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學童情緒易受困 心理學家教4招拆解心情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孩子停課多時,減少出門確能保障身體(生理)健康,但足不出戶下,精神(心理)健康卻反受影響。年幼孩子看似天真,實是心思十分敏感,眼見父母搶購口罩、消毒用品,終日奔波,縱未必理解發生甚麼事,卻容易感受到他人憂慮,從而緊張。再者,坐困四壁,無法好好活動下,孩子必定更困惑。不幸地,孩子即使感到憂慮,仍未必願意談及自身感受,或因擔心他人根本不想或沒空聆聽,或因認為尋求協助是軟弱的表現,覺得別人幫不到自己等等。根據本地教育心理學家張溢明提出,家長可就「S.A.F.E.」四大原則,助小孩消除苦惱:
內容提供:Wenno
「S」代表「Sense of Security」,意為安全感。孩子渴求安全感,身處這紛亂無常的時代尤甚。對他們而言,家長是最好的依靠對象,要是家長能對他們多加聆聽、給予更精準回應,多點陪伴遊玩,更可助孩子感到安心,不被世界動盪影響。
「A」代表「Allowance」,意為寬容。疫情久久不消,為大人帶來壓力,實是孩子亦然。因長困家中,孩子鬱悶的同時,精神狀態也會變得鬆散,也許會無法集中精神完成日常作業,如功課和學習,幫忙家務時亦會速度減慢。這時,家長應對孩子展示寬容,慢慢鼓勵他們,不要強迫或責難。
「F」代表「Familiarity」,意為熟悉感。維持熟悉感有助孩子情緒安穩。疫情下,孩子的生活習慣起了大大的改變,如不可出外與朋友玩樂、上街必須戴口罩等;這些轉變或許必須適應,但家長可盡量讓孩子在其他方面維持熟悉感,如像往日一起看電視、一起閱讀,都有助孩子減少焦慮。
「E」代表「Emotional Regulation」,意為調節情緒。調節孩子情緒的關鍵在於給予他們正面想法、找方法舒解不安,以及提升孩子對各種事情的「掌控感」。家長可先告訴孩子疫情終會過去,香港醫護十分專業,再與他們聆聽音樂、繪畫、唱歌消愁。家長亦可引導孩子尋找自己能控制之事(如以正確方式洗手)來對抗疫情,保護自己,孩子將更有信心面對困境。
最後,家長可引導孩子說出自身煩惱,以表達關懷,一起解決問題,那麼即使疫境再嚴峻,親子關係依然親密穩固。
刊載於︰GRWTH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