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童途有「理」:軟腍腍小懶蟲?或肌張力不足

5歲的浚洋(化名)不喜歡說話,總是懶洋洋的。媽媽見他功課做得慢,坐又坐不好,做事總是慢幾拍,擔心他是懶惰還是生病? 當時我是「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物理治療師,做評估時發現浚洋單腳站立時,核心和下盤不穩,搖晃不定,需頗多協助方能單腳跳起;跳彈牀時,旁邊的同學跳得起勁時,他卻很容易失平衡倒下,且要花盡力氣才能在搖晃的彈牀上站起來。另外,他未能準確地做出測試的動作,肢體動作有明顯的偏差。 上體能課時,浚洋即使清楚看見教師的熱身示範,卻無法跟上。排隊時,有同學走到他前面插隊,他只有無奈接受。在家裏,軟腍腍、沒精打采的他經常躺在地上玩,即使坐起來亦會「寒背」。他聲線細小,缺乏自信。 肌張力低的孩子,常常伏在桌上做功課。(模擬照片,受訪者提供) 詳細評估後,發現他有四肢及軀幹肌肉張力低、肌力弱及體能發展遲緩等問題。肌張力,指肌肉處於靜止狀態、被伸展時表現的阻力。早產、腦神經疾病或創傷、遺傳病或發展障礙等,都能引致肌肉張力異常。 加強下肢及核心肌力的運動。(受訪者提供) 加強訓練肩、腳、背部肌力 因應浚洋的情况,物理治療針對加強訓練他的核心控制,肩、腳、背部的肌力,單腳平衡力,以及提升耐力和敏捷度。訓練時,我會配合前庭刺激以提升覺醒狀態,利用本體感刺激以改善肢體控制。教導動作時會透過多元感觀,如重複示範及解說,並觸碰活動的身體部位,讓他更明白動作指令。另外,我亦教導浚洋父母替他做家居運動,以及讓教師了解他的活動困難。經過數周訓練,浚洋的體能大有進步,坐姿及平衡都有顯著改善。他變得開朗自信,臉上亦多了笑容,而父母也明白到運動對浚洋的重要。 加強背部肌力的運動。(受訪者提供) 雖然肌張力低未必引致功能障礙,但家長應留意以下幾點,及早發現問題,轉介物理治療師處理。 1. 孩子未能跟上體能發展里程,嬰兒時期頸部軟弱,較遲學會走路、跳躍等 2. 坐或站立時,經常找地方或旁人依傍 3. 做功課或看書時多伏在桌上 4. 坐立時,背椎隆起;甚至因經常受壓而泛紅 5. 站立時,膝關節向後彎 6. 步履不穩,容易絆腳跌倒 7. 體能和耐力較同齡的小朋友遜色,容易感到疲倦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綺華(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自主學習新常態:如何面對網上補習?

疫情迫使許多補習學校改為網上授課,學生別無選擇,只能在家中上網課。不少大型補習社導師傾向預錄課堂,再將影片上載到互聯網,讓已報讀課程的學生自行觀看。由於缺乏師生互動,學生需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否則難以確保學習成效。 網上補習 策略因人而異 筆者為研究高中生於網上補習的情况,自本學年開始追蹤24名高中生並訪談了3輪,反思他們在網上補習的經歷。研究顯示,學生對網上與實體補習反應不一,學習模式也因人而異。讀中六的周同學表示,她更喜歡網上補習,因為可以隨時暫停影片,以便查找不認識的字詞或在導師說話太快時抄寫筆記。她亦意識到自律對在家上課非常重要,指出:「在疫情期間,獨立能力尤其重要。當學校課時縮短到半天時,我會利用課餘時間重溫補習筆記。」相反,另一名參與研究的中五學生陳同學認為,她與許多青少年一樣不夠自律,較易分心,她觀看課堂影片數分鐘後,有時會感到疲倦而需停下來休息,之後可能又因其他事情而沒有繼續收看。因此,網上補習對她來說效率極低。 另一名中四學生李同學,則因厭倦了學校網課後還要網上補習,最後選擇停止補習,把時間用作自修。他坦言網上補習有點無聊,在無法與同學互動的情况下,他難以在平板電腦前坐足7小時專注地上課。最後,他決定自行購買練習和模擬試卷來備試。在意識到疫情創造了網上學習的新常態後,李同學在學習上降低了對學校或補習的依賴,亦養成閱讀英文小說的習慣,查找不懂的字詞後會連同其辭性、解釋和例句寫在筆記本上。 了解需要 培養自主學習 由此可見,網上補習是否有效,跟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目標有着密切的關係。筆者建議學生應重新檢視網上補習的需要,認清自己希望透過補習來改善學習的地方。為提升網上補習的成效,如情况許可,家長應為子女提供一個不被騷擾的上課環境。而學生則應適當地安排功課優次,先完成對學習最有幫助的練習,並善用網上學習的優勢,譬如在遇上較難明白的內容時,先將影片暫停,利用網上資源或把內容整理一次,梳理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需明白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能夠自我調整學習、自學及獨立學習,才能提升線上及線下的學習果效。 文:容煒灝(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學童抑鬱:公院診治個案 4年增1.4倍 治療學童抑鬱 由家長情緒入手

  近年學童罹患抑鬱症的個案大幅增加,要幫助他們走出陰霾,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十分重要,而「情緒導向家庭治療」,正是從家長的角度入手的,協助爸媽成為「情緒智能家長」。(imtmphoto@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   據醫管局統計,18歲以下患抑鬱症並在醫管局旗下公立醫院接受診治的個案每年遞增,2019/20年度約有1070人,對比4年前大幅增加近1.4倍,反映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已敲響警鐘。但作為父母,面對子女情緒失控往往束手無策,既無力招架,又怕火上加油,究竟怎樣才可以幫助孩子走出陰霾,重踏健康成長之路呢? 教育局長楊潤雄在3月回答立法會議員有關學生精神健康的提問時,引述醫管局的數字指出,在2019/20年度,約有1070名學童因患抑鬱症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當中約1050人介乎12至17歲,6至11歲則約有20人,相比2015/16年度,公院接收約450名抑鬱症學童患者,激增620人,增幅近1.4倍。而由於統計未包括私營醫院、私家醫生的個案,料數字只屬冰山一角。 培養和諧關係 助學童走出谷底 有30多年輔導經驗,並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學生心理輔導工作逾20年的註冊輔導心理學家梁何昭文(Selina)表示,年輕人情緒受困擾,不單純是個人問題,往往與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等有關,「所以我在大學工作時,也經常要求『見家長』,因為我發現如果沒有父母的配合和支持,其實很難幫到年輕人走出谷底」,亦因為如此,促使Selina近年積極推動「情緒導向家庭治療」(Emotion-Focused Family Therapy,EFFT)。 梁何昭文(受訪者提供) EFFT有別於一般輔導手法,只集中處理學童個人問題,反之,它是一套重點幫助其父母的輔導方法,用以協助他們成為「情緒智能家長」(Emotionally Smart Parent),最終目的不單是處理好子女的情緒和行為問題,還培養和諧的親子關係。 惟Selina強調,學童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原因十分複雜,家庭因素或家長的應對方式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EFFT的矛頭並非要指向家長,家長亦毋須把所有責任「攬上身」。 「不少家長會因為子女有問題而內疚、自責,但這些恐懼,會成為他們管教、關懷孩子的障礙,減弱他們做父母的信心,因此,這個心結一定要解開,否則難以擔當子女的情緒教練。」 回應衝突 先返回「理性大堂」 但不得不承認,家長回應的態度,的確會牽動孩子的情緒,尤其在彼此發生衝突時,說話就更要小心。心理輔導員陳紫珊(Jess)說,家長首要先關注自己的情緒,「情緒就像升降機,如果你的怒火已升上10樓,子女更飈至20樓時,大家根本身處不同樓層,是沒法子聽到對方的聲音的,唯有等到大家也返回理性大堂,方可展開對話」。 陳紫珊(受訪者提供) 至於回應技巧,她引用親身例子說明,「那時我的女兒還是中一生,有天我在公司忙得不可開交時,接到她的電話︰『媽媽,我可能在巴士上漏失了一條手繩,是我逛了很久、特意為同學揀的,8元的啊!』」Jess笑言,當下其實十分「𤷪𤺧」,心想為了區區8元便打來煩她,但腦裏立即閃出EFFT輔導方法,於是深呼吸,先把悶氣吞進肚子,再回應︰「我聽到你很不開心(關注對方情緒),因為你特意去買禮物給同學,還逛了這麼久(標明情緒起伏的原因),怪不得你這樣激氣(肯定對方的情緒)。」雖然這只是小事一宗,女兒當晚回家後已沒再提起,但Jess表示,當家長習慣用這種方式去回應孩子時,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獲得理解,覺得不是獨自面對生活的挑戰,久而久之,也會掌握到調節情緒的能力,是維持良好心理健康的關鍵。 為讓公眾更認識及關注情緒健康,國際情緒導向治療協會(isEFT)今年首度把明天6月2日定為「情緒關注日」(Emotion Awareness Day)。想了解更多,可瀏覽www.emotionawarenessday.com。 家長回應子女的態度,會牽動彼此的情緒,掌握合宜的回應技巧,至為重要。(Yagi Studio Co@iStockphoto/設計圖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8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幼園生已有膚色既定印象

雖然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有非華語人士居住,但是直至今天,大部分說華語的居民,依然很少在生活上與非華語人士接觸,對他們普遍缺乏認識。那麼,華語小朋友應否對多元文化有所覺醒? 生活經驗影響孩子印象 讀者也許認為,小朋友年紀尚小,未能明白歧視這些艱深理念。然而,研究結果並非如此。無論外國還是本地的研究也發現,3至6歲就讀幼稚園的幼兒,已經對不同膚色的人有固定的印象。研究員會向幼兒展示不同膚色人士的圖片,問他們有什麼觀感。結果,幼兒對黃或白色皮膚人士,更多選取「友善」、「誠實」等特徵,印象正面;對深色皮膚人士,則更多選取負面的「自私」、「兇惡」等。由此可見,幼稚園階段的幼兒,心中已經對不同膚色人士存有既定的印象。 讀者又或者會問,如果成人不歧視不同膚色人士,小朋友就不會有這些負面印象?就這看法,我們可思考: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經驗給予了他們什麼印象?例如:小朋友在港鐵中,看到乘客都不選擇坐在某些人的旁邊,他們自然覺得,不應坐在這些人附近。另外,小朋友遇到某種族的第一個人是傭工,第二人也是傭工,第三人也是,很容易就推論出「這種族人士都是傭工」的結論。因此,就算成人不歧視,現今社會給予小朋友的生活經驗,也使得他們對非華語人士有一定的印象。問題是:我們應否把社會這些固有印象,延續到下一代的小朋友? 認識多元文化 拓闊平等社會想像 我們看坊間的教材、繪本,不難看到當中對非華語小朋友的描述,常常是「無自信」、「說話結結巴巴的」。其實,形容非華語小朋友應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他們也是「天真活潑」、「能歌善舞」,為何我們偏偏不這樣描寫,而只側重他們的中文水平?教育小朋友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予他們一個對將來社會美好、平等的想像?還是要延續一個本可改變的現况? 文化共融不是同化,我們期望雙向溝通、互相學習。非華語人士要學好中文、融入社會之餘,華語人士也要認識非華語人士的生活習慣,欣賞他們多采多姿的文化。多元文化拓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生活方式。香港的定位是國際城市,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士只會愈來愈多。除了學習外國的文化,小朋友也應該認識香港本地由開埠以來已有的多元文化。小朋友對多元文化有所覺醒,香港社會將來才可變得更平等。 文:林浩昌(「非華語幼兒的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課程主任、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7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ADHD孩子 「着機」才叫好

「着機」意味着什麼?以每人手上也有一部的智能手機為例,着機的時候,可以隨時跟別人通電話,亦可連繫上互聯網,按需要使用不同的溝通軟件及應用程式;相反,「熄機」就是將它一切的線路和功能都中斷。原來,對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孩子來說,「熄機」是壞事,「着機」才叫好! 「我天生就會周身郁!」 ADHD這名稱,對大部分香港家長來說並不陌生。其主要徵狀有:(1)專注力不足、(2)衝動行為及(3)過度活躍。每個懷疑或診斷為ADHD的孩子,情况都獨一無二。有些人只有(1),執行功能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困難,有些則夾雜(2)及或(3);兼有讀寫障礙及或對抗行為等共有狀况的也很常見。另有些人容易有焦慮感,有的會出現妥瑞症徵狀。醫學名詞一大堆,情况千變萬化,不能一概而論。而我的小兒子小強,是(2)和(3)的代表,也夾雜一些(1)的特徵。 當小強還是4歲時,記得有一天晚上,外婆跟他一起睡覺。他在牀上手舞足蹈,翻來覆去,擾攘良久也未肯入睡,於是外婆忍不住問他:「你就不可以停下來嗎?」相信一般成年人都跟小強外婆有相同想法,恨不得孩子又乖又靜,少添麻煩。年紀小小的他竟這樣回答:「我是不可以停下來的!我天生就是會『周身郁』!」他有如此認知,兩婆孫有此微妙對話,那時只覺得很有趣。 小強6歲那年,有一次他的嫲嫲帶來驚喜,晚飯時間突然出現。小強極為興奮,不單從飯桌跳起迎接,而且來回跑盡家中每一角落,直至突然傳來猛力「嘭」的一聲,再接着的「哇哇」嚎哭聲,他才停下來……原來,他意外地撞上牀角,右下眼角的皮膚當場被割開了!因為傷口太深,要送往鄰近醫院處理,即晚縫合了傷口。那夜真夠折騰,對於他的過度活躍,心有餘悸。 勿為減少麻煩 叫孩子「熄機」 疫情期間,網課持續,教師要求孩子開啟視訊,坐定定在鏡頭前上課。起初我總是收到教師投訴,不是說小強亂打信息串,便是沒有上載某些功課,有一次更在課堂上開咪唱起歌來……他在一個人、欠缺互動的情景下,就是不能坐定定學習,對他來說,上網課實在是太無趣了!再者,比起實體課,教師用了更多時間管理課堂秩序,所以小息時間甚至會被犧牲,連這少許到處走動的機會也沒有了,結果是災難級的,在整個全網課時期,小強所有學習的意欲都進入「熄機」狀態了。 以上都是圍繞着(3)過度活躍的情况,去認識小強的真正需要。活躍、多動、「周身郁無時停」,再加上(2)衝動行為,完全「着機」的孩子,的確讓家長很苦惱,我已領教多年。直至近日,在我以員工身分參與的特殊教育證書課堂上,透過導師解釋,才恍然大悟,明白「着機」狀態的小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和投入學習。作為他的媽媽,不應為着自己少點麻煩,多點安寧,便想法子叫他「熄機」。我要重新調整想法,接受真正的他,給予更多愛心和支持,協助他健康快樂成長。方法有很多,在乎我是否願意尋找、學習、應用。在此,先感謝丈夫常帶他外出運動。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7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建立詞彙小貼士

近期多了幼稚園家長問Konnie姑娘有關詞彙學習的輔助技巧,因為爸媽都覺得小朋友受疫情影響,減少了外出及上學時間,語言發展好像比哥哥姊姊當年慢得多。其實,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根據詞彙學習理論,小朋友學習詞彙有兩大方法:偶然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及有意識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小朋友早期學習詞彙主要靠偶然學習,即是在生活環境或日常對話中學習,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學習紅色的水果是蘋果,用來抹面的是毛巾,這些詞彙都是我們透過觀察和聆聽其他人運用而習得。所以,如果小朋友的生活經驗愈豐富,有愈多觀察和聆聽的機會,理論上詞彙也會愈多。惟在疫情或隔離期間,偶然學習詞彙這方法就未必可以完全實行了。 今次就讓我介紹幾個有意識學習詞彙的方法。根據美國國家閱讀評審委員會(National Reading Panel)的研究,詞彙與閱讀能力相輔相成,小朋友的詞彙愈多,閱讀能力就會愈強;而閱讀是其中一種可以代替偶然學習詞彙的方法,因為書籍有無限的主題,可多方面發展小朋友的詞彙。在伴讀期間,爸爸媽媽可以先自行閱讀圖書,並在書中找出目標的詞彙,再用以下5個方法來介紹書中艱難的詞彙,在家中來一場有意識學習詞彙的訓練: 1. 以小朋友友善的方法來定義詞彙 遇到不懂的詞彙,教師總會叫我們查字典,但查字典後學到的詞彙對小朋友來說未必深刻。而所謂「小朋友友善」(kid-friendly)的方法,就是用他們的語言來運用某個詞彙:例如在故事中出現了「靈機一觸」這個詞彙,爸媽可以解釋這詞語怎樣用,並以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作例子來解說。 2. 利用故事場景解釋詞彙 閱讀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場景(context),場景有助小朋友理解詞彙,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在故事中主角很「尷尬」,這情緒詞彙實在有點難解釋,但家長可以用故事場景來引入,再加以解釋,這樣小朋友就更易理解了。 3. 故事情節協助理解詞彙 除了利用故事場景來解釋外,故事情節也能協助我們理解詞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利用「前文後理」推斷某個詞彙的意思?其實這也是小朋友理解詞彙的方法。當然,對於年紀較小的小朋友,他們需要家長的協助來推斷,但這技巧會隨着小朋友的閱讀能力提升而成熟,亦會成為他們理解詞彙的方式之一。 4. 畫出詞彙意思 這個貼士對喜歡畫圖畫的小朋友特別有效,因為畫畫能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亦由於是小朋友自己畫的,他們的理解會更深刻。而這裏所指的畫畫是速畫(sketching),並不追求什麼藝術造詣。 5. 運用詞彙腦圖 最後,詞彙腦圖就是利用腦圖的概念列出與詞彙相關的一切,包括詞彙的類別、同義詞、反義詞及一切有關的事情。以「海灘」為例,海灘是一個地方,它的近義詞是沙灘,與海灘有關的詞彙包括游泳、夏天、滑浪、砌城堡等等,這樣就能幫助小朋友建立一系列的詞彙了。 以上5個方法,家長可以按小朋友需要隨意運用,但緊記每次閱讀都應按小朋友的興趣和能力調節,如果強迫小朋友閱讀,不但令他們失去閱讀的興趣,更埋沒了對詞彙學習的好奇心,就得不償失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背山傲海:培養孩子善良的教導方向

孩子的成就是擁有幸福人生,不是成為社會成功人士。這是「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7觀,上一篇說到,「做一個善良的人」是擁有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管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是有善有惡還是非善非惡,都要靠後天的教育才能使小孩長成善良的人。那麼,為人父母者該如何教導子女使其成長為一個善良的人呢? 我先講講教導的方向。每個父母和孩子的特性都不一樣,生活背景和家庭條件也各異,並沒有一套人人適用或必然有效的方法。但只要有了正確和明確的方向,就每一個家長都可以因應自己的能力條件各師各法,培養孩子成為善良的人。為了便於家長記憶,我將這個教導孩子善良的方向歸納為3個「人」。也就是家長應該着意培養孩子的3種做人態度。 第一個「人」是賞人之長。家長應該着意教導孩子懂得欣賞別人長處。應試教育的意識形態是有你無我,你死我活。因為第一名只有一個,你得到了我就沒有了。因為排名是相對的,你高了我便低了。因為升名校、升大學的名額有限,你考進了,我的機會就小了。在這種惡性競爭文化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產生扭曲的心態——不懂(其實是不願)欣賞別人的長處。不能欣賞別人長處的心態,很容易就會轉化成妒忌甚至憎恨別人長處的心態,輕則刻意挑剔惡意貶損,重則誣衊陷害落井下石。如此他的人格成長必將離善日遠,樹敵日多。敵人多了,又怎會幸福。 第二個「人」是容人之短。即包容他人的短處。家長應從小教育孩子,當看到他人在某方面能力不如自己時,不能驕傲自大,輕視甚至羞辱他人。而是給予包容和尊重、幫助和鼓勵,這才是正確的做人之道。家長應讓孩子明白,沒有人是樣樣皆能的,也沒有人是毫無才能的。任何人都會有不如別人的時候,孩子他自己當然也不會例外。所以做人要有容人之短的胸襟氣量,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敬重。如果不懂得容人之短,任由自大心態惡化,人就會變得囂張妄狂,自然就變得神憎鬼厭,也不可能幸福。 善意會循環 培養「救人之急」心態 第三個「人」是救人之急。在看到他人有急難之時,要主動救助。要使孩子日後擁有幸福的人生,就應該從小培養他的助人意識。在得知別人有需要時,特別是身邊的人面臨急難時,應該盡量去幫。有能力幫多少就幫多少,行動上幫不了,情意上支援,一兩句安慰鼓勵的話,甚至只是默默聆聽都可以。我必須再三表明,我這裏談的是「8不家教觀」的第7觀——「孩子的成就是擁有幸福人生,不是成為社會成功人士」。因此我是從「善良有助擁有幸福人生」這個現實甚至可以說是功利的角度而談,而不是從道德,視作一種義務和責任的角度而談。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懂得助人,才能獲得因助人而得到的快樂,比如收穫別人的感恩,體驗自我滿足的喜悅等。這些快樂當然也是幸福人生的要素之一,但助人和幸福人生的關係並不止於此。善意會循環,也會回饋。人有三衰六旺,任何人都會有遇到困境需要他人援手的時候。平常會救人之急的人,當他面臨急難的時候,自然也會有人來救他之急。我不是說助人是為了有朝一日有人來助自己,我只是說善意的付出是會有(即使不是每一次,也不一定是即時的)回報的。要擁有幸福的人生,必須擁有在困境時肯來救助自己的人。這些人不會無故而來,這些人只會因你平時對他們的善行而來。所以培養孩子「救人之急」的心態意識,對他們擁有幸福人生至關重要。 至於培養孩子善良比較具體的教導方法,我們下次再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7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父親的懺悔

早前我在facebook分享了台灣成功大學航太系教授景鴻鑫,於2011年出的一本書《孩子謝謝你:一個父親的懺悔》。當年他在新書發表會上向在美國失聯3年的長子景威喊話:「孩子,爸爸永遠等着你,要當面向你說聲對不起!」為什麼兒子會和父親斷絕來往失去聯絡?景教授只能隔空透過出書公開向兒子道歉? 兒子鐵心告別父母 從此失聯 兒子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留學,給父親傳了一封email:「印象中。你的笑容,只有在照片裏看過,當我傷心的時候,你從不曾出現。」「你們以後不用再email或打電話給我了,錢也不用匯了,我會活得很好……我想忘記過去,過我自己。」從此兒子人間蒸發,音信全無。 在新書發表會上,景教授悲慟地說:「這3年來,我和妻子一次又一次在淚水裏深切檢討,我們都太自以為是,以為『對孩子好』,就強加諸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孩子心裏的感受……也希望天下的父母,不要犯像我一樣的錯。」 父子最後一次爭吵,兒子問父親:「如果我10年不回家,你會怎樣?」父親冷答:「我等着你10年後凱旋歸來!」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兒子鐵心打定主意,和痛苦的成長一刀兩斷,此生不願再相見。本應最親切最溫暖的父子關係,以兒子老死不相往來告終。 父親公開道歉 自以為是對孩子好 中國人最重孝道,這個父親好歹供書教學,亦有盡責任撫養兒子,讀完大學去美國留學,竟不感恩圖報回饋父親的養育之恩,還要和父親絕交。如此不孝,父親應該極其憤怒才是,竟然公開道歉?家醜本來不該外揚,在台灣航空界享盛名的景鴻鑫教授,願意公開本來不應該公開的家事,除了希望有機會一家重新團圓,還希望其他父母不要重蹈他的覆轍:「我們都太自以為是,以為對孩子好的就加諸在孩子身,卻忘了孩子的感受。」 愛之深責之切,父母為了子女好,要求即使嚴苛子女都理應乖乖接受?口口聲聲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那句「為你好」難聽過粗口!從來未曾理會了解過,孩子真正最需要最渴望的究竟是什麼?虎爸虎媽式教育,最苦的是孩子! 期盼着孩子完成自己未完的夢想,繼承自己的思想,強迫操控孩子走悉心為他們鋪的路,說有多殘忍,就有多殘忍! 不要到失去了之後才後悔,不要在造成傷害之後才懺悔。童年成長的創傷,影響孩子的一生!再一次誠意推介,韓國兩名著名精神科醫生金惠男、朴鐘錫合著的《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父母能給子女的最好,是無條件的愛!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豈有此理」是不是粗口?

] 有讀者來郵問王師奶「豈有此理」是不是粗口?不知是何因由,700幾萬人唔問,偏偏「請教」小婦人。受寵若驚之餘,不能不厚着臉皮,向該署名阿Ron的讀者作三斤孭兩斤式的「指教」。 身分、語氣、氛圍影響詞語定性 「豈有此理」本身絕對不是粗口,至於應歸入哪一類則要細細思量,語氣好有關係,講者的身分也影響這詞的定性。王師奶曾在本欄寫過一篇題為〈你想你的孩子優雅嗎〉,事緣中大前校長劉遵義鬧學生是「小混蛋」,有專欄作者以「老混蛋」回敬。一個係大學校長,論身分,等同太學祭酒;一個係專欄作家,點都算係有三幾両墨水之人,一言以蔽之,是斯文中人,小混蛋、老混蛋的拋來拋去,成何體統?配以語氣、身分,小婦人列為邊緣粗口。若小混蛋、老混蛋3字出自樓上賣魚勝之口,不算粗口,應列入市井之語。市井人講市井語很正常,因為這是他們的共同語言,大學校長和專欄作家斯文中人而說市井語,罰打三十大板。王師奶這樣分析,讀者Ron同意否? 相信讀者Ron是一名長者,他說和3歲孫兒遊戲,孫兒舉手打爺爺,他衝口而出說了「豈有此理」這詞,兒媳對他說:「爸爸,這是粗口,說不得。」如果用粵語演繹「豈有此理」這詞,應是「邊度有咁嘅道理㗎」,好平和,好友善;如果讀者Ron突然給孫兒打臉,覺得尊嚴受損,何物小子,以下犯上,厲聲叱責「豈有此理,不分尊卑」,語氣、氛圍影響一個詞或一句話的定性。恭喜讀者Ron有一個好注重家教的兒媳,這個媳婦是俗稱ABC的歸國華僑,雖然過度解讀帶有憤怒之意的「豈有此理」為粗口,但她注重家庭用語的好意值得欣賞。 成人有責 以身作則 2013年有機構做調查,發現超過90%受訪教師反對教師講粗言,超過70%教師贊成將禁止粗言納入教師守則。王師奶贊成此議,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談吐斯文,否則學生有樣學樣,粗口滿校園,XYZ掩蓋了do re me fa sol,情何以堪?疫情關係,在TV Box揀古典西片看,不單《時光倒流七十年》對白純如蒸餾水,連牛仔片《龍城殲霸戰》對白亦乾乾淨淨,不單主角加利谷巴沒有半句粗言,連飾演賊匪的亦無一句粗獷語,那真是優雅的年代。今日入影院,片中所有角色,粗口如水銀瀉地;走在街上,「仙樂」飄飄處處聞,XYZ聲聲入耳,避無可避,這是一個趨向下流的年代。 每一個成人都有責任以身作則教導下一代,作為長輩或人所敬重的知識分子,更應注重一己言行,因為你是兒童及年輕人的榜樣。「豈有此理」這詞出自《南齊書‧虞悰傳》,並非粗口,但講者的語氣、態度會影響詞意,慎之慎之。王師奶謹拋一磚如上。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同理心學堂:如何輔導被欺凌者和欺凌者

我們小時候看卡通片《多啦A夢》,不少情節都是關於大雄被欺凌,然後多啦A夢用法寶幫助他。故事中,怯懦似乎就是大雄最大的性格特徵;而一說起惡霸,肯定會立即想起胖虎和小夫。可是,只要我們認真細想,便會發現他們怯懦和霸道的表現背後,其實隱藏了這3個孩子內心的真正需要,亦往往是大人時常忽略的地方。 大雄就像現時不少孩子,雖然在校園受欺凌,但父母往往被蒙在鼓裏,因為孩子不會選擇告訴父母,反之會告訴身邊信任的朋輩,但很多時候朋輩的社會經驗未必能助受害人全面解決問題。在故事中,大雄所傾訴的對象就是多啦A夢,大雄的父母似乎較關注學業成績,對兒子受欺凌所知不多。 而胖虎和小夫往往是欺凌的始作俑者,但這兩個「惡霸」在父母面前所表現的卻又是另一面。胖虎在外是個典型的「小霸王」,在爸媽面前卻非常膽小,唯命是從。當胖虎媽媽發現胖虎欺負弱小,她只會採取「以暴易暴」的方式教訓兒子;小夫則是助紂為虐的人,時而在旁為欺凌者吶喊助威,但當他遇上任何困難或委屈,只會大哭及馬上找媽媽,而小夫媽媽解決問題的方法,亦只會用物質去回應及滿足小夫,以為問題就此解決。 大雄、胖虎、小夫的共通點 無論是被欺凌的大雄、欺凌人的胖虎,以及作為旁觀者或吶喊助威者的小夫,我們不難看到他們一個共通點──自信心不足,渴望得到身邊人認同。眾所周知,學術及體能都是學校偏重的範疇,亦正是大雄的兩大弱點,故大雄在學校實在難以取得成就感;胖虎深愛唱歌,可惜他的歌藝不受賞識,因此以恃強凌弱的方式逼人家當他演唱會的觀眾;小夫在眾人中最年長,但個子最矮小而且沒有出眾的技能,故此他只好自吹自擂,炫耀家中財富,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 充當孩子的「多啦A夢」 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孩子涉及欺凌事件,無論是欺凌者抑或被欺凌者,我相信,家長都希望成為孩子的「多啦A夢」,雖然我們沒有百寶袋,但有與孩子同行的勇氣,助他們排難解憂。 要與孩子同行,親子間的話題不應只圍繞學業成績,家長不妨多了解孩子的社交生活、日常興趣,讓子女習慣和家長暢所欲言、分享生活。萬一不幸受到欺凌,家長也會是孩子的傾訴對象。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會學習到應對欺凌事件的方法,從而培養個人自信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當發現孩子涉及欺凌他人,家長應保持冷靜,先了解事情的始末,同時避免責備孩子。另外,家長需克制情緒,以理性處事,並教導孩子一些正面抒發情緒及解難技巧,指導孩子不應事事訴諸暴力,要建立同理心,並鼓勵孩子向被欺凌者道歉,以平息衝突。正如在《多啦A夢》電影版情節,多啦A夢知道自己將要離開,決心放手讓大雄自己面對挑戰。最後,大雄亦不負所望,成功突破自己。 在欺凌事件中,怯懦、惡霸的形象往往只是表徵,一眾家長應該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適時在背後提供指導及支持,從旁去幫助「大雄」、「胖虎」及「小夫」,助他們建立個人的自信心及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治本之道。 文:郭芳怡(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荃灣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