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傳承我們的文學教育

資料圖片 多年前曾任教預科文學,沒想到今年會重操故業,嘗試教授文憑試文學課程。教授文學的確比語文更有滿足感,走入文學班,上課氣氛與中文課堂截然不同,可能由於同學心態,始終文學是選修科,讀與不讀,操之在己,願意讀的多是堅持興趣的勇者,他們與文學結緣是自由戀愛,願者上釣,因此你會感受到同學對課堂的期待。其次是師生比例低,修讀文學的同學只有正常班別的三分之一,可謂超小班教學,每位同學在課堂上均有機會發表意見,分享寫作心得,評價同學的作品,興之所至,還會以文學詩句交流對話,語皆有物,令人喜不自勝。至於屬必修課程的中文科,卷別多,讀寫聽說還有綜合運用,樣樣皆考,不論你是否有興趣,迫於無奈也要戰鬥至最後一刻,不能退修。如要入讀大學更須達三級水平,因此大家心中明白,中文科是大學入場券,未敢輕忽,但說到喜歡就談不上了。 文學科有空間實施教學活動 文學比中文課程彈性,很多在中文科未必有空間實施的教學活動也能在文學科嘗試推行。 不少推動文學教育的有心人,曾在不同的講座中分享各種教學活動,令人鼓舞。曾有老師將電影作品與文本對讀,比較電影拍攝及文學賞析的角度,引導同學思考媒介表現的差異,提高學生的審美與藝術鑑賞能力;又有老師嘗試以詩文為本,譜上流行歌曲,填上新詞,再讓擅長歌唱的同學重新縯繹,效果耳目一新;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老師帶領同學文學散步,先直觀感受文學的現實場景,再細閱文本,以助同學了解作者的視點,由是鼓勵同學留意身邊事物,鍛煉觀察,感悟生命。多元的教學手段豐富了學生的經歷,讓同學走入文本,參與創作。寫作不再是任務完成,而是獨抒性靈,題目既實亦虛,為創作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凡此種種的教學方式令師生享受其中,讓人嚮往不已。 寫作獨抒性靈 不是完成任務 我們常說學生寫作內容空洞,感情蒼白,多敘事少描述欠深度,其實學生每天周而復始的上課,除了補習就是考測,生活機械刻板,真的泛不起一點漣漪,除非同學自發大量閱讀,否則多只能借用劇集橋段,又或臨急抱佛腳,背些人云亦云的事例,搪塞過關。我不是在為學生開脫,只是今天的師生實在太忙了,多數語文教師根本沒有空間為學生創設上述的學習經歷,又或者協助他們塑造場景及醞釀意念;而學生亦未有空間去閱讀原著,感受生活,以及觀察周遭的環境。 今天,修讀文學科的人數持續下降,讓人惋惜。我們知道選科是學生的自由,沒法干預,或許有一天,文學科需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但我非常希望文學科那些精彩的教學設計及文學教育的精神仍會繼續延存,永續不滅。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