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育:幼園玻璃天花建構大自然 玩沙玩水紓緩情緒

什麼是優質幼稚園教育呢?不同家長或有不同答案。或許有爸媽會取決於學校的英語語境,亦有人會視乎學校的升小配套。但其實在幼兒成長階段,小朋友的情緒管理和體格發展同樣重要,當一間幼稚園願意投放心思和資源在這方面,肯定是優質教育的指標。   走進位於屯門,剛於本學年重新裝修的真理浸信會富泰幼稚園,不禁令人眼前一亮。雖然這只是一間屋邨幼稚園,但裝潢絕對可媲美國際幼稚園,而最吸引記者眼球的,必定是那個由大量落地玻璃加上玻璃天花建構成的大自然探索區,採光度兼空間感十足,置身其中,細聽着「鳥鳴」聲、「流水」聲,煩惱也一掃而空。「我們想營造大自然的感覺,所以選用的,都是溫暖自然的色系和木材料為主。小朋友可以在這個空間玩沙、玩水、做美藝創作等,甚至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地坐着,紓緩情緒。」校長葉美玲說。 校舍重新裝修後,增設大自然探索區,由於用上玻璃天花,小朋友可隨時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加上人造水聲、鳥聲及樹林的佈置,置身其中,有助師生建構正面的情緒。(黃志東攝) 管理情緒 學習疏導方法 從事幼兒教育工作20多年的葉美玲指出,幼稚園是小朋友語文學習的啟蒙地,因此該校很重視兩文三語的教學,但與此同時,也着重培育幼兒正面的價值觀和社交技巧,「尤其情緒管理、群性發展,對小朋友是一生受用的」。學校不單有校本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認識情緒,學習正確疏導方法,亦在環境設計上出發,作出適切的配合。 葉美玲(黃志東攝) 除上述的大自然探索區,校方還巧妙地利用校舍迴環走廊的特色,在牆身加建大型黑板、積木牆、積木廊等,「在課堂的主題下,或自由遊戲時間,讓小朋友有機會走出課室,和其他同學合作建構,又或者獨個兒發揮創意、表達情感」。裝修後,走廊亦刻意規劃多個閱讀區,讓學生可以悠閒地坐下來看書,洗滌心靈。 這個沙池是最受學生歡迎的玩意之一,藉着堆沙,可刺激他們的手腳觸感,並鍛煉手眼協調、發展創造力。(黃志東攝) 學生在積木廊學習運用積木來表達不同的感受。(黃志東攝) 設體能室作感統訓練 校舍的另一個特色,是有一個偌大的體能室,專門用來做感覺統合訓練。「我們很重視幼兒的感統訓練,幾年前,教師團隊更特意到台灣拜訪專家、參加培訓課程。因為我們相信,透過體能遊戲,有意識、有系統地給予孩子多樣化的感覺刺激,可以促進他們的大腦發展,對提升專注力、平靜情緒、改善人際關係都有很大的幫助。」葉美玲補充,這些軟技能,不單對孩子升小有幫助,甚至將來長大成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學校特設校本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認識和接納情緒,並掌握正確的紓解方法。(黃志東攝) 學校重視感覺統合運動,有偌大的體能室,並由受訓教師指導學生做各式各樣的運動。(黃志東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5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校長爸爸」建關愛校園 正向教學灌溉幼苗 抗逆力Up

童年該是無憂無慮的,但這年頭的孩子,因為學業、家庭關係,甚或社會氣氛,免不了承受壓力,長遠下去會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學校是小朋友的第二個家,有「校長爸爸」銳意在校園營造關愛氣氛,幫助學生建立正向思維,盼護蔭幼苗,讓他們茁壯成長。   從事教育工作廿多年的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下稱奉基千禧)校長莫培超,深深感受到這一代的小朋友,既承受「內憂」,亦面對「外患」,遭遇很多不同挑戰,「新一代的家庭,大多只得一兩個孩子,父母的焦點、期望全投放在他們身上,壓力可不少」。家庭結構改變,包括父母離異、中港婚姻等,亦對下一代帶來或多或少的衝擊。 另外,這兩年新冠病毒疫情反覆、社會氣氛不和諧,都容易為小朋友帶來不安和躁動的情緒。莫培超更指,互聯網世界的影響力亦不可小覷,「網上充斥太多不良和負面資訊,孩子愈接觸得多,性格愈易走向負面和悲觀」。 為了守護孩子脆弱的心靈,奉基千禧今個學年推出校本正向生命教育課程,不單讓學生認識正向心理特質,還要學習在面對逆境時,如何以正向思維、樂觀情緒,並啟發內在動機去解決困難。「我們設計了3個校本主題的《學生品格成長日誌》,讓初小、中小及高小的同學,從中經歷不同的冒險旅程,孕育良好品格,並提升他們的抗逆能力。」 校本《學生品格成長日誌》,通過有趣的遊戲和小任務,教導學生以正向思維面對逆境,多角度思考解難方法。(蘇智鑫攝) 校園設祈禱牆 攝紙仔抒發心事 作為一間基督教學校,奉基千禧由上學年起,在宗教課引入校本祈禱課程,讓學生們學習如何祈禱和替別人代禱,同時在校園內增設祈禱牆,「意念來自以色列的哭牆,同學不單可以站着、跪下祈禱,亦可把想向上帝說的話,寫在小紙條上,然後攝入牆罅」。莫培超說,孩子有時內心埋藏着一些不想向父母、師長傾訴的心事,祈禱牆便可成為他們抒發的渠道。 學校增設祈禱牆,並鼓勵學生多禱告,以宗教力量堅強自己的心志。(受訪者提供) 在這間學校走一圈,不難發現每個樓層角落、每個課室,都張貼了很多鼓勵標語、中外名人的格言,校長說是刻意經營,希望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孩子每天逗留在這個『家』的時間很長,大家很需要互相打氣、互相感染!」 園藝治療課程將引入「園丁動物農場」和「蝴蝶舞池長廊」,讓學生透過照顧植物、小動物和昆蟲,學習珍惜及尊重生命。(受訪者提供) 在校園新開闢的「生命教育徑」上,同學可利用平板電腦掃描QR Code觀看影片,了解世界各地生命勇士的奮鬥故事。(受訪者提供) 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透過課室佈置,不單營造正向班風,也想讓小朋友知道,即使遇上困難都不用孤軍作戰,有很多「家人」同行。(蘇智鑫攝) 佈置用心(蘇智鑫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3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小小作家培訓班 互動遊戲激發寫作潛能

有信心寫作——泳峯(左起)、梓晞和樂妍,由當初抗拒到現在有信心寫作,他們更想一嘗做小作家的滋味。(劉焌陶攝) 提起中文寫作,不少孩子都皺眉頭,家長費解何以子女經常閱讀,但總是「有入無出」,寫不出好文章來。針對學生的難處,有出版社就舉辦別開生面的寫作班,希望透過圖像、互動遊戲,啟發學生的寫作潛能,讓小朋友愛上寫作,甚至一嘗成為小作家的滋味!   在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讀五年級的泳峯、梓晞和樂妍,3人都不諱言以往很害怕中文寫作。泳峯和梓晞的壓力,主要來自文章的字數,「要寫200多字,有時覺得很困難。試過因為湊字數而刻意拖長,其實那些字都沒有意思」,梓晞靦腆地說。至於樂妍則經常遇到執筆忘字的問題,「會寫錯字,又或者忘了有什麼詞語可以用來表達想法」。 不過,自從校方安排3人參加小皇冠童書館與小麥文化聯合舉辦的「小小作家培訓班」後,他們的態度卻起了180度的變化。泳峯喜孜孜地告訴記者:「我現在對寫作信心大了很多,因為在培訓班學到怎樣創作人物角色,令內容更豐富。」樂妍也有同感:「我也信心強了,因為我在這裏學到的,會比其他沒參加課程的學生多。」至於梓晞,更用「享受」來形容她的寫作歷程,「我很享受和組員邊討論邊寫,很開心啊」!究竟這兩個出版社的編輯團隊,在孩子身上施展了什麼魔法呢?記者日前就「旁聽」了他們的課堂。 分享想法——小班形式的課堂,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和表達。(劉焌陶攝) 角色矛盾衝突情節最吸引 相比起傳統課堂,「小小作家培訓班」加入更多討論和遊戲元素。像這天,編輯導師為強化學生們在「起承轉合」敘事手法中「轉」的技巧,先要他們化身成「城市老鼠」或「鄉村老鼠」,然後輪流猜拳,爭取揀選有利圖卡的機會,用以證明城市抑或鄉村更適合老鼠居住。當城市老鼠一方說「城市交通方便,有病可以立即打999,去醫院接受治療」,鄉村老鼠便反擊:「城市人口擠迫,傳染病散播更快啊!」鄉村老鼠又說,住在鄉村,鄰里關係更佳;城市老鼠就覺得住在城市,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非常方便。兩組之間你一言我一語,已實踐編輯導師在課堂開首所講,「文章或故事,最吸引讀者、最有張力的描寫,往往是角色間的矛盾與衝突」。 輪流猜拳——為增加課堂氣氛,導師安排同學猜拳選圖卡,大家都玩得很投入。(劉焌陶攝) 老鼠開會——學生化身成「老鼠」,一起討論居住在城市或鄉村的優劣之處。(劉焌陶攝) 寫成文章——一輪「腦震盪」後,學生馬上記下點子並加以組織,寫成短短的文章。(劉焌陶攝)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校長鄭安娜認為,在課外活動引入這種小班形式的寫作班,更能照顧每個學生的需要,「平日課堂只有30分鐘,一班有20多人,教師能夠給學生分享的時間很有限;但這個寫作班有1小時,而且只得10個學生,每人分享自己想法的機會就有很多」。她更欣賞共同創作的過程,「因為每個組員都拋出點子,一組合起來至少有3、4個想法。學生又馬上記錄下來,令他們動筆寫文章時,速度提升很多」。 鄭安娜(劉焌陶攝) 帶着任務去創作 談到小朋友「有入無出」,即閱讀很多書但寫不出文章的問題,任教該校的中文科科長謝恬頤相信,孩子的腦袋裝着很多東西,只是受制於寫作題目或環境,令他們過於「循規蹈矩」,沒有膽量用文字表達創意,「我觀察到,很多學生也喜歡看偵探類小說,若然我們改變一下寫作環境,例如要他們帶着任務、挑戰去創作故事,或許孩子會更容易把平日所看的運用出來」。她透露,中文科寫作稍後會有一些更考創意的題目,例如改寫《西遊記》結局,希望有更多空間讓小朋友發揮。 謝恬頤(劉焌陶攝) 自本學年推出「小小作家培訓班」後,青馬文化及小麥文化總編輯林慧儀(Ruby)接觸不少高小學生,雖然整個活動只得4節,Ruby已見證到很多孩子的轉變,「我見到學生『入』和『出』的過程愈來愈快,大家討論5分鐘、8分鐘後,很快已經可以轉化成文字,再發表,令我好興奮」。她續說此計劃的終極目標,是把每個學生創作的故事集結成書,因此編輯團隊會以出版書籍的經驗,傳授寫作心得,「4堂各有不同主題,包括第1堂着重啟發創作靈感、設定角色;第2堂是描寫精彩的場景;第3堂則怎樣做好起承轉合,製造高潮;第4堂就使用mind map(腦圖),把之前所學的整理好,正式下筆」。 林慧儀(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英倫助鄰:何謂好學校? 還看Ofsted報告

上次談過英國學校的「成績」,今次要說一說「校風」:校風如何,好多時都要靠口碑。如果生活在同一個時空,日子久了就自然會對該所學校有個印象,或許你會從朋友圈中聽得到家長的意見,亦可在網絡上的討論區中去嘗試探討。英國也有Mumsnet,更可以從Google Comments中看看留言。但這些都只是道聽塗說。當我們仍未落地,哪裏可以找到對學校有全面及代表性的評價呢? Ofsted派員到學校審查 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Ofsted)是負責監督提供教育、兒童服務及培訓機構的部門,獨立於政府行政部門,直接向國會匯報。Ofsted會定期派員到學校,就着學校的「領導及管理」、「教學質素」,學生的「行為與安全」、「個人發展」和「表現結果」等幾大範疇作全面的審查。視學督察會通過審查資料文件,實地視學考察,與管理層、師生和家長面談去撰寫報告。 評級差不等於成績差 視學督察會在報告內就每個範疇及學校整體表現撰寫評語及評級。Ofsted Ratings分4級:Outstanding、Good、Requires Improvement及Inadequate。但大家別用直線思維,以為評級愈好就等於成績也是愈好,這是坊間常見的誤會。承上文提到幾大審查範疇,心水清的讀者都知道成績只是學生「表現結果」的一個部分。當然,許多傳統名校都長期既是Outstanding School亦是成績出眾,但這並不是必然掛鈎的。我就在為家長尋找學校和落腳點時,發現了有少數學校成績出眾但卻被評為Requires Improvement甚至Inadequate。其中有一所三年GCSE平均成績達全英Top 10%的State School竟然在今年被評為Inadequate!這樣特別的個案當然吸引了我的眼球去細閱整份報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我的面書專頁看看。 公開試成績、家長意見 資料公開 其實香港都有校外評核報告,可惜教育局並沒有公開上載報告。家長如欲窺看,只能透過公開資料途徑,通過教育局向有關學校索閱,惟學校可決定是否公開該校的報告。相反在英國,無論是學校的公開試成績還是Ofsted reports都是公開資料。再加上Ofsted Parent View會開放網上問卷供家長填寫,並把所有學校的家長調查結果在網上向公眾公開。所以,只要你肯勤力蒐集資料,懂得如何分析解讀,一樣可以掌握心儀學校的情况,為選擇適合子女的學校做好準備。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

詳細內容

區區有「寶」校:48校網 校長大改革 走「國際」路線 寶校大翻身

閩僑小學 寶校變身搶手校(劉焌陶攝) 區區有「寶」校 在家長口耳相傳下,區區都有「寶校」,48校網亦不例外。曾經被家長網民喻為「觀塘三寶」之一、「入到喊三聲」的閩僑小學,6年前,由年輕並且曾在直資、私立學校任教的葉淑婷接任校長後,她揮一揮「神仙棒」,閩僑小學年年擴班,今年更誇張至一位難求,成為「逆市奇葩」!究竟這位校長身懷什麼絕技,能夠令一間「寶校」大變身呢?   位處牛頭角的閩僑小學,是一間舊式設計的「火柴盒」學校,但推門而進,卻找不着歲月的痕迹,裏裏外外,看起來也挺簇新,「我最初來這裏,整個校舍環境也很殘舊,街坊說它是鬼屋,連工程人員也對我說︰『不如拆卸算吧!這樣殘。』不過,靠着政府的『火柴盒學校改善計劃』,再加上我自己幫學校籌錢做工程,現在差不多每個角落也翻新過了」,葉淑婷校長說。 葉淑婷(劉焌陶攝)   近兩年再無收生壓力 2015年,她空降來到這間學校做校長,當時不單校園破落,學校門前,更彷彿高高懸掛着一個無形的「寶校」牌匾,叫家長「生人勿近」,「以往,有家長收到子女派來這裏,喊足半小時的,我都拿紙巾去安慰她,告訴她,歡迎你去叩其他學校,但就請她不要把這些情緒帶回家給小朋友」。時至今天,同一個場景,家長的反應卻截然不同,「再沒見到有家長喊了,而且不論是今個學年或下個學年,我們在小一自行階段的收生也多了很多」。她笑稱,最初幾年,即使放暑假時也「心掛掛」收生人數的多寡,但這兩年已經沒有收生壓力了,「算是『逆市奇葩』,我知道這一年,大家收生也收得很痛苦的」。 與其說葉淑婷有神仙棒,不如說她懂得化腐朽為神奇。在家長眼中,什麼是閩僑小學的「腐朽」呢?相信是它有大量非華語學生。2006年,該校曾被政府「欽點」成為取錄非華語生的「指定學校」之一,雖然在2013年,當局取消了相關政策,但學校仍保留着這個「傳統」,「我初來時,學校非華籍學生佔的比例較華籍學生多很多,並不是像現在各一半的」。但那些年,香港家長卻普遍對非華籍尤其是少數族裔的學童存在偏見,「他們最大的誤解是Non-Chinese就會打人。我很不喜歡這種歧視,其實這班孩子很親切、很友善,而且非常單純」。 加上當年閩僑小學的編班機制,是把華籍學生和非華籍學生分開班別的,葉淑婷認為,這種「河水不犯井水」的模式不利彼此發展,「我發現,華籍學生學不到很好的英文,而外籍的小朋友又不太學到中文」,而且難以建立共融文化。 閩僑小學以「津校國際化」做定位,上課模式亦參照國際學校般採用活動教學。像這節英文課便在「烹飪室」上課,同學們一邊製作班戟,一邊學習英語詞彙。(劉焌陶攝) 全校非華籍學生和華籍學生的人數剛好各佔一半,每班比例亦相若,有利建立共融文化。(劉焌陶攝) 學校重視學生全人發展,不論主科和術科,都是「專科專教」,其中視藝科團隊更於今年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五屆香港藝術發展獎」中,獲頒「學校藝術教育獎」 ,表揚他們努力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劉焌陶攝) 華籍、非華籍生混合編班 多活動教學 她逐決定捉緊學校較多非華語生的特色去做改革,「我們是津校,沒有權去揀學生,但既然每年都收到很多非華籍學生,我就定位做『津校國際化』,反正這個是要有Mixed Cultures(多元文化)才做到的」。上任翌年,她改變編班方法,刻意把各班都同時編入華籍學生和非華籍學生,而且除中文科外,所有科目都轉用英語教授。 既然要做「國際化」的學校,當然亦參照國際學校般多用活動教學。記者採訪當日,就看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英文課。一班二年級的學生,竟然走入「烹飪室」,一邊親手製作班戟,一邊學習各種食材、調味料、烹飪步驟的英語詞彙! 「其實這個是多用途課室,揭開每張枱面,都有一個無火電池爐,英文科老師可以在課堂,透過製作美食去讓學生愉快學英文,又或者在課外活動,提升他們的烹飪技巧,因為小朋友最喜歡吃的。但只要把枱面放下,它又是一張普通的桌子,可以用作小組教學的課室。」 為支援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學校投放資源開發粵語點讀筆和英語點讀筆,每個學生各有一支,讓他們可隨時聆聽教師朗讀課文內容,方便溫習。與此同時,中文科就按非華籍學生的中文能力分成3組去授課,英文科亦設有拔尖班和補底班,務求盡力照顧不同國籍學生在中、英文科上的學習差異。 經歷時間的洗禮,改革漸見成果,「我看見華籍小朋友聽和講的英文,進步不少,而外籍的小朋友,廣東話亦好了很多。小息見到他們,也是一起玩的」。她又透露,正研究在高小的正規課程加入外語課,「希望學生多接觸一種外語,例如是法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這個對他們會有幫助」。 愉快上學:「寶校」大變身後,學生都變得充滿正能量。(劉焌陶攝) 引入「夾公仔機」 建歡樂校園 除課程上全面革新,在校園建立正向和歡樂的氣氛,亦是葉淑婷的改革方向,「有次去澳洲交流,遇見一間學校的校長,他70多歲了,說了一句令我很扎心的話︰『為什麼學校不可以像迪士尼樂園呢?』意思是要把學校做到好像迪士尼般開心,那小孩子便喜歡上學了」。於是在上學年,學校於操場添置了兩部「夾公仔機」和一部「夾鑽石機」,配合正向活動和學業獎勵計劃,每個積極投入參與的學生,都獲得遊戲的機會。 被問及家長最關心的升中派位表現時,葉淑婷喜孜孜地告訴記者:「上一屆,我們其中一班24人,有19人去了band 1中學,另外,八成學生也獲分配首三志願」。翻查學校網頁,去屆有部分畢業生升讀藍田聖保祿中學、聖羅撒書院、聖傑靈女子中學、聖言中學、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等。然而,她亦坦白分享,並非每個學生都有亮麗的成績表,儘管有些孩子無法入讀band 1中學,但教師團隊都會盡力幫助每一個學生物色最適合他們的學校,「在疫情期間,我便曾經聯同社工、幾位老師,親身到香港航海學校參觀,了解他們的課程,最後亦推薦了一個學生入讀,希望孩子畢業之後,可以從事海事工作,多一條出路」。 哪個孩子不愛「夾公仔」?學校添置了「夾公仔機」、「夾鑽石機」,為他們的校園生活增添不少歡樂氣氛。(劉焌陶攝) ◆後記 曾到邨校實習 立志服務基層 葉淑婷的童年在名校度過,但讀得不太開心,「在小學階段,我讀一間傳統女名校,老師很惡的,做錯小小事,已經被鬧到『開花』。試過有次默書不及格,老師向我『飛簿』,我要在地上執回,很不開心。這些經歷,更加令我記着,不可以這樣對待學生」。 她真正接觸基層學童,是當年在香港教育學院實習時,「第一、二年,分別去了柴灣、深水埗的屋邨學校,怎麼有些學生經常上課睡覺呢?細問之下,原來他晚上要幫忙父母派報紙;又有打魚的,小學生竟然也要上船工作。那時我才明白,原來他們不是不想專心上堂,而是家庭環境影響。由那刻開始,我已經很想服務基層學童」。 可是,畢業後,卻碰不上機會,她一直在私校、直資學校任教,直至6年前,來到閩僑小學。不過,在一間千瘡百孔的「寶校」做校長,挑戰遠比想像多,「每逢下雨天就滴水、塞渠,試過有次天台變成泳池,然後水湧下來,當時還碰着有團體正在替學生們驗眼,大家都急忙疏散,我就幫忙拖地;但同一時間,下層又有一條水渠爆了,情急之下,我們只好找毛巾替它『包紮』」。回憶起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葉淑婷笑中有淚。 剛上任時,身邊不少朋友都勸她此校不宜久留,但葉淑婷一留,便踏入第7個年頭了,「我不會選擇退縮或放棄,做得校長,就有責任把它搞好」。終於明白葉淑婷所懷的絕技是什麼?正是一份堅毅的精神。   破落的校園,經翻新及悉心設計後,令人眼前一亮。(受訪者提供) 學校建於1969年,屬於「火柴盒」校舍 。(劉焌陶攝) ■INFO 閩僑小學 校網:48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沒有 辦學團體:香港閩僑會館 創校年份:1969 校訓:明德修身 地址:牛頭角上邨安善道 第三校舍 查詢:2757 0490 網址:www.mkaps.edu.hk ■有片睇︰bit.ly/3loWa4x 有片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跨學科統整 對抗疫境 體驗式學習 走入米行上常識課

受疫情所困,本港小學生已是第3個學年維持半天上課,在課時大打折扣下,如何確保學生「學得到」、「學得好」,是學界最關心的課題。於是,有學校選擇下午增設網課,自行實施「全面復課」;也有學校大刀闊斧地剪裁課程,索性把部分內容捨棄不教。不過,亦有些學校既不增加課時,又不刪減內容,而是作跨學科統整,再選取個別單元配以體驗式活動,深化學生所學。雖然工程浩大,但成效不錯,經驗值得跟同儕分享。   9月份的一個周末,愛秩序灣官立小學(愛官)常識科教師與大細路出版社「玩轉常識FUN FUN FUN」項目導師又再聯袂行動,今次,他們帶領該校一班小四學生來到位於上環的兆豐年興記米行上常識課! 走出課室 跨學科學習.落田插秧 逛米行嗅米氣!(賴俊傑攝、受訪者提供) 與米行老闆互動 了解運作 這班小豆丁,似乎對這間有近70年歷史米行所出售的25公斤袋裝米特別感興趣,「為什麼這兒的米比超級市場的米大包許多」?又有同學拿起昔日用來抽查白米質素的「探筒」研究一番,就連桌上一個「密底算盤」他們都不放過,總是「打爛沙盆璺到篤」。雖然這一個半小時的課堂沒有書本,但透過學生與米行老闆的互動,記者觀察到,同學們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米行的運作,也了解到不同產地的米和米種的分別。 在疫情前,愛官已推動體驗式學習,疫情之後,就進一步催化它的發展。「現在半日課,有更多空間去做。」校長崔家祥說。在小學,中文、英文、數學和常識是4大核心科目,當中又以常識科涉獵的範圍最廣泛,「它既是成長課,講個人、家庭、鄰里、價值觀和態度;亦是科技課,講STEM、資訊科技;它又是歷史課,講香港歷史、中國歷史;也是自然課,講動植物、環境保育」。莫說現在只得半天面授課,就是在疫情前,要全部「依書直說」教一遍,也不容易。 崔家祥(蘇智鑫攝) 面對這個局面,崔家祥笑言,唯一方法是「拿出勇氣來,做好跨學科統整」。他分享,最重要是找出各科的主線,再把彼此架牀疊屋的部分整合,「譬如常識科,某些內容是可交給成長課教的,也有些可由語文科處理」。今個學年,愛官更嘗試在各級上下學期的常識科各抽走一冊課本,取而代之,是校本課冊,再配合體驗式活動。 崔家祥以四年級的常識科為例,經剪裁的校本課冊,涵蓋了STEM、中華文化、區本特色(探討東區)的內容,而「香港社會的變遷」更是重點教學單元,並以「香港米業」做切入點,「在這個題目上,想學生學得準,當然是找米行老闆、農夫去教,因為老師在這方面不會比他們叻」。因此,除今次參觀米行,教師在8月暑假時,也曾率領學生到大埔跟農夫學插秧,12月會再一起去收割和打穀。 要設計一系列體驗學習活動殊不簡單,所以愛官一向抱「小學校大社區」的宗旨,樂於找不同伙伴協助。大細路出版社總編輯兼「玩轉常識FUN FUN FUN 」項目負責人盧志妮(Eunice)亦認同愛官的做法,「其實不少團體、組織,都有共享資源庫,只是沒有一個平台,把這些材料串連。於是我們項目組就擔當這個角色,負責整合,減省老師的工序」。 盧志妮(蘇智鑫攝) 設計卡牌 認識12行業變遷 Eunice和團隊還為這個課題設計相應學習活動套件,其中「那些年爺爺嫲嫲返過的工」卡牌,便透過12張行業卡,包括人力車夫、苦力、媒人、裁縫、農民、理髮匠、米商、鞋匠、漁民、寫信佬、朝奉和工廠工人,以遊戲方式,讓學生多了解各行各業的轉變。 「配合課程的課題,我們設計了不同的學習活動套件,目的是希望小朋友在課堂上,玩得輕鬆之餘,也深化知識、擴闊思考,我們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Eunice說。 崔家祥補充,要做好課程統整,首先要了解該學科的主線,「常識科其中一條主線,是要透過學習內容,從知識層面,去影響學生的生活態度。所以,這副卡牌,最重要的,不是那12張行業卡,而是『過去』、『現在』、『未來』3張培育學生反思和創造力的功能牌」。他解釋,從「過去」,學生認識到昔日的工種,也要學習尊重,尊重當年從事這些行業的長輩;立足「現在」,學生就要思索當前的社會,是否還需要這些行業來推動經濟,「這是自主學習經常強調的反思能力」;邁向「將來」,學生能為這些行業重新定位嗎?它們是否仍存在發展潛力?這就需要孩子運用創造力了。 同學手持的密底算盤,是昔日米行老闆用來傾生意用的。由於算盤底密封,可防止被同行見到自己的出價。(賴俊傑攝) 密底算盤(賴俊傑攝) 在常識科教師和活動導師帶領下,愛秩序灣官立小學的小四生來到兆豐年興記米行上常識課!小朋友難得有機會把不同產地的米、米種拿上手,逐一分辨。(賴俊傑攝) 在米行試食熱騰騰的白飯,別有一番滋味。(賴俊傑攝) 暑假時,愛官教師帶領學生到大埔下田插秧,體驗農夫的工作。(受訪者提供) 「那些年爺爺嫲嫲返過的工」卡牌,讓學生加深認識昔日香江行業,透過卡牌遊戲,不單可深化學習內容,還培育學生的反思和創造力。(蘇智鑫攝) 學生心聲:新奇有趣 比坐在課室好玩 ◆鄧哲朗: 我一開始聽到「苦力」這個字時,還以為是遊戲角色(Minecraft的苦力怕)。以前的人沒有學習機會,只可以做勞力工作,苦力每次要抬100公斤的米,掙錢很辛苦。我不會看不起他們,反而覺得他們很偉大。 鄧哲朗(蘇智鑫攝) ◆謝子晴: 我很喜歡走出課室去上堂,不論參觀米行、玩卡牌,我都學到很多東西,比起坐在課室,開心、好玩很多。如果10分滿分的話,我會給11分! 謝子晴(蘇智鑫攝) ◆楊懷輝: 我從來沒聽過「朝奉」這種職業,覺得很新奇和有趣。我以前曾經見過店舖門口有一個很大的「押」字,但沒有試過進去,不知道裏面做什麼的?但上堂玩卡牌時,就明白是什麼一回事,是貸款。 楊懷輝(蘇智鑫攝) ◆黃諾忻: 參觀米行時,見到很多有趣的工具,例如是探筒,用來插入麻包袋抽些米出來檢查。也認識到以前米行的運作,對我來說,很新奇。 黃諾忻(蘇智鑫攝) 米行工具:探筒(上)和手鈎(下)都是經常在米行出現的工具。前者用來抽查白米質素,後者用來拖拉貨物。(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文化共融:「童」玩「童」創作 由心領略共融

「文化共融」4個字,不難讀,也不難寫,但實踐起來,就不容易。為幫助小朋友有更深的體會,有慈善機構主動走入學校,透過一連串學生有份參與的藝術項目,讓孩子由心出發,領略共融精神。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創不同協作主辦的文化共融學習項目「細世界嘉年華」,上月一連3星期在通德學校舉行,藉着小食、玩具和故事這3個小朋友最感興趣的主題做切入點,讓他們了解多元文化。「自從教育局取消少數族裔『指定學校』的政策後,不同學校都有非華語學生。但社會對於少數族裔的支援,往往是實務性的,例如語言上、翻譯上。其實同學之間的相處、交流、人際關係等,也是值得探索的範疇。」創不同協作策劃人梁棨豪(Nicky)說。 梁棨豪(黃志東攝) 探索食物味道 了解各地玩意 這個項目的對象,以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主,分成3個階段。在「熱身」階段,學生先了解自己名字的由來,回憶成長經歷,又一起探索食物的味道,了解各地有趣的玩意;第2階段是深化學習,學生可自由選擇加入「小食組」、「玩具組」或「故事組」作進階創作;第3階段,學生的任務是把學習成果整合成一個嘉年華,並向校內師生、家長展示和分享他們的作品,提高所有參加者對不同文化的認識,促進文化共融。 位於元朗錦田的通德學校,近年愈來愈多非華語生入讀,該校課程發展主任葉麗嫦表示,計劃切合校情,「學校有來自尼泊爾的學生,亦有巴基斯坦籍、美籍、英籍、非洲等,在一個多元種族的校園,我們十分看重同學之間的共融觀念,所以今次雖然要花上大量人力物力調動課時,讓學生每天有75分鐘參加這個活動,我作為老師,還是覺得值得」。 葉麗嫦(黃志東攝) 「真人圖書館」培養同理心 為配合「故事組」的「真人圖書館」環節,校方更邀請了3個具多元文化背景的家庭來接受學生的訪問,之後學生再抽取受訪者的人物特徵,分組創作故事,「故事的主軸,都是要他們想像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如何共同生活,目的是鼓勵學生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出發」,葉麗嫦說。 Nicky補充,活動設計有助不同族裔的小朋友都有機會投入參與,「例如當導師介紹清真食品(Halal)時,本地學生一頭霧水,我們就順勢邀請在平日課堂參與度稍遜的南亞裔同學親身分享自己族裔的文化」。他透露,「細世界嘉年華」合共在4間各具特色的小學推行,盼在各區散播共融的種子。 在「玩具歷險樂園」,學生的任務是設計一些共融的玩具、玩意,並把創作意念,呈現在小火車上。(黃志東攝) 這個「跳飛機」遊戲,由學生設計的共融圖案串連而成,亦有別於一般「跳飛機」的玩法,它的起點由四方八面開始,終點設在中央,讓多個學生可同時起步及一起邁向終點,帶出彼此連結的信息。(受訪者提供) 在「聯合國小食街」,每個學生檔主都用心設計自己的小食攤檔,還糅合共融元素,同時照顧不同客人,例如回教徒、素食者、糖尿病患者等對食物的需要。(黃志東攝) 共融圖案:有學生以「大家手拉手」的圖案(左圖)象徵共融,亦有用「地球村」(右圖)來表達概念。(受訪者提供) 學生透過氣味去辨別不同的香料,認識各地的飲食文化。(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推介隱世小學 升學專家分享選校秘笈

一年一度小一入學統籌辦法又即將開始了!9月上旬將開展2022/23年度小一入學申請,相信家長們都費煞思量如何向心儀小學展示子女的過人之處,以及擬定「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的攻略。不過各種選校資訊在坊間的網上論壇、家長群組之間不停轉發,真假難辨,難免花多眼亂,有時甚至獲得資訊後,不知如何使用。要為孩子選擇一所合適又心儀的小學,的確令不少父母傷透腦筋。 有見及此,升學專家趙榮德親自撰寫《2022-2023小學選校一本通》,網羅全港逾500間小學資料、師資、特點,綜合數據點出「隱世」的高質素小學,更分享由選校、面試、填表,到叩門等各階段的重點。內裏有多宗真實個案給家長作參考,提醒孩子的品性比知識重要;而除了恆常必讀的經典選校秘笈,今年新增的文章包括「拍一輯有聲有色的小學面試短片」、「名直資小一入學試多會出些什麼題目?」等,幫助家長更全面掌握面試攻略。 ■送《2022-2023小學選校一本通》 明報送出《2022-2023小學選校一本通》予《HappyPaMa教得樂》讀者。名額20個,每人可獲上述書籍一本。 截止日期:8月31日 有興趣的讀者請先讚好《Happy PaMa教得樂》及明報副刊Facebook專頁,並按此回答問題,即有機會得獎。 整理: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0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寶湖教師關顧幼兒 問◢ 女兒來年入讀PN(學前班),現獲明雅國際幼兒學校及基督教宣道會寶湖幼兒學校取錄。她活潑、愛發問,觀察她暫時亦喜歡學習,語言能力不錯。如將來目標為直資小學,K班亦會試報別的幼稚園,應如何取捨?明雅感覺重視學術,亦有英語環境,但擔心教師是否有愛心;寶湖教師們則十分關顧幼兒,但擔心其學術水平不足。以女兒性格應如何選擇? 答◢ 似乎你希望替女兒選一所既重視英語學術,又有愛心的幼稚園,但擔心心儀的學校未必可兩全其美。在成績與愛心之間我會揀愛心,然後補救學術及英語的不足。原因是重視愛心的幼稚園令小朋友喜歡學習,會自動、自發地閱讀中英文書籍,只要愛上閱讀,成績自然好。至於英語,家長可在家中和女兒每天朗讀英文故事書,或者找人和她練習英語會話。從重視愛心這個角度,寶湖幼兒學校值得考慮。 細B太早升小一 影響身心發展 問◢ 女兒是「細B」,現在就讀的幼稚園是happy school,K3才開始寫詞語。最近教師表示女兒寫字比較差,我也察覺到她做功課時有點吃力。正考慮應否重讀多一年K3,還是找一間學術要求不太高的小學升一年級呢? 答◢ 從你的描述,可能小朋友是「細B」,寫字和做功課會有點吃力。這與她的小肌肉發展有關。若然如此,便適宜重讀一年K3,不宜太早升上小一了。因為不利健康成長,不但會影響小朋友的學業成績,還影響他將來的身心發展。 派位不滿意 9月初可報插班 問◢ 今年小一放榜,兒子在長沙灣40校網派得第11志願,並不是我們的選擇。經過叩門後,有一間同區屬中等的學校取錄,但我們仍然希望兒子入到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或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到底應否開始部署小二插班?以今年移民學生數量大增來計算,小一下學期插班的勝算又會較高嗎? 答◢ 今年不少家庭移民海外,可試於9月初寫信到心儀小學申請插班,因每年9月開學都有小型的「學生大遷移」,由名校轉去超級名校,或由超級名校轉去外國。如果9月插班落空了才試小二插班,但很少學校設小一下學期插班。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觀塘將軍澳PN班推介 問◢ 我們將搬到油塘,現正考慮為兒子報讀PN(學前班),打算在觀塘及將軍澳區尋找幼稚園。兒子性格好動、外向及喜歡與人接觸。我們希望為他選重視雙語、活動教學及有基督教背景的幼稚園。請問可提供一些建議嗎? 答◢ 觀塘區可以考慮基督教香港崇真會安怡幼兒學校、救世軍平田幼稚園;將軍澳可以考慮香港保護兒童會施吳淑敏幼兒學校、救世軍慶恩幼稚園。 喇沙傳統 終身受用 問◢ 兒子今年將升上英基學校協會的小學,但由於我先生是喇沙小學舊生(有25分),所以家裏「四大長老」都想孫兒讀喇沙。我們明年依然會幫兒子報名自行收生(因為英基早一年入學),想問假如兒子獲喇沙取錄,我們應該怎樣選擇?我和先生都喜歡英基的IB教學及制度,但又怕兒子會因而失去需要從小培養的中文基礎。有朋友指兒女入了英基後再也不喜歡中文,令我十分擔心。不過入讀喇沙又怕太過「傳統」,不適合兒子性格(他比較好動,雖然記憶力強及十分喜歡寫中文字)。我們亦打算讓兒子在中學階段往英國讀書/寄宿。如此,應該怎樣選擇? 答◢ 從本人在喇沙書院的升學輔導經驗來看,大部分喇沙舊生都會把他們的「乖仔」送回母校就讀,一來不會「冒犯」家中「長老」,二來喇沙給兒子的教育是實實在在地見得到,你的先生及「長老」便感受過。所謂讀喇沙怕太過「傳統」,如果這「傳統」給你兒子終身受用的做人態度(attitude)——克己復禮,優質的技巧(skill),例如田徑、劍擊等,以及有用的知識(knowledge),這種「傳統」是可遇不可求。英基重視英文,用普通話教中文。將來要去外國讀書,接受另一種文化,當中往往有很多未知數,要小心處理。比較穩陣的做法是在喇沙讀到中二才考慮到外國,外國也有IB教學的。 荃葵 九龍塘 20分之選 問◢ 小兒今年3歲,現無宗教信仰,只有15分,正計劃替他爭取多5分宗教分。如果有20分,請問62、65及41校網該如何選擇? 答◢用20分,在62校網可選海壩街官立小學、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65校網可選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聖公會主恩小學;41校網可選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華德學校等。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