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媽「非」常誌】孖寶的「尼國」上學路

想當初決定舉家來尼日利亞(下稱「尼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眼看兒子在香港傳統津校學習的難處及所受的歧視,加上教育制度的問題,令小朋友失去快樂童年、失去對環境探索的好奇、學習的動機及動力、更失去求知的原始本能。 在香港,求學只為求考試分數,分數比什麼都重要,而且當興趣班不再為是興趣,而只是為了個人履歷更有看頭時,我們還能期望小朋友會享受上興趣班嗎? 我不知其他家長怎麼想,但我是絕不希望兒女在這種壓迫環境下學習及成長。   孖寶第一天試學,已覺得校園環境不錯。   能上學是福氣 尼國自宣布脫離英國統治而獨立以來,政府一直未能有效管治國家,更沒有一套全國統一的教育政策,因此他們的教育質量存在很大的地區差異。由於缺乏政府資助,很多貧困家庭負擔不起每學童每年約港幣$2,000的政府學校學費,因此尼國有很大比例的失學兒童。 學校的走廊很清潔寬敞,我最喜歡它不會被一個個放滿學生作業簿的文件櫃霸佔了空間。 在香港,如在上學日見到適齡兒童沒上學,我們會假設是小朋友生病,但在尼國,適齡兒童沒上學是見怪不怪的事。有時在上、下課途中見在街行乞的兒童時,我仔女也問我為什麼他們不上學。在香港出生的他們覺得上學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在尼國,能上學是一種福氣。   求學不是求分數 尼國的學校主要分為政府學校、私校及國際學校。我的一對仔女便入讀推行英國教育課程的國際學校,但這裏也有推行加拿大、美國等課程的國際學校。 孖寶就讀的國際學校,在尼國來說是很有規模及有水準的學校。 尼國的教育體制跟香港差不多,都是六年小學,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然後便可以考大學。由於尼國的官方語言是英文,學校亦以英文授課,但可能是因爲很多非洲國家也是法語國家,例如象牙海岸,所以私校及國際學校都將法語科列為必修課程。 學校採用小班教學 我的仔女在學習方面不是「尖子」,但我覺得他們在尼國是能快樂學習,起碼每日放學回來後,他們會自動自覺去做功課,而且功課量不多,平均每天只有2至3份,不用一小時便做完了,所以不會像在香港時要三催四請,然後不情不願的去做。加上這邊學校沒有默書,考試的成績表又沒名次和分數,所以他們也不在意分數多與少。 每次評估或考試後派回試卷時,他們的著眼點多在於為什麼會錯,是大意?是沒有學懂?還是不知道怎樣應用?他們不會再攀比誰比誰高分、誰考第一誰考第尾。這樣才是真正為自己而學。   不要學做機械人 相比香港的課程,這邊學校的英文及數學科普遍較著重理解能力的培養,應用題相對少,所以在應用上,尤其數學題的運算,尼國學生的反應和根基一般不及香港小朋友的快和紮實,但在理解能力方面卻勝一籌。 我也曾掙扎過,是否要在日常功課外額外給他們一些英文及數學練習?但考慮過後,我決定保持初心,讓他們有一個輕鬆愉快的童年。 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學校聽懂了、明白了要學的東西,那比好像機械人一樣,不求甚解的不停做練習來得更有意義! 現在回想,如果要從新選擇一次,我也會為了仔女的快樂童年而離開香港。而每當看見他們放學後能在屋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無拘無束地玩耍,他們臉上的笑容,已給了我肯定的答案。   學校的「Nigerian culture day」,學生都要穿上傳統服飾回校。 結業禮的其中一項學生表演,他們穿上傳統民俗服表演舞蹈。 內容提供:曦晞媽(Hey mom), 嫁到非洲習習誌 hongkonger in nigeria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