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正能量:閱讀打開快樂之門 改變心境 今天真好

踏入2023年,世界仍然紛亂,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威脅,莘莘學子的學業壓力依舊存在……我們又可以如何開展美好的新一年呢?改變心境遠較改變環境容易,大小人兒不妨透過讀物,學習提升快樂的方法,或許從中可找到邁向正向、快樂人生的鑰匙! (設計圖片,[email protected]) 世界並沒有因着2023年的來臨而一夜間變好,這個灰濛濛的光景,令繪本閱讀推廣人黃芓程(Carmen)想起《今天真好》這本書,「這是一本描述心態轉變的書,既有童趣,亦很有深度」。 黃芓程(受訪者提供) 「黑」未必全黑 慢慢變淡 故事發生在一個下雨天,幾個孩子沒精打采地在家裏發呆,突然屋內揚起音樂,他們便開始跳起舞來,興之所至,更索性拿起雨傘,走到街上玩。小豆丁又跑又跳,興奮地踏着小水窪,不亦樂乎。「其實天氣一直沒有改變,仍然是下雨天,但孩子們的心態轉變了,於是開始享受這場雨」。 此時,頁面亦產生變化,「一開始是黑沉沉的,隨着音樂播放,開始注入淺藍色的音符,圖案和水花也漸漸形成潑墨狀。我覺得是有象徵意義的,『黑』不一定是全黑,在裏面仍可找到灰和白,而且它也會有慢慢變淡的一日」。 《今天真好》(受訪者提供) 學習放輕心情 情節發展下去,頁面顏色愈來愈豐富,最終更呈現彩色,而雨過天青後,小朋友也愈玩愈放,還一度隨雨傘飄到半空……「這本書,很多畫面也給人很『輕』的感覺,有很輕的雲、很輕的雨水、很輕的雨傘、很輕的帽子」。Carmen反思,在生活中,或許我們會把某些事情看得太「重」,以致心情也很沉重。她鼓勵大家,在新一年,學習放輕心情、看輕事情,像《今天真好》那班孩子,當心態改變,眼裏的世界自然有所改變。 經歷挑戰 生命才有價值 Carmen推介的另一繪本《老伯伯的雨傘》,湊巧同樣跟下雨天有關。故事講述老伯伯有一把非常漂亮的大黑傘,他每天總是攜在身邊,卻從來不捨得使用。假如是「過雲雨」,老伯伯寧可躲在屋簷下,等雨停了再走;若是雨一直下個不停,他便躲在別人的雨傘下,總之無論如何,老伯伯也堅決不打開雨傘,避免它被弄濕、弄髒。 直至某個下雨天,有一個不識趣的小男孩前來請求老伯伯給他打傘避雨,老伯伯佯裝聽不到,結果另一個小女孩伸出援手,兩個孩子聽着雨水打落傘的聲音「滴滴咚」、「啪嗒啪嗒」,開心地大聲唱歌。老伯伯看見這個場景,心裏好奇,「真是這樣嗎?」終於,老伯伯把傘張開,他有全新的體驗,樂透了! Carmen相信,人生不可能無風無雨,不管2023年的光景如何,重要的是,如何自處,「人生是否一帆風順、很完美才叫最好呢?正如老伯伯的雨傘,絲毫沒損才稱得上好傘?其實它一直無實踐過自身功能,毫無意義。人生也一樣,當挑戰來到,我們經歷過,有所體會,才可給歷練賦予意義,生命才有價值」。 《老伯伯的雨傘》(受訪者提供) ■好書推介 《今天真好》 作者:理查德‧傑克遜 繪者:蘇西‧李 譯者:黃又青 出版社:阿布拉 《老伯伯的雨傘》 作者、繪者:佐野洋子 譯者:林真美 出版社:步步 ■延伸閱讀 《孩子們在等著》(受訪者提供) 內容:孩子們在等待。等着大船窗外過、等着火車過大橋、等着雨過天氣好、等着貓咪蹦出來、等着夕陽落入海……在日復一日的尋常日子裏,原來有很多小確幸,值得我們打開感官去感受 作者、繪者:荒井良二 譯者:游珮芸 出版社:步步 「善養」教育 同理孩子情緒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擁有融洽的家庭關係,肯定是快樂的泉源。「教育大同」善養團隊導師關月婷(Alice),本身亦是兩孩之母,她相信採納「善養」教育,更容易令家庭美滿。究竟什麼是「善養」教育?Alice透過繪本MY NO, NO, NO DAY! 作闡釋。故事小主角Bella一起牀就心情欠佳,她討厭媽媽做的早餐、不滿意那雙鞋子、不想上跳舞班……她看什麼都「不順眼」,「假如我們的孩子像Bella,或許很多家長都會斷定她是『扭計』,甚至破口大罵,但書中的媽媽沒有,她很少說話」。 關月婷(受訪者提供) 不標籤「曳」 容讓展現真我 因着媽媽的接納和體諒,一天過去,Bella臨上牀睡覺前由衷地向媽媽道歉,「我欣賞媽媽沒有『打蛇隨棍上』去說大道理,她只是肯定Bella的感受,並且告訴女兒,成年人有時也會有這種壞情緒」。然而,「善養」教育並非要家長忍氣吞聲,委屈自己,Alice說:「其實書中的媽媽,並沒有收藏她『䒐䒏』的感受,她透過『反眼』、『藐嘴』等臉部表情表達了。只是,她並沒有標籤Bella為『曳』、『唔聽話』,媽媽選擇同理Bella,由得她做真實的自己。」 MY NO, NO, NO DAY!(受訪者提供) 長期壓抑情緒易「內傷」 說到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容易,因為傳統以來,我們都習慣視「控制情緒」為美德,Alice推介的《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故事主角阿古力,正是一條愛生氣的龍,而且每次生氣,更會「噴火」。阿古力的火焰,令身邊的朋友、鄰居都怕了牠,四散逃避。可憐的阿古力,用盡千方百計幫自己「撲火」,都徒勞無功,牠感到孤單、無助和難過,結果大哭起來,最終如泉湧的眼淚,弄熄了牠的火焰。「家長就好像阿古力當初,當孩子的情緒來襲時,每每用盡方法去壓抑它,但長期這樣,小朋友很容易『內傷』。善養教育,正是鼓勵家長,容讓孩子真實地把情緒發泄出來,發泄了,反可冲淡情緒的濃度,得着療癒。」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受訪者提供) ■好書推介 MY NO, NO, NO DAY! 作者:Rebecca Patterson 出版社:Viking Children's Books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作者、繪者:賴馬 出版社:親子天下 ■延伸閱讀 《芊芊和比比》繪本系列(受訪者提供) 內容:這是一套展現善養,適合親子共讀的原創繪本。故事環繞8歲姐姐芊芊和3歲弟弟比比的生活日常,以及爸媽輔生輔太如何以同理心回應兩姊弟在不同情景出現的情緒需要 作者:黃斯薇、關月婷 繪者:李雪心 出版社:教育大同社企 開啟正向力量 看見孩子優點 除了親子共讀的繪本,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校長勞耀基為家長挑選了兩本正向心理學的入門書,分別是由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馬汀‧塞利格曼)撰寫的《真實的快樂》,以及澳洲心理學家Lea Waters(莉‧沃特斯)的著作《優勢教養,開啟孩子的正向力量:讓孩子的優點被看見》(下稱《優勢教養》),祝願大家新一年過得更幸福正向! 勞耀基(資料圖片) 快樂可以自主 喜歡鑽研正向心理學的勞耀基指出,綜合Martin、Waters等心理學家的研究,快樂是可以自主的!「原來一個人的快樂指數,有50%是遺傳因素,改不了;10%是受環境影響;餘下的40%卻是個人選擇。我們應該把握那40%,學習如何快樂。」 在《真實的快樂》,Martin便提供了快樂的秘訣,包括選擇成為快樂的人;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抱正面的態度。例如對過去,常存感恩、知足的心;在現在,投入有意義的事情,多服務別人;對未來,保持樂觀。勞耀基補充:「對過去的事情,我認為還要學習寬恕,把自己的心田,轉化成好的土壤。」 人與人之間,經常充滿張力,勞耀基認為,癥結在於我們都習慣先看別人不好的地方,他以家長揭開孩子的成績表為例,「你會先看F,還是先看A呢?相信很多家長也會選擇先看F,A就視而不見」。然而,Waters在《優勢教養》,卻提出另一個向度,她鼓勵家長學習使用心理「開關掣」,即練習把注意力從孩子的弱點、缺點,切換到他們的優勢、優點上。 提升既有優勢 空洞會變小 Waters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才能(優點),其中包括體能、心理質素、社交能力、特殊技藝、創作力等,也有自己正面的人格特質,例如勇氣、仁慈、公正。家長應該把精力花在提升孩子既有的部分(優勢),那些空洞的部分,自然會變得愈來愈小。 勞耀基以「用家」分享實踐經驗:「我是在2014年開始接觸正向心理學,第一個幫到的,是我自己,家長首先要正向,才可培育出正向的小朋友。正向心理學也幫到我更了解女兒,令我成為一個輕省的父親,而我們一家人的關係,亦較從前更好,這比任何一切都重要。」 ■好書推介 《真實的快樂》(受訪者提供) 作者:馬汀‧塞利格曼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優勢教養,開啟孩子的正向力量:讓孩子的優點被看見》(受訪者提供) 作者:莉‧沃特斯 譯者:游綉雯 出版社:遠流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多元化跨學科閱讀計劃 落手鑿化石 做小小考古學家

圖書館是推廣閱讀的好地方,但如何藉着閱讀,進一步帶動學生自主學習呢?有小學特別設計多元化的跨學科閱讀計劃,讓學生認識「多變的地球」,今次學校摒棄了往常看龍捲風、海嘯等影片,反而找來化石收藏家為學生講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識,提供化石標本導賞,同時展出相關書展。讓學生看得通,又摸得着,真正感受到地球數億年的歷史變化。   「咚咚咚——梆梆梆——砰砰砰」此起彼落的敲擊聲,正是從一群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下稱可銘)的學生手中發出。他們全神貫注地對着一塊石頭,左敲敲、右鑿鑿,到底在幹什麼呢?原來他們正在參與校方舉辦的跨學科閱讀計劃,體驗做個小小考古學家,挖掘石頭藏着的寶藏! 親手挖掘——同學可以親手挖掘出藏在石頭裏的天然礦石或恐龍化石,體驗做小小考古學家的樂趣。(黃志東攝) 認識寶石來源 親手製作水晶手鏈 可銘舉辦過不少跨學科閱讀活動,圖書館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支援角色。今次藉着常識科「多變的地球」一課,教師不再是給學生們觀看龍捲風、海嘯、地震等影片,而是從美麗的角度認識地球。是次「地球探索之旅——認識化石及礦石體驗日」,涵蓋中文、英文、常識、視藝、IT、圖書共6個學科,活動包括以顯微鏡連接電腦觀察沙漠玫瑰晶體,認識寶石的來源並親手製作一條水晶手鏈,近距離欣賞和觸摸古生物化石及礦石等,學生既可吸收課本知識,更可主動探究其他領域,達至全方位學習。 顯微鏡——學生透過連接500倍高清數碼顯微鏡的電腦,觀察不同的礦物,包括這種貌似花生的沙漠玫瑰晶體。(黃志東攝) 礦石及水晶——現場展出不少礦石及水晶,還有天然寶石製成的首飾,讓學生了解天然資源的運用。(黃志東攝) 延伸學習——校方準備了一些題材有趣的展板,作為延伸學習及閱讀,如「尋找誕生石」,提升學生的興趣。(黃志東攝) 活動策劃統籌人兼圖書館主任董雅詩表示,圖書館的閱讀推廣不限於圖書,還能支援學科學習,「我們可透過書展、展板內容、延伸活動,增加同學的知識點,銜接將來中學的課程。例如今次活動介紹的晶體與理科相關,這便是STEM的延續」。 董雅詩(黃志東攝) 書展活動——為配合專題活動,圖書館特設小書展,展出相關的中、英文圖書。(黃志東攝) 化石收藏家提供導賞 為了深化主題,校方還邀請了化石收藏家吳愷霖(Edmond)為學生講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識,又提供化石標本導賞,學生由化石的形成開始了解地球古生物,不單可近距離觀察,甚至有機會觸摸真的古生物化石,感受那數億年的地球歷史。 觀察化石——Edmond(圖中)帶了一些真實的化石,讓學生近距離觀察並觸摸,他們都躍躍欲試。(黃志東攝) 自小對古生物着迷的Edmond,一直致力推廣古生物及化石,曾於多間學校及機構舉行講座,亦不時主理工作坊,希望有興趣的小朋友接觸到相關知識,尋找到自己理想的職業方向。董雅詩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學生了解相關職業,「正如現時常強調的生涯規劃,考古牽涉了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地質學家、歷史學家等,若同學有興趣的話,日後可考慮修讀相關課程」。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Arch Education夥小小漢語辦特色普通話課程

合作儀式吸引不少家長帶同子女出席,一同拍攝大合照留念。   普通話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從小學好普通話,無論升學就業皆無往而不利。然而,怎樣才能學得有趣、學得更有成效?Arch Education與小小漢語(Mini Mandarins)兩大教育機構日前宣布結成合作夥伴,推出一系列專為3至10歲小朋友而設的普通話課程。透過獨特的情境教學和體驗學習模式,營造非一般學習體驗,讓他們感受學習普通話的樂趣。 三位主禮嘉賓(左起:馬賢慧、沈貝嘉和余雅穎)主持切蛋糕儀式,慶祝兩大教育機構結為合作夥伴。   Arch Education與小小漢語於12月11日在尖沙咀K11 MUSEA Victoria Playpark舉行合作儀式。由Arch Education兩位創辦人余雅穎(Jennifer Yu)和馬賢慧(Jennifer Ma),以及小小漢語創辦人沈貝嘉(Anita)一同主禮。余雅穎致辭時表示,Arch Education一直以中、小學生為服務對象,透過開辦不同類型的英語培訓課程及備試班,協助學生為升讀國際學校和到海外留學作好準備。有感於愈來愈多家長希望子女學好普通話,中心遂與小小漢語合作,提供相關課程。沈貝嘉指,小小漢語自2014年成立以來專注營辦學前階段的普通話課程,是次與Arch Education合作,可以將課程介紹予不同年齡的學生。 大會安排攤位遊戲,讓小朋友體驗情境教學的樂趣。 ▲巨型飛行棋遊戲,導師、家長和小朋友玩得投入。   六大課程各具特色 兩大教育機構率先推出六項普通話課程,包括:拼音班、朗誦及演講班、部首認字、國學啟蒙閱讀班、面試邏輯訓練班,以及旗艦課程iCare Talking Book,各具特色。前五者分別針對學生漢語拼音、說話能力、閱讀和書寫,以及邏輯思維作重點培訓。課程利用情境教學方法,以生活化主題,如店舖購物,引發學生的興趣,再透過活動和遊戲引導他們輕鬆學習普通話。   選取生活相關議題 至於旗艦課程iCare Talking Book,糅合了兩大教育機構的教學特色,包括Arch Education提倡的體驗學習和多角度思考培訓,以及小小漢語採用的情境教學法,提供全方位訓練。馬賢慧指,導師選取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如食物浪費,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他們由認識食物的種類和成分開始,再學習觀看食物標籤和最佳食用日期,繼而思考避免食物過期造成浪費的方法。學生要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個人想法,並與導師及其他同學交流。過程中可同時訓練詞彙運用、拼音、閱讀書寫技巧和說話聆聽的能力。除了課堂學習,學生有機會出外考察,如走訪麵包店實地了解如何處理賣剩的麵包,以及協助職員將麵包捐贈予社福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導師從旁觀察學生的表現,針對他們讀、寫、聽、說的能力予以評分,並建議改善方法。 合作儀式舉行當日,大會特別準備不同的攤位遊戲,包括黏土點心製作、巨型飛行棋和跳房子,讓學生和家長體驗情境教學的特色,以及從遊戲中學習普通話的樂趣。Arch Education與小小漢語合辦的六項課程,現正接受報名,適合3至10歲學生報讀。 小朋友用心聆聽導師講解,學習製作黏土點心。   Arch Education 電話:3568 0406 網址:www.arch-education.com Facebook:ArchEducationHK IG:arch_education   小小漢語 電話:2320 1128 網址:www.minimandarins.com Facebook:minimandarins IG:minimandarins

詳細內容

學校巡禮: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 開荒邨校 課室內外滲透正向文化

受適齡學童減少、跨境生人數下跌及移民潮三重夾擊,香港再掀縮班潮。然而,當學界瀰漫着一片殺校恐慌之際,卻有資助小學逆市創校,其中包括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下稱皇后山學校)。受惠於毗鄰新屋邨落成,去年開辦的皇后山學校,在短短一年間由僅得5個學生增至今學年有逾600名學童,甚至因學位供不應求而要公告暫不接受插班生申請!背負着數百個家庭的期望,學校又計劃如何帶領學生衝上雲霄呢?   「我不搞gimmick(噱頭)的」,皇后山學校校長勞耀基劈頭第一句便說。沒有吸睛的旗幟,沒有響噹噹的口號,他只提出要建立一間穩陣的學校,基石則是教師和家長。「如果有優秀的教師團隊,有高質素的家長,家校合作又做得好,哪有教不好的學生呢?沒有的。」 勞耀基(黃志東攝) 執教鞭30載 從開荒教師到校長 假如「勞耀基」3個字是一個品牌,這個品牌代表着的,是「正向教育」。他縱橫教育界30多年,上任皇后山學校校長之前,在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下稱林拔中學校)工作20年,由開荒教師晉升至校長,掌舵學校那8年,他全力推動正向文化,使林拔中學校贏盡口碑,成為區內熱門學校之一。離開安舒區,來到新環境,他初心不變。 「我希望在基督教教育和正向教育的基礎下,培養皇后山學校學生成為『愛生命』、『好學習』、『護環境』和『澤社區』的良好公民。」勞耀基進一步闡釋這4大提綱,「『愛生命』是常存感恩的心,愛惜生命,尊重自己和別人,建立正向人生;『好學習』指有堅毅的精神,樂於追求學問,達至卓越;『澤社區』是以服務人群為己任,恩澤社區;『護環境』是培養有負責任的態度,愛護地球,珍惜資源」。 如何落地實踐?勞耀基形容,他追求的,是一種氛圍,而非一個教案。「當然,我們也有『正向課』,納入在成長課之內。課堂會教導學生如何管理情緒,怎樣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個人成長的挑戰。」惟要在校園形成一股正向文化,就不能只靠幾個單元課程,而是需要把當中的精髓,「無孔不入」地滲透在所有正規課堂裏,包括中、英、數、常等學科。 繪本教學——初小的中文科,部分課題會採用繪本教學,當中大量圖像既可擴闊學生的想像空間,亦因為文字不多,可照顧學習能力稍遜的學童。(黃志東攝) 情緒表——每天在正式上課和放學前,都有班級經營時段,班主任會邀請全班同學在「情緒表」上,表達自己當天的心情,從小提升孩子對自身情緒的敏銳度。(黃志東攝) 注重教師培訓 建立正向團隊 談起「滲透」,勞耀基嘻哈大笑:「『擒賊先擒王』呀!」之後他回復正經地說:「我們很着重教師培訓,每個新入職的同事,都需要接受為期3天、取材自澳洲Geelong Grammar School正向課程的裝備。」不過,Learn It(學習)只是第一步,教師們還要Live It(活出),「他們要應用到自己的生命裏面,應用到家庭、婚姻及同事之間,要Live It,才能Teach It(教導)。假如教師自己都沒有正向價值觀,勉強去教學生,結果亦只會有形無神」。 反過來說,當教師懂得尊重、欣賞和信任學生,奉行「優勢為本」的取向(strength-based approach),即聚焦發掘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勞耀基相信,孩子自幼在這種氛圍下長大,他日也必能夠成為一個愛生命的人。 教員室——有別於傳統教員室,皇后山學校的教員室非常開揚,並刻意營造很多共用空間,藉此增進教師之間的溝通,建立一支正向的教育團隊。(黃志東攝) 營造互重互信環境 師生彼此關顧 「愛學習」是家長和學校對小朋友的共同期望,但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呢?課室語言、教學活動、課業設計等,都是關鍵因素。勞耀基透露:「我們參考美國responsive classroom策略,這是一個班級經營的管理方法,當中很強調課室語言(teacher language),因為老師一句說話,可以建立學生,也可以摧毁學生。」另外,每周兩天在上課前舉行晨會(morning meeting),在一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環境下,班主任和同學一起分享,彼此關顧,都有助學生對自己的社群產生歸屬感,增加學習的投入度。 多元智能課——逢周五有多元智能課,這天安排同學分組玩桌遊、棋類遊戲等,從中訓練社交技巧。(黃志東攝) 科本規劃,則以「多元化、多參與、多表達、高展示」作目標,他續稱:「學習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但若教師在分組活動、提問技巧,以至備課形式、課業設計等各方面,都能刻意照顧能力稍弱的學生,例如採用『以強帶弱』的分組方法,偶爾提問一些較淺的問題,設計分層工作紙等,這樣可使到班裏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和表達,學習氣氛自然好。」 鼓勵學生「澤社區」 節能校園「護環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指出,幫助別人,能使自己獲得真正和持久的快樂。作為救世軍屬下學校一員,皇后山學校十分鼓勵學生「澤社區」,勞耀基已有滿腹大計,打算在未來日子逐一展開。「低年級學生,我們會主力傳授生活技能,例如摺衫、掃地、洗碗等,希望同學服務自己的家庭;升上二、三年級,就開始讓他們服務學校,除擔任風紀,還有班長、室長、圖書館管理員、資訊科技管理員等不同崗位;四年級以上,同學除了參與學校服務,還要加上社會服務;當升上六年級,我更期望帶同學衝出香港,參與境外的義務工作。」 至於環境教育,則由常識科統籌,同時校舍亦引入不少節約能源的措施,包括安裝太陽能光伏板,採用雨水集蓄系統來灌溉園景等,以實際行動,感染學生「護環境」。 同行廣場——為幫助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更緊密的人際關係,校方特別設計了這個中間通空、綠草如茵的「同行廣場」,大家可以在這裏散步、乘涼,分享心事。(黃志東攝) 正如勞耀基訪問開初所說,學校的基石,除了教師,還有家長。因此不單教師需要接受「正向教育」的裝備,家長同樣需要。「為何父母與子女有這麼多爭拗?為什麼小朋友會無心向學?覺得讀書很挫敗?很多時都是因為家長只着眼於孩子的學業成績、分數高低。」勞耀基期望通過主題講座、小組活動、茶敘及工作坊等,提升家長的管教技巧。「當家長曉得怎樣把目光放在子女的強項而非他們的弱項時,孩子便不會因為自己有些地方力有不逮而膽怯,因為他知道自己也有優點和長處,『我是有用的』!」他又謂,在基礎教育幫學生提升心理質素,有助他們升上中學後,有更大的力量去擁抱困難和挑戰。 ■後記 勞耀基:正向教育曾拯救自己 勞耀基承認自己很「迷」正向教育,因為這種教養思維,拯救了當年性格內向、思想負面的他。小時候的勞耀基,學業成績平平,「數學很差,默書又經常不及格」,縱然擁有藝術天分,但他的強項永遠被「成績差」這個標籤所掩蓋。 直至中二那年,班主任竟然欽點這個平凡小子做班長。有一次,他英文科測驗「如常」不及格,老師沒有責罵,只是循循善誘鼓勵他:「勞耀基同學,你是班長,英文科不能不及格的。」經歷人生第一次被別人賦予期望,勞耀基內心激盪,從此發憤圖強,努力讀書,「原來當一個人被發現、被尊重,是很開心的,很多東西自然會改變,這是很magic(神奇)的」。勞耀基預科畢業後,希望如當年的班主任般,以生命影響生命,於是報讀當年的師範學院,從此踏上春風化雨之途。 ■INFO (黃志東攝) 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基督教 辦學團體:救世軍 創校年份:2021 校訓:誠信愛勤 地址:粉嶺龍峻路2號 電話:3151 0323 網址:www.saccfqhs.edu.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3期]

詳細內容

採訪手記:界定一線二線學校 有數得計?

今期採訪手記,續談小一選校,皆因友人正為此事煩惱,而她所困惑的,也值得和讀者分享。友人兒子是首名子女、無宗教信仰,手持15分,只報了2間直資學校,屬「疊埋心水」入讀官津小學的小朋友。 友人心儀區內2間頂頭大熱的學校,A校沒宗教背景,B校屬基督教,一輪掙扎後,理性戰勝感性,她在「自行分配學位」(自行)階段,替兒子報了A校。不過,大家也知道,自行的成功率向來不及50%,即使去年有47.6%,創近10年新高,但其實當中57%學童也屬於必收的「世襲生」,真正的「幸運兒」不多。於是,友人已開始做功課,同步計劃「統一派位」(大抽獎)的選校策略。 說到大抽獎,專家經常提醒,甲一乙一可填心儀學校,但乙二、三就要保險些揀「二線」學校。問題來了,友人說,搞不清哪些是二線學校!這又的確是好問題。 友人兒子的校網,在7、8年前,一線、二線和「寶校」的分野十分清晰,但近2、3年,界線變得模糊。或許家長心態,也是不敢硬博那1、2間超級熱門的學校,於是紛紛轉移選擇二線學校,如此一來,區內的二線學校便愈來愈受歡迎,令該校網現在只有「超級熱門」、「熱門」和「寶校」之分! 選有潛質「寶校」作最後防線 揀小學,真的有點像買股票,唯有教友人還原基本步,睇數據!首先要翻查教育局每年公布的「小一入學統一派位選校名單」,揀選所屬校網,比較「暫定統一派位學額」與「自行分配學額」兩組數字,假如前者比後者少,就證明該校較多「世襲生」,也反映它屬較受歡迎的小學。建議把這類「超級熱門」、「熱門」學校抽出來,逐一計算統一派位學額佔小一學位總額的百分率,再按百分率高低排列,便較容易抽出誰是真正一線和二線了。另外,我也請朋友不妨趁開放日到「寶校」參觀一下,從中選一間較有潛質、有機會上位的作最後防線,若不幸二線選擇全軍覆沒,最少可派去自己可接受的「寶校」,總好過被派去一間「意料之外」的學校。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6期]

詳細內容

小一選校:升小「自行」策略 專家教路 選最心儀學校 為1-1-1鋪路

即將於明年入讀小一的學生家長,下周一(9月26日)便可到心儀小學遞交自行分配學位申請表格。近年在移民潮及出生率減少下,不少小學遇到縮班危機,有人說這個環境下選校更「着數」,但實情是利還是弊?且看專家和校長教路。   自行分配學位是入讀官立/資助小學的第一個選校階段,如學童非必收生(有兄/姊在該小學就讀,或父/母在該小學就職),便需以計分方法分配學位(「計分辦法準則」可參考附表二),以高分者先得,若相同分數申請人多於該校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學額,則以同分者抽籤。 近年適齡入學兒童人數下降,據《2022小學概覽》資料,2022/23學年超過60間小學,縮減1至3班不等,學額變相減少,會否影響家長選校的成功率?升學專家梁永樂認為家長選校時毋須特別考慮這一點。首先,縮班重災區每年不同,如2022/23學年是屯門區及東區,2021/22學年則是黃大仙及離島區,但實際班數仍待9月開學時才有定案,家長不必過早憂心。唯一要考慮的是若學校只有一班小一,之後便有可能遭到殺校,到他長大後便失去了「父/母或兄/姊為該小學的畢業生」的自行分配學位分數。 梁永樂(資料圖片) 其次,無論外在環境因素如何,家長在這階段只有一個選校法則,便是選自己的最心儀學校。「因為只能選一間,大家一定會選最喜歡的學校。很多時大家選校也沒有考慮分數多或少,而是為了之後統一派位及叩門鋪路。特別是這一兩年,大家都覺得入名校機會更大,所以也沒有考慮太多,即使學校很受歡迎,仍願一博。」 梁永樂說,依適齡學童人數看,人數少了,理論上入讀心儀學校機會是增加了,但別忘記一些家長眼中的名校競爭仍然激烈。不過,據往年成功經驗來看,不少家長也是由自行階段開始選擇最心儀學校,之後的統一派位以至叩門,仍然一條心選擇同一學校(即所謂「1-1-1」),這也提高了入讀心儀學校的成功機會。 選校有策略——升學專家梁永樂認為世界上沒有免費午費,若家長選擇名校,希望子女他日入到band 1中學的話,難免在小學時也要接受一定的催谷(設計圖片/資料圖片) 校長:「1-1-1」有優勢 不少學校都面對學生人數下降,像嘉諾撒小學(新蒲崗),2020年有超過100個學生離校,去年亦有超過50人離校,因為學生中大多有兄弟姊妹,每次一走便有2至3人離校。但由於此校在區內頗受家長歡迎,因此暫對收生沒太大影響。不過,校長陳昌信亦表示,以往8月初便不再收叩門位,但今年到8月尾,校方仍突然收到家長的退學通知,流動較以往大。為免加重學校的行政工作,學校在叩門政策方面亦一如以往,會優先考慮「1-1-1」及非校網內的「1-1」學生,陳昌信表示,叩門的申請人,需提交一段個人片段。 不用過分緊張——陳昌信指學校實際開班數目,受家長揀選學校的人數(6月)及實際收錄(9月核點收錄)人數影響及變動,難以預測,因此家長在學額上毋須過分緊張。(學校提供) 以分數來說,以往嘉諾撒小學(新蒲崗)申請人若有25分一般可穩入,20分則需抽籤決定;若只有15分,則要視乎該年報讀情况,如學校本身有多少必收生等。陳昌信指根據經驗,家長在自行選校時,一般不太考慮孩子的分數,「但由於此階段選校不受地區限制,如有心儀學校亦可考慮」。 他亦提醒家長在選擇學校時,應多了解學校辦學理念、宗教信仰、測考及學習要求、師資及校車等方面是否與家長期望匹配。如果學校有開放日可以參加,甚至實地視察,「疫情期間,亦可留意學校的應對方式,如本校過去便以線上方式舉行開放日,家長可事先想清楚自己小朋友適合什麼學習模式」。雖然自行選校時不受居住區域限制,但他就贊成孩子以就近入學為原則。 了解學習模式——選校前,家長宜了解清楚自己小朋友合適的學習模式。如嘉諾撒小學(新蒲崗)學生到大澳作全方位學習,取代了學校旅行,讓學生有更大得着。(學校提供)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校長周德輝則建議,在移民潮下家長選校時可進取一點,不過要留意家長心儀的是地區名校抑或是傳統名校。「要知道全港性傳統名校競爭仍然劇烈,假設它以往有400個申請,移民潮下少了100個,即仍有300個人爭,並沒有大家想像的易入。加上,若人人都以為容易,那就會變得更進取,屆時可能有25分也要抽籤。反而地區名校就可以一試,因為區內(人數)相對全港人數少,少了競爭便會有優勢。」 顯示誠意——周德輝指音樂椅效應可能開學後仍會出現,所以家長替孩子選校時最重要是能向校方顯示誠意,這樣獲取錄的機會也較大。(學校提供) 移民潮下 傳統名校競爭仍大 以該校為例,這兩年若有20分仍有機會穩入,原因是油尖旺區移民及轉校人數多,音樂椅效應也較大。「有些學生離校很突然,通常簽證一批便走,或者先轉到國際學校讀一陣子,所以接近開學時仍有機會有學額。」此時學校通常會選有誠意的家長和學生,優先取錄「1-1-1」的申請人。周德輝指家長若有心儀學校,不妨到校網甚至致電或親身到校了解,他們學校的教師會樂意回答家長的問題,如功課量、課外活動等,「認識學校的渠道有很多,如在區內讀幼稚園的,都有相關的(區內)小學資訊,家長們不妨多利用去了解學校」。 加入STEAM元素——家長可於學校網站或透過與教師傾談了解學校教育方向。如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提倡多元化學習,除了加入STEAM元素來提升學生技能,更引入AI學習。(學校提供) ■表一:2023/24小一自行分配學位重要日子 日期:9月26至30日 申請方法:家長需於上述日期內帶同申請表及「『小一入學申請表』填表須知」載列的相關證明文件的正本及副本,親身交回欲申請的小學。此階段選校不受住所地區限制,但每名申請人只可申請一間小學 ■表二:自行分配學位計分準則 以下5項只可揀選1項 □ 父/母全職在與該小學同一校址的幼稚園或中學部工作(20分) □ 兄/姊在與該小學同一校址的中學部就讀(20分) □ 父/母為該小學的校董(20分) □ 父/母或兄/姊為該小學的畢業生(10分) □ 首名出生子女(即為家庭各子女中最年長者)(5分) 以下2項只可揀選1項 □ 與該校的辦學團體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5分) □ 父/母為該小學主辦社團的成員(5分) 註:家長宜直接向申請的學校查詢有關「相同宗教」/「主辦社團的成員」的定義 □ 適齡的兒童(即翌年9月開課時年滿5歲8個月至7歲)(10分)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區區有「寶」校:屋邨校變身夢幻王國 「揸飛機」學STEM 打高球激發潛能

在校園建置模擬駕駛艙、高爾夫球練習場、採用IB課程教學策略,這一切,都不是發生在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而是將軍澳區內一間屋邨小學,甚至被家長封為「寶校」的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5年前,韋淑貞接管校長一職後,默默把學校改頭換面,一方面打造21世紀創意校園,另一方面大刀闊斧改革課程,推動多元學習。5年過去,陳國威小學內外都叫人刮目相看,「脫寶」之日,近在咫尺。   校長花5年改造 「機場」設夾公仔機 陳國威小學去年重新裝修後,記者和攝製隊首次到訪,踏進校門的一刻,大家都不禁「嘩!」了一聲。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粉藍色的「機場」大堂,巨大的「登機Boarding」標誌,還有北京、溫哥華、巴黎和悉尼不同時區的掛鐘,加上迎面而來的,是一名穿整齊制服的「機師」,對於久未離境旅行的我們,實在有一種莫名的興奮!這個卡通版「機場」,又奇趣地擺放了3部夾公仔機,一切都令人恍如置身夢幻王國。「我就是想為同學創設一個七彩繽紛和充滿童趣的校園,讓同學一踏進校門便感受到正能量。」韋淑貞喜孜孜地說。 脫胎換骨——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這5年脫胎換骨,由環境至課程,都實現了校長韋淑貞(左後一)所構思的以人為本happy school理念,學生愈讀愈開心。(劉焌陶攝) 夾公仔獎賞——為鼓勵學生在不同範疇爭取出色表現,學校設計了不同等級的「Passport」給小朋友蓋印章,蓋滿一定數目,便可獲得夾公仔的機會。(劉焌陶攝) 模擬駕駛艙 小型高球場 培養興趣 若說「十年人事幾番新」,在2017年接任校長的韋淑貞,只用了5年時間,就把陳國威小學脫胎換骨。「如果你問我,以前陳國威小學有什麼特色,我未必能回答。但現在我可以很清晰告訴大家,陳國威小學是一間以人為本的happy school。」她隨即補充,happy school並不代表學校不重視學習,只讓小朋友玩樂;相反,她期望為學生製造多元的學習經歷,因此不論在軟件或硬件配套上,都花了很多工夫。 以「機場」大堂為例,這不單純為吸睛打卡,而是有實際教學用途。學校上學年編訂校本STEM課程,各年級都加入航空課題,「一年級由紙飛機學起,學習它飛行的原理,了解氣流、對流如何影響飛機飛行的高度和速度;高年級就教授更多航空科技,也讓他們來到學校大堂的模擬駕駛艙,學習駕駛飛機」。韋淑貞透露,學校正申請基金,計劃增設多一個模擬駕駛艙,「學校的目標,就是盡力為同學製造不同的體驗機會。像有同學便因為這個課程,立志做飛機師,我便鼓勵他要努力讀書、學好英文,朝這個夢想進發」。 模擬駕駛艙——學校設有模擬駕駛艙,不論各年級的STEM課堂或課外活動,學生都有機會學習航空知識。(劉焌陶攝) 除了模擬駕駛艙,高爾夫球練習場亦是學界少見的設施。雖然只是迷你9洞場,但在津貼小學來說,已是十分「奢華」。韋淑貞盼開拓小朋友的眼界,「我們的學生以基層為主,而高爾夫球向來給人的感覺則是高尚玩意,所以希望在學校製造體驗機會,讓基層同學都可嘗試」。其實早在兩年前,該校已在啟發潛能課引入高爾夫球體驗班,但當時只能讓學生在禮堂以人造草蓆練習,韋淑貞眼見孩子表現積極投入,遂決定申請資助,把校舍一隅改裝成小型高爾夫球場,並把相關活動納入體育課堂,幫助更多學生培育興趣和啟發潛能。 校內打golf——為使更多學生有機會接觸高爾夫球運動,學校增設小型高爾夫球場,並把相關訓練納入體育科。(劉焌陶攝) IB課程教學策略 融入英文課 陳國威小學位處西貢區95校網,網內共有22間小學,加上同區有4間直資小學,學校之間競爭十分激烈。過去,由於該校缺乏鮮明定位,加上位置「吊腳」,因此在區內的知名度不高。但既然客觀條件改不了,韋淑貞遂主攻校本課程改革,包括引入IB課程教學策略,建構高參與及高效能的課堂,冀和直資學校一爭長短! 「我知道,不少中產家長對IB課程都趨之若鶩,其實IB課程着重培訓同學成為一個global citizen(世界公民),並且強調10個Learner Profile(學習者培養目標),其中一個是Thinkers(思考)。」於是,學校上學年嘗試把IB課程的教學策略,融入英文課,並發展出PIE(Primary International English)校本國際英文課程,由NET(Native-speaking English Teacher)擔大旗任教,「新課程強調多給小朋友思考空間,並且多讓他們發表個人意見。亦由於PIE課程鼓勵同學自由自主去學,所以每個同學的學習成果都可以很不同」。韋淑貞又稱,PIE課程上學年只在二年級試行,今學年將擴展到一至三年級。 課程改革——PIE校本國際英文課程,參考IB課程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突破單一的學習模式。(劉焌陶攝) 統一派位 98.5%獲首三志願 要在學校林立的95校網中突圍而出,的確不易,但見韋淑貞在這場逆境波中愈打愈順,也逐漸見到成效,「上學年我們畢業生的派位成績十分理想,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已經有46%的同學獲得錄取。至於統一派位階段,獲派首三志願的比率是98.5%,當中不少同學也成功獲派Band 1中學。在疫情之下,學生能夠有這樣的成績,我們整個教師團隊都十分欣慰」。 後記:憶中學曾當「透明人」 校長:每個學生都是寶貝 經常有人說,做學生的,若非「學霸」又非「學渣」,就等於「透明人」,永遠得不到教師的注意,韋淑貞(圖)的中學生涯,就是這樣度過。「小學時,我成績很好,一定考頭3名,可說是尖子,幾乎所有老師都認識我,也很疼惜我。但升上中學後,卻是另一個世界。」她憶述,在中學才驚覺「一山還有一山高」,自己只處於中游位置,「風頭躉」頓變「透明人」,感覺殊不好受,「其實一間學校裏面,優秀的學生只佔很少數,中游學生反而最多」。 韋淑貞(劉焌陶攝) 表演晚會 人人參與 因此她當上校長後,第一個要建立的校園文化,就是關顧每一個學生。她以「童學童賞」表演晚會為例,那是陳國威小學學年終結的大型活動,由學生上台表演給教師、家長觀賞,「對於這個活動,我唯一要求,是每一個同學都要有機會參與。第一年舉辦時,老師都有猶豫,因為他們擔心有些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未必適合上台,又擔心他們演出不到。但我告訴老師,晚會只招待家長,關上門,我們便是一家人,我相信,家長是會接受同學在過程中有不完美的地方,最重要是學生的學習經歷」。 結果,每一年的「童學童賞」都是感動完場,「有些家長說,從未想過自己的小朋友原來可以表演得這麼好。亦有家長告訴我,子女在表演前夕,自行加操練習。這再次證明,只要師長相信學生,願意給他們機會,其實每個同學都可以做得到」。這個亦正正是韋淑貞對「寶校」的另一番詮釋:「每個學生都是我的寶貝!」 齊齊表演——「童學童賞」提供一個平台,讓每個學生發出閃爍光芒。(受訪者提供) ■INFO 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 校網:95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沒有 辦學團體:博愛醫院 創校年份:1998 校訓:博文愛德 地址:將軍澳尚德邨 查詢:2178 5700 網址:www.pohckwps.edu.hk 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受訪者提供) ■有片睇︰ bit.ly/3Q5Rj4l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4期]

詳細內容

學校巡禮:九龍塘宣道小學多元教學 領學生跳出框框 讀得又玩得!

當老牌傳統名校,遇上新進校長,不知會有什麼火花呢?屹立九龍城區67年的九龍塘宣道小學,兩年前,年輕的吳麗芬空降成為校長,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她希望把學校塑造成「一個燃亮孩子的地方」,個個學生讀得又玩得!   走進九龍塘宣道小學(下稱宣小),和校長吳麗芬打過招呼後,她隨即提議一起參觀由她構思創作的走廊壁畫,「我設計了4幅畫,分佈不同樓層,每幅都有兩個共通處,一是有動物,我希望同學除懂得愛身邊人,也懂得愛大自然、愛環境、愛小動物;二是每幅畫都有天使,我希望同學不要離開福音」。記者瞥見只覺色彩繽紛,駐足細味,卻發掘到更多驚喜。怎麼天使會踏單車?為什麼女生手持乒乓球卻擺出打排球的姿勢?男生的頭髮隱藏了一條紅蘿蔔?吳麗芬得意洋洋地說:「我加入許多創意,希望同學think out of the box(跳出思維框架)。」 吳麗芬(賴俊傑攝) 童趣壁畫——學校新增4幅壁畫,皆由校長親自操刀設計,充滿童趣與創意。(賴俊傑攝) 疫症帶來「天時」 改教育模式 吳麗芬之前在沙田一間採用活動教學的一條龍直資學校任副校長,2020年空降執掌傾向傳統教學的宣小,一場世紀疫症,正正印證了「think out of the box」的重要,在這「天時」下,有助她無縫接軌,「身處新常態,教育模式改變了,由 Linear Education(線性教育)變成Non-Linear Education(非線性教育),學習模式變得很多樣化,隨時隨地都可以學,不只是坐在課室聽老師講課」。這個新任校長,希望為宣小學生帶來更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和同學討論,是一種學習;如何把理論實踐出來、怎樣去完成作品,都是學習;在網絡世界蒐羅合適的資料,同樣是學習;當然,閱讀也是學習」,最重要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而不單單只學到知識。 她透露,過去兩年,宣小積極推展跨學科學習、專題研習和 STEM教育,「我相信透過這些平台或學習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自學能力及解難能力」。 常說「創業難,守業更難」,要守護一間近70年歷史的老牌傳統名校,吳麗芬稱會堅守3個方針︰ ‧ 辦學傳福音:秉承教會宗旨,希望學生在宣小的6年學習旅程中,除獲得穩固的知識基礎,也認識基督教。 傳播福音——作為一間基督教學校,宣小以傳福音為辦學宗旨。(受訪者提供) ‧ 培育學生品格:持守宣小着重品德教育的傳統,培育學生成為樸實有禮、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做事認真負責的人。 ‧ 推動音體發展:繼續帶領學校團隊,把學生的音樂造詣和排球運動,推向高峰。 誠然,提起宣小這家私立學校,必然會聯想到音樂。這間小學的音樂氛圍和投放在音樂上的資源,都是學界數一數二的。在2019年,學校更找來著名建築師阮文韜在空間不大的校園創建出一個「懸浮」音樂廳,憑創新意念和獨特設計,促使這個猶如「夾縫中花朵」(Wallflower)的音樂廳,囊括兩項海外建築設計獎項,分別是INDE Award 2020(學習空間榮譽獎)和Good Design Award Australia(澳洲優良設計獎)。音樂廳內所採用的物料亦同樣講究,務求聲效跟美學兼備,「這兒的音準度達到99.9%」!吳麗芬一臉自豪地說。 「夾縫中花朵」——學校這個猶如「夾縫中花朵」的音樂廳,美學跟聲效兼備,音樂廳用料講求,音準度達到99.9%。(受訪者提供) 在軟件方面,宣小有16個樂器班和9個音樂樂團,當中包括管樂團、弦樂團、敲擊樂團、交響樂團等,各團導師主要由香港小交響樂團樂師統領,亦有大學音樂系講師坐鎮,難怪學生有如此出色的音樂成就。「我很感恩,學校有很好的音樂指揮團隊,以及音樂老師,他們無私付出替學生練習,當然,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也很重要。」 一人一樂器——宣小推行「一人一樂器」計劃,鼓勵學生學習學器,該校設有16個樂器班,選擇十分多。(受訪者提供) 「一人一樂器」計劃 是鼓勵不是強迫 不過,坊間有傳宣小「逼」學生學樂器,吳麗芬斷然否認,「我反而聽過家長說,『來到宣小不學音樂,是浪費了!』」。她指出,學校推行「一人一樂器」計劃,小一學生可自由選擇參加樂器班與否,校方未有強制學生必須學習,「但當然,我們是鼓勵參加的,亦認為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能力是可以透過後天栽培。不少宣小學生,在小一時是完全無接觸過樂器的,但在學校導師悉心教導下,到小六時,已考獲8級或演奏級的水平,這是令人鼓舞的」。 宣小不單音樂和排球運動聞名,亦以盛產「學霸」而備受家長追捧。根據學校網頁,該校升中派位成績十分理想,平均每年超過95%的學生獲派全港英文中學,當中大部分更入讀傳統名校,包括聖保羅男女中學、拔萃女書院、協恩中學、喇沙書院、拔萃男書院、德望學校等。「宣小『很谷』?我也聽過有人這樣說。我們不是對學生『谷』,而是對學生有要求,我們是有要求的學校。我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個世界沒有免費午餐的,你要有好的成就、成績,就要付出努力!」 盛產「學霸」——宣小學生大部分都擁有喜歡學習、專注力強的特質,難怪學校盛產「學霸」。(受訪者提供) 排球教練感激母校 助尋興趣建立事業 宣小學生並非書呆子,在運動場上亦經常稱霸,其中排球更是學校的強項。排球隊月前更在「2022香港少年沙灘排球錦標賽」奪魁,更是連續3屆捧走冠軍寶座。 學界有名——宣小排球隊在學界享負盛名,是頒獎台的常客。(受訪者提供) 身兼香港男子少年排球代表隊助理教練、曾在宣小任教體育科及擔任該校排球隊教練的楊卓錡(楊sir),本身亦是宣小舊生。「我很感激母校給予我人生很多色彩,讓我在小學時代找到自己的興趣,甚至發展成專業。」楊sir在宣小畢業後,升讀拔萃男書院,其後考入中文大學。「對比當年,那時宣小全校排球隊只得10多人,但現在單是基礎班已經有40多人,規模大很多。」他又說,宣小排球隊之所以表現卓越,與學校大力支持有關,「宣小給予學生在運動方面的練習時數、密度,都較其他學校多很多」。 楊卓錡(賴俊傑攝) ■小一招生Q&A 有禮、專注力強佔優 問︰2023/24年度的招生安排是怎樣? 答︰申請者即日至9月15日(周四)晚上11:00時前於網上辦理。 問︰小一學額有多少? 答︰共有160學額,當中60個預留給宣道幼稚園生,餘下100個公開招生。 問︰每年報名人數多少?競爭激烈嗎? 答︰每年約有3500人報名,競爭很激烈。 問︰面試形式怎樣? 答︰暫定採用實體形式,面試語言以廣東話和英語為主。我們會單獨面見小朋友,不設小組討論,從中了解孩子的中、英、數水平,以及他的家庭狀况。表現出色的,會直接取錄。若有正取生放棄學位,我們會邀請部分後備生來作第二輪面試,這次會面見家長,因為我們也很重視家庭關係。 問︰宣小喜歡收哪類型的學生? 答︰我們喜歡收一些有禮貌、專注力較強,以及喜歡學習的小朋友。至於音樂和體育表現是否優秀,不是我們的考量,因為我們覺得,儘管小朋友在幼兒階段沒有接觸過音樂和運動,都可以透過宣小栽培成才。 資料來源︰宣小校長吳麗芬 ■INFO 九龍塘宣道小學 類別:私立男女小學 宗教:基督教 辦學團體: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 學費:全年學費 $59,450(分10期) 地址:九龍塘蘭開夏道2號 電話:3443 0100 網址︰www.apskt.edu.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3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挑戰膠樽骨牌紀錄 團隊精神永不言敗

若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那成功之「父」又是誰呢?它的名字叫「反思」。為培養學生永不言敗的精神,並喚起他們對「失敗」及「挫折」的反思,有小學續辦「失敗周」,通過一連3天的多元體驗活動,包括以砌出全球最長的膠水樽骨牌為目標,激勵學生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建構成功的策略。究竟這班小學生,最終能否成功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呢? 這個早上,亞斯理衛理小學(下稱亞小)禮堂有一半的地方都擺放着長方形膠水樽,同學都紛紛蹲下來,把這些膠樽當作骨牌,分組砌着「AMPS」4個英文字母(該校英文縮寫)。突然間,禮堂傳出一下尖叫聲,「P」字一列的水樽徐徐倒下,旁邊一個男同學見狀,隨即轉身飛撲上前用雙手頂着,身手敏捷的他,成功阻截跌勢,大家立時鬆一口氣。「截得靚!」導師喝采激勵。然而,並非每次都這樣幸運,「哎呀!」 一聲之後,「A」字的所有水樽都「全軍覆沒」,有同學雙手掩面,有同學呆若木雞,隔着口罩都感到他們的失望和沮喪,導師又再出言安慰︰「不打緊,還有時間,再砌過。」 觸目驚心——在砌水樽骨牌時,這些觸目驚心的場面,不時發生。(黃志東攝) 經歷好幾次失敗後,同學們漸漸意識到要調整策略,他們想出先不要一氣呵成地砌出一個字母,而是要把它分段處理,而段與段之間,還要留少許空隙,並且用平放疊起的水樽作緩衝區,避免在正式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前,提早出現骨牌效應,功虧一簣。 經過2小時努力,亞小這班來自四至六年級的數十名學生代表,用上2010個膠水樽砌出「AMPS」字樣。最緊張的一刻終於來臨,在兩名獨立見證人的見證下,由校長鄭家明輕輕碰倒第一個水樽,大家都屏息靜氣,觀看着一個又一個的水樽依次倒下,直到第2010個膠水樽也倒下來時,全場拍掌歡呼,興奮莫名! 砌出「AMPS」——經過2小時的不斷嘗試,同學們用2010個長方形膠水樽,砌出「AMPS」字樣,並準備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黃志東攝) 「失敗是指你不去嘗試」 亞小自2018年起舉辦學生生命培育活動「失敗周」,今年「失敗周3.0」更進化成「熱血周」,鼓勵學生擊破失敗,熱血成長。鄭家明說︰「通過連串活動,我們向學生傳遞着一個信息︰『什麼叫失敗?它不是指暫時未能成功或輸掉給別人,失敗是指你不去嘗試。』」他續指,今年更着重深化團隊合作精神,實踐「以最好的我們成就最好的我」的校本教育理念,「我們相信每個同學都有上帝所賜的天賦、亮點,但不會有一個人是萬能的,只有透過團隊協作、互相學習,才會有共同的進步」。 熱血周——亞小校長鄭家明(右四)和學生生命培育組主任嚴天樂(左四)率領教師團隊策動「熱血周」,希望透過連串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重塑失敗經歷,向成功邁進。(黃志東攝) 學生生命培育組主任嚴天樂補充,今年選擇以骨牌挑戰與學生一同經歷失敗與成功的歷程,是希望同學明白到,要獲取成功,除了堅持去做,還需要使用對的方法,「砌骨牌是需要技巧的,例如要注意距離、方向、順序等。我們期望同學藉着今次砌骨牌,掌握到探究解決問題的軟實力,日後可遷移到學習層面、生活層面上」。 「熱血周」不單為學生帶來難忘的成長回憶,對教師同樣帶來啟發。學生生命培育組教師團隊之一盧展諾表示,經過今次活動,提醒自己往後要更信任學生,「坦白說,今早距離正式挑戰時間只剩半個鐘時,眼見同學仍未完成,我腦海確實有閃過『今次可能砌不成』的想法,更想過不如全部大人落手砌,或者進度會快些。但結果是他們做得到,關鍵是他們願意不斷去想,找更有效的改進方法。學生的堅持亦啟發我,其實每一次失敗,都是讓我們有機會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 協作精神——除高年級的骨牌挑戰,低年級也有不少團隊挑戰遊戲,例如密室逃脫等。既考驗孩子的解難能力,也訓練他們的協作精神,並從中學習情緒管理。(受訪者提供) ■學生心聲 失敗乃成功之母 楊淂澔 小五生 「我覺得今次最好玩的活動是砌骨牌,因為可以發揮創意,而且千變萬化……砌轉彎位很難的,我至少失敗過10多次……會有少少不開心,但我知下次會成功。」淂澔又提到,今次活動,同學之間的配合很重要,曾有同學發生摩擦,他便充當「和事老」,分隔彼此,讓大家冷靜下來。 楊淂澔(黃志東攝) 羅譽灃 小五生 「今個活動,我最喜歡看電影(《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的環節,故事講4隻企鵝,打敗壞蛋章魚博士,拯救企鵝界,這套電影,帶出一個道理——失敗乃成功之母。」談到砌骨牌,譽灃透露經歷過很多次失敗,當中有「激氣」,也有情緒低落和失望的時候;然而,也因着砌骨牌,讓他有機會和一些平日較少接觸的同學交流,增進友誼。 羅譽灃(黃志東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

【小一叩門準備】升小叩門非只看成績 家長做孩子後盾 增勝算

2022年度小一統一派位將於6月1至2日公布結果,派位未如理想的學童,可把握終極的「叩門」機會,向心儀學校申請候補生學位。叩門面試是官津學校唯一自決收生的途徑,他們對考生的學術水平固然有一定的要求,但其實不少學校更重視小朋友的成長環境,因此讓教師、校長感受到孩子背後有一個溫暖的家、有「用心教」的家長,或有助提高叩門成功率! 家長支援——在「叩門」階段,很多官津學校除重視考生的學業水平,也重視孩子背後是否有「用心教」的家長。(資料圖片) 說到「叩門」,很多家長第一時間會聯想到替子女操練中、英、數等學術試題,但原來這並非學校的唯一考量。記者訪問了兩間熱門「叩門」學校,分別是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下稱長沙灣協和)和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丹拿山循道學校(下稱丹循),綜合兩個校長所言,他們除想錄取精靈的學生,更希望物色到願意為子女提供支援的家長。雖然這兩間不一定是大家的目標學校,但校方的擇「生」條件,多少反映出學界的普遍想法,知己知彼,值得家長參考。 恢復實體面試 看學童真性情 在40校網的長沙灣協和,暫定6月6日展開首輪「叩門」面試,該校有5班小一,預計今年約有20多個「叩門」位。「近5年,我們每年都平均收到約450個申請,學校會有兩輪面試,首輪是單獨面見學生,然後從中揀選50至60人進入第二輪面試,這次就會同時接見家長。」校長蔡世鴻說。 蔡世鴻(受訪者提供) 他又透露,經歷兩屆網上面試後,今年將恢復實體面試,預料大部分學校亦會有同樣的安排,「現場面試,更能看出小朋友的真性情,在無家長的監督下,老師和孩子一問一答,可以得出很多真實答案,幫助學校了解小朋友的狀况」。 「叩門」激烈——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每年「叩門」情况都非常激烈,約450人爭奪20多個「叩門」位。(受訪者提供) 簡單對答 察覺家長教養方式 蔡世鴻表示,「叩門」面試必然會運用到兩文三語,但還是以粵語為主,英普為副,「我們不是要找IQ爆棚的學生,考幾句英文、普通話,只是想看看他們是否有基本的語文能力。更多時,我們會跟小朋友一起看圖書,觀察他是否一個主動學習、有好奇心的人」。 面試看圖書——在「叩門」面試時,不少學校都會安排孩子看圖書,從中了解小人兒的語文水平、表達能力、創意能力等。(資料圖片) 重視閱讀——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是一間閱讀風氣很強的學校,學校亦傾向錄取愛閱讀的「叩門」生。(受訪者提供) 在校長的角度,學生的知識可以慢慢累積,通過6年學習會不斷進步,但先決條件,是要有充足的家庭支援。「想孩子讀得好、學得好,也要看家長願意投放多少時間在小朋友身上。」蔡世鴻笑言,面試時,教師有小技巧可找出蛛絲馬迹,他大方分享過去一些真情的對答︰ 問︰平日多不多去公園玩?誰帶你去的? 答︰有去公園玩呀,多數都是工人姐姐帶。 問︰你和家人會一起做運動嗎? 答︰我們不喜歡做運動。 問︰那麼假期會做什麼? 答︰爸爸看賽馬,媽媽滑手機,我就打機。 問︰你最喜歡吃什麼? 答︰我喜歡吃糖水,爸爸經常買糖水給我做消夜。 問︰吃消夜?你很晚睡覺的嗎? 答︰是啊!我要等爸爸回家。 問︰假如做功課時遇到難題,你會請教誰? 答︰我會問補習老師,她負責教我做功課。 蔡世鴻指出,從以上對話,不難察覺到有些家長「很忙」,親子時間不多,有些則把教養工作「外判」,這種情况,相信大部分學校都不願意見到。那麼,是否全職爸媽會佔優?蔡世鴻斬釘截鐵說不。「有些家長無返工、無事忙,都不理小朋友的。我從事教育工作這麼多年,雖然工作忙碌,但子女小時候,我每天都會幫他們檢查功課、溫習默書,所以家長心態,重要過他們是全職或雙職。」 考量成長環境——在蔡世鴻校長眼中,學生的知識可通過6年學習慢慢積累,但成長環境卻老早奠定,難以改變。(受訪者提供) 看圖說故事 觀察邏輯思維創意 屬港島東區14校網的丹循,同樣是區內受歡迎的學校,去年逾120人競逐8個「叩門」位。校方暫定6月10日舉行實體面試,但礙於疫情,今年只有一輪面試,亦只面見小朋友,不會見家長。來到「叩門」階段,校長徐婉碧不諱言,想揀選一些「閃亮」的學生,「學校當然喜歡『讀得』、表達能力高又活潑的小朋友」。 徐婉碧(受訪者提供) 她透露,面試主要是用粵語,但亦會以英語和普通話作簡單交談,「我們小一至小三是普教中的,所以也想了解小朋友的普通話能力」。惟徐婉碧強調不會考天文地理,「我們不會為難幾歲的小孩子,一般是看圖說故事,從中觀察他們的邏輯思維、創意能力」。她補充,今屆的K3生,正是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時入學的,基本上,他們沒上過多少天幼稚園,也較少和朋輩相處,當中的落差,主要靠家庭教育補足,「雖然面試只得短短幾分鐘,但看小朋友的談吐、回應、禮貌、微動作等,我們都大概知道,家長帶孩子的方式,他們花過多少工夫去教育、支援子女」。 觀察表現——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丹拿山循道學校「叩門」面試除着重考生兩文三語的程度,也會從孩子的表現,觀察其家庭支援是否足夠。(受訪者提供) 照顧情緒:「大抽獎」不理想 忌子女面前宣泄情緒 小一「大抽獎」結果即將揭盅,家長的心情難免忐忑。臨牀心理學家張展圖(Felix)提醒,情緒是互相感染的,家長不宜在子女面前表現得太緊張,否則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萬一「派彩」不如人意,就更要保持冷靜,勿讓小朋友看見父母哭泣或憤怒的樣子。「孩子對一間學校是好是差,沒有概念的,他們不會理解父母不開心的原因,但可能有一種『我令到爸爸媽媽不開心』的錯誤觀念,因而產生自責的負面情緒,而小朋友的情緒又會牽動父母,形成惡性循環。」 張展圖(受訪者提供) 惟Felix強調,不是叫家長「死忍」,「當小朋友派不到心儀學校,家長覺得失望、不開心,是人之常情,這些情緒是需要去處理」。他建議,家長可給自己me time宣泄,又或者找朋友傾訴,待自己處理好情緒後,再計劃下一步怎樣做。 至於該如何向小朋友交代派位結果,Felix認為,很視乎孩子在這件事上的參與度。「假如小朋友之前是有參與揀學校,家長可以簡單陳述事實,例如︰『我們派不到第一志願,派到第四志願的學校』。但若小朋友根本沒有參與過,那家長就不用詳述派了第幾志願,只需要直接告訴他,派到哪間學校就是了。」 從容面對「叩門」 勿威嚇孩子 談到「叩門」,Felix再三叮囑家長要保持從容態度,不要向孩子說威嚇話,如「考不到就無書讀」等,這只會增加小朋友的壓力,或會影響表現,但又不宜把面試淡化成「去玩」,「可以告訴孩子,他將要面對一個有挑戰的任務,需要在過程中盡力,但無論結果如何,爸爸、媽媽都愛你、欣賞你」。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