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和而不同的家

社會運動延續數月,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崗位。隨着看到愈來愈多的人際撕裂,我終於堅定地看到自己定位——以最冷靜的力量,活出最長久的韌度,盡力扶持所識所愛的人,不問立場地坦誠連繫,而非忌憚相避。 正是懷着這個渴望連繫的心,我體驗了在家中「求同存異」的寶貴歷程。當此亂世,我覺得很值得分享。 好些朋友都說,慶幸自己一家屬於「同溫層」,不用面對同牀異夢之苦。我沒有這樣的「同溫層」,我跟老公,一個黃一個藍。但我不甘心,難道沒有「同溫層」就不能活出美好家庭嗎?我是那麼易在崎嶇路上放棄的人嗎?我知道,這是上天給我的修煉。我也感謝上天出一條較難的人生題目給我,讓我的人生過得「更有意思」。 早幾個月,我們一直避重就輕,很少交換意見。當然,即使盡量迴避,偶爾老公不經意的一兩句話,還是會令我不好受。 不過,我清楚自己想「活成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渴望自己負責任,在能力範圍內對各方資訊都盡力查證,而且兼聽不同立場。不能確定的事,容許甚至鼓勵自己「存疑」,不急於下結論。即使對自己眼看很真確的事,都提醒自己,其他人可以看法不同,不要咬定是誰對誰錯。尊重別人,如同我尊重自己。滋養愛,而非恨。 我是以盡力明白我老公的心態,去跟他相處。例如我知道他是九型人格學中的9號仔,非常着重和諧、平衡,也有側翼1號仔的執著。幼時習得的模式,令他日常慣於迴避社交衝突,但一旦嚴正表態,就會伴以頗強烈的對抗情緒,令聽者不舒服。那一刻他不是針對我,他只是肉緊而已。 打開心扉溝通 關係更親密 感謝這兩年的身心靈學習,從前也許我內心會暗暗渴望他改變,以為「他的問題是絆住我幸福的關鍵」。但現在的我,知道「我才是自己幸福的全部關鍵」,關鍵是我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如何創造親密關係。我可以非常安心地,完全尊重和接納他的想法和模式,完全不期望他改變。 同時我知道,即使我明白他,也可以跟他不同,我們不必一樣。我內心足夠堅強,可以既肯定自己,也肯定對方。我會在他的立場背後,看到他的美好出發點。我沒有跟他說過這些話。我只是相信,只要我有這個心念,他就會感受到,會明白我這個「求同存異」的心意。 終於,上周某一晚,老公趁孩子睡着後,主動跟我傾至黎明。他說,對社會充滿仇恨很痛心,很希望我們孩子的心靈盡量少沾仇恨。他只想孩子能知道世上可以同時有許多立場,不存偏見,最後孩子選哪一套,跟他是否一樣,他完全沒所謂。對於這想法,他很想聽我的意見。 我完全不是為了批判、證明誰對誰錯,而是想溝通、想互相理解、想我們關係更親密。 我發自內心欣賞他,說感受到他的開放和真誠、對孩子的愛、對我的信任。我們沒有談彼此政見的不同,我們都太了解對方想法了,而且那不是最重要。我們一起確認「求同存異」的目標。我也坦白告訴他,以往他的表達模式曾經令我難受。我完全不是為了批判、證明誰對誰錯,而是想溝通、想互相理解、想我們關係更親密。他很虛心的聽我意見,說願意留意自己這問題。就是這樣,我們敞開心扉,解開了好些結。 我們真的連繫上,儘管政見不同,但愛家、愛對方、愛孩子、愛社會的心是一致。我甚至覺得,雖然時日這麼紛亂艱難,但我倆的關係,此刻卻處於從沒試過那麼好的狀態。我們有信心,可以為孩子創造和諧美好的家。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3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校長唔易做

前一陣子寫過〈教師呢碗飯唔易啃〉,原來不單教師任人捽,就算在校內號令天下的校長也不易為。宋代詞人晏殊有「太平宰相」美號,天下昇平,位極人臣,得閒填詞寫詩,興到時「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羨煞人也。王師奶認為校長處境相似,平日一呼百諾,倘教師勤奮敬業,學生動靜皆宜,公開試狀元三數,叩門申請表呎幾高,得閒接受電台報章訪問,暢談治校心得,「太平校長」與「太平宰相」,古今相映。 世事風雲,盛極必衰,無永享的太平。近日香港藍黄干戈,禍延教育圈。有人將亂局入通識數,累得董伯伯後悔當年太任情,批准通識教育匆匆上馬,致使今日滿街滿巷都是花果山子孫。又有一群議員鬧班學生不讀歷史,以至全無愛國心,似乎將所有責任推晒落教育身上。王師奶幼時常跟老媽睇粵語長片,每逢看到麥基為非作歹,作奸犯科,或是林鳳酒後失身,被壞蛋馮應湘逼落風塵,一定聽到吳楚帆字正腔圓,一字一字的說:「這是社會的錯。」小婦人其時一嚿雲,心想:明明是麥基馮應湘的錯,怎會說是社會的錯?社會是什麼,圓的,扁的?現在社會有難,有權有勢的人又將一切責任入晒教育數。校長、教師無一倖免,教育局長首當其衝。 幫學生又死 禁制學生又死 庸人厚福,此語不虛。吳克儉在任時畀人話佢「唔得掂」,你咪理,佢袋往2000幾萬俸祿,陽光海灘,掂過碌蔗;反觀楊潤雄,雖然是慢郎中,但橫睇掂睇都企理過吳克儉,可惜官不逢時,反送中風波一起,通識、歷史即成箭靶,楊潤雄成了孔明借箭的稻草人,滿身是箭。一時話佢縱容教師,一時話歷史唔必修;眨下眼又話通識唔應該必修。指手畫腳的多是口水多知識少的盲毛,但眾口悠悠,三人言之成虎,萬方無罪,罪在教育。教師呢碗飯固然唔易啃,也不要以為校長可以逍遙。 學生嗌罷課,教育局要校長?實,不要讓教師煽風點火,不可讓學生胡作妄為。其時也,校長可以點做?如果高壓不准罷課,咁你準備班花果山居民作反;倘若擺出民主風度,罷也好,不罷也好,自由至上,一樣死,畀自由予人,必畀自由累死。家長也有黃藍之別,順得哥情失嫂意;你不是教師的知心人,他們的心是黃是藍不得而知,只能收斂平時氣焰,低聲下氣請他們持平中立。學生不罷課,卻在上課前在校門口拉人鏈,高唱《願榮光歸香港》,上課預備鈴聲一響,乖乖入課室,寓抗議於服從,身為校長,唯有咕聲吞咗佢,平日的威風飄吖飄,飄上三十三天,九宵雲外。 以上都是小事,十一國慶照例舉行升旗禮,太平時光,升旗禮一定無問題,但近月氣氛熾熱如火焰山,紅旗一升,情况不敢想像,或噓聲四起,或背旗而立,如此場面,如何處理?升旗禮是愛國的表達,教育局認為儀式不可廢,學校一定要升旗。但今日局勢,真可能出現尷尬埸面,校長點做?倘若取消升旗禮,學校會受到教育局如何懲罰?升旗禮出現不愉快事件,學校又如何懲處學生?如此莊嚴的升旗儀式,學生唔肯做,老師唔敢做,官命難違,有校長要御駕親「升」。唉!校長唔易做吖!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3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難搞身後事

  「Son姐,家中有親人過世,大家都各自為先人用什麼宗教大殮而傷和氣。好想Son姐你用篇幅寫這方面問題,給大家參考。家中一員係基督徒,希望過世的人一齊信,就算已表明立場,佢仍然不停不停講,令到大家關係不好。大前提是先人是信道教,亦是位道生?!」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清官難審家庭事,你呢個問題真係難上加難! 雖然幾時死、點樣死,無人可以預知,肯定知道的是我們都會死。死,是每個人人生的必然終結。不是我百無禁忌,而是根本沒有辦法迴避,所以何須迴避? 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生時講清楚自己究竟想點。不過即使講明自己想點,原來家人依然有權不遵守。生前即使自願簽了器官捐贈同意書,只要死後家屬不同意,也一樣可以推翻!我想來想去都不明白,為什麼器官捐贈同意書不能像遺囑一樣,得到法律上的認可保護和保障? 這位讀者所講的情况,在我親戚家中亦曾發生。老人家是虔誠道教徒,家中設有神壇供奉,還有地主神主牌。因為子女中有虔誠基督徒,希望他日有機會和父母同在天家,老人家住院期間,已不斷安排教友和院牧探訪游說。結果搞出大龍鳳,老人家大發脾氣,連教徒兒媳也一起趕走。不歡而散,而一家人的關係亦大不如前,各自心中都有條刺。何苦呢? 宗教和婚姻一樣 講的是尊重 講到底,即使一家人關係如何親密也好,怎樣為對方着想也好,但其實宗教和婚姻一樣,講的是尊重,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尤其是老人家,年紀愈大,本來就會愈固執,信了一輩子的道教,怎能貿貿然改信其他宗教?勉強,亦勉強不來。 親人過世之前,如果有表明身後事是採用什麼宗教形式舉行,遺願理應和遺囑一樣,應根據先人的指示執行。否則,先人信奉道教,亦是位道生,喪禮可以採用道教形式進行,亦可在沒有任何宗教形式之下舉行。 不怕得罪照直講,其實逝者已矣,不管用什麼形式搞喪禮,都是做給其他人看,尊重死者的話,就讓他莊嚴安靜地走完他人生的最後一程。 我母親生前拜神佛,亦有去教堂,正如她所講,入廟拜神,入屋叫人,是禮貌也是尊重,但求平安心安就好。至於死後安排,她很豁達瀟灑,人死如燈滅,一早講好死在哪裏,葬在哪裏,也毋須搞任何儀式。本來講好死後捐遺體做大體老師,沒想到最後竟然如她所願,在旅途中說走就走。我遵從母親吩咐,就地火化,一半灰撒落黃河,繼續走她未走完的旅途。而另一半則帶回港,放在她生前最愛去的地方。 至於我自己,一早已和一對子女及我的至親好友們講清楚,拒絕任何儀式,毋須在殯儀館敲鑼打鼓,可以的話,就捐出遺體讓我做最後一次老師。否則火化之後,就和母親一樣,一切隨風就好。死前講清楚,死後無煩惱。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2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直資慘變練功房

  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公營中小學教師全面學位化,贏得教育界無數掌聲,但筆者卻看到一個隱憂,就是一般直資學校會再難以吸引人才,最終變成新手的練功房。 現時,津貼學校的教師大都是常額制,直資學校根本提供不了這張「長期飯票」。對任何有年資的教師而言,要他們到直資學校服務的吸引力一定大減。所以過往直資學校一直以全校學位教師為招徠,配合與津校同等的強積金供款,以此吸引教師留守該校。現在推行全港教師學位化,把一般直資學校招攬人才的賣點都對冲掉。大量有經驗的直資學校教師,都積極考慮轉歸津貼學校的行列。直資學校的斷層,相信會在這兩三年浮現。 資深教師投奔津校 而在人口下降,常額教席難求的情况下,新任教師當然會申請直資教席。因此,直資學校有很大機會成為新任教師的練功房。當教師師承出山,為求安穩就會離開直資轉投津校,此乃人之常情。但對直資學校、家長及學生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 讀者可能會認為直資學校的管理有彈性,校方大可透過薪酬制度,如獎金、加薪及滿約酬金應對教師流失的問題。但是,現時很多直資學校都是「平民」學校。他們並不富裕,根本承擔不了高昂的教師薪酬。事實上,這些學校當初轉為直資的原因,大多都是想增加在資源調配、課程設計和收生方面的彈性,為教育學生提供另一出路。然而,在爭取教育「自主」的路途上,極有可能令他們陷入流失具經驗教師(質量)的困局,以致高不成、低不就。最終受害的,還是學生和家長。 平民直資校難保質素 筆者不禁要問,是制度成就了直資學校,還是直資學校陷入了不可逆轉的漩渦?到最後,直資學校會否因人才問題而影響收生?又應否讓部分直資回歸津貼?還是為有困難學校提供援助?若出手相助,又會否對資助學校不公? 當然,尚有很多因素影響教學的素質,但教育界對「直資練功房」這個議題不能置之不理。筆者認為,直資學校的管理層在未來的數年間,應積極思考如何建構團隊的向心力,盡力減少人才流失。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通識科又成箭靶

王師奶覺得啲官同議員好hea,有嘢搞唔掂就A字膊,一係搵職位較低啲官仔鯁咗佢,一係搵個與事實無關的乜冬冬藉口入佢數。總而言之,唔關我事,千錯萬錯,阿啦無錯。小婦人雖然下筆草根,但措詞尚屬斯文,好唔想用「屙屎唔出賴地硬」來形容,但一時三刻,確實找不到比這句廣東話更傳神的用詞。 逆權運動升溫,通識科又成箭靶,早前董建華爺爺話「我自己也睇漏了眼」,悔恨當年任內推行通識教育,以致釀成一班甩繩馬騮。通識大旗手羅范椒芬撲身而出,否認通識與當前局勢有關;王師奶曾為文勸慰鬚眉俱白的前特首毋須自責,誰能預測20多年後的事!小婦人從一開始就不贊成在中學推行通識教育,不贊成的理由並非像廟街盲公陳可預測未來,而是反對羅范在不備糧草、精兵與東風之下匆匆上馬。也許她急於求成,也許她順從上意,絕對想不到當年的Boss在今日竟耍出一招亢龍有悔。 有媒體訪問過今年DSE所有狀元,大都否認通識影響他們的政見決定,多數認為通識使他們對時事分析有更理智的審判。市面確有通識單元的書籍出售,且售價不菲。王師奶應稱之為「教科書」抑或「參考書」?以小婦人理解,凡教科書都要依課程委員會規定編寫,又要送審,獲批准後才可列入學校用書單上,過程複雜嚴格。市面出售的有關通識書籍,毋須送檢,充其量只算是參考書,既是參考,可用可不用。猶記推行通識初期,因內容隨時間迅速演變,一致認為不宜採用課本,以免畫地為牢自困。現因修例風波將通識擺上枱,是不是和「不要將政治帶入學校」這思維互相矛盾? 課本是死的 人腦是活的 有關通識消息一籮籮:官氣十足的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說以「特事特辦」方式,為從不需送審的通識參考書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有人提供「服務」,又屬自願性質,唔參加豈非好蝕底?利之所在,出版社都怕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有通識教師擔心影響書籍內容概念和議題的選取,令出版社自我審查。王師奶認為老師們多此一憂,課本是死的,人腦是活的,老師們最緊要持平,不偏不倚,鋪陳事實,讓學生理智解讀。參考書啫,何必緊張!退一萬步說,所有教科書都送審喇,乜嘢可教,乜嘢不可教,都係由教育局話事,又唔爭在多一部半部,否則好容易惹人誤會,以為別有用心。 王師奶唔敢談政治,一怕驚老爹生氣,二怕口舌招尤,但見官老爺及尊貴的議員們踩到條鹹水草就當係青竹蛇,睇見班學生唱《願榮光歸香港》及在校門玩吓人鏈,就一切入晒通識數,無異將通識視作會咬死人的青竹蛇,看來當年的通識大旗手羅范椒芬和李國章也不虞有此「無心之得」。若將此邏輯延伸,中英文、物理化學都應禁止:學好中文寫文章在報章鬧政府;說得一口好英語到外國唱衰香港;學好物理知道向天45度可將汽油彈拋得最遠;學好化學容乜易製造乜彈物彈擲入政府總部。 以上所言,當然是搞笑成分,亦充分表現頭上有「光環」的達官貴人淺見與無知。小婦人草根成性,忍不住重複一次「屙屎唔出賴地硬」為本文作結。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2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換個樣子的愛

暑假搬家,我家孩子最難適應的事,並非上學來回時間的增加,而是睡覺安排的轉變。 我大仔9歲,本來升小前已有自己的睡牀,但因我媽手術急住老人院,為了安置每天來往照顧她的工人姐姐,唯有徵用我大仔的睡房。幾年下來,我和老公及兩子同逼在一張大牀上,因為根本沒地方讓孩子獨立睡。直到搬家,才終於容許孩子們各有自己睡牀。 兒子遇上「睡覺危機」 想不到的是,尚在念幼稚園的弟弟,反而比哥哥更易適應獨自睡覺。當細佬早已呼呼睡去,哥哥卻很多時沒法入眠,無助地說「我睡不着」。也試過多次在睡了一兩小時後,突然像夢遊一樣遊到我牀,才能安睡至天明。 他平時非常獨立,能獨自出門去朋友家,搭車上學也靠自己。可能連他也意想不到,竟然會在夢寐以求的自己房間裏遇上「失眠煩惱」。很明顯,大仔學習獨自睡覺的最佳時機被耽誤了,今天他面對的睡覺分離焦慮,要比幾年前強烈得多。 但最重要的,永遠不是我們以往做了什麼,而是之後我們會做什麼。談這問題時,我盡量正面鼓勵而避免批評,顧全他的面子。我一方面肯定他的感受,明白他的不安,但同時也清楚不能因為諒解他而心軟,再度拖延問題。 談到睡覺,阿仔有點倒退至幼兒的傾向。他試過天真的問,為什麼裝修的時候,沒有為牆壁打洞,讓他可以從自己房裏看到隔壁的媽媽呢?又試過急着下牀時撞到膝頭吃痛,像嬰孩一樣哇哇大哭。 一個新的行為,需要很多次重複才能成為習慣。為了助他重複更多的成功經驗,我建議不如以他很想得到的一套陀螺作為獎勵。只要成功做到最初每周2晚自己一覺睡到天光,然後漸進增加到每周3晚、4晚、5晚,就可以得到獎勵。我特意把一開始的門檻定得很低,讓他有信心可以做到。 阿仔對方案十分雀躍。第一周只需2晚,很快就達標了,他還心急地主動要求即時跳升至一周4晚。不過,他卻在升級後卡住,半夜總是不斷夢遊,最後又遊到爸媽牀上。翌早醒來發現自己昨晚的軟弱,就又自責又驚恐,擔心自己做不到新目標。 阿仔說,他並不知道自己夜裏的夢遊行為。我自己幼時也常常夢遊,走出屋外四處找不知在哪兒打牌的媽媽,最後由街坊哄我回去。我知道,夜裏話事的是潛意識,而潛意識是不受獎勵計劃這一套的。 以愛之語給予安撫 執筆時阿仔也正睡着,在夢中大叫,不久又下牀去了我房。他日間說過,如果自己跑到我牀睡,我要叫他回去。我依言而行,他很不情願的返回自己牀,我唯有用手輕放他的背後和頭頂,他才又平靜下來睡去。 趁他那半夢半醒的狀態,我嘗試柔聲跟他的潛意識說話。我說,孩子你放心,不管媽媽離你有多遠多近,都一樣愛你守護你,我永遠在你心裏。就像你的公公,即使他離媽媽已經很遠很遠,但媽媽知道他永遠都愛着我。那只是換了個樣子的愛,形式變了,但愛本身是不變的。媽媽永遠愛着你。 這時孩子已沉沉睡着,我知道他不會應我,當然也不期望他應我。我只求把愛的話語,說進他的潛意識裏,盼望他能接收。只要他還未能過渡,我願意不嫌其煩,繼續以這愛之語給予安撫。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1期]

詳細內容

笑着去愛:親子倦透透?

  愛是維繫親子關係的必備及重要元素,相信沒有人會不知道或不同意,但現實中似乎有不少父母在親子關係中感到乏力——明明付出了愛,卻未必獲得回報;資訊科技愈發達,鴻溝反而更大,兩代之間溝通障礙重重……難道真的相愛很難、無計可施? 科技愈發達 兩代鴻溝愈大 我期望透過這小方框,借用校園或生活中的小事件,與大家互勉同行,在乏力中仍能輕輕鬆鬆、正面積極地「笑着去愛」,這也是我為欄目命名的原因。 香港的孩子每天大清早回校上課,下課後還有林林總總的活動、才藝訓練,說不定還有額外的補習,難怪不少港孩經常面露疲態。 做父母的,日間已經忙於應付職場各式各樣的要求,甫下班就馬上換一頂帽子,執行各類型的親子任務:檢查功課、做親子作業、收拾玩樂戰場,周末或假日管接管送,把孩子送到不同地點遊玩或學習……全職家庭主婦 (或主夫)的情况也好不到哪裏去, 365天由早到晚,全年無休……要是沒有祖輩或傭工協力的家庭,那種倦,更加不足為外人道。 人只要過度疲勞,面頰肌肉自然繃緊,卯足全力也擠不出一個笑容來;在時間的狹縫中追追逐逐,本想來個輕鬆說笑式提點,一個不小心,又會顰眉蹙額地迅速下達軍令。久而久之,即或對着心肝寶貝,也全無笑意。 抽空做運動 勿盲目填滿時間表 面對這種窘局,到底可以怎樣?我個人有以下心得: 1. 做運動:父母可別輕忽運動。缺乏運動,肌肉長期處於繃緊狀態,時間一旦趕急,身體就愈不懂得放鬆,就不能輕鬆處理更多的事情。同樣道理,孩子缺乏運動,自然會容易生病,也會影響他的表現,為了補救,免不了在課餘加上補習,這樣的循環其實治標不治本。所以,不妨先騰出時間,親子齊做運動,舒展身心之後,大家才會添加能量,才能對症下藥。 2. 作取捨:不要以為自己或孩子是超人特工,無論時間表填得多滿,都能完美達標。家長一定要學會取捨,在琳琅滿目、各具效益的活動中,判別緩急先後,按自己有的空間,只參加那些最能延展你家孩子興趣與能力的,切忌人云亦云、盲從跟風,否則過度忙碌的話,反而模糊失焦,變得麻木,做得再好也沒時間慶祝。試想想,這樣子的生活,你和孩子的肩膊怎會不沉重?你的眉頭豈會不皺?你們的關係哪會不緊張?即使活動只有一項,但盡情投入,做出亮麗的成績,那份滿足感自然帶出笑容,帶來滿足。 希望你坐言起行,立即檢視自己的時間表,抽出不必要的、沒迫切性的,插入親子運動時間,到樓下跑跑圈、散散步,游泳打球,然後拿起鏡子,給自己打氣:「從今天起,我要笑着去愛。」 作者簡介:既愛下廚,又愛羽毛球,臉上永遠掛着陽光式的笑容。相比於學習知識,她更重視孩子的品德,致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以有趣話題讓孩子動腦筋,主動尋找答案。家有兩名女兒,卻昂然走進男孩校園,離開工作多年的安舒區,接受新挑戰。 文:陳美娟(英華小學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感恩的清單

大約一年多前開始,每天晚上,我都會在睡牀上,跟兩個孩子細數這天的感恩。感恩的事情可以十分微小,事實上,當再微小的事都能讓我們感恩,我們內心只會載着愈來愈多的幸福。 本來,把每晚「微感恩」帶來我家的是我,但結果出來,最堅持晚晚做的,卻是兩個孩子。他們未必會自己想到感恩的事,卻例必要聽完我數說最少十個感恩,然後才帶着滿足入睡。久而久之,他們偶爾也會談一兩件自己感恩的事,令我非常安慰。 在平凡庸碌的生活中,看到值得感恩的事,是一個慢慢建立的習慣。也許一開始會覺得不容易,搔破腦袋也數不出半件好事,但其實關鍵在於自己的意向。只要有足夠的意向,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恩典。 感謝人感謝事 感謝上天 我感恩的事項,通常有幾類,一大類是感謝人,通常感謝他們的都是一些較易察覺的幫忙,例如感謝伯娘幫手由長者中心接嫲嫲回家,讓我不用接完嫲嫲又去接弟弟放學那麼奔波。很多時,我都會感謝兩個孩子,例如感謝哥哥懂得忍耐,在與弟弟吵架時沒有出手用武,又或感謝他們兩兄弟合作,好好收拾地上玩具。每次在感恩清單中數到他們,他們都會很高興。有時,細佬甚至會很期待我感謝他,要求我點名多謝他,我會告訴他要尊重媽媽的選擇,但有時也的確會想到可以多謝他的事情。但為求平衡,感謝哥哥和弟弟的次數大都相同。 另一大類的感恩,就是感謝事。如果這天走運,發生了好事,例如趕車時有驚無險準時上車,自然會為此感恩。但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總不能只有順境才感恩。其實,即使在沒有特別走運的日子,現况也有許多值得感恩的事。嫲嫲患有腦退化,很多事不能照顧自己,但我會跟孩子說,感恩嫲嫲行動方便、出入不用輪椅,感恩她身體大致健康,不會加添我們太多壓力。更感恩她能每天走出房間,在廳裏或露台無所事事閒坐,那表示她活得很寫意。老人家的日子過得好,就是我們後生的福氣。 即使是表面上不如意之事,也可以感恩。這兩天弟弟和我相繼感冒病倒,但我說,感恩我們病得不重,不用去醫院,更感恩我們早在離開中秋節宿營還有幾天的時候就病倒,有足夠時間康復過來,開心度假。兩小子聽我這麼說,都非常同意。 還有一類,就是感謝上天的一切恩賜。我常告訴他們,感恩不用為食水而愁,這個世界許多小朋友要很艱難才能喝上一口乾淨水。感恩有乾爽溫暖的居所,隔住外面的風雨。感恩有家人、有朋友。感恩世界上有光。 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和事。我曾告訴他們,你倆之上還有一個手足,那是媽媽懷的第一個胎,不知性別,就當是你們的姊姊吧。她在媽媽腹中不夠兩個月,就停止發育死去了,媽媽唯有人工流產。雖然她沒有名字、沒有出生,但我們都該感謝她。她的離開,造就了你們兩個的生命,讓你們有誕下來的機會,也讓媽媽學會更加珍惜你們,她是我們看不見的祝福。 這段日子,香港有許多許多的苦難。但即使在苦難中,我還是看到值得感恩的事。我告訴孩子,沒錯外面很亂,無論是示威者或警察,都有很多的暴力,但這陣子的衝擊,激起了許多許多人對香港的愛,人們由衷的高喊「香港加油」,這是前所未見的、值得感恩的。 看到看不到什麼,都是自己的選擇。而我選擇,繼續感恩。 我只是點到即止,沒有跟孩子談得更仔細深入。但在我內心,還是漸漸浮現一張感恩的清單。我看到憤怒,同時我聽見年輕人說,支撐他們抗爭下去的並非一時之憤而是更大的愛。我看到暴力,同時我看見對暴力的譴責和對和平的追求。我看到冲昏的頭腦,也看到高水平的情商與智慧。我看到撕裂和爭拗,也看到前所未見的團結互助。看到謠言之盛,也看到對事實查證的堅持。看到內地民眾對香港的撻伐,也看到有人願意前來落地體驗。看到荒謬和昏庸,也看到因而激發的覺醒。看到漫長的痛苦,也看到人們面對大時代的沉着和成長。看到看不到什麼,都是自己的選擇。而我選擇,繼續感恩。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9期]

詳細內容

音樂兒童:免費課程培育 台上載歌載舞 童Sing童戲 音樂薰陶獲正能量

《童Sing童戲 MUSIC Stand by Me》早於2017年首演,當時觀眾反應熱烈,贏得不少掌聲。 學樂器已成為很多孩子的指定進修項目,既可陶冶性情,也可令履歷更亮麗,很多家長樂於讓子女學音樂。不過,音樂的力量不止於此,畢業於演藝學院的龐氏姊妹,相信音樂可以改變兒童,甚至可影響社會,因而啟發她們6年前創辦「音樂兒童基金會」(下簡稱基金會),為基層兒童提供免費音樂課程,從藝術中培養出正能量。而今個9月,基金會更舉行名為《童Sing童戲 MUSIC Stand by Me》音樂劇,讓孩子展現成果,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文︰許朝茵      攝︰蘇智鑫 場地提供︰英華書院 這天在英華書院的禮堂內,數十個小朋友在禮堂內跑來跑去,因《童Sing童戲 MUSIC Stand by Me》的音樂劇正在這裏排練,負責現場管弦樂演奏的樂手在台上作伴奏,台下的小演員則排演音樂劇,載歌載舞。雖然小演員偶然出現走錯位、忘記對白等蝦碌場面,但全部人也認真投入,跟足導演指示。 音樂劇以基金會的日常作故事大綱,龐曉虹(圖)擔演慈善家捐出樂器,她第一次參與基金會演出,覺得每個孩子表現很好很乖,大家也建立出默契,亦願意為團隊付出。 150小演員 家長齊參與 參與的小朋友超過150個,分別擔當演員、管弦樂手及合唱團成員,全部是獲免費音樂課程的學生。音樂劇的編劇及導演何敏儀(Jenus)指出,今次演出是以基金會的日常運作做藍本,當中一個主角的職業是記者,會以第一身角度,了解這些受惠孩子,在家庭及音樂上面對的種種挑戰,以及如何克服。不過,她強調故事內容不會令人感覺沉重,「劇中不會賣弄煽情及慘情,我只想讓觀眾看到,孩子在絕處逢生時的毅力,打動他們心靈,同時讓他們反思自己的生活,有沒有盡可能發揮自己才能」。 是次演出,除了有小演員外,家長也有份參與,Jenus解釋今次特別安排多名家長,一起參與台前幕後不同崗位,「透過音樂劇,讓親子間有共同話題,雙方可以互相分享,拉近孩子與家長的關係,變得更親近」。 龐氏三姊妹今次聚首一堂,三妹Grace(左)作演員、大家姐Annike(右)是監製、二姐Monique(中)是藝術總監,各有一職。 專業演員帶領 助展現成果 然而受惠兒童及家長,始終是業餘性質,要演出成功,需要有多名客席專業演員帶領,當中包括藝人張崇基、張崇德,以及基金會創辦人胡龐倩渝(Monique)及龐秋雁(Annike)的妹妹——龐曉虹(Grace),她亦是畢業於演藝學院,但移居美國多年,今次受兩位家姐邀請參與演出,扮演一名充滿土豪味的闊太,劇中一舉一動也充滿搞笑色彩。 小演員排演時,不時走錯位,需要導師在旁提點,但他們態度認真投入。 《童Sing童戲 MUSIC Stand by Me》是基金會第2次重演的音樂劇,首演於2017年,今年再度演出,Annike表示,演出是想展現孩子在音樂上的成果,除讓他們嘗試踏上舞台外,也可接觸不同階層人士,學習與人相處,擴闊眼界。「除了音樂劇外,基金會也舉辦不同活動,如欣賞電影或藝術展覽等,希望以不同的藝術,協助孩子建立信心,訓練社交技巧等。」 何敏儀 今次有張崇基(左)、張崇德(右)特別演出,可展現出兄弟情,切合音樂劇以「家庭」為主題。 Annike與二妹Monique於2013年成立基金會,創辦理念之一,是源於Monique的信念,她深信音樂可以改變兒童,因為她自己正正是一個成功例子。Monique指出,她爸媽是做小販,收入不穩定,雖然一家人也喜歡音樂,但沒有閒錢供她學。後來學校有位教師送她二手鋼琴,生活開始出現轉變。「我兒時讀書成績差,自信心低,更不擅於表達自己,甚至說話時有口吃,後來看到自己琴藝日漸進步,加上中學時期,被老師選為校內早會的『司琴』,才真正感受到學懂彈琴,就像是學多門技能,讓自己有多一個發揮的機會,並慢慢重拾自信。而在課餘時也有教琴,幫補生計之餘,亦有助鍛煉自己的說話技巧,漸漸擺脫了口吃問題。」 演出時有管弦樂手作現場伴奏,雖然全是小人兒,但水準不俗。 享受音樂 改變成長增自信 音樂提升了Monique自信,她也相信音樂可以幫助其他孩子成長。「我深信音樂可以改變兒童成長,也可改變社會,縱使這是一個漫長的轉變。但只要孩子多聽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喜悅,從而培養出良好品格,便可引發正能量,也可感染爸媽感受到這份歡樂,促進家庭和諧。所以我們也不時舉行音樂快閃活動,帶小朋友落區,以快閃形式表演,為社區增添歡樂之餘,也令整個社會增添正能量。」 排練《童Sing童戲 MUSIC Stand by Me》令台前幕後各人的感情增進不少。 基金會致力為有經濟困難的基層兒童提供免費音樂教育,服務地區從最初的深水埗區開始,至今已擴展到本港6個地區,而在8個服務中心,每月更為超過1300名兒童提供免費音樂教育。而實際上很多兒童,經過音樂的薰陶,言行舉止改變了。Annike指出,之前有個小妹妹常穿校服來基金會學音樂,甚至於冬天時穿校褸上堂。她感到奇怪,因而問那女孩,才知她最保暖的衣物便是校褸,再細問下,了解到女孩食飯也是有一餐沒一餐,故Annike每次上課時,會買很多麵包請一眾學生食。「過了一段時間後,透過音樂學習,女孩個性也變得開朗,說話多了,更會主動教其他師弟師妹學習。」 小演員心聲 ◆陳卓瑶(15歲) 堅持獲成就感 改善壞脾氣 卓瑶2013年已加入基金會的合唱團,屬於老臣子,「我自幼喜歡唱歌,剛剛加入基金會時,因定期在放學後要再去合唱團,感覺疲累,有些抗拒。但後來堅持學習,更慢慢愛上音樂,愈唱愈投入。每次和團員練歌,表現理想時,會獲導師稱讚,因而產生出成就感,連帶自己的性格也有所改變。以前我很易發脾氣,但自從學了音樂後,和團員合作時,開始學懂包容別人,更要互相幫助及培養出責任感,因此脾氣開始收斂,人也變得開心了。」現時她考取了一些聲樂資格,希望未來可向音樂之路進發。 ◆譚婷勻(10歲) 表現進步 盼繼續台上表演 同樣是合唱團成員的婷勻,加入基金會已5年,當初由媽媽帶她去,在基金會內認識了很多朋友,「兩年前《童Sing童戲 MUSIC Stand by Me》上演時,我也有份演出,今次可以再次參與,覺得自己表現有進步,很開心。我今年讀小五,升上中學後,讀書功課可能更忙,但也盡力抽時間唱歌,希望將來可以繼續在台上表演」。 ■INFO 《童Sing童戲 MUSIC Stand by Me》 日期︰9月14日(周六)、15日(周日) 時間︰下午3:00至4:30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票價︰$480 / $280 / $150 節目查詢:9882 7926 票務查詢:3761 6661 慈善特別場 日期︰9月14日(周六) 時間:晚上7:30至9:00 票價︰$1000 / $800 / $500 / $280 / $150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星星寄我心

我的文章每兩星期登一次,尤其是在這時局急變的日子,下筆時所知的已是明日黃花。無奈時局在短期內難有轉向,甚至恐怕愈來愈壞。上篇文章寫在721元朗黑夜之後,當時又豈會想到有811的儼如警察暴走之夜。 那晚許多人都睡不着。心中太痛,我寫了似詩非詩的幾句,勉勵自己不要失掉希望: 漆黑曠野鬼神泣 心顫悶熱路難行 不願抱頭哭泥垢 唯怕仇恨蓋人心 靜極抬首 我把意志寄星辰 不知道日子還會有幾荒唐,而我關心的是,人們會以何力量捱過這段苦路。早陣子,我在一個心靈工作坊中解開多年心結——深深害怕憤怒的心結。我發現,那根源是我從來不能接受自己可以對已過世的父親憤怒,我覺得一個那麼愛我、我又那麼愛他的人,我是絕對不能對他憤怒的。心結解開後,我終於明白到憤怒是自然而生的,更是支撐我勇敢表達的重要力量。 但憤怒的力量,只能支撐一時。勇敢表達之餘,也需要愛與慈悲的力量始能和解。我接受自己可以表達爸爸對我們的傷害,同時我也深深諒解爸爸的種種難處,我對爸爸的愛不減。這樣,我內心終取得圓滿的和解。 社會需要內在和解 若把社會集體看成是一個大我,這個大我現在最需要的也是內在的和解。是的,政府和警隊太多的作為應予強烈批評,我們當下的憤怒,支撐着許多人去做平生未嘗的勇敢表達。 但同時,我也深刻感受到,在政府無能、警隊濫暴之下那底層的恐懼。事實上,愈是狂暴,往往愈是代表深埋恐懼;大自然裏的動物如此,人類也是如此。 我們不得不看清一個事實——他們也受苦了。大家都受苦了。 責罵只會弄巧反拙 如果我們願意這麼看,警隊集體的心理狀態其實已倒退至如同受創的小孩,政府展現的是猶如小學雞的精神面貌。一切偏差扭曲的行為,其實都是內心求助的信號。面對這樣的孩子,一味責罵只會弄巧反拙,他們也需要同情、支持和治癒。 的確,這段日子太多暴行令人髮指,難道這些都可以不計較嗎?誠然,暴行和不公義是要譴責的。同時我想說,在這幾年養育孩子的學習中,我學懂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對事不對人。我譴責你的行為,而不是你這個人。我學會了跟孩子說,你的做法太過分,令我很氣憤,我痛罵你這個行為。但你還是我的好孩子,我仍然深深愛你,相信你的行為可以變好。關係,毋須破裂。 我知道,要轉念以同樣的慈愛去看警察,真的很難很難。我只是覺得,我們每一個,都是社會集體的一部分。政府、警隊都是社會的骨肉肢體。當肢體出了大毛病,我們會選擇唾罵和放棄,還是選擇以愛祈求它的復元? 現在,肢體真的病得很重,那也反映了整體都病得很重。大家都非常非常需要減壓。唯有靜下心來,方能生出治病的智慧。願上天賜我們更大的鎮靜,面對這個病的考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