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博士何價?

王師奶於2016年寫過〈真假博士〉一文,由於其時有菲律賓博士速成事件,牽連到嶺大高層辭職,校董因這事件而申請休假。速成博士鬧劇牽連甚廣,一些當時急待升格為大學的專上學院和幾間排名稍後的大學教員都有,小婦人謔稱之為「發水博士」。發水博士靈感來自發水麵包,能在專上學院或大學任教,本身都是真材實料的「麵包」,不過嫌銜頭唔夠響,資格審查時唔夠照,於是搵盆水將自己發大,菲律賓博士速成班就是這盆水。學歷看來是高了,多了虛榮,但內涵沒有增加。 捐錢「僭建」 胸無點墨 除發水博士外,另有「僭建博士」。何謂僭建博士?僭建本是非法,但僭建博士的僭建卻是合法,而且頒者欣然,受者無愧,授受皆悅。大學每年畢業禮中,例牌頒發三數位名譽博士,他們有些是在專業界卓有成就的人;有些本身已是名滿天下的博士學者,接受名譽博士是錦上添花而已;有些是捐錢給該大學的富人。捐款給大學發展是好事,學校為感激他的慷慨而以名譽博士學位回報,也無可厚非。但是,王師奶總覺得對真正寒窗苦讀,日以繼夜在實驗室研究有成的真博士不公道。放眼看城中一些所謂名譽博士,26個英文字母尚未識齊,胸無點墨,名片印有博士銜頭(多數略去名譽二字)。左右的擦鞋仔,博士前,博士後,叫得震天價響,他例必?起棚牙,欣然受落。小婦人聽得除了毛管戙篤企外,感到是對經年苦讀響噹噹真博士的一種踐踏。 踐踏埋頭苦讀真博士 「博士」原是官名,始於戰國,秦朝時有博士70人,掌通古今;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唐有太學,博士兼做教授。在科舉制度上,博士這官職發揮很大作用。博士是在某一個專門上有特別知識的人,十分尊貴,今時今日,竟演變成「發水博士」、「僭建博士」和「買賣博士」,令人惋惜。有些落後國家,什麼都可以賣,博士學位固然可以賣,猖狂到明碼實價,不知何年何日,這買賣歪風竟吹到香港。據新聞報道,有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參與虛無縹緲的榮譽博士「交易」,相信仍有為數頗多的知名或半知名人士都在這漩渦中。有人說受騙,王師奶相信這是刻意的「受騙」,他們都是江湖歷練人物,真係咁大隻蛤乸隨街跳,9萬8買個博士銜?有人鍾意坐轎才有人抬轎,有人要欺世盜名才有人賣假銜頭。小婦人不怪責這些要浮名充有料的草包,只為焚膏繼晷,埋頭苦讀的真博士叫屈。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5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發展遲緩自閉童升小 留意教師受特教培訓比例

問◢小兒現時5歲,患有自閉症及發展遲緩,現階段英文、數學及推理良好,但中文有一定落差。在自行收生計分制下,小兒(包括宗教分基督教)有20分。可否在校網41、48及95內建議一些合適小兒升讀小一的學校? 答◢以下為3個校網受過「特殊教育培訓教師」百分比較高的小學,應該較適合你的兒子申請: 校網41:華德學校 47%、耀山學校 67% 校網48:觀塘官立小學 51%、藍田循道衛理小學 62% 校網95:樂善堂劉德學校 65%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3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和而不同的家

社會運動延續數月,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崗位。隨着看到愈來愈多的人際撕裂,我終於堅定地看到自己定位——以最冷靜的力量,活出最長久的韌度,盡力扶持所識所愛的人,不問立場地坦誠連繫,而非忌憚相避。 正是懷着這個渴望連繫的心,我體驗了在家中「求同存異」的寶貴歷程。當此亂世,我覺得很值得分享。 好些朋友都說,慶幸自己一家屬於「同溫層」,不用面對同牀異夢之苦。我沒有這樣的「同溫層」,我跟老公,一個黃一個藍。但我不甘心,難道沒有「同溫層」就不能活出美好家庭嗎?我是那麼易在崎嶇路上放棄的人嗎?我知道,這是上天給我的修煉。我也感謝上天出一條較難的人生題目給我,讓我的人生過得「更有意思」。 早幾個月,我們一直避重就輕,很少交換意見。當然,即使盡量迴避,偶爾老公不經意的一兩句話,還是會令我不好受。 不過,我清楚自己想「活成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渴望自己負責任,在能力範圍內對各方資訊都盡力查證,而且兼聽不同立場。不能確定的事,容許甚至鼓勵自己「存疑」,不急於下結論。即使對自己眼看很真確的事,都提醒自己,其他人可以看法不同,不要咬定是誰對誰錯。尊重別人,如同我尊重自己。滋養愛,而非恨。 我是以盡力明白我老公的心態,去跟他相處。例如我知道他是九型人格學中的9號仔,非常着重和諧、平衡,也有側翼1號仔的執著。幼時習得的模式,令他日常慣於迴避社交衝突,但一旦嚴正表態,就會伴以頗強烈的對抗情緒,令聽者不舒服。那一刻他不是針對我,他只是肉緊而已。 打開心扉溝通 關係更親密 感謝這兩年的身心靈學習,從前也許我內心會暗暗渴望他改變,以為「他的問題是絆住我幸福的關鍵」。但現在的我,知道「我才是自己幸福的全部關鍵」,關鍵是我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如何創造親密關係。我可以非常安心地,完全尊重和接納他的想法和模式,完全不期望他改變。 同時我知道,即使我明白他,也可以跟他不同,我們不必一樣。我內心足夠堅強,可以既肯定自己,也肯定對方。我會在他的立場背後,看到他的美好出發點。我沒有跟他說過這些話。我只是相信,只要我有這個心念,他就會感受到,會明白我這個「求同存異」的心意。 終於,上周某一晚,老公趁孩子睡着後,主動跟我傾至黎明。他說,對社會充滿仇恨很痛心,很希望我們孩子的心靈盡量少沾仇恨。他只想孩子能知道世上可以同時有許多立場,不存偏見,最後孩子選哪一套,跟他是否一樣,他完全沒所謂。對於這想法,他很想聽我的意見。 我完全不是為了批判、證明誰對誰錯,而是想溝通、想互相理解、想我們關係更親密。 我發自內心欣賞他,說感受到他的開放和真誠、對孩子的愛、對我的信任。我們沒有談彼此政見的不同,我們都太了解對方想法了,而且那不是最重要。我們一起確認「求同存異」的目標。我也坦白告訴他,以往他的表達模式曾經令我難受。我完全不是為了批判、證明誰對誰錯,而是想溝通、想互相理解、想我們關係更親密。他很虛心的聽我意見,說願意留意自己這問題。就是這樣,我們敞開心扉,解開了好些結。 我們真的連繫上,儘管政見不同,但愛家、愛對方、愛孩子、愛社會的心是一致。我甚至覺得,雖然時日這麼紛亂艱難,但我倆的關係,此刻卻處於從沒試過那麼好的狀態。我們有信心,可以為孩子創造和諧美好的家。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3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校長唔易做

前一陣子寫過〈教師呢碗飯唔易啃〉,原來不單教師任人捽,就算在校內號令天下的校長也不易為。宋代詞人晏殊有「太平宰相」美號,天下昇平,位極人臣,得閒填詞寫詩,興到時「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羨煞人也。王師奶認為校長處境相似,平日一呼百諾,倘教師勤奮敬業,學生動靜皆宜,公開試狀元三數,叩門申請表呎幾高,得閒接受電台報章訪問,暢談治校心得,「太平校長」與「太平宰相」,古今相映。 世事風雲,盛極必衰,無永享的太平。近日香港藍黄干戈,禍延教育圈。有人將亂局入通識數,累得董伯伯後悔當年太任情,批准通識教育匆匆上馬,致使今日滿街滿巷都是花果山子孫。又有一群議員鬧班學生不讀歷史,以至全無愛國心,似乎將所有責任推晒落教育身上。王師奶幼時常跟老媽睇粵語長片,每逢看到麥基為非作歹,作奸犯科,或是林鳳酒後失身,被壞蛋馮應湘逼落風塵,一定聽到吳楚帆字正腔圓,一字一字的說:「這是社會的錯。」小婦人其時一嚿雲,心想:明明是麥基馮應湘的錯,怎會說是社會的錯?社會是什麼,圓的,扁的?現在社會有難,有權有勢的人又將一切責任入晒教育數。校長、教師無一倖免,教育局長首當其衝。 幫學生又死 禁制學生又死 庸人厚福,此語不虛。吳克儉在任時畀人話佢「唔得掂」,你咪理,佢袋往2000幾萬俸祿,陽光海灘,掂過碌蔗;反觀楊潤雄,雖然是慢郎中,但橫睇掂睇都企理過吳克儉,可惜官不逢時,反送中風波一起,通識、歷史即成箭靶,楊潤雄成了孔明借箭的稻草人,滿身是箭。一時話佢縱容教師,一時話歷史唔必修;眨下眼又話通識唔應該必修。指手畫腳的多是口水多知識少的盲毛,但眾口悠悠,三人言之成虎,萬方無罪,罪在教育。教師呢碗飯固然唔易啃,也不要以為校長可以逍遙。 學生嗌罷課,教育局要校長?實,不要讓教師煽風點火,不可讓學生胡作妄為。其時也,校長可以點做?如果高壓不准罷課,咁你準備班花果山居民作反;倘若擺出民主風度,罷也好,不罷也好,自由至上,一樣死,畀自由予人,必畀自由累死。家長也有黃藍之別,順得哥情失嫂意;你不是教師的知心人,他們的心是黃是藍不得而知,只能收斂平時氣焰,低聲下氣請他們持平中立。學生不罷課,卻在上課前在校門口拉人鏈,高唱《願榮光歸香港》,上課預備鈴聲一響,乖乖入課室,寓抗議於服從,身為校長,唯有咕聲吞咗佢,平日的威風飄吖飄,飄上三十三天,九宵雲外。 以上都是小事,十一國慶照例舉行升旗禮,太平時光,升旗禮一定無問題,但近月氣氛熾熱如火焰山,紅旗一升,情况不敢想像,或噓聲四起,或背旗而立,如此場面,如何處理?升旗禮是愛國的表達,教育局認為儀式不可廢,學校一定要升旗。但今日局勢,真可能出現尷尬埸面,校長點做?倘若取消升旗禮,學校會受到教育局如何懲罰?升旗禮出現不愉快事件,學校又如何懲處學生?如此莊嚴的升旗儀式,學生唔肯做,老師唔敢做,官命難違,有校長要御駕親「升」。唉!校長唔易做吖!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3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難搞身後事

  「Son姐,家中有親人過世,大家都各自為先人用什麼宗教大殮而傷和氣。好想Son姐你用篇幅寫這方面問題,給大家參考。家中一員係基督徒,希望過世的人一齊信,就算已表明立場,佢仍然不停不停講,令到大家關係不好。大前提是先人是信道教,亦是位道生?!」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清官難審家庭事,你呢個問題真係難上加難! 雖然幾時死、點樣死,無人可以預知,肯定知道的是我們都會死。死,是每個人人生的必然終結。不是我百無禁忌,而是根本沒有辦法迴避,所以何須迴避? 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生時講清楚自己究竟想點。不過即使講明自己想點,原來家人依然有權不遵守。生前即使自願簽了器官捐贈同意書,只要死後家屬不同意,也一樣可以推翻!我想來想去都不明白,為什麼器官捐贈同意書不能像遺囑一樣,得到法律上的認可保護和保障? 這位讀者所講的情况,在我親戚家中亦曾發生。老人家是虔誠道教徒,家中設有神壇供奉,還有地主神主牌。因為子女中有虔誠基督徒,希望他日有機會和父母同在天家,老人家住院期間,已不斷安排教友和院牧探訪游說。結果搞出大龍鳳,老人家大發脾氣,連教徒兒媳也一起趕走。不歡而散,而一家人的關係亦大不如前,各自心中都有條刺。何苦呢? 宗教和婚姻一樣 講的是尊重 講到底,即使一家人關係如何親密也好,怎樣為對方着想也好,但其實宗教和婚姻一樣,講的是尊重,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尤其是老人家,年紀愈大,本來就會愈固執,信了一輩子的道教,怎能貿貿然改信其他宗教?勉強,亦勉強不來。 親人過世之前,如果有表明身後事是採用什麼宗教形式舉行,遺願理應和遺囑一樣,應根據先人的指示執行。否則,先人信奉道教,亦是位道生,喪禮可以採用道教形式進行,亦可在沒有任何宗教形式之下舉行。 不怕得罪照直講,其實逝者已矣,不管用什麼形式搞喪禮,都是做給其他人看,尊重死者的話,就讓他莊嚴安靜地走完他人生的最後一程。 我母親生前拜神佛,亦有去教堂,正如她所講,入廟拜神,入屋叫人,是禮貌也是尊重,但求平安心安就好。至於死後安排,她很豁達瀟灑,人死如燈滅,一早講好死在哪裏,葬在哪裏,也毋須搞任何儀式。本來講好死後捐遺體做大體老師,沒想到最後竟然如她所願,在旅途中說走就走。我遵從母親吩咐,就地火化,一半灰撒落黃河,繼續走她未走完的旅途。而另一半則帶回港,放在她生前最愛去的地方。 至於我自己,一早已和一對子女及我的至親好友們講清楚,拒絕任何儀式,毋須在殯儀館敲鑼打鼓,可以的話,就捐出遺體讓我做最後一次老師。否則火化之後,就和母親一樣,一切隨風就好。死前講清楚,死後無煩惱。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2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直資慘變練功房

  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公營中小學教師全面學位化,贏得教育界無數掌聲,但筆者卻看到一個隱憂,就是一般直資學校會再難以吸引人才,最終變成新手的練功房。 現時,津貼學校的教師大都是常額制,直資學校根本提供不了這張「長期飯票」。對任何有年資的教師而言,要他們到直資學校服務的吸引力一定大減。所以過往直資學校一直以全校學位教師為招徠,配合與津校同等的強積金供款,以此吸引教師留守該校。現在推行全港教師學位化,把一般直資學校招攬人才的賣點都對冲掉。大量有經驗的直資學校教師,都積極考慮轉歸津貼學校的行列。直資學校的斷層,相信會在這兩三年浮現。 資深教師投奔津校 而在人口下降,常額教席難求的情况下,新任教師當然會申請直資教席。因此,直資學校有很大機會成為新任教師的練功房。當教師師承出山,為求安穩就會離開直資轉投津校,此乃人之常情。但對直資學校、家長及學生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 讀者可能會認為直資學校的管理有彈性,校方大可透過薪酬制度,如獎金、加薪及滿約酬金應對教師流失的問題。但是,現時很多直資學校都是「平民」學校。他們並不富裕,根本承擔不了高昂的教師薪酬。事實上,這些學校當初轉為直資的原因,大多都是想增加在資源調配、課程設計和收生方面的彈性,為教育學生提供另一出路。然而,在爭取教育「自主」的路途上,極有可能令他們陷入流失具經驗教師(質量)的困局,以致高不成、低不就。最終受害的,還是學生和家長。 平民直資校難保質素 筆者不禁要問,是制度成就了直資學校,還是直資學校陷入了不可逆轉的漩渦?到最後,直資學校會否因人才問題而影響收生?又應否讓部分直資回歸津貼?還是為有困難學校提供援助?若出手相助,又會否對資助學校不公? 當然,尚有很多因素影響教學的素質,但教育界對「直資練功房」這個議題不能置之不理。筆者認為,直資學校的管理層在未來的數年間,應積極思考如何建構團隊的向心力,盡力減少人才流失。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通識科又成箭靶

王師奶覺得啲官同議員好hea,有嘢搞唔掂就A字膊,一係搵職位較低啲官仔鯁咗佢,一係搵個與事實無關的乜冬冬藉口入佢數。總而言之,唔關我事,千錯萬錯,阿啦無錯。小婦人雖然下筆草根,但措詞尚屬斯文,好唔想用「屙屎唔出賴地硬」來形容,但一時三刻,確實找不到比這句廣東話更傳神的用詞。 逆權運動升溫,通識科又成箭靶,早前董建華爺爺話「我自己也睇漏了眼」,悔恨當年任內推行通識教育,以致釀成一班甩繩馬騮。通識大旗手羅范椒芬撲身而出,否認通識與當前局勢有關;王師奶曾為文勸慰鬚眉俱白的前特首毋須自責,誰能預測20多年後的事!小婦人從一開始就不贊成在中學推行通識教育,不贊成的理由並非像廟街盲公陳可預測未來,而是反對羅范在不備糧草、精兵與東風之下匆匆上馬。也許她急於求成,也許她順從上意,絕對想不到當年的Boss在今日竟耍出一招亢龍有悔。 有媒體訪問過今年DSE所有狀元,大都否認通識影響他們的政見決定,多數認為通識使他們對時事分析有更理智的審判。市面確有通識單元的書籍出售,且售價不菲。王師奶應稱之為「教科書」抑或「參考書」?以小婦人理解,凡教科書都要依課程委員會規定編寫,又要送審,獲批准後才可列入學校用書單上,過程複雜嚴格。市面出售的有關通識書籍,毋須送檢,充其量只算是參考書,既是參考,可用可不用。猶記推行通識初期,因內容隨時間迅速演變,一致認為不宜採用課本,以免畫地為牢自困。現因修例風波將通識擺上枱,是不是和「不要將政治帶入學校」這思維互相矛盾? 課本是死的 人腦是活的 有關通識消息一籮籮:官氣十足的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說以「特事特辦」方式,為從不需送審的通識參考書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有人提供「服務」,又屬自願性質,唔參加豈非好蝕底?利之所在,出版社都怕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有通識教師擔心影響書籍內容概念和議題的選取,令出版社自我審查。王師奶認為老師們多此一憂,課本是死的,人腦是活的,老師們最緊要持平,不偏不倚,鋪陳事實,讓學生理智解讀。參考書啫,何必緊張!退一萬步說,所有教科書都送審喇,乜嘢可教,乜嘢不可教,都係由教育局話事,又唔爭在多一部半部,否則好容易惹人誤會,以為別有用心。 王師奶唔敢談政治,一怕驚老爹生氣,二怕口舌招尤,但見官老爺及尊貴的議員們踩到條鹹水草就當係青竹蛇,睇見班學生唱《願榮光歸香港》及在校門玩吓人鏈,就一切入晒通識數,無異將通識視作會咬死人的青竹蛇,看來當年的通識大旗手羅范椒芬和李國章也不虞有此「無心之得」。若將此邏輯延伸,中英文、物理化學都應禁止:學好中文寫文章在報章鬧政府;說得一口好英語到外國唱衰香港;學好物理知道向天45度可將汽油彈拋得最遠;學好化學容乜易製造乜彈物彈擲入政府總部。 以上所言,當然是搞笑成分,亦充分表現頭上有「光環」的達官貴人淺見與無知。小婦人草根成性,忍不住重複一次「屙屎唔出賴地硬」為本文作結。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2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換個樣子的愛

暑假搬家,我家孩子最難適應的事,並非上學來回時間的增加,而是睡覺安排的轉變。 我大仔9歲,本來升小前已有自己的睡牀,但因我媽手術急住老人院,為了安置每天來往照顧她的工人姐姐,唯有徵用我大仔的睡房。幾年下來,我和老公及兩子同逼在一張大牀上,因為根本沒地方讓孩子獨立睡。直到搬家,才終於容許孩子們各有自己睡牀。 兒子遇上「睡覺危機」 想不到的是,尚在念幼稚園的弟弟,反而比哥哥更易適應獨自睡覺。當細佬早已呼呼睡去,哥哥卻很多時沒法入眠,無助地說「我睡不着」。也試過多次在睡了一兩小時後,突然像夢遊一樣遊到我牀,才能安睡至天明。 他平時非常獨立,能獨自出門去朋友家,搭車上學也靠自己。可能連他也意想不到,竟然會在夢寐以求的自己房間裏遇上「失眠煩惱」。很明顯,大仔學習獨自睡覺的最佳時機被耽誤了,今天他面對的睡覺分離焦慮,要比幾年前強烈得多。 但最重要的,永遠不是我們以往做了什麼,而是之後我們會做什麼。談這問題時,我盡量正面鼓勵而避免批評,顧全他的面子。我一方面肯定他的感受,明白他的不安,但同時也清楚不能因為諒解他而心軟,再度拖延問題。 談到睡覺,阿仔有點倒退至幼兒的傾向。他試過天真的問,為什麼裝修的時候,沒有為牆壁打洞,讓他可以從自己房裏看到隔壁的媽媽呢?又試過急着下牀時撞到膝頭吃痛,像嬰孩一樣哇哇大哭。 一個新的行為,需要很多次重複才能成為習慣。為了助他重複更多的成功經驗,我建議不如以他很想得到的一套陀螺作為獎勵。只要成功做到最初每周2晚自己一覺睡到天光,然後漸進增加到每周3晚、4晚、5晚,就可以得到獎勵。我特意把一開始的門檻定得很低,讓他有信心可以做到。 阿仔對方案十分雀躍。第一周只需2晚,很快就達標了,他還心急地主動要求即時跳升至一周4晚。不過,他卻在升級後卡住,半夜總是不斷夢遊,最後又遊到爸媽牀上。翌早醒來發現自己昨晚的軟弱,就又自責又驚恐,擔心自己做不到新目標。 阿仔說,他並不知道自己夜裏的夢遊行為。我自己幼時也常常夢遊,走出屋外四處找不知在哪兒打牌的媽媽,最後由街坊哄我回去。我知道,夜裏話事的是潛意識,而潛意識是不受獎勵計劃這一套的。 以愛之語給予安撫 執筆時阿仔也正睡着,在夢中大叫,不久又下牀去了我房。他日間說過,如果自己跑到我牀睡,我要叫他回去。我依言而行,他很不情願的返回自己牀,我唯有用手輕放他的背後和頭頂,他才又平靜下來睡去。 趁他那半夢半醒的狀態,我嘗試柔聲跟他的潛意識說話。我說,孩子你放心,不管媽媽離你有多遠多近,都一樣愛你守護你,我永遠在你心裏。就像你的公公,即使他離媽媽已經很遠很遠,但媽媽知道他永遠都愛着我。那只是換了個樣子的愛,形式變了,但愛本身是不變的。媽媽永遠愛着你。 這時孩子已沉沉睡着,我知道他不會應我,當然也不期望他應我。我只求把愛的話語,說進他的潛意識裏,盼望他能接收。只要他還未能過渡,我願意不嫌其煩,繼續以這愛之語給予安撫。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1期]

詳細內容

笑着去愛:親子倦透透?

  愛是維繫親子關係的必備及重要元素,相信沒有人會不知道或不同意,但現實中似乎有不少父母在親子關係中感到乏力——明明付出了愛,卻未必獲得回報;資訊科技愈發達,鴻溝反而更大,兩代之間溝通障礙重重……難道真的相愛很難、無計可施? 科技愈發達 兩代鴻溝愈大 我期望透過這小方框,借用校園或生活中的小事件,與大家互勉同行,在乏力中仍能輕輕鬆鬆、正面積極地「笑着去愛」,這也是我為欄目命名的原因。 香港的孩子每天大清早回校上課,下課後還有林林總總的活動、才藝訓練,說不定還有額外的補習,難怪不少港孩經常面露疲態。 做父母的,日間已經忙於應付職場各式各樣的要求,甫下班就馬上換一頂帽子,執行各類型的親子任務:檢查功課、做親子作業、收拾玩樂戰場,周末或假日管接管送,把孩子送到不同地點遊玩或學習……全職家庭主婦 (或主夫)的情况也好不到哪裏去, 365天由早到晚,全年無休……要是沒有祖輩或傭工協力的家庭,那種倦,更加不足為外人道。 人只要過度疲勞,面頰肌肉自然繃緊,卯足全力也擠不出一個笑容來;在時間的狹縫中追追逐逐,本想來個輕鬆說笑式提點,一個不小心,又會顰眉蹙額地迅速下達軍令。久而久之,即或對着心肝寶貝,也全無笑意。 抽空做運動 勿盲目填滿時間表 面對這種窘局,到底可以怎樣?我個人有以下心得: 1. 做運動:父母可別輕忽運動。缺乏運動,肌肉長期處於繃緊狀態,時間一旦趕急,身體就愈不懂得放鬆,就不能輕鬆處理更多的事情。同樣道理,孩子缺乏運動,自然會容易生病,也會影響他的表現,為了補救,免不了在課餘加上補習,這樣的循環其實治標不治本。所以,不妨先騰出時間,親子齊做運動,舒展身心之後,大家才會添加能量,才能對症下藥。 2. 作取捨:不要以為自己或孩子是超人特工,無論時間表填得多滿,都能完美達標。家長一定要學會取捨,在琳琅滿目、各具效益的活動中,判別緩急先後,按自己有的空間,只參加那些最能延展你家孩子興趣與能力的,切忌人云亦云、盲從跟風,否則過度忙碌的話,反而模糊失焦,變得麻木,做得再好也沒時間慶祝。試想想,這樣子的生活,你和孩子的肩膊怎會不沉重?你的眉頭豈會不皺?你們的關係哪會不緊張?即使活動只有一項,但盡情投入,做出亮麗的成績,那份滿足感自然帶出笑容,帶來滿足。 希望你坐言起行,立即檢視自己的時間表,抽出不必要的、沒迫切性的,插入親子運動時間,到樓下跑跑圈、散散步,游泳打球,然後拿起鏡子,給自己打氣:「從今天起,我要笑着去愛。」 作者簡介:既愛下廚,又愛羽毛球,臉上永遠掛着陽光式的笑容。相比於學習知識,她更重視孩子的品德,致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以有趣話題讓孩子動腦筋,主動尋找答案。家有兩名女兒,卻昂然走進男孩校園,離開工作多年的安舒區,接受新挑戰。 文:陳美娟(英華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感恩的清單

大約一年多前開始,每天晚上,我都會在睡牀上,跟兩個孩子細數這天的感恩。感恩的事情可以十分微小,事實上,當再微小的事都能讓我們感恩,我們內心只會載着愈來愈多的幸福。 本來,把每晚「微感恩」帶來我家的是我,但結果出來,最堅持晚晚做的,卻是兩個孩子。他們未必會自己想到感恩的事,卻例必要聽完我數說最少十個感恩,然後才帶着滿足入睡。久而久之,他們偶爾也會談一兩件自己感恩的事,令我非常安慰。 在平凡庸碌的生活中,看到值得感恩的事,是一個慢慢建立的習慣。也許一開始會覺得不容易,搔破腦袋也數不出半件好事,但其實關鍵在於自己的意向。只要有足夠的意向,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恩典。 感謝人感謝事 感謝上天 我感恩的事項,通常有幾類,一大類是感謝人,通常感謝他們的都是一些較易察覺的幫忙,例如感謝伯娘幫手由長者中心接嫲嫲回家,讓我不用接完嫲嫲又去接弟弟放學那麼奔波。很多時,我都會感謝兩個孩子,例如感謝哥哥懂得忍耐,在與弟弟吵架時沒有出手用武,又或感謝他們兩兄弟合作,好好收拾地上玩具。每次在感恩清單中數到他們,他們都會很高興。有時,細佬甚至會很期待我感謝他,要求我點名多謝他,我會告訴他要尊重媽媽的選擇,但有時也的確會想到可以多謝他的事情。但為求平衡,感謝哥哥和弟弟的次數大都相同。 另一大類的感恩,就是感謝事。如果這天走運,發生了好事,例如趕車時有驚無險準時上車,自然會為此感恩。但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總不能只有順境才感恩。其實,即使在沒有特別走運的日子,現况也有許多值得感恩的事。嫲嫲患有腦退化,很多事不能照顧自己,但我會跟孩子說,感恩嫲嫲行動方便、出入不用輪椅,感恩她身體大致健康,不會加添我們太多壓力。更感恩她能每天走出房間,在廳裏或露台無所事事閒坐,那表示她活得很寫意。老人家的日子過得好,就是我們後生的福氣。 即使是表面上不如意之事,也可以感恩。這兩天弟弟和我相繼感冒病倒,但我說,感恩我們病得不重,不用去醫院,更感恩我們早在離開中秋節宿營還有幾天的時候就病倒,有足夠時間康復過來,開心度假。兩小子聽我這麼說,都非常同意。 還有一類,就是感謝上天的一切恩賜。我常告訴他們,感恩不用為食水而愁,這個世界許多小朋友要很艱難才能喝上一口乾淨水。感恩有乾爽溫暖的居所,隔住外面的風雨。感恩有家人、有朋友。感恩世界上有光。 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和事。我曾告訴他們,你倆之上還有一個手足,那是媽媽懷的第一個胎,不知性別,就當是你們的姊姊吧。她在媽媽腹中不夠兩個月,就停止發育死去了,媽媽唯有人工流產。雖然她沒有名字、沒有出生,但我們都該感謝她。她的離開,造就了你們兩個的生命,讓你們有誕下來的機會,也讓媽媽學會更加珍惜你們,她是我們看不見的祝福。 這段日子,香港有許多許多的苦難。但即使在苦難中,我還是看到值得感恩的事。我告訴孩子,沒錯外面很亂,無論是示威者或警察,都有很多的暴力,但這陣子的衝擊,激起了許多許多人對香港的愛,人們由衷的高喊「香港加油」,這是前所未見的、值得感恩的。 看到看不到什麼,都是自己的選擇。而我選擇,繼續感恩。 我只是點到即止,沒有跟孩子談得更仔細深入。但在我內心,還是漸漸浮現一張感恩的清單。我看到憤怒,同時我聽見年輕人說,支撐他們抗爭下去的並非一時之憤而是更大的愛。我看到暴力,同時我看見對暴力的譴責和對和平的追求。我看到冲昏的頭腦,也看到高水平的情商與智慧。我看到撕裂和爭拗,也看到前所未見的團結互助。看到謠言之盛,也看到對事實查證的堅持。看到內地民眾對香港的撻伐,也看到有人願意前來落地體驗。看到荒謬和昏庸,也看到因而激發的覺醒。看到漫長的痛苦,也看到人們面對大時代的沉着和成長。看到看不到什麼,都是自己的選擇。而我選擇,繼續感恩。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