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看「生」:反思生命意義 撫慰同路人 媽媽畫繪本別愛女 留住幸福時光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但在傳統觀念下,這個仍然是忌諱的課題,不論學校或家庭,都鮮有觸及,以致當「死亡」突然殺埋身時,孩子和家長都不懂得招架。有喪孩母親最近就把自己與女兒「善別」的經歷創作成繪本,既給同路人作安慰支持,也藉此引導公眾從「死」看「生」,反思生命的意義,學習珍惜眼前人。   Emily和思澄的母女情緣只有匆匆7年,驀然回首,她坦言跟女兒的生死教育,還可以做好一點、做多一點。「我相信在小孩子的心裏面,一直都以為死是因為年老,所以從前她常跟我說:『我很驚媽媽你會老、你會死呀!』但那時候,我也沒有很認真跟她開展這個話題,往往只是一句半句帶過:『媽媽現在還很健康,會看着你長大的。』並無詳細解釋給她知道,其實死亡是可以因為遇上意外,又或者小朋友都有可能早過父母離世的。」Emily沒有說,並非忌諱,而是當時她也墮入一種迷思,以為將來還有很多機會,可待女兒長大些才說得白一點,沒料到機會原來是轉瞬即逝。 女兒患罕見腦瘤 拒「呃呃𧨾𧨾」 2021年,思澄一年級下學期時,Emily觀察到她在各方面都好像有點小倒退,例如走路容易絆倒、寫字無法工整地寫在細小的空格或劃線上、拉小提琴時連弓也拿不穩,「最初我誤以為她在學習上有些懶散怠慢,還請班主任多加留意她」。但之後覺得愈來愈不對勁,思澄聲線變得沙啞,語速也比平常緩慢,右手連拿餐具進食都顯得困難,甚至無法自如小便等。反覆求醫檢查後,終在同年暑假,確診患上罕見的內因性滲透型腦幹膠質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DIPG)。 DIPG是一種惡性且蔓延迅速的兒童腦腫瘤,暫時無藥物可根治,「當我知道思澄只剩下9個月至1年壽命,亦知道在這段時間,她的情况會愈來愈差時,我都有懊惱該如何向她演繹」。最終Emily決定,採取既不欺瞞,又不全面預告的方式去處理,「沒可能跟一個只有6歲的小朋友說:『你患上絕症,很快會死了。』醫生也認同,不適宜預先告訴她太多將要面對的可怕事情。然而,我和家人亦有共識,不會說一些『呃呃𧨾𧨾』的話,例如你康復就帶你去哪裏、你康復又可以做什麼等。所以,起初我們只是簡單讓思澄知道,她生病了,需要醫治,並鼓勵她乖乖吃藥」。 母女手牽手——母女知道分離在即,特意打造了一個手牽手的手模作紀念,濃濃的愛,不言而喻。(受訪者提供) 搞生日派對 拍片做YouTuber圓夢 雖然思澄患有不治之症,但Emily仍然希望女兒可開開心心去倒數餘下的日子。因此,在思澄完成電療後的一段短暫蜜月期,一家人陪伴小妮子做了很多她喜歡的事情,參與一些她從未接觸過的活動,也去了很多她想去的地方。「思澄從小到大,都希望開一個大型生日會,知道她生病後,我們就跟她舉行了一個盛大的生日派對,邀請了全班同學來一起玩;女兒也很想做YouTuber,我就跟她拍開箱片;直至思澄行不到、說不到話,靠着紓緩科護士安排復康巴士,我們仍然幫助坐輪椅、背氧氣機的她一圓心願,到外公、外婆家坐坐,又回到昔日她讀的幼稚園參加生日會。」 最後派對——1年多前,家人替病發後的思澄舉辦盛大生日會,這是她生前唯一也是最後一個生日大派對。(受訪者提供) 放膽嘗試——思澄完成30次電療後,曾經歷短暫蜜月期,精神不錯的她,嘗試了很多從前未接觸過的活動。(受訪者提供) 堅守承諾——病情發展到晚期時,思澄全身癱瘓,且無法瞪大眼睛及說話,但父母仍然信守承諾,帶她再遊主題樂園,讓她透過耳朵感受歡樂氣氛。(受訪者提供) 惟隨着思澄的身體機能日漸衰退,兩母女終於要觸及死亡的話題。Emily憶述,有一晚她們如常躺在牀上說悄悄話時,思澄突然問她,自己的病是否不能好起來?Emily避重就輕回答:「無論你變成怎樣,媽媽都會在你身邊,不會離開你,不會放棄你,你永遠都是媽媽的寶貝。」有宗教信仰的她,也把握機會問女兒,知否人死後會到哪裏去,小妮子說會到天堂,於是Emily便跟女兒如此約定:「就算誰人先到天堂去,都沒關係,先到天堂的人就先開心地玩着等,我們一定會再見面的。」最終,思澄在2022年6月17日別了爸媽,當上小天使。 無盡思念——這個6月,是思澄逝世1周年的日子,格外牽引Emily的情緒。她說,會藉着書寫日記、跟朋友傾訴和做義工服務,化解心中的鬱結和悲傷。(賴俊傑攝) 遺物轉化——Emily把思澄生前一條十分喜歡的裙子(左圖),轉化成毛公仔的衣裳(右圖),透過「遺物轉化」,梳理哀傷的情緒。(受訪者提供) 喚起關注生死教育 不留憾 為紀念愛女,Emily特地報讀繪本插畫師課程,以思澄的經歷,創作成《最幸福的時光》,也冀望藉着這本書,給同路人送上一絲慰藉,並喚起各界關注生死教育。「在醫院,我也認識一些患病的青少年,他們或許都意識到自己的壽命不長,會主動談論生死,但爸爸媽媽卻迴避。其實事後不少家長都有表示感到後悔,假如當時有好好跟子女交代病情,或好好諮詢想怎樣辦安息禮(喪禮)?希望邀請什麼人出席?也許大家都會少一份遺憾。」 《最幸福的時光》稍後將在各區公共圖書館上架,公眾亦可透過「願望成真基金」訂購,收益將撥捐該基金替更多重病兒童送上希望。 好好生活——雖然飽受喪女之痛,但Emily堅持好好生活,更把女兒抗癌的經歷寫成繪本(下圖),並親手製作故事主角「阿狸」,由它代替女兒陪伴她四處推廣生死教育,延續女兒熱心生命的精神。(賴俊傑攝) 網上訂購︰bit.ly/3V1FPmt 社工心聲:生死課題學校少談 家長忌諱 一直致力推動生死教育的註冊社工梁梓敦(Arnold)指出,本港在這方面,仍以社福界或醫護界參與較多,教育界的關注度還是相對小,「過去生死教育的對象,以長者或重症病人為主,因為他們跟死亡的距離很近。但其實任何年紀的人,都有可能接觸到死亡,例如小朋友都有可能要面對家中長輩或寵物過身,所以近年確是多了些學校,開始意識到要去討論這件事,但課堂比例仍然很小,可能只佔整個生命教育課一至兩堂」。 梁梓敦(受訪者提供) 面對死亡 才懂珍惜生命 學校少談,家庭就更加不普及,「因為家長不知道怎樣跟小朋友談死,不是小朋友害怕,而是家長自己本身害怕,他們擔心開展了這個話題,自己會很傷心,又不知道怎樣去回應或安慰孩子」。 Arnold說,跟小朋友做生死教育,要視乎他的年紀,然後用一些他明白的言語和方法,跟他解說。「小朋友對死亡的觀念,是隨着年紀,慢慢趨向成熟的。因此,你不能夠跟一個4、5歲的小朋友講一些很抽象的概念,例如人死了會去哪裏?有沒有永恆的生命?他是理解不到的。但對着高小或初中學生,你便可以跟他討論一些較深入的話題,例如死亡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等。研究說,約12歲後,孩子的死亡觀念已經很成熟,跟成年人沒有太大分別。」 他續謂,生死教育的重點,是要從「死」看「生」。即所有的討論,都是由死亡開始,「要讓小朋友明白,每一個生命都有終結,生命終結是會帶來悲傷,但不用害怕悲傷,因為悲傷背後,反映着我們很愛這個人,可以把這一份愛保留,然後繼續走我們的人生」。談過「死」,更重要是說「生」,「既然死亡是必然會發生,就算怎樣驚慌、怎樣不想,也阻止不到,便要鼓勵小朋友珍惜現在仍然擁有的生命,好好去活、好好珍惜身邊的人」。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5期]

詳細內容

活動推介:創作標語 集氣支持護老者

(機構提供) 小朋友們,可有留意,社區其實有一班默默付出的護老者,他們背負着一定的壓力。 香港家庭福利會推出全港護老者標語創作比賽,希望喚起大眾對護老者的關注,關心和了解他們的需要,並提供適切的支援。比賽設有冠、亞、季軍一名,得獎者將獲得獎金及獎狀,大家一起來支持身邊的護老者,為他們集氣吧! ■「護老.互撐 」護老者標語創作比賽 截止日期及時間:7月30日下午5:00 對象:不限年齡 網址:bit.ly/3N0pRp6 整理: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4期]

詳細內容

親子「樂遊遊」:做足功課 暑假玩餐飽 帶豆丁去旅行 出發前必讀!

經歷3年疫情,世界各地出入境限制漸漸回復正常,很多父母正期待着復常後的第一個暑假帶小朋友去旅行。這個夏天或許正是新手父母與豆丁的第一次家庭旅行,想玩得開心又放心,最佳準備方法當然要事前做足功課,從前人經驗或專家意見中偷師,好好為孩子策劃一個難忘之旅。 做足準備——父母想一家大小旅行開開心心,出發前一定要做足資料蒐集和準備。(設計圖片,模特兒跟文中提及個案無關,資料圖片) 經驗分享篇: (一)升學專家:帶備應急物品 小心酒店危機處處 升學專家蘇廸希(蘇sir)育有3歲半女兒Bella,他們在今個農曆年假期已展開了第一次家庭旅行,一家三口與外傭一同飛到泰國曼谷度假。蘇sir指由於女兒年紀小,兼第一次坐飛機,怕她不適應,所以事前做了很多準備,「對幼兒來說,飛機起飛那一刻的速度和離心力,都幾嚇人!所以在出發前,我已跟她講解了乘搭飛機的程序,又給她看一些飛機飛行的影片,甚至跟她解釋何謂旅行,所以到機場時,她一直都很興奮,並沒有緊張和焦慮」。 慎防絆倒熱水壺 碰撞枱角 為了讓旅程更舒服,蘇sir除了選擇帶同外傭一同前往,更為一行4人預訂好商務客位,不過旅程完結後,他發現其實沒此需要。「因為女兒真的太小了,她不願意自己坐,她就是要黏着我,無論起飛降落,我就是用幼兒安全帶與她坐在一起,她自己的座位便空出來了。」他又指在旅行時,不要一切都「想當然」,「小朋友必需品固然要齊備,別想着有什麼不用帶,因為有總好過無,例如應急物品,你以為在外地買一塊膠布很容易嗎?你有可能找不到藥房,帶着小朋友四出找應急物也就難上加難。此外,很多人去旅行都會放低戒備,但酒店露台、泳池、裝滿水的浴缸,對小朋友來說都可能是危機;如房間內熱水壺的電線一般很短,小朋友在房內走來走去,不小心碰到電線便會被熱水燙到,所以家長時刻都要留神;櫃角、玻璃枱角也可能很尖銳,帶備一些防撞膠也可暫時保護」。 黏着爸爸——蘇sir本以為預訂商務客位會令旅途舒適一點,怎料Bella全程黏着爸爸,白白浪費了一個機位。(受訪者提供) 帶子女出門 預了無me time 至於帶外傭同行,是因為他想跟太太來點me time,「例如在曼谷,兩公婆當然想去按摩,不要以為可以帶小朋友一起去,由得他/她坐在一旁等你,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她(女兒)太小了,一定會在旁騷擾你。如果沒有安排好人手照顧孩子,整趟旅程就只會更辛苦」。當然並非人人都有外傭在旅途中幫忙,蘇sir提醒家長,旅行前必須給自己心理準備,要考慮清楚夫婦想享受二人世界,抑或是想帶小朋友去見識、訓練其獨立能力?「兩個人去旅行和一家人去旅行是兩回事,加上小朋友是初次出門的話,做爸媽的要預計這一定會是一趟很疲累的旅程,身心都要有準備。」有了第一次經驗,復活節時他們選擇一家三口到日本旅遊,那次已毋須外傭陪伴,感覺也比第一次輕鬆得多。他亦建議家長外遊前必定要做足功課,如計劃好想去的餐廳、景點,因為有些地方必須預約才能進入,及早準備好 ,一切便會更順利。 初見小鹿——蘇sir(右)一家三口剛於復活節到日本旅遊,女兒Bella首次看小鹿,非常興奮。(受訪者提供) (二)旅遊達人:買定旅保玩得安心 旅遊達人梁芷珮(Christy,圖d左二)經常帶子女一同外遊拍攝旅遊節目,因為在外地的日子較長,所以她選擇購買以年度計算的家庭旅遊保險,亦建議大家即使去短程旅行也一定要購買保險,「最基本的計劃都應該包括在外地求醫、遺失財物等保障,買個保障也令旅程較為安心」。Christy慶幸子女在外地並沒試過大病,最嚴重一次是享受郵輪假期時,大兒子玩攀石時拉傷了筋,也幸好郵輪上有駐場醫生和護士,很快便可解決問題,也可憑醫生開的診斷證明回港索償保險金。「二仔Duncan也試過在英國患上輕微感冒,當時我在街上找免預約的診所,因為很多時候外國的醫療服務也須預約,宜找一些walk-in clinic看醫生。」 圖d(受訪者提供) 經常遊歷世界不同地方,也住過很多民宿和酒店,Christy必然了解酒店會為客人提供哪些用品,不知她帶小朋友外遊的行李check list是否也以簡便為主?「其實只要你去的是旅遊熱點,無論是歐洲、意大利、法國、希臘或葡萄牙,在機場、酒店附近必會有超市、商店,日用品基本上也可購買得到,忘記帶些什麼也不用怕;相反,若是去較偏僻的地方、第三世界國家等,就必定帶齊大大小小必需品才最穩陣。 住環保酒店 須自備拖鞋牙刷 此外,現時很多地方也十分注重環保,並非每間酒店或民宿都會提供拖鞋、牙刷、牙膏等,他們會建議客人自備,如真的有需要,也可嘗試到櫃台查詢。」 健康篇: 兒科醫生:預2至3日「平安藥」足夠 做父母最擔心子女在外地「頭暈身㷫」,到底要帶什麼藥物傍身?出發前又是否要先吃維他命或接種疫苗來減低染病風險? 少吃生冷食物 避免腸胃炎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韓錦倫指,除了政府建議接種、針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的疫苗及季節性流感疫苗,其他如輪狀病毒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本地兒童大都已完成接種,只是一般感冒並無正式「預防藥」或「預防針」,「即使吃10種維他命,也不能防止感冒發生,反而注意旅行期間避免進食生冷食物,有助減少患上腸胃炎的風險」。 韓錦倫(受訪者提供) 很多家長希望帶同一些「平安藥」出門,韓錦倫指家長切勿自行購買成藥,一定要按醫生指示服用,「有些家長會想請醫生多開幾天藥『看門口』,但其實一般2至3日分量已經足夠,因過量誤服會有危險」。 1.退燒藥 目的減身體不適 「小朋友發燒時家長一定很徬徨,多會給子女吃退燒藥,但(家長)要明白發燒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有時候可能會持續數天,用藥的目的是希望令小朋友身體感到舒服一些,消炎退燒藥、止痛藥亦有助減輕發炎導致的不適或高燒。而一般退燒藥要吸收半小時後才會發揮藥力,亦不會長時間殘留在身體裏,所以有需要時可按指示持續服用,盲目過量使用可引致肝臟受損。」韓錦倫認為當小朋友發高燒時,可每數分鐘用溫水替他們抹身一次,目的是擴張皮膚毛孔,隨着溫水的蒸發帶走身體的熱氣;同時不要給孩子穿太多衣服,並保持空氣流通。「若有持續高燒(40℃以上)便不要等,一定要在當地求醫。」 2.傷風感冒藥 配合休息多喝水 由感冒病毒引起的流鼻水、咳嗽,可以服用傷風感冒藥減輕症狀,家長也不要怕小朋友吃了藥昏昏欲腄,「其實染了感冒,身體必會感到疲累,與是否吃了藥沒有太大關係,只是要提醒大家不要繼續玩,要多休息、多喝水」。 3.止屙止嘔藥 必要時才服用 「屙嘔原因多為病毒感染,屙嘔亦是把污物排出體外的最快方法,較輕微的屙嘔對病人身體其實沒有大害,若真的趕着上飛機,使用小量止屙、止嘔藥也無不可。」 簽證篇: 網上預辦手續 過關更輕鬆 經過3年疫情,大部分國家已回復疫情前的入境措施,例如到台灣旅遊,香港出生、持特區護照人士與以往一樣可以辦理落地簽證,不過為節省入境時間,建議大家可以先在網上預辦港澳居民網路申請臨時停留許可(網簽)(bit.ly/3WRYems),費用全免。 善用網絡——出發前應了解不同國家的簽證要求。現時不少旅遊網站亦會教大家如何填寫簽證,家長可以善用網絡獲取資訊。(資料圖片) 去日本攞定QR code 至於港人熱門旅遊勝地日本則新增了「Visit Japan Web」,大家可以自由選擇以紙本形式填寫入境表格及海關申報表,或是出發前登入「Visit Japan Web」網址(www.vjw.digital.go.jp)辦理入境手續。「Visit Japan Web」使用方法簡單,用電郵註冊帳號後,便可上載護照、填寫日本逗留期間的地址與電話等資料,家長更可用同一帳號填寫小朋友(同行家人)資料。填妥後會收到入境及海關申報的QR code各一個,建議先截圖,於日本入境時顯示給相關工作人員查閱。 記者曾於上月入境東京,亦預先填寫「Visit Japan Web」。入境時,記者與未成年子女一同排隊,只要向工作人員分別顯示自己及小朋友已截圖的QR code,不用2分鐘便完成入境手續。 想知不同國家的簽證要求,可經香港入境事務處或各國的旅遊局網頁查詢。 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免簽證或落地簽證查詢網址:bit.ly/3quS9QO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4期]

詳細內容

父親節專題:要跟互聯網鬥快談性 親子性教育 6、7歲開始最啱

在華人社會,能夠做到一個跟子女閒話家常、有講有笑的爸爸,表現已很不錯;育有一對分別18歲和15歲子女的姚志鵬,就更屬「超班」爸爸,作為外科專科醫生兼性治療師,他不單與子女打成一片,關係更密切得連「18禁」話題都能暢所欲言!趁着父親節,就由他向家長們傳授家庭性教育的錦囊,幫助大家共建更親密的親子連繫。   姚志鵬(下稱姚醫)是一名外科專科醫生,太太是註冊社工,二人也同時是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HKASERT)的認可性治療師。去年以夫妻檔開辦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不限於性治療,還包括婚姻輔導、親子關係,家庭性教育亦是主打工作。「因為我們相信,在大多數情况下,父母都是最了解自己子女的人,亦比較清楚他們的成熟程度和過去經歷,所以在家庭、由父母開展性教育,最適合不過。」 夫婦同心——姚醫和太太(左上)都相信,良好的家庭關係,才可承載良好的性教育,因此夫婦致力建立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受訪者提供)   父子/母女分開傾減焦慮 姚醫口說輕鬆,但現實卻難倒不少父母,「這個我也明白,的確在家庭講性教育,不論是父母或子女都會有些不安感,這亦是令父母不願去講的最大障礙」。他提議夫婦適當分工,各自與同性子女(即父子或母女)傾談,有助減低焦慮。「不過,當孩子進入中學,要討論某些話題,例如拍拖,又未必需要這樣區分。我都會跟女兒說說男生怎樣想,太太亦會向兒子剖析女生的心態。」 如膠似漆——孩子從小到大,姚醫都保持開明的父親形象,亦待子女如同朋友,彼此十分信任。正因為關係十分密切,兩代人可以無所不談,甚至談情說性。(黃志東攝) 性教育應該在什麼年紀開展呢?姚醫參考文獻指出,在孩子6、7歲,還未懂得尷尬之前,開始接觸這個話題最理想,亦有助他們從小建立對父母的信任,當日後面對更加複雜的性議題時,亦願意帶回家分享。「那個年紀,最重要讓他們知道男女身體的分別,並建立保護自己及尊重別人的觀念。」 舉辦講座——為推動家庭性教育,姚醫不時舉辦講座,裝備家長去守護孩子成長。(受訪者提供) 外遊共浴 學習身體結構 姚醫大方分享,當年會透過一家人共浴,教導小朋友性知識,「他們小時候,我們一家人外遊或浸溫泉,都會一起洗澡,我跟太太便趁機向小朋友講解兩性,以及成人和小孩的身體有什麼不同。雖然那些時間未必解釋得很詳細,但至少幫助他們理解異性的身體結構,也不會帶來恐懼」。但他強調,每個家庭狀况都不同,如果父母覺得不自在,毋須勉強共浴,可借助其他工具,例如繪本、布偶等,用輕鬆手法跟小朋友展開話題。 在這個年代,或許好些爸媽都不介意與幼童共浴,但就未必人人有勇氣響應專家的呼籲,直呼性器官的名稱。貼地的姚醫很體諒普羅家長的難處,「我個人認為,用孩子的語境代入並沒有問題,正如我小時候,也是稱呼陰莖做『細佬』、叫陰道做『妹妹』的,以一種唇齒相依的狀况去表達性器官跟我們的關係,幾傳神吖!」會否混淆名稱?他不太擔心,「之後生物堂都會教啦」!但有一點姚醫重申,用代號沒所謂,但生理知識不能含糊其辭,「例如女性的尿道和陰道是兩個部位來的,那就需要用兩個名稱去說明,否則女孩子不會明白,或帶來錯誤的信息」。 「18禁」桌遊——姚醫(左)和子女玩什麼玩得這樣開心?原來是一套「18禁」的桌遊,難得他們毫不尷尬,還笑得人仰馬翻。(黃志東攝) 由新聞講到自身話題 解除戒心 一直以來,姚醫都以朋友方式跟一對子女相處,這個亦是他能輕易與子女談情說性的原因,「我平日很喜歡和兩個孩子一起行山,那段時間,大家會有很多話題,不一定是性議題,而是什麼都傾。做父母的,要多些了解時下年輕人的想法和興趣,才可以進入他們的世界」。不過,原來「傾偈」也大有學問,「我在家長講座也常跟爸媽說,不妨由遠講到近。例如就着剛發生的新聞、事件,先問孩子:『你點睇呀?』由於只是評論別人,他們會減少戒心,見到他們慢慢『卸甲』後,才拉近問:『你自己又會不會這樣做呢?』透過循序漸進的提問,才可聽到他們更多想法」。 分享心事——自從長子升中後,姚醫會刻意營造父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讓彼此有機會分享心事。(受訪者提供) 正因為親子根基打得深,姚家上下從不忌諱「18禁」話題,「我會說笑問兒子:『你愛看歐美(AV)還是日本呢?』我不是想跟他討論情節,而是想向他傳達,其實爸爸已經假設或知道你看AV,即使有天我撞破你也不用擔心」。他續稱,從生理角度,踏入青春期後因荷爾蒙增長,子女對異性有興趣,甚至產生性幻想都很正常,「他們只不過在經歷我們年輕時所走過的路,我們為什麼要帶着奇怪的目光去看,甚至是覺得反感呢?」 如果孩子要「出櫃」…… 但姚醫承認,新世代從電視、網絡、社交媒體接受到的資訊,確實比上一輩多,也促使他們看待兩性關係較從前開放。根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家計會)的「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中學生調查),中一至中二生首次約會的平均年齡僅11歲,至於首次性交,女生平均年齡是15.1歲(合法性交年齡為16歲),男生更只得14.2歲。因此,他鼓勵家長要與時間競賽,不能再掩耳盜鈴,「不是我們避而不談,子女就不懂、不會去做,這是一種很陳舊的想法。相反,現在需要畫公仔畫出腸,什麼都攤開來說,否則,當朋輩都熱論『破處很正』、『你破咗未』,但父母還沒有跟子女去傾,他們就很容易被朋友『擄掠』去了」。 據姚醫所知,兩個子女暫時都未有拍拖,而對於中學生談戀愛這個課題,他個人持開放態度。「很難再用高壓的管教方式,說一定不行,往往只會帶來發脾氣、反叛、離家出走的後果。但我會向他們表達『爹哋媽咪擔心你,未夠成熟去拍拖,不懂得怎樣照顧人,或別人不懂得怎樣照顧你』。不過,說到底,若他們仍然要去經驗,作為爸爸,我會讓他們嘗試。」假如孩子「出櫃」呢?「我和太太都無懸念,不會批判,只是擔心他們將來的路要怎樣行,會否被接納,我們關注的是他們是否開心。」然而,姚醫相信,性傾向是流動的,孩子今天的選擇不一定是終局,父母可懷抱同行的心,陪伴子女一起走這段不平凡的經歷。 給天下爸爸的話: “各位爸爸,現在為人父母,難度真的很高,所以,我們都要有多些智慧和技巧,不要令子女覺得我們古肅!大家亦要做個好榜樣,好好愛惜太太,因為根據原生家庭理論,父母之間的互動,對子女影響很大,而且要有一個好的家庭關係,才可承載到好的性教育。” 做好榜樣——受父親薰陶,姚醫也成為「愛妻號」,亦希望給兒女作兩性相處的好榜樣。(受訪者提供) 兩性關係專家——姚醫與太太以性治療師身分開辦服務中心,辦公室放有不少關於兩性的擺設。(黃志東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堆肥 紮染 做pizza 落手落腳 體驗剩食轉廢為寶

廚餘是什麼?有什麼用?透過課本或影片,小學生或會答你廚餘就是丟棄了的食物,可以用來做天然肥料或清潔用品等。理論是有了,但紙上談兵,又怎及得上親身體驗來得實際?一班嶺南大學的大哥哥大姊姊專程來到通德學校,透過不同的小遊戲和工作坊,讓小學生們落手落腳體驗物盡其用、轉廢為寶的意義。   在某個上課日的下午,通德學校各年級學生都聚集在禮堂內,參加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梁仕池(Daren)與一班嶺大學生安排的「日日有餘嘉年華」。活動以「剩食」為主題,30多名嶺大一至四年級學生,先向小學生們講解活動目的,之後帶領各年級分組,參加各種環境教育活動,包括從故事及小遊戲認識廚餘及環境教育,用廚餘做食物材料的pizza工作坊,以洋葱皮作材料的紮染工作坊,以及收集廚餘用作綠色種植的堆肥工作坊等。 醜怪pizza——Pizza工作坊用大學生蒐集的菠蘿和番茄等來做食材,讓小朋友明白有些食物外表雖不討好,但味道一樣可口!做完pizza可立即品嘗自己的手勢,難怪此活動最受小朋友歡迎。(朱安妮攝) 洋葱皮紮染——很多小學生首次接觸紮染,聽哥哥姊姊們講解後,他們把小毛巾用橡筋紮成心目中的模樣,之後哥哥姊姊便用洋葱皮為它們染色。(朱安妮攝) 黃色圖案——洋葱皮紮染出來的小毛巾有各種黃色圖案。(學校提供) 通德×嶺大 推行環境教育 Daren表示,參與是次活動的大學生來自不同主科,正修讀一個跨學科科目,除了在課室上課,亦分成不同組別去蒐集資料及接受各種體驗,如每周用2至3天到街巿回收蔬菜,了解廚餘怎樣誕生及本地回收方法等;又到農場跟農夫學習農田如何處理綠色廢物,也與不同社區伙伴合作,透過服務研習,認識廚餘歷史、演變,並親身感受、汲取民間智慧。「到通德學校推行環境教育,也是他們學習的其中一個環節,希望把轉廢為寶的信息傳遞給小朋友知道。」他又謂,這次短期活動只是一個開始,已計劃與學校繼續合作,明年推行一個更有系統的長期環境教育活動。 設計花盆——活動之一是讓學生們設計花盆,把畫紙貼在花盆上,花盆拿回家栽種植物。(朱安妮攝) 玩廚餘分類遊戲 一向推崇環保教育的通德學校,早前已請學生收集家中廚餘,配合這天活動之用。校長黃偉立認同在課本上學習這類知識,難免有「冷冰冰」的感覺,從活動中學習則深刻得多。活動內容由淺入深,低年級學生會玩廚餘分類遊戲,認識哪些剩食可以用作堆肥;高年級學生則用一些ugly food製作pizza,甚至落手用廚餘堆肥。「原來,我們不是隨便把廚餘放在田中便可把它當作肥料,而要明白植物到底需要什麼營養,再認識廚餘發酵分解過程、堆肥步驟等,不能一步登天。」 認識廚餘——利用廚餘、樹葉和紙皮來堆肥,原來有一堆學問,如先放乾的還是濕的肥料?肥料放哪一層?樹葉放哪一層?小朋友邊聽講解邊嘗試,獲益良多。(朱安妮攝) 字卡小遊戲——這些字卡小遊戲,讓小朋友了解到咖啡渣、蛋殼、蔬果皮、湯渣等廚餘可用作回收,至於一些生熟肉,又或是經過烹調並含有油鹽的食物,則不可回收。(朱安妮攝) 黃續稱,稍後計劃用3D打印技術製作廚餘桶,給學生收集及記錄家中廚餘,然後到農場體驗,用自己收集的廚餘來栽種農作物,再帶回家吃,形成一個循環;甚至計劃最後把學習成果製作成展覽或嘉年華,讓家長和公眾欣賞,把愛護環境、減少浪費概念傳揚開去。 策劃活動——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梁仕池(左)與通德學校校長黃偉立(右)正策劃明年的學習活動內容,希望給學生有更深切的學習經歷。(朱安妮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無私奉獻:黃夙慧受父啟發 一股傻勁扶貧助學 創辦義教NGO 改寫基層學生命運

香港貧富懸殊,每個家庭能投放的教育資源,可說差天共地。為扭轉窮學生輸在起跑線的命運,擁有註冊教師資格的黃夙慧(Anson),十多年來一直替基層學童義務補習,不少更因而搖身成為大學生。雖然兩年多前,育有3名稚子的Anson飽受喪夫之痛,但這個單親母卻堅持不放棄一班弱勢孩子,最近更創辦非牟利慈善機構,希望匯聚社會的力量,宣揚義教精神。   若非天生一股傻勁,曾在澳洲留學、擁有3個英語教育相關碩士學位的Anson,或許現在仍是薪高糧準的常額學位教師,甚或已進升至學校管理層,「我做過幾年小學老師,當時很想為學生做更多,但身邊的同事卻不太認同,覺得我做太多多餘事」。2011年誕下長子後,她決定自己創業做老闆,開辦補習社,「雖然我的補習社很細,但好歹我也是『話事人』,想做什麼便做什麼」。 做蝕本生意 與拍檔拆伙 除了有獨資經營的小天地,在全盛時期,Anson又和朋友合伙開設4間補習社,但同樣因為性格使然,令她無法發大達,「其實由我第一間店開始,遇上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我都是本着『加多張櫈』的心態,由得他們免費來上課。但另外幾間補習社的拍檔卻看不過眼,覺得學生坐下來就一定要收錢,由於價值觀不同,大家很快便拆伙了」。 雖然Anson現時僅餘一間補習社,但從不愁生源,學生層面橫跨高小至大學。大學生也要補習?她解釋:「這些都是基層、讀band 3中學出身的學生,之前不斷給他們操練,DSE(文憑試)英文科才『掹車邊』拿到 Level 3,取得大學入場券。但坦白說,他們讀得吃力的,於是不少人繼續找我補英文。」記者屈指一算,按補習社目前有100多名學生計算,Anson就算不是年薪過百萬的「補習天后」,每月都應該坐擁6位數字的收入,詎料她說:「補習社大約得20個學生是收學費的,其餘都是義補。」 招攬義師——Anson早前到香港教育大學宣揚「起跑線」的理念,並向一班準教師招手,希望他們加入義師行列。(蘇智鑫攝) 代課賣筆記 撑住補習社 在最困難的日子,Anson為撑起補習社,也撑起一頭家,身兼多職,「做補習老師之餘,也做學校代課老師、任教課後課程,亦在網上賣DSE精讀筆記,又替出版社出試題,想盡辦法掙錢」。旁人聽得皺眉,當事人卻一臉從容,「都捱過去了,最近剛剛替先夫還清所有醫療債務,擔子已經稍稍輕鬆些」。 Anson用「開善堂」的心態去做生意,的確不容易為人所理解,就連她身邊最親密的人也接受不到,「先夫不太喜歡我替人義補,覺得我很傻,有錢不賺」。但正因為他的離世,反使Anson心中那團火愈燒愈旺,「由他發現患肝癌到病逝,只是3個多月,這個經歷,令我看見人的渺小和脆弱,更加想把握生命,做多些有意義的事情,也希望給3個兒子作身教,就是看到身邊的人有需要時,應該施予援手,而並非漠不關心」。 身教三子——自從喪夫後,Anson要母兼父職照顧分別12歲的長子(左)和一對6歲的孖仔(中及右),雖然日子艱難,但她仍然堅持扶貧助學,為3名兒子樹立良好榜樣。(受訪者提供) 受父親啟發,Anson覺得最實際幫到下一代的,是傳授學問,「我爸爸年輕時,是做體力勞動工作的,但他很上進,問銀行貸款進修,經過很多年的努力,後來他終於成為註冊中醫,可運用醫學知識去幫助病人,而自己的生活條件也得以改善」。 學海無涯——學海無涯,Anson誕下長子後仍繼續進修,早年獲香港教育大學頒授教育研究生英語文憑。(受訪者提供) 請日文導師 助學生進軍航空界 同樣,在她的義教生涯中,也遇見很多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包括一名現職空中服務員的女生。「這個女孩子以前是我補習社的學生,認識她時,她念中一。」Anson憶述,女孩每星期只上1堂功課輔導班,但就奇怪每天都找不同藉口到補習社「打躉」,而每次老師請食餅乾,她也會拿得特別多。後來Anson知悉,原來女孩是一名跨境學童,隨體弱多病的內地母親居於深圳,而父親則因為在香港另有家室,在經濟上難以穩定地支援她們,「她拿很多餅乾,是想留作翌日當午餐,省下飯盒錢」。 眼見女孩家境清貧,但用心向學,Anson遂豁免其學費,升上高中後,還協助她做生涯規劃,一步步朝夢想進發,「這個女孩的志願是做空姐,但她太膽小害羞了」。為提升小妮子的自信心,Anson一方面安排她在補習社做兼職,學習待人接物,也掙點零用錢;另一方面,Anson更自掏腰包替她請來日文導師,「當時我想,假如她能夠掌握多一種語言才去考空姐,競爭力會大一些」。女生最終沒有辜負Anson的栽培,中學畢業後成功進軍航空業,而她也像很多接受過義補服務的年輕人一樣,投身社會後便回饋補習社,「她因為不常在香港,沒辦法來幫忙做義師,但卻把每月約三成薪金捐給補習社做營運費」。 心靈富足——Anson經營的補習社規模很小,難以令她成為年薪過百萬的「補習天后」,但眼見一個又一個學生的生命改變,這些滿足感,是金錢買不到的。(受訪者提供) 唯一希望受助者回饋師弟妹 誠然,人生的起跑線不由自己決定,但Anson相信,後天的賽道,是可以修正的。為此,她最近便聯同其他有心人,一起創立非牟利慈善機構「起跑線扶貧助學協會」(下稱「起跑線」),希望集結更多人力物力,擴大和延續扶貧助學的工作,不讓跨代貧窮延續下去。 成立典禮——「起跑線」早前舉行成立典禮,Anson(左)心情激動,並矢志要實現「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不讓跨代貧窮延續下去」的目標。(受訪者提供) 她透露,「起跑線」將為領取綜援、全額書簿津貼,或經學校證明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中文、英文和數學科免費補習服務,唯一條件是,受助孩子需要承諾他日長大成人後,會回饋師弟師妹。「有經濟能力的,可歸還學費,讓機構有足夠的資金營運下去;學有所成的,便要回來做義師,幫忙下一代;即使未有這些條件的,也不打緊,協助影印和釘裝筆記、帶活動都可以。」 義工團隊——「起跑線」有一班熱心的義工團隊,包括來自香港教育大學的準教師及現職教師,更有昔日接受過Anson義補服務的學生,現在回饋恩師。(受訪者提供) 如欲了解或支持「起跑線」的服務,可瀏覽bit.ly/43Dgv9D。 桃李滿門:獲大力鞭策惡補英文 女孩發憤考入U 「假如我的人生沒有遇上Miss Wong(Anson),我相信我考不上大學,又或者要走很多冤枉路,前途也沒有這麼光明。」現於一間美國企業任職商務拓展經理、同時擔任「起跑線」董事的Maggie說。 心存感激——出身基層的Maggie坦言,若當年不是Anson不收分毫替她惡補英文,相信也不能考上大學,今天亦沒有條件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受訪者提供) 從小學到初中,Maggie也對讀書毫無興趣,更想過輟學,但中三暑假,那33天的工作經歷,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我在壽司店做全職侍應,每天要企足9小時,很辛苦,我猛然醒覺,讀書很重要,一定要有學歷,才有條件選擇更好的工作」。Maggie其後發憤讀書,花了1年時間,各科都逐漸追上進度,唯獨英文科卻仍然滯後。 「我讀band 3中學,英文一向不好,但礙於經濟問題,沒錢補習。」在Maggie徬徨無助之際,認識了Anson,她二話不說,即答應免費替Maggie惡補英文,「Miss Wong每個星期都花2至3個晚上,替我補習英文,持續了1年半」。在Anson的大力鞭策下,Maggie終於在DSE英文科取得Level 3,其中說話和寫作兩份卷,更取得Level 4,令她成功獲香港恒生大學取錄,生命從此改寫。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試前備戰:善用圖像/串連/部位 增強記憶 高效溫習法 拯救金魚腦

踏入期末考試季節,家長和孩子都進入備戰狀態,家庭氣氛亦隨即緊張起來。不少家長常投訴小朋友「無記性」,花上半天才溫好的一課書,別過頭便忘記得一乾二淨,令人勞氣。事實上,孩子面對海量的溫習材料,單靠死記硬背,的確很難招架,必須通過有效的記憶方法,才能把內容牢牢記住,讓溫習變得輕鬆無痛。 「無痛」學習——只要掌握到大腦的學習方法,考試溫習也可以是無痛的。(Asia-Pacific Images Studio@iStockphoto) 要拯救孩子的「金魚腦」,註冊社工葉錦熙(葉sir)表示,多溫幾次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更重要是溫得其法。葉sir鑽研高效溫習法多年,他指出,大腦其實並不擅長記數字、文字和概念,相反,卻很容易接收到圖像、聲音和動作的信息,只要懂得「投其所好」,記憶效果就可倍增。 葉錦熙(受訪者提供) 葉sir分享以下3種入門記憶方法,簡單實用: 圖像法:發揮創意 文字轉化圖像 原理:把文字或抽象概念,透過創意聯想,轉化成視覺圖像。 例子:要記下10種對睡眠有幫助的食物,包括醋、麵包、蜂蜜、牛奶、水果、麥片、葵花籽、蓮藕、大棗和蓮子。(圖1) (圖1) 方法:可把10種食物,透過相片或繪圖,歸納成5組。第一組是一樽醋,第二組是麵包塗蜂蜜,第三組是營養豐富的水果麥片浸牛奶,第四組是葵花籽插蓮藕孔,第五組則是滋補的大棗、蓮子糖水。想記得更容易,可以記各組配搭之餘,亦記下每個組別在圖畫中的位置。 串連法:用故事串起名稱數字 原理:把不同的東西,包括數字、人名、地名等,用故事形式串連起來,使之成為有意思的內容,有助記入腦。 例子:要記下…… 1.大帽山海拔957米 方法:聯想大帽山很大風,「搞」(9的諧音)到肚痛又屙「唔出」(57的諧音)。只要把大帽山和「搞唔出」串連,就可記下957米這組數字。 2.貝多芬在1770年出生 方法:幻想貝多芬「一出」(17的諧音)世便「踩」(7的諧音)爛紅雞「蛋」(0的圖像)。(圖2) (圖2) 3.魯是山東省的別稱 方法:可把魯和山東的關係,化成「老」(魯的諧音)人住在「山窿」(山東的諧音)的畫面。 4.印度首都是新德里 方法:可把印度和新德里的關係,想像為印度人愛「伸條脷」出來(新德里的諧音)。(圖3) (圖3)(Deepak Sethi@iStockphoto) 5.Dedicate解作奉獻 方法:根據Dedicate的讀音,編作爹哋(Dedi的諧音)經常買旗(cate的諧音)奉獻社會的小故事,藉此記下Dedicate解作奉獻的意思。 部位法:實物作框架 順序編碼 原理:選擇實物作記憶框架,在物件的特別位置編號碼,把需要記憶的要點順序放在有關號碼的位置上。 例子:要記中國五嶽,東邊是泰山、南邊是衡山、西邊是華山、北邊是恒山和中部是嵩山。 方法:以一個深山大「鱷」(嶽的諧音)做記憶框架,按東、南、西、北、中,順序代入1、2、3、4、5。首先記着(1)他一拳打熄東邊的太(泰的諧音)陽;其次(2)是腳踏平「衡」木;(3)又有一支中「華」牌鉛筆插着他的手臂;(4)頭頂被「恒」生銀行招牌壓中;(5)他的肚腩脹起來時,像「鬆」(嵩的諧音)糕一樣。(圖4) (圖4) 不過,記憶方法只是一些小技巧,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想鞏固記憶,溫習是不二法門。溫習有黃金時間,葉sir提倡「4次溫習法」,「第一次是即日學即日溫;第二次是隔1周後重溫,這樣可把部分已遺忘的記憶再次修復;第三次是隔1個月後再溫,目的是在大腦留下更深刻的記憶痕迹;第四次就是考試前了」。 他又謂,溫書時,相比起「讀入」,「背出」更加重要。「我遇過一個小妹妹,她很乖巧,每次溫習也花上幾小時,但奇怪她成績只是平平。後來,我發現,原來她溫習只是『齋看』(讀入)課本,卻沒有『背出』,即欠缺回想、背念等過程,以致效果不彰。」葉sir說,最有效率的溫習模式是「讀1背4」,即翻開書本讀1次,之後就合上書本,背說或默寫4次,透過多次輸出,有助鞏固已習得的知識。 記憶有法——善用創意聯想,把要溫習的資料轉化成圖像、聲音和動作,記憶速度便可大大提升。(Tomwang@iStockphoto) 提升溫習效率:完成功課有獎勵 休息最好做運動 除了記憶方法,溫習態度也是成敗關鍵。但偏偏考試殺埋身,往往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家長比子女還要着緊。究竟可如何提高孩子的溫習意欲呢? 註冊心理學家程衞強(Victor)說,小朋友之所以有「懶懶閒」的表現,很多時都跟日常親子互動有關。據他觀察,不少家長也慣於過分幫忙子女,例如每早替他準備好校服、做功課前則拿好文具等,「當他在生活自理上,毋須自己打點,某程度上,會形成依賴習慣,那面對測考溫習,亦同樣會抱『你會替我預備好啦』的心態」。 程衞強(受訪者提供) 因此,若想孩子能自動自覺溫習,長遠來說,必須從生活入手。「要因應小朋友的年紀適當地放手,培養基本的自理能力,甚或分擔少許家務。」Victor指出,通過這些訓練,可令小朋友知道,他是需要負起個人責任的,包括讀書。以下3個小貼士,有助提升小朋友的學習效率,暫解家長燃眉之急! 培養責任感——想小朋友對學業「上心」,應從生活入手,可讓他們分擔家務培養責任感。(kiankhoon@iStockphoto) 1.配合專注力 家長要按小朋友的專注能力,設計合適的溫習時間表。假如他的專注力只得10分鐘,那就溫習10分鐘,然後給予小休,「家長或有迷思,很想孩子溫習完一整課書才讓他休息,但這可能已經超出他的能力」。若小朋友肉體坐着,但「靈魂出竅」,亦只是「磨爛蓆」,這會令他愈來愈討厭讀書,也欠缺成功感,導致專注力進一步倒退。反之,按部就班,專注力是可逐步提升的,「最初可能溫習10分鐘便需要小休,但當小朋友的專注能力慢慢提升,就可遞增至溫習12分鐘、15分鐘、20分鐘才休息」。 2.溫得快 獎休息時間 用「愈快記入腦、愈多休息時間」的獎勵遊戲,提升孩子的溫習效率和效果。舉例孩子只有20分鐘專注力,便要小休5分鐘,但假如他透過自身努力,用18分鐘便溫習好或做完補充練習,亦通過覆檢,那餘下來的2分鐘,便應該一併撥入他的小休時間,即合共獲得7分鐘的休息時間。藉着這些互動,讓小朋友明白,通過集中精神溫習,可爭取更多的休息時間。 3.運動助學習 小休時,切忌讓小朋友打機、滑手機、看電視,否則會影響他的專注力,也較難重新集中精神再溫習。這短短幾分鐘,建議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而幾節小休後,家長可給孩子一個30至45分鐘的大休,其間不妨做一些大肢體的運動,例如到公園跑步、打羽毛球、踢足球等,因為研究發現,運動與專注力是成正比的,假如小朋友有足夠的運動,他的專注力和學習成效會更佳。 伸展紓壓——在溫習的小休時間內,要避免讓小孩接觸電子產品,可做些伸展運動,紓緩壓力。(ake1150sb@iStockphoto)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1期]

詳細內容

親親社區:小KOL走入社區 記錄荃灣人和事

隨着城市發展,舊區、老店慢慢湮沒在歷史洪流,本土人情味亦日漸消散。為承傳香港情懷,有機構助學生化身成小小KOL,用鏡頭親身記錄荃灣街頭的人和事,增加他們對身處社區的歸屬感。   這天,來自荃灣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的10名學生,手持平板電腦及手機,跟隨導賞員走進荃灣社區,在小店前「左影右影」,又訪問老闆和顧客,原來他們參加了由南豐集團贊助、香港青年協會策劃的「小小荃灣KOL」活動。 這個活動以小學生為對象,歷時近3個月,不單止有文化導賞團,學生還有機會學習拍攝和製作短片的技巧。這班學生更組成一支團隊,每人擔當不同的角色,例如主持人、攝影師、剪接師等,把他們所看見、所聽到的社區小故事製成短片,上載於網絡平台,與公眾分享。 接觸不同人士 尊重多元文化 南豐發展有限公司市務及傳訊部助理總經理林碧茵表示,透過探訪社區,學生學習到所屬社區的歷史文化和特色,也因着接觸不同年齡、經歷和文化背景的人士,學懂尊重多元文化,更同時令孩子「眼界大開」。「有小朋友在參觀楊屋道街市時,說從未逛過街市,根本不知道內有哪些店舖!但透過這次導賞活動,知道了原來有家禽檔,也認識到上一輩挑選優質家禽時,會看牠們的尾部,這些都是書本以外的知識。」 池記粉麵廠——活動讓學生走進荃灣社區,包括走訪老店池記粉麵廠,在過程中,他們不單了解到小店的背景與歷史,還能近距離觀察店內的運作與產品。(楊柏賢攝) 採訪拍攝——學生上過數堂攝製課程後,親身到悅和醬園採訪和拍攝,店員亦親切的為他們介紹店內產品。(楊柏賢攝) 學習攝製技能 發掘潛能 為了提升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主辦方更以KOL作媒介,與社區探索活動結合。香港青年協會荃灣青年空間單位主任溫祖亮說,一方面學生可用自己的視角認識荃灣社區,有助增加歸屬感;另一方面,也提供不少機會,讓他們作出新嘗試,「透過學習各種硬技能和軟技能,例如拍攝和剪接技巧、表達與溝通方法,小朋友可從中探索及發掘自己的潛能」。 篩選和排序——在導師指導下,學生嘗試把自己所拍攝的素材作篩選和排序,剪接成短片。(鄧家烜攝) 分工合作——同學們為了完成剪輯,一起討論短片內容,並分工合作,充分發揮團隊精神。(鄧家烜攝) 此活動12個參與隊伍所拍攝的短片,已經上載「小小荃灣KOL」YouTube頻道(bit.ly/3W0tMGC),公眾可於即日至5月24日期間,點讚你最喜愛的短片,得到最多點讚的組別,將會獲得網上最受歡迎獎。 ■學生心聲 劉巧玥(小五)主持人 「好開心人生第一次訪問能夠成功,之前會覺得好尷尬,不敢嘗試,但經過這個過程之後,得到了勇氣和成功感。」 李幸橋(小六)攝影師 「對今次拍攝表現感滿意。我本身住荃灣,以往只曾途經悅和醬園門外,但今次入內,發現原來老闆和員工都很熱情,而且店內除售賣醬料外,還有其他產品,例如鹹梅菜、海蜇等。」 認識新同學——來自不同年級的劉巧玥(右)和李幸橋(左),很開心能透過一起參與活動,彼此認識。(鄧家烜攝)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轉校攻略:插班未必公開招生 主動出擊 寄信搶先機 專家:轉校小心跌banding

每年5、6月都是小學插班報名及面試的高峰期,一直以來傳統名校每級的插班位只有零星一、兩個,究竟如何可以突圍而出?若你的孩子真的可以插班進新校,又是否真的代表安枕無憂,直上青雲路呢? 立即看看專家和校長提點,了解你的子女是否適宜轉校插班。   近年在移民潮及出生率下降等因素下,中小學均出現「音樂椅」效應,不少家長都看準這個時機,希望子女能夠越級挑戰,報考心目中的名校,插班成功。電台教育節目主持、升學顧問梁永樂提醒家長,即使學校的插班學額比從前多,但一般來說每級也只有個位數的名額,很多學校收生仍以吸納尖子為目標,因此對於在原校考得全級頭5名的學生較為有利。「除非學生有特殊技能,如體育、數學方面有優勢,否則若只以筆試定論,成績不好便很難突圍而出。」他說,理論上插班的競爭比考小一更大,因為學校挑選插班生,一般只按學生成績來收生。 梁永樂(資料圖片) 必考筆試 面試看品德 另一位升學專家趙榮德(趙sir)同樣認為學校挑選插班生,只會收「叻仔叻女」,「要知道插班跟叩門不同,叩門多以面試為主,幾分鐘內難以找出叻仔叻女;但插班必會考筆試,也會參考學生過往在原校的成績,完全可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况,最後還要面試,檢視一下他們品德如何,以確保收生萬無一失」。不過他認為對子女有信心的家長,仍可把子女的長處視為插班優勢,「如果家長心水清,在遞交申請插班表格時,已大概猜到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是什麼,除了成績表,一般學校要求填寫和遞交的資料是否包括課外活動資料、獎項或證書、參與服務、宗教信仰等證明?這些都是學校收生要求的貼士,如果學校要求遞交cover letter,也可以把這些長處加進去」。 趙榮德(資料圖片) 申請文件有貼士——小學插班位不多,想突圍而出,可從學校要求遞交的申請文件中獲得貼士。(資料圖片) 展示專長——除了學業成績,有些學校也會以學生的其他專長作為收生考慮,面試前,家長要準備好相關資料。(資料圖片) 趙sir亦提到,每間學校的插班申請日子也不同,家長應留意自己心儀學校的公布。「過往插班生一般在4至6月收生,9月便開學;但其實有一些學校全年都會收生,但又未必會在網站公布。這個情况近一兩年更加常見,只要學校有學位空出,便會從申請信中找人去面試,所以若心儀學校沒有刊登收插班生的消息,家長也可以寫申請信連同學生資料寄到學校,希望等學校有學位流失時能獲接見。」 一般來說,家長讓子女轉校插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一,想子女入讀一間他們認為比原校更好的學校;二,子女在原校讀得不開心,或被欺凌;三,為逃避呈分試,希望轉到有名聯繫中學的小學或一條龍中小學。 忌「人轉我轉」——轉校插班不要持着「人轉我又轉」的心態,想清原因才是家長首要考慮的事。(設計圖片,monkeybusinessimages@iStockphoto) 視乎孩子意願——插班對小朋友來說固然是挑戰,升學專家梁永樂亦提醒家長必須搞清楚想子女轉校插班的原因,並要視乎孩子的意願。(資料圖片) 為逃避呈分轉校要三思 梁永樂認為,若純粹因小朋友讀得不開心而轉校,難保之後不會有同樣事情發生,他建議應針對問題對症下藥。若為了升中,就更要考慮清楚,「首先要知道那間小學與中學的聯繫,是否所有小六畢業生一定能直升上聯繫或直屬中學,抑或是有多少百分比(畢業生)可升讀。其次,也要明白學生轉校後有機會跌banding,因每間學校都有自己的banding比例,如你在原校考第一,是band 1生,轉校後卻未能考到頭30%的名次,恰巧那間學校band 1生比例只佔30%,你便會因而變成band 2,沒機會升上心儀中學,那麼轉校也是徒然」。此外,他亦認為逃避呈分試並非一個轉校插班的好理由。「有能力插班的學生成績一定不會太差,如果在自己學校已肯定是band 1生,已有機會派到心儀中學,那就不用冒險轉去更『好』的學校了。」 考慮適應問題——家長為子女轉校,也要考慮其學習、社交等適應問題。不過很多學校都會為插班生和家長安排入學前的活動,讓他們更易投入新的校園生活。(資料圖片) 校長貼士:播道書院:全年招生 成績未必作準 家長為子女轉校插班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升中無憂,一條龍中小學自然成為目標。將軍澳直資學校播道書院(下稱播道)是12年連貫的一條龍中小學,所有小六學生皆可原校升讀中學。校長盧偉成稱,因學生以中產家庭居多,移民潮令中小學部均出現插班學位,不過全校中小學加起來不過十個八個,「我參考了過往的數字,近兩三年的確是多了學生流失,常見是7、8月,除了移民,也有音樂椅效應」。 盧偉成(顏燕雯攝) 盧偉成說近月插班位數目比前一兩年減少了,競爭亦存在。問到學校是否按成績收生?他指成績固然會考慮,但因為經過3年疫情,學生的成績其實未必能作準,「我們會參考多幾年的成績,特別是初小生,如果幼稚園時沒有測驗考試,可以透過繪畫、功課及談天來觀察,按個別學生和家庭的情况來定論」。 播道沒有固定的插班生申請時間,全年皆有招收插班生,當學校有插班學額,便會邀請學生來考筆試及面試,取錄後,校方會與家長商量何時入學,不一定要待新學年(9月)入學。「我們都希望學生盡快入學,一般取錄後約1個月便可,但有時學生會因為某些原因未能立刻轉校,如未搬到附近,或者想小朋友在原校完成一個學期才走,我也建議家長給子女完成學段才到新校,讓他們有時間好好和同學說再見。」他更坦言轉校插班對孩子和學校來說都是一件大事,形同古時孟母三遷,所以會為被取錄的插班生安排網上家長會,讓小朋友和家長親自問校長、副校及教師問題,也會在他們上學首天安排社工迎接,校長亦會親自到班房探望他們,以紓緩他們緊張的心情,更快適應新學校。 宣道小學:重視多元發展、入讀意願 私立小學九龍塘宣道小學(下稱宣小)今年5月份招收小二至小五年級插班生,6月便會辦中、英、數筆試及面試,面試主要了解小朋友的家庭狀况,而筆試就要看小朋友的學術能力。宣小一向重視學生多元發展,除學術成績外,也會關注學生在音樂、體育等方面有否突出成就,這是否代表申請者要在這些方面有優秀表現才有機會被取錄?校長吳麗芬表示,雖然學校會優先考慮學術表現有一定程度的學生,但毋須刻意外補來應付,「筆試會看學生是否達到適齡學習程度,面試則着重互動和分享,最重要是我們見到學生是願意來讀的,因為有些時候是家長想轉校,但小朋友不想,我們一問便知了。只要家長覺得宣小能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基礎,以及可培育其音樂及運動等發展也可以來申請,即使小朋友沒有學過樂器樂理也不要緊,他們來到這裏後,可以隨學校的音樂課程慢慢學習」。 吳麗芬(顏燕雯攝) 音樂訓練——九龍塘宣道小學共有9個音樂樂團,讓學生接受有系統的音樂訓練,即使是插班生,也可在音樂課中慢慢跟上進度。(學校提供) 吳麗芬指學校會在下午的功課輔導時間安排額外課堂予插班生,又會為家長提供簡介會,讓他們更了解學校運作,細緻如交功課、測考安排都會有提示;此外又會在班內讓1至2名同學擔任小助手,在插班生首周上學時帶他們認識學校不同地方,教他們如何寫手冊等。她認為插班生最重要是抱着開放、進取的心態,這樣便能更快融入學校。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自學闖新天:遭校園欺凌 寫小說出繪本建自信 懼學少女「在家自學」走出陰霾

誰不想一生順遂,卻往往好事多磨。像19歲的梓盈(Jenny),自小品學兼優,對未來充滿憧憬,可惜遭遇校園欺凌,令她患上懼學症(School Phobia),要走上「在家自學」之途。猶幸有父母作她的最強後盾,Jenny在自學期間,透過寫作,慢慢走出陰霾,最終更成為大學生。浴火重生,最近還把自身經歷創作成繪本,希望給同路人送上祝福。   生於小康之家的獨生女Jenny,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亦是學校的高材生,深得教師的疼愛,沒料到這個幸福小女孩升上高小後,卻遇上一班欺凌者,從此由天堂跌落地獄,幾乎粉身碎骨。「我性格有點害羞,但初小時,和同學也相處融洽的,所以,我一直都很喜歡上學。直至升上五年級,轉了班,有幾個同學經常欺負我,加上課業壓力等等因素,才開始害怕上學。」 心理壓力逼出腸胃炎徵狀 那時年紀小小的Jenny,不懂得開口求助,但身體卻不斷發出警號,媽媽佩玲憶述:「她經常有腸胃炎的徵狀,例如肚痛、肚瀉、想嘔,亦容易頭暈、發燒。最初我以為Jenny在學校沒有勤洗手,又或是身體孱弱,所以容易感冒生病。直至有一次,她因為發高燒和嚴重肚瀉入醫院,做了全身檢查都找不出有什麼不妥,主診醫生忽然問我:『你女兒是否有很大壓力?抑或在學校出了問題?』經他這樣一問,我才開始有頭緒,究竟一切是否源於心理呢?」 原來Jenny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從來沒有在他們面前流露半點負面情緒,她努力如常做一個討人喜悅的好孩子、好學生,「但其實當時我經常失眠,亦有躲在房間哭泣和發脾氣」。Jenny一心以為小學畢業後便可逃離夢魘,卻忘了自己讀的是「一條龍」私校,那班欺凌者跟她一樣原校升上中學部,在人和事都沒有改變下,加上校方無正視問題,Jenny終於在中一時「爆煲」,並且被精神科醫生確診患上懼學症。 轉校無幫助 拿着校服打顫 「最嚴重時,她驚恐得連房門也踏不出,完全無法接觸外界,就連想帶她去見輔導員都不行,只能透過視像會面。」佩玲說,由於當年很難中途轉校申請插班,Jenny很不容易「捱」完中一,才能轉到另一所學校,但情况依舊沒改善,縱使後來再轉至第三間中學,她始終無法克服上學的恐懼。 回想這3年的重讀中一生涯,Jenny坦言能夠真正進入課室上課的日子寥寥可數,「很多時候,所謂上學,只是去社工室坐,或在校園四處逛,入課室的次數是很少的。印象最深刻一次,是我戰戰兢兢入了班房,但實在太驚慌,結果在全班同學面前痛哭」。 聽着女兒細訴那段黑暗歲月,佩玲的心仍然隱隱作痛。「有好幾年,我們跟女兒不斷拉鋸,莫說爸爸,就是我作為媽媽,都不容易去理解,究竟穿一條校服裙有多難?為什麼她會做不到呢?看到她拿着校服全身顫抖的樣子,我很心痛,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如此乖巧的小朋友,會落得如此田地?」 最終在2017年,一家人下了一個決定——在家自學。「我們跟心理學家、輔導員商量過,大家都認為,既然Jenny已經努力嘗試過3年,但都不成功,那就不要再糾纏了,不如在家自學。」佩玲說,教育局既沒有阻止也沒有支援,待Jenny年滿15歲,更結束跟進,「當時我們也沒有請專人來教她,因為Jenny很害怕『老師』,所以,純粹是她有興趣什麼題目、想學什麼,就自己去看、去研究」。 苦盡甘來——Jenny(左)患上懼學症時,幸有媽媽佩玲(右)作她最強的後盾。如今浴火重生,不單Jenny覺得快慰,佩玲亦有苦盡甘來之感。(黃志東攝) 脫離教育制度感迷惘 猶幸從小到大,Jenny也是一個很自律自覺的人,亦很喜歡發掘新事物,因此自學對她來說,不算太困難,父母也完全放手,不為女兒添加任何壓力。那麼,這種自學模式,豈不是很理想嗎?佩玲卻搖搖頭。「脫離了教育制度,我們很無安全感的。Jenny也曾迷惘地問我們,她下一步會怎樣?但我和丈夫也答不出,一來我們自己未經歷過在家自學,二來香港也不盛行,身邊無朋友有這方面的經驗。這樣一家人又衍生出另類的壓力,覺得一切也很不實在」。 Jenny也認同媽媽所言,從來沒有感到輕鬆過,「在家自學,我學會了什麼,怎樣去告訴人呢?誰相信我懂?沒有認可學歷,將來我可以做什麼工作?有人肯聘請我嗎?這種不知怎算好的心態,也維持了很久」。 機緣巧合接觸中文寫作 恍如置身漆黑隧道、看不見盡頭的Jenny,其間一直透過寫作去抒發情感,沒料到,上天就藉着她的創作天賦,給她打開一扇窗。在機緣巧合下,Jenny認識了一名非常有心的文學雜誌社創辦人,並以「小助手」的身分,隨他到不同學校舉辦中文寫作班,「估不到我會用這個身分重新踏入校園,也很感激他讓我作旁聽生,這亦是我其中一個自學方式」。 自小愛閱讀——小時候的Jenny,已經是一名書蟲,最喜歡到圖書館打書釘。(受訪者提供) 獲獎如強心針 出繪本鼓勵人 2019年,Jenny更在一個小說創作比賽中奪獎,這個獎項,猶如一劑良藥,把她起死回生,「因為得了獎,主辦單位把我的作品輯錄在一本小說集內,我很開心。我覺得自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自信心慢慢提升,情緒也逐步改善」。 小說獲獎——2019年,Jenny在時任教育局長楊潤雄(左)手上接過小說創作比賽的獎狀,亦因為這個獎項,令她重建自信。(受訪者提供) 揮別憂鬱絕望的日子,Jenny重新與外界接軌,她半職做鋼琴教師、補習導師之餘,在去年9月,更展開大學生生涯,「我現在於都會大學兼讀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學士課程,如果進度理想,有望兩三年內可以畢業」。 兼職教琴——琴技了得的Jenny,現在是兼職鋼琴教師。(黃志東攝) 雖然兜兜轉轉,走過不少冤枉路,但Jenny慶幸自己最終找到出路,遂決定把這段歷煉化成繪本《我是怪狐狸嗎?》,藉以鼓勵一班仍身陷迷陣的同路人。Jenny透露,此書講述一隻天生單純,不像其他狐狸般機智、貪心和狡猾的「怪狐狸」,牠因為被同伴排擠,於是孤身離開族群,獨自尋找容身之所,途中遇上一隻樂天知命的巨熊,令「怪狐狸」有所頓悟,明白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毋須被世界定型,「我曾經也覺得自己是群體中多出來的一個,因為我跟其他人,總是格格不入。但現在我卻領悟到,其實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一面,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開心活出自己就是了」。 INFO:《我是怪狐狸嗎?》 作者︰陳梓盈 繪者︰Tehilla.N 出版︰萌動繪本叢書 定價︰$150 詳情︰[email protected] 專家之言:上學焦慮 留家無恙 患者多品學兼優 臨牀心理學家葉妙妍指出,懼學症除了跟抑鬱症有密切關連,和不同的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和廣泛性焦慮症亦息息相關。患者每逢上學日,焦慮的情緒便會令身體出現連串病徵,包括頭痛、暈眩、惡心、嘔吐、胃痛、腹痛、抽筋、發燒或寢食不安等,但只要留家休息,就不藥而癒。「這類孩子並非懶惰、貪玩或討厭學習,相反,往往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不過,他們的性格大多偏向緊張、膽怯、敏感及內向,做事認真、要求高,甚至追求完美,比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葉妙妍(受訪者提供) 她又謂,當家長發現子女懼怕上學,切忌打罵,可先鼓勵他們表達內心感受,嘗試找出原因。除了跟學校教師保持緊密聯繫,也可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可以透過學校社工、心理學家、輔導員等幫忙,讓孩子逐步克服恐懼,重新適應校園生活」。 文︰沈雅詩 場地提供︰Aura Music Studio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