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育兒記:日本「育男」冒起

日本「少子化」問題愈趨嚴重,直至2018年底,日本政府公布兒童人口已連續第37年減少。日本政府相信,工作壓力大是其中一個少子化的主要原因,以往日本公司給人的印象是日頭猛做,放工OT到凌晨,但近年情况有些轉變,安倍政府推動「工作方式改革」,開始提倡work life balance,希望這個情况能稍微改善。  除了生活工作有所平衡,照顧小朋友也是一大問題,所以日本政府也着手育兒休假的問題。上年日本推行了一個新制度叫「兩立支援等助成金」,當中涉及「育兒休業等支援」。大家可能都聽過,日本女士的產假可以放很長,正確來說應該是產假加育兒休假,視乎不同公司而定,最長可以長達一年半,薪金可以從僱傭保險中獲得補助,如果你在這年半期間再有小朋友,又可以再延長。我認識一位美國老師,真的三年抱三,攞足4年育兒假,其間又有收入。她不斷說,如果在美國,生畢後一個月已經要回到工作崗位,待遇大相逕庭。當然,不少日本雜誌也做過調查,這個育兒假的確會影響女士的職途,或者令公司同事不滿,但我猜很多媽媽也不太介意,能夠一邊拿薪金,一邊全職照顧小朋友,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過渡時期。  政府資助 鼓勵男士放育兒假 那男士又可以拿育兒休假嗎?自從日本近年冒起了「イクメン」(育兒男士)這個詞,不少日本男士不像以前那樣只投入工作,有開工無收工般賣命給公司,他們也肯做湊仔公。 今次的支援其實對爭取男士育兒休假打了一支很強的強心針。除了鼓勵公司給予男性從業員育兒休假之外,一旦公司符合某些條件,如管理層曾經就「男性育兒休假」進行過研修會,或者直接勸說過男性從業員取得育休,政府便會向公司提供57萬日圓的補助(如非中小企業,資助金額會減半)。其後,對於每個取得育休的男性從業員,政府也會向其公司提供14.25萬日圓的補助,以鼓勵男士休假。  話雖如此,但對平時連年假或病假也羞於申請的日本人(因為怕麻煩同事或成公司負累)來說,真的可以放半年甚至一年的育兒休假?我老公最初也「黑人問號」,平時有假也不敢放,所以就算有育兒休假,也不多男士會申請。我老公在一間傳統的日本IT公司工作,公司最近也進行大改革,先是允許員工每個月有不多於10天的home working,其次公司有個老闆更帶頭請了半年的育兒假,這個舉動真的令不少人十分振奮,連我老公也覺得難以置信,有老闆肯帶頭,大家也可以跟老婆好好計劃一下未來。 連日本也處於育男冒起的時代,香港這條路有多遠?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親子攬攬惜惜被當怪人?

我是一個紀錄片迷,無論地理、歷史、文化,凡是紀錄片也是我杯茶,所以Netflix的紀錄片,差不多是我每日的精神食糧。最近在看一套叫Sex & Love Around the World的紀錄片,第一集正正是日本,當中有不少日本人也大膽分享他們的性愛歷史,甚至背叛伴侶的秘密。片中主持訪問了一名牛郎(男公關),問他為何當上牛郎,他秒回說:「因為童年時父母從來不會抱我、吻我,更不會對我說『我愛你』,跟西方國家不一樣,愛是非常含蓄,所以當牛郎後,我很享受這種skinship!」 日本人不愛身體接觸?  當然我不相信他是為了skinship而當上男公關,但什麼是skinship?讀日文的人必定聽過「和製英語」,是日本人創造出來,或者只在日本才會使用的英語。Skinship(スキンシップ)指的是身體上的接觸,例如是擁抱、握手及依偎,它可以發生在朋友間、父母和子女間,而並非單指戀人間的觸碰。 自從看了這部紀錄片後,我也多了觀察日本家庭的身體接觸。就以送上學為例,其實很少爸爸媽媽會給小朋友一個goodbye kiss或goodbye hug,一般只會揮手道別;會親吻或擁抱子女的家長,大多數是「歸國子女」(在外國接受教育或者長大後回流日本的人)。跟一名歸國子女家長談起這個skinship問題,她說日本家庭真的不太着重這些身體接觸,更會覺得常常跟子女這樣攬攬惜惜很尷尬。 我便跟她說,其實在香港,我父母那一代也一樣,覺得常常親吻、擁抱子女非常尷尬,但到了我這一代,我所有朋友也會這樣做,是一種愛的表現。 不理成見 勇敢表達對子女的愛 可是原來在日本,就算你想對女兒攬攬惜惜,也會不時給身邊的朋友打量,因為在日本的文化裏,孩子跟父母應該要保持距離,所以每當我朋友在人家面前擁抱或者親吻子女時,人家便會拋下一句「外國文化真的很不一樣呢」,或者是「歸國子女的小朋友教育真的不一樣呢」。 這位家長其實也不喜歡常常被label為「歸國子女」,但在日本的團體主義文化,就是不能接受與別不同的事物。她說有朋友的子女因為與父母親吻時被同學看見,在學校更被恥笑良久。「那你會不會為了這個原因而不親小朋友?」我好奇問。 「我要我的小朋友感受到我的愛,我才不管其他人的幼稚思想。」 真的喜歡這些愛小朋友,而不會被社會同化的家長。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轉行後有感

大家也知道記者是我的老本行,來了日本後才轉行做幼兒老師,不少朋友也會在專頁問我慣不慣,毅然轉行又有什麼感受。 做了傳媒大概10年,一畢業在公營電台寫稿、搞活動,換了老闆後也想轉換工作環境,隨後到報館當副刊記者,一做又幾個年頭。記者工作雖然辛苦,但每天接觸不同的人,訪問不同的事,我樂在其中。可惜當記者的出路一般有兩個,要不步步高升做編輯,或者由記者變做公關,將自己熟悉的人脈一一發展在公關業界上。自問不是個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安坐公司工作的人,所以我深知上述兩種出路也不太適合自己。正好在這個樽頸位徘徊的時候,結了婚,有了MJ,便二話不說去日本當全職媽媽。 難當全職媽媽 轉做助教 我總相信有人是適合當全職媽媽,但那個人卻不是我。 我慣了每天過着衝鋒陷陣的生活,當自己靜下來,每天在家相夫教子,可不是我的真本性。正好在一個機緣巧合的情况下獲邀當教師助理,既可讓MJ上學,自己又可以上班,一舉兩得,從此便展開了我的教學生涯,而因為我一向喜歡蒙特梭利教學法,我先生便鼓勵我繼續進修,深造蒙特梭利教師課程,就這樣眨下眼,翌年也畢業了。 對我來說,早上工作是我最難適應的事,當傳媒的大部分也是夜鬼,凌晨才是我們的最佳工作時間(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凌晨才能寫稿),真的要經過幾個月的調節我才能適應。在教學上,真的慶幸有當特殊教師的媽媽做後盾,坦白說,以前訪問了很多幾代做警察或醫生世家的故事,永遠不明白為什麼可以整個家族也當同一個職業?原來有親人跟你分享一些經驗,有一個不斷解答你在職困難的師父是那麼的重要,我差不多每天也會問媽媽怎樣處理學生的問題,她的教學經驗有助我不用處處碰壁。 學會做一個好家長 其實做了老師後,最大的得着便是學會做一個更好的家長,更令我每天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做一個直升機家長。 曾經有個家長問我為什麼兒子沒有定時上洗手間,我說有啊,但她反駁說她沒有看見,為什麼她會知道呢?原來她從早到晚也從對面大廈的玻璃窗,看着兒子上課的一舉一動,聽罷我真的覺得很恐怖,家長可以那麼瘋狂。對老師抱有應有的信任其實是一種尊重,可惜現在大部分的家長也忘記了老師的專業,開始質疑老師。此外,原來大時大節為老師送上一張卡、一盒小小的朱古力,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鼓勵,所以各位家長可以在新一年,大方一點,為老師送上真誠的鼓勵!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贊成no show罰錢新例

最近一則令我們一眾在日港人關心的消息,必定是日本餐飲業界公布對no show顧客嚴厲執行罰款制。日本餐飲加盟業者最近已達成共識,決定對已經在餐廳預約用膳但缺席的客人收取罰款,最低為人均消費的50%! 罰款最低為人均消費50% 其實不單止是我,日本不少港人同鄉也試過幫朋友訂餐廳後,朋友最後no show收場,令我們尷尬之餘也無辜受靶。試過朋友當天跟我說因為太累不能去餐廳,由於留的是我的日本電話,要我去取消預約。工作中途打電話也是其次,天啊,日本餐廳,特別是某某知名魚生壽司店,不能當天取消的,因為店師傅早在清晨已經去魚市場為客人準備好食材,結果你一句太累,餐廳就預備了過量食材。 早一點通知我,要打電話去取消預約,其實我也七竅生煙;但總比no show不通知我好。另外一個朋友要我幫手預訂,最後我卻收到師傅親自打電話來,說我的朋友no show,責罵了我整整15分鐘。所以此後,除非是信靠得過的好朋友以外,我已經不會再幫人預訂餐廳了。(有時候我會叫老公預訂,他也被無辜罵過一兩次。) 幫手訂位 朋友甩底我捱罵 我訪問過不少日本米芝蓮餐廳,很多師傅不約而同說,不少中國或香港遊客頻頻no show。雖然他們說得很婉轉,但顯然非常不滿,語帶諷刺說:「可能是文化不一樣吧!」聽罷真覺得非常慚愧。日本人一向守時,對於遲到的客人已經不太滿意,如果no show,日本人真的非常介意,因為他們不會像航空公司般overbook,每當接受了預訂,他們當天便會按客人需要去準備食材,萬一有任何no show,他們就要放棄該天的食材。 日本餐飲加盟業者之所以會有「no show罰款」的建議,是源於日本餐飲業因顧客預訂餐廳後no show,造成包括食材、營業額等在內的損失,每年已達到2000億日圓,約相等於139億港元。 日本每年損失139億港元 除了餐廳損失外,我們幫朋友預訂餐廳的也遭殃。我們在日本久了,明白為人家添麻煩是一件多麼難堪的事;而且日本人非常守信用,一般本地人絕少出現這個情况。希望日本業界快點修例,至少免除了不少隨隨便便預訂,但最後又no show的客人。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本牙醫診所如遊樂場

最近得悉香港好朋友的7歲兒子有蛀牙,帶他去看牙醫,一個小時的鬼哭神號,簡直帶我朋友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除了心疼,也是心疼,一是心疼兒子要受苦,二是為荷包心疼,弄一顆蛀牙,盛惠一萬五千大元,比自己剝掉智慧牙還要貴。朋友向我呻,真的「牙痛咁聲」。 「香港弄一顆蛀牙要一萬五千?只是小朋友蛀牙而已?」我問。 日本大部分牙科診所的裝潢跟室內遊樂場差不多,周邊都貼上公仔貼紙和擺放大量玩具,小朋友因此不會感到恐懼。(作者提供) 「就是因為沒有參加牙科保健,所以去私家診所,就要那麼貴,你記得我小時候去學童保健的可怕經歷吧!」朋友繼續呻。 這個朋友是我的小學同學,猶記得牙醫要幫她杜牙根,她哭到整個樓層也聽到,出來的時候滿口鮮血,傷口還痛了整個星期,自此看牙醫也成為了她的童年陰影。 「除了貴之外,我最心疼的就是我兒子,牙醫當他是成人一樣,完全沒有逗孩子的技巧,雙方也在痛苦地角力。」 兒童免費看牙醫 聽罷,我真的愛死MJ在東京的牙醫。由於我們每個月也要付「國民健康保險」,在東京,小朋友看牙也一律免費。 除了價錢,我更愛他們的服務。我猜世界上大部分的小朋友也害怕看牙醫,當知道牙醫拿着那些凍冰冰的鐵棒在口腔裏弄來弄去,看不見但聽得到,感覺其實真的很嚇人,特別對小朋友來說,更難以克服那種恐懼。可是每次我說要帶MJ去看牙醫,他卻開心得不得了,因為日本牙醫對培養小朋友定期看牙的確下了不少苦工。 醫護親切 過程開心不恐懼 首先,日本有不少兒童牙科診所,他們專門為不同學校的學童檢查牙齒。大部分診所的裝潢跟室內遊樂場差不多,周圍貼上很多公仔貼紙,又擺放了大量玩具和圖書,讓小朋友看牙之前也能放鬆一下心情。而且,我去了幾間不同的兒童牙科診所,他們也會請一些非常親切的護士姐姐,笑容爆燈,當有小朋友開始驚慌、害怕的時候,護士姐姐也會走來逗他們玩,轉移視線,減少他們對牙醫的恐懼。之後入到牙醫房,醫生們也會先給小朋友一些貼紙,讚賞他們來看牙非常勇敢,然後再慢慢告訴他們接下來會做什麼,這個動作其實很重要,讓小朋友略略知道之後要做什麼,有一點心理準備。檢查完牙齒後,見他們哭,會拿出一些布偶和玩具來哄他們,又會讓他選擇不同水果味的牙膏等,中途也不斷說一些生動的故事來逗他們開心,所以整個看牙過程不單沒有恐懼,還讓他們開心不已!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媽媽cafe 結識同路人不孤單

早幾日經過屋企附近的商場,看見在西松屋門前的一個角落,突然鋪上了小朋友的遊戲墊,墊上有很多玩具、繪本,但坐在墊上的並不是小朋友,幾乎全部都是媽媽! 之前我也不以為意,原來這是一間ママずカフェ(媽媽們cafe),每月第三個星期二就會在這裏舉行。看見墊上有大概五六個媽媽,以及一個穿圍裙的「主理人」,職業病發作,剛好細佬在懷中睡着了,立即走前看個究竟。 原來這個媽媽cafe,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給媽媽們互相認識的地方,是由一個名為日本子育てアドバイザー協会(育兒顧問協會)的NPO所舉辦。跟主理人田中女士聊聊天,她說希望舉辦多一些媽媽活動,讓媽媽們互相交流一些育兒心得,並讓區內的媽媽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其實當一個全職媽媽,自己一個人照顧小朋友,有時真的很孤單!」我回應說。田中女士隨即安慰我說,不要以為因為我在異邦才覺得孤單,其實很多日本媽媽也跟我一樣。日本那麼大,總不會所有媽媽都是東京本土人,多近八成的媽媽其實都是要遠離家鄉,在沒有家人的幫助下自己一人湊孩子,不同的是她們坐火車便可以見自己的親人,我則要坐飛機。 一個人湊孩子,就算沒有任何實際支持,有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也好,這個就是她們「育兒顧問」的最大工作。說穿了,大家最擔心的也是因孤單衍生一些情緒病來。 我坐了下來,跟一個媽媽交朋友。她是北海道人,做全職主婦前是一名秘書,因為老闆每晚不做到晚上10時也不想回家,她當時正在懷孕,由於身體負荷不了壓力而毅然辭職。去年因為丈夫公司調職的關係,全家人移居到東京,帶着兩個孩子重新適應一個新城市,非常不容易。由於丈夫也剛剛來東京工作,所以每晚也要做到11、12點才下班(當然在日本很普遍),她安頓好孩子睡覺後,要再為丈夫翻熱飯餸等,翌日早上又再重複着這樣的生活。她在東京的朋友不多,所以成為了媽媽cafe的常客,來了大概半年,認識多了朋友,知道原來其他媽媽也跟自己一樣,感覺沒那麼孤單。 其實在日本,當一個全職媽媽真的不容易,在沒有工人、四大長老的幫忙下更是難上加難,只可以藉着跟媽媽朋友呻一呻,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捱大自己的小朋友。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紓緩濕疹妙法

由於早前發生了因濕疹而起的命案,「濕疹」這個話題又被高度關注,繼早前《星期日檔案》的報道,《鏗鏘集》又再一次探討濕疹,因為大家也不想悲劇再臨。 常復發難根治 所以濕疹人自知永遠沒有治癒的一日,那種無奈心情,真的不足為外人道。 其實我也是濕疹患者,雖然比起電視上那些個案,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但只要天氣稍微轉變,或者壓力太大的時候,我脖子及其他關節位置就會開始有紅疹,稍一不慎洗澡太久的話,就連沐浴期間都痕癢不止,而每次感到痕癢,我也會歇斯底里般抓到出血才心息。幸好的是,只要我有恆心塗藥膏一星期,持續皮膚保濕,就可以制止濕疹,再等轉天氣時復發,所以濕疹人自知永遠沒有治癒的一日,那種無奈心情,真的不足為外人道。 而最可惜的是,我兩個囝囝都跟我一樣有濕疹,也是屬於乾性濕疹。MJ現在差不多4歲,嬰兒時期濕疹也頗嚴重,跟大部分家長一樣,我也曾徘徊在用不用類固醇的邊緣很久很久,知道只是治標不治本,但見他抓到頭破血流,實在於心不忍。之後類固醇的確控制了他的病情,但每次轉天氣,他的濕疹又會復發。 很多人說因為香港天氣太潮濕,所以很多人有濕疹,其實在日本,患濕疹的小朋友也不少。 一個我看了很多次的日本兒科兼皮膚科醫生,知道我不喜歡塗類固醇,就教了我幾個tips去防治,我覺得也有一點點用,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1. 大量喝水 濕疹皮膚第一病徵就是非常乾,所以要不停保濕,塗潤膚膏當然重要,但其實身體的水分也非常重要,所以要不時提小朋友,每小時也要喝足夠的水,等皮膚也有足夠的水分。 2. 使用加濕器 日本的天氣乾燥,特別是冬天,潤膚膏塗上5分鐘已被吸收,所以很多日本人會長開加濕器,我也不例外,這樣能保持皮膚的水分不會那麼快流走。 3. 用天然梘 醫生建議我們不要用市面上的梘液,因為有很多梘液的去污能力太強,連小朋友的皮脂分泌都去除,導致皮膚過乾,所以用天然梘比較安全,還有水溫盡量不要超過37度,洗澡時間愈快愈好! 保濕最重要 家長要付更多的耐性…… 對付濕疹真的是需要非常漫長的作戰期,自己有濕疹還好,但見到小朋友要受那份痕癢不堪的痛楚,感覺更是難受;而且心情也變得糟糕,家長要付更多的耐性,我也是每天幫弟弟保濕、保濕和保濕。濕疹路上的盟友加油啊!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同學仔話我係黑色人」

婆婆常常笑MJ有「朋友渴望症」,非常害怕孤獨,周不時也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由於我返香港生弟弟,MJ也跟隨回來,我順道安排他在屋企附近的幼稚園讀書,練習一下中文,也讓他有正常的社交。 先疏導情緒 才追問原因 有一天放學回家,他脾氣特別差,總是想搗亂,我猜想在學校應該有事情發生了。「媽媽見到你今日好似唔係好開心喎?」他點頭。「被老師罰?」他搖頭,「那發生了什麼事?」他不想說,跑走了。婆婆見狀,叫我不要強迫他說原因,反正知道他有心事,不如先疏導他的情緒。 於是婆婆預備了很多鼓、搖鈴、畫紙、畫筆,以及他最愛玩的sensorial教具,讓他打鼓、塗鴉、玩水、玩沙、玩豆,盡情發泄。腦筋發泄完再帶他去公園,流一身汗,製造多一些快樂荷爾蒙,等他心情比剛才的好,婆婆便即時介入,「我見你好似心情好番少少啦?家!」他點頭,婆婆繼續:「我估今日喺學校發生咗一啲事令你唔開心。」 MJ回答說:「陳大文(同學仔)話我係黑色人,唔想同我玩。」 原來如此,我頓時向婆婆打一個眼色,問她應該怎樣處理。「你因為同學話你係黑色人所以唔開心?」婆婆打蛇隨棍上。「我明明係啡色人,點解唔同我玩?」MJ困惑。「因為你爸爸係黑人,所以你同其他小朋友的膚色可能有唔同,呢個世界上有好多唔同膚色的人,可能其他小朋友未見過其他膚色的人,所以有啲怕,但只要你繼續同人分享,關心同學,咁同學慢慢就唔會怕了。」婆婆說完,MJ似懂非懂地答應了。 在日本,MJ上的是國際幼兒園,學校除了有日本人之外,還有其他國籍的小朋友,所以大家看見不同膚色,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今次真的是MJ第一次因為膚色而受到拒絕,他感到十分不知所措。 3歲人仔要學的大道理 今次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教他自己的不同之處,我隨即跟他閱讀多一點有關「與別不同」的繪本,同時讓他學懂怎樣面對膚色的分別,教曉他就算膚色不同,只要用心交朋友,朋友也會接納你。 今次我又上了一課了,婆婆說如果小朋友遇到不開心事,先不要強迫他說出原因,而是先疏導情緒,再說原因也不遲。不過我從未想過,原來3歲已經要學世界大同這些大道理。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http://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文﹕椰菜媽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本媽媽的暗黑面

早前看過日本一個廣告,主角是一對母子。片中的媽媽面露笑容迎接兒子回家,隨即問他要不要吃炸豬排,兒子滿心歡喜說「要!」,還多謝媽媽。鏡頭影着媽媽笑着回答「不客氣」,但一轉背媽媽即刻變臉,不停囉嗦着兒子有多麻煩、炸豬排如何讓碟子非常難以清洗、她心裏有多恨炸豬排。憤怒還憤怒,轉頭她又笑笑地問兒子要不要加茄汁意粉,兒子還未說完「好嘢!」,媽媽已經背向兒子,面容瞬間變色,喃喃念着自己有多討厭兒子吃這些油膩的東西,家務已經非常繁忙,但依然要洗這些難以清洗的碟子。 最恐怖是媽媽最後那笑裏藏刀的笑容,完全展露日本媽媽的暗黑一面,叫人不寒而慄。 猜到這是什麼產品的廣告嗎?最後揭曉原來是洗潔精廣告,意思是用了這款洗潔精能全面去除油膩,媽媽們不用吹灰之力便能清潔碟子,從此不用再假裝得那麼辛苦。這個披露日本媽媽暗黑一面的廣告,勾起了不少媽媽們的共鳴,在日本twitter上引起了一連串的迴響,隨即這款洗潔精也大賣。 常常說香港的媽媽們很幸福,不單可以請姐姐照顧小朋友,又有四大長老幫手,毋須全天候扛起湊仔的責任。近年日本出現了一個叫「ワンオペ育児」的詞彙,原先ワンオペ指one operation,即晚上看到便利店或者快餐店一個人打理全間店舖,非常辛苦;現在套在育兒上,即是媽媽每天湊仔做家務一腳踢。 由於日本爸爸大部分也是工作狂,每天加班,晚晚帶着疲憊的身軀回家,不再添麻煩已經萬幸,更遑論要丈夫湊小朋友,到了周末,又要為一整個星期的辛勞充充電。所以很多日本媽媽可說是全天候獨自湊小朋友,而且大部分家庭有兩個甚至三個小朋友,可想而知體力跟心力每天如何透支,無奈日本媽媽不會表露自己的真實一面,才會有這些暗黑面。 對我來說,雖然明白一個人湊孩子的辛酸,但真的難以明瞭日本媽媽的暗黑面。 以那個廣告為例,如果我自己已經疲憊不堪,我一定不會難為自己再煮一些花功夫的東西,會坦白告訴兒子:媽媽今天太累了,改天再為你做。日本人的性格卻不會表現真我,為了力保好媽媽形象,情願辛苦地做不願意做的東西,陷入一個不愉快的漩渦。有時真的覺得,日本人正正有一種「不能表現真我」的民族性格,讓自己負上一個無形的包袱,承受一股無法抽離的心理壓力。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式母乳攻略

最近看日本媽媽雜誌,看到一篇有關「母乳が出ないと母親失格?」(沒有母乳,愧當媽媽?)的文章,雜誌找了300個媽媽做一個關於母乳的調查,發現九成多的媽媽曾為母乳感到壓力,其中一半人更覺得若不能餵母乳,自己便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感到憂傷,逾三成的媽媽更曾為母乳問題而哭過。 九成日本媽媽有母乳壓力 寶寶出世後,媽媽便用盡全心全力谷奶,儘管身心多疲憊、雙手有多累也好,榨到一滴得一滴,為的只是寶寶能品嘗到這滴甘露…… 人奶不知從何時開始,成為了新手媽媽的壓力。因為我們知道母乳對寶寶的成長發展比較好,寶寶出世後,媽媽便用盡全心全力谷奶,儘管身心多疲憊、雙手有多累也好,榨到一滴得一滴,為的只是寶寶能品嘗到這滴甘露。我自己也是個過來人,當年生MJ後,由於他食量驚人,喊聲更嚇人,我為追奶餐餐吃三碗白飯,每次不夠奶也像鬼哭神嚎般,因而感到無比壓力;另一方面,雖然自己很想吃快餐,但又怕吃垃圾食物影響人奶的質素,令我不能在美食中找到快慰,身心俱疲。這個狀况足足維持了六個月,直至他開始吃固體食物,我的壓力才慢慢消失,繼續我兩年的人奶路。 驀然回首,今天我又當了一個人奶媽媽,雖然今胎的奶量比第一胎多,不用過分刻意去追奶,但因為長時間休息不足,儲奶仍有困難。我有一位做助產士的日本媽媽朋友,即時向她求救,她問我是否常常吃有脂肪的肉類,我點頭;然後她又問我是否常常吃番茄,我再大大力點頭。「這些全都是有益的食物啊,不是嗎?」我疑惑地問。 吃紅蘿蔔「谷奶」 忌夏天蔬果 原來日本人認為食物有分季節,例如青瓜、番茄等屬於夏天蔬菜,多吃會令體溫下降,影響血液循環,從而令母乳的產量降低。 今次真的長知識了!原來日本人認為食物有分季節,例如青瓜、番茄等屬於夏天蔬菜,多吃會令體溫下降,影響血液循環,從而令母乳的產量降低。所以如果我想谷奶的話,多吃紅蘿蔔、南瓜、青菜、番薯會比較好。此外,媽媽們在攝取足夠蛋白質的同時,要盡量避免吃太肥膩的肉類,吃太多雞皮、芝士或脂肪比較高的食物,除了難消化之外,也很容易會塞奶,一塞奶便很麻煩。最後她也提醒我,麵包、烏冬、意粉等由小麥粉製的食物也要小心,如果寶寶皮膚不好或者容易便秘,這些容易致敏的食物也要盡量少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