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課:創意踢走操練式教育 閉起眼傾聽世界 譜出不一樣樂章

  近年學界鼓勵孩子發揮創意,不過,在操練式的教育下,很多小朋友未能真正了解何謂創意。其實創意背後涉及多種不同元素。位於中環的PMQ,便舉辦了一個3天課程,讓小學生認識音樂創作、顏色、情緒及設計思維,掌握如何創作之外,更可在過程中明白創作背後,應由別人的需要出發,了解同理心的重要。 文︰許朝茵      攝︰賴俊傑 孩子從夏令營中明白顏色及情緒,更將所學知識套用在擴音器設計上。 這天在PMQ內,約20個小三及小四的學生在活動室裏,捧着平板電腦不停「篤」,發出古怪聲音,有些音調帶點刺耳,有些感覺激昂,調子稀奇,令人摸不着頭腦。原來他們正參加為期3日的「Yes! Kids Can 敢創夏令營」(下簡稱夏令營)。 閉眼活動可讓孩子專心細聽,了解聆聽的重要。 製造不同聲音 取代樂器作曲 這個以小三及小四學生為對象的夏令營,標榜「敢創」,當然是與創作有關。其中一個環節,孩子可利用電子混音程式創作音樂,不過所作的樂曲,並非以樂器演奏出來。活動導師之一羅穎綸(Vanissa),身兼作曲家、音樂家及大學講師,她指今次創作是以聲音藝術代替傳統的作曲方法,「傳統方法會先理解不同樂器或聲調等知識才開始作曲,但今次我們是教孩子以不同物件製造聲音,如敲打一個煲或呼叫聲等,再創作成音樂。部分小朋友有音樂底子,我們用全新方式,可以讓孩子在同一起點出發,發揮才能」。 羅穎綸 不過,如果對聲音沒有認識,較難創作成音樂,所以在作曲前,導師會先帶領孩子走入社區,他們表示,學音樂創作,首要是懂得用心聽,讓他們聆聽更多聲音。導師先讓孩子分別張開眼或閉上眼,在PMQ的走廊內停下,細聽四周聲音。「在閉上眼前,他們只說聽到車聲或人聲,但閉上眼後,專注力提升了,可仔細分辨出不同聲音,如汽車駛過或煞車聲等。從而讓他們明白『hear』及『listen』的分別,有助音樂創作。」 孩子透過程式創作音樂後,再向導師討教,精益求精。 自製擴音器 顏色聯想情緒 另外,作曲時學生被分為4組,每組代表一種顏色,分別有黃、黑、藍及紅,象徵不同的情緒,如紅色是憤怒;亦要學生設計一個立體紙雕擴音器,放到手機或平板的喇叭位,讓播放創作的音樂時可以更大聲。每個組員在創作音樂及擴音器時,要注入相應的個人感受及展現情感,從而加深認識「情緒」。另一名導師資深廣告藝術總監連家怡(Amy)說:「小朋友每日接觸顏色及音樂,亦對某些顏色有一定的聯想,例如問他們『黑色及白色老鼠,哪種較嚇人?』有人選擇黑色,因想到污渠,感覺污糟,從而令他們思考顏色背後的意義。」 連家怡 楊理崇 夏令營中包含不同的創作元素,除了讓孩子從中認識「設計思維」,另一個目的是了解同理心。曾從事建築師、設計系講師及跨媒體創作,現負責主理導師團隊的楊理崇(Wyan)解釋,設計思維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可套用在不同行業內,但要全面理解設計思維,並非易事,「始終小學生的歷練及知識都較少,因而把設計思維內的重要元素抽出來,例如同理心。在天馬行空時,背後也要有一套邏輯,要思考別人的看法或需要」。而課程中有設計思維、同理心、情緒及音樂,將這些元素結合,可令他們根據現實狀况來發揮創意,而並非天馬行空。他舉例,看到爸爸上班很累,如何可紓緩他的疲憊,有小朋友提出設計按摩工具,成功踏出設計的第一步。 在音樂創作時,小朋友用不同物件製作聲音,並收錄在平板電腦內,再用電子混音程式調校節奏等。 活動最後一天,大會邀請家長出席,孩子則輪流講解自己的作品。 學同理心 放膽試不怕犯錯 Wyan認為掌握同理心,有助孩子學習創意之外,對於將來待人接物也有一定好處。「小三四的孩子,離開幼稚園只是數年時間,他們早已習慣了爸媽的悉心照顧,未必明白父母的辛勞。希望他們在夏令營內領悟同理心後,日後與同學或家人相處時應用出來。」通過3日的活動,Wyan發覺參加的學生創意無限,不過普遍會有「怕犯錯」心態。「同學習慣學校傳統教學,做錯了便會被扣分。但我們強調,過程中容許大家犯錯,第1日同學不太敢嘗試,到了第3日,已敢放膽去試。」 孩子心聲 ◆鐵碗木棒作曲 新奇有趣 「我用了鐵碗及木棒等,製作出有憤怒感覺的聲音,也製作出一隻『6爪魚』擴音器。之前沒想過可以利用不同聲音創作音樂,覺得很有趣,很新奇。」 王樂軒(小四) ◆用心聽出更多聲音 「我用了敲桌聲及敲打膠樽的聲音來表現驚怕的感覺。導師教我將音調校低些,節奏調慢些,增加效果。之前在戶外閉眼聽聲音的活動,發現可聽多很多聲音,很好玩。」 呂繕彤(小四)    

詳細內容

好玩校園:籃球機足球機 學生自己砌 學校玩具室 簡樸歡樂

  哪個孩子不愛Playroom、Gameroom,恨不得天天可以流連其中,玩個痛快吧!幻想?發夢?那又未必。有小學就為學生實現夢想,於校園內建了一間Gameroom,讓孩子可以在小息、午息時段玩一玩、鬆一鬆。最特別的是,Gameroom內絕大部分的玩具、遊戲設施,都是以環保物料全人手DIY,藉此把最簡樸、最原始的歡樂帶給學生。 文︰沈雅詩      攝︰劉焌陶 這部位於大型競技遊戲區內的籃球機很受學生歡迎,經常大排長龍,珈瑤(左)希望可動手多做一部。 經過多月籌備、裝修和佈置,聖公會基樂小學的Gameroom終於在今個學年正式啟用,校長温志揚笑言:「同學們都很開心、雀躍,現在問他們小息時會去哪裏?他們都大喊Gameroom!」 這部迷你籃球機做得十分精緻,要得分也相當考技術。 Gameroom的前身是舞蹈室,主要供學生排練中國舞和芭蕾舞,有時亦會用來舉辦家長講座,惟使用率一直不高,校長認為有點浪費,於是在上個學年開始,構想改變房間的用途。不過,記者很好奇,對於這間屬1980年代標準校舍設計的學校,特別室的數目本來已彌足珍貴,要是想改變用途,其實還有更多更合乎成本效益的選擇,為何如此「浪費」改建成Gameroom呢? 温志揚不認同這是「浪費」,「學校除了是讀書的地方,亦應該是一個可以讓同學與同學之間一起玩的地方。Gameroom不單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舒適、自在的玩樂空間,一大群學生在這裏玩,還可以學習到溝通相處、守規則,這些對孩子成長,也是重要的」。 校長温志揚認為,學校除了是讀書的地方,亦應該是一個可以讓同學與同學之間一起玩的地方。 伙拍再生玩具店 舊家具變新玩意 目標已定,但温志揚又堅持「捨易取難」,玩具「寧做不買」。Gameroom裏除了少數桌上遊戲是由家長捐贈外,其餘的玩具、遊戲設施都是利用舊物資逐件人手製作,花上相當的時間。「這不是有錢無錢的問題,學校有能力訂購新玩具,只是覺得,可以考慮使用其他資源,達到相同目的。反正學校早前裝修,更換了很多木製家具,如果不循環再用,最終也可能要棄掉,於是聯絡上『再生玩具店』,大家一拍即合,決定用這些舊家具來做玩具,亦可向學生傳遞環保意識。」 Paul創作這道磁石場,是希望讓孩子天馬行空,玩出創意來。 讓所有兒童不分貧富,都享受到製作玩具的樂趣,正是社企「再生玩具店」的宗旨,創辦人黎俊業(Paul)透露,機構經常舉辦DIY玩具的工作坊,但說到替學校設計一間Gameroom,今次還是首趟。「校長給了我兩大設計原則,一、玩具可加入孩子創意去玩;二、玩具可同時給多人去玩,但由於小息時間有限,盡可能在15分鐘內可玩完。」 Paul最終決定把這小小的Gameroom劃分成4個區域,包括大型競技遊戲區,內有滑梯、籃球機和桌上冰壺;懷舊玩意區,內有8款經典兒時遊戲,包括彈珠機、波子迷宮、足球機、電流急急棒等;Free play磁石場,讓學生利用附有磁石的紙筒、膠樽、小球,在特製的牆身自由拼砌;桌上遊戲區,則提供了二三十款益智桌遊。 桌遊區域是Gameroom內唯一提供非自製玩具的地方,內裏的桌遊全由家長捐贈。 你看得出這款經典的足球機用上什麼原材料嗎?球場其實是一個木酒箱,控制桿是籐條,場內「球員」是回收得來的層層疊,「足球」則是乒乓球。 學生拆櫃鋸木新體驗 除了使用校方提供的舊家具外,Paul還收集了不少木酒箱、木層架等作原材料。而在改造的過程之中,Paul還邀請了部分高年級的同學參與,「主要教他們『開料』,例如拆櫃、鋸木、打磨等工作」。 擔任學生大使的小六女生珈瑤,是其中一個有份參與Gameroom籌備的同學,負責鋸木條、用砂紙打磨木箱。小妮子坦言很辛苦,「我第一次拿鋸刀,木頭很硬,要很用力才鋸到。」不過,莫說DIY玩具,珈瑤連接觸實體玩具的機會也很少,「屋企沒有什麼玩具,我多數玩手機的」。跟珈瑤老友鬼鬼的希汶,情况也差不多,「家人很少買玩具給我,我也是玩電子產品多」。 把回收得來的電流急急棒維修好、重新接駁電線後,再安放在木酒箱內,又變成另一個好玩的新玩具。 波子迷宮對這一代的小朋友來說,相信既陌生又有趣。 然而,經過今次親手做玩具,兩人又有不同的體會。希汶笑說:「原來有些玩具都幾吸引,好像那部迷你籃球機,我覺得很好玩,不容易入球的,可以挑戰自己。」而珈瑤就更加「貪心」,有更多「訴求」,「我希望Gameroom加多一部大型籃球機,因為太受歡迎,經常排長龍,有時小息完結鐘聲響起,都未必輪得到」。 聖公會基樂小學在今個學年全新打造了一間Gameroom,讓學生在校園內也可暢玩一番,釋放壓力。 不少同學都是第一次拿起鋸刀鋸木,是一次難忘的體驗。 暑假前,很多高年級同學都齊心為Gameroom出一分力,圖中他們正合力拆卸校方棄置的家具,把它們變成有用的原材料。 平日主要玩電子產品的希汶(右),經過今次落手落腳DIY玩具後,發現原來玩實體玩具亦有其樂趣。 盼給學生不一樣玩樂經驗 温志揚也期望Gameroom帶給學生不一樣的玩樂經驗,「我明白電子產品是這個世代發展的趨勢,但有些簡樸、原始的歡樂,只有玩實體玩具可以得到,是手機、電子遊戲機難以代替。」

詳細內容

有教無「累」:遊戲達人爸爸拒絕催谷 一副啤牌七粒骰 輕鬆打好數學基礎

  在香港的教育氛圍下,孩子的學習往往與補充練習掛鈎,不少人甚至認為,唯有透過反覆操練、不斷做習作,小朋友才可以學得更精準。難道這就是學習的唯一方法? 《HappyPaMa教得樂》全新版面「有教無『累』」,將跟各位爸媽及孩子一起尋找開心又不疲累的學習方法。打響頭炮的,是兩名遊戲達人爸爸,他們以遊戲、生活經驗代替紙筆操練,幫助孩子輕輕鬆鬆打好數學基礎,一洗數學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 文:沈雅詩、許朝茵      攝:黃志東 有片睇:有教無「累」   遊戲達人爸爸 趣味數學 有教無「累」 走進林英祥(Victor)位於荃灣的辦公室,千多呎的單位,堆滿了過萬件數學玩具和教材,這不單是他的一盤生意,還代表着他的信念,「這幾年我經常走入學校,又辦家長講座,做的都是推廣數學遊戲的工作。我希望帶出一個信息:數學不單局限於坐定定計算那樣枯燥,還可以邊玩邊學」。 Victor自幼已是數學迷,最喜歡玩智力遊戲,小時候甚至會出題考自己,「我最喜歡估算下個月的某一天是星期幾?我會想方法去計算」。長大後,他選擇投身教育界,在中學擔任數學科教師。 Victor(右)表示,所謂的數學遊戲不一定要大費周章買教材、道具,信手拈來幾粒骰子,一樣可學到四則運算。 勉強學奧數 反害怕數學 不過,Victor卻發現,近年學生對數學的熱情日漸減退,他相信,這是過分催谷的惡果,「近年很流行奧數班,不少家長為了一紙證書,都送孩子去上課。但其實奧數班並非一般的數學班,教的都是另類的思考方法,如果孩子跟得上,當然覺得有趣,不過,以我經驗,100人去讀,只得成績最優秀的那30、40人聽得明,其餘60、70人只是勉強去讀,久而久之,就會對數學產生害怕、逃避、厭倦的感覺,很可惜」。 積木是一種很好的數學教具,透過把不同形狀的積木分辨、歸類再排序,對提升孩子的圖像閱讀能力、空間認知能力很有幫助。 玩七巧板 加深理解圖形變化 社會冷待數學科,亦令Victor痛心,「很多家長無非是為了證書才讓小朋友報讀數學班,而並非真的認為學好數學是重要的。在一般人心目中,依然覺得中、英文科才最重要。但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事情也牽涉數學,哪怕你將來要讀建築、物理、醫學等等,也需要觸及數學問題。另外,數學着重邏輯,邏輯思維訓練可以幫助到其他科目」。 為了扭轉這股抗「數」風氣,Victor毅然辭去中學教師的工作,爭取更多空間推廣趣味數學,「我不否定,想數學成績好,有時確實要做數的,但量不需要多。而且更多時候,尤其是小學階段,透過遊戲、實質的操作,反而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他舉例,簡單如玩七巧板、T字板,其實都幫到小朋友學習基本圖形,「透過簡單的拼湊,小朋友就會知道,原來兩個三角形合起來,可變成一個正方形,亦會發現,原來圖形可分為對稱圖形、全等圖形,加深他們對圖形變化的理解」。Victor補充,這些概念對初小生尤其重要,因為到高小時,他們就要把平面圖化成立體圖,如果基礎打得不好,便很難學上去。 死操爛練並非學好數學的唯一方法,而且會令人失卻興趣。 購物找贖 認識貨幣學加減 另外學習加減數,Victor笑言,最佳方法就是從生活入手。「我常建議家長收起孩子的八達通,從生活中加強孩子的數感。既然一二年級數學科要學『貨幣』,與其做補充練習去學,倒不如給他們20元去超市購物,透過找贖,認識貨幣之餘,也學習到加減數。」 黃頌行(中)經常與兩個女兒玩桌遊「香港街市」,她們「買餸」時,要自行找贖,不停計加減數,訓練應用算式。 「棋」招學數 「買餸」練心算 由社工變身為桌上遊戲設計師的黃頌行(Thomas),同樣鼓勵小朋友透過遊戲學習數學。他最近設計出一款以街市作背景的桌上遊戲,讓小朋友一邊「買餸」,一邊練習計數,令學習變得更生活化、更有趣。 玩家要因應食譜內所需食材,到不同街市購買,最快完成者便勝出。 學習變生活化 印象更深 Thomas育有兩名分別10歲及8歲的女兒,他在設計桌上遊戲時,不時從孩子身上發掘靈感,「香港街市」是其中之一。「兩名女兒在初小時的數學科,均要學習錢幣,但我覺得從教科書認識錢幣,有點紙上談兵,於是我便想,如果有實物給她們去運用,會令印象更深刻,因而啟發我設計出『香港街市』。」 這個桌上遊戲以街市作背景,希望把學習變得更生活化,Thomas解釋,爸媽未必有時間經常帶子女出街購物,倒不如在家自製模擬場景,讓孩子有機會「用」錢。「『香港街市』設有4個街市,玩法是每名玩家均獲一張食譜及20元,玩家需要根據食譜內所需的食材,走遍各個街市去購買,以最快時間買齊食材並回到自己家的那一個,就算是贏家。」 雖然「香港街市」附有模擬錢幣,但Thomas說如用上真錢幣來玩,可加強真實感。 邊玩邊練習 比死操更有效 小孩在「買餸」時,要自行找贖,過程中不停計加減數,Thomas表示,這樣有助訓練他們應用算式,「例如買一隻鴨要12元,女兒手上有20元,她便要計出找回幾多錢,20-12=8,雖然計算快慢,不會影響她們快些或慢些到達目的地,但玩家要鬥快完成任務,在競爭氣氛下,不期然想計快些,快些完成找贖,促使小朋友心算或數手指,或記住這組合的答案」。 Thomas認為孩子單靠教科書上認識錢幣,印象未必深刻。 Thomas強調孩子從遊戲中練習,比起重複操練來得更有效。「遊戲是很好的學習方式,要孩子做10多次數學練習,他們未必願意,但要他們玩遊戲,卻可以玩上很多次,每次都非常投入。」另外,他也建議爸媽和子女玩完後,可親身到街市走一轉,甚至作「實戰」,共享親子時光。 此外,桌上遊戲除有學習功能,還有很多好處,Thomas說:「遊戲時要與其他玩家溝通,過程中亦要多思考,從而提升腦筋靈活度,對小朋友的成長肯定有好處。」 好玩數學遊戲 ■T之謎 配件:T字板(四巧板) 玩法: (1) 把4塊不同形狀的木塊,按照說明書指示,以不同排列組合,拼出各種圖形,增強圖像閱讀能力 (2) 利用4塊不同形狀的木塊,砌出全等圖形、對稱圖形,打好對平面圖的基礎了解,有助將來學立體圖形 ■合24 配件:一副啤牌 玩法: (1) 在一副啤牌中,隨機抽4張牌 (2) 把每張牌的點數(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用加、減、乘、除(可加括號)來運算,計算出等於24的答案 (3) 舉例,抽出的4張牌是 6、5、5和1。 (4) 其中一道算式可以是6×5-5-1=24 註:此遊戲適用於大部分的數字組合,但亦有少數情况無法計算 ■骰骰相關 配件:7粒6面骰子 玩法: (1) 玩家們擲出7粒骰子 (2) 舉例,擲出6、5、3、3、2、1和1 (3) 隨機抽兩個數目字,合成一個雙位數,舉例,把3和2抽出,組成32 (4) 餘下5粒骰子,以加、減、乘、除(可加括號)來運算,設計出一道算式,而此算式的答案要等於32 (5) 其中一道算式可以是 6×5+(3-1)×1=32 註:此遊戲適用於大部分的數字組合,但亦有少數情况無法計算 ■接龍心算 配件:BLACK SHEEP桌遊 玩法: (1) 2至6名玩家,每人隨機派7張牌,這些牌全部在1至10內,餘下的作抽牌用 (2) 先從抽牌區隨意抽出1張牌,例如抽出了8,把它放在枱面 (3) 玩家輪流出牌。最先出牌的玩家,可打出手上的8,又或者利用8,配以加減算式,打出兩張牌。舉例8-2=6,那玩家便可打出手上的2和6的牌。每次出牌,都要向大家說明算式。如手上既無8,又沒有牌可組成算式,便要在抽牌區抽一張牌 (4) 承上題,下一名玩家就以6作考慮點出牌。餘此類推 (5) 誰最快把手上的牌全部打出便是勝 Thomas細女心橋(左)及大女心苗(右)是「香港街市」的忠實擁躉。 ■玩家心聲 黃心苗(10歲,小六) 刺激好玩 心算快了 心苗是Thomas的大女兒,亦是Thomas 的專屬產品「測試員」,凡有新遊戲,例必經她試玩。心苗縱使玩了「香港街市」很多次,但每次玩時仍覺得十分刺激,「因為要在最短時間內買齊所有食材。雖然遊戲時要計數,但主要是加減題,不難應付,有時心急起來,都會數手指計。不過玩了這個遊戲多次後,覺得自己心算速度快了,也可減少用手指計的次數」。 ■話你知 初小學貨幣精簡「四則計算」 教育局剛於9月17日向全港小學發通告修訂小一至小三數學科基本能力指標,並在今個學年的小一起逐級推行。當中精簡了「四則計算」中的貨幣應用題,由以往的加減乘除,改為只需要用上加減法;在「時間」量度方面亦有所改動,以往學生需要掌握「小時和分」、「分和秒」或「秒」3種量度方式,新指標只需要以小時、分鐘或秒去量度,但加入「12小時報時制互換」的內容;在「數據處理」的學習範疇,除「象形圖」外,新修訂還需要學生學習「棒形圖」。

詳細內容

情緒支援:面對社會風波 持平解惑 疏導子女情緒 繪畫玩遊戲暫抽離

  3個多月來,香港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動盪,不單成年人的情緒容易波動,孩子同樣可能受影響。當小朋友出現情緒反應時,身為家長,又可以怎樣應對和處理呢? 文︰沈雅詩 持續3個多月來的社會風波,不單成年人不安,小朋友也可能感受到這股氣氛,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 「女兒從電視新聞看見警民衝突,就害怕得用手掩着眼睛,她是否被嚇壞了?」、「兒子每晚聽到鄰居大聲喊口號,都表現得很煩躁,甚至會發脾氣尖叫,因為覺得受滋擾。他是否反應過大呢?」類似的問題,近日在很多家長的腦海中盤旋。究竟「正常」或「不正常」,如何判斷 若孩子對事件感困惑,家長毋須急於講解大道理,可先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持續失眠發噩夢無胃口 需尋協助 臨牀心理學家葉妙妍指出,最近小朋友不斷從新聞報道中看到大量警民衝突的畫面,走在街上,亦可能目睹不少公共設施被破壞,又或真實碰見過示威者或警察,以至聽到親友之間的談論,因此,他們出現情緒反應,例如疑惑、不安、悲傷、無助、憤怒等都是正常的。只是,如果伴隨以下徵狀,包括兩三星期也持續失眠、發噩夢、食慾不振、情緒波動、難集中精神、緊纏父母,又或出現身心症狀,即在非生病的情况下,常有頭痛、肚痛、心跳加速等不適,甚至害怕跟人有任何身體接觸,常常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那就是「不正常」了,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她續稱,孩子情緒反應有多大,往往取決於他的年紀、對事情的認知程度,某些孩子可能較容易受刺激,「特別是以往曾有類似經歷的小朋友,例如他曾遭遇過暴力對待,當他看到相關新聞片段時,便會勾起不愉快的經歷;另外,本身情緒健康有問題,例如有抑鬱症、焦慮症的孩子,又或是性格比較敏感的,都相對易出事」。 葉妙妍 接納孩子感受 給予安全感 當小朋友發出情緒信號時,家長便要作出適切的回應和疏導,首要是先接納他們的感受,葉妙妍說︰「情緒無分對錯,我們不要否定或貶低孩子的感受,因為這些態度無助紓解他們的情緒,反而會令孩子怕受責備而更加抑壓。」她提醒家長,需以關懷、接納的態度,增加小朋友的安全感。 若孩子當下的感受是很驚慌、擔憂,甚至表達「出街很危險」、「會打人流血」,葉妙妍表示,家長可以告訴小朋友,目前我們身處的地方仍然是安全的,而且父母會保護他,「父母就是子女的避風港,我們恰當的回應,可以安撫孩子受驚的情緒」。 另一方面,家長亦應減少孩子接觸電子媒體,「不要說小朋友,成年人看完也會不安!我相信家長平日也不會讓孩子觀看恐怖血腥的電影吧,更何况這些並非電影情節,我們不能哄騙小朋友一切純屬虛構,因此還是停止接觸,暫時抽離一下比較好」。她建議可跟情緒受困的兒童多做分散注意力的活動,包括繪畫、玩角色扮演遊戲等,助他們紓緩壓力。 在當前的社會氣氛下,家長宜陪同子女一起觀看新聞,並應避免他們接收到過分暴力和血腥的場面。 心平氣和講解 引導多角度思考 相反,如果小朋友對社會風波感到疑惑,提出很多問題,家長又需要解答嗎?葉妙妍認為是可以討論的,但家長先要平復自己的情緒,以心平氣和的語氣回應小朋友的提問,「其實家長毋須急於講解自己的看法、說道理,反而應該引導小朋友表達自己的感受,透過開放式的問題,例如︰『你知不知發生了什麼事?』、『你看見了有什麼感受?』等,先了解孩子對事情的掌握,再以兒童為本的原則,即按他們的年齡、認知程度、可理解的語言去解釋」。 然而,葉妙妍再三提醒,在談論時,家長要盡量持平、中肯,無論我們站在哪一方,也要同時說明另一方的立場,「其實這是從小引導孩子作多角度思考,也讓他們明白,每個人的背景、價值觀都可能不同,我們要學習尊重別人、聆聽別人、理解不同的觀點,別硬要說服對方跟從自己的想法,亦不要因為大家的想法不同,而破壞朋友、家人之間的關係,因為關係和諧是很重要」。  

詳細內容

科研教室:專家教路 循序漸進 5層法學STEM 融入生活

  近年很多家長追捧STEM教育,希望培育子女成為新一代發明家,不惜安排孩子學不同相關的課程。然而,想開啟小孩的科學創意,未必要大灑金錢,可以從家庭開始。不如聽聽「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下簡稱創科中心)總監黃金耀的STEM教育貼士,讓父母在家中亦能從小打開子女的科研智慧。 文︰許朝茵      攝︰黃志東 黃金耀鼓勵孩子從小學習STEM,培育好奇心。 不少人說起STEM,便聯想到機械人或電腦編程,但其實STEM不一定要在課室內坐定定學習,黃金耀鼓勵孩子從小學習STEM,並可由生活細節入手,「透過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來認識科學原理,令學習有趣及實用,對不喜歡背誦或文字的學生,更有吸引力」。但父母應如何指導孩子?他於2016年提出「5層STEM教學法」,正好協助家長及教師,循序漸進啟發小孩對科學的興趣,而這教學法更可套用於不同年紀的孩子。 黃金耀建議家長多鼓勵孩子做實驗,透過不斷嘗試來學習。 閱讀至實踐 生活中解難 第1層︰鼓勵孩子多看書,透過閱讀認識科學知識,「看的不一定是教科書,可以是課外書或聽講座等,也不用刻意要求子女努力背誦,小朋友有興趣自然會留意多些」。 第2層:從書本認識了基本知識後,便可接觸實物,建議家長可多帶孩子觀察身邊的事物,「例如帶子女看科學展覽,便可親身接觸科普作品,或定期帶他們去公園,讓小人兒觀察花草樹木,留意植物的變化,甚至可看看哪些日子昆蟲數目較多或較少,縱使未必能完全了解當中的原理運作,但也可勾起他們的好奇心」。 第3層:透過小實驗,落手落腳來加深了解科學原理。「首兩個階段主要是培育孩子的觀察能力,而這個階段家長便可放手讓小孩做實驗,例如把一些壞了的電器拆開研究,了解當中的運作。其間別過分擔心孩子做錯步驟,因為可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這個衣架利用槓桿原理,在衣架上加上夾子,收取衣物時便可快捷地取下,而不會拉扯到衣領。 在創科中心內放有不少孩子的發明品,例如這個由小六女生發明的磁石輪子,可固定在鐵罐底部的4角,方便搬動。 第4層:開始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參加與STEM有關的比賽,在指定時間及材料內,發揮所長。比賽過程中可訓練孩子的解難能力、與隊友合作外,亦可培育操守及道德守則,包括比賽時不可作弊。然而黃金耀勸喻父母別對子女的輸贏看得太重,應保持參賽主要是吸收經驗及知識的心態。 第5層:在沒有指定題目及範圍下,讓孩子自行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各式各樣的問題,再發揮創意,發明出解決問題的用品。「這個是最高層次的一環,家長應鼓勵子女多嘗試,別怕失敗,因失敗也是學習過程之一。」 創科中心總監黃金耀,被譽為「香港STEM教育之父」,他深明學習STEM對孩子好處多多,包括啟發創意、提升他們自主學習動力等,因此他撰寫《STEM學習大策略——啟發孩子的科創思維》(售價:$88)一書,供家長及教師參考,一同引導孩子發揮潛力。 鼓勵孩子放膽做實驗 最後,黃金耀寄語一眾父母,在安全的情况下,或在成人陪同下,應盡量放膽讓子女親手做實驗,包括使用?刀等。而且面對孩子各式問題時,不要打消他們的好奇心,「如果小朋友懂得不停發問,有時更會問到家長『口啞啞』,便要特別關注,因為這些孩子可能有很高的潛質,千萬別說『大個就會識』等說話」。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可以一起上網或到圖書館尋找答案。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繪畫比賽繁多 家長慎選

「幾時有繪畫比賽?」、「有什麼繪畫比賽適合我小朋友?」、「今堂可否練習畫這個比賽?」經常聽到上述提問。所以,今期開始以「繪畫比賽」為主題,讓家長及學生對繪畫比賽有全面理解,按個人情况選擇合適比賽。 左方的鳥兒,採用素描鉛筆2H,2H特性是色澤淺,筆芯硬度高。 繪畫比賽繁多,主題及項目亦五花八門,有以推廣藝術為目的,也有包含慈善元素,有少數是由不同地域舉辦。高峰時期一個月收到6至7個繪畫比賽邀請,實可以用「氾濫」來形容,近期每月平均仍有3至4個邀請。 右方的鳥兒,採用素描鉛筆8B,8B特性是色澤深,筆芯硬度軟,較2H更能展現視覺效果。 樹枝用了4B,為極端的組合加添一點協調。畫作有點《人鬼情未了》的感覺,對於實驗性的畫作來說也無不可。 主辦單位 A 政府主辦 特點是規模大、免費、具備展覽及頒獎典禮。資源充裕及配套齊備,主題多數帶有教育意義。一些由政府主辦的比賽,除了香港區之外,還更聯同澳門及廣州同步舉行,參與人數多,競爭相對較激烈。 B 私人團體主辦 主要由藝術團體主辦,偶然也有由商業機構舉辦,藉此提高形象或軟性宣傳。主題及項目亦特別多,或設有收費,如參賽費、評審費、獎狀費、展覽費、退件費等,一些更「不限主題」,務求人人可以參加。 但這類比賽近年氾濫,最近又出現一些強調免費的比賽,但當呈交參賽作品,收到入圍消息後,就會徵收入圍準決賽的評審費、參展費及展覽場刊費等。有一些公司專門營運比賽,我也收過這類比賽邀請,一張佈滿各式比賽的海報,非常熱鬧!有些甚至將部分參賽費回贈畫室,對於此種手法,我實在不能認同。 繪畫Q&A Q:起稿時留下擦不清的鉛筆線,應否改用較淺色的2H筆? A:雖然2H筆較淺色,但相對硬度較高,較容易在畫紙上留下坑紋,而這些坑紋在上色時會呈淺白色,同樣對畫面造成影響。 文、繪圖︰Mr Liu(Art Playground視藝老師)  

詳細內容

問專家:燉肉汁提升免疫力 服人參恐虛不受補

問:3歲半的兒子,經常病倒,不時傷風咳嗽等,想增強他的抵抗力,應怎辦?網上有人建議飲用燉牛肉汁,真的有效嗎?會太燥熱嗎? 文:許朝茵      資料提供:註冊中醫陳敏 答:中醫一向有教病人以燉肉汁養生,而孩子因為發育未完全成熟,脾胃仍然很嬌嫩,飲肉汁比吃肉較易於吸收,有助增強他們的抵抗力。爸媽可用牛、豬或雞肉,隔水燉約2小時,成一碗肉汁精華,有補元氣、補氣血以及提升免疫力的功效。當中燉牛肉汁在補血方面,效用較為明顯。 培養孩子健康飲食習慣 至於會否燥熱?要視乎孩子平日的飲食,一般飲食健康的孩子,毋須太擔心。可是飲得太頻密,也會熱氣,亦有可能增加脾胃負擔,出現食滯的情况,阻礙營養吸收。建議一星期飲用1至2次。 然而很多長者,喜歡以人參等食材讓孩子進補,但這些補品對於小朋友來說,功效太強,服用後,可能會虛不受補,出現流鼻血等情况,女孩子更可能會導致早熟,過早有經期。 其實想孩子身體健康,首要是調好脾胃,脾胃好,體格自然強壯。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有健康飲食習慣,日常可多進食健脾食物,如米飯、淮山、薯仔、番薯、蘋果及紅蘿蔔等正氣食物;亦要避免食太多生冷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容易損害脾胃。 曬太陽攝取維他命D 除要食得健康外,也要定期帶小孩到公園玩,吸收新鮮空氣,曬曬太陽。陽光有助吸收正氣,增強抵抗力,也有助攝取維他命D,令骨骼生長健康。否則小人兒長期停留在冷氣間,容易受寒,還容易招致鼻敏感,經常鼻塞流鼻水。 另外,爸媽也要留意孩子的保暖問題,特別是在睡覺時,會否踢開被子,一旦打出肚皮或胸背部,便容易着涼。肚皮受寒會出現腹瀉或肚痛;胸背受寒則會咳嗽或鼻塞等。所以要留心他們的睡姿,蓋好被子。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分離焦慮

送雞蛋仔上學目睹小朋友瘋狂嚎哭,眼淚鼻涕全部叼在老師的膊頭上,不禁對幼兒教育工作者肅然起敬。開學一星期後,我兒開始明白上學是什麼一回事,說再見時會開始哭泣,試過自己站起來拿書包衝出課室。有孩子瑟縮角落涰泣,有坐在位子紅了紅,更多的是掛在老師臂彎或大腿上扭抱抱,年輕貌美的班主任一邊哄孩子一邊告訴我:「不要緊張,開學喊三個月也很正常。」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或多或少爸爸媽媽都應付過分離焦慮症,就開學而言,雞蛋仔適應尚可,當然他也有鬧脾氣不穿校服但未至於崩潰。兩歲小朋友開始有個人意識、喜惡及建立朦朧的情緒概念,卻未有能力充分表達;父母要留意孩子開學後除了哭喊,也要注意其他身理困擾例如經常做惡夢、食慾差、嚴重便秘,甚至一見到校服校車等就已經會肚瀉嘔吐,情況持續時就要認真向學校反映,與其他專業人士討論對策。協助雞蛋仔處理分離焦慮,我的經驗可簡單歸納為三個「R」: Rehearsal 綵排 開學前帶兒子到學校附近逛逛,告訴他上課時媽媽就在外邊等候;平日換衣服會拿出校服比較一下,解說什麼時候穿便服、為什麼有時要穿校服。另外也會用圖像讓他理解生活時間表,善用繪本布偶及兒歌,鞏固孩子放學後會與媽媽重聚的概念。以上都是綵排,抽象的心理準備對於幼兒來說太困難了,必須要用實物及行動協助他接受短暫分離。 Ritual 儀式 由我要上洗手間、洗澡開始,開始建立一套講拜拜的程序,每一次都會擁抱雞蛋仔說我愛你,之後會敲一敲手錶位置示意隔一會兒才再見到媽媽。不論是一分鐘如廁時間,還是一整個下午外出教書,我都用相同的程序與雞蛋仔道別。久而久之他習慣了小儀式過後,媽媽必定會消失一陣子,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但又不必太失落因為媽媽一定會再出現。開學後這儀式進階了,就是教雞蛋仔拍拍胸口自我鼓勵,即使年紀小但幼兒有能力安撫自己。 Reinforcement 獎勵 獎勵可以是有形或無形的,每一次放學見到他就來一個深深的擁抱、有時批准他用八達通「嘟」咭又是一個奬品。讚美要仔細例如欣賞他表現冷靜沒有哭喊,欣賞他比昨天更勇敢地獨自上課等等,盡力讓他明白媽媽觀察到他是如何努力地適應新環境。 千萬不要輕視幼兒的焦慮或者開玩笑叫他們做喊包,家長宜同理他們的感受,平日盡量提供高質素的陪伴建立親密感。面對分離焦慮症,照顧者需要極大的耐性和心思,才可以陪伴小朋友自信地跨過這成長必經階段。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資訊素養 家長又識唔識?

隨着智能電子產品普及,社會對於資訊傳播和當中的價值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資訊素養(Cyber Wellness)的課題也應運而生。在香港的中小學,老師會於課堂向學生灌輸有關應對沉迷上網、網絡欺凌、侵權等知識,以使學生在網上懂得慎言慎行、自我保護。 然而,資訊素養所涉獵的範圍可以很廣,新加坡的教育部就開設了有規模的資訊素養教育課程,當中包括10項重點:網上資訊的特質、網上身分、平衡使用電子產品、網絡禮儀、網絡欺凌、網上交友、評估網上資訊、處理不恰當網上資訊、網上詐騙及尊重版權。 小四生開網店賣老翻 從我們前線的輔導經驗所見,家長一般只比較關注學生沉迷上網的問題,即「平衡使用電子產品」一項。學生上網除了要學時間管理,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以下是兩個真實例子: 小敏現時就讀小學四年級,最近學校收到小敏媽媽的投訴,說小敏上網時間愈來愈長。當社工向小敏了解她上網的情况,發現她每天完成功課後,除經常長時間玩手機遊戲外,年紀輕輕的她更會網購和開設網上商店(IG Shop),並打扮成熟地相約陌生人在街上買賣交收,當中還涉及一些冒牌貨。小敏也喜歡韓國明星,在網上結識到不少志同道合的網友,有時會欺騙父母去同學的家聚會,其實是相約網聚。 打機欺凌隊友 延伸到現實 明仔升上中一後為了維繫友情,每天與同學放學後定時玩網絡遊戲,除了一玩便是三四個小時以上,玩得激動時更不時會在網上大講粗口。他也經常和同學一起在網上欺凌遊戲實力較低的隊友,加以侮辱,甚至把在網上的欺凌問題延伸到學校之內。明仔亦試過盜取媽媽的5000元來用作遊戲課金,而家長還未知情。 小敏和明仔的家長都只聚焦子女沉迷上網,而忽略其他問題的存在,如網絡欺凌、網上禮儀、網上交友的危機、網上的身分認同、盜版侵權、金錢運用等等。因此我們建議除了學生,家長也需要認識和具備資訊素養,才能懂得去教導子女,以及作好榜樣。 家福會得到教育局資助舉辦「健康上網支援網絡」,其中包括支援教師、學生及家長的輔導熱線和WhatsApp(5592 7474)。當大家對資訊素養或網絡問題有疑問,不妨直接和我們聯絡。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兒童照顧服務、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黃詠樟(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0期]

詳細內容

校園欺凌.專家:太多預防措施或有反效果 建構關愛文化 杜絕校園欺凌

  社會風波持續,外界都關注社會矛盾、對立的氣氛會否帶入校園,擔心學生可能因政見不合,甚或家人職業而產生欺凌的情况。開學大半個月,究竟校園的光景如何?在風雨飄搖之際,如何保住寧靜的學習環境,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文:沈雅詩、顏燕雯、許朝茵 和而不同互尊重 向校園欺凌說不 多觀察學生相處及情緒 代表全港74間直資學校的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招祥麒表示,在校長群組之間,未有聽聞學校有因政見或家長職業而引起的校園欺凌個案,「我相信是因為校長都有共識,需要建立和諧有序的校園,所以大家都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應對事件」。 欺凌跟一般糾紛不同,必須包含重複發生、權力不平衡和具惡意3個元素,才可定義為欺凌個案。 招祥麒不諱言,直資學校比較多學生是來自紀律部隊家庭,也鑑於早前社會上確實有流傳過要排擠警務人員子女的消息,因此以他任校長的陳樹渠紀念中學為例,亦有採取特別措施保護這班學生。「學校管理層核心成員,在開學前便重新翻閱所有學生的資料,以了解他們父母的職業。對於那些家長當警察的學生,我們有特別留意其他同學對他的態度,亦有觀察學生自己的情緒。」 要杜絕校園欺凌,應建立關愛文化,讓學生學習互相尊重的溝通模式。 另外,在開學前,他也特別約見了學生會代表,亦同時在開學日透過全校講話,呼籲學生不要把政治立場帶入校園,「我們尊重所有持份者包括老師及學生的個人立場,但就認為大家不適宜在校園內討論,免卻爭拗,甚至引起肢體衝突」。但校方鼓勵學生透過書信,向特首表達意見,「今年中文科第一篇作文,題目就是《給特首的信》,我鼓勵同學向特首提出改善建議,蒐集後,會透過局長轉交特首」。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招祥麒 加強感恩、快樂及尊重教育 作為男校校長,郭超群說,男孩子推推撞撞、發生衝突的情况時有發生,但他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卻未見過純粹是因為對方家長的職業而起衝突,「小學生的爭執點很少是因為這些,極其量見過有學生因為炫耀父母職業而惹來其他同學不滿。德信開學至今都很順利,校園氣氛很好」。 郭超群又提到,開學前的確有收到警民關係組的通知,警務人員的子女獲發警報器防欺凌,不過,因開學至今無聽過響鬧聲,故不確定是否真的有學生帶上相關裝置上學,惟他個人並不主張,而校方亦無特別制訂保護警察子女的措施。「一切平常心,太多舉動,隨時有反效果。」但他補充,學校今年會重點加強「感恩」、「快樂」及「尊重」的正向教育元素,亦會引入「善意溝通」計劃,讓學生學習互相尊重的溝通模式。德信學校校長郭超群 提升同工處理紛爭技巧 鄧振強表示,暫時無聽聞有中學因今次社會事件引發欺凌個案,而他作為校長的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羅桂祥中學,亦未見有學生因政見不同而產生矛盾,「大家敏感度都高了,學生在校園亦不會特別拿事件出來爭論,所以開學至今,學生之間的氣氛都是平和」。 他指出,該校一向有恆常地做預防欺凌的工作,不會額外增加資源,但最近的確多派了同工參加教育局開辦的工作坊,期望進一步提升處理紛爭的技巧,建構正面校園。 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 多做價值觀教育工作 「我相信小學生的思想仍然相對簡單,我見不到他們有爭論政見,當然亦無欺凌警察子女的情况。」朱子穎說。 被問及會否加強學童對社會時事的認識,他表示要小心處理,「小朋友心智未成熟,在尚未建立個人價值觀前,他們都很尊重老師的權威,所以我不建議老師跟學生談論今次社會事件誰是誰非,因為學校有近800個家庭,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關注,如果孩子把老師的定奪帶回家,若老師的想法又跟學生家長有不同的話,就可能會引起家庭衝突」。 但他透露,學校今年會多做價值教育的工作,「價值觀如伸張正義、關心聆聽、饒恕復和等,這些價值觀是必然正確、毋庸置疑的,我們會跟學生多談這些」。 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朱子穎 致電家長了解學生需要 李國釗透露,每年新學年,校方都會撥出「陽光電話」,由班主任逐一致電家長,了解學生的需要,但今年因應社會狀况,教師提早致電家長,「今年在暑假尾、開學前,我們已經開始打電話,的確有家長表示擔心,尤其是當警察的家長」。 他強調,校方向來一視同仁,不論學生家庭背景、父母職業,都會盡力關顧,希望營造一個和諧的大家庭,而學校亦特別提醒教師及班主任,近期要加強校園欺凌的意識,並掌握處理衝突、紛爭的方法。「我們好感恩,學校暫時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一切運作正常。」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訓輔主任李國釗 專家的話:完善投訴機制 保護受害人 校園欺凌成為近日社會熱話,但何為欺凌?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伍斐然指出,欺凌主要包含以下3個元素: (1) 重複發生︰ 欺凌在一段時間內重複發生,並非單一的偶發事件。 (2) 權力不平衡︰ 欺凌者明顯比受害人強,不單是體力上的差別,也包括朋輩影響力等其他因素。 (3) 具惡意: 欺凌者蓄意欺壓及傷害別人,可以是心理或身體上的傷害。 至於有提議向警員子女派發警報器,或組織接放學隊伍,以防他們被欺凌,伍斐然則不認同這些做法,「家長及校方不應過分緊張,要先評估警員孩子的實際風險。若評估為極高風險,便採取合適的預防措施,如老師多注意學生間的互動,或在小息時段多巡邏。否則就毋須大費周章」。她補充,有些預防措施可能會帶來反效果,包括引起警員子女不安或恐懼,而警報器亦未必適合孩子使用,「如果他們不小心錯用發出警號,會引起其他同學注意,覺得他們古怪,反而有可能增加孩子被排擠或欺凌的情况」。 伍斐然 伍斐然又謂,要預防校園欺凌,學校擔演關鍵角色,最重要是建立關愛校園文化,「學校除教導學生要關心別人外,也要有完善的投訴機制保護受害人等,亦要讓全體學生知道,校方絕對不會容忍欺凌行為,每一個同學都有責任向老師報告,這樣可減少欺凌發生」。 若懷疑子女受欺凌,家長宜向班主任或訓導主任尋求協助。 個案分享:家長及時察覺 向校方反映 小朋友成為被欺凌對象,未必跟父母職業有關,甚至可能無實質原因。好像今年念三年級的康仔(化名),過去便經常成為同學的欺負對象。媽媽陳太憶述,康仔一年級時,有同學總喜歡在他的書本上塗鴉,甚至試過撕掉他的書本。「據康仔所講,這個同學最喜歡拿取坐在他附近同學的文具及書本,由於我的兒子坐在他後面,於是經常被作弄。」 陳太認為小朋友只是貪玩,沒有惡意,因此只在手冊留言通知班主任,隔天後,康仔亦回家告之班主任已着那名同學向他道歉了。 可是到了二年級,又有另一名同學欺負康仔,不但在小息時常用手揑他的臉,更試圖用鉛筆戳他,陳太綜合了兒子幾個月以來被欺負的情况,決定知會學校。「康仔說那個同學都會作弄其他人,但或許兒子比較文靜,被欺負也不出聲,所以同學才變本加厲。」 陳太最後聯絡了訓導主任,他之後召康仔和同學來了解,經勸告後,那同學便再沒有針對康仔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