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課:父母「進修」學習教養方法 品格教育 打開與子女溝通之門

品格教育沒有特定年齡限制,Josephine指父母認識它是「never too early,never too late」,因為它關係到孩子整個成長階段的需要。(資料圖片)   教仔從來都不易,那管你何等學歷,什麼職業,也有可能在管教孩子上遇到困難。雖然「生仔」不用「考牌」,但坊間都有不少家庭教育課程,給父母「進修」,從而有系統地把良好的教養方法,運用於孩子身上。 家庭中建立重視品格氛圍 從錯誤中學習,是不少新手父母必經的階段,曾被認為是「虎媽」的凌葉麗嬋(Josephine),就是因為向女兒實施高壓教育,導致母女關係破裂,後因女兒被壓迫到企圖自殺,她才驚醒過來。「那時我像很多傳統的家長一樣,只顧專注於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像一個QC(quality control),但這樣既令子女覺得被針對,父母又有壓力。」後來女兒給她的警號,令她有所反思,不但嘗試以另一種方式與女兒相處和溝通,更成立了非牟利組織「香港有品運動」,希望從家開始,讓更多父母由孩子小時候,就在家庭中建立重視品格、接納、鼓勵和表揚的氛圍。 最近,香港有品推出了一個「品格教育導師認證課程」,以1至2年、有系統的課程,揭開家長、教育工作者甚至有意從事品格教育人士的盲點和迷思。課程內容包括必修科及選修科兩部分,當中涉獵到多個範疇,如6A品格教育、正向品格教育、高效聽與講技巧等,更邀得香港樹仁大學正向心理學研究室總監陳自強、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及美國JMM認證講師李灝濂(Vinic)等作為導師,而Josephine亦會親自教授其中一科選修科。學員只要在2年內修讀所有必修科,以及自選2科或以上選修課並達到學分要求,便可獲得「香港有品運動」簽發之「品格教育導師」認可證書。 教養課程「入屋」實用 有別於一般教養課程,Josephine說這套課程並非「每樣少少炒埋一碟」,而是一系列環環相扣的知識,而且非常「入屋」、「落地」,實用及可行性強。「我以前都讀過不少教養課程,有些有用,有些無用。我明白家長在某些位置上有時會感到很無助,所以很想讓他們可以有系統認識品格的特色。」她說,「品格」並非指孩子缺乏的東西,而是剛好相反,「每個孩子獨特的價值和特質,就是品格,重點在於我們如何把這道緊閉的門開鎖,讓他為自己感到有價值,活出快樂和有意義的人生」。 課程導師之一的Vinic說,課程除了理論,也有實務的訓練,受惠的不止是孩子,連學員的個人身心靈亦會得到提升。「課程最終目的是希望取得證書的學員可以在其能力和範疇上幫助更多的人,所以課堂亦包括設計品格教育計劃書,讓他們有能力在自己的機構、學校或公司安排品格講座、推廣和教學課程等,畢業生亦可免費使用我們網上的資源庫,共享學院所分享的品格教育相關資料。」 香港有品運動總幹事凌葉麗嬋(左)與6A品格教育認證講師李灝濂將會在課程中分享品格教育的心得。(受訪者提供) ■INFO 品格教育導師培訓認證課程 對象:社工,從事教育、輔導工作,家長及任何對品格教育及家庭教育有興趣,或有志投身品格教育的人士 日期:每學年分為春季和秋季2期,春季為每年3至8月,秋季為每年9至2月。全年均可接受報名 費用:$18,800(學員在報名時先付25%報名,待第一科課程開課前繳付剩餘75%) 主辦機構:香港有品學院 報名:bit.ly/3K1kzGS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7期]

詳細內容

童心抗疫:孩子染疫「自救」 頭胸腹評估病情

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兒童感染個案大幅飈升,令家長人心惶惶。由於醫療系統不勝負荷,即使孩子染疫不適,都未必可獲即時治理。醫生教路,家長可先從「頭、胸、腹」評估子女病情,再採取相應「自救」方法,但倘若有不尋常或嚴重的徵狀,就要馬上召救護車送院。   香港疫情蔓延,隨着整體感染人口增加,兒童個案亦不斷攀升。直至截稿前,本港累計有4名兒童疑因感染新冠病毒離世。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兼家庭醫生林永和,以及兒科專科醫生張傑,皆呼籲家長盡早安排子女接種新冠疫苗;若小朋友不幸確診,就要從「頭、胸、腹」評估病情,以免耽誤。 林永和(受訪者提供) 張傑(受訪者提供) 頭:持續高燒+發吽哣嗜睡 提高警覺 「頭」是觀察精神狀態。張傑表示,即使小朋友高燒(逾攝氏39.5度),但仍然有心情玩、很精神的話,那就不用太擔心;相反,如果發燒伴隨眼神「吽哣」、嗜睡,又或是嘴唇呈紫藍色,家長就要提高警覺。而恆常監察體溫也很重要,林永和說,病童依時服用退燒藥,高燒還是持續不退甚或愈升愈高,對答變得不流利,甚至語無倫次,都顯示病情轉趨嚴重。 胸:呼吸心跳異常 病情或惡化 「胸」是關注病童的呼吸和心跳。張傑強調,每個年齡層的小朋友,呼吸和心跳率都不一樣,但概括來說,如果在15秒內呼吸次數達10次,即每分鐘有40次,便代表呼吸較急促。「更簡單的方法,我們平日呼吸不應被察覺得到,但假如小孩隔着衣服,我們都見到他胸口上上落落,即意味他呼吸很困難。」他補充,還要留意小朋友的呼吸聲,有無喘鳴或「怪聲」。 林永和也建議家長每天定時監察孩子的心跳率,「舉例,假如本來平均是每分鐘110下,但發現漸漸增加至每分鐘130,都表示病情有可能在惡化」。 腹:空腹不停嘔 或腦受感染 「腹」是留意嘔吐和腹瀉。張傑稱,嘔吐不一定是來自腸胃感染,「尤其空腹沒吃食物也不停嘔吐的話,或有可能是因為腦部受感染,腦壓上升而出現的病徵」。 抽搐側臥護頭 忌放東西入口 另外,專家審視早前3名染疫離世幼童的個案後,發現他們都曾出現抽搐。全科醫生李俊輝提醒,萬一病童不由自主地抽搐,家長應首先協助他們側臥,讓口腔內的口水或嘔吐物流出來,避免氣道阻塞引致窒息及死亡。也要小心保護頭部,不要撞傷,「但千萬不要放任何東西在孩子口中,包括手指、拖鞋、木棍、毛巾等,以為可防咬舌,其實反可能弄傷他們」。其他家人則要馬上報警,並清晰地指出病童出現不受控的抽搐,需要救援。 成藥退燒止痛 須服合適劑量 至於症狀輕微或情况相對穩定的病童,在等候送院期間,家長可採取相應的「自救」方法。很多時孩子都有微燒,註冊藥劑師鄭倩敏說,可先服用幫助止痛退燒的「撲熱息痛」(paracetamol)。若持續不退燒,小朋友又有喉嚨痛、喉嚨發炎的徵狀,就可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布洛芬」(ibuprofen),「它有消炎作用,亦有助退燒,但必須根據小朋友的年紀,服用適合的劑量」。 溫水洗澡助散熱 飲食清淡多喝水 服用藥物之餘,林永和亦教家長用溫水替孩子洗澡,幫助降溫退燒。「也可以用較濕的暖毛巾反覆替小朋友抹臉、頸、身,皮膚有少許水珠為宜,有助身體的熱量散發出體外」;但不建議用酒精擦拭身體,此舉反而令血管收縮,難以散熱。至於嘔吐、肚瀉的處理方法,林永和認為最重要是飲食清淡,同時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如果小朋友肚子痛,可用熱毛巾敷肚,都有助紓緩不適」。 (10255185_880@iStockphoto) 政府已放寬兒童接種科興疫苗年齡至3歲,而接種復必泰疫苗的最低年齡則為5歲。(資料圖片) 紓緩不適:假如病童有微燒、頭痛、喉嚨痛等症狀,可服用含撲熱息痛的止痛退燒藥。(staticnak1983@iStockphoto) 當小朋友發燒時,家長要每相隔4小時幫病童量度體溫,並記錄下來。(yaoinlove@iStockphoto)   中醫意見:早睡飲湯水 養脾胃強肺氣 新冠病毒肆虐,除做好個人衛生,從中醫角度,「培土生金」,養好脾胃、加強肺氣,都有助預防疫症。註冊中醫楊明霞表示︰「中醫觀念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即免疫力足夠的話,細菌、病毒便難以干擾。」但由於小孩發育未完成,一般肺、脾、腎3個臟腑都偏弱,家長可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入手,提升小人兒的免疫力。 楊明霞(受訪者提供) 早餐有「米氣」增免疫力 一日之計在於晨,楊明霞建議孩子在早上吃有「米氣」的早餐,例如粥、米粉、飯。她解釋,米氣養脾胃,強健的脾胃能把養分好好輸送到應該去的地方,免疫力自然增強,「所以想小朋友身體強壯,早餐應該認真吃,不應『求求其其』吃個麵包,甚至以燒賣、魚蛋當早餐」。 以有「米氣」的食物作早餐,可令脾胃強健,有助增強免疫力。(wachira aekwiraphong@iStockphoto) 羅漢果水潤喉排宿便 從臨牀辨症,楊明霞發現,新冠患者的症狀較多屬於風熱型,「最近透過視像替多個確診者會診,他們以風熱型居多,很熱氣、喉嚨腫痛」。所以家長要保護孩子的咽喉,減少口乾的感覺,除經常喝暖水,還可飲用羅漢果水。「羅漢果有去肺熱、潤腸通便的功效。中醫相信『肺與大腸相表裏』,即是肺和大腸的蠕動很有關係。小朋友很多時有肺熱,飲用羅漢果水,不單可滋潤喉嚨,亦同時有助他們排走宿便。」不過要注意分量,她指嬰兒不可飲用,3歲以下幼童,可把羅漢果剝成小塊後取2、3塊煲水,3至6歲可用四分之一個,6歲以上可加至半個,「用水壺裝起,口渴便飲,一星期飲一至兩次就足夠」。 羅漢果可去肺熱,減少咽喉乾燥,小孩不妨每周飲用一至兩次。(nattul@iStockphoto) 家長在平日亦可因應小朋友的體質,煲多些強身健體的湯水給他們。楊明霞提議了兩款有益湯水︰ 1. 黨參紅棗湯(2至3人分量) 材料︰ 黨參3錢、紅棗5粒、無花果2粒、瘦肉600克 做法︰ 瘦肉洗淨汆水,紅棗去核,把所有材料放入鍋中,注入適量的水,煲1.5小時,加鹽調味 功效︰補脾益肺 2. 海參響螺燉烏雞湯(2至3人分量) 材料︰ 海參1條、響螺3隻、無花果2粒、烏雞半隻 做法︰ 響螺和烏雞洗淨汆水,海參浸發後切大件,把所有材料放入燉盅,注入適量的水,隔水燉3小時,加鹽調味 功效︰養腎潤肺◆ 9時許上牀睡覺 除飲食,早睡亦可提升孩子的免疫力。楊明霞稱,在中醫角度,24小時可分作12個時辰,每個時辰主管各個臟腑經絡的功能,例如晚上11時至凌晨1時是膽經運行,凌晨1至3時則是肝經運行。如果在晚上11時至凌晨3時期間熟睡,對整個身體都有幫助。「小朋友最理想是9時許至10時上牀睡覺。美國亦有研究發現,早睡兒童的記憶力比晚睡的高很多。」 但病毒無色無味,始終防不勝防,萬一不幸中招,伴有風熱症狀者,例如喉嚨痛、身體發熱等,楊明霞教路可用少許金銀花、菊花和竹葉泡水飲用,紓緩不適,「金銀花和菊花有清熱、利咽喉作用,亦可驅風熱,加入竹葉則有助利水。如果同時服用西藥,就最好相隔2小時才飲用」。情况緊急的話,她建議可找中醫視像會診,「中醫以固本培元式抗疫,對症下藥的話,我有好幾個確診病人,2、3天症狀已經紓緩,甚至痊癒,快速檢測也呈陰性」。   減感染風染:病童與照顧者隔離 勤消毒家居 家有確診病童,照顧者除要密切觀察及記錄孩子病况,亦要留意自身及家人感染風險。香港兒科醫學會、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香港兒科護理學院和香港兒科護士學會有以下提醒: ˙照顧者和病童應留在同一個房間,並且關上門 ˙照顧者須戴上外科口罩,亦應幫病童戴上合適大小的兒童口罩,以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 ˙如果家居環境許可,安排病童使用專用廁所;否則,各家人的毛巾、個人衛生用品應拿走,別留在廁所內 ˙病童使用的廁所須定時用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 ˙確保廁所去水渠U形隔氣長期儲水,防止病毒散播 ˙家中應保持空氣流通,多打開窗戶,能稀釋病毒或讓病毒隨氣流帶走 ˙如家裏裝有HEPA過濾器,應開啟使用 ˙每天以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家居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6期]   延伸閱讀 均衡飲食  增強抵抗力  

詳細內容

正向教育:運動閱讀 培養孩子樂觀心態 逆境發放正能量

疫情令大家人心惶惶,這段時間孩子不但不能到學校上課,連跟親友接觸和外出玩耍也有限制,所以家長更加要懂得教導子女維持正向情緒,積極面對逆境。正向品格教育一點也不複雜,平日在家透過一些簡單活動和繪本也可以做到,爸媽可把握這段時間與孩子一同學習和成長。   兒童品格發展的黃金期為10歲前,如果他們在這階段能夠建立正向的品格和認知,對他們未來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有很大影響。聖雅各福群會、陳廷驊基金會 SOWGOOD! 正向品格教育館館長張瑋珮說,孩子在學校上課時,德育課和生命教育課都會涉獵到正向品格的課題,但因為疫情變成網課後,不少學校都減省了這些課堂,那麼家長的角色便尤其重要。「正向品格教育不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從小給孩子培養和認知,讓他們在成長中遇到困難或挑戰時不會放棄,亦懂得在不同處境下節調節自己,以適應身邊環境。」 重溫旅遊相 讓孩子保持盼望 抗逆兩年,不少人都已懂得如何在家中與孩子消磨時間、增值自己,例如烹飪、做手工等,但除一般消遣外,張瑋珮指還有很多活動能達到正向教育,如「樂觀」便是正向品格的能力之一,我們可教導孩子看事情並不止一面,「例如現在大家不能去旅行,家長可與孩子重溫以往的旅遊照片,這既是一個親子時間,讓大家談談過往的經歷,考考孩子記性,還可以教孩子有盼望,相信只要大家同心,注重衛生,不久將來便可再次踏上旅途」。 此外,由於多了時間上網,家長可多跟孩子做眼部活動,除了簡單的護眼操,還可變成一個優質的親子時間,就是大家一同合上眼,邊播放輕音樂,邊談天,甚至可以用毛巾暖敷眼睛,每天5至10分鐘,專心地投入這愉快的傾談之中。 維持規律生活 做簡單運動 張瑋珮又建議家長跟子女保持規律生活。「即使由實體課變成網課,也要給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不要鬆懈,這樣除了是為孩子的健康,也培養他們正面的上課態度,因為有規律的生活,就是為我們日後投入正常生活做好準備。而一些簡單運動如原地踏步、跳高也是不可或缺的運動,因為小朋友身體正值發育,不能完全讓他們停下來,家長可給予他們一些目標或小挑戰,如在牆上畫一個刻度,鼓勵孩子在某段時間內嘗試跳至那個高度,這只要少許的空間也能做到。」 位於灣仔的正向品格教育館是一間非牟利機構,除舉辦家長講座、教師工作坊,也為幼稚園至初小學生提供體驗活動,活動並非純綷遊戲,而是以正向品格為主題的體驗式學習。疫情下雖然實體活動暫時停止,但中心仍提供不少網上活動予公眾參與。(受訪者提供)   正向繪本:低處可爬起 最近正向品格教育館與文林出版有限公司合作,邀請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CanCanMa創作繪本《我不想唱歌》,讓家長多一個渠道,透過繪本與孩子分享具備正向價值觀的成長故事。故事講述鸚鵡青青為參加一年一度的「全森林歌唱大賽」,積極練習,但因為小意外、一條羽毛令牠打了個噴嚏,大失水準,之後便不再唱歌,直到牠遇上了水牛伯伯,方領悟成敗的意義,重拾歌唱的樂趣。CanCanMa回憶創作故事時,正值疫情初期,「那時大家在搶廁紙,女兒又在家上網課,但疫情間仍有不少人為抗疫默默付出,我很想在故事中呈現這些面貌,希望從故事中寫出我們要如何在低處爬起來,如何得到別人的提點後,再回看失敗,明白比賽的意義」。她說,故事中所提到的堅持、毅力,正與正向思維的成長心態不謀而合,也可讓大家思考在面對逆境及控制不到的情况下如何接受挑戰。 CanCanMa(資料圖片)   《我不想唱歌》——故事中傳達正向思維,讓讀者思考面對逆境時如何接受挑戰。(受訪者提供) ■INFO 《我不想唱歌》 作者︰CanCanMa 繪者︰吳浚匡 銷售網站︰bit.ly/3oOfGsp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5期]

詳細內容

童心抗疫:疫情升溫 檢疫嚇怕小人兒 情感紅綠燈 緩解孩子焦慮

強檢隔離 孩子鬧情緒怎辦?(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愈演愈烈,全城氣氛緊張。面對突如其來的強制檢測,甚或要前往隔離中心檢疫,成年人也惶恐不安,更何况小朋友。形勢險峻,爸媽應該及早準備,萬一全家不幸要接受檢疫甚至隔離,該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避免屆時方寸大亂,場面失控! 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勢洶洶,家長應該及早準備,倘若要帶同子女檢測或前往隔離中心,可如何有效安撫小朋友的情緒,避免他們陷入恐慌?(資料圖片) 當小朋友被告知需要檢測時,可能有很多聯想和迷思。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醫院遊戲師莊婉芝(Chiko)指出,孩子最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擔心、煩躁、害怕等。「他們或許會擔心自己感染了病毒;亦可能聯想起電視新聞大排長龍的畫面,因而感到煩躁;又或者害怕檢測過程,幻想會很痛。」但她亦聽聞有孩子表現興奮,「小朋友的思考方式跟成年人不同,或許他們一直覺得檢測站的帳幕很神秘,很想一探究竟,因着這份好奇,所以當知道自己要做檢測時,反而有『終於有我份!』的興奮感」。 莊婉芝(受訪者提供) 五感體驗法 按孩子情况做反應 面對子女各式各樣的情緒反應,Chiko說家長可展現同理心,「毋須否定,也不需要責罵,因為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然而,當孩子情緒有起伏,不肯乖乖配合一起前往檢測時,爸媽又可以怎樣回應呢?她教路,在動「口」以先,不妨配合「五感體驗法」: 「鼻」——父母的情緒,會牽動小朋友的反應,假如爸媽自己對檢測安排也感到焦慮,不妨用鼻子深呼吸,先調節個人情緒,下一步才回應子女的情感需要。 「眼」——用眼睛觀察小朋友的反應,他是否眉頭緊皺?提到要檢測就避開視線?避開接觸? 「耳」——用耳朵留意一下,會否是四周環境傳來的催促聲,令孩子感到緊張和不安呢? 運用過「鼻」、「眼」、「耳」後,才動「口」和動「手」。 「口」——可以溫柔地說:「你不想做檢測,很正常啊!爸媽也不想做。但因為政府有要求,我們一家人還是需要去做的……爸媽會一直陪伴你,大家一起嘗試。」 「手」——可輕輕地擁抱孩子,以示鼓勵和增加安全感。 Chiko續指,孩子表現不合作,有時是出於不明白、不了解,因此產生恐懼。為減少他們的憂慮,家長可因應孩子的年紀,用適切的字眼和內容,講解一遍即將要面對的採樣程序。當然,家長事先要做足功課,有關採集鼻腔和咽喉合併拭子樣本的過程,可參考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bit.ly/3sBigTG)。   比喻、故事方式 簡要講解採樣過程 想幫孩子消化複雜的事情,其實也有技巧,Chiko的小秘訣是用比喻、故事,再以扼要簡化的句子總結。她舉例,很多小朋友最困惑的是,採樣時會有什麼感覺,家長可嘗試用孩子曾有的相類似經驗作比喻,「就像你平日飲汽水、果汁時,不小心被嗆到的感覺」;也可構想一個故事,「(主角)先……然後……再……把整個採樣過程,按次序、步驟套入故事情景之中」;最後簡潔地帶出重點,「如果你忍耐一下,有你的合作,護士可以更快完成」。 不過,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唯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子女,「見招拆招」,「爸媽可以回想一下,小朋友之前去診所看醫生、打預防針時有什麼反應,那就不難預測他在檢測站會有什麼反應。家長可使用自己以往有效安撫孩子的方法來應對實際場面」。 不少孩子對採樣過程感到懼怕,家長可透過比喻,形象化去闡釋,幫助小朋友更容易理解。(資料圖片) 深呼吸練習 紓緩緊張情緒 讓小朋友帶同自己心愛的小玩具一起出發,Chiko認為是不錯的做法,在排隊等候檢測期間,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做簡易的深呼吸練習(下圖),透過一呼一吸,慢慢放鬆,紓緩緊張情緒。「吸氣時,想像肚子像氣球一樣慢慢吹脹,呼氣時,肚子變平。做練習時,可一邊呼吸,一邊用手指繪畫圖形形狀,由三角形開始,吸氣、閉氣到呼氣,每個動作,可維持3至4秒。」 當壓力來襲時,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醫院遊戲師建議大小朋友一起做深呼吸練習,方法可參閱繪圖;亦可掃二維碼,由醫院遊戲師聲音指導。(受訪者提供) 留意情緒變化 細心解讀 大家通過檢測,固然皆大歡喜;但萬一居住處出現傳播風險,那就無可避免要前往檢疫中心接受隔離了。一下子傳來噩耗,Chiko提醒爸媽們更要加倍留意小朋友的情緒變化,「不管孩子表現的是什麼情緒,例如擔心、緊張、生氣等,其實背後都帶着一些信息,父母需要去解讀。就算他們當刻表現平靜,但有時原來腦裏面有很多情緒、想法,只是一時三刻無法表達出來,家長不可忽視」。 在兵荒馬亂之際,假如小朋友大哭大鬧,不願意去隔離中心,的確叫爸媽非常頭痛。遇到這種情况,Chiko教家長可嘗試用「情感紅綠燈」三部曲去回應,避免彼此的情緒繼續升溫。三部曲是先形容感受,再描述客觀事實,然後給予選擇。她舉例: 「紅燈」:家長可代孩子描繪他當刻的感受——「媽媽知道突然要去隔離中心,你要離開屋企一段時間,你會感到不開心、不捨得……」當我們能夠解讀小朋友的心聲,孩子知道有人明白他,便會較容易接納我們的意見。 「黃燈」:家長可描述客觀事實——隔離中心位置、生活環境、需要隔離多久等資訊。假如家長已知悉去哪一個隔離中心,可概括形容一下位置,「即某親戚住的那區」、「附近有個商場我們去過買玩具的」等;若是被安排入住檢疫酒店,更可登入酒店的網頁,讓孩子先透過相片去觀察環境。惟緊記,「黃燈」只可陳述事實,不應誇大言詞,「你再不走,我們便留你一個人在家」、「你不聽話,就叫警察叔叔來拉你」等脅迫說話不應說出口。 帶心愛之物陪伴 規劃活動增掌控感 「綠燈」:家長可提供選擇——「我們必須依從指示去這裏隔離,你可以選擇帶一件心愛的玩具,或選擇帶圖書,又或是選擇畫筆畫簿,陪伴你一起前往隔離中心」。 隔離的日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一家人如何規劃,Chiko亦有建議。「首先制訂一個時間表,這有助增強時間感知,這對大人和小朋友來說也很重要。」她舉例,可把每天粗略分為上午及下午兩個時段,再和孩子一起商量,不同時段可以做些什麼,「例如上午一起打掃清潔、做運動、閱讀;下午一起玩親子遊戲、看電視。當小朋友能夠參與設計活動,可增加他們的掌控感,就有助紓緩焦慮、不安的情緒」。 雖然強制檢疫不由得我們選擇,但家長可容讓小人兒帶一件心愛的玩具相伴檢測,有助安撫他們不安的情緒。(JGalione@iStockphoto) 為隔離的日子制訂時間表,有助增加一家人的時間感知。(czarny_bez@iStockphoto)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5期]

詳細內容

寵物善終的生死教育課

告別摯愛,對大人來說也不容易,更何况小朋友?寵物離世是主人們學習面對生死的一個階段,如家中愛寵不幸離開,父母亦可把握時機與子女上一課生死教育,一同經歷和成長。 心理學家陳頌恩(Joanne)提醒家長,勿低估子女失去寵物的哀傷,因為這種突變,或會對他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及壓力。「過去有研究發現,小朋友會視寵物為傾訴對象,會把自身的情緒或恐懼跟寵物分享,並從中得到安撫,因此若寵物驟然離世,孩子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 心理學家陳頌恩Joanne(資料圖片) 她建議家長跟子女多談感受,用同理心表示理解他們的傷悲、憤怒或害怕;同時避免一些說法,例如:「唔好喊啦」、「唔好唔開心」、「第日買過隻咪得囉」等,因為孩子會覺得不被了解,而且在小主人心目中,失去的寵物並不可取代。 此外,有些孩子或許是人生中第一次面對死亡,他們會有很多疑問。Joanne 說,家長如何解釋至關重要,「要清楚讓孩子知道,不是他們導致寵物離世,以免他們怪責自己」。家長可鼓勵小朋友寫一封告別信給心愛的寵物,或製作一本小小的相冊,抒發情感,亦可藉着栽種小盆栽以作紀念。 失去寵物的傷痛需要時間治癒,但假如家長發現子女的情緒和行為持續受影響,便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Joanne又提醒,家長也要留意自身感受。「其實家長一樣可能有哀傷情緒,所以在照顧小朋友的同時,也要照顧自己,不妨做些放鬆身心的活動,例如做運動、聽音樂等,都有助紓緩情緒。」 寵物善終的生死教育課 倉鼠壽命平均2至3年,由帶回家飼養一刻,家長已可能預計到寵物離去時小朋友的不捨。好像10歲的Kaitlyn,兩年前養了一隻三線鼠雲雲,一直對牠非常愛惜,但當雲雲2歲多時,體力突然變差,走路一拐一拐,媽媽Sandy已預告女兒雲雲已經很老,有一天終會離開,更特地另外領養一隻熊仔鼠回來,希望當雲雲離世時,可為女兒分散一點注意力。 三線鼠「雲雲」(受訪者提供) 不久後,雲雲終在他們家中離開。Kaitlyn當時非常傷心,而媽媽從領養熊仔鼠的主人口中得知,坊間有寵物善終服務,便找了一間在家附近的公司打點安排。「公司有不同服務,主要是安排日子,讓我們一家人到一個為寵物而設的靈堂,作90分鐘的告別式。房中播放着輕音樂,感覺很莊重。我叫女兒去跟雲雲道別,當然她哭到無法說話,都是由我們去講,如牠很乖,多謝牠來陪伴我們等。」 Sandy說,雲雲作為女兒的第一隻寵物,牠的離去和一場告別儀式,可讓她明白生命的過程。「當然孩子不會在第二天便無事,新的倉鼠也不能跟舊的比較,但這正好代表生命亦是一個又一個的延續,讓我們都上一課很好的生命教育課。」 新成員熊仔鼠(受訪者提供)   文:顏燕雯、沈雅詩

詳細內容

感統發展:把握8歲前黃金期 感統訓練遊戲 玩走奀皮散漫

爸媽們,你家的小寶寶是否很喜歡上躥下跳,完全無危機意識?抑或反過來,超級畏高,連盪鞦韆也害怕?小人兒很抗拒穿高領衣服或羊毛衣?他不論坐或立都是彎腰寒背,一副懶洋洋的樣子?那就要當心孩子的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發展或有偏差。感統不單影響小朋友的日常生活,還牽連學習和社交。幼兒教育工作者建議,家長應把握寶寶8歲前感統發展的黃金期,為他們勤做家居遊戲訓練,提升表現。 孩子「不聽話」,或許跟感統發展不佳有關,令他們難以接受指令。(設計圖片,anurakpong@iStockphoto) 「我不時都會聽到家長投訴,說小朋友麻煩不合作,譬如吃東西總是『慢吞吞』,經常含在嘴裏不肯咀嚼;又或是穿衣服也『扭扭擰擰』,不是說這件衫緊,就是說那條褲窄,而衣領上的標籤亦非剪不可。每次聽到這些投訴,我都會請家長嘗試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一下,看看小朋友的感統發展,是否有偏差!」 真理浸信會榮光幼兒園校長朱裘萱說。 朱裘萱(黃志東攝) 早在1970年代,美國職業治療師及臨牀心理學家Anna Jean Ayres已經提出,大腦的神經系統,能夠把來自身體內在和外在的感覺刺激作出分析、整理和組織,再指示身體做出合適的反應,這個過程稱為感覺統合。而在眾多感覺刺激當中,感統理論特別强調3種,包括︰ •前庭平衡覺︰ 透過內耳的3個半規管和耳石器官,讓我們維持身體平衡 •本體覺︰ 藉着肌肉、關節,分辨四肢的位置和動態 •觸覺︰ 藉着皮膚的神經細胞接收來自外界的溫度、壓力、疼痛、質感等刺激 社會、教養影響感統發展 朱裘萱表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童,往往伴隨有感統失調的問題,但就算是一般小孩,都有可能在發展上出現偏差,以致有反應過敏或過弱的情况,「例如有些學生執筆寫字很用力,連紙張也幾乎給刺穿 ,這反映小朋友可能本體覺較弱,所以不懂得控制書寫力度」。 從事幼兒教育工作18年的朱裘萱,亦發現近年孩子的感統發展有走下坡的趨勢,她相信多少跟社會環境和教養文化有關。「回想我小時候,公園有很高的滑梯、攀爬架,但現在基於安全理由,都沒有這些設施了,孩子鍛煉四肢的機會大大減少。還有,現在的小寶寶實在太多人照顧,父母、『四大長老』(外公、外婆、爺爺、嫲嫲) 再加上傭工,7個成年人照顧1個小朋友,服侍得周全又妥貼,孩子自理的機會不多,也使他們的肌肉、關節活動發展相對較弱。」 本體覺訓練 改善「慢3拍」男童 要改善上述情况,可透過多做感統運動。真理浸信會屬會學校自2009年起,逐步在轄下6間幼兒園/幼稚園引入感統課程,希望把握8歲前腦部和感統發展的關鍵期,讓幼兒運用他們的肢體,每天做20至30分鐘有趣、有意義的感覺刺激運動。 真理浸信會屬會學校感統課程發展組長、真理浸信會何袁惠琼幼稚園主任柳亞芳是當年屬會第一批安排在本港及台灣接受感統教學訓練的教師,多年來見證着不少學生的進步,其中一名男生,她印象特別深刻。「他最初給我的印象是『慢3拍』,老師一個很簡單的指令,他都未必有反應。但是否代表他頑皮、不合作呢?不是。我相信他是感統發展欠佳,以致聚焦不到,難以回應環境。」於是,教師給他多作本體覺訓練,例如是「櫈上小飛機」,做法是幼兒趴在櫈上,雙手雙腳離地,呈飛機狀,頭向上仰,維持身體平衡。柳亞芳形容,起初他完全掌握不到,「他一趴在櫈上,四肢便落地,明顯是肌肉缺乏張力。但反覆訓練一段時間後,小朋友漸漸做到像『飛機』般挺開身體,也維持到10秒」。如是者,感統訓練不單連帶改善小男孩平日在課堂上的坐姿,他不再是彎腰寒背,而且接受指令的速度亦快了很多,「結合感統元素的運動,就好比營養,可以滋養幼兒的大腦,有助發出及正確回應信息」。 柳亞芳(黃志東攝) 配合家居訓練 效果更佳 她又建議爸媽可針對幼兒的問題,在家居配合訓練,效果相得益彰。舉例,一些有觸覺防禦、安全感不足的小孩,柳亞芳說,家長可在小朋友洗澡後以潤膚液作按摩,又或者用大毛巾包緊他們的身體,然後再慢慢放鬆,都有助紓緩情緒;針對四肢乏力的,則可以做「小牛耕田」,由爸媽捉起小朋友雙腳,小朋友以手走路,「這既是親子活動,從中也訓練到小孩子前肢的肌肉張力,以及肢體動作協調,一舉多得」。 .本體覺訓練(圖) 櫈上推球、腳倒立和撐小船等動作,幫助幼兒增加關節與肌肉的感覺及張力,有助改善四肢協調、動作計劃、書寫與自理能力。(黃志東攝) .前庭平衡覺訓練(圖) 斜台滑板車、搖搖船和攀爬架等動作,幫助幼兒分辨方向、距離和速度,使身體作出調節,亦有助改善多動現象,提升專注力、平衡力、視知覺和聽知覺。(黃志東攝) .重心訓練(圖) 重心訓練有助加強幼兒對高度、深度與速度的適應,消除對團體遊戲活動的焦慮。圖為上上落落、獨腳櫈大力士等訓練項目。(黃志東攝) .觸覺訓練(圖) 穿布洞、行觸感板等幫助幼兒調節皮膚對環境的敏感度,從而改善分心、情緒及人際關係,增加對環境的彈性。(黃志東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1期]

詳細內容

心靈健康:發掘身邊小確幸助建正向思維

每個父母都想子女健康成長,但除了身體健康,心靈健康同樣不可忽略。體魄可藉運動去鍛煉,正向思維也可透過心靈練習去培養。愛惜子女的家長,一於坐言起行,幫孩子從小建立積極樂觀的信念,這是送給他一生最好的禮物! 天性或注定 後天可改善 性格或許是上天注定,但心態卻可以後天調整,「有些人天生很樂觀,天跌落來當被冚,但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其實後天也有很多實際方法、練習,可以幫助我們令自己變得更樂觀」。心理學家陳頌恩(Joanne)說。 身處這個年代,小朋友很早便要面對學業上的壓力,從小引導他們調校心態,擁抱不可逃避的挑戰,是重要的一課。「正向心理學所強調的,是要從生活中尋找幸福感。」 Joanne教路,家長可每天跟孩子做「感恩練習」,「每天睡覺前,請小朋友數算今天3件值得他去感恩的事情」,此舉既可讓孩子的目光聚焦在生命的美好,也可鍛煉他們發掘身邊的小確幸。 幸福感5要素 比賽助反思 Joanne最近擔任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主辦的「正向創藝 閃耀人生」比賽的顧問,活動透過書法及畫作,讓中小學生參加者展現正向生命的價值觀,並經驗到建構幸福感的5個重要元素,包括正向情緒、正向關係、生命意義、全情投入和成就感。 華永會近年以「永懷人生」及「善亮人生」兩大理念為目標經緯,外部事務委員會主席陳穎文指出,該會不單談死,亦講生,「生命可如何活得精彩、活得燦爛,是我們所重視的」。 陳頌恩(右)和陳穎文(左)希望透過書法及畫作比賽,幫助學生深思正向生命價值觀。(沈雅詩攝) 重孝家庭 灌輸正向態度 毋庸置疑,一個溫暖的家,是建構正向關係的基石,而華永會更着重提倡「孝道」,並成為今次比賽的其中一個主題。陳穎文解釋︰「因為我們覺得,一個重孝的家庭,對小朋友的成長發展,有正面的影響。」 她以自身經歷為例︰「我自幼和祖父母同住,一直看到我的父母如何孝順他們的父母,他們灌輸了一種正向的人生態度給我。所以今天,我同樣選擇跟孩子的祖父母同住,因為我想把孝道精神,延續給下一代,讓他們常懷感恩的心。」 ◆INFO 「正向創藝 閃耀人生」比賽 日期︰即日至1月21日 項目︰ 硬筆書法比賽(小一至小六) 毛筆書法比賽(中一至中六) 填色比賽(小一至小六) 繪畫比賽(中一至中六) 獎品︰獎學金、獎盃及獎狀 詳情︰https://www.competition.bmcpc-shine.org.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6期]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陳子豐收起脾氣 樂做暖男爸爸

近年,娛樂圈湧現了很多「入屋」的新面孔,如《大叔的愛》中飾演Anson Lo「前度」的陳子豐,既是演員又是主持,更在社交媒體中活躍分享與2歲半兒子的生活點滴。踏入40歲不惑之年,家庭事業漸漸成形,但考起這個新手爸爸的,正是照顧Trouble 2的種種難題,他能否憑「爸爸的愛」見招拆招呢?(註:受訪者因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Colin與太太親力親為照顧,父子關係非常密切。(林靄怡攝) 陳子豐(Colin)入行已有10年,從NowTV轉到ViuTV,漸漸為觀眾熟悉。他與圈外人太太Joyce於2016年結婚,2019年3月兒子琛閱出生。夫婦二人早有共識,就是不請家傭,由自己親自帶孩子,不過二人均要上班,而祖父母也要工作,外祖父母又要照顧其他孫兒,因此當爸爸後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要為兒子找託兒所。「因為我們家不算大,又不想多一個陌生人住進來,所以沒有打算請工人,後來朋友告訴我,原來我家附近就有一間育嬰園,所以立即報名,沒有它,我們真的搞不掂。」 自從兒子出生後,Colin與太太幾乎完全沒有「拍拖」時間,幸好並沒有影響他們夫妻間的感情。(林靄怡攝) 2歲半的琛閱活潑可愛,非常精靈。(林靄怡攝) Colin說,原來育嬰園除了照顧嬰幼兒的日常生活,還會為幼兒提供大小肌肉訓練、教他們baby sign(嬰兒手語)等,他覺得這對雙職父母來說是個不錯的配套,可是社區相關資源實在太少,又不是人人都知道有這種服務,基層家庭更加難以負擔,「雖然機構已有政府補貼,但每個月仍要5000多元學費,實在非一般家庭可應付得到,而且學額少,不容易申請,相信這也是令某些家庭迫不得已請外傭的原因」。 不想兒子童年只有功課 今年9月,他們又幸運地為兒子找到全日制的PN(學前班),兒子可以在校留至下午6:00,算是解決了燃眉之急,不過新一個難題又出現,就是要為兒子尋找幼稚園。他認為湊仔的最大難題是教育,因為實在有太多父母控制不到的因素,例如找不找到適合他的學校?心儀的學校又會否取錄他呢?一切結果都難以掌握。「我和太太都想他入國際學校,第一是因為看到親戚的孩子在官立小學念書,每晚回家就只是應付背書和默書,我們並不想兒子的童年只有功課;第二,我並不是喜歡讀書的人,不想自己(陪他)再經歷一次讀書做功課的苦惱!」 琛閱膽子大,什麼遊戲也願意試,Colin常陪他玩耍放電。(林靄怡攝) 小人兒坐不定 的確,若按琛閱的性格來選校的話,教學模式靈活的國際學校應較適合他。2歲多的琛閱屬於活躍型小朋友,請他坐下來拍照幾乎都是不可能任務,Colin深知兒子性格,在訪問前已預先告知記者,讓大家有心理準備。拍攝當日,只見小人兒好奇心甚重,在遊樂場內每一件玩具,他都想要去試一試,即使Colin鼓勵他一起玩搖搖板、跳彈牀,他也只是按自己的喜好去玩,沒有聽從爸爸的建議,更不停地四處探索,精力無限。 室內遊樂場是父子常去的地方,活潑好動的琛閱在這裏一刻都停不下來。(林靄怡攝) 要照顧如此好動的小豆丁,作為父母在體力上固然非常疲累,但他與太太還有別的擔憂,「我們曾懷疑他有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太太曾經問過專業人士意見,不過對方說他問題不算大,叫我們不用擔心」。他覺得兒子太活躍,有時自己也控制不到他,於是向教師詢問他在學校的情况,「老師說他只是坐唔定,有時會忍不住在座位站起來,想走到別處」。Colin回想兒子在育嬰園時也沒太大問題,可能是剛上學前班未適應新環境,所以會給他多一點時間進步。 最近,他為兒子報了兩間國際幼稚園,訪問當天,琛閱暫時完成了其中一間面試,過程已是驚險百出!「面試的一星期前,我們帶他到學校參觀,他在校內的室外遊樂場玩得很開心。正式面試當天,因為他知道那裏有遊樂場,所以怎樣也不肯進課室。幸好負責的教師十分體貼,看見他扭計,就准他先在外邊玩15分鐘,玩完才進課室面試。可能他知道別人已經給了他去玩的機會,所以回到課室面試時,所有的項目包括拼圖、分顏色等都一一完成。我心想,如果教師逼他一定要先面試,他一定不肯做!所以我也對這間學校加了分。」 後悔曾對兒子發脾氣 鏡頭前Colin總給人「很惡」、「很酷」的感覺,但鏡頭下他說話非常溫柔,確實是個暖男爸爸。不過,暖男也有發脾氣的時候,當然也是因為兒子「難搞」所致。「他試過大叫大喊更推開我,我說什麼他也不聽。那次我忍不住大發脾氣,大聲呼叫『我搞唔掂呀!』說完後,我便有點後悔了,冷靜後我回想,他那樣發脾氣,會不會是學我呢?我以前是否在他面前這樣做過呢?當下我發覺自己做得很差,以後一定不可以再這樣,因為大人發脾氣,孩子更加不知你想怎樣,只會令場面更難控制。」 Colin說兒子有無窮的精力,每晚11:00才肯睡覺,「即使我9:00陪他入房進睡,他都可以在牀上跳到11:00,沒好氣」。(林靄怡攝) 疫情在家少說話 語言發展受影響 疫情下,不少幼兒都因為上學時間縮短及要隔着口罩學說話,影響他們的語言發展,快3歲的琛閱或許也是受到這個因素影響,爸爸說他暫仍未能講出一句完整句子。「一直以來他也是說英文單字、一些數字和顏色,他想要什麼,很多時候就會用手指去指。但如果是他很喜歡的東西,如最愛吃的蘋果、香蕉,他便說apple、banana。」Colin說,除了因為大人常戴着口罩,也因為他和太太在家中也是很少說話的,「疫情期間,他整整一個月沒上學,我們在家裏,你眼望我眼,都不知做些什麼。以前和他玩遊戲,我們都是很安靜的,但最近考慮可以做更多去幫他學說話,所以我和太太也多了用說話去表達自己,例如走去開門時說『開門』,直接講給他聽,希望可以幫他追回些進度」。 Colin試過帶琛閱出街前,兒子說了一句「爸爸」,然後指住他的嘴,示意他忘了戴口罩,那場面令他感覺很心痛,只希望疫情快點過去,讓大人和小朋友都可重過正常的生活。(陳子豐facebook) 文:顏燕雯 場地提供:E Cube Club Playlan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6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訓練工作記憶、反應抑制、變通能力 簡易遊戲 玩出執行功能

不少家長經常為子女「叫唔郁」、「唔專心」、「無耐性」而大動肝火,但其實小朋友未必是存心跟大人「作對」,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未發展成熟而已。執行功能可通過訓練改善,專家教路,甚至藉着簡單的家居遊戲,讓孩子「玩」出執行功能,同時改善親子關係,一舉兩得。   什麼是執行功能呢?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計劃隊長侯凱齡(Ivy)解釋,執行功能是指大腦在處理日常工作時需要用到的高層次認知技巧,「哈佛大學把它比喻為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唯有具備良好的系統,不同的航機才可井然有序地升降,否則會釀成大混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經常需要運用執行功能,Ivy舉例,簡單如媽媽一句吩咐:「回家後,你要把書包放好,除下口罩,去洗手間洗手,再出來客廳。」當中已牽涉執行功能中的工作記憶(記着指令),甚至是反應抑制,「假如當時客廳是開着電視,孩子又很想看,那他就要抑制自己想看電視的欲望,繼續執行媽媽的指令」。 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計劃總監鄭惠君(左)及隊長侯凱齡(右)均認為,遊戲是幼兒最佳的學習方式,家長只要掌握到策略,不單可提升子女的執行功能,更可促進親子關係。(賴俊傑攝) 3至5歲發展黃金期 3至5歲學前階段,是發展執行功能的黃金期,Ivy指出,不少研究均發現,執行功能良好的幼兒,往後不論學業、語言發展、交社人際等,都有較出色的表現。「但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後天培養」。此計劃服務總監鄭惠君(Joel)補充,幼兒執行功能高低,除受先天條件影響,例如一些有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ADHD)徵狀、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徵狀的小朋友,執行功能會相對較低,也同時受後天環境因素影響,包括家長能否以身作則、提供足夠的指導和協助等。「我們常聽到家長叫小朋友『專心些』、『做好些』,但究竟如何才是『專心』,怎樣才叫『做好』,卻沒有具體闡釋。」 為支援有需要的幼兒,該計劃在今年3至7月,於機構提供服務的13間幼稚園內開展執行功能小組,透過遊戲和提示策略,訓練孩子3項核心技巧,包括工作記憶、反應抑制和變通能力,共有99名幼兒參加。而這個小組,同樣惠及家長,「除了幼兒有8節小組訓練,我們亦提供2節家長課程及1次家長諮詢服務,目的是鼓勵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在家『玩』出執行功能」,Joel說。 打鬧減少 親子關係改善 她又稱,這個同是一項研究計劃,除上述13個實驗組,還有9個對照組,透過共變數分析(ANCOVA),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的家長,在前測及後測的數據,「結果顯示,實驗組家長在行為量表中給予子女4項執行功能(工作記憶、反應抑制、靈活變通及情緒控)的評分,都較對照組的得分有明顯改善」。更令Joel欣慰的,是活動促進了不少家庭的親子關係,「從家長的回饋,當小朋友的執行功能提升,能夠配合指令,打鬧的情况減少了,大家相處得比以前融洽」。 ●玩出執行功能 ◆活動1:水果密令(圖) 目標:提升幼兒工作記憶能力 道具:家長預先準備水果圖卡,以及與那些水果相應顏色的積木。例如紅色積木代表蘋果,綠色積木代表啤梨等 玩法:當家長發出指令,例如︰蘋果、蘋果、啤梨,小朋友便需要取出紅色積木2個,綠色積木1個 活動1:水果密令(賴俊傑攝) ◆活動2:紅綠燈(圖) 目標:鍛煉孩子反應抑制 道具:「紅色路牌」、「綠色路牌」各一,一頂帽子 玩法:以正常版作熱身,當家長舉起「綠色路牌」,表示孩子可前行,相反,舉起「紅色路牌」,便要停止所有動作。之後家長戴起帽子,示意轉玩變奏版,若舉起「綠色路牌」,孩子要停止所有動作,直至舉起「紅色路牌」,才可前行 活動2:紅綠燈(賴俊傑攝) ◆活動3:快樂火車(圖) 目標:提升學童靈活變通能力 道具:伸縮間尺、廁紙筒、原子筆、紙、繩子、顏色線等 玩法:家長先在地上貼上顏色線,然後請小朋友利用有限的物資,看看能否砌出長度可超越顏色線的「火車」 活動3:快樂火車(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4期]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嘉欣不再BB 當媽媽後極速成長

兩孩之母的鍾嘉欣(Linda)自去年回港拍《星空下的仁醫》後,便暫別幕前工作回到加拿大當全職媽咪,一家四口安居於溫哥華,過着平凡而快樂的生活。最近劇集開播,又勾起了大家對這個甜姐兒的回憶。今次Linda演心胸肺外科醫生,網民讚她演技成熟,其中某幾場戲更惹來不少討論,說她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似的!鍾嘉欣坦言自從做了媽媽後,整個人生都改變了,無論是戲內還是現實,都已經脫胎換骨,不再是昔日的「嘉欣BB」。   溫哥華與香港時差15小時,當我們正在忙碌工作時,身處溫哥華的Linda正準備入睡,好不容易才能請這個忙碌的媽媽犧牲一點睡眠時間跟我們談近况。她的一對子女Kelly和Jared分別5歲和3歲,姊姊已經上小學,弟弟也開始上幼兒園。所以,作為媽媽也要習慣早睡早起,每晚大約10時多便要睡覺,因為她每天清晨6:30醒來梳洗好後,便要為孩子準備餐盒。當地孩子的午餐一般由家長自己準備,加上溫哥華較少家庭會聘請傭人幫忙,所以家中事無大小都是由Linda一手包辦。 煮早餐送上學 一手包辦 2016年Linda結婚後淡出幕前,在加國回歸朝六晚十的全職媽媽生活。由全職藝人轉型全職媽媽,Linda形容這份「工」比從前忙碌3倍。「即使他們睡了,我也不能鬆懈,因為他們可能會踢被子,會發噩夢大叫,我便要立即安撫(他們)。」她和丈夫Jeremy同樣在加國成長,從前也是由父母一手一腳照顧,令她覺得做家務和帶孩子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即使辛苦也十分樂意。Linda說平日他們會請外面的幫工做些較大型的家居清潔工作,但一般瑣事如洗衣服、煮飯等,都由她自己做。當然丈夫也有份幫忙,但他始終要上班,所以為小朋友煮早餐、送上學,都主要由她負責。 功課量小 安排女兒學中文 由於Kelly已在小學念kindergarten班,兩姊弟不再念同一間學校,充當「司機」的Linda每天要輪流送他們上學,幸好兩間學校都在家裏附近,毋須太奔波。她說,加拿大的公立幼稚園和小學都是以就近入學為原則,毋須像香港家長般要為孩子選校而煩惱,她也慶幸自己所住的社區已有不錯的學校,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Jared讀的幼兒園其實近似Day Care模式,回校除了玩遊戲,Linda指他會唱一些兒歌如ABC,亦會學認字。念kindergarten的Kelly就開始要寫字,但都是小量而輕鬆,接近零功課,就像Linda 和Jeremy當年在加拿大讀書一樣,不會感到壓力。 Linda雖然主張愉快學習,不過,這位媽媽竟然也安排女兒去上學校以外的課堂——原來,她覺得學中文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於是找了一名普通話老師教Kelly中文。「我在家會跟孩子說廣東話,但因為丈夫說英文,我和他溝通又是用英文,所以孩子接觸中文的機會其實很少。想女兒學中文是因為我覺得如果她懂得多一種語言,將來無論工作或生活上也可有更多選擇。」Linda指最初是希望找一名廣東話老師,可是尋遍整區也找不到,唯有讓女兒跟普通話老師學習。記者提議她自己教,Linda卻說:「如果由我教,她會覺得我在跟她玩耍,會不停試我底線!」 疫情延誤拍劇 歸心似箭 去年,Linda放下一對子女由溫哥華回港拍電視劇,這是她自孩子出生以來離開他們最長時間的一次,疫情更令拍攝進度延誤,令她歸家無期,整個人也變得愈來愈焦急。接近煞科的日子她更一早收拾好行李,準備隨時飛回加國與家人團聚。「拍攝這部劇對我來說遇到很多不同的挑戰,首先是疫情發展突變,由我回港時的零確診個案到第二個星期確診數字突然上升,使租借拍攝場地遇上不少困難;第二是劇中牽涉很多醫學名詞,劇本要更多時間消化和修改;第三,此劇與很多小演員合作,最初計劃是在暑假期間拍完他們的戲分,但後來因為拍攝時間延遲了,要在他們上學後找時間再補拍,總之一切都是在預計之外。」 與孩子分離 深明做父母擔憂 她說由於劇集不能在預期中完成拍攝,使她非常掛念丈夫和孩子,有段時間曾經感到非常不開心,心裏只一心想着要回家去。幸好有好朋友和助手在身邊陪伴支持,才使她捱過那個階段,亦因為這件事令她憶起當年隻身來港工作的感受。「我19歲時離開父母,自己一個來到香港,感到有點無助,也無法想像到父母經歷女兒不在身邊的擔憂和感受。這次輪到我離開自己建立的家,隻身飛到遠方工作,便深深體會到當時父母不捨的心情。」Linda指返回加拿大後女兒第一時間緊緊地擁着她,令她大為感動,兒子卻因為年紀太小,好像認不到媽媽似的,「記得回去時他只要爸爸不想要我,那一刻真的很心痛!幸好過兩天他又再黏我了,我才不太傷心呢!」 照顧子女一腳踢 鍾嘉欣當媽媽的快樂蛻變(受訪者提供) 除了學中文,Kelly(左)還有學跳舞、彈琴和游泳,Jared(右)則只有跟家姐一起學游泳。說到性格,鍾嘉欣說Jared是個百分百男孩,只愛男孩子的東西,活潑好動又大力,很有男子氣概。Kelly雖然很斯文,卻不是一個愛美的女孩,作為媽媽會用「down to earth」來形容她。「可能我本身不愛扮靚,所以女兒也跟我一樣,不過有時候見到我化了妝又想扮靚,也想學我塗指甲油。」(受訪者提供) 鍾嘉欣現時一心享受做全職媽媽,照顧一對子女的日常生活就是她滿足感的來源。(受訪者提供) 鍾嘉欣自言現在家庭就是她的一切,不過她表示若遇到合適時機也會再回港拍劇。(受訪者提供)   角色轉變:拍劇做仁醫 演技成熟 脫胎換骨 在《星空下的仁醫》中,Linda飾演心胸肺外科醫生。以往她一直飾演較柔弱的角色,這次可說是個大反轉,演專業人士既是自然,又帶一點硬朗和調皮,英文專業名詞的發音更是非常標準,得到不少觀眾網民稱讚。她也樂於見到這個轉變,不想再做「嘉欣BB」。「這幾年做了媽媽和別人太太,儼如上了一個成長速成班,自己性格上已有很大轉變,淡定了,有自信了,處事也冷靜了很多。因為兩個孩子的生命是由我去保護,我一定要夠強,思想要夠穩重和正面,才可以給他們在最安全的環境下成長。所以我現在可以成熟地演一個醫生的角色,但如果你叫我再去演『常在心』,現階段的我也不可能演出那份感覺。你可以說這是被迫而成的,但我其實也不想一世當小朋友,因為當媽媽也是一件美事。」   《星空下的仁醫》中,鍾嘉欣飾演心胸肺外科醫生,當中有不少與小朋友一起的對手戲,真正做了媽媽後,這個角色更能讓她發揮更多。(TVB劇照) 鍾嘉欣19歲隻身來港工作,初時給人甜美柔弱的感覺,所獲派的角色多是小妹妹類型,因而被網民封為「嘉欣BB」。(資料圖片)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