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孩子不愉快 同理回應助紓解

那天放學,孩子愁着臉跟你說:「小芬很差呀……她欺負我,她是壞孩子!」,同時眼角輕輕流出兩顆淚珠。如果家長的即時回應是「你是不是跟小芬爭玩具呀?」、「很小事了吧,不用哭,你們本來就是好朋友,不要小器!」、「小美一向都是乖孩子,她不可能欺負你的。」孩子會覺得怎樣? 以上種種反應,家長均沒有回應孩子的感受和事情,更甚的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未能紓解孩子的不快之餘,相反更可能進一步刺激孩子的反應,久而久之他們將不願意和家長分享事情和感受,影響親子關係。 在此情况下,家長可以運用同理反映(Empathetic-Reflecting,ER)的技巧: 用心聆聽孩子感受 illustrated by:Stephen Y. C. Lo 1. 展示同理心(Empathy) ‧面對較年幼的孩子,家長可以向孩子說明當下的情緒,讓他們具體明白自己的感受,例如:「我見到你喊,你感覺到好唔開心,媽媽陪着你。」並可以溫柔地安撫孩子; ‧如果是較大的孩子,家長可以溫和地引導孩子以語言表達感受:「你覺得如何?有事情似乎令你很不開心?」; ‧家長隨之身體微微傾向孩子,用心聆聽孩子的感受和相關事情; ‧與此同時,家長需緊記即使自己不盡同意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也不用急於回應,只需保持不批判的態度。緊記當下的重點並不在「教育、糾正」孩子,而是與孩子保持連結,讓孩子感覺安全地分享感受。 2.反映(Reflect)感受: ‧在聆聽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進一步將感受和事情(起因)連繫,例如:「你不開心,因為小芬無和你一齊玩,同其他小朋友玩」; ‧家長宜先讓孩子有一些時間在自己身邊抒發情緒,不用着急去改變孩子的情緒,或提出意見嘗試解決問題; 在孩子稍作抒發以後,家長可以提點孩子運用一些曾學過的情緒調節行為方法,慢慢來平復自己。 情感連結 平靜孩子情緒 當孩子遇到不愉快、傷心、憤怒的負面情緒時,家長的支援重點是與孩子在情感上連結,引導孩子恰到好處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了家長的親近和連結,孩子便能放心地抒發情緒,從而得到最親近的人(家人)的聆聽、關注和理解,孩子大多能夠在三數分鐘內平靜下來,長遠來說,還能提升親子關係,這才是最重要!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家長愛助興 孩子愛分享

在親子溝通的角度,孩子無論是感到喜怒或哀樂,每一次的情感交流,都是讓親子更親近的好機會。原本孩子滿心歡喜地跟你分享今天的開心事(例如:「媽媽,老師今日讚我乖呀!」),但如果家長只是掃興地回應「好小事,毋須太開心吧」,不免會令孩子覺得碰上一臉灰;如果類似的回應反覆出現,恐怕孩子日後再也沒有動力去跟家長分享。 投入聆聽 適當時追問 專門研究正向情緒的學者Barbara Fredrickson提出,要好好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情緒管理能力高的人,除了引導他們有效地處理負面情緒外,如何認識、回應和提升自己快樂和喜悅等正面情緒也相當重要。 (插畫:Stephen Y.C. Lo) 家長如果在孩子感到愉快時,協助他們點出及明白當時的感受(我見到你好開心,開心到成個人跳起!)、指出感受的來源(因為同好朋友一齊玩!),長遠有助孩子的情緒調控發展。 此外,家長在引導及回應孩子的正面情緒時,可以採用「主動助興」(active-constructive)的方法,家長在聆聽時要表現投入,在適當的時候追問孩子,讓他們感覺到父母的熱情與支持,大家的情感同步一致: 1. 主動(Active)回應及追問 「老師讚你,令你覺得好開心!老師因為什麼事情而讚你?」家長並專心聆聽。 2. 助興(Constructive)式回應 「原來你幫助工友開課室門,所以老師讚你乖!」、「老師和同學都會覺得你是一個好幫手呀!以後你都可以繼續在老師或同學有需要時幫手。」 用「主動助興」的方法與孩子溝通,有利親子關係,同時培養孩子的正面情緒,鼓勵孩子更樂意向家長和老師表達自己的不同情感,也在對方身上學習如何處理不同的情緒感受,成為一個「情緒達人」!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學懂方法「想說做」調節情緒快易好

要引導孩子自小建立優質的情緒調節方法,做到在「想法」、「說法」和「做法」上均表現一致,樂於自我管理好情緒,家長不妨從想法(Thought changes)、說法(Verbal guidance,言語指導)及做法(Behavioural applications,行為操作)三方面入手: 正面重估 提醒集中精神 1.想法(T:Thought) 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建立與情緒有關的恰當信念(Beliefs / Mindset),從而引導孩子更樂於學習及採用合適的情緒調節技巧,促進正面情緒的發展和減低負面情緒的影響。擁有「固化信念」(fixed mindset)的人,大多相信情緒不輕易改變,當不開心時難以用其他方法來改變那種負面的感覺。相反,擁有「成長信念」(growth mindset)的人,較傾向相信情緒是短暫及可改變,同時更樂意地學習和應用不同的言語和行為方法,將負面情緒改「正」。 因此,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不妨對他們說:「現在不開心,小問題,喊完就會覺得舒服啲。」 2.說法(V:Verbal) 早前文章提及,家長宜抱持正面樂觀的心情,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例如:「嘉嘉感到很失望,因為天雨不能去公園。」此外,家長可以透過引導孩子對事情作出「正面重估」(positive reappraisal),引導孩子正面地運用有關感覺,例如:孩子因要踏上舞台表演跳舞而驚慌,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將恐懼轉化為動力,提醒自己要集中精神:「因為快要表演,而且活動很重要,所以你有些緊張。其實這種感覺很有用,能夠提醒我們要集中精神,幫助我們表現更好。」 3.做法(B:Behavioural)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宜不時引導孩子學習不同的情緒處理行為技巧,例如在讀故事時,談到主角感到憤怒,不妨鼓勵孩子模擬「深呼吸、倒數10至1、飲杯水」等其他的行動方法來幫自己平息怒氣。此外,孩子的情緒平復後,家長也不妨引導孩子一同練習:「以後當我們感到不開心或很憤怒時,都可以用這些方法。」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和孩子「驕傲」地遊戲

愈來愈多家長知道遊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亦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一起遊戲。究竟家長陪伴孩子遊戲時要注意什麼?美國心理學家Cheryl McNeil和Toni Hembree-Kigin就建議,家長和孩子遊戲時可以讚賞(Praise)、反映(Reflect)、模仿(Imitate)、形容(Describe)和投入(be Enthusiastic),盡情「驕傲」(PRIDE)﹗以下為大家逐一解說: illustrated by : Stephen Y.C.Lo 讚賞:家長可以在遊戲當中,描述孩子的正面行為,並表達讚賞,讓孩子知道家長眼中什麼是好行為。例如「我很喜歡你剛剛如此溫柔地為熊熊包紮傷口﹗」、「剛剛你如此專注砌積木,真的很厲害﹗」 讓孩子做領袖 「教」爸媽玩 反映:家長可以留心孩子的話語,反映及進一步擴展孩子的意思。孩子可能說:「熊熊現在要食藥啦,要叫護士進來。」 媽媽可以說:「是呀,食藥時間到啦,我們要叫護士兔兔進來幫忙。」孩子又可能說:「爸爸你看,塔塔很高﹗」爸爸可以說:「你將積木一塊塊的疊起來,變成一座很高的積木塔。」 模仿:家長模仿孩子遊戲的方法,並描述自己的意圖。例如「和你的醫院一樣,我的醫院都需要護士,我現在就登廣告招募﹗」、「我現在學你,將積木一塊塊疊起來變成另一座塔﹗」很多孩子都喜歡「教」家長新知識和新技巧,家長可以在遊戲時間讓孩子做領袖,帶領遊戲的步伐和節奏。 形容:家長可以留心孩子的一舉一動,並描述孩子的行為和意圖,幫助孩子理解自己在做什麼。 例如「你在準備牀鋪和食物,一定是準備讓熊熊休息。」、「我見你將積木排成一行行,是否在建造一條路通向高塔?」 專注此時此刻 帶動歡樂 投入:家長和孩子遊戲時關上電視、放下手機,專注於此時此刻,和孩子一起享受親子互動和遊戲本身的樂趣。家長亦可以透過一些短句等,例如「嘩,好厲害﹗」、「竟然可以這樣,真的想不到!」等,帶動歡樂和興奮的情緒。 英國戲劇家George Shaw曾說「We grow old because we stop playing」,家長每星期花時間與孩子「驕傲」地遊戲,讓孩子均衡愉快地成長之餘,亦讓自己放鬆神經,保持童心,何樂而不為?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正面重估 讓孩子更強大

早前提及當孩子面對失敗時,可以應用「正面重估(Positive reappraisal)」的方法來安定自己的傷心和失望等負面情緒,同時知道讓自己在事件中學習,使自己強大起來。具體來說,家長和孩子可以從事件的三方面重估:   感覺重估 可集中精神 孩子要面對一些即將發生的事,產生緊張、焦慮感覺,甚至退縮的情况,家長可引導孩子作「感覺重估」,例如:孩子即將要進行賀新年跳舞表演,對你表示驚慌緊張,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將該感覺轉化為集中精神的提醒:「即將要表演,我們都會覺得有點驚慌緊張,心跳也會加速,這樣很正常,這種感覺就能提醒我們集中精神來表現自己,而當我們集中精神表演,我們也會舒服點,表現也會好一點。」 過程重估 助覓得着 事件或活動完結之後,家長引導孩子檢討,運用「過程重估」的方法重新思考,希望在事件的過程中找到有所得着的方法,例如:表演完結了,孩子表現不理想,做不到日常練習時的最佳表現而耿耿於懷:「我看到你感到失望,因為未能做到最好的表現。我知道你之前很投入練習,媽媽很欣賞你的認真!我們不妨都想一想之前由預備、練習至比賽時當中的過程,有什麼地方令你成長了?」 結果重估 引導重新思考 「結果重估」同樣適用於事情完結以後,家長作檢討時引導孩子重新思考,明白今次結局並不代表是以後、永遠的結果,而是為預備自己下一次有更進步的表現。 例如:表演完結了,孩子表現未如理想:「我看到你感到失望,因為未能做到最佳的表現,你感到不滿意」、「這種感覺媽媽從前也試過,好像是努力了也未做到最好。」家長可續說:「同時我都知道,今次的結局並不是永遠,因為我們將來還有其他機會去繼續進步。我們不如一同回想之前的預備工夫中,有什麼地方我們可以下一次做得更好?」 在不同情况下運用一種、甚至多種的正面重估方法,將焦點重新集中在可以如何克服困難,能助孩子更容易從負面情緒中恢復過來,長遠更有助孩子堅韌不撓地成長!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認知應對策略 失敗後識振作

上回提到在孩子的情緒能力發展上,家長在信念培育、行為模範、技巧指導及應用等,均有其重要的角色。綜合各種不同的情緒處理方法中,當中包括一些教導孩子以特定的想法,去安定自己情緒和感受,有關方法稱為「認知應對策略」(cognitive coping strategy)。 心理學家曾嘗試尋找一種比較有效的認知應對策略,好讓孩子在感到不安、壓力,或遇到不愉快感覺的事件時,能夠更有效地安慰自己,平靜過來。當中的應對策略包括: 一、反覆沉思(Rumination):反覆回想及思考這次失敗的原因,例如「今次演出為什麼會如此差勁呢?為什麼走錯位呢?」、「為什麼東東跟我遊戲時會突然離去呢?是不是我不小心觸怒他?」 二、保持距離(Distancing):以觀眾(第三者)的角度,如看電影般看回事件,例如「今次『他』考試成績不理想,『他』覺得如何呢?」、「同學都不跟『他』玩,怎麼辦呢?」 三、安然接受(Acceptance):留意感受的同時,不去判斷它是好是壞,只需要接受它「會來也會去」(Come and go),例如「同學沒有邀請我去生日會,算啦。」、「老師說我做得不夠好,由他吧,之後會沒事。」 四、正面重估(Positive reappraisal):思考事情當中有什麼令自己進步,變得更強大,例如「今次賽跑輸了,但我在過程中學懂了什麼?或許下次我可以試下跑大步一點。」、「今次做數學題後沒有複檢文字題部分,下次我要好好預留時間複檢。」 「正面重估」最有效恢復情緒 研究結果發現,「正面重估」特別有助孩子從不安中,將焦點重新集中在下一次如何克服困難,能夠較快速地從負面情緒中恢復過來。 因此,當孩子遇到不安、挫敗或傷心事時,家長在用心聆聽孩子的感受後,不妨引導孩子思考在事件過程中的得着,例如學會了的知識和技巧等,好讓自己收拾心情,繼續成長。 至於如何具體地執行「正面重估」的方法,請留意下一期文章。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幫助孩子掌握「情緒詞彙」

上回我們提及,家長在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前,可以先將孩子的情緒和背後原因說出來。隨着孩子成長,孩子感受到的情緒愈來愈複雜,作為家長,我們有足夠的情緒詞彙去形容孩子的不同情緒嗎?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Plutchik曾經使用情緒輪,從類別、強度和情緒之間的互維關係,三方面去描述人類情緒的多樣性。   圖:Stephen Y.C. Lo 「情緒輪」細分情緒 Plutchik認為情緒可分為八大類,分別是快樂、哀傷、憤怒、害怕、惡心、信任、驚訝和預期。這些情緒可按強度作更細緻的分類,例如有點害怕可以稱作緊張、不安;十分害怕可以稱作震慄、心驚膽跳。有點憤怒可以稱作討厭、惱人;十分憤怒可以稱作狂怒、怒火中燒。 這八大類情緒可進一步,分為四組相對應的情緒:快樂對應哀傷;憤怒對應害怕;惡心對應信任;驚訝對應預期。而不同的情緒,可以像黃色加藍色變綠色一樣,混合成複合情緒。 例如哀傷混合驚訝產生失望;憤怒混合驚訝產生蔑視;快樂混合信任產生愛慕;信任混合害怕產生順服。 愈懂情緒詞彙 愈懂調整情緒 家長熟習這些不同的情緒詞彙後,可以於日常生活,與孩子相處時自然展現出來,並按需要加以解釋。其實,外國不少支持兒童身心發展的課程都強調情緒詞彙的重要性。孩子掌握愈多情緒詞彙,更能了解自己的內在情况,自然能更有效調節自己的情緒。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