工業發展等;世界自然基金會就鼓勵從觀鳥活動中了解建築力學、計算觀察數據等。了解會飛的生物就已經涉獵了風速、力學、生物結構等範疇,問題是我們這些港爸港媽,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心力,引導他們把學習從書本帶到戶外,帶到生活? 香港人多地少屋細,在窗台種花除了吸引小蜜蜂,也會吸引管理處投訴,現實真的很無奈。我們養「塔麻可吉」電子雞長大的這一代,早早就和大自然失去聯繫,順理成章造就一批焦慮地搶購黃時鐘花交功課的家長。 我會提醒自己,盡力維護雞蛋仔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當他讀書、拍拖、人生失意時,會想起行山爬樹檢石頭,把壓力交付大地。如果他長大後仍然有野生蝌蚪,我會支持他養一隻青蛙嚇唬爸爸。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五福臨門

農曆年前發生幾宗令人心碎的意外,影響了全城過節氣氛。本應開心預備過年,現在有些家庭卻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永訣。飛來橫禍,生死的討論又變得很貼身了。為了準備人生不同階段,我們會參加各式各樣的預備班,例如升學補課、婚前輔導、生育檢查,卻沒有人教我如何準備人生必經的死亡? 我個人對死亡的理解是從人生經驗中歸納,後來因為學習輔導才有機會較有系統地了解哀傷。假如我早一點明白死亡是不能逆轉、遺憾悔恨有多難受,或許我會更珍惜現在、更積極的生活。 「未知死、焉知生?」近年多了人推動生死教育,直接探討人生終章去反思如何活得精彩。不過在華人社會推動這個議題並不容易,在家長層面更難。家長坦言害怕討論死亡,我試過被一位媽媽質疑,認為討論死亡會引發兒童對自殺的好奇;也有家長擔心會有孩子面前哭泣所以不敢回應孩子的提問。 其實四五歲大的孩子,已開始知道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 如果沒有適合的回應及情緒支援,他們未必能理解複雜的情緒,例如為什麼感到害怕、擔憂、憤怒;他們也可能建立了對死亡一些錯誤的看法,影響日後的認知行為,例如家中長輩過世是因為自己不乖、寵物離世不用傷心因為可以再養另一隻動物、看到新聞便會認為坐巴士等如危險、看到父母避開這些話題就以為死亡是壞事要隻字不提。 試想想,即使不是我們喪親,看到新聞也會感到難過;小朋友接觸這些新聞圖片,也會生起不安情緒,嚴重的會作惡夢尿床。而假如家長仍然不敢或者不容許他們提問,表達困擾的感覺,他們對死亡的無知只會轉化成焦慮、不必要的恐懼,建構了偏差的生命價值觀。 我明白小朋友的問題可以很「禪」,教人難以回應,父母在子女心目中一向是萬能博士,但與孩子討論死亡卻可能令家長感到挫敗。事實上這個題目很有份量,家長如果不懂回應也是人知常情,我建議大家誠實告訴孩子,自己也不太清楚但願意一起探討,這樣子女反而沒有那麼害怕。上年年低聽過小學雞媽媽蘇美智的講座,分享她如何使用繪本和孩子討論死亡。我非常認同她的觀點,繪本有很多種類,當中有很多題材與死亡相關,家長不妨多利用這些故事書協助回應子女的提問。 陪伴孩子、坦誠討論,並且全然接受他們的情緒;父母絕對有能力引導子女理解生命的過程、探索生命的可能性,面對不幸的消息,他們期望答案但更期望爸爸媽媽的心靈上的支持。 你知道「五福臨門」是什麼嗎?五褔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及最後的「善終」,古人很有智慧,既然生死有時,與其害怕它找上門,倒不如好好預備,迎接入門。我家門楣就貼了這句祝福語,就是因為生命有限、充滿無常,我們更要學會把握當下,享受並且珍惜生命。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賣懶過新年

家長們經常都問:「如何提升子女閱讀的興趣?」這個問題,似乎從孟母到現代都未能圓滿解決。趁着農曆新年,想起一節童年回憶,或者可以腦震盪一下。 圍村很重視過農曆新年,即使放炮竹是犯法的,但村內四處都是炮竹紅紙,整個正月都不會被清理,就是要留下滿地「大紅大紫」。 那段兒時記憶,大概發生在小一或小二左右吧!學校簡介了農歷新年傳統,提及「賣懶」這個習俗,而這件事情仿佛在村內從沒有發生過。於是我「發現新大陸」的、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如何在街叫賣就會賣掉懶惰,新一年就會勤力讀書了! 這個奇怪的賣懶經驗,讓我接觸到春聯、學了幾個新字、生起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對詩詞有點好奇 吃過團年飯,天寒地凍,冷不防我媽提出,要我帶領妹妹出外「賣懶」,這個餿主意竟然得到父親支持!因為爸爸媽媽跟在後面,我唯有硬着頭皮拖着妹妹出門做生意。其實情況有點像萬聖節Trick or Treat,不過我的口號是「賣懶! 賣懶!」大家都可以想像到,人人都在吃團年飯,真是「搵鬼同你買」。結果在橫巷叫了兩句,就尷尷尬尬的飛奔回家了! 帶着懶惰過年的我,春假期間沒有努力做功課,反而到圖書館溜躂、泡書抄筆記。我學會寫「炮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知道了燒爆竹可以趕走年獸;也知道年獸不是色盲的,因為牠怕紅色,所以家家戶戶要貼「桃符」—— 紅紙揮春;原來全盒正寫是攢盒,不是把好運存起來,是把好運攢聚起來;還有,如果我打碎東西,媽媽不可以打我,因為這叫做「歲歲平安」……現在回想起來, 這個奇怪的賣懶經驗,讓我接觸到春聯、學了幾個新字、生起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對詩詞有點好奇……似乎我的閱讀興趣,由好奇心開始,為了尋找答案,便開始看不同種類的書。 我父母沒有機會接受很好的教育,沒有直接教我讀書寫字,不過他們很好奇我上課學什麼、圖書內容是什麼,而且他們喜歡聽我念書,好像對我閱讀的一切都感到很Amazing!這種單看書名就已經嘖嘖稱奇的態度,是最佳的身教。如果你不是司馬光手不釋卷,而是眼光光手不離phone的家長,大概不用考究如何提升子女閱讀興趣了! 他們沒有批判的態度,令閱讀變成自我發現的過程,往後的生命中,我最享受的仍然是看書。 以身作則之外,父母把握生活中每個機會,藉着子女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參考相關的書目。當閱讀與生活息息相關、當古怪的念頭可以透過文字反覆印證時,小朋友自自然然會找書看。 當日父母陪伴我當街叫賣,之後沒有催促我完成功課,而是讓我去圖書館消磨時間,回家後還讓我發表了一個新年簡報。每一個行為及陪伴,都不經意地滋養我的好奇心,誘導我閱讀。他們沒有批判的態度,令閱讀變成自我發現的過程,往後的生命中,我最享受的仍然是看書。 其實父母也要賣懶的,新一年你仍然在問如何提升孩子閱讀興趣,那麼我建議你,先去看一本書(不是報紙雜誌、公司年報), 感受一下閱讀的樂趣、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以行動告訴孩子開卷有益,讀「勝」得勝。 順祝大家狗年行好運,夫妻和順子女聰敏,合家平安,新春大吉!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前世情人節

雞蛋仔還在我肚子裏,我已經體驗過什麼是「兩男一女得個嬲字」。記得去年情人節,剛巧要去醫院「度頸皮」——即是產前唐氏綜合症篩查測試,做超聲波掃描和驗血測試的早孕期評估。 如果你試過度頸皮,就知道這只不過花你一小時左右的評估。我的檢查在下午二時半,心想雞蛋仔真的「好腳頭」,抽倒一個理想的時間,老公可以大條道理在情人節請半天假之餘,在檢查後還有幾個小時的空檔,可以去拍拖看電影,慶祝最後一個二人世界情人節。 我和老公在等候檢查時,高興地討論等一下在哪裏看電影吃晚飯。可能雞蛋仔聽到我們眉飛色舞的討論,心生妒忌,這次檢查我們竟然是第一組夫婦到達,卻是最後一對夫婦離開…… BB在子宮裏竊聽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當助產士把儀器按在我肚皮上滑行時,超聲波屏幕顯示了可愛的雞蛋仔仰臥在子宮裏,聽到他的心跳而且清晰見到他的嘴巴開合,我興奮地笑了出來: 「姑娘,他在打呵欠嗎?」 就在這時我把頭別過去看姑娘,才發現她眉頭深鎖,我立時變得很警覺……她回應我說:「BB在喝胎水。」 「那會有什麼問題嗎?他為什麼會喝水?」我開始問蠢問題。姑娘繼續眉頭深鎖,對我說:「你可以先出去了,我們等一會才照超聲波吧!」 我怔住了,姑娘終於把視線放在我的臉上,發現我非常緊張才解釋:「因為BB不停喝胎水,吞咽動作影響了度頸皮的準確性。你出外面等一個小時,待他睡着了,我們再照吧!」 我真的「O嘴」了,被姑娘趕出診療室。我和老公感到很無奈,細細聲對雞蛋仔說,希望他乖乖快點睡覺、快點完成檢查,好讓爸爸媽媽可以看電影。一小時後,我再接受超聲波檢查,雞蛋仔真的睡覺了,不過姑娘仍然眉頭深鎖,我望着螢幕也翻了個白眼。雞蛋仔抱着膝蓋、蹲在子宮中心睡覺了,這個睡姿當然不能度頸皮。 我又再一次被姑娘遣返,叮囑我在走廊散步,希望胎兒會以平臥的姿勢睡覺,最好不要再喝開水或者玩臍帶什麼的,否則要擇日重賽。老公無無聊聊的陪我等到五時半,我地已經放棄看電影,只想快些完成檢查。 未出世已爭寵 當我再進診療室時,超聲波屏幕上顯示雞蛋仔仰臥着,不過,他的頭仔不停向左扭向右擰,足足有五分鐘的時間,姑娘也忍不住輕輕拍打我的肚皮責罵他頑皮。可能在走廊呆了兩個小時,我的情緒很平靜,對肚皮説:「爸爸媽媽不看電影了,你乖乖完成檢查,我們一起回家吧!」神奇地,雞蛋仔靜了下來,就那不足一分鐘的間隔,順利完成檢查,一切正常。 最後,我和老公在六時左右離開醫院。沒有看電影、沒有情人節晚餐,只有買餸煮飯。(還好老公預備了花,我也預備了卡,為最後一個二人世界情人節留個紀念。) 一束花、一張卡,總算為最後一個二人世界情人節留個紀念。(彭梓雅提供圖片) 雖然老公也期待雞蛋仔出世,不過對這個未出世已經會爭寵的BB也略有微言。現在雞蛋仔成為了我們夫婦之間的「第三者」,有時候我也會反省,是否太側重照顧雞蛋仔而忘記了丈夫的感受。 為了生存,人類BB與生俱來就會懂得哭鬧撒嬌,以爭取照顧者的注意。無可厚非,嬰兒沒有自理能力,家庭的需要都會以他為先。但當孩子慢慢長大,做父母必須意識到,家庭的核心要回歸到夫婦之間。父母就好像屋子的橫樑,頂着屋頂為室內的小朋友遮風擋雨。你可以想像,如果父親或母親把所有心思傾斜於孩子,就像地震時橫樑向下壓,不單拖垮整個房子也會把孩子壓碎。 今個情人節,我珍惜前世情人的出現,同時感恩有今世情人陪伴左右。突然想起,老爸失去了我這位前世情人,老媽可以獨佔他過二人世界,應該挺開心的!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家有OPPA

正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同的夫妻組合自然有不同的相處模式。雖然我沉迷韓劇,不過也接觸過一些太太,婚姻愛情觀很韓風,經常深受韓劇感動、眼泛淚光,可惜她們的丈夫不走韓式暖男路線,總是被比下去了、欲哭無淚。我明白韓劇Oppa有多吸引,所以要介紹一下我家的OPPA。 我家的OPPA是夫婦溝通相處的要訣,可以製造韓式浪漫,為家庭帶來溫暖: Openness 開放態度 Preparation 適心準備 Possibilities 探索可能性  Adjustment 適當調整  Openness 開放態度 很多夫婦自認為很了解伴侶,不知不覺間就建構了很多假設:假設對方明白自己工作壓力、假設對方永遠不會改變壞習慣、假設對方應該了解自己的想法、假設對方放假在家會幫忙做家務⋯⋯當你發現與伴侶溝通失效,不妨先檢視一下雙方的對話是否建立在開放的態度上?自己有沒忠於感受,坦白表達?你帶著什麼期望開展一個討論?有心理準備接受一些意料之外的回應?又你以為自己夠Open,事實又是否如此? 具建設性的溝通是需要對等的尊重,大家都要抱持開放的態度,坦誠坦白、不帶立場。 Preparation 適心準備 做足準備功夫,通常都會事半功倍。那麼良好溝通要預備什麼呢?會聆聽的耳朵、溫婉語調、察言辨色,不單仔細聆聽對方的話語,也要留意伴侶微細的身體反應…..這些基本功夫,相信有心改善溝通技巧的讀者,平素都會裝備自己,不用累贅。反而我想分享輔導個案中,很多時候溝通斷纜,只是由於缺乏對話的舞台。 夫唱婦隨之前,先要搭好戲棚而且記謹要有上落台階;恰當的時間、地點及場景,是需要細心準備。舉個反面例子,老公投入看世界杯時,你不會跟他討論小朋友升學問題吧?有重要事情或者困擾問題,我會鼓勵夫妻夾個時間、約好地點,認真地討論一下。千萬不要以為夫妻之間要mark schedule, 好像小題大做、好像很悲哀,相反,準備對話的時機就反映了你有多重視對方的回應及感受。 Possibilities 探索可能性  及 Adjustment 適當調整  當你抱持開放的對話態度並且作好身心的準備,「P」和「A」就很容易掌握了。 夫婦二人願意探索「可能性」,得如容許了「彈性」flexibility 存在。大家都「鬆了」,不再是拔河式的拉扯著對方。由於互動之中減少了「一定要……」、「應該是……,雙方更願意探索新的解難途徑,打破固有溝通模式,甚或協議參與對方喜歡做的事情,從中拓展更多相處的可能性。 最後提醒大家要預留 Adjustment 的空間,為溝通的過程、形式、結論等作出適度的調整。可能今次盡了努力去表達意見,但對方回應不似預期,不用灰心,作些調整,從頭想想是大家態度不夠持平坦誠、有些準備功夫不夠扎實、有一些可行的options 未被考慮……婚姻又不是限時一天的事情,要建立細水長流的關係,就是要不斷微調相處的方法,找出最舒服的溝通方案。 不論男追女還是女追男,初相識時就要點Open,總有一方主動開口問電話吧?第一次約會去街街,當然會悉心打扮Prepare好自己,而且會積極探索繼續拍拖的Possibility 。既然結了婚,不可以隨街抓個宋仲基或是宋惠喬,那麼就好好地Adjust老公老婆之間的相處溝通模式吧!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週年紀念

一月三十日是結婚紀念日。老實說,如果不是大妗麗姐發了當年的照片給我,間接溫馨提示,否則忙於湊仔的我,完全忘記了結婚兩週年紀念。 原來兩週年叫作「Cotton wedding 棉花」:形容婚姻只是比紙張厚一點,仍然輕飄飄、不夠扎實,夫妻仍需大大的努力為婚姻打好根基。 個人而言,這段婚姻明明就很有重量…..婚後老公心廣體胖,我也體重大增,懷孕不久之後婚戒已經塞不上手指。看著老公脫下手上的指環,準備就寢,忽然想測試他的記性: 「老公,你記唔記得結婚戒指上刻了什麼?」 「嗯…..好像有個One 字…..」(他的臉色開始變白) 「你…..真的忘記嗎?」 「嗯,有結婚日子…..」(臉色繼而變青) 「還。有。什。麼?」 「嗯……」( 完全發紫) 這個時候,老公死死地氣爬出被窩,看清楚我們婚姻信物上的「山盟海誓」。回到睡房劈頭第一句便是:「我很後悔刻那麼多東西!怎麼可能記得!」小小的婚戒上,的確刻了很多東西,都是當初訂制指環時覺得很有意義的小提示。例如老公是天主教徒,他提意刻上「I Corinthians 13:4」,代表一段耳熟能詳的聖經:歌林多前書 13:4-8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姑勿論老公能否背誦這段經文,起碼他內化了「愛是恆久忍耐」這個信念。我作為佛教徒,對聖經不甚理解,然而佛法有「六波羅蜜」之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當中的「忍辱」 包含忍耐、原諒等意思, 把這個智慧應用在生活上便是我的修行,在婚姻中努力實踐。 記得從前上課,陳麗雲教授經常掛在嘴邊的是「 Love and Forgiveness heal」。隨著年紀漸長,對這句說話有更深刻的體會。 Love 現代社會自由婚姻,締結婚盟內要有愛應該不會被質疑。 但結過婚的人便會明白,愛情的花火猶如維港煙花又短暫又昂貴,婚姻是消費不起。 我老公幾乎是零浪漫、零驚喜的代表,他英俊的外表下,隱藏了一顆超悶蛋,要他買件小禮物哄哄自己,他會捧盒滷水鵝片回家與你品嘗。因為他知道,一家人可以好好地吃一頓飯才體現真正的「愛」。 除了「落地的」愛,持久的婚姻還需要很大的包容、忍耐、寛恕;這個很難達標,香港高企的離婚率可以佐證。我不是提倡在暴力關係、精神虐待之下,仍然要委曲求全、死忍難忍,但當浪漫的花火灰飛煙滅之時,要撫心自問,有沒有以足夠的耐心,忍耐平淡,從刻板的生活中找到婚姻的甘甜? Forgivenss「恕」這個學問,從來都是知易行難,因為當中不單是饒恕你伴侶的冒犯錯失,當中還有接納因對方行為帶來的傷害及情緒。要饒恕別人,首先要坦誠面對自己的感受,以平靜的態度去表達及協調,放下成見之後繼續努力鞏固一段關係。 夫婦之間主動把「恕」 宣諸於口的一方,不是弱者,只是他或她更能夠把心從「怒」之中解放山來。不作「心情」(情緒)的奴隸,能夠調節「心態」,其實放生自己,讓自己從不快樂中釋放出來。說到底,寬恕其實是一種自愛的行為,越是愛自己的人,就越值得別人敬愛。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又怎會懂得愛別人呢? 這個邏輯雖然有一點吊詭,但是拿捏得準確的話會是婚姻的良藥。 老公對我的「愛與寬恕」又豈止平日無無聊聊的質詢? 他性格急躁,但可以用最大的忍讓, 耐心聆聽我對生活鎖碎事情的投訴、包容我的懶惰不修邊幅、體諒我照顧雞蛋仔的勞累、用行動支持我追尋夢想。 我知道這個專欄是關於親子輔導,不過請包容我在這一期,公開地以文字感謝丈夫的Love and Forgiveness。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大菌食細菌

有朋自遠方來,特意訂了個家鄉盤菜,招待移居澳洲的大學室友。熱騰騰的盤菜是圍村的特色食物,每逢大時大節,村民總會宴請「流水盤」——不停煮不停吃,直到所有人飽飽為止。那熬過十二時晨豬肉湯汁,是盤菜精萃,淨汁可添吃兩大碗白飯。圍村家族大,一個盤菜可供十人大家庭吃。我見識過傳統煮盤菜的「排場」,根本就是家族team building 活動;起筷那一刻就像活動後de-briefing,一家人沒有公私筷之分,「洗筷子」式左撈右翻,你一言我一句,高高興興地搶塊肥肉吃! 大學室友入鄉隨俗,沒有提出用公筷(其實我也忘記了準備⋯⋯),一於大菌吃細菌。她想起有次在澳洲跟洋媽媽閒話家常時,洋寶寶在滾草地掉了個奶咀。媽媽自然地撿起它隨手塞回寶寶口中,讓他繼續品嚐。對於醫護界的室友算是個小小文化衝擊;現在她已經習慣了,外國的小孩總是在公園亂七八糟的爬來爬去、髒兮兮卻又很開心的,雖甚少聽聞洋媽媽隨身攜帶消毒酒精洗手液,但不代表她們不注重衛生。 小妺妹被我們勸止吃狗乾糧時,電光石火之間,她已經在狗水兜洗面了⋯⋯ 與盤菜同場的,還有其他大學朋友而及一個歲半大的女兒。大人們興高采烈地說東說西時,她也精力充沛地跑來跑去:攀爬家具、把聖誕樹「化繁為簡」、追逐大白的尾巴、站在狗廁所上跳舞⋯⋯小妺妹被我們勸止吃狗乾糧時(其實吃一點是不會毒發身亡的),電光石火之間,她已經在狗水兜洗面了⋯⋯ 然後我們幾位媽媽又再討論細菌;香港人口密集,又經歷過SARS ,擔心傳染病是無可口非。但是細菌無處不在,根本無從避免。適度接觸細菌可刺激孩子免疫力這個道理,相信家長們都清楚;其實,這概念也可套用在小朋友的心智發展上,不過家長似乎較保守,不太願意讓孩子冒一點險? 曾遇過家長為了保護小朋友,替他嚴選運動項目——不可以與人有肢體碰撞、不會有機會弄破皮膚、不會受溫差影響至着涼⋯⋯最後,除了運動課,小朋友只剩下家中打電玩了。孩子沈迷電子世界,不願意社交,連曾經有興趣的足球也不再吸引了。他告訴我,踢足球會與人比賽,萬一輸波他會承受不了,還是不要踢比較好。 與其讓他長大投入社會後才感染「細菌」患上惡疾,那倒不如趁年幼多試幾次「肚瀉」,最少我還在他身邊,可以教導他如何收拾便便照顧自己。 我又遇過報讀社工的年輕人,在實習時才發現受助者的生活環境比他想像中更惡劣、更骯髒(客觀描述是學生太離地)。有少許潔癖的他,不斷質疑自己究竟有沒有能力幫助別人;面對受助者的困難,他似乎表現得更加困苦、更無助。回顧生命歷程,他不單是在溫室長大,更加是溫室裏無菌實驗室栽培而成的孩子。 我覺得,有點細菌的環境對雞蛋仔無大害。要茁壯成長,他總要面對一些難關吧?當然,看到孩子生病、跌倒,沒有一個父母不心疼。但與其讓他長大投入社會後才感染「細菌」患上惡疾,那倒不如趁年幼多試幾次「肚瀉」,最少我還在他身邊,可以教導他如何收拾便便照顧自己。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虐兒案的反思

近日幾則關於虐待兒童的新聞,我一直都想執筆回應,但還未趕及整理好思緒,便出現新一條 news headline 。由懷疑吸毒母肢解女兒、屯門虐殺幼女、寄養家庭懷疑虐童,到月台候車自閉童遭人掌摑,短短幾星期內發生多宗令人心痛氣憤的虐兒個案。(筆者整理本篇文章時,晚間新聞又報導了新一宗懷疑虐兒個案。) 作為前懲教主任,這些新聞勾起了一些面孔:當年虐殺兒童的年老重犯、吸毒的年輕媽媽、委托社署的孤兒……還有很多十六、七歲已經當了父母的「小大人」。這些年輕人沒有深思熟慮下(或是已經盡了他們認知範圍的努力下) ,成為非常年輕的爸爸媽媽,驀然發現弄兒並不如想像中快樂。糾纏不清的男女感情問題、生活工作的壓力、人生經驗不足,甚至原生家庭充滿家暴影子等,通通都是年輕父母成為稱職家長的障礙。 監管這些個案時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家訪時我會多望一眼BB、問多一句小朋友的近況,暗中觀察一下他們之間的互動是否正常。當時每星期才探訪這些年輕媽媽一次,又可以給予多少精神支持,更遑論可以提供多少實在支援?發生慘劇之前,有沒有想過要關心這些在邊緣徘徊的年輕父母? 大部分小學的社工是buy services——社福機構與學校每年續約, 學校以投票方式「價低者得」購買輔導服務。社工也不知道下學年有沒有工開,如何心無旁騖地跟進個案? 作為社工,接受過專業訓練,明白社會對我們的期望。但公平一點說,現時前線社工的工作量多得驚人。這是一門「人性化工作」,要處理的是「一個」case,能物化為「一隻」case,每一個檔案盛載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一節有質素的輔導隨時花上個多小時,而且專業聆聽需要心力跟進,未計行政工作、申請資助,試問一個社工可以背上多少個計時炸彈? 幼稚園是沒有硬性規定必須有註校社工,而大部分小學的社工是buy services——社福機構與學校每年續約, 學校以投票方式「價低者得」購買輔導服務。社工也不知道下學年有沒有工開,如何心無旁騖地跟進個案? 而老師往往要兼顧學生輔導或被期望可以處理學生家庭問題。但教育專業和社工專業又豈可混為一談?危機介入、評估,以至是否申請將兒童撤離居所,都屬於社工訓練。當我們要問責社工之前,社會又是否對這個專業釋出對等的尊重? 作為社區一份子,你有沒有挺身而出保護兒童?在街上見過被掌摑孩子嗎?聽過隔壁兒童被體罰嚎哭嗎? 有一種陋習叫「各家自掃門前雪」,我試過在港鐵上勸止一名媽媽打罵穿幼稚園校服的女兒,但除了另一名女乘客協助,其他人都在滑手機。 回想起來,當時的處理手法未夠完善,但我不以好管閒事為恥。如果大家都多點主動守望社區,或許能阻止那些窘迫的父母,把情緒發洩在小孩身上,可以改變小孩的一生。 作為母親,我真的很難過。雞蛋仔自己抓傷了臉蛋,我已經很「肉赤」,難以想像為什麼有人能夠對兒童狠下毒手。我真心體諒父母們的壓力,做港爸港媽不容易,單單在香港謀生計已不是輕鬆。但請記清楚,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不是婚姻的籌碼、更不是負能量出氣袋。無論是什麼原因,既然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他們便有好好生活的權利。 閣筆時已是深宵時份,雞蛋仔在暖爐旁熟睡了;想起瑞琳小妺妹冷冰冰的,監獄的塑膠床和鐵窗也是冷冰冰的。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強化玻璃心

老公深深地相信,一向倔強男人婆的我,不會成為容易受傷的女人;而當我因小事難過,找他出氣或者找他的銀包出血時,他一直安慰自己,荷爾蒙的影響會有完結的一天⋯⋯ 我承認,懷孕之後我變得神經過敏,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令我抓狂。例如有一天,我差點炒了家傭姐姐魷魚。事緣我買了一條大碼運動褲,給家傭姐姐清洗之後,消失於斗室之中。追問之下,姐姐翻箱倒櫃終於在老公那堆運動褲中抽出來,咧嘴大笑:「Mum,這是大碼,我以為是阿sir的!哈哈!」 望着她的笑容,再望望那條褲⋯⋯生完之後不單身材走樣,連個心都玻璃化了。從前可以挖苦自嘲,現在朋友都小心說話,怕誤中地雷引爆炸彈。真的不誇張,隨便都可以說幾宗讓我玻璃心的事件,例如親友見到雞蛋仔會說: 「眉毛像爺爺!」 「大耳珠像六姨婆!」 「臉圓圓像嫲嫲!」 「手長腳長像公公!」 「笑起來很精靈像婆婆!」 「根本就是你老公的兒子!」 其實,不是我老公的兒子,會是你老公的兒子嗎? 即使受過專業訓練,管你是醫生護士老師社工,成為人父母也會有自信心歸零的時間。 幾個月來,竟然沒有人發現雞蛋仔像我,最近甚至有人認為雞蛋仔像混血兒,理據是他的白滑皮膚,不可能從我身上遺傳⋯⋯ 又試過出席聚會,雞蛋仔成了音樂傳球的球,被抱來抱去;我心裏已經九萬個擔心,冷不防鄰座姨姨突然公開示範「正確抱B」手法,看着雞蛋仔在人家膊頭上微微笑,大家半開玩笑加上一句:「你如何當媽媽,看人家把他抱得很舒服!」 我個心,水銀瀉地,碎到撿不起來。 即使受過專業訓練,管你是醫生護士老師社工,成為人父母也會有自信心歸零的時間。孩子成長過程充滿挑戰,無論是社會期望、原生家庭的壓力或者是個人角色轉變,都會讓家長步步為營 。最頭痛是,當你要面對旁人的指指點點時,你的孩子也在旁邊觀察,學習你對外界的應對。 我不希望雞蛋仔逞強,更不希望他神經過於纖弱。但每個人都會有脆弱的時候,既然如此,我選擇示範如何呵護玻璃心:學習將每一個心碎時刻,當成跳進火爐一次,把心鍊成強化玻璃。 感受並且接受自己遇上委屈挫折的感覺,容許自己感到難過,之後再反思為什麼這個人的話語或者情況會帶來傷害,是因為太種視這些意見?因為否定自我價值?透過反覆咀嚼這些感受,我們會建立更完整、更健康的價值觀。孩子的成長也就是尋找及建購生命價值的過程,他們遇上的困難不比我們少,教會他們如何保護玻璃心,畢竟我們不可以時刻遮風擋雨。 強化玻璃心最棒,沒那麼容易打碎,但仍然保持剔透玲瓏。讓孩子從你身上學習如何從挫折、誤會、迷惘中找回堅定的心志,學習持開放態度從容面對批評。我相信,入得火爐多,總有一天個心會強化到可以擋子彈!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元旦登高

我的Annual Ritual 就是「元旦朁新年人生方向登高活動」。過去幾年都有登高望遠(不是遠足、攀山,因為能力有限,只能登上一般晨運婆婆選擇的半粒星路線⋯⋯),到山頂呼吸新鮮空氣,回顧去年的人生大小事情,想想新一年的方向。 記得2015年元旦,我和家中的肥大白一起行山,牠永遠跑在前面回頭催促我;我就咬着牙跟上去,不想半途而廢。那一年的做人方向是「活少點遺憾」——全年遇到抉擇關口時,就會撫心自問,那個決定最接近無悔、最沒有遺憾,那就是最終決定。 2015年元旦,彭梓雅和家中的肥大白一起行山。(彭梓雅提供圖片) 2016年元旦,老公和大白比賽跑上山頂,我望着他們的屁股吃塵。到山頂時,吸一口寒風,腦袋清醒記得,既然還活着就要好好地活。那年放棄了鐵飯碗,賺回每一天的自由身,決定要做一些讓自己開心而有義意的事。令我失望傷心的人或遭遇,要盡快放下,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放在負面情緒上。 永遠走在前面的大白。(彭梓雅提供圖片) 2017年元旦,沒有帶大白,但記憶中這次登高更吃塵⋯⋯ 老公一口氣往前衝,拉着我跑了十五分鐘,見拉不動就索性自己衝了上去。體貼的他在那一刻,仍然記掛我的肺活量⋯⋯ 老公:「心跳要衝上去,先操到心肺功能!」 我:「等埋⋯⋯我個肺頂唔順⋯⋯」 老公:「就到了!頂埋佢!」 我:「頂⋯⋯唔順⋯⋯」 終於可以慢步走走時,我感到下腹抽痛,那時過去一個月反覆痛過好幾次,恐怕是患上婦科隱疾了⋯⋯「老公,我又肚痛。」老公皺眉頭:「那就看醫生,新一年要愛錫身體!」 「老公,如果⋯⋯我有cancer死先,你要照顧自己啊!照顧大白!」 他翻了白眼沒有理我了。 由於我忽然驚覺生老病死可以很近,很多事情根本不可以解釋也不受控制,於是2017年訂了方向是學習「隨遇而安」。(隔兩天看醫生確認懷孕了,原來動了胎氣,雞蛋仔在肚裏捱了一課體能訓練。) 截稿前,2018年度元旦登高仍未發生,未知道會有什麼新的覺悟。不過老公提醒我,除了個人的方向,夫妻之間也要訂些大方向。不是討論什麼時候買樓或是去旅行那種目標,而是兩人的感情用什麼維繋、期望有怎樣的人生經驗、遇到低潮時兩個人用什麼心態去面對的那些方向原則。 當個人發展與家庭發展步伐不一時,就會產生磨擦,小小的裂痕可以變成很深的對立。 一般公司都會有願景藍圖、有發展綱領,夫妻和家庭也應該有。簡單化地說,願景中婚姻要白頭到老,那麼夫妻便要有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的信念,發展有效的溝通方法。如果藍圖裹有孩子每年回家團年的溫馨大合照,那麼從小就要投放心力建立緊密親子關係、凝聚家庭。每對夫妻、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背景和願望,所以沒有一條全球適用的formula,或者萬用的信條。但重點是有沒有認真把夫妻家庭的發展,放上議程討論? 現今社會傾向個人化,我們教育孩子時會鼓勵他們為自己訂下人生目標,卻忽略了那些目標與家人的連結;成年人有時候訂了個人發展方向與枕邊人交待一句,便假設對方體諒並且配合,卻少了關心對方的需要。當個人發展與家庭發展步伐不一時,就會產生磨擦,小小的裂痕可以變成很深的對立。 平衡個人發展、協調夫妻的步調,再融入其他家人的節奏,一個家庭的和諧是需要細心的鋪排。年頭訂了大方向不代表全年不會吵架,只是有了共識,一家人比較容易修正航道,較有動力維繫關係。希望雞蛋仔也會傳承我們家的Ritual,也希望我有力氣應付年度體能訓練⋯⋯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