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 跳出框框 創出LEGO新玩法

超過80年歷史的LEGO,已經成為大人或小朋友童年成長的一部分。但除了依照LEGO說明書的玩法外,你又有沒有想過其他玩法來培養小朋友的腦部發展呢?   1. 邏輯性圖案 家長可以在顏色紙上先畫出不同的圖形或編出一些具邏輯性的圖案,讓孩子動動腦筋。 可以嘗試把LEGO分成數字及不同顏色,讓孩子辨認簡單分類。 可以按不同年紀,畫出相應難度的圖案。   2. 數學視覺化 LEGO可以讓孩子輕鬆地透過視覺學習數學,令學習加添趣味! 適合1-3歲:可以在紙上寫上不同數字,讓孩子疊上與數字相同的LEGO件數,從中學習簡單數字和數概。 適合4-6歲: 可以融入簡單加數,甚至加入骰子,讓學習變成遊戲。 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更可以學分數。   3. 英文字母 用水溶性的筆把LEGO寫上英文字母,讓孩子學不同拼法,詞彙和英文語法。遊戲可以把學習變得更有趣,不用靠背書本也可以有效地教孩子英語。   4. 角色扮演 把LEGO砌成動物或人物,融入其他玩具。鼓勵孩子形容故事內容,例如「長頸鹿肚子餓了嗎?他的朋友躲在哪裏呢?」讓他們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和交談。 很多時候,家長因過於專注學術而忽略裝備孩子的社交技能、同理心等的溝通技巧,其實透過玩玩具,可以慢慢提高孩子這方面的 soft skills,日後也許比學術更有用!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別忘自己也曾是小孩!(家長教養篇) [停課不停學] 動手做風力車 齊學風的力量 [停課不停學] 做手工學自然科學 資深藝術導師教您摺「蝙蝠紙飛機」 [停課不停學] 資深籃球教練教你在家做落地位置訓練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聽話?不如對話! [停課不停學] 沒有龜殼的皮革龜?(自然科學篇)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除法(附教學示範及工作紙) [停課不停學] 正向小鐵人力克提提你 抗疫資訊要Fact Check [停課不停學] 動手做Hologram 認識神奇的反射原理 [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停課不停學] 資深籃球教練教你在家做Pick & Roll訓練 [停課不停學] 資深藝術導師教摺「雀仔紙飛機」   內容提供:Happy Baton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停課不停學] 別忘自己也曾是小孩!(家長教養篇)

某日,看到一篇新聞報導。 有一個小六男生疑危站於學校二樓簷篷位置,老師大驚,於是報警。校內消息指,男生懷疑因欠交功課等小問題擔心影響操行,遂企圖危站二樓簷篷。 首先,男生是否因欠交功課等問題而危站,未有確實資料說明。這篇報導令我停下來的,是報導其中的三個字———「小問題」。 (網上圖片) 成人是不是如此健忘?成人,曾經不就是小孩嗎? 小孩,不就是失掉了玩具車、掉了半球雪糕、或是老師忘了給他一張貼紙,都會哭成淚人的嗎? 記得有一次,早肥將從他出生起就與他一起睡的熊公仔,遺留在婆婆的家中,他晚上發現了,又心急又自責,眼淚兩行,雖然明知道隔天婆婆會把它送回來,但他非常傷心,因為熊公仔是他的好朋友,是他的家人。當晚,他為熊仔畫了畫像貼在床邊,熊仔的樣子非常傷心,因為它也很掛念早肥。 這就是小孩。 大人也曾是小孩 我們都曾經是小孩,但當我們長大了,我們好像都忘了,於是,我們對小孩都失去同理心了。我們認為,那都是「小問題」,沒有什麼大不了,不要小題大作好吧? 只是一隻$9.9的小熊,不用如此緊張吧?只是幾口雪糕,不用哭這麼久吧?只是一張小貼紙,也不用如此上心吧?只是欠交功課、記缺點、扣操行分,不用危站簷篷吧?小孩的世界有多大? 他們的一隻小熊,對他們來說,價值可以媲美你的結婚戒指,你的 iPhone,遺下在某處,你的心會安落嗎? 他們欠功課,被記缺點,就是犯了校內的「法」,你犯了法,收告票,你不會怕上法庭嗎? 小時候的我,也曾被老師「寫手冊」,記錄我的錯,我的不足,每次我都會很怕,怕回家請媽媽簽名時被罵,心真的會一直不安到晚上。 (網上圖片) 放下未審先判 有人說,現今的小孩懦弱,丁點事就要生要死。 要生要死,當然不是解決問題之法,只是小孩需要的,不是單單將他們面對的事說成是「好小事」,讓他們認為是自己太懦弱、太幼稚,他們就會放棄輕生念頭。小孩需要我們聆聽他們,需要我們放下未審先判的態度,謙卑、認真地聽他們在怕甚麼,為什麼怕,引導他們如何面對情緒、困難和挑戰。 成人,曾經不就是小孩嗎?我們經歷了什麼,到了幾歲,才真正知道什麼是「小問題」? 我們忘了嗎?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做手工學自然科學 資深藝術導師教您摺「蝙蝠紙飛機」 [停課不停學] 資深籃球教練教你在家做落地位置訓練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聽話?不如對話! [停課不停學] 沒有龜殼的皮革龜?(自然科學篇)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除法(附教學示範及工作紙) [停課不停學] 正向小鐵人力克提提你 抗疫資訊要Fact Check [停課不停學] 動手做Hologram 認識神奇的反射原理 [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停課不停學] 資深籃球教練教你在家做Pick & Roll訓練 [停課不停學] 資深藝術導師教摺「雀仔紙飛機」 [停課不停學] 環保紙箱瀡瀡樂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倍數及因數(附工作紙) 內容提供:通屋畫早肥媽媽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有容乃大

基督城槍擊案後,信奉回教的家傭對事件感到難過,但她相信因果,不公義的人必會自食其果,沒有太過悲憤。丈夫則基於好奇,看了臉書槍手發放的影片,心裏又難過又噁心,需要一整天去平復心情。附近的清真寺門外,這幾天都有市民擺放鮮花悼念。 把屎把尿把孩子帶大,一顆子彈就可以拆散一個家庭 槍擊案引起全球嘩然,也激起多層討論:槍械管制、種族主義、宗教歧視、白人精英主義抬頭、移民政策與本地民生衝突等等,曾幾何時覺得這些意識層面的討論,只屬於書本和功課,但當了媽媽之後,對暴力事件感到特別心寒,覺得地球另一邊發生的事情其實很近,把屎把尿把孩子帶大,一顆子彈就可以拆散一個家庭,把十幾二十年的心血化為烏有;又會感到困惑,是怎樣的教養把孩子養成人魔,冷血無恥? 從前接觸暴力罪行的囚犯,撇除受毒品影響或者患上精神病失去理智,大部份都是欠缺同理心的人 從前接觸暴力罪行的囚犯,撇除受毒品影響或者患上精神病失去理智,大部份都是欠缺同理心的人。同理心是什麼呢?簡單可能是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因為將心比己,能在別人的角度去設想。情緒導向治療大師 Dr. Greensburg 指出同理心是真誠、非批判及關懷接納的態度,欠缺同理心的人會比較自我中心,會忽略別人的感受、見解,傾向凡事以我為先,難以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香港的教育充滿競爭,即是有道德或宗教的薰陶,小朋友成長的世界難以避免惡性競爭,在贏輸是關鍵的學習環境,要教育同理心並不容易。在繁忙的日程裏,家長只可以盡力把握每個當下,向子女解說什麼事關懷、什麼是逆地而處。例如在遊樂場見到小朋友跌倒哭鬧,雞蛋仔會凝神注視,他的小腦袋盡力理解抽象的人際關係、感受、哭泣意義等等,我不知道該如何解說但仍然會告訴他:哭、傷心,痛痛,所以要抱抱,要安慰他。自幼聽慣我的嘮嘮叨叨,現在他在公園見到有人跌倒,他會跑過去「關心」,即使未有能力扶起對方,也不會說話,但是他會露出痛苦的表情、指着自己的膝蓋(他經常碰瘀的地方)又或者也裝哭聲,這是他嘗試去「同理」別人的過程,我知道他也嘗試去感受別人的痛楚。 與生俱來的善念,本質上大家都是小天使,在未有說話能力之前就已經可以建立對情感的理解。 我相信不單止是我的孩子,是所有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善念,本質上大家都是小天使,在未有說話能力之前就已經可以建立對情感的理解。只是成長過程摻雜了很多社會價值觀,而且大部分都是家長鞭長莫及,唯有盡力把關協助小朋友理解大世界。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交換角色與同理心

最近,我有一個澳洲朋友與她的小女兒玩了一個很有趣的遊戲,名為「媽媽與孩子」。基本上,她與女兒在家中嘗試玩交換角色,她扮演女兒、女兒扮演她。 於是,我那個朋友就出盡心思去做很多女兒平時拿來投訴及惹人討厭的說話。她會對女兒說(所有句子都是把發音拉長來讀)「我好肚餓呀」、「我好悶呀」、「我唔要呀」。每次她這樣做,女兒都會會心微笑,很明顯是知道媽媽是在模仿她。 同樣地,我朋友的女兒扮演媽媽角色時就會不時很大聲、長長地嘆氣,而且每次有事件激怒了她都會用手掩蓋自己的臉孔。 一次交換角色的遊戲,就能夠讓我朋友與她女兒互相看到大家的行為 由此可見,一次交換角色的遊戲,就能夠讓我朋友與她女兒互相看到大家的行為。她倆既可以見到對方如何看自己的行為與表現,亦可以嘗試了解一下又什麼會令對方開心、有什麼會令對方憤怒。換句話說,無論是我朋友或她的女兒,她們都上了同理心的寶貴一課。 見到我朋友這個例子,我不禁在想,如果某些較「怪獸」的父母與孩子玩這個遊戲又會怎樣? 先說父母扮演子女。父母或許會嘗試在家中什麼自理、家務都不做。譬如說,他們可以要求孩子餵他們吃東西。他們可以把家中東西四周凌亂地擺放、不願自己拿書包等,然後要求孩子或家中外傭處理一切。他們可以不斷投訴功課、溫習與課外活動很多及很難,而且做得很累。 至於子女扮演父母,他們或許可以追父母要做這樣、做那樣,做到累透為止,就算是週末都要他們大早起床去做各種活動。他們可以不斷在父母面前提起其他人有那麼厲害、而父母又有那麼不足。 在這情況下,一個交換角色遊戲又能否增加雙方的同理心?我對此有所保留。 要讓孩子學會怎樣有同理心,始終都要看父母家中平時的表現、亦要看整體社會環境 父母扮孩子欠缺各種自理或參與家務能力難以令孩子改變,因為父母自己回到家都是把一切拋給外傭。父母扮孩子投訴很累亦沒有用,因為孩子都不時會見到父母投訴工作很累。同樣地,子女嘗試弄到父母很累亦與父母日常工作很累分別不大,而孩子扮父母那樣不斷奚落父母亦與父母在殘酷的香港職場上會遇到的情況分別不大。 看來,要讓孩子學會怎樣有同理心,始終都要看父母家中平時的表現、亦要看整體社會環境。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