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一校一外籍教師,足夠嗎?

自1998年度,教育局在公營及津貼中小學推行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英語教師(NET)計劃。現時每所小學獲政府資助一名外籍英語教師,薪金由職級15點至29點(即約$28,865至$55,825,享有回鄉機票津貼、房屋津貼及約滿酬金等福利)。他們多專責配合教育局英語教學課程,以增加學生接觸及運用英語的機會,提高英語教學的水準。不經不覺,這個計劃已經推行了近20年之久,是時候檢討。 近年到校應徵外籍英語教師職位的,多來自印度、孟加拉、東歐國家。學校聘請他們後,家長都會因他們的外表與西歐國家的教師有異,而懷疑他們的教學質素:「她明明是印度人,真的是以英語為母語?」 外籍英語教師計劃中,教育局要求學校給予每周課節不多於28堂,當中包括同級課研的會議、統籌及帶領推行英語活動、訓練學生當英語大使等項目,又要求他們的課堂內有本地英文教師及能以英語溝通的課堂助理,這些課堂集中在小一至小三,一周約3至4節課;文書工作都由課堂助理依照外籍英語教師的課堂設計而去處理。為了體恤外籍教師回鄉歸家的需要,他們在學校假期裏大多毋須像本地教師要提早回校出席籌備校務的會議,他們也不用在家長日接見家長或出席校內舉行的教師專業發展日(如果主講者用粵語為主)。基於此,外籍英語教師的工作更專科專業。 筆者發現,近年到校應徵外籍英語教師職位的,多來自印度、孟加拉、東歐國家。學校聘請他們後,家長都會因他們的外表與西歐國家的教師有異,而懷疑他們的教學質素:「她明明是印度人,真的是以英語為母語?」、「他英語發音不太標準,帶有濃厚的鄉音呢……」、「她是否在西歐國家的大學受訓呢?」、「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外籍英語教師在教學上應該較優勝……」總之,各種問題頓然衍生,帶給學校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唯有用時間和教師的教學表現才可以令家長滿意釋懷。此外,不同地區學校對外籍英語教師的需要都不一樣,以坐落於基層屋邨的學校為例,學生除了在校多機會接觸英語人士外,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很少去聽去說英語,所以一旦沒有外籍英語教師的課堂安排,他們就只有透過本地教師的英文課來學習及運用英語了。 雖然一校兩名外籍英語教師實在也不足夠,但起碼可以一周內安排最少兩節的課堂,給予本地教師與他們一起協作英語教學,藉此有系統地安排學生學習及運用英語聽說讀寫,達到推行兩文三語的學習目標。 其實在學界,大家都認為外籍英語教師真可以幫忙師生多運用英語,亦的確能提升英語的教學水準。然而,試想想,一校900個小學生及70多名教師,教育局都只是安排一名外籍教師的津貼;各方的學校持份者都知道支援根本不足夠,所以部分學校會抽取校內其他津貼,或向家長徵收學校發展基金,聘請多一名外籍英語教師或英語教學助理(ELTA),令全校學生有足夠的機會跟外籍英語教師上課學習英語。 雖然一校兩名外籍英語教師實在也不足夠,但起碼可以一周內安排最少兩節的課堂,給予本地教師與他們一起協作英語教學,藉此有系統地安排學生學習及運用英語聽說讀寫,達到推行兩文三語的學習目標。 是時候,教育局應重新檢視一下外籍英語教師計劃,不論是外籍英語教師的文化背景、教學質素、語音的準確,或是一校一外籍英語教師的安排,都需要按不同地區的需要而考慮及調節。香港是國際大都市,英語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溝通語言,所以期望政府在現時財政充裕之下,多多撥款增聘外籍英語教師。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