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了解親密的「陌生人」

看Viu TV實況節目《最熟悉的陌生人》,陳淑莊到訪前外傭阿華在印尼的家鄉,匆匆學了幾句印尼話,就被丟在當地街市獨個兒買菜。攤檔擺滿各種異色蔬果和香料,令人眼花撩亂,即使最熟悉的香蕉也忽然變得陌生(它們不是一梳梳的賣,而是彷彿剛從樹上跳下來那樣大剌剌的整串放地上)。完成任務,Tanya把蔬菜遞給阿華檢視,阿華看了連連驚呼:「怎麼這樣貴……?你畀人呃了!」 跟家中女傭易地而處 陳淑莊尷尷尬尬,阿華真誠肉緊,把我逗笑了(其實鏡頭還捕捉了不少可愛又窩心的小互動,舞台出身的陳淑莊自有魅力,連阿華也好像有某種天生喜感,好看!)。很多朋友外遊時都愛逛街市,看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落入別個文化中,會變成怎生模樣,甚至不介意被騙一下當交學費。只是,假如我們不是遊客,而是離鄉別井的家庭傭工,滿目陌生,只有幾句傍身用的廣東話,拿着老闆的錢戰戰兢兢,不知從哪裏開始…… 我常常覺得,僱主和外傭矛盾多多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都低估了彼此適應的難度。香港有舉世聞名的狹小家居空間,有非常密切同時充滿暗湧的家庭關係,假如我們在當中塞進一個異鄉人朝夕相對,卻又不認為要花半點心神稍稍了解對方……確實是某種天真。 節目引觀眾認識「陌生」文化 節目的前提很簡單,像陳淑莊和唐寧等幾位香港僱主/前僱主在節目中說:「去看看她們的生活。」攝製隊有強大的善意,細水長流地展現外傭的家鄉生活,她們的經歷、她們的家庭關係、她們為所愛作出的犧牲,還引領觀眾撥開偏見,認識她們的文化,譬如纏頭巾代表謙遜的美德、齋戒是為了感受飢餓從而開啟助人的心窗,至於印尼的新年賀語竟然是彼此互道「對不起」,因為諒解過後才能重新出發……本地僱主多形容印傭愚魯,這刻我倒為了我們過於聰明的「恭喜發財」而感到汗顏。 這趟探訪旅程也讓曾經親密的兩地人重新體認,「她們(外傭一家)有一種親密,是我和媽媽所缺乏的」,「You(僱主家的女兒) don't come from me, but you come from my heart」,「我怕知道得愈多愈內疚,我借走了別人家中的風景」,「每次Eva放假回來我都會特別開心,這種開心已經超越了少主跟工人的關係」……十五集我看了一半,感到流暢用心,真誠而不煽情,而且牽動思緒與思考。我會上網把之後的集數追回。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給高小女兒的育兒經

開學後,高小的女兒肩負新任務:擔當「大哥哥大姐姐」,逢小息駐守小一課室,陪伴剛從幼稚園升上來的小不點,幫助適應校園新生活。開工前,學校社工跟大孩子備課,提供「錦囊」以備不時之需,譬如與小不點的相處方式和何謂特殊需要等。不過書到用時方恨少,况且很多東西都非要親身經歷才會懂得。好幾天,小妮子談到新任務時,每每露出頭痛神情:「很累哪,小朋友真難纏!」彷彿她本人已不再是難纏的小朋友那樣。 照顧小一學弟妹 大呼頭痛 最棘手的工作,是上課鐘聲響起一刻,他們得趕緊提醒眼前快活的小野人返回座位,安頓心情靜候老師來上課。「他們不聽人說……你說什麼他們都回嘴……跑來跑去不坐下……XXX最麻煩,小息時咬着一小塊麵包,打鐘後也咬着同一小塊麵包,根本沒吃過,可是老師很快便來……」 忙着吐苦水的小妮子,忽然想起什麼似的停了下來,尷尷尬尬地笑了。那個「拿着東西吃來吃去吃不完惹得人們幾乎怒吼」的孩子,嗯,似曾相識啊。 我像安撫工作伙伴那樣,拍拍女兒的小小肩膊,告訴她:你的煩惱媽媽也有過(其實呢……現在偶爾還有)。初初當上媽媽,哥哥還是很小的小屁孩的時候,我們就常常為收拾玩具抓狂。哥哥玩玩具時很是灑脫,積木、恐龍、砌圖……什麼都散一地,每個「事後」都像兇案現場,要收拾嗎?他卻像小笑佛那樣一屁股坐地上戇笑。那時媽媽以為,普天下的收拾時間大抵都差不多,可是某回陪哥哥上小組課時,卻看到老師把收拾變成遊戲,拿出大籃子提示哥哥把玩具瞄準拋進去。那天下午,我家小屁孩不再是搗蛋的小野人,而是勤快的小野人,而歡呼聲不絕。 如何讓孩子乖乖吃麵包不扭擰 原來遊戲可以無處不在 當媽媽是一趟學習旅程,那次經驗和以後很多有趣的經驗,都教媽媽知道,原來遊戲可以無處不在,而且比我們想像的都闊。至於引導小朋友學習,只發號指令並不夠,有時需要多一點點幽默感、多一點點創造力。譬如不肯吃麵包的小朋友,不如一起猜包剪揼?我贏了你立即吃下,換你贏可以等三秒才吃,贏輸都能解決問題。重點是打開遊戲的心,隨機應變。 「重點是,贏輸他都要吃?」女兒眼仔晶晶地問。重點是,在可行範圍內讓小朋友有選擇,譬如XXX可以選擇參與遊戲,也可以爭取遲三秒吃麵包……說完輪到我笑了,把衣袖裏的招數也都亮出來,這媽媽以後還有運行嗎? 翌日女兒聊起自己當日有事,第二個小息才能當值。我問,小朋友可有掛念你?她又是一副老練模樣:「他們常常問我在哪,一天到晚都找我的。」小朋友當然是小茶煲,甜蜜的小茶煲。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時光倒流香港地》 細聽兩代故事

每個年代都有其痛 《時光倒流香港地》音樂劇四度、也許是最後一次在港重演。故事講述受瘋狂加租所累,無法守住家族食店的小琳,穿越時空回到舊時香港,遇上用雙手打拼出一片天的年輕婆婆,還變身女飛俠對抗那個年代的惡霸和黑警。這條「大橋」也許不新鮮,但劇本裏的兩代對話令人動容——一邊是自信奮鬥便不怕/唔好搞咁多事/想幫人「煮個麵佢哋喫咪得囉」的六十年代婆婆,一邊是受荒謬世情困擾/拒絕懦弱退縮/但同時執好包袱準備離開家園的現代孫女。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痛。 點題那歌叫《獅子山下人》,它在劇中也是兩代人互相聆聽、互相理解的起點。當台上少年合唱「夢裏小海港每天也在變,怎許再留下?」時,我哭了。 相對於另一首被過度傳誦和詮釋的《獅子山下》,這山下人對唱更能盛載這代人的心聲。 面對社會的不公義,為何只罵旁人,不罵自己? 在同一個台上,曾經以「歷史長河的沙沙石石」來形容六四事件的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分享,「幾時挑戰權威、挑戰制度?何時在制度裏尋求改變?這是很難拿捏的線」,她的反思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女飛俠,面對社會的不公義,為何只罵旁人,不罵自己?……對香港現狀的不滿,自己的人生、教育制度、房屋土地、文化政策……要知道there’s only perfection in heaven……能否一邊行一邊進步,而不是丟下所有好的東西?能否不武斷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完全套在別人身上?」 不滿現狀 應改變的是…… 誠然,改變該由自己開始,至於幾時挑戰制度、幾時在制度內尋求改變,也委實太難拿捏。但容我來一記劇透:女飛俠最後面臨拘捕,律政署助理署長積奇蓮小姐忽然華麗登場,「我哋已經與律政司研究過,女飛俠係香港開埠以嚟一件好特別嘅事件。我哋有理由相信,女飛俠係想為社會做番啲公義嘅事,彌補現有制度對窮人保護嘅不足。所以如果由呢一刻起,女飛俠答應唔再出現,將維持治安嘅責任交番畀警察,香港政府可以唔追究佢之前做過嘅事」。不久後港英政府成立ICAC,成為香港人的驕傲——而我衷心希望它依然是。 誰應該反思? 假如,坐在制度高處的人也能反思,真心聆聽眾人聲音,不把尋求公義的人都看成敵人,甚至秉持女飛俠精神從自己開始改變,該有更多人願意留在體制之內尋求進步,不必痛苦地面對去留? 秘書長謝凌潔貞對台上少年說:「我們這班五十幾歲的人將來靠你哋。」我想起前一日謝幕時,導演冼振東指向自己和自己的一輩人,詰問我們為台上的孩子帶來一個怎樣的時代。我不禁想,分別就在這裏了。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情感教育的欠缺

「計我話,愈高學歷嘅人,愈多心理問題﹗」 茶餐廳有最貼近港人生活的對話,譬如這天街頭巷議的大學教師牽涉命案,經過一輪充斥着問號和感嘆號的推論,侍應大叔一錘定音:「計我話,愈高學歷嘅人,愈多心理問題﹗」 天知道這個結論究竟是如何推演,但它確實帶出一個重點:問題家庭,從來不止是我們傳統以為高風險的那些。即使是看來「齊齊整整」非常美滿,經濟無虞甚至條件優越的家庭,即使是身懷高學歷,平日也許還是替別人解決問題的人,也許自家問題卻是解不了。 優越富裕家庭 都有家庭問題 容易為情所困,似乎成了新的文明病…… 上月到台灣,朋友送我新一期《天下雜誌》,封面標題是「失控的愛——每個家庭都迫切需要的情感教育」。報道羅列台灣半年內發生的廿宗情殺案,當中大半是夫婦關係,受害者中只有兩人不是女性。容易為情所困,似乎成了新的文明病,受訪的教授和諮商心理師,有歸咎於東方家庭欠缺情感教育,有指這是新舊價值交替的混沌真空,有強調男孩不哭的抑壓文化,有分析早熟少年駕馭不了新科技下的社交模式,也有詬病新一代教養令人無法學習接受拒絕。因殺害女友被判刑12年的劉北元對記者說:「許多為情自殺或情殺的案件,原本可能不是真的想死或決心置對方於死,是不會沉澱和思考,無法面對挫敗,想去談判,卻一時情緒失控。」 然而,情感教育怎樣教?這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我知道,「迴避」鐵定不是好主意。 事實上,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起步了——台灣最近談得特別多,大陸也有討論。如果你用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這關鍵詞請教Google大神,還會在歐美體系找到更多資訊,包括建立同理心、維繫正向關係的能力、學習負責任地面對衝突和處理決裂等。 把了解的門開着 偏生本港中學面對學生戀事多採取鴕鳥政策。我在講座上聽過教師用「棒打鴛鴦」四字來回應家長,既白白錯過情感教育的最佳時機,也粗暴地關上了解學生心思的那道門。 把門開着很重要。畢竟,有關情愛,一代人有一代的方式。就像我的父母輩都曾經認為同居很「羞家」,但時至今天,它已成為其中一種交往常態。已經悄悄長成別人的上一輩的我,提醒自己一面學習接受改變,一面努力傳遞萬變中的永恆。無論任何時候,愛,都值得珍惜。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友情有毒

女兒在暑期活動交上新朋友,本來是樂事,可是新朋友忽冷忽熱,前一天明明玩得好好,翌日卻沒由來地拒人於千里之外,然後某天又突然訂出莫名其妙的新規矩:我們上午可以一起玩,可是下午不要走近我。我問女兒感覺如何?她回我一個困惑表情,說:「我覺得她有點像×××,但我還是很想跟她做朋友。」 我記得×××,她和女兒認識很多年了,從小便聰明活躍兼有領袖魅力,應對大人有超乎年紀的得體。幾年前,女兒每天放學回家說個不停的分享事項中,常常有這位好友的身影:今天她跟我玩/今天她不跟我玩/今天她不准我跟誰誰誰玩,因為誰誰誰被老師選上參加跳舞表演/今天她不跟我玩因為我答對問題有獎品……說這些時,女兒也是一臉困惑,但要是追問起來呢,她還是答:喜歡跟這個朋友在一起。 可是,假如那個朋友帶來的不是認同和自信,而是操控和自卑呢? 交朋友,尤其對於成長中的女孩,真是一門沒有天書的大學問。很多女孩本來就對人際關係特別敏感,需要在當中提取認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感。可是,假如那個朋友帶來的不是認同和自信,而是操控和自卑呢?有一個用詞叫toxic friendship,我姑且叫作「友情有毒」, 正正描述這種狀况—— 好友和損友 好友為你的成功而高興,有毒的損友卻會妒忌;好友尊重你的個人空間,損友霸佔你所有時間和心思;好友接受你的外表,損友評頭品足把你踐踏得體無完膚;好友關注你的感受,損友不珍惜你;好友樂於和你交換意見、彼此啟發,損友覺得只有自己是對的,不認真聆聽,而且為勝出爭論無所不用其極;好友相信你,損友質疑你;好友掛念你所以找你,損友因為你有用處而找你…… 這類條列的定義,網上有一大堆,彷彿只需斷好症然後遠離損友,便一切無憂。可是現實常常都不分明:人們在不同的友人面前,往往扮演不同程度的好友和損友。如果說友情有毒,我們既曾中毒,也可能是放毒者。認清這一點,才能朝着成為真正的好朋友這終極目標進發,致力為友情脫毒。 友情解毒 與其花力氣討好不珍惜自己的人,不如歇一歇再找一找,總會遇到願意向彼此付出的真朋友。 回頭看女兒的處境,媽媽並沒有萬靈丹——說到底我也曾是孤獨的小學雞,在群體中有嚴重的不存在感。猶幸這幾十年我沒白過,歲月除了送我白頭髮外,還讓我起碼明白一個道理:與其花力氣討好不珍惜自己的人,不如歇一歇再找一找,總會遇到願意向彼此付出的真朋友。至於那些現在看起來有毒的朋友,暫時留點安全距離就好,讓大家都有機會成長,也許有一日成為真正的好朋友。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文﹕蘇美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5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數碼敦煌的二三趣事

對於跟媽媽參觀文化博物館的敦煌展覽,我家小子原本沒多大興致。少年人覺得,看那些很久以前就畫在牆上的、莫名其妙的圖畫,而且大部分還不是真品呢,基本上是大悶事;至於最終首肯同行,甚有「好歹陪阿媽走走當一回好囝」的意思。不過呢,事情發展有點出乎意料。 展覽題為「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數碼」和「故事」都是關鍵詞,而且選得再對不過了。 敦煌位於沙漠邊緣,保育壁畫就是與風沙的長期搏鬥。內地在1990年代引進數碼技術,冀為壁畫留下整全紀錄。那是一項龐大工程,必須在非常局限而且多樣的現場環境中拍攝大量高解析度影像,再經鑑證拼合。這樣做的初衷是為後續維修提供重要紀錄,可是珍貴影像累積愈多,大家便愈感到它們還可以擔上更大的使命。這次展覽便嘗試用投影、動畫、擴增實境,甚至互動遊戲(可以「捕捉」飛天仙女,也可以參與從壁畫《勞度叉鬥聖變》引伸的對打遊戲)等方式,重新演繹數據,讓壁畫「活起來」。 深奧佛經變活潑動畫 他們在絕望中狂奔亂跑,痛苦哭號傳到了釋迦耳邊…… 原壁畫的製作,橫跨西魏北周唐等幾個朝代,刻劃了從公元366年始,數百年的天上人間。當中「經變」——即是把深奧佛經畫成通俗圖畫的流傳形式——又特別引人入勝。譬如展覽從《五百強盜成羅漢》的壁畫擷取影像,製成動畫短片,講述五百強盜被挖下雙眼,放逐到深山野林。他們在絕望中狂奔亂跑,痛苦哭號傳到了釋迦耳邊。佛陀慈悲,吹去神藥令他們復明,於是強盜皈依,成為五百羅漢。動畫保留了古樸畫風,動起來又非常生動,十分傳神。 人類本來就迷戀故事,我家小子也漸漸投入在那些古老的故事中。見他在數碼模擬的莫高窟前駐足良久,我問看啥?他答:「金庸寫過這故事吖!」原來那是黃蓉向南帝乞求救命時,被英姑騙着帶過去的「割肉餵鷹」,「只見囊裡白紙上並無一字,卻繪了一幅圖,圖上一個天竺國人作王者裝束,正用刀割切自己胸口肌肉,全身已割得體無完膚,鮮血淋漓。他身前有一架天平,天平一端站著一隻白鴿,另一邊堆了他身上割下來的肌肉,鴿子雖小,卻比大堆肌肉還要沉重。天平之旁站著一頭猛鷹,神態兇惡。」(錄自《射鵰英雄傳》) 難怪小子回家後,興致勃勃跟錯過展覽的妹妹說:「推薦﹗推薦﹗」 對小子來說,這壁畫猶如得到偶像認可,也令自己跟名列世界遺產的古蹟親近了一大步。至於另一步,則來自展覽的趣味小資料:原來敦煌石窟也畫了古人如廁,以表達佛陀降生後「臭處變香」的吉祥瑞相。難怪小子回家後,興致勃勃跟錯過展覽的妹妹說:「推薦﹗推薦﹗」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文﹕蘇美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4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同理心看移民工

台灣舉辦的移民工文學獎,今年擴大規模,除台灣本土,也向香港和澳門兩地的東南亞裔跨國工作者徵集稿件。有幸成為評審之一,閱讀四十位移工合共二百多頁的作品,讀到她/他們奮力地書寫個體、書寫拒絕被主流淹埋的願望。我邊讀邊記下想法,回頭看,寫下最多的二字是「真誠」。 (照片由移民工文學獎since 2014提供) 文學裏的真誠不一定來自自身經歷。它既能是作者切膚之痛,也可以從別人經驗提煉,關鍵是對於掙扎着適應求存的異鄉人,在那片土地上的現實和命運,沉澱思考,真心關切。 外傭也是完整的人 外傭都是一個個完整的人,面對挑戰時一樣忐忑,面對分離一樣難過…… 那是一種值得讓人看見的真誠,尤其對於身處香港的我們——此地的外籍家庭傭工已達三十六萬人,即是每十個本地家庭當中,就有一個。如果要談同理心,避免重蹈Erwiana前僱主的覆轍,實在有必要看到外傭都是一個個完整的人,面對挑戰時一樣忐忑,面對分離一樣難過,面對不公一樣憤慨,渴求認同,也渴求親密,像你像我,而不是只有勞動力一面。 容我抄下一些作品裏的聲音。 「作為一個自尊曾被摧毁的人,我的自信心幾乎消失了。在別人眼裏視為成就,對我來說只是額外的獎勵,因為我最重要的目標是擺脫自卑感。」《那個傷口依然在我體內》,Yuli Riswati。 「照顧她的第一年,我的母性本能逐漸出現,我愈來愈愛她……我只把這一切看作是愛,一種我無法向任何人解釋的愛,一種像我在家裏也擁有的愛,一種不需要其他人認可的愛……有時我甚至會忘了我只是個褓姆。」《關於愛》,Loso Abdi。 「勇氣跟決心恢復到我的心靈,以及筋疲力盡的身軀。我再次提醒自己為何在這遠離家人的地方,忍耐勤奮地實現那小小的願望。我開始計算在這國家得到的祝福,以及逐漸實現的夢想。正如雨水帶走污垢一樣,內心痛苦也稍微減緩……希望他們不會經歷這些,我經歷過的滂沱大雨。」《雨》,Maribel E. De Vera。 「不是每一個人完整的出國,也可以完整的回來。也不一定每個人完整的回來,還可以完整的離開。」《機場》,Antonio Magallanes Jr。 保障移工走向文明 還有很多聲音,沒法一一轉述,敬請期待主辦單位稍後推出的結集。最後借用另一位評審、台灣學者藍佩嘉的發言(大意):我們確有需要看到彼此的一樣,但總不能止步於此,而看不見我們和移工之間的不同——權利的不同。台灣法例無法保障移工每周享有假日,香港在這方面的執法好一點,但是在走向文明的路上,我們還要踏出很多很多步,譬如確保有私隱的、安全的工作/居住環境,譬如堵塞不良中介的剝削。 文﹕蘇美智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超人特攻隊的爸爸媽媽時間

(網上圖片) (劇透速逃)我家孩子都喜歡「超人特攻隊」,女兒從戲院出來,進入超級興奮狀態,連喊多次:「好好睇啊!」最喜歡的當然是Jack Jack,這個BB是上集的超級彩蛋,這次更加大放異彩。單單回想那十七種超能力究竟包括什麼,便有夠我家兩小忙。 家庭主夫初體驗 學習孩子天性 爸爸媽媽也該看得投入。電影的背景參考是六七十年代。兩集劇情,骨子裏的家庭價值都傳統。上集Elastigirl當上媽媽後,自動滑入「女主內」設定,關鍵作用是維護家庭和諧及家務順暢;到  了第二集,男女分工大逆轉,但她的媽媽思維依然深入骨髓。 這趟被相中來拯救世界乃至整體超級英雄形象的,不是爸爸的神力,而是媽媽的彈性和思慮周全,可是Elastigirl考慮重出江湖時不情不願,跟Mr. Incredible的躍躍欲動截然不同——前者因家庭之名,後者渴求自我表現。 這stay-at-home dad的表現,套一句廣東話:「揦手唔成勢」…… 媽媽上班了,爸爸留在家,這對伴侶在不同的人生軌道上經歷從外至內的變化。Elastigirl從騎上超炫電單車一刻開始,記起那個曾經愛刺激和追求英雄感的超酷女生;至於Mr. Incredible的轉變則需要多一點醞釀。這stay-at-home dad的表現,套一句廣東話:「揦手唔成勢」。 他信心滿滿以為幫了女兒大忙,卻壞了少女心事,造成青春期大災難;他發現自己對小學雞功課一竅不通,那句「為什麼數學要改變教法?﹗」像極我們問「中文字為啥都換了寫法?」那樣,只有天問;還未算上那個狂熱迷戀遙控器,兼且有強烈領土意識的超級(失控)BB,給爸爸帶來的超級無力感。 故事說到這裏,戲院笑聲滿堂,笑得最樂的大概都是媽媽。至於解救方法,也沒有超級捷徑——最後,爸爸誠懇地向女兒道歉,苦戰一夜後終於明白小學雞的數學邏輯,他也在學習順應孩子不同的天性。 像E夫人說,「做得對的話,為人父母是英雄行為。」正是。 爸爸媽媽感到正力量滿溢,大大的充權了嗎?可是Pixar電影才沒有那麼容易放過你。 「為了家庭,必須離開家庭」 「我知道這樣很瘋狂,不是嗎?為了家庭,我必須離開它。為了改善法律,我不得不犯法。」 Elastigirl在故事裏大成功,但是我們活在現實中。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16歲的疏忽照顧

沒養孩子的,很難想像爸爸媽媽在暑假的一頭煙,尤其是父母雙職的家庭。平時上學,放學後尚可把孩子託在學校做功課,等待爸媽下班;可是一到暑假,日常支援便沒有了。找親友照料一天半天還可,但整整一個多月的話,未免強人所難。難怪有人用暑期班來填塞時間,先不說這形同丟失假期的意義,更實際是報讀過程傷透腦筋——那個中心要排長龍這個課程要幸運大抽籤,得失之間叫人忐忑。 孩子暑假欠節目 父母傷腦筋 看看哪位方便讓他到家中玩一天,東湊西湊,務求湊足一個禮拜,讓孩子彼此有伴,也免得爸媽擔上疏忽照顧的罪名。 我家兩個大人,一個全職工作,一個在家寫字,算是較有彈性的家庭了,可是要安頓孩子的長假也非易事。更棘手的是,今年暑假正值兒子升中,為着派位叩門和中學迎新等種種不確定因素,我們沒安排外遊,也不敢參與很多活動。偏生媽媽月底出差,爸爸工作忙,唯有啟動「救救小孤雛臨時收容計劃」,爲着兒子聯絡同樣閒賦在家的老友們,看看哪位方便讓他到家中玩一天,東湊西湊,務求湊足一個禮拜,讓孩子彼此有伴,也免得爸媽擔上疏忽照顧的罪名。 「疏忽照顧」定義不清 我們常說的「疏忽照顧兒童」來自《侵害人身罪條例》第27條,原文節錄是「任何超過16歲而對不足該年歲的任何兒童或少年人負有管養、看管或照顧責任的人,如故意襲擊、虐待、忽略、拋棄或遺棄該兒童或少年人,或導致、促致該兒童或少年人受襲擊、虐待、忽略、拋棄或遺棄,其方式相當可能導致該兒童或少年人受到不必要的苦楚或健康損害,即屬犯可循公訴程序審訊的罪行。」 立法原意是保護孩子,但定義含糊,成為爸爸媽媽頭上的一把刀。 究竟何謂故意忽略?不同年齡該接受哪種程度的照顧?怎樣獨留兒童在家會觸犯法例?上文沒有貼士。時任勞工及福利局長的張建宗2013年在立法會上指這取決於該兒童的年齡和自我照顧能力、涉案人士是否有意圖疏忽照顧、是否知悉其行為可能會對該兒童構成傷害等。他也羅列各種託管支援,奈何服務名額杯水車薪,而且全部12歲止步,跟16歲之間有整整4年空白。 託管支援服務不全面 從高小開始,我家小子天天自行放學回家,今日比媽媽更會看地圖。除了為自己的學業負責,也要和妹妹天天分擔洗碗掃地等家務,兼每周煮一餐晚飯。那一種荒謬是,倘若媽媽外出買菜,把這樣的一個小子獨自留在家,便可能陷入疏忽照顧的灰色地帶。 這法例嚴重低估了12歲以上孩子的自理能力,但對於有意圖疏忽導致兒童受到嚴重傷害的罰則又太少(最高可囚10年。譬如早陣子的林林個案,因為法官判兩罪分期執行,最終判刑15年3個月),是時候重新思量了嗎?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小學畢業了,留下來的,除了畢業證書和很多烙印腦海的回憶,還有一本小小的活頁冊子——從六年級下學年開始,同學之間便不停流傳一張張五顏六色、兼打了一排洞洞的紙片,你寫我我寫你,忙得不亦樂乎。 臨別小學 互寫紀念冊 「曾被告白過嗎?」「有失戀的經驗?」全部要以「是/否」作答。側聞我兒班上答「是」的小學雞還真不少,所以我們也別掩耳盜鈴,以為情愛教育不用太早開工。 今時今日的紀念冊早已預設欄目,好處是不怕你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壞處是限制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各種欄目中,花名生日星座等固然少不了,「對我的第一印象」掀起很多回憶,誰是「最可愛/最帥氣/最搞笑/最有才華/最認真的同學」隨時引發辯論,還有人細鬼大的設問,如「現在有喜歡的人嗎?」「有告白的經驗?」「曾被告白過嗎?」「有失戀的經驗?」全部要以「是/否」作答。側聞我兒班上答「是」的小學雞還真不少,所以我們也別掩耳盜鈴,以為情愛教育不用太早開工。 紙上比劍 互贈搞鬼留言 寫紀念冊,就是要讓人家記住自己,所以小學雞常常語不驚人誓不休,有人在身高體重欄填上「∞」符號,有人的血型是「畸型」和「好有型」。至於金石良言恐怕已經不再流行了。兒子告訴我,他給同學的贈言主要分成兩款:要是對方聰明伶俐,贈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好作提醒;遇到成績一般的,便題字「學如逆水行舟,不退則進」,逆行倒施,好歹祝福一下。大家在紀念冊上猶如比劍格鬥,互贈搞鬼留言,邊讀邊笑。 想是受到兒子交換紀念冊的熱情感染,孩子的爸竟也翻出自己的史前小冊子。爸爸那本,大小只有兒子的一半,蝴蝶頁上用稚嫩筆迹寫道:「良師益友,目光如炬,君為明燈,指我前途。請賜金石良言。」而同學留言的含金量還真不賴,「消磨時間者,實為時間所消磨」,「得意不作驕傲語,失意不出憤激言」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文化是永恆的,知識是無止的,人生是短暫的,時間是寶貴的」,「人浮浮,水流流,學問不可不尋求」…… 至於「學海無崖」大概因為太重要,所以分別由三個同學各寫一次。 努力裝大人 抄智慧之言 小學紀念冊也有不同的時代氣息。孩子的爸那些年的小學同學,臨別之際,一個個努力裝成大人,勤勤懇懇抄下智慧之言,祈求彼此指引。而在發黃的紙片上,一人的指引特別教人沉呤再三—— 「莫說女兒無大志,木蘭從軍勝男兒」 得好好向孩子的爸了解一下。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