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傳承:學生化身車長 享受駕駛樂趣 「烏蠅頭」列車駛入將循 活出第二生命

列車一站過一站地奔馳,但隨着鐵路發展及列車機件老化,列車最終是否只駛往堆填區這個終極目的地呢? 港鐵「烏蠅頭」列車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可是新一代小人兒或許未曾見過。最近有學校接收了港鐵的「烏蠅頭」列車車頭,並轉化成學生的學習及活動地點,這既可讓學生認識港鐵的歷史及保育傳承,又能在「模擬駕駛艙」中,讓學生享受駕駛列車的樂趣,活出列車的第二生命。   「各位乘客,歡迎乘搭本班以將循站為終點站的列車……」退役E110「烏蠅頭」列車最近正式進駐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下稱將循),讓不少校內的「小鐵路迷」都十分興奮。 學生對列車進入校園都表示十分開心,能夠近距離參觀列車的內部及駕駛艙,港鐵亦特地在車廂尾部裝上樓梯,方便師生進入車廂學習。(曾憲宗攝) 退役列車重置校園 發展更多用途 現已全數退役的「烏蠅頭」列車,為東鐵線中期翻新列車,過去曾被人發現在貨櫃碼頭被「肢解」,令將循校長林德育感到痛心惋惜,因而向港鐵公司「退役列車保‧傳計劃」申請,盼能將退役列車重置於校園,發展出更多用途。 為尋找退役列車的「生存法」,港鐵亦曾將不少列車座椅及組件送至學校及社區,賦予它們第二生命,以循環再用及升級改造的方式,繼續服務社會。作為第二間把列車車頭置於校園內的學校,林德育希望此舉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亦盡保育傳承的責任,讓更多學生認識東鐵「烏蠅頭」在過去如何服務香港,「這個展覽品(車廂)已經在香港服務40年,這一代的小朋友可能未乘搭過,因此放在校園內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習工具,展示列車中期翻身之後的模樣、列車內部情况。」列車的外形及內部皆以原貌供學生參觀,包括駕駛艙、金屬座椅、扶手、電子顯示屏。 將列車安置在校園內並不簡單,甚至有專門的港鐵技術人員在校內鋪設石墩及路軌。(受訪者提供) 改名「展現號」 展出學生作品 學校並將列車命名為「展現號」,主要發展成展覽室,用來展出學生的作品。林德育表示,每個學生皆有不同才能,列車空間可以成為很好的展覽場地,讓學生、家人,甚至社區居民參觀欣賞學生的作品。同時車廂亦可變身為「列車教室」,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師帶領學生作生命教育課、人文科或班主任課,「如有一些關於香港列車或者香港交通的課程,亦可在這裏上課」;甚至可成為一個給師生提供寧靜的「心靈車廂」,讓大家可以靜心交流。 「烏蠅頭」列車成為將循校內新成員,車廂內可作為展覽品、展覽室、教室等,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曾憲宗攝) 不過,相信令學生最興奮的莫過於列車上的模擬駕駛艙。列車駕駛室裝上模擬駕駛列車軟件,學生能夠在駕駛室內親身體驗駕駛列車的感覺,例如由大學站開往沙田站,如何開車、入站時如何停在合適的位置、操控車門開關等,學生都玩得不亦樂乎! 模擬駕駛艙深受學生歡迎,大家可透過模擬駕駛列車軟件,享受駕駛列車時的樂趣。圖左為將循校長林德育。(曾憲宗攝) 正如列車一站接一站地努力奔往終點,林德育亦希望學生能朝向目標,不斷邁步前進,「列車可以成為學生心靈或精神上的一個目標,提醒他們不斷向上進步,每當望見這個地標的時候,回想今天來到學校的目標,自己有沒有一步一步向前邁進,以達到理想的結果呢」。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

幼兒學習:學習實用貼士 建立溝通互動 幼兒playgroup 照顧者得益更多

Playgroup(遊戲小組)一直備受家長追捧,連小至5個月大的嬰兒也可跟隨父母「上學去」。本地playgroup種類繁多,有音樂、體能、外語或五感遊戲作主題,又有專為升學準備而設的小組,以應付不同家長期望。到底上playgroup可否快人一步,令你的小公主小王子變醒目,甚至可助他/她將來入讀家長的心儀學校?   「明知playgroup裏導師所用的教材自己也能做到,但就是沒時間、沒心機去做,準備工夫實在太多了。」Amy是育有2歲女兒的新手媽媽,與大部分家長一樣,平日忙於工作,放假則帶女兒上playgroup,希望在專人安排下,讓自己有時間專注陪伴小朋友,亦可學習如何跟小朋友玩。東華學院人文學院高級講師馮詩韻(Serena)認為,香港不少家庭正如Amy一樣,父母工作忙碌,長輩或外傭又不知如何跟小朋友玩;又或是全職媽媽,她們24小時在家照顧子女,但偶爾都想給子女轉換環境學習一下。她認為,playgroup確是讓主要照顧者學習如何與幼兒相處的其中一個途徑。 馮詩韻(黃志東攝) 「0至2歲上playgroup 作用不大」 Serena表示,她曾聽朋友說過,若小朋友沒有上playgroup,發展就不健全,她認為此話過於言重,是否給孩子上playgroup,每個家長都有自己考量。「Playgroup對小朋友來說,或可幫助其社交能力、學術知識、幼稚園適應等,這無疑對希望考入心儀幼稚園的家長來說是有幫助,但絕非唯一途徑。若家長有時間,一樣可以自行帶小朋友到公園、多接觸不同人事物,當然由於沒有導師協助,家長便要多一點介入,如遊玩時,要向小朋友講解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 她引述心理學家艾力遜(Erik Erikson)指,0至18個月幼兒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為「信任對不信任」(trust versus mistrust),即是父母和其主要照顧者給予幼兒基本需求,會令他們感到信任和滿足,所以對幼兒來說,此時最重要是與父母和主要照顧者建立良好溝通和互動。若在這階段給他們參加playgroup,他們又不懂跟其他小朋友互動,對父母的作用其實是大於小朋友,例如學習如何與子女互動,或從中學會一些技巧回家應用。「其次,我認為上playgroup的小朋友一般在0至2歲,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年紀還很小,playgroup對他們的作用不會太大。」 建立社交:近年很多家庭生小朋友都是一個起兩個止,家長對子女保護和關注亦多,令小朋友容易變得自我中心。「Playgroup中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環節,如跟人合作、分享,或者使用同一個玩具,都可培養他們社交技巧及建立獨立能力。」楊蔚嵐說。(楊柏賢攝) 小朋友到了2至3歲,需要有些獨立自主的能力,Serena指家長在這時可給他們處理簡單任務,以滿足其情感需要,並給他們多一點探索空間。「如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建立得好,這時可讓小朋友參與playgroup,重點培養他們社交能力,以及在一個環境探索不同種類的活動。」她又提醒父母不要過於着重技巧和學術練習,若小朋友還未準備好,家長也不應強制他們參與,始終每個小朋友的發展也不同。 導師提點育兒心得 快將3歲的Jayden曾在媽媽Alice陪同下參加過幾個不同playgroup,包括主題學習班、全英語班等,即使現時已入讀幼兒園,仍會每周參與一節主題學習playgroup。正如Serena所說,Alice認為playgroup有時教曉自己的東西,比教曉囝囝還重要。「兒子最初上playgroup時年紀太小,根本不知自己在做什麼,當然也不會學到什麼。但對我來說,第一次做媽媽,其實真的很多東西也不懂,例如有導師曾提點我,與小朋友說話時最好蹲下來,因為這樣他們才更願意表達、更信任你;他們又說小朋友像一塊海綿不斷吸收,所以我應在家中與小朋友複習導師教的東西,而不是任由他在堂上聽過便算,這些地方都是經導師提醒才知道。」 Alice與Jayden(受訪者提供) Alice說,由於Jayden是獨子,加上她與丈夫也要外出工作,最初希望兒子在playgroup中多跟其他小朋友相處,以及學懂一些基本的上學禮儀,如有禮貌、坐定定等,而一些特定playgroup如全英語班便是為了考K1準備。她說,兒子上playgroup後,的確比同齡小朋友更快學會說完整句子,上學後亦很快做到課堂上需要有的紀律,「其實學校裏一個老師對二三十個學生,有時真的不能照顧到那麼多,小班教學的playgroup導師能夠做到針對性的教學,我覺得十分有效」。 親子互動:楊蔚嵐認為近年不少父母以電子產品「打發」子女,但playgroup有助小朋友學習生活技能之餘,更可以與父母溝通互動,非電子產品可取代。(楊柏賢攝) 音樂playgrou 玩樂中打下基礎 坊間playgroup種類繁多,擁有10多年教授playgroup經驗、嵐天教室課程總監楊蔚嵐指本地playgroup大致分為體能、messy play(或叫sensory play)、音樂、環境探索及主題教學5大類。她認為各種playgroup均包含父母與子女互動元素,家長參與時更可加深了解小朋友各方面的發展,以及學到如何在家中提升小朋友不同技能。以她的教室為例,採用主題教學,小朋友會透過不同活動訓練語言、數概、社交、大小肌、音樂及獨立能力,並藉着生活化的主題認識交通工具、顏色、動物、五官等概念。如在circle time時會唱歌仔、認識天氣和學習點名時舉手;在主題環節中又會認識單字、詞語和句子的發音和表達能力,甚至吃茶點也可訓練其手眼協調及前三手指活動能力。她認為這類綜合學習是幼稚園的上課雛形,導師亦會提點家長一些育兒路上要注意的地方。 音樂playgroup讓小朋友透過聽、唱和律動接觸音樂,家長或可從中發現子女對音樂是否有興趣。(資料圖片) 自由探索:Messy play讓小朋友探索不同質感的物件,如顏料、沙粒甚至食物,家長需考慮自己的接受程度。(資料圖片) 至於音樂playgroup,很多時會以Orff(奧福)、Kodaly(高大宜)、Suzuki(鈴木)、Dalcroze(達克羅茲)等教學法,旨在培養小朋友節奏、律動、音感等興趣。本地音樂playgroup Music Explorer負責人Crystal Lai就集合了以上幾種音樂教學法,再創出一套太空故事:外星人化身成音符,請小朋友完成音樂任務拯救music captain,使他們更有興趣及更容易吸收音樂知識,甚至為將來學樂器打好基礎。1至2歲的課堂主要用Kodaly教學法,2至3歲便採用Dalcroze,透過肢體律動的遊戲讓小朋友感受音樂節奏。Crystal指音樂有助小朋友溝通和表達,音樂playgroup更是一個親子互動橋樑,使家長清楚了解小朋友音樂發展方向。「並非每個家長都熟悉音樂或教育,有時候想幫子女,卻又無從入手,音樂playgroup也可讓家長認識導師的教學方法和心得,如我會用一些故事和物件把音符、音階、琴鍵等形象化,而不是死板地認識它們的正式名字,這樣會容易令小朋友愛上音樂。」 「音符怪獸」:本地音樂playgroup Music Explorer負責人Crystal把音符化身成外星怪獸,用故事來吸引小朋友認識樂理知識。(黃志東攝) 另一類本地家長喜歡的playgroup是baby gym,以孩子的體能發展為主的baby gym早於10多年前便在香港出現,小寶寶約7個月大便能夠在導師指引下翻筋斗、倒立,其中My Gym Premium便是着重小朋友大小肌肉發展、平衡能力、感統等訓練和發展,並注重導師與家長的交流。 Baby gym 家長協助孩子運動 負責人Nicola Chan說,7個月大至3歲班別,一般都要求家長與小朋友一起上課,當中包含熱身、circle time、各種配合器材的運動訓練,如家長會扶着寶寶,讓他們肚皮頂在瑜伽球上翻一個筋斗。「運動除了刺激小朋友感官、肌肉發展,亦可讓他們克服恐懼,提升自信。當然我們與家長的溝通也十分重要,如小朋友做倒立時會喊,或者背部肌肉十分繃緊,導師都會建議家長在替小朋友洗澡時為他們按摩背部肌肉,喚醒他們這一塊肌肉,下次再做運動時便會懂得放鬆。」 衛生考量:My Gym Premium負責人Nicola指疫情後,家長對衛生方面較着緊,baby gym在清潔和人潮控制方面都有適當安排。(受訪者提供) Nicola Chan(受訪者提供)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

文化教育.「秦始皇」現身小學校園講歷史 「築長城」畫草藥 活學中華文化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創造了絢爛多姿、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時至今日,許多價值、觀念、智慧仍然影響深遠。近年不少學校推動傳承中華文化歷史,設計各式各樣活動,學生不再乖乖坐在課室聽書背誦,而是透過親身體驗,從多方面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在新春假期前的一天,天水圍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下稱可銘學校)圖書館主任董雅詩帶領校內學生穿越時空,回到秦朝,由秦始皇、官兵和民女介紹抵禦外敵的萬里長城。 「長城是自秦統一六國後,為防禦匈奴入侵修築而成,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這條長逾2萬公里的城牆,象徵着中華民族堅毅頑強的精神外,亦帶着保家衛國意義、維護國家安全意識,遂成為今年『同齡同心學歷史計劃』的其中一個主題。」董雅詩解釋。 長城模型:學校挑選不同物料及大小的模型,讓小三小四學生了解長城不同地段的山形形態。(受訪者提供) STEM Sir講解拱頂建造法 要學習中國歷史,不一定閱讀長篇大論的歷史書籍,生吞活剝地記入腦,董雅詩特別安排學生扮演秦始皇、官兵等,以輕鬆手法提升學生對歷史興趣,感受中華文化。體驗日當日,以活動教學為主,「課堂上老師以影片播放相關歷史知識外,師生一起動手製作長城模型,從中了解依照山形地貌變化的城牆主體。另外,亦有用iPAD共享AR雲遊長城的體驗,從實景視角上『親歷其境』地游走長城、觀察城牆面貌及體驗險要段落,以沉浸式體驗之旅,增加學生對歷史的尊重、了解和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 增添趣味: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特意安排學生扮成秦始皇、官兵及民女,以提升學生對歷史興趣,認識秦朝時興建的萬里長城。(受訪者提供) 用iPAD共享AR雲遊長城,可從實景視角上「親歷其境」,屬沉浸式體驗之旅。(受訪者提供) 她更特別請來「STEM Sir」鄧文瀚主持講座,將STREAM、中國文化和國安教育融合起來,「STEM Sir用方糖模擬長城拱頂的建造方法,特別是最頂端的拱頂石便是契合兩邊石頭並承受其壓力的重要一環」。此外,他還講解了排水溝、擋水磚、吐水嘴等排水設施,趣味十足,亦讓整個雲遊長城主題更圓滿。 可銘學校整個「同齡同心學歷史」計劃以年級分為3個學習主題,長城是小三及小四的課題;初小是比較易明、帶趣味的中國神話和傳說,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故事不但蘊藏古人豐富的想像力,還反映數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堅毅、善良及為人服務等可貴精神。 課堂內容會播放介紹神話的影片,學生還會動手DIY神話主題的沙畫及書籤,以不同的手作活動,讓初小學生感受文化及傳統藝術之美,並使其對古代文學有基礎的認知。 邀註冊中醫介紹四氣五味 高小的中華文化主題則是中醫藥與生活,董雅詩認為這個主題比較貼近生活,「中醫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商朝,它歷經幾千年的臨牀觀察而演變,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及健康的價值觀。而在疫情期間,中草藥更有助攻治新冠病患,紓緩各種新冠肺炎的症狀」。 中藥知識並非教師們的專業,為免灌輸錯誤資訊,學校特邀請註冊中醫黃文偉介紹中草藥的概念,講解四氣五味。「四氣是指寒、熱、溫及涼;五味則是酸、苦、甘、辛及鹹。不少中草藥相當常見,就如清熱祛濕的五花茶便是最佳例子,成分有杭菊花、木棉花、雞蛋花、槐花等,而這些植物十分常見,就如校門前亦有種植雞蛋花,讓學生有更深刻體會。」董雅詩說。 草藥圖鑑 高小學生認識中草藥後便繪製中草藥圖鑑,畫上草藥外貌及寫下其功效。(黃志東攝) 繪中草藥圖鑑 製防蚊蟲香包 身為五年級學生的吳泓曄對中藥主題相當感興趣,「之前並不了解中藥,聽完中醫講解後,發覺很多常見食材原來也是中草藥,除菊花、雞蛋花外,沒想到生蠔殼洗淨曬乾後,磨碎便能入藥,學名叫牡蠣。從展現板上亦知道藥物的真身,好似杏仁、紫蘇等」。 學生感興趣:五年級學生吳泓曄(左)及歐梽琳(右)對中藥主題相當感興趣,最深印象是認識了五花茶的材料。(黃志東攝) 實踐方面,學生要繪畫中草藥圖鑑,畫上多款草藥,並寫上其功效,鞏固對草藥的認識外,還發揮了藝術創作力。而六年級的歐梽琳最開心是自製中藥香包,「在課堂上將薄荷、紫蘇葉、丁香、艾草、藿香等剪碎後放入香包之中,香氣不錯,掛在身上可以防蚊防蟲」。 高年級學生在課堂上,以薄荷、紫蘇葉、丁香、艾草、藿香等製作防蚊中藥香包(下圖)。(受訪者提供、黃志東攝) 體驗日一天設計3個主題,會否覺得把學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呢?「我們會依據學生程度,如果只是中醫藥一個主題,可能低年級同學會感到吃力,始終中藥的用詞及理論比較艱深。今次活動學生的反應比想像中好,除了閱讀外,還有其他延伸活動,始終最近提倡『從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所以會有一些動手做的活動給學生。」 小學辦文物展:近距離觀賞龍袍、「萬壽無疆」碗 認識中華文化是實踐國家安全教育的起步點,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下稱德兆小學)早於新春假期前一個月舉行了「中華文化日」活動,當中重點落在「昔珍薈舍在德兆」的「昔珍、昔、今;看我中華文化」,展出35件由商朝至近代的文物。 「今次文物展是本港小學第一次舉辦,過往在中學亦有類似展覽。是次文物由私人團體『昔珍薈舍』借出,讓學生透過欣賞歷史文物,從而了解文物藝術背後蘊含精義,推廣中華文化及藝術,亦希望推動中國文化傳承與保護。」校長温志揚說。 温志揚(受訪者提供) 温志揚去年初在香港故宮博物館欣賞展覽時,認識「昔珍薈舍」主席李百貴,二人一拍即合,加上今年適逢德兆小學創校20周年,温志揚便與李百貴合作籌備較大型的展覽。是次文物以「家」為主題,展品圍繞衣食住行,展出不同朝代的碗碟、貨幣、擺設、髮飾等,最注目必定是兩件清代龍袍。 細味文物: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的學生能近距離欣賞兩件清代龍袍(右圖),以及印有萬壽無疆字樣的清代瓷碗(左圖)。(受訪者提供) 從中了解「九五之尊」含意 龍袍分為禮服、吉服、常服3種,禮服為最高級別服飾,只在祭祀、朝會等典禮場合穿著;常服則是於大型祭祀的齋戒期穿著,以示對神靈恭敬。至於今次展出的則是藍地納紗龍紋吉服袍及藍地緙絲龍紋吉服袍,於重要吉慶節日及小型祭祀場合穿著,屬於上下連屬的通身袍,特點是圓領、大襟及馬蹄袖。 清朝龍袍:清朝的藍地緙絲龍紋吉服袍,緙絲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品,袍上繡上八條龍紋,第九條龍紋則在內裏。(受訪者提供) 「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這亦可在龍袍上找到九與五的含意。袍上繡上九條龍紋,分別在兩肩、前胸、後背、前後下襬左右各繡一條,共八條,而第九條則繡於內裏中;至於五則是指龍的五爪。」温志揚解釋。李百貴更於展覽前向學生舉行特別講座,讓大家先了解展品,「我們安排了30名高年級學生作導賞員,同時圖書館特別安置了一些關於文物的圖書,以及其他延伸活動,讓同學對歷史文物有更深入的認識」。 傳統技藝:展覽後還有一系列延伸學習,在春節假期前的中華文化活動日,更有專人教學生寫揮春、學習傳統的扯鈴(圖)。(受訪者提供) 眾多展品中,温志揚印象最深刻的是瓷碟,「好似萬壽無疆是祝頌帝王的說話,清代御窰為慈禧太后生產慶壽專用的瓷器便會印上萬壽無疆。另外,還有一隻清朝瓷碟曾用鋦釘修補。這方法是以類似用釘書釘的銅絲嵌住抓牢的方法將碟復原,可以做到滴水不漏,耐熱而不裂開」。在物質豐富的今日,修補對學生而言是比較難理解,但古時生活艱難,人們往往養成節儉持家的習慣,對家中每件物件都十分珍惜,他希望以此瓷碟讓學生學懂珍惜擁有的物品。 「今次能近距離接觸文物,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非常興奮,畢竟在博物館內參觀,也只能隔着玻璃來觀賞,看後未必知道其背後意義,有點隔岸觀火的感覺。今次讓學生透過實物、接觸(近距離欣賞),引起興趣,有助知識內化。」温志揚補充道。 文︰古月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0期]

詳細內容

我校最玩得:課程活動實踐愉快學習 美林體育校隊 快樂中培養五育

今期「我校最玩得」的主角,是位於沙田的循理會美林小學(下稱美林小學),作為一間happy learning school,她絕對切合「我校最玩得」這個主題,皆因學校以運動作為培育學生的媒介,8大體育校隊表現出色,當中棍網球成立短短一年多,已經在學界嶄露頭角,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學生都有機會登上更大的體育舞台。   美林小學對推廣體育一直不遺餘力,尤其是新興或較少本地學生認識的運動,包括壘球和棍網球等,除了開設興趣和體驗班,某些運動如跳繩亦納入正規體育課堂中。現時學校建立了8大體育校隊,包括田徑、滑板、流行舞、女子籃球、足毽、壘球、跳繩和棍網球,有興趣的學生會經過培訓和拔尖後入隊,並由專業教練擔任導師,包括曾出戰亞運的滑板教練鄧俊彥、退役香港田徑運動員鍾冠廷、香港女子壘球隊長黃楚曦等。經專業訓練後,學生不但有機會參與全港賽事,甚至到外地比賽,以運動作為國際語言,與世界接軌。 與棍網球總會合作開班 以新興運動棍網球為例,學校的棍網球隊於2022年11月才成立,訓練3個月後,便組成兩支隊伍參加「全港小學校際棍網球比賽」,分別獲得冠軍和殿軍。能獲此佳績,全賴學校及中國香港棍網球總會(HKLA)共同努力推動。HKLA近5、6年開始積極推動兒童棍網球,美林小學早年也曾參加HKLA及香港小童群益會合辦的攜動計劃,讓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體驗這項運動。直到2022年,HKLA希望與美林小學合辦棍網球班,負責教師、體育科主任曾泳靜不諱言最初有點猶豫,「因為當時是11月,學校很多活動早已安排好,開新班有一定難度,但與校長商量後,覺得這種新興運動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而且短時間內又有公開比賽給學生落場體驗,與總會多次溝通後便落實合作」。美林小學7名體育教師中,除了新入職,有6人都參加過棍網球教師工作坊,為推動棍網球作最好準備。 全校上上下下均十分支持推廣棍網球。(鄧宗弘攝) 兒童棍網球對象為5至12歲,相對成人棍網球會使用較小的球場和軟球,即使被球打中,也屬安全及可接受。本地兒童棍網球公開賽主要由HKLA主辦,每年最少舉行4次,分為U12及U8兩個組別,每場比賽有兩節,U12每節10分鐘,U8每節8分鐘,每隊每次落場為4人,其間可不斷換人。進攻時要用棍網射球入龍門得分,防守時則要用棍和身體阻擋持球者前進,但不能觸碰對方。曾泳靜說,小朋友要衝過擋在前面的球棍跑去射球,十分考驗勇氣,更要想方設法兜圈或以腳法繞過對方的阻擋,是一種體力加腦力的運動。 棍網球主要技巧為傳球、接球、射球、進攻及防守等,初入隊的一年級隊員,會先學剷球(圖)。(鄧宗弘攝) 棍網球講求速度,又要動腦筋,球員既要跑得快,也要躲避別人防守,身體和腦袋不能有一絲怠慢。(鄧宗弘攝) 講求速度、合作、手腳協調 美林小學棍網球隊現有27人,分為低、高年級兩組,每組每周接受2次訓練。採訪當天,HKLA一級教練鍾兆恆及香港棍網球代表隊成員許嘉希分別帶領低年級隊練習,包括傳球、接球、射球、攻守等技巧。無論在排隊輪候及聆聽教練講解時,學員全都笑容滿面,因為兩名教練均表明訓練過程中,最重要是讓學員愛上這種運動。鍾兆恆說:「我們首先要讓小朋友對這種運動感到興趣,到真正喜歡了,才會用心練習。我會用有趣的遊戲來吸引他們,例如分隊比賽,讓他們感受到箇中樂趣。」他又指棍網球玩法跟足球類似,球員需要不斷入球以爭取分數,講求速度、思考及手腳協調,對學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及體能要求也較高。 負責的體育科主任曾泳靜說,參加比賽能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喜歡這種運動,也可以藉此與其他隊員切磋。(學校提供) 射球需要運用腰力,看見學員都出盡力氣,可見這運動的體能要求頗大。(鄧宗弘攝) (學校提供) (學校提供) 運動改善專注、記憶力 美林小學十分着重運動對孩子帶來的力量,校長招捷玲說,「建立8大體育校隊,旨在讓學生透過運動提升學習、社交能力及心靈健康。許多研究已表明運動可改善學童專注力、記憶力及提高學習動機,而團隊的訓練,更讓他們學到溝通和互助。同學透過運動培養出熱情和幹勁,在比賽中也明白到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建立正確價值觀」。 招捷玲說,happy learning school並非只是一個口號,而是在課程和日常活動中實踐。「我常留意世界各地教育模式,發覺不少地方如芬蘭不會給小朋友大量功課,卻做到不錯的學習成效,讓小朋友找到學習的意義和自我價值。回看本地很多學校仍用填鴨式教育,我想是否只有國際或直資、私立學校才能做到外國那一套模式呢?其實津貼小學的資源也足夠,所以我很想試試讓學生透過不同活動來實踐快樂中學習,且能見到學習成果。」 循理會美林小學不惜工本,從內地訂購了大型滑板台給學生練習滑板。(鄧宗弘攝) 循理會美林小學的壘球訓練亦漸見成果,曾有學生參與2019年U12女子壘球亞太盃、2022年U12男女混合壘球世界盃等。學校現時請來香港女子壘球隊長黃楚曦(黑衣者)當校隊教練。(鄧宗弘攝) 午飯後「動手做」 發展多元智能 對學生來說,快樂學習的來源之一是動手做。學校在午飯後的下午時段不會安排術科課堂,而是推行多元智能活動及「創‧藝‧科」課程。後者由「創意與創新」、「藝術與技藝」及「科技與科學」組成,不同年級學生會參與各種主題項目,包括造紙、圍棋、Gigo創意齒輪玩科學、茶藝等。比如小六學生學習的木藝,每人都要製作一張小木櫈,他們由打磨開始,再學習入榫、組裝等技巧,最後更會利用平板電腦設計圖案,把自己的專屬設計以激光雷射科技刻在木櫈上,對他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體驗。 STEM Room展示了不同年級同學的作品,如由Gigo智高積木製作的連動機關,是學生在創‧藝‧科課程學習天平、度量等知識時製作。(鄧宗弘攝) 製作木櫈:在創‧藝‧科課程中,六年級學生利用平板電腦設計圖案,之後透過激光雷射把圖案刻在木櫈上。在此之前,學生們需要完成木櫈的製作,由打磨、入榫到組裝,實踐動手做動手學。(鄧宗弘攝) 此外,美林小學3年前加入了賽馬會「感‧創‧做」(Learning by Doing,LBD)大本營計劃的「核心夥伴學校」,在教育革新機構教育大同推動下,小一至三的常識科既沒有教科書,也不設測考,學生透過「動手做」去學習知識,並培養自學能力、思考問題能力及正確的學習態度。比如他們會用工具把食物磨爛,放進絲襪中推動,以模擬人體消化系統運作;種葱收割後學做葱炒蛋,藉此認識食物金字塔及營養課題。「可能會有人擔心,學生升上四年級後要應付書本及考試,會否出現銜接問題,但計劃已經實行3年,我們也不斷做風險評估,到今年四年級同學面對紙筆考試,我們發現不但沒有出現銜接問題,反而更完全掌握討論、協作和溝通等技巧,所以毋須擔心。」招捷玲說。 校長招捷玲(中)與學生在剛設立的正向價值教育館談天。這個特別室是為照顧學生身心靈健康需要而設,可舉行班主任經營活動、成長課等。(鄧宗弘攝) ■INFO 循理會美林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基督教 校網:88 地址:沙田大圍美城苑 電話:2605 2868 網址:www.fmml.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情人節放閃:不翻舊帳 「瞓醒覺便是新一天」 搞gag互窒 鬼馬夫妻恩愛19年

有說子女是父母的前世情人,這個「第三者」堂而皇之登堂入室,成為家中焦點,往往讓夫妻間感情或多或少出現變化,甚至令雙方關係急轉直下。育有兩子的Samuel與Joko,結婚近20年,人前人後表現恩愛,兩子更讓感情昇華至另一層次,婚姻生活更圓滿。趁情人節前夕,分享他們的甜蜜故事。   改歌詞跳唱發泄 化解爭執 在社交網絡平台上經常看到Samuel(盧芳森)與Joko(翁仰霓)不時「放閃」,除夕夜穿上聖誕老人圖案睡衣擺弄着心心pose、用玩具曱甴及老鼠互相整蠱對方……還有大量爛gag、互相挖苦對話的分享,與別不同的「恩愛」生活,總讓別人覺得他們如新婚般充滿情趣,卻想不到他倆今年正好踏入結婚19年。 網上放閃--Samuel與Joko經常在社交媒體中「放閃」,以心形pose向朋友祝賀新年的來臨。(受訪者提供) Joko不諱言Samuel是個暖男,從拍拖至今經常送她驚喜,「以前拍拖他會摺星星、寫情信、整朱古力等,現在偶然也送上驚喜,但更多的是整蠱我,或者偷影我醜態」!打打鬧鬧的生活,充滿樂趣,即使偶然吵架,大家亦以爛gag或惡搞打破僵持着的氛圍。「有次爭執後,我倆互不理睬,結果我將《鳳陽花鼓》歌詞二次創作,邊跳舞邊用歌詞鬧他,氣氛變得輕鬆後,大家忍不住笑,最後和好如初。」Joko回憶道。 大仔畢業--大仔丁丁去年中學畢業時,Joko在他畢業禮上預備了應援燈牌及女團Collar成員Ivy So頭像花束。(受訪者提供) 教子方向 攤開觀點尋共識 現在兩個兒子分別就讀大學一年班及小四,二人婚姻生活長時間出現了第三及第四者,最初焦點的確放在囝囝們身上,「丁丁(大仔)出世後,的確少了拍拖時間,所有聚焦都落在他身上,我覺得囝囝的出現,反而讓我們之間多了共同話題,主要圍繞着丁丁的成長教育等方向。我們不想做怪獸家長,由囝囝跌倒時要抱起呵護,還是讓他自己起身,我們也會討論。教育問題往往是夫妻爭拗的最主要原因,當一個想谷子女學習,一個想放任,意見分歧,問題自然浮現,不妨先明確地說出對子女的期望,然後把意見『攤開』,列出自己觀點,找出共識」。 當各持己見,Samuel建議其中一方先讓步,「好似當當(細仔)4年前爆發嚴重濕疹問題,我覺得要睇西醫,Joko希望嘗試自然療法,我們爭持不下時,Joko願意退讓,先試西醫治療方法,可惜濕疹問題未能改善,最後改以自然療法醫治」。即使丈夫建議最終失敗,Joko亦堅持不翻舊帳,「瞓醒一覺便是新一天,任何爭拗或冷戰必須煙消雲散」。 愛心生日會--Joko認為幸福感及儀式感很重要,囝囝們生日必定舉辦生日會,讓他們沐浴於愛之中。(受訪者提供) 周年紀念 staycation過二人世界 子女締造共同話題,夫妻擁有共同興趣亦很重要,「大家都鍾意睇書、睇電影,特別鍾情戰爭、英雄、歷史人物等題材,睇完後我們會一齊討論,分享自己觀點,探討當中的得着。一家人間中去歷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等,看看歷史文化,又會上Netflix睇紀錄片,齊齊討論分享,互相增值,間接多了共同話題,亦拉近彼此關係」。Samuel笑言二人外出用餐,也會分享食後感,絕對是一對無所不談的夫妻。 不時曬恩愛--盧芳森(Samuel)與太太翁仰霓(Joko)人前人後也毫不吝嗇展現恩愛,二人認為孩子的出現,令夫妻間多了共同話題,讓感情昇華。(馮凱鍵攝) 婚姻生活時間愈長,感情愈容易變淡,任何事情也好像變得理所當然,要保持熱戀感覺,Joko覺得偶然也需要過二人世界,「我們家規是生日、節日要一齊過,囝囝生日一定開party,讓他們感受幸福氛圍。至於拍拖、結婚周年,我倆會過二人世界,放低囝囝,(二人)一齊staycation,享受以前拍拖的甜蜜溫馨感」。每次staycation,他倆必定會帶着最愛的波子棋,大戰多個回合,好好放鬆紓壓。 捉棋談情--兩夫婦最愛玩波子棋,即使staycation也帶同棋盤比併一番。(馮凱鍵攝) 孩子締造共同話題 感情再昇華 互相欣賞、互相尊重是愛情不老秘方之一,Joko慶幸嫁了一個懂她的人,「我們一起經營健康食品及首飾生意,偶爾我會參加一些研討會、商會,需要站在台上向陌生人發言,Samuel不會覺得我站在他前面,超越了他,反而欣賞我外向健談的性格及領導才能,希望我繼續企在前方發光發亮」。Joko很欣賞Samuel孝順,結婚以來一直與外父同住,她笑言他倆感情比父女情更佳:「我生完丁丁後,爸爸問我應該燉什麼補品給Samuel補身。聽到後我呆了,為什麼不是燉補品給十月懷胎的我!」 有人說夫妻是一凹一凸,互補不足,才能相處得和諧融洽,整個訪問以Joko為主軸,Samuel在旁補充,偶然講笑互相挖苦對方肥、矮等缺點,偶然興起作對聯,笑聲不斷,「這是我們的相處模式,我覺得孩子能夠締造共同話題,讓夫妻愛情質素昇華至另一層次」。 專家之言:父母同時同步 可減孤立感 Joko與Samuel的婚姻,連Shade心靈治癒舍的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梁雪君(Suki)亦很認同他們的相處模式。「孩子出現,夫妻間多了父母這角色,當大家『同時同步』時,問題自然減少。」同時同步是關鍵所在,大家可以一同投入或不投入。若只有一方投入,不投入那個很容易感到被孤立,「這問題一般出現在男方身上,他們不如女士般充滿母性,每遇到育兒難題時又羞於啟齒向朋友求助,未能投入父親一角;久而久之,覺得太太及子女可以沒有他,在家中無歸屬感,便寄情工作,容易令感情出現問題」。 梁雪君(受訪者提供) 多溝通 寫信表達心底話 Suki結婚已經21年,以個人經驗,她認為互相溝通很重要,「任何事也不妨互相分享,多溝通,是有質素的溝通,說說心底話。當夫妻間遇到不快時,不妨先冷靜下來,試試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寫信比寫WhatsApp好,邊寫邊消化自己的思緒,絕不建議用WhatsApp語音鬧交,容易衝動說了一些覆水難收的說話,狠狠傷害對方」。 要記着,陪你走完人生的是另一半,夫妻是二人的專屬角色,是獨一無二的。「好多夫妻在小朋友出世後,由老公老婆改稱為爸爸媽媽,其實全世界只有一個人會叫你老公或老婆,我覺得還是叫老公老婆比較合適。」Suki亦建議為另一半做一些專屬獨家事件,如煮飯時為他做與別不同的厚切午餐肉、心形蛋,或者唱專屬情歌等。「男士可能覺得做專屬行為比較尷尬,但只是二人之間的小秘密,何須尷尬呢?」一些小情小趣,是重視對方的行為,有助感情昇華。 蓋同一張被子 保持親密感 Suki建議要有固定的二人世界生活,亦提出保持夫妻間甜蜜的「一張被子理論」,「二人睡覺時應該蓋同一張被,可保持親密感,鬧交時亦可『借啲意』拍拍對方或摸摸手仔紓解氣氛或認錯。若與孩子同牀的話,不宜將他們放在中間,很多個案是孩子睡在中間後,久而久之,以照顧孩子為理由,出現分開被子、老公睡地板,甚至分房瞓的情况」。她認為夫妻到了分房瞓階段,關係已經惡化,難以搶救,「大家要記着,夫妻關係好,孩子發展才會好,家庭感情會更幸福。其實感情與病一樣,有問題應該病向淺中醫,找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意見」。 文︰古月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新年活動:為慈善匯演設計醒獅服圖案 水墨畫新春添色彩

要小朋友認識中華文化,當然最好是透過學習、體驗和實踐去認識。今個農曆新年,一班6至10歲的小朋友將會把近4個月的中華文化學習成果展現在慈善醒獅巡遊大匯演中,希望與大家分享學習成果。 學習賀年傳統習俗文化 Imagineer「童賀新歲」中國文化藝術企劃的小顧問,由2023年11月開始至今年2月農曆新年期間,參與一連串有關中國農曆新年文化及藝術訓練的課程,當中包括醒獅技巧及舞步、利用AI學習中國傳統賀年習俗及文化知識,以及以水墨畫設計醒獅表演服裝圖案。雖然他們大都未曾接觸過水墨畫,但在英國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設計系碩士陳紫君教導下,設計了各種象徵新春喜慶氣氛的圖案如金元寶、福袋、祥雲等,而他們的設計作品將印製於T恤上,並於2月24日(年十五)奧海城的新春巡遊匯演上穿著,並參與匯演。 陳紫君(圖中)透過簡單線條和形狀來教小朋友畫出不同題材,如金元寶先是畫一個脹卜卜的笑口,再加一個半圓形在上面。(曾憲宗攝) 陳紫君透過簡單線條和形狀來教小朋友畫出不同題材,如金元寶(圖)先是畫一個脹卜卜的笑口,再加一個半圓形在上面。(曾憲宗攝) 加入動物元素 不再「老餅」 小時候的陳紫君夢想當畫家,及後到英國念書,以修習油畫和水彩畫為主,她說:「當時心想,我畫得再好也難與西方人比併,有感自己是中國人,想到小時候曾接觸過水墨畫,不想它被人低估和遺忘,所以一心想再畫好水墨畫。」 水墨畫一般以山水花鳥為題材,受外國那套注重創新及個人風格的教育薰陶,陳紫君開始創出自己風格,在作品主題加入小動物元素,不但造型可愛,更掃上了淡淡色彩,不再規限於灰黑色調,大人小朋友看見後都十分喜歡。在今次的企劃中,她教小朋友以水墨來繪畫出各種新春題材,「希望透過活動讓大家知道水墨畫並非想像中『老餅』,見他們也自創了很多不同元素,是個不錯的嘗試」。 今年是龍年,陳紫君特別用水墨畫為商場設計了可愛的龍形象。(曾憲宗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

正向教育:學懂自我關懷 增抗逆力 校園森林浴 閉眼靜觀療癒身心

香港城巿步伐急促,成年人壓力大,小朋友又何嘗不是。如何教孩子停下腳步放鬆一下,學會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呢? 有學校發現大自然是個療癒身心的好媒介,透過與風、草、樹等自然景物接觸,讓學生感受平靜,藉此滋養心靈,從中學懂自我關懷,增強抗逆力,輕鬆應付日後種種挑戰。   近年不少學校和機構均提倡正向教育,更絞盡腦汁設計各式各樣活動,希望為學生建立正面情緒和快樂感。要讓小朋友感受快樂,其實很簡單,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下稱九龍灣聖若翰)就從最原始的大自然入手,讓學生參與「森林浴」療癒體驗,透過五感活動包括靜下來深呼吸、伸出手感受風在手指間流動、輕嗅樹葉的香氣等,提醒學生回到「此時此刻」,學會暫時放下負面情緒,過後懂得找人幫助。 摸一摸 嗅一嗅 留下深刻印象 九龍灣聖若翰為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需要,曾規劃不同學習活動,如疫情期間推行的靜觀文化,今學年則全面推展森林浴,並提升學生環保意識,提醒他們要關愛大自然。校長高翠萍表示,學校除了教授學生知識,另一重要任務是要培育孩子有強大心靈去面對不同挑戰,「在知識、資訊爆炸的年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透過不同途徑自學,是以我們更加需要照顧他們身心靈發展」。她認為森林浴是個很好的計劃,教師由這個點子開始,延伸出多個不同活動,讓全校學生可以在不同課堂、小息、專題研習周甚至旅行時一同參與,成為學校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帶回家中與家長分享。她認為森林浴和靜觀都是一些實在的活動,令學生容易掌握,「若單純地向學生講一個勵志故事,他們可能聽過便算,但透過摸一摸、嗅一嗅,便會留下深刻印象。學生最初或會坐唔定,但透過反覆練習,便慢慢掌握到技巧,學到如何利用這些活動照顧自己身心靈健康」。 九龍灣聖若翰校園內的花間小徑,學生可走進其中觀賞植物,也可進行靜觀步行,感受雙腳與大地的接觸。(黃志東攝) 沉浸大自然:在學校旅行時,教師趁機會讓學生在大自然環境中作森林浴,師生一同閉上眼,靜心感受大自然的的氣息和寧靜。(學校提供) 森林浴不一定在森林進行,即使在校園一角,也可在教師帶領下,透過五感感受周邊環境,放鬆身心。(黃志東攝) 加入價值觀和環境教育 在1月份舉行的專題研習周,不同年級的學生分別在學校參與森林浴、大地藝術、靜觀(大休息)、靜觀步行、收割農作物等活動,藉以深化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以及明白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繫。學校課程統籌主任吳宇傑曾修讀本地森林浴課程,他指活動設計加入了價值觀教育、環境教育等,旨在關心學生的精神健康,讓他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得到療癒,「當學生遇到困難或負面情緒時,希望他們懂得用這些方法抽離,使心靈平靜下來,並提升幸福感和快樂感,這些都是抗逆的元素,就恍如一個安全網保護着他們一樣」。 聽頌鉢聲音:學校特別外聘頌鉢聲音治療師帶領六年級學生作大休息,讓學生用最舒適的姿勢,閉上眼,聽着頌鉢的聲音放鬆身體。(黃志東攝) 在專題研習周,二年級學生在學校農莊蒐集樹葉、樹枝、石塊來合作拼出圖畫,藉此認識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黃志東攝) 香港高樓林立,莫說是森林,要找一個可靜下來做森林浴的地方都不容易,但九龍灣聖若翰就利用校園環境及各種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如學校一角的花間小徑和花圃,不但能讓學生在裏面漫步欣賞植物,更可擁抱大榕樹、嗅嗅百千層葉香;在相對喧鬧的小息,常識室就變身成為VR森林浴活動體驗室,學生戴上VR眼鏡,用眼睛和耳朵感受大自然。而學校旅行的目的地是清水灣郊野公園,教師也安排學生在當中的樹木研習徑作森林浴,向植物傾吐心事,愉快地沉浸在大自然的關懷之中。 學校農圃種植了多款農作物,藉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及對生命的關愛。學生這天收割,之後會把農作物送給老人院內的長者。(黃志東攝) 除森林浴,學校亦透過不同活動深化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如STREAM專題研習的其中活動是讓他們製作驅鳥器,在不傷害小鳥的原則下,保護學校農莊的農作物。(黃志東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

新年活動:寫字心無雜念 踢走負能量 校長習書法修身 傳承中國文化

農曆新年將至,隨處可見揮春、對聯,大家有否留意到這些祝願詞都寫得特別漂亮工整?俗語說字如其人,要寫得一手好字,當然要由最根本開始——修習書法。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更可培養孩子個人修養及認識中國文化。 愛寫揮春贈友 教家長技巧 每年接近農曆新年,記者總會收到一張賀年卡,卡上的內容是以毛筆寫上的祝福字句,下款是「吳永雄敬賀」。吳永雄是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校長,平日愛寫書法,農曆新年前總會花3、4天在家寫近400張揮春和賀年卡送給同事朋友。「你問我累不累?累呀!但看到別人收到後很開心,都會記住下次要畀心機再寫得好些!」他甚至在校開班教家長寫毛筆字,每周1次、每次1.5小時,教60個家長書法技巧。吳永雄喜歡趙孟頫的行書,但他卻形容自己的書法不入流,「我喜歡寫字,喜歡中文,但卻擁有不受拘束的性格,所以我很少臨摹,多自由發揮,愛寫行草。我也跟家長說,我並不是教他們正規書法技巧,而是分享個人練毛筆字的心得」。 熱愛書法:吳永雄熱愛中文,做教師後決心要寫得一手靚字,一次逛街時遇上一名賣字畫的伯伯,他覺得對方的字很美,於是大膽上前「拜師」,其後伯伯更上門教授書法。(黃志東攝) 欠空間時間辦學生書法班 現時大部分小學因採用校本課程,學生雖獲派「習字簿」,但亦未必有書法堂及書法功課。吳永雄有感愈來愈少人寫書法,因為它既不用考試,也沒有相關功課和課堂,愛好者應更大力推廣,避免這種中國文化於下一代消失。但問到為何學校沒有舉辦學生書法班,吳永雄說:「一來需要空間和時間,畢竟學生要參與的活動太多,也難找一個地方給每個同學擺放工具去寫;二來我認為教書法的導師很重要,你問我為何老師不在堂上教,那是因為並非每個老師都懂得寫書法,講口訣和懂得是兩回事。」他指自己也在反思這兩點,也許希望日後可考慮小組教授,那便不用煩惱於空間及導師不足的問題。 校長吳永雄(中)與學生齊寫書法,大家都心無旁騖,非常專注。(黃志東攝) 中國書法既富有藝術欣賞價值,練習時又可增進個人文化修養,「我覺得它有助修定心神及養氣,因為每次寫字都要專注其中,有時坐下來幾小時我都可以不說話,心無雜念」。吳永雄說現今社會有很多負能量,但有時人們不開心去做傻事,往往只是一瞬間的念頭,「過了剎那的衝動,其實你便不會那麼憤怒,學會暫時放下,也是價值教育的一種」。此外,他認為書法講求整張紙的佈局,練字、臨摹都有助學生學會自律,以及對自己有要求。 業精於勤:要寫得一手好字,不斷練習是不二法門。吳永雄指愈少筆劃的字愈難寫得好看,勤力鍛煉便能取得成果。(黃志東攝) 教學相長 學生字如其人:文質彬彬 這天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幾名熱愛書法的學生跟與校長一同即場寫書法,吳永雄指學生都文質彬彬,認為他們字如其人。4個學生都沒有特別找老師學書法,不過對書法有一定興趣,馬可瑩表示練習書法時可令內心感到平靜,李心悅則認為書法有一種很獨特的吸引力,令她有興趣鑽研。 吳永雄覺得要讓孩子愛上書法,家庭氣氛也很重要,如五年級的姚科全及六年級的孔睿津均是在父母薰陶下愛上書法,睿津媽媽平日在家也會寫書法,更會親自教導女兒,成為母女間的周末親子活動;科全更指遇到不懂的都會請教爸爸,並希望從楷書學起,「我會想日後當別人看到我漂亮的字體時,會覺得我是個品行良好的人」。 學生心聲:學生姚科全表示很仰慕校長能寫得一手好字。「看到校長寫的揮春,覺得字很美,也想不斷鍛煉,希望有一天能寫到像他一樣漂亮。」(黃志東攝) 讓學生愛上書法有難度 向小學生推廣書法,知易行難,除了像吳永雄提及的時間、空間及師資外,當然還有一些刻板的想法,認為寫書法沉悶又麻煩,令不少家長和學校對它卻步。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陳雪儀笑說自己也曾有這一套想法:「中學時想學國畫,但老師說我要先學書法,當時都覺得寫書法很悶,又像罰抄,每次準備文房四寶又多工夫,誰會喜歡呢?」但想到書畫同源,明白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有密切關係,加上繪畫也需題字,於是她就乖乖開始學書法,過程中才慢慢了解到箇中奧妙,後來更愈寫愈喜歡。 積極推廣:陳雪儀在香港土生土長,小時候接觸書法的機會不多,但「撻着」後便難以抗拒。「大家常說小朋友很忙,不會喜歡書法,但其實我們根本沒有給他們接觸書法的機會,這是很可惜的。」(楊柏賢攝) 陳雪儀曾任中小學中文及視藝科教師,現時私人教授國畫及書法,去年加入香港藝術發展局,希望在中小學推廣中國書法,卻發覺有一定難度。 她說:「我明白學校和家長都會先着重學術,其次學生也有很多課外活動,相比起來,書法變得不太重要,最終只能以活動形式推廣。但我當然不甘於此,因為中國書法需要基礎、重視實踐,學習過程中的領悟也十分重要,非一兩個活動可做到;加上學生也可藉書法認識中國文化,包括中國文字的特色、漢字的演變、不同書體的美感等,學寫一個字,已經包含很多中國文化知識在其中,毋須說教,學生也能慢慢體會」。 循序漸進:書法基礎3部曲 (一)認識漢字 中國文字不止包含象形含意,也講求美感。為何象形的眼睛後來變成直立的「目」,「見」字做部首時永遠在右邊,這全都有講求美感方面的考慮。由鑄於銅器上的金文,演變成後期的篆書到楷書,可以了解到社會的轉變和需要。學習書法或欣賞字帖時,學生可明白中國文字的特色,亦可從中了解自己民族的悠久歷史。 (二)學習構圖 中國書法充滿藝術美感,猶如繪畫、攝影,學書法基礎之一是構圖。不同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各有特色,其中隸書為扁方體,起筆收筆「蠶頭雁尾」,線條亦有粗幼不同,適合初學者臨摹,對學生來說也較容易理解。 (三)毛筆選擇 毛筆本身可營造出粗細濃淡千變化萬的線條,初學者不宜用太硬的毛筆,較軟身的毛筆可寫出剛勁有力及柔中帶剛的文字,初學者可選用軟硬適中的「加健小白雲」毛筆。 資料提供:陳雪儀 (楊柏賢攝/明報製圖)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7期]

詳細內容

DIY:親子DIY賀年食品 圓碌碌達摩鳳梨酥 新春招好運

達摩是日本的「緣起物」,有招來好運的意思,當它化身成可口的鳳梨酥,更加是新春送禮自用的最佳禮物!由Alice姐姐主理的烘焙課程,今年就推出了這個可愛的甜品款式,更設有親子班,讓大小朋友都可以嘗試製作這個圓碌碌的達摩,為身邊人帶來好運。 很多達摩造型均是展露一副兇惡或嬲嬲表情,Alice特別為它畫上笑臉,配合其圓碌碌身形,頓時變得祥和可愛。她亦鼓勵學生某些地方可自由創作,得出來的成品會更加有趣。(黃志東攝) 農曆新年快到,大家可能也想製作一些賀年食品,不過來來去去都是蘿蔔糕、年糕或笑口棗,好像欠了點新意。2015年成立的烘焙教室「Alice's Dream Kitchen愛麗斯。夢。廚房」今年特別推出多款新年造型甜品課程,其中可愛達摩鳳梨酥採用台灣土鳳梨餡製作,一盒6個又紅又金黃的造型,必定哄得親朋戚友開開心心。教室創辦人Alice Tang表示,鳳梨酥餡料製作頗花時間,所以今次採用了現成餡料,但也是經她精心挑選的不甜膩配方,不容易食滯。而達摩鳳梨酥更設有親子班,適合5至11歲小朋友及家長一同參與,即使沒有任何烘焙經驗也不用擔心,Alice會先做示範,之後學員便跟着做,過程中Alice也會不斷提點。她不建議學生只顧望着食譜,而是想他們全心投入DIY,所以上課時不會提供食譜,但會準備好給他們下課後帶回家裏,依據食譜來製作。 ■製作示範 ◆材料 無鹽牛油、奶粉、低筋麵粉、糖霜、雞蛋、食用色素、鳳梨餡料、鹽(Alice表示材料分量需要保密,只要參加課程便可獲得食譜,以及製作酥鬆外皮的配方等) 材料(黃志東攝) ◆步驟 (1) 把無鹽牛油及糖霜打至軟身(黃志東攝) (2) 把半份雞蛋加入已拂打的牛油中拌勻,融合後再加入餘下半份雞蛋拌勻(黃志東攝) (3) 加入奶粉、鹽及低筋麵粉拌勻成麵粉糰(黃志東攝) (4) 把麵粉糰分成4份,分別以食用色素搓成紅、金黃、黃及淡黃色(黃志東攝) (5) 鳳梨酥餡搓圓,分6份放於紅色及金黃色麵糰(各3個)之中(黃志東攝) (6) 已包餡的達摩略搓成圓柱體(黃志東攝) (7) 搓一小塊淡黃色麵糰,壓成橢圓形,黏在達摩之上做成小臉(黃志東攝) (8) 搓一小塊紅色麵糰,用刮刀弄成正方形,黏在金黃色達摩之上做成揮春(黃志東攝) (9) 搓兩小塊黃色麵糰,分別壓成長身橢圓形及一個小圓形,黏在紅色達摩之上做成金元寶(黃志東攝) (10) 放入焗爐焗20分鐘(黃志東攝) (11) 焗好後用糖霜繪畫上眼睛,揮春上寫上吉字,即完成(黃志東攝) 完成課程後可有6個鳳梨酥帶走,鳳梨酥的存放期約為一周。(黃志東攝) ■INFO 可愛達摩鳳梨酥工作坊 日期及時間:可於官網查詢(每節2小時起) 價錢:$428起/人(親子班$528起/ 1名4至11歲小朋友及1名家長,2成人同行每位減$10) 機構:Alice's Dream Kitchen 愛麗斯。夢。廚房 地址:砵蘭街332至334號 龐堅中心3樓全層 報名:https://shorturl.at/lJZ16 註:(另有立招財貓貓花生酥及招財貓貓布丁杯等新年工作坊)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

P牌父母:「輔助教養模式」 以同感心滿足需要 讓子女做真實自己 引出好行為

現今雖然有很多不同教養理論,坊間亦有無數育兒寶典,但總的而言,主流社會所奉行的,都屬於「社會化教養模式」(socializing mode parenting),即以控制及改變兒童行為去切合社會的道德規範。但近年亦有新派主張「輔助教養模式」(helping mode parenting),提倡父母應該不帶批判地接納孩子所有面向,並以最大的同感心去回應和滿足他們的需要和期望,皆因相信當小朋友的生命得到充足滋養後,美德便油然而生。今期「P牌父母」系列,將帶大家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看看不一樣的育兒方式。   「輔助教養模式」最先由美國心理史學家萊.德莫斯(Lloyd deMause)提出,其後澳洲心理學家顧樂本(Robin Grille)再在其著作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作進一步闡釋。顧樂本在書中提到「『社會化教養模式』把重點放在兒童的『好』行為上,多於他們的情緒健康狀態,卻忽略了好行為其實是由健康情緒自然引發」。因此他認為,建基於兒童身心發展的「輔助教養模式」更值得推崇。 「輔助教養模式」強調教養以關係為中心,父母不宜對子女作出太多控制和管教,只需要與他們同感共情,孩子便會步向良好的發展。(filadendron@iStockphoto) 「社會化教養」漠視孩子需要 在香港,把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翻譯成《善養小童成大同》的慈善機構「教育大同」,也積極推廣「輔助教養模式」(機構稱之為「善養」),其聯合創辦人之一周凱旋(Karen)是兩女之母,她初為人母時,也是遵照主流的「社會化教養模式」去育養長女,以餐桌禮儀為例,「每次與外人一起進餐時,我都會要求當時只有兩三歲的女兒,無論那道菜有多喜歡吃,都不准多夾,一定要留給別人吃」。 周凱旋(受訪者提供) Karen指出,那時一心只想教導女兒要懂得人情世故和禮貌,卻不知道,其實這些要求,並不符合兒童心智健康發展的軌迹,「兩三歲的小朋友,最重要是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未懂得表現自發的利他行為,但當時我沒有理會女兒的感受和感情需要,只是一而再地要求她做出不是由心而發的行為,使孩子感到焦慮不安」。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Karen說,會採取更理想的做法,「其實『要留給別人吃』,是否只得『不准女兒多吃』這個方法呢?我可否事先準備更多分量,甚至把自己那份讓給女兒呢?」Karen又謂,很多人都以為品格是從小訓練或督導出來的,但她認為,若孩子的情商能力未足以讓他們表裏如一地展現出成人的期望,兼且重複被最親密的人批評、指摘,便很容易覺得自己不好或能力差,產生羞恥或自卑感,長期在這種情緒狀態下,他們的品格是很難建立起來的。 在坊間,亦有不少育兒專家會按着兒童不同的發展階段,提出各種「教養信條」,同樣支持「善養」、育有一子一女的天珠說起便耍手擰頭:「我試過跟得很痛苦,有超大的挫敗感!」 逼兒子戒夜奶 媽媽感挫敗 天珠曾經像很多新手媽媽一樣,博覽育兒天書,並把建議付諸實行,但屢試屢敗,其中打擊最大的,是替當時11個月大長子戒夜奶的經歷,「有本『育兒聖經』說,1歲左右是嬰兒戒夜奶的最佳時期,於是我馬上嘗試。而所謂的方法,其實只是任由孩子哭鬧也不屈服。專家還強調,孩子會哭一段時間,少則幾天,多則兩星期,捱過就會成功!」 惟事情並沒有專家所言般順利,天珠的兒子每晚都哭得聲嘶力竭,哭到第4天,小寶寶已幾近失聲,「那時我還未心息,很想征服兒子,只是丈夫給我當頭棒喝,他問道:『為什麼一定要現在戒奶?為什麼一定要用這種方法?他明明還未準備好!』」經此一役,天珠醒悟到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步伐,如何管教,亦沒有既定方程式,父母只能透過與孩子連結,摸索彼此都輕鬆自在的相處方式。 「善養」其中一個核心觀念,是深信小朋友每一個行為,都只不過在表達內心的想法,不存在主流教養觀念所指的「扭計」,因此鼓勵照顧者「以最大的同感心,支持孩子做真實的自己」。Karen以購物、買玩具做例子,「孩子年紀愈小,是愈需要通過物質去感受別人對他的愛,所以小朋友看見喜歡的東西,便會叫爸媽買給他,這是一個很單純的舉動,但成年人往往把事件想得太複雜,變成了行為問題」。 天珠的兒子現在5歲多,正值喜歡買玩具的年紀,並且對車仔情有獨鍾,每次經過玩具店,總是說要買。對於被上一代以「社會化教養模式」養大的天珠,確曾為此困惑過,因為從小到大,她都被灌輸「只買需要的,不買想要的」,也害怕兒子追求物質,長大會變成揮霍無度的「二世祖」。但當天珠逐漸梳理自己的情緒後,便發現內在的恐懼並非真像,「其實小朋友對『消費』和『金錢』的概念很模糊,他們只是單純地回應自己內心的需要,但成年人就會解讀成『貪婪』」。 Karen和天珠也不約而同地認為,孩子對玩具的渴求,並不會無止境的。天珠表示:「後來我觀察到兒子,他之所以不斷要求買車仔,背後是有目的,原來他正在用車仔去創造一個城市!因此,他提出買車仔,並非純粹是一個空洞的欲望。他最近可能覺得足夠了,也漸漸減少了購買次數。」Karen則謂,她以「善養」模式孕育次女,亦在其小時候,樂意滿足她物質上的需要,如今女兒11歲,會懂得向媽媽表達,自己的物資充足有餘,毋須多買了。 了解背後原因:天珠的長子(上圖)情迷玩具車仔,但其不斷購買的行徑並非出於貪婪,乃是想藉車仔去創建城市(下圖)。(受訪者提供) 可自製遊戲玩具 滿足物慾 那基層家庭又怎麼辦呢?天珠強調,「善養」不等於家庭經濟條件欠佳,也要不顧一切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其實重點不在於是否為小朋友花錢,而是在於能否真心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欲望,從他們的視覺看世界」。她續指,滿足孩子物慾的方法有很多,因為「擁有」不一定要「購買」,可以是自己製作、問別人借、以物易物,甚至跟孩子玩幻想擁有的遊戲等,只要小朋友感受到他的欲望是被同感,而父母亦樂見兒女得到滿足,那就已經是「善養」了。 善養教育:天珠摒棄坊間的教養信條,以「善養」模式孕育懷中的次女,感覺輕鬆自在。(受訪者提供) 「善養」既是主張照顧者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並應當充分回應和滿足他們的需要,很多父母會隨即陷入一種「即是什麼都由小朋友話事,大人無得say no?」的迷思。在「善養」路上,Catherine的經驗就並非如此。 Catherine(受訪者提供) Catherine的女兒15歲,被診斷有自閉症和輕中度智障,「我女兒雖然不太懂得用言語表達,但她是一個很活在當下、表裏如一、非常忠於自己的人」。Catherine說,女兒會因應當下每刻的感覺去表達自己,及向身邊的人直接提出需要,但作為媽媽,都未必每次可以百分百滿足孩子的要求,「因為我『善養』女兒之餘,亦同時要『善養』自己、惜自己,斷不能在覺得辛苦、感到委屈的狀態下,勉強自己去滿足她」。 滿足孩子和愛自己 並非對立 不過,Catherine重申,父母在「滿足孩子」和「愛自己」之間,不一定是二元對立的,彼此可以有很多協調空間,去達至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貼近雙贏的局面。Catherine分享其中一次經歷,「女兒是一個情緒很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覺得被忽略,經常要我待在她身邊。有個晚上,我覺得十分疲倦,很想早點睡覺,但女兒卻不停大聲呼喚我,希望我可以走到她房間替她抓癢」。Catherine感受到女兒渴求媽媽的陪伴,於是馬上回應,但由於睡意實在太濃,Catherine便直接告訴女兒,自己已經沒有能量了,只能短暫逗留,「當刻,女兒主動提出『媽媽睡在牀腳尾』,這就是我們母女一個互相調節的方法!這樣,女兒既得到我的陪伴,我亦可以舒適地躺下來,不會覺得辛苦和委屈」。 出書分享:跨專業父母悟出心法 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周凱旋(Karen),最近跟11名同樣擁抱「善養孩子.善待自己」觀念的父母,當中包括心理輔導員、社工、教師等,聯合出版《教養帶我去新維度》(圖),透過各人平凡又真實的生活故事,分享他們如何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出讓每個家庭成員都可輕鬆自在做「真實自己」的寶貴經驗。 書中涵蓋5大主題,分別是愛孩子、愛自己、愛家庭、愛世界和愛人生。雖然作者們強調此書並非教養指南,但希望藉着他們的集體經驗來讓讀者各取所需,並從故事中得到啟發,悟出適合自己和家人的心法,一起提升教養的能量。訂購詳情,可瀏覽bitly.ws/3a5HJ (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