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家長:交換角色與同理心

最近,我有一個澳洲朋友與她的小女兒玩了一個很有趣的遊戲,名為「媽媽與孩子」。基本上,她與女兒在家中嘗試玩交換角色,她扮演女兒、女兒扮演她。

於是,我那個朋友就出盡心思去做很多女兒平時拿來投訴及惹人討厭的說話。她會對女兒說(所有句子都是把發音拉長來讀)「我好肚餓呀」、「我好悶呀」、「我唔要呀」。每次她這樣做,女兒都會會心微笑,很明顯是知道媽媽是在模仿她。

同樣地,我朋友的女兒扮演媽媽角色時就會不時很大聲、長長地嘆氣,而且每次有事件激怒了她都會用手掩蓋自己的臉孔。

一次交換角色的遊戲,就能夠讓我朋友與她女兒互相看到大家的行為

由此可見,一次交換角色的遊戲,就能夠讓我朋友與她女兒互相看到大家的行為。她倆既可以見到對方如何看自己的行為與表現,亦可以嘗試了解一下又什麼會令對方開心、有什麼會令對方憤怒。換句話說,無論是我朋友或她的女兒,她們都上了同理心的寶貴一課。

見到我朋友這個例子,我不禁在想,如果某些較「怪獸」的父母與孩子玩這個遊戲又會怎樣?

先說父母扮演子女。父母或許會嘗試在家中什麼自理、家務都不做。譬如說,他們可以要求孩子餵他們吃東西。他們可以把家中東西四周凌亂地擺放、不願自己拿書包等,然後要求孩子或家中外傭處理一切。他們可以不斷投訴功課、溫習與課外活動很多及很難,而且做得很累。

至於子女扮演父母,他們或許可以追父母要做這樣、做那樣,做到累透為止,就算是週末都要他們大早起床去做各種活動。他們可以不斷在父母面前提起其他人有那麼厲害、而父母又有那麼不足。

在這情況下,一個交換角色遊戲又能否增加雙方的同理心?我對此有所保留。

要讓孩子學會怎樣有同理心,始終都要看父母家中平時的表現、亦要看整體社會環境

父母扮孩子欠缺各種自理或參與家務能力難以令孩子改變,因為父母自己回到家都是把一切拋給外傭。父母扮孩子投訴很累亦沒有用,因為孩子都不時會見到父母投訴工作很累。同樣地,子女嘗試弄到父母很累亦與父母日常工作很累分別不大,而孩子扮父母那樣不斷奚落父母亦與父母在殘酷的香港職場上會遇到的情況分別不大。

看來,要讓孩子學會怎樣有同理心,始終都要看父母家中平時的表現、亦要看整體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