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熱話:「唔聽話」背後 或藏發展障礙 寶寶語言遲緩 急起直追有法
近日網上瘋傳短片,有年幼女童在坊間的兒童發展中心接受行為治療師的訓練時,被喝罵至大哭。事件引來極大迴響,最終中心須向公眾致歉,並與肇事導師終止合作。 其實有時候小朋友「唔聽指令」、表現「唔合作」,並非存心和大人作對,可能他們根本「聽唔明」,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狀之一。只要找對門路、使用合適方法,毋須靠兇靠嚇,小寶寶都一樣可以追落後! 備受抨擊——近日網上瘋傳短片,有年幼女童接受行為治療時,被導師喝罵至大哭,手法備受抨擊。(影片截圖) 2020年,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回應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出,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在2019年新診斷的發展症狀個案有17,193宗(臨時數字),其中以語言及言語發展遲緩/障礙佔最多數,含25%,達4300宗。 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做評估 註冊社工彭梓雅(Jake)近5歲的長子雞蛋仔,便遇上這種發展障礙。「他去到近15個月大時,仍然好靜,很少發出聲音。我們覺得有點不妥,於是找不同專家了解他的情况。」經私家醫生初步檢查,發現雞蛋仔有語言發展遲緩徵狀,便轉介他往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接受評估,最終確診為語言發展遲緩。 專業評估——幼兒牙牙學語有一定進程,假如寶寶明顯落後,便有需要接受專業評估。(設計圖片,FatCamera@iStockphoto) 在輪候政府服務的同時,Jake為了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同步替雞蛋仔物色私人執業的言語治療師。說起選擇言語治療師,Jake可謂經驗老到,皆因雞蛋仔自20個月大開始接受訓練至今,先後接觸過4名言語治療師,經驗值得分享。「第一個治療師比較着重口肌的訓練,因為她覺得雞蛋仔語言發展遲緩,與口部肌肉的力量不足有關,所以每堂花上不少時間練習吹笛、吹哨子、吹波波等。」 奈何Jake見不到兒子有明顯進步,加上輪候1年多,終獲政府提供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服務,於是轉由中心的言語治療師跟進。Jake憶述:「這個中心的治療師,雖則不是一味『操』口肌,但訓練手法相對刻板,例如她會要求小朋友一定要成功講好那句句子才准下課。對於有其他SEN問題的雞蛋仔來說,未必太適合用這種模式去學習。」 4個治療師 各師各法 後來,媽媽輾轉找上大學轄下的私營言語治療診所,體驗又很不同,「今次的言語治療師很重視提升雞蛋仔的語言建構能力,用很多方法幫助他吸收詞彙。最欣喜的,是每次下課前15分鐘,都會邀請家長進入課室,和孩子一起學習。這個經驗對我來講很新鮮亦很重要,因為家長掌握到方法,便可回家繼續幫小朋友訓練」。 訓練3年多 追近同齡 不過,自去年8月次子出世後,Jake經常要「一拖二」帶雞蛋仔跨區受訓,感到十分吃力,遂決定另覓言語治療師。她今次選上外籍治療師,「其實之前在大學的言語治療診所,治療師發現跟雞蛋仔用英語溝通,他比較易『開竅』。反正最近他也由本地幼稚園轉到國際幼稚園讀書,我們覺得找外籍治療師幫他做訓練,效果可能更佳」。 經過持續3年多的訓練,雞蛋仔的語言發展有顯著進步,由最初遲緩1年,收窄到跟同齡相距半年。「我好慶幸當初很早就安排兒子接受治療,他由『有口難言』、經常亂發脾氣,到現在因為掌握更多詞彙和情緒字眼,做到基本表達,𤷪𤺧也減少了。」但Jake亦慨嘆被疫情阻礙了進度,「要不是大家都隔着口罩,又或是訓練課堂經常要改做Zoom,我相信雞蛋仔可以快些突破樽頸位」。 治療見效——經過3年多的言語治療,雞蛋仔(右)有明顯進步,媽媽Jake(左)感到欣慰。(受訪者提供) (明報製圖) 言語治療5範疇 對症下藥 寓訓練於娛樂 孩子投入建互信 香港衛生署認可言語治療師名冊會員、香港言語治療師協會會員鄭文琦表示,言語治療師和小朋友初次會面時,會先了解孩子在言語發展上出現哪方面問題,才對症下藥安排治療方向。 鄭文琦(受訪者提供) 她說,言語治療師的服務,一般針對以下5大範疇: 1.發展性語言障礙(包括表達及理解困難) 2. 語音障礙(發音困難或口腔結構異常,如裂唇裂顎) 3. 嗓音障礙(如由於經常大叫造成聲音沙啞) 4. 語暢障礙(口吃) 5. 嚥吞障礙 除此之外,也包括SEN兒童因社交溝通及專注力不足等所出現的語言及溝通問題。 家長參與重要 日常訓練增效 當清楚孩子情况後,言語治療師便會用不同活動針對訓練。鄭文琦表示,訓練形式很個人化,很多細節可按小朋友的需要調整。「一般來說,我們會訂立一個訓練目標,例如咬字訓練,可能目標是幫孩子準確發到『P』音。遇到年紀小的幼兒,我會把訓練目標加入遊戲之中,譬如將一張紙巾放在孩子嘴前,讓他說出不同『P』音的目標字眼,以吹動紙巾。他以為在遊戲,其實是在訓練,寓學習於娛樂;若孩子年紀大一點,可能覺得玩遊戲太幼稚,那就讓他把手放在嘴前,直接練習講『P』音的字,如婆、拍、飄等。」她補充,玩什麼遊戲、用什麼形式練習並非最重要,着眼點是要讓小朋友投入之餘,又能與治療師建立信任和良好的關係。 她又強調,家長的支持和家庭環境因素,對小朋友的治療成效也有很大影響,「我們的目標除了讓小朋友得到進步外,也想家長學到箇中的訓練技巧,因為他們始終是最常陪伴小朋友的人。如果他們回家後能做我的影子,繼續利用相關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訓練,效果更好。以我來說,非常歡迎小朋友接受訓練時有家長陪同在旁。但即使父母不能親身參與,我也會在下課後與他們溝通,講解訓練內容」。 選治療師前 查註冊紀錄 現時,懷疑有言語發展遲緩/障礙的12歲以下兒童,可經不同途徑包括母嬰健康院、醫院管理局、私家醫生等,轉介至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接受評估,之後再轉介跟進服務。惟排期動輒要9個月至1年,因此不少家長都會在輪候期間,找私人執業的言語治療師替孩子先作訓練。鄭文琦提醒家長在選擇服務前,可先透過香港言語治療師公會及香港言語治療師協會查看註冊紀錄,以免有人渾水摸魚。「名冊下的會員都受到公會監管,可確保公眾獲得由合資格言語治療師提供的言語治療服務。」 如果在訓練展開後轉換言語治療師,又會否帶來反效果呢?鄭文琦認為沒有既定答案,就像大家有病時看醫生一樣,「人夾人緣」。「有時也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例如家長能否配合和跟進程度,孩子情况的嚴重程度等,故不能一概而論。」 (明報製圖) ■家長支援 面對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小寶寶,除了尋求專家協助,家長角色同樣重要。在「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的網頁,就有很多支援技巧,包括: ‧若兒童未能明白說話的內容,家長可多講多說,並輔以手勢解釋 ‧兒童未能模仿說話前,家長可暫時接納他們用手勢表達自己 ‧透過兒童感興趣的活動和遊戲,誘發他們與人溝通的動機 ‧多向兒童描述日常生活的情况 ‧給兒童機會表達所需,並耐心聆聽他們的說話 想知更多實戰方法,可瀏覽︰bit.ly/3m8wzw2 文︰沈雅詩、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