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創校長:從烏干達學習復和

一年一度,來自烏干達的兒童合唱團Watoto在剛過去的11至12月再次來港。很多學校、教會及社區中心也會邀請這班非洲孤兒表演,讓孩子的喜樂及生命感染觀眾,亦好叫嬌生慣養的香港孩子,明白物質其實得來不易,應學習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 但2019年11月的香港,一切變得與過往不同。香港很多主要交通在11月癱瘓了;學校在11月停課了;晚上的香港變得非常不適合家長帶兒童外出了;預定的演唱會因社會情况臨時取消了。因上述看似以往不可能在香港出現的狀况,讓Watoto孩子原定分散寄住在本港不同家庭的計劃,也得改為集體住在青年營舍中。本來在Watoto不需要表演的日子,都會由本地照顧家庭的父母,帶非洲孩子及港孩,一起到不同地方遊玩,讓他們有不同文化的經歷。可惜因為今次要住在青年營舍,只能讓他們留在營舍中打籃球,加上多晚的表演突然取消,使他們悶在營舍很多天。 悉心安排 非洲香港孩子交流 筆者知悉這個情况,馬上與學校的家長義工作出急切彈性的安排。家長義工在非洲孩子不需要表演,以及社會情况較安穩的日子,在放學後,駕車到指定地點,分批接送所有非洲孩子到自己家裏吃晚飯,直至晚上8時左右,再把孩子送回營舍。這樣做,一方面不影響香港及非洲孩子的休息時間,好讓彼此可以應付隔天的學習及表演,但同時亦可讓兩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互相交流。 筆者和義工家長,為了這幾晚的安排,舟車勞頓,真的只為了讓孩子學會珍惜食物而已? 其實香港的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真的非常值得從烏干達中學習「復和」。從1962年獨立後到1986年間,烏干達一共歷經了10位總統,其間多場內戰,死亡人數過百萬;20多年前的烏干達,有使用巫術的獨裁者,公然獻活人祭;烏干達愛滋病人口的比例在最高峰時達34%,聯合國衛生組織甚至一度公告,烏干達是全球被愛滋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什麼能驅使烏干達停止內戰?是什麼使今天烏干達的愛滋病人口比例大幅下降?是什麼使今天烏干達經濟開始蓬勃發展,能在非洲發達經濟國家中排名第二位?當然,要復和一個國家,是一件非常艱巨而又複雜的事情,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仇恨」能推動這一切?還是「愛與寬恕」? 「黑暗不能驅除黑暗」 作為教育工作者或家長,我們的角色是教好孩子,讓他們進入下一個時代,我們是城巿中對未來的最後守望者。如果我們不用「愛」、「關懷」與「寬恕」來教育孩子,我們的下一代只會用「恨」來解決問題。馬丁路德金的一句說得正好:「黑暗不能驅除黑暗,只有光明可以做到;仇恨不能驅除仇恨,只有愛可以做到。」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待我如常

今年的生日收到了小方媽媽發過來的一段視頻,視頻裏看到小方給我唱生日歌,小方一句一句地唱着,這是多麼陌生的聲音,但配着那張熟悉可愛的臉孔,雖然有點格格不入,但我實在萬分驚喜,皆因我極少聽到小方說話。 小方今年7歲,活潑好動,對周遭的事物很敏感,觀察力強。可是,她患了一種特別的病,令她常被人誤解,這病叫「選擇性緘默症」。一般來說,他們都有正常的說話能力,在家跟家人完全可以暢所欲言,但面對家以外的環境或人就完全相反,那份無形的壓力及極強的焦慮讓他們無法表達自己或跟人應對。因此,選擇性緘默症患者常被人誤會作害羞、不合作、叛逆,甚至自閉。 建立信任關係 走出焦慮框框 負責小方的言語治療師舉辦了一場講座,講解有關選擇性緘默症的病况及影響。過程中,她鼓勵我們為小方建立一個輕鬆的環境及可信任的關係,從而讓她慢慢走出焦慮的框框。過了一段時間,有工友嬸嬸告知,小方會在小小的廁格裏跟她聊天,聊聊今天吃的早餐,喜歡什麼卡通人物等。這是一個穩定的進展,小方能在家以外的環境,在另一個地方及跟其他人輕鬆地交談。 怎知有一次,她在輕鬆的課堂內突然回應老師的提問,老師驚訝地喊:「嘩!小方說話啦!」這下嚇得小方愣住,不敢說話。這突如其來成為眾人的焦點讓她緊張起來,緊閉雙唇。 不妨回想一下,你曾否遇過這些情况?例如:當你置身於渾身不自在的環境,被一群陌生人包圍着,還要被迫跟他們應酬打交道,當下是否想找個隱密的地方坐下來?又或,在毫無準備下突然要你當眾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但你又擔心失言?甚或在不大熟悉的社交聚會裏,要你表達政見立場?這時,你可能會選擇緘默,得以安於一時。選擇性緘默症病患者比這更複雜,患者其實是從無選擇的掙扎,即使處身學校、親友或朋友家,他們都難以表達自己,無法控制的焦慮讓他們害怕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不知緣故的壓力無法讓他們自由表達,愈想發言愈不能開口。患者以及他們的家庭往往被人誤會,誤以為曾遭受過什麼欺凌或虐待。可是,他們的家人最擔心的是患者遇上危險都無法呼救,日常的溝通甚或人際關係會如何? 看到英國BBC電視台的一個節目My child won’t speak,節目中講述幾個不同年紀的患者如何克服焦慮,透過言語及心理治療跨出自己的一步。她們的家人、親友、朋輩及學校都願意付出耐性去了解。 其中一名患者的自白:「我小時候因為這病,討厭自己這麼『特別』,為何跟別人不一樣?長大後,我覺得我只是跟別人有點不同,請大家待我如常人,繼續跟我談話,做我的朋友。這是對我最大的幫助。」 聽畢,我滿有感觸,「待我如常」聽似很簡單,但實踐起來,絕不容易,因為大家慣常用特別的標籤放在他們身上。我們首要學習的是尊重不同,用最平常的心待之,不用刻意的關注才可消弭他們的焦慮。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教父母如何做父母

1月1日元旦日,應該是休息及家庭日,但有位爸爸看過我上個禮拜的專欄文章,send message給我,就現今家長父母管教子女出現種種問題,提出他的睇法。 「生活環境優勢,配合錯愛溺愛教育下一代……爸媽先錯,就更教錯下一代!睇各先進地區的……上等人,都是這樣子!所以我都好盡力克己任,只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樣樣皆是。例如家人外出,如果交通情况不是太過轉折,我會選擇跟他乘搭公共車輛,而不會讓他太過習慣或依賴坐自己駕駛的車子出來。外出用膳也是最基本。?家有啲大人自己有問題都唔知,佢哋點識去教細路仔?炫耀、自私、乜都有……就係無同理心!點死?……妳應該開班教人做爸爸媽媽啦!跟我認識的朋友均分別很大,所以經常指我是怪獸家長!」 父母不是ATM 責任莫外判 這位爸爸管教子女、培育他們成長的方法,和我的教育方針理念同出一轍。眾生平等,沒有誰比誰高等或低等這回事,孩子生來明明是人,雙眼本來是人眼,何來的白眼狗眼看人低?我們都是平凡人,過大眾化的生活,堅貼地才是正常。食得飽著得暖有瓦遮頭,在父母陪伴下成長,就是幸福。何需被華衣美食,被眾星拱月的簇擁,被捧在掌心呵護?出入坐公共交通工具就是cheap就是低等人,有私家車有司機接送的就是上等人,灌輸這種觀念給子女的,就是真正活生生的低等人。 職業無分貴賤,人格有分貴賤,不過貴賤之間,和財富無關。上流社會有下流人,仗義每多屠狗輩,誰比誰,更高尚? 父母的角色,從來不是ATM;父母的責任,從來不能外判。要判斷是否有資格做父母,已經超越了生仔要考牌的層次,是先要問自己是否符合做一個人所需的條件和資格。那究竟需要的又是什麼條件和資格,大家可有答案?給大家一些提示,價錢和價值、需要和想要、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分別,自己分得清楚嗎?可以身體力行以行動說明/證明給孩子為榜樣,做參考嗎? 父母只能給子女「黑白」 我重複講過很多次,父母只能給子女黑白,屬於他們生命中的色彩,要靠自己來填滿;對深淺灰色的認知,要靠自己去摸索。父母能給孩子們最珍貴的,不是金錢,不是享樂,不是無止境的縱容和包容,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孩子最強大的支柱。放手,讓孩子追夢,為做最好的自己奮鬥。 沒想到的是,我們這類家長,竟然已經成為怪獸!因為醉的人多勢眾,清醒的人少。要是不轉軚跟大隊服從多數,就不能倖免被標籤批評,甚至被排擠打壓成為異類。愈講愈心寒,愈來愈多的校園職場社會欺凌事件,誰是罪魁禍首? 至於開班教父母,若我肯開班,都要有父母肯學。真開班的話,都要好似教育制度一樣,分學前、小學、中學、大學。歡迎大家踴躍提出意見。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詳細內容

喜閱愛麗絲:以戲劇活化閱讀

  傳統的教學只強調學生的部分能力發展,多集中在語文及數學方面,但這並不代表人類智慧的全部。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教授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0年代便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認為人類的智能有多種不同的組合和構成方式。我們的孩子,的確擁有不同的天賦條件,等待我們去啟發。「戲劇教育」可以協助孩子培養多元智能,如果能與「閱讀教育」有機結合,除可吸引學生多閱讀圖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更能增強自信心,發揮多元智能。學校可以把戲劇教育和閱讀教育互作結合,提供一個適合的平台供學生參與,培養出擁有多元智能的愛書人。 創意演活書中角色 發揮多元智能 筆者每個學年都會在校內舉辦「立體圖書演活大賽」,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各班以歌舞、講故事或戲劇的表演方式,演活書中的角色。各班學生組成閱讀戲劇小隊,把書的內容改寫為可供表演的劇本,藉表演分享閱讀過的中外名著。當中的好處不止於給予學生「扮鬼扮馬」的機會,更深化了閱讀過程,增添閱讀樂趣。師生合力製作表演的道具及服飾,以至排練故事,都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及歸屬感。每次比賽都非常熱烈,學生演出精彩,師生及家長都非常投入欣賞。 話劇演故事——小朋友跟老師共讀圖書之後,一起撰寫劇本或改寫故事,以話劇形式演活故事,從而培養學生閱讀、溝通、演出、思考及合作等能力。(作者提供) 戲劇是多元智能,糅合了文學、音樂、舞蹈、服飾、演技、舞台設計等各種元素的綜合藝術。全校學生透過參與「立體圖書演活大賽」,有助建立多元能力,當中包括下列幾方面: ˙創造能力:改寫故事、創作劇本 ˙語文智慧:學習寫劇本和讀台詞,糾正錯誤讀音,提高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協作能力:學習與人合作 ˙溝通能力:學習表達自己及溝通技巧 ˙自我管理:守時、情緒控制 ˙解難智慧:解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運動智慧:表演的動作和舞蹈 ˙空間智慧:舞台上的走位 ˙音樂智慧:為表演配樂或唱歌 ˙心靈智慧:從故事中獲得啟發,為孩子提供鍛煉和實踐機會,消除膽怯心理,建立自信 文:董雅詩 作者簡介: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熱愛文字,兼且創意無限。著作包括《一書一天堂——圖解家校讀書會》、《愛麗絲老師讚好的50本必看童書》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一份有意義的聖誕禮物

早前,我收到油尖旺民政事務處的通知,表示我在今年「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計劃」獲得嘉許,以表揚我在教育工作上的貢獻及栽培青年的努力。這是我第一個獲政府頒發的獎項,是大家對我在校長工作上的認同,不單對我個人份外有意義,也是學校的一份光榮。很高興,今年收到這麼一份有意義的聖誕禮物! 回想第一次在這個專欄曾與大家分享我的初心。我說過,由考慮踏進教育行業成為教師的第一天,便要清楚了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不僅教導學生長知識,還要教他們成為有品德的公民,更要關心他們的心智發展及家庭關係,這與「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同。成功的教育工作者,無時無刻都需要具備這份初心。 教育使命延伸社會 獲得認同 時間過得很快,我的校長工作已經歷了7個年頭,學校也按着我的初心發展起來,團隊非常齊心。於是,我決定把我的教育使命延伸至社區。今時今日,我們不能只談青年發展,還應該要涵蓋兒童及少年,而培育兒童及青少年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他們正正是未來的社會主人翁。 我學校身處的油尖旺社區有一個非常大的特色,就是非華語兒童很多,如何讓本地兒童及家長多接納和欣賞他們,是值得關注的事情。事實上,非華語兒童有很多優秀之處,包括他們的熱情、運動的爆炸力、精湛舞藝及歌藝。我認為,最好安排一次社區共融的活動,讓本地及非華語的學童以一配一小伙伴組合共遊社區,藉着互動及交流,打破隔膜。剛巧我有幸成為油尖旺區青少年發展聯會委員,便把上述計劃提呈給主席,並獲聯會支持大力推動。 1對1遊油尖旺 打破非華語學生隔膜 當天共有兩所本地小學、兩所本地中學,以及兩所非華語小學、兩所非華語中學一起參加,各校共派出10個同學,一配一組成小伙伴,共遊清真寺及志蓮淨苑。大家由起初陌生尷尬到後來互搭肩膀,共同參與比賽和表演,有商有量,更交換聯絡電話,這是非常感動的一刻,因為他們彼此學懂互相接納。 由此可見,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只要肯花心思,設計適合的「場景」給兒童及青少年,他們會有所得着。情景教學真的值得推廣。各位,我們不要放棄任何一刻可以幫助青少年發展的機會,願與大家分享我這份不一樣的聖誕禮物,共勉之。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活動推介:新年利市不亂花 親子理財好簡單

對孩子來說,農曆新年是他們得到額外收入的唯一機會,心情難免興奮,但作為家長,卻非常擔心他們會把利市錢「亂咁使」。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下月起特別舉辦「仔女學理財系列活動」,透過家長理財教育講座、親子互動工作坊及親子賣旗日,幫助孩子學習理財之道。 仔女學理財系列2020年活動 日期及時間: ˙1月18日下午2:00 至3:30(家長理財教育講座) ˙2月1日下午2:00 至3:30(親子互動工作坊) ˙2月8日上午至11:30自由時間(賣旗日) 地點:長沙灣道833號長沙灣廣場2期5樓501B室及戶外(賣旗日) 對象:親子家庭 費用:全免 報名網址:bit.ly/2PqTpyl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最重要的老師

父母對於子女的成長學習方式都有一定的想法,望子成龍式的虎爸媽是其一,無為而治的象爸媽也是其一。不論期望孩子將來成就如何,我們總希望孩子進步、成長、不斷學習。早前重聽了美籍資深教育工作者Rita Pierson的TED Talk,她提醒我們在教育中永遠別忘了最基本,亦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繫(Human Connection)。我們經常提及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的原因,除了因為孩子年幼時尚未上學,更重要的是,我們是跟孩子最有聯繫(Connected)、最有密切關係(Relationship)的人。 「聯繫」是最重要的師資 美國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兒童精神病學教授James P. Comer 曾分享說過「No significant learning can occur without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沒有重要關係為基礎,就別指望看到顯著的學習/進步。)我們經常以為,孩子的學習沒有成果,是因為孩子不夠專注、師資不夠好、課程編寫不妥等等,這些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決不是關鍵因素。 對孩子來說,關鍵在老師與孩子的關係。因此,與孩子感情深厚的父母總跟我說,「但凡我教他的,他都記在心上,並教一次就學會」。孩子的天分固然值得讚賞,但與孩子的緊密聯繫,才是成就這一切的關鍵。小朋友不會從他不喜愛的人身上學習,因此父母的身教言教如此重要。同樣地,若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請別忘記與孩子建立關係,這才是讓小人兒健康成長的要素。 你記得多少位老師? 還記得上大學時,我曾替一個小四妹妹補習,剛認識她時剛好數學第一次測驗,成績是僅僅及格。兩個月後,第二次測驗竟拿到100分。她父母以為我數學了得,但其實我是一名文科生,數理並不特別強。關鍵只在於,小妹妹在課前課後,總跟我訴說上學情况及遇到的困難,以及每一次遇到任何難題,我總會肯定的告訴她,她做得到。 我們不妨回想,時至今日,我們還記得多少位昔日老師呢?對我們生命留有影響力的老師又是誰?他/她未必是學科最強那位,即使是,他讓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也未必是他成功化解了某一個定理或公式,反而是,他曾教曉我們人生的一課,那一句鼓勵的說話,以及他對生命與學習的態度。今日我堅持在三職生活以外,繼續爬格仔,是因為中學時中文科老師的一句鼓勵。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你是為孩子生命帶來不一樣的那位,只要我們永不忘記這份人與人之間的重要聯繫。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標準化與靈活性的距離

筆者跟不同選修科的教師交流後,發現不少教師會因為學生在評估的表現持續未如理想,要求他們更改文憑試的報考科目。作為專業教師,我們期望透過評估來協助學生改善不足,隨經驗增長,不少教師更會建立一套非常具系統的標準評估方法,評鑑學生表現,藉以更快更有效地找出他們需要的改善方案。 標準化評估 埋沒學生潛能 這看似是專業進化的過程,但可悲的是,這令教師走進標準化漩渦。毫無疑問,標準化評估具有正面效益。它為公平原則帶來厚實基礎,讓學生得到客觀評鑑。例如,體育科要求所有學生跑圈,並為未能達標的學生安排額外訓練,提升他們水平。由此看來,標準化有其重要。可是,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天賦,影響着他們在學科的學習表現。換言之,標準化評估所反映的能力高低,不代表亦未能激發學生特定的潛能。 誠然,在龐大的教育體系下,大多教師都受制於課程(特別是公開考試),能夠為學生調節評估的方式有限。因此,當學生多次在標準化的評估中挫敗,而所有補救方式均無效時,教師或學生就會放棄或被淘汰,這不正代表我們陷入「標準化」的陷阱嗎? 個人化教學方案 終身受用 教師們深明學生學習能力一定有高低,所以照顧標準化評估的受害者(即成績差的學生)時,最重要是為學生提供「選擇」,這亦是教育專業提到的「靈活性」。無可否認,對於準備公開考試,標準化的校內評估是有必要。但有經驗且具備靈活性的教師,會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課業選擇,讓他們按個人能力選擇課業及考核的難度。然而,教師需要把這種靈活性推廣至課程設計的層面,才能推動全校學生的整全發展。 舉一個例子,不少學校都會為學生製作學習檔案,透過參加不同的活動,令學生有整全的發展。可是,很多學生只視學習檔案為功課,選擇活動前沒有思考個人的發展方向。因此,作為具靈活性的專業教師,可因應學生情况,把學習檔案視為個人化的學習紀錄。教師可在任教科目或推動各科協作,讓教師為學生訂定個人學習方案。學生的目標可能是挑戰個人能力,成績都是按完成度而定,而非單一以難度決定。 無可否認,在社會資源有限的情况下,標準化評估是最直接的方式來決定學生的表現。可是,學生在大學探索學問,又或面對人生困難時,需要的絕非是標準化的應試技巧,而是有挑選自己的勇氣及探索解難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靈活調適學生的學習進程,以免他們再次失落於學習之中。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幾時會有芬蘭教育考察報告?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在9月8至14日訪問芬蘭,了解芬蘭教育制度,希望幫助本地學生愉快學習。當舉世都推崇芬蘭教育成功之際,考察團倘能學得一鱗半爪,對香港教育而言,是無量功德,因此小婦人十分期待。考察團全都是立法會議員,小婦人無心記住團員名字,只知由上屆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葉建源帶隊率領。 公帑外訪「愉快學習」 好醜須交代 王師奶曾寫〈但願不是去芬蘭旅行〉一文,希望他們不要學吳克儉,借考察為名,旅遊為實。吳克儉可說是最勤力到海外考察的教育局長,但他在國外考察所得、所見所聞,完全鎖埋在私人腦袋裏,不曾向市民甚至教育界透露過片言隻語。現今他下崗了,他任內數十次的外訪,所用的公帑完全白費,甚至可說是浪費。小婦人曾不下十數次向吳前局長進言,請他做筆記,記下值得借鑑的政策,或應避免走的冤枉路。可能局長認為婦人之言不足聽,或可能局長外遊志在縱情山水,鳥語花香,其他事,管他娘! 吳克儉已是歷史,不提也罷,但不提不提還須提,王師奶對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好有期望,但又恐怕委員們因吳克儉的反面教材在前,好嘅學唔到,衰嘢學到加零一,所以千吩萬咐(言重了,應改吩咐二字為乞求)記得寫筆記,既然有所為而去,一定有所得而回,是好是醜,向香港市民交代。今次重點是去芬蘭學「愉快學習」,不要小看這區區四個字,要實現難過跛腳佬上黄山。王師奶讀中二時就聽過「愉快學習」這口號,寒窗苦讀見得多,頂多見到有些人讀得不甚苦,讀得好愉快的則未見過。如果芬蘭有秘笈,考察團切勿收埋牀下底。 籲輯錄見聞小冊子 讓港人借鏡 考察團已回來3個月了,這3個月正是香港多事之秋,立法會議員忙碌於眼前事自不待言,但一筆還一筆,決不能以逆權運動為藉口把芬蘭之行的見聞拋諸腦後。葉建源議員,好頭不如好尾,這是你被拉下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前最後的一項工作,相信你唔會咁無品側側膊算數。新任主席葉劉淑儀,芬蘭考察雖然同你無直接關係,但立法會的工作是延續的,你也有責任督促有關人等完成未完成的工作,不能讓上屆成員變作吳克儉2.0,欣賞完北歐風情後就變晒鵪鶉。 小婦人和一眾教育有心人,期待曾參加考察團的議員們,請你們將今次考察見聞,整理後輯錄成一份有系統的資料,印成小冊子好,放上電子平台又好,讓全港市民,包括教育界、家長,知道芬蘭呢粒教育鑽石係唔係值得學習、借鏡。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紛爭中穩定家庭(三)

早前提及,即使對社會事件感到乏力,家長仍然可以透過正面親子相處,配合溫暖而包容的溝通氣氛,有助孩子擺脫「無力感」,增強情緒的「掌控感」(controllability)。能夠在情緒調節上找到一點可以控制的地方,有助孩子紓緩迷茫不安。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要讓孩子找到掌控感,家長宜從「想、說、做」(想法、說法、做法)3個角度出發,引導孩子調節情緒: ˙想˙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將負面感覺轉化為對自己的鍛煉和提升,進化成一個「更厲害的自己」: ◆「我感到緊張,因為我重視呢件事,這種感覺在提醒我要集中精神,想清楚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並把它做好。」 ◆「那份討厭的感覺其實也是一種鼓勵,使自己更堅定,也給予我們力量,在自己能力範圍當中,做多一點點。」 ◆「過程中投入過的努力,令我更明白自己的想法,亦了解到自己原來可以好努力、好投入,這樣就已經值得去欣賞自己。」 ˙說˙ 合宜的鼓勵說話,讓孩子知道家長了解和明白自己: ◆「我留意到你感到好失落,覺得自己嘅做法未必得到其他人認同。」 ◆「即使情况如此,跟別人分享心中想法和感覺,讓其他人與你分擔,也是一件好事。」 ◆「我感謝你與我分享,雖然我未必完全理解你嘅想法,仍然感謝你對我的信任。」 ◆「當你感到有需要的時候,不妨再來跟我分享。」 ˙做˙ 有些時候,孩子需要認真而集中精神做一點事情,好讓自己從當下的困擾中稍歇一下,例如: ◆花1至3分鐘專心、慢而深的呼吸,有助平復心情 ◆飲杯水,坐下來,讓自己平靜一下 ◆暫停接收有關議題的資訊,給予自己思緒休息的空間 ◆找自己信任的人傾訴感受,開放接納別人的幫助 ◆做其他個人興趣活動,例如運動、散步、聽音樂、唱歌等 即使家長的見解與孩子不盡相同,親子之情始終是最重要,好好運用「想、說、做」調節情緒,更好好藉溝通來促進親子之間的理解和認識。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