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經歷患難的提醒

最近,家人接二連三患病,都需要住院接受長期治療。適逢兒子測驗,卻無暇陪伴他溫習,因為我要照顧留院的家人,相比之下,家人更需要我的陪伴,倘若沒有了健康甚至生命,追求學業上的成績,已變得沒有意義。 為分數 放棄親子關係 不久前有新聞報道內地一名媽媽因為兒子數學沒有考到95分,把他丟在路上自己開車走,最後孩子被帶到警署,接他的仍然不是媽媽。那名媽媽選擇了分數,放棄了與孩子的關係。 確實,我也會為了兒子的不勤力而動怒。我從不介意他的步伐比人慢,但我不能接受他「不在意」的態度。分數,只是數字,對於兒子,及格分數60分也是遙遠的。 所以如果我選擇了分數,我也可能像那個媽媽一樣,氣得不再理智,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 夫妻同心 表達關懷 回到醫院的病房,看見小至手抱嬰兒也被插滿了喉管,小女嬰的哭聲聽得連旁人也覺心痛,更何况是她的媽媽。每次走進病房,總是提醒着我,健康不是必然,生命亦然。而我,也曾假想自己的孩子遭遇病患時我會如何面對,但我不敢細想,因為肯定是難以接受的痛。 這段日子,我和丈夫也有很大的反思,便是要好好珍惜與孩子的相處及關係。在病房中,我們體會到父母與孩子的心理需要,亦深深相信,無論患病的是孩子還是父母,他們更需要彼此的連結及陪伴。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提醒,便是在遭遇患難時,夫妻一定要同心。或許是一方要留院照顧病兒,又或許是其中一方患病要留院不能回家相聚,但無論是什麼景况,彼此間的連繫都不能停止,哪怕只是一通電話、短訊,又或是一封信、一張便利貼,都要把你的需要及愛表達出來,讓彼此都能感受到對方的關懷及支持,這樣才有力量繼續走下去。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為爸爸平反

雖然不時聽到很多媽媽都對自己丈夫有微言,未能做好爸爸的角色,替自己分擔育兒的責任及壓力。不過我慶幸身邊已成為爸爸的家人、朋友們,當然包括自己的丈夫,都是好爸爸。 作為太太,又是媽媽,確實在某些事上會較容易表達「媽媽心聲」之類的感受,因而忽略了對爸爸的讚賞。近期在網上平台多了爸爸們分享育兒心得,感動的是,這些爸爸不忘肯定太太付出,更為媽媽們出頭,提醒為人丈夫的要多體諒太太辛勞;同時也提醒作為太太的,多肯定丈夫付出亦非常重要。丈夫為太太發聲,除了給太太很有力的肯定及支持外,亦因為是男士所寫的育兒心得,更能讓其他丈夫們接受及反思。這種思想上的轉變及願意公開表達,很讓人安慰,也傳遞着正面的家庭價值:夫妻需要同心、互愛互諒。 雖然傳統觀念開始轉變,不過媽媽「專責」育兒的角色仍然根深柢固,致使外界仍會對「全職爸爸」有所保留,又或當爸爸獨自帶孩子時,依然會有人質疑爸爸能否應付得來。當自己的第2個孩子出世後,我深深體會無論是父或母,都需要時間學習,就像我的丈夫因着經驗、信心,由從前不敢獨自照顧兒子,到現在同時照顧大兒子及小女兒仍能應付自如。 從中就知道,只要相信自己做得到,也藉着經驗建立信心,爸爸一樣可以在育兒路上做得好。 有學習空間 爸爸育兒一樣得 父母在育兒上都有各自的角色及專長,不用比較,更不應比較誰做得好。育兒不是媽媽的「專利」,爸媽要互相配合才能產生最好的育兒效果。我相信建立信心,是爸爸育兒的第一步。建立信心,需要太太及身邊家人及朋友的鼓勵,同時也要爸爸們確信自己是個好爸爸,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因為不論父或母,都需要時間學習、累積經驗。 夫妻需同心同行 我見證了很多身邊認識的好好爸爸,他們都很享受爸爸這個角色,也把角色做得很好。 而這些好好爸爸的共同點,都是與太太有良好親密的夫妻關係,願意承擔,明白育兒路上需要同心同行。縱使爸爸們偶爾或會感到挫敗,如同媽媽們有時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媽媽」,但人無完美,父母亦然。當父母的,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每一個階段,都是父母重新學習之時,只要父母彼此支持、鼓勵、諒解、愛護,挑戰都能一一克服。 但願更多好爸爸能分享自己的育兒故事,讓太太們能肯定丈夫是個好爸爸,也讓丈夫們有信心做好爸爸的角色。爸爸們,請相信自己——「我是好爸爸」!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那一代的父親 這一代的孩子

我的孩子生於數碼電子化時代,大兒子剛升小學,但他在幼稚園時已經會用電腦學習;而我首次接觸電腦,大概是高小還是初中,爸爸買了一台「大牛龜」電腦回來工作。那時我用電腦的唯一目的,只是玩「踩地雷」遊戲,完全跟課堂學習無關。 從以上簡單的描述,足夠讓大家知道,父親、我、孩子所生的年代都大不同。這些不同,亦是導致兩代親子關係總是帶着矛盾、衝突的原因,不單父親跟我、我跟孩子都同樣經歷着這些矛盾。 我出世的年代,老一輩仍然重男輕女,夫妻多是男主外、女主內,大部分的媽媽都是主婦,養家的責任只落在爸爸身上。那年頭的父親,一概都是嚴父,「慈父」好像只會在電視劇中出現。對於女兒身的我,其實很渴望擁有一個慈愛的爸爸,那種慈愛是爸爸對女兒特有的,像公主般被呵護。 從小至大,我都沒有聽過親職教育。直到自己進修家庭輔導及為人母親時,才認識、體會到什麼是親職教育、父母角色。 希望有一個「老死」爸爸 最近因工作關係,有機會聆聽到一班大專生對爸爸的看法。青年人不約而同地說,希望有一個「老死」爸爸,意即像「死黨」、很要好的朋友,可以無所不談。原以為這一代的青年人比起我那個年代,跟爸爸的關係會親近一些,可是,這班年輕人口中的爸爸,仍然是嚴肅、有權威,不能親近的。 父親跟孩子永遠相隔一代,作兒子的,總是要等到自己當上父親後,才會明白身為人父的一些矛盾與挑戰。但當兒子的身分轉變成父親時,他對下一代的期望及要求又會有不同。 隨着社會變遷,資訊交流發達,親職教育的重要逐漸被認識,更多人開始關注爸爸的角色。想成為一位好爸爸,除了要在知識層面上裝備自己,還需要不斷反思及學習,常常檢視自己有否受上一代的教育所影響。 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值得傳承的地方,但也有過時、需要改善的地方,新一代的爸爸需要分析、過濾。 學習表達對孩子的愛 另外,要做好爸爸,更需要與太太建立家庭價值,確立育兒方針,還要在家裏建立愛與尊重。愛護你的太太,尊重她,這樣孩子就會感到安全、溫暖。有愛的地方,才能健康快樂成長。 寄望新一代的爸爸拋開不合時宜的觀念,放下嚴肅的形象,學習表達對孩子的愛,以身教教導孩子。爸爸,不一定要成為孩子的「老死」,卻要成為孩子心目中既尊崇又親近的爸爸,這樣孩子就會找到方向,因為你是他的模範、他的明燈,照亮着他。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做個為孩子發聲的父母

當施政報告一出爐,作為一個小一生的媽媽,當然先留意教育部分。雖然外界對今次的教育政策都有正面評價,但相比起新加坡教育局宣布進一步取消小一、小二所有考試,我覺得彼邦的消息,更令人鼓舞和安慰。 對於近年愈來愈多學生因受壓於學業而導致情緒出現問題甚至輕生,教育局的做法是增加支援人手如社工、心理學家等,卻沒有正視問題根源,從改善制度着手。我們都知道建立學生信心及提升學習動機才是首要的,但因為在這追求分數的精英制度下,學校要跟上教學進度,也顧不及有沒有時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助他們建立自信。而父母也因應學校要求,以分數及考試作為目標,顧不了孩子是否真正享受學習,能力又是否跟上進度。 除跟着制度走還可做什麼? 經濟能力不足以移民或升讀私校的家長,難道就不能為孩子改變什麼嗎?誠然,我也有過掙扎,亦曾經努力嘗試取得平衡——平衡學校要求和兒子的學習能力及程度。但最後為了讓兒子享受學習,配合他的進度,我和兒子放棄了分數。 過程中我亦反思在這制度之下,作為家長,除了跟着制度走,還可以做什麼?有哪些地方可以為孩子發聲? 我能為孩子做的,可能只是不對孩子的功課吹毛求疵,選擇不去求分數,鼓勵孩子為疑問尋求答案,不盲目跟從,以及容許孩子拒絕為獎項而參加活動,只按能力興趣決定參加與否。雖然所做的,都很微小,亦不能改變整個教育制度,但至少我們有盡力為孩子發聲,讓孩子明白父母是與他們同行,也教導孩子面對不能改變的環境時,總要學習面對和克服,並容讓他們有自己的看法,遇疑問時可提問,找答案。 父母鼓勵肯定 比分數重要 我希望孩子繼續勇於求學,享受獲得知識的滿足。而他的自信及滿足,不是來自於分數,而是父母對他的肯定及同行。這段不一樣的路程不容易走過,需要勇氣,也需要堅持。但假若父母能同心、彼此支持鼓勵,再不容易,也是能走過的。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