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崇寧通寶」就像一個人

中國錢幣之中,當然有王者,對我來說,宋徽宗鐵畫銀鈎的「崇寧通寶」是中國二千多年來的錢幣之王。中國錢幣以字為主,一錢之趣味,字佔了極大因素,論書法,「崇寧通寶」是御筆所書,佈局精妙,有文氣而無匠氣,比清朝銅錢那種唯唯諾諾誠惶誠恐的狀况好得太多了。 偽錢幣失自然韻味 把宋錢和清錢放在一起,哪個朝代更值得生活,應該一目了然。宋錢之中,即使不是古錢愛好者,只怕很快就能一眼看出,「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都是與別不同的好貨,而這兩者,正是出自宋徽宗手筆的。為什麼這兩個宋錢那麼獨特呢?瘦金體固然美妙,鑄幣技術固然高超,但是,從文字中看到一種對藝術而不是技術的追求,應該是這兩種錢幣如此容易被外行人識別的原因。 有種東西,一看就有感覺,但是,有更多東西,要多看,才知門路,如果還不知門路,我們就只能倚靠一些更科學的標準。對待古錢,一樣,首先你發現自己喜歡「崇寧通寶」,然後,你發現,它的價錢由幾元升至數十元以至數百元,然後,商人偽造的「崇寧通寶」漸多,有的是偽冒商自己雕字而把字弄得極醜,有的拿了真幣翻製,千個一樣,而且故意強調綠繡,結果火氣太大,失了自然的韻味。 評級有用卻非萬能 有了價值,就有盜賊,有了盜賊,就有防賊的做法。過去20年,古錢市場興旺,衍生了許多由專家組成的民營評級機構,給你鑑定,評了分數,確定是真的,裝進密封透明盒子,打上評級公司標誌,貼上防偽雷射標籤、獨特編號和可以連結的網上紀錄,然後這個古錢的價值就有了一定保證。將來有其他專家或公證行指出那是假幣,評級公司要負責「假當真」,按市價或更高的價錢賠償。 評級公司隨年月累積了聲譽,慢慢就成了一個評定古錢的標準。 這其實有點像我們社會評級一個人,本來,一眼望見,一次接觸,就會知道,這孩子大約是怎樣的人,可是,後來,大人要見的孩子太多了,於是,就有了成績表,記載的,除了成績,還有操行。孩子長大了,大企業安排面試,面試官先看看你的公開試成績,再看看你考進什麼大學。 愛一個人不必評分 問題是,當我們愈來愈倚靠因方便而制定的標準時,我們失去了作為人應有的承擔和判斷能力。當一個「崇寧通寶」給頂尖的評級公司評為88高分時,你會覺得你應該擁有這個,而不是另一個給評80分的,你開始相信數字,而不相信人與物某種電光火石之間的相遇。是的,那個高分的,綠繡更美,版別更罕有,但是,很多時,在你內心深處,你寧願要一個字口深峻但有缺陷的錢幣。 愛一個人,從來不需要太多標準。即使那個人有諸種缺點,他的好處都是假的,但因為某種原因,我還是愛着這個人。作為家長,被世間各種標準桎梏着的同時,總有一天,總有一刻,會發現你喜歡的人,不會因為別人給的評分而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8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從C到S:促進寶寶脊柱發育

成年人的脊柱呈S形,而初生嬰兒的脊柱則成C形。(圖片來源:boba.com/blogs/boba-reads/strollers-baby-carriers-and-infant-stress) 成人的脊柱呈S形,這弧度既有助維持平衡和靈活,也幫助吸收背部所承受的壓力。新生兒出生時,脊柱向前彎曲成C形(圖一),到大約3至4個月大時,開始俯臥抬頭,頸椎後彎的曲線亦順應呈現。傳統有云「三月抬頭、六月坐、九月爬行、一歲走」,這些動作發展,正呼應脊柱發育的關鍵。按着成長階段,父母可以促進新生兒脊柱健康發育。 新生期 初生嬰兒脊柱呈C形,雙腿縮向胸前,維持胎兒在子宮時的姿勢。這個階段應多使用孭帶攜抱新生兒,攜抱時採取面向面姿勢,全方位承托孩子的頭和身體,雙腿坐在孭帶上盡量張開,這不單可以保持脊柱的生理姿位,還可促進髖關節發育。 3至6個月 在這階段給新生兒充足tummy time,爬地抬頭四處觀望,有助發展頸椎曲線。爸媽不妨趴在地上或躺在孩子身旁,跟他唱歌、說話、玩躲貓貓、看圖書和練習眼動追蹤等。每次數分鐘,逐步增至每天最少30分鐘。   6至12個月 隨着新生兒活動能力增加,脊柱曲線逐步發展成S形。(圖片來源:boba.com/blogs/boba-reads/strollers-baby-carriers-and-infant-stress) 這階段新生兒開始爬行,進而至學習站立及踏步。當新生兒趴地玩耍時,將玩具放遠一些,誘導他爬行。從早期匍匐爬行到複雜的雙手雙膝交叉爬行,促使頸椎及腰椎曲線發展至S形(圖二),亦能增強頸力、腰力、臂力,以至肢體協調和靈活,對新生兒學習站立,進而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有莫大幫助。 成長有序 脊柱發展急不來 新生兒的脊柱發展,背後有求生意義。新生嬰兒C形生理弧度和屈起雙腿的姿勢,令他們容易攀附在媽媽身上,得到保護和餵哺。若在這階段被長時間放在牀上、嬰兒車或嬰兒籃內平臥,會對脊柱和髖關節構成壓力。此外,嬰兒脊柱肌肉一般到6個月大才開始有力,若腰力未夠便放他自己坐,頭部和上半身重量壓在未夠強壯的脊柱上,有可能令脊柱和肌肉張力發展不平衡。同一道理,新生兒頭部控制未穩定前,不應讓新生兒使用彈跳架或嬰兒座椅。 脊柱是身體重要支架,父母明白了它的發育,正確地刺激它的成長,有助減低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患上脊柱側彎或姿勢不良的風險。 圖片來源:boba.com/blogs/boba-reads/strollers-baby-carriers-and-infant-stress(已獲授權轉載) 文:陳梅筠(註冊物理治療師 香港物理治療學兒科專研組)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看孩子不必用大數據

美國職業棒球史上,有一個名為「魔球」的故事,講述非大型球會如何利用數據,找出那些被低估的優秀球員。這是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問題是,這個棒球數據資料庫證明成功以後,所有球會都效法了,那麼,用少錢找到千里馬球員的故事就很難繼續發展下去。(按:「魔球」創始人後來接受訪問,坦承現在多僱用了球探。) 用數據找千里馬 當數據剛剛出現時,可能很有用,因為其他人並未知道。可是,當大家都知道了的時候,數據有時會變成別有用心的借用、利用以至誤用的工具。 《數據、謊言與真相》(Seth Stephens-Davidowitz,商周出版)裏面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馬匹專家,憑檢測馬匹的左心室大小,給馬主找到一匹正要被馬主低價賣掉的千里馬,結果18個月後,這匹馬成為30年來首屈一指的三冠王。 這個現代伯樂發明的數據(就是馬的左心室大小)奏效了。但是,我的想法是,如果賽馬的規則改了,不是比快而是比遠,這個數據可能會失掉所有意義。 擁抱大數據的人,認為數據不會說謊,這是因為提出這個觀點的人,是在「大數據」仍未成行成市時提出的。到「大數據」這詞語已經家傳戶曉時,「數據不會說謊」可能已經成了最新的謊言。當網絡巨擘不斷推出最新的演算法,甚至推銷嶄新的計量系統時,太多人摩拳擦掌要好好「利用」新的演算。即使不是故意「利用」,在日常網絡使用中,根據我對人的了解,網絡數據仍是會謊報軍情的。搜尋某作家的人,可能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憎恨。 所有數據都有趣,而且如何選取也是千變萬化,其多元和不確定的程度,正如數據分析家所做的分析一樣。幾十年前的故事:非洲人不穿鞋,對鞋子生產商而言,究竟是「因無需求而無商機」還是「因無供應而商機無限」?事實如此,如何分析,可以正好相反。這就是數據有趣和不確定的地方。 數據不是唯一標準 如果說數據不說謊甚至能預測未來,例如我們能由一些人搜尋「背痛」然後搜尋「皮膚變黃」,就能推斷這些人有較大機會得到胰臟癌這種早期難以確診的致命疾病,那麼,如果能用大數據把一些聰明能幹的孩子找出來,我們應該這樣做嗎?如果大數據可以預測誰當上總統會對國民更有利,我們應該使用大數據嗎? 《數據、謊言與真相》也有相對較小的篇幅提到數據的限制,那可能是規模不足的詛咒(例如利用DNA找出聰明基因結果發現錯誤),也可能是數據未必足以呈現的用戶體驗。例如一段網絡消息給讀者的體驗,是否只限於讚、分享和留言,而不是掀動嘴角的微笑? 大數據時代,我反而想提醒一點,那就是一匹馬的價值,不一定在於牠的左心室有多大,也不一定在於牠能贏多少獎盃,而是牠活得好不好。一個孩子或者一座城市的價值,也不一定要用數字去衡量。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6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失業都要畀家用?

香港經濟及就業市場情况有幾差,新聞報道日日都有講,大小企業裁員消息一浪接一浪,巿况有幾惡劣,大家有目共睹。 今時不同往日,被裁員後要搵份新工談何容易?面對生活種種無法刪減的開支,心情有幾惡劣沉重,點止有口難言咁簡單?如果返屋企告訴父母自己被裁員了,非但得不到關心,連講句好說話安慰一下都沒有,甚至換來一句「家用不能少」,作為子女的聽了之後會有何感想? 其實最近不斷有讀者向我求教求救,包括面臨失業或者已經失業,即使保得住份工但只能七折甚至半價出糧,還有如何面對日日發癲的老闆等等問題。不過講到最離譜的,是以下一個孝順女的淒涼景况。透過電話抱頭痛哭,我們兩個都泣不成聲。 獨力供養父母 放棄結婚移民 如果當事人是獨生子女還好,明明有兄弟姊妹,但個個有多種理由無法照顧父母,所以一直以來供養父母的擔子都落在她一個人身上。至今依然未婚,不是因為沒有結婚對象,而是因為母親當年的一句「你走咗我哋點算?」而忍痛分手,放棄結婚和移民的機會。疊埋心水也好,心如止水也好,從此放棄了結婚的念頭,一心一意侍奉父母終老。 一向穩定做了10幾年的工作,老闆卻決定結業,當事人是老臣子當然知道會被遣散。這些年來日子過得穩定,突然面臨如此大的打擊,為免父母擔心,有苦自己知,不敢向父母傾訴自己的徬徨。只是醜婦終須見家翁,終於到了被迫賦閒在家,向父母坦然相告自己失業了。父母聽了之後,講了一句「總之家用不能少」,完!當事人劇痛攻心,忍不住寫了一篇千字文向我傾訴,字裏行間,隱然透露生無可戀,立即回覆問她有沒有時間傾幾句。 在半個小時對話中,邊講邊哭,哭她自己的悲慘人生,悲她沒有為自己活過的一生。一輩子無條件的犧牲,原來都只是一廂情願,並未能換來父母的感動或片言隻語的安慰。血淋淋、活生生的情緒勒索,說不出有多冷酷殘酷。 為什麼愈是孝順的子女,愈是會被犧牲剝削,被父母挑剔,活得既痛苦又壓抑;那些不管父母死活,只管自己快活的子女,偏偏是父母的寵兒,活得輕鬆自在逍遙快活,萬千寵愛在一身?情况一如我之前寫過作為年邁父母的照顧者的辛酸一樣,捱生捱死,換來的是被指摘做得不夠好,還有繑埋雙手什麼都不做的所謂親人,那些塘邊鶴的指指點點? 孝順不同愚孝 對自己好一點 我給當事人的忠告,是從今以後對自己好一點,是時候放手,為自己好好過日子活一次。立即召開家庭會議,平心靜氣坦白地向父母及其他兄弟姊妹講清楚自己失業了,再無能力獨自負擔父母的生活,而供養父母的責任是所有人的責任,每個人都要夾一份,否則大家把父母接走亦是一個歡迎的選擇。子女應該孝順,但絕不要愚孝!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4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未來社會所需的7種人才

我們的孩子在十幾二十年後,將會步進怎樣的明日社會呢?那個明日社會又需要怎樣的能力呢?哪些能力在我們今天的基礎學校教育未有培養,我們家長需要自求多福?這是我在上一篇文章留下的問題。 雖然我們手上沒有水晶球,但從目前的社會現况,以及不同領域的科技和文化發展趨勢,也可以看出明日社會的大概模樣。以我個人的觀察思考和閱讀專家文章著作所得,未來社會至少有7個明顯特徵,因此與之相對應的7種才能需求更顯重要。而不幸地,這7種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才能,卻是我們目前的應試基礎教育所忽略的。今期先談其中3種。 分辨資訊真假 回應問題 1. 思考之才 今時今日資訊爆棚並且唾手可得,我們所苦惱的已不是資訊不足,而是資訊太多,以至不知如何辨別真偽和取捨。在孩子成長後的那個未來社會,這個特徵必然更顯著。他們需要的不是如何找到資訊,而是如何分辨資訊是真是假,是對是錯,以及如何判斷資訊的相關性和適用性,也就是說,那些資訊能否回應自己想解答的問題等等。這一切都要靠分析思考和邏輯思辨能力。所以說未來社會資訊的流通更大量、快速,因此思考之才更顯重要。 主動學習 免被時代淘汰 2. 自學之才 隨着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愈來愈快,各種新事物、新知識的產生和替換會愈來愈迅速。10年前的手機和電腦每隔3、5年才推出新型號,現在一兩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就換一代。所謂的最新型號也只維持一年半載。同樣的,以前學得的知識或技能可以使用一世,但現在很可能兩三年就落後了沒用了。如果你一年半載update或upgrade新知識和新技能,就會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這個趨勢在未來將會更明顯,在新事物、新知識的產生「秒新分異」的未來,如果依然只靠現今「等待老師教你」的學習模式,絕對追不上更替的速度。因為等到出版社編寫、印刷好教科書,再由教師在課堂上教授,書中所載的知識可能已經更新好幾次,就算你學會也得物無所用了。此外,各種新生產業和知識技能也層出不窮,教科書不會有,甚至連教師也不懂。所以在未來,不能等到去學校上課、等教師講課才開始學習,而是要自己主動去學,才不致被時代淘汰。所以說,由於事物產生更新異、更急速,因此自學之才更顯重要。 3. 創新之才 進入數碼時代,本來只有專家或特殊權力地位才擁有的知識資訊,愈來愈普及。在未來社會,一個普通師奶所能掌握的知識和一位大學教授可能分別不大。在人人都掌握相同知識的時代,要具備競爭力,脫穎而出,就視乎能否在同樣的知識和資訊基礎上翻出新意,創出新機。要做到這一點,靠的是創意思維。所以說,由於知識獲取更容易、更普遍,因此創新之才更顯重要。 另外4種人才,下期續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9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一動不如一靜 啟思原校升讀更可取

(圖片來源:啟思官網) 問◢ 家住青衣,兒子活潑好動,語言能力較弱,還在說BB話,現於啟思幼稚園(青衣)念PN(學前班),K1已獲原校下午班、崇真小學暨幼稚園(本地課程)及又一村學校(下午班)取錄。將來打算在九龍區升學,請問該如何取捨? 答◢ 信中說兒子語言能力較弱,還在說BB話,仍獲得崇真及又一村取錄,證明他受歡迎。兒子在啟思念PN,又獲原校取錄下午班,從孩子角度,似乎一動不如一靜,在啟思繼續讀K1好些,一來啟思辦得好,本人參考教育局質評,給該校排名A+;二來啟思近你居所,就近入學,幼兒學習會方便一些。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懶理頭側側 髗骨變形大細臉

「先天性肌肉性斜頸」是常見的初生嬰兒肌肉病變,因頸部胸鎖乳突肌攣縮或纖維化而引致肌肉縮短,造成頭頸歪斜患側。研究統計,此症發生率約0.3%至2%,由於很常見,所以初生小寶寶到母嬰健康院檢查時,醫生必定為他們檢查頸部肌肉。以下為家長經常提出的疑問: 先天性肌肉性斜頸 發生率約2%   圖一(作者提供) 圖二(作者提供) 問:此病有什麼臨牀徵狀? (1)寶寶的頭常常側向一邊:頭傾向患側及轉向對側。舉例:左側胸鎖乳突肌縮短,頭會傾向左側,轉向右側(圖一) (2)患側的胸鎖乳突肌可能有緊繃甚至腫塊,頭部旋轉角度明顯受限;較嚴重個案甚至有高低肩和脊椎側彎等 (3)大細臉:患側的臉較短而闊,眼睛細小,鼻子歪向患側(圖一) (4)頭髗骨變形:患側後腦突出,而另一側後腦則呈扁平狀態(圖二) 問:什麼原因導致先天性肌肉性斜頸? 成因仍未確定,但已知相關風險因素包括胎兒較重、胎位不正如臀位分娩、產程中用過產鉗協助等。 圖三(作者提供) 問:怎樣治療? 在嬰兒期,物理治療師會透過適切治療,放鬆頸肌及改善患側的頸部活動範圍。方法包括: (1)熱敷及按摩,使肌肉放鬆;視乎受影響位置,按摩範圍包括頸、肩、頭及胸等 (2)調節生活姿勢:日常生活,不論抱、餵奶或逗玩寶寶,基本原則是盡量讓頭部轉向患側那邊及側向對側(圖三) (3)注意嬰兒牀的擺放位置,讓寶寶主動將頭轉向患側觀看父母及事物 (4)由物理治療師以輕柔手法,為寶寶舒展縮緊的胸鎖乳突肌。若是右邊胸鎖乳突肌縮短,先固定嬰兒右肩,然後將嬰兒頭部側彎向左,讓左耳靠近左肩,再將臉轉向右側使下巴靠近右肩 (5)當寶寶4、5個月大時,可開始鍛煉頸肌,頭部維持正中姿勢,能自然兩邊對稱轉動,均衡使用雙手 問:物理治療有效嗎? 研究顯示超過九成達到滿意療效。及早開始治療,成效更佳,延遲或會引致臉部及眼睛大小不對稱、脊椎側彎、減少使用患側的眼和手,甚至影響手眼協調及身體兩側協調等。 家有新生兒的父母,請留意寶寶臉龐有否不對稱或單側扁頭。一旦發現疑似徵狀,千萬別猶豫,盡早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查詢,全面檢查,及早接受治療,爭取最佳療效。 文:陳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9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每周戶外活動2小時

看看孩子每天的生活流程:上課、做功課、看電視、玩電腦、玩手機、上活動班,幾乎沒有任何時間接觸大自然。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到戶外休息、遊玩,感受大自然的聲音和風景,對男女老幼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按照聯合國的統計,全球55%人口生活於城市。人口統計學家進一步發現,市區人口的都市病發病率,包括過胖症、心臟病、糖尿病等,都和市區有多少樹木和公園有關。2019年6月,英國環境心理學家Mathew White發表研究報告,指每星期花兩小時到公園、沙灘和郊外進行戶外活動的人士,在身體健康和生活滿足感兩方面,比不做任何戶外活動,或戶外活動時數少於兩小時的人士都好。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值得留意的是這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既可以是較靜態的閒坐或漫步,亦可以是較動態的踩單車或划龍舟。大家亦可以每星期行山兩小時,或選擇每星期慢跑4次,每次30分鐘。所以,家長可以定期帶孩子到戶外走走,引發孩子的注意力,鼓勵孩子留意陽光、植物和動物的色彩,感受泥土、花朵和海水的氣味,聆聽雀鳥、昆蟲和樹葉的聲音。 大自然顏色聲音 修復注意力 家長亦可以把大自然帶入家中:從窗口望向樹木、在家中擺放植物,甚至是看大自然的圖片或影片,都可以幫助孩子紓緩情緒、回復精神!按照注意力修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大自然的顏色、質感和聲音能為我們提供不太高又不太低的感官刺激,能輕鬆修復我們的注意力。相比之下,人工產品的設計通常為我們提供太高或太低的感官刺激,容易令我們沉迷或氣悶。所以,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不時望望窗外的樹木,在孩子的書桌擺放盆栽或花瓶,或為孩子的電腦設置大自然主題的桌面背景,幫助孩子在室內迅速回復精神。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9期]

詳細內容

喜閱愛麗絲:校園裏的閱讀推手

學校內的圖書館主任,都會以推動校園的閱讀文化為己任,而在推廣閱讀前,必須先要讓學生真正明白閱讀書籍的意義是什麼。不少家長及教師都喜歡將閱讀與學業成績掛鈎。閱讀目的變得功利,令孩童看書都變成了負擔而非樂趣。如果連學校的閱讀計劃及規劃也是為了滿足功利的想法時,閱讀教育自然是沒有樂趣可言了! 早年不少學校的閱讀課堂,都不斷要求學生填寫工作紙及做閱讀報告,這些都使學生對圖書退避三舍。因此,校園內的閱讀推手——圖書館主任,便是學校推動閱讀成敗的關鍵角色。圖書館是學校的知識寶庫,我們如何善用當中資源,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及培養自學能力,讓其先明白閱讀的意義,是最為重要。 名著集合人類智慧 助增人生深度 曾有學生對我說自己常讀報,在當中汲取了不少知識。我說:「我們從報章所獲得的大多數只是資訊,資訊是常變動,而且也並非很重要的知識或真理,真正最具價值的知識都是在一流的經典及名著之內。我們最好能從先賢的著作中獲得知識及正確的價值觀念,再閱讀報章的資訊,手中握有一把尺、一套標準,便能協助判斷報道的可信度及是否合理,才不易被一些資訊所誤導。所以,我們最重要還是閱讀書籍,尤其是經典名著,它們都通過了時代的考驗,匯集了人類的智慧。這些書能夠為人類所遇到的問題、我們人生所經驗的難題,提供解決方法及參考。最重要是閱讀可以增加人生的深度,提高做人的層次。當然,我們也要懂得選取優質的報章,以獲得最新資訊。」作為學校裏的閱讀推手,能融會貫通不同的知識,具有綜合智慧,才可以好好管理校園的知識寶庫,令學生受益。 筆者擔任閱讀推手已有廿年之久。回顧前半生,教育生涯緊緊地結合了人生,令我過得很滿足和快樂。在辛勞工作之後,看到學生有進步,喜歡上閱讀,愛上參與閱讀活動,更是鼓舞。慶幸自己在教學生涯中,一直都有機會作出不同的嘗試,筆者在校內帶領圖書科組,一直以多元而富創意的教學策略,推動閱讀教育發展。在專業發展上,筆者曾多次應教育局、教師中心、香港大學、公共圖書館及中、小學等機構的邀請,主持逾百場教育講座及教師培訓。近10年,筆者先後出版過3本閱讀教育的著作,同時在幾份報刊撰寫專欄,當上了一個作者。2013年,筆者創立了「香港創意閱讀教育學會」,義務為香港的師生提供多元的閱讀活動,推動地區閱讀工作。感恩上天給予了這些機會,讓我在自己的崗位不斷發光發熱。不論作為改革閱讀教育的領航人或是教師們的啟導者,這些體驗都豐富了我的人生。 回想10年前,供學校圖書館主任參加的教師獎項,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近年,隨着社會對閱讀教育的重視,開始多了一些圖書館獎項的設置。有些教師獎勵計劃,也開始注重校園內一群閱讀推手,甚至破格地讓圖書館主任獲得獎項。筆者最近就參與了由香港教育行政學會主辦的「第四屆卓越教育行政人員獎勵計劃」,有幸獲取了一向只有校長獲得的殊榮——「卓越教育行政獎」。這不獨是對筆者及同事的認同,相信亦讓業內的同工感覺被重視和鼓舞。 文:董雅詩 作者簡介: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熱愛文字,兼且創意無限。著作包括《一書一天堂——圖解家校讀書會》、《愛麗絲老師讚好的50本必看童書》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寫封感恩信 趕走壓力負面情緒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就眾所周知。香港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城市,男女老幼感受到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可想而知。家長怎樣幫助孩子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答案可能是通過寫信,培養一顆感恩的心。 美國心理學家Joel Wong和他的團隊於2018年發表一項有趣研究。他們把尋求專業心理治療的人隨機分為3組:第一組單單接受心理治療(控制組);第二組在接受心理治療後,額外把自己的壓力事件和負面情緒用文字表達出來3次(表達組);第三組則在接受心理治療後,額外給朋友和家人寫信表達自己的感恩情緒3次(感恩組)。 結果發現,控制組和表達組在精神健康上沒有顯著分別,但感恩組比其餘兩組更滿意自己的生活、更享受自己的工作和學習體驗。值得留意的是,簡單寫信3次表達感恩情緒的好處,在心理治療結束3個月後仍然有效——證明感恩真是對抗壓力和負面情緒的一服良藥﹗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懂得感恩 負面情緒較少 其實,過去10年的科學研究已反覆顯示,感恩對大人、青少年和小孩都有好處。懂得感恩的人負面情緒較少,思維較正面,亦較願意幫助別人和做好事。腦神經科學研究更發現,感恩情緒和大腦的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腦島(anterior insula)和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這些處理同理心和社交互動的部分關係密切。 家長可以定期(如每個月)與孩子一起寫感恩信。孩子可以在信裏形容別人對自己做了什麼好事情(如:感謝公公每天接我放學,聽我說每天在學校發生的事)、這些事情如何影響自己生活(如:很快可以回到家,又可以分享自己開心和不開心的事)、自己因為這些事情而產生的感受(如:有人照顧的感覺真幸福!)。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