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熱潮:父母默默支持 陪訓練觀戰 港版足球小將 有後盾放膽衝

世界盃已進入準決賽階段,全城熱切期待冠軍的誕生!這段期間,大家不難發現,身邊原來不乏熱血足球迷。香港其實也有不少具潛質的足球小將,他們就像世界盃裏每一個球員,努力地追夢。在足球小將的背後,當然也有一班默默支持他們的爸媽,孩子才能無畏無懼地向前衝!   剛入選賽馬會「五人足球地域培訓計劃2022-2023」港島區地域隊U13的張銘正(Justin)剛過了11歲生日,年紀輕輕的Justin,已有超過8年踢足球的經驗。他2歲半開始與爸爸參加足球親子班,5歲加入車路士足球學校(香港),之後先後參加本港多個校際、區際等足球比賽,現屬標準流浪足球學院隊員。 自小培養——Justin 2歲多已經開始接觸足球。(受訪者提供) 常比賽攞獎 疫情無礙練波 Justin的爸爸Leo也是足球迷,中學時代開始跟同學踢波,也參加過一些成人訓練班,不過始終沒有接受過正統訓練。Leo笑言兒子2歲學踢波,他總是在旁偷師。最初Leo只是試探一下囝囝對足球的興趣,發覺他頗喜歡,於是便一直讓他學下去。「我也是『盲摸摸』,幸好認識到Miss Ho(Justin的第一個教練),囝囝就在她引導下接受訓練及參加不同比賽。」 訓練協調——Leo(右)認為小朋友學足球愈早愈好,不但可以學到團體相處,也可訓練肌肉協調。(曾憲宗攝) (曾憲宗攝) Leo希望兒子透過足球認識更多朋友、學習團體相處,同時培養出拼搏精神,因為足球就好像一種世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都可走在一起玩。疫情期間,大部分足球訓練都停止時,在家工作的Leo亦趁機會,每天帶囝囝到樓下公園練習控球,正因為不停練習,球技才沒有生疏。Justin曾參加過多場本地足球比賽,獲得不少佳績,每次比賽,父母其中一方總會到場支持,因為家中還有一個女兒,父母不想太偏心,所以其中一人到場,便會錄下比賽盛况回家一同觀看。去年Justin本來參加賽馬會五人足球培訓計劃的選拔,卻因腳傷無緣參與,不過一家人並沒有失望,待Justin養好傷再努力,今年終於入選。 經驗豐富——Justin參加賽馬會青少年足球聯賽 (U13)。(受訪者提供) 臨近升中 盼兒子學懂取捨 Justin除了是標準流浪足球學院隊員,也是學校的足球校隊成員,除了私人練習,也要參與校隊、球會的訓練,每星期有5天都要練習,媽媽Annie說,因為兒子已經11歲,正步入青春期,這個階段的體能訓練尤其重要,「幸好他也喜歡,只是有時累了,我會幫他按摩、拉筋」。 磨練球技——雖然Justin已有一定的足球技術,但媽媽Annie說那不是天分,更多是透過練習練回來的。(曾憲宗攝) Justin現在念五年班,也是開始應付升中呈分試的時候,成績方面,作為父母也不敢鬆懈。Leo說,雖沒有打算要兒子暫停踢波,但希望他懂得分配時間,明白如何取捨,「例如他平日喜歡打機,如果想保持足球練習又要溫書,便要懂得放棄或減少打機的時間。我認為這個年代,孩子更要懂得multi-task,學習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做好所有事情」。 3歲開始可踢波 小遊戲學聽指令 Justin的第一位教練Crystal Ho是阿仙奴(香港)足球學校Arsenal Soccer School(Hong Kong)的技術總監,她建議小朋友3歲開始學足球,因為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步履漸漸穩定,投入度也比2歲以下快。她又指幼兒的足球訓練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習,一般以學聽指令的活動為主,包括以數字、顏色等小遊戲來吸引他們,如聽從教練講把飛碟或小球由一個目標運送到另一個目標,就好像帶波的動作,重複練習後,便可真正接觸足球。 Crystal Ho(左,曾憲宗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7期]

詳細內容

全日面授:「開café」延長小息 校園生活添樂趣 駐「重兵」協助午膳 學生重投全日制

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多,小學一直實施半日制,惟因應教育局最近放寬學校防疫要求,允許學生兩針接種率達七成的小學恢復全日面授,有部分達標學校,已於本月率先「復常」。為確保一班從未在校午膳的初小生「平安進食」,有學校在課室駐「重兵」作支援;亦有學校刻意製造「誘因」,希望學生更喜歡全日制的校園生活。不過,亦有小學採取觀望態度,即使已達恢復全日面授的門檻,也待農曆新年後才實施。   「叮……叮叮……叮……叮叮」上周一(5日)踏正中午12:10,久違了的午飯鐘聲,再次在聖公會阮鄭夢芹小學(下稱夢芹)響起,這亦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夢芹全體學生迎來首次在校舍內午膳的大日子! 供應商優先供飯 可做先頭部隊 教育局上月10日宣布放寬小學全日制面授要求,允許學校若全體共七成或以上學生完成接種兩劑疫苗,最快可於12月1日恢復全日制。至截稿前,根據教育局最新數字,有70多間小學申請在12月內實施全日面授課堂。位於大埔的夢芹,是該區少數選擇在12月「復常」的小學之一,校長陳嘉文說,該校家長普遍支持恢復全日制,既然學生接種率達標,午膳供應商又能夠配合,遂馬上向局方提出申請。 「(我們)行政工作一向電子化,午膳供應商考慮到我們使用電子選飯、電子繳費,可免卻他們收集紙本飯單的工序,於是優先供飯給我們。雖然飯餐選項較以往少,由4款減至3款,但沒辦法,唯有互相遷就。」據陳嘉文了解,同區不少學校也因午膳供應商無法短期內供應飯盒,因此要把恢復全日面授的日期押後。 陳嘉文(黃志東攝) 家長送餐——夢芹首天恢復全日制,不少家長為孩子送來熱騰騰的愛心午餐。(黃志東攝) 分流不同課室用膳 校內安排方面,校方除招募大量家長義工在課室內支援低年級學生用餐外,也把人數較多的班別,分流到不同課室進食,以減低感染風險,「五、六年級精英班有30多人,為免太多人聚在一起吃飯,我們把學生分組,再安排到不同活動室用膳」。陳嘉文補充,夢芹亦參考教育局的最新指引,不再硬性要求學生午膳時要設置隔板,「當然,假如家長有擔心,我們可以個別提供,但相信最重要是教導學生進食時不要說話,防止飛沫傳播」。 從旁協助——為支援沒有在學校午膳經驗的初小生「開餐」,校方安排多名教師、家長義工從旁協助。(黃志東攝) 飯前洗手——夢芹午飯前,學生排隊逐一洗手,確保衛生。(黃志東攝) 招小店長學英文理財 鑑於近兩年,小學生一直是半天上課,霎時要重回正軌,部分孩子或許未能適應,甚至感到抗拒,夢芹就想出不少點子,希望學生更喜歡學校的新安排。其中最驚喜的,莫過於開設一間「新」Café。「夢芹本身有小食部,半日制時一直停業,而恢復全日制後,外判商也說要明年2月才復業。我和主任商量後,那不如自己搞一間『夢芹Café』啦!」陳嘉文續指,夢芹Café由家長教師會統籌營運,同時招募三年級學生做小店長,而這間Café,也不單純是個小食部,更是一個結合學科和理財教育的活動,「同學來到夢芹Café買東西,要用英語,所以過去幾星期,英文科老師已教授同學一些情境對話、食物詞彙。亦由於這個Café只收現金,同學可藉此機會學習辨認貨幣、金錢找續,老師也會鼓勵學生記錄開支,建立理財觀念」。夢芹Café暫定營運4星期,其間收益將全部撥捐慈善機構。 結合英語教學——這間結合英語教學、學生參與營運的YCMC Café首天開幕,深受小朋友歡迎。(黃志東攝) 開放操場打乒乓籃球 此外,在全日制下,校方也延長小息時間,並開放操場予學生作球類活動,期望製造更多「誘因」,吸引學生。「在半日制時,即使小息,我們也不讓學生去操場的,去圖書館亦要分流。但現在,一切已回復疫情前的光景,我們不再分年級小息,在小息、午息時,亦重新開放球場給學生打乒乓球、籃球,希望孩子更享受校園生活。」陳嘉文說。 恢復全日制 不再「趕頭趕命」 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亦於上周三(7日)恢復全日制。校長温志揚笑言,這是很多家長期待已久的事情,他自己亦期望,學生在學校不再是「趕頭趕命」,可以有更多空間和同學相處,教師亦有多些機會接觸學生。 温志揚(受訪者提供) 為了今次「復常」,該校事前做了很多準備工夫,最花心思是安排午膳。「我們很幸運,午膳供應商願意配合,雖然礙於人手,暫時不能夠像以往般來到學校才分發飯餸、焯菜,口感或許會有些微分別,但不會影響食物安全,家長都體諒的。」温志揚又說,由於學生太長時間沒有在校午膳,小一至小三的同學甚至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因此校方除事前拍攝了一輯短片,講解食飯流程、注意事項外,更在全日制上課首3天,騰空午飯前的一節課作準備,「午膳時間只得35分鐘,我們擔心從未在校食飯的同學會比較『論盡』,所以首3天,特別把午飯前一堂轉作班主任課,讓老師有充足時間安排同學洗手、派飯盒、謝飯祈禱等」。 自攜小食——德田李兆強小食部暫未開放,同學有需要,可自攜小食回校。(朱安妮攝) 拍片講解食飯流程 有見首星期運作大致暢順,評估實際情况後,他認為今星期起可恢復正常,但初小班級則一直會駐「重兵」,直至聖誕假期後,「小一至小三的同學,在午膳期間,除了班主任在場,我們也加派兩名家長義工協助,同時安排了教職員在課室外巡視,準備隨時作出支援。我相信人手很充足了」! 飯後閱讀——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實施全日制後,不少學生都喜歡在飯後到圖書館看書。(朱安妮攝) 增體育課——德田李兆強半日制時,學生每星期只有1天體育課,現在則有2天。(朱安妮攝) 觀望態度: 春假後回歸「真」全日制 午飯後不上正規課堂 有學校趕做「先頭部隊」,但亦有學校抱觀望態度。「因為有太多未知數,專家也說,冬季流感高峰期或會和新冠肺炎形成雙重夾擊,這樣急於轉全日制,是否穩妥呢?」天主教領島學校(下稱領島)校長李安迪說。 李安迪(資料圖片) 但他強調,並非反對實施全日制,只是基於學生安全考量,以及希望讓所有持份者都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因此計劃在農曆新年假後才推行,亦會預留時間作「壓力測試」,「農曆新年假前3天,我們會試行全日制,看看是否有『甩漏』或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有數據做檢討,相信假期結束後,會運作得更暢順」。 釋放空間讓學生動手做 李安迪向來強調「以人為本」,因此領島即將回歸的,是「真」全日制。「午飯後,不會再上正規課堂了」!他說,屆時學生會有約1小時的功課導修,估計可完成八成功課,之後就參與學校安排的活動,讓小朋友享受全日制的真正樂趣,「星期一下午會有價值觀教育,主要是培訓同學的領導能力和軟技能;星期二、三、四下午有LBD(動手學)課程,同學會合作做project;星期五則是多元智能課,每年每級我們會安排4個活動給同學玩,例如是跳街舞、無伴奏合唱、彈小結他等,6年就玩到24個活動了」。 參與活動——領島在農曆年假後將回歸「真」全日制,下午不設正規課堂,學校會安排不同活動給學生參與。(受訪者提供) 問及李安迪,領島重新編排的全日制時間表,不單增長了小息時間,又縮減了每堂的課時,下午更不上學科,不擔心教學進度受影響嗎?他信心滿滿答道︰「其實經過這兩年,領島的老師,不論在教學方法、課程觀上,都有很大的轉變,大家都明白到,教學不在乎講得長、講得多,最重要是講出精要,兼且釋放空間讓學生動手做,這才是小朋友學得好的竅門。」他又透露,學校同時引入新的電子學習平台,能即時掌握學生在中、英、數3個主科的學習表現,讓教師可適時調整課堂內容,提升教學效能。 體驗式學習——領島着重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學得更精準。(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7期]

詳細內容

盡情玩樂:捍衛兒童遊戲權 革新屯門公園遊樂場 王見好退下前線 繼續玩不停

香港的遊樂場設施,向來被詬病千篇一律,了無新意。直至4年前,有社區參與的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落成,新奇的設施,不單叫人眼前一亮,所帶來的迴響,也促使政府承諾投放更多資源,陸續改造康文署轄下170個公共遊樂空間。 如果屯門公園是一場「遊樂場革命」,當年帶頭革命的,正是剛榮休的智樂兒童遊樂協會(下稱智樂)前總幹事王見好(Kathy)。過去26年,她為捍衛兒童遊戲權利,一直走在最前線,如今雖然身分有變,但她那團火,卻永不熄滅。(註︰受訪者因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近一兩年,大家或許會發現,很多新落成或重建的遊樂場,例如東啟德公園、康寧道公園(一期)、啟德大道公園等,都不再帶有傳統遊樂場的影子,摒棄了「罐頭式」的塑膠組件設施,取而代之,是很多創新的玩意。這一切,都要多得屯門公園,它成為「好玩」遊樂場的楷模。記者笑言全靠Kathy「成功爭取」,她卻不邀功:「其實當時我只有一個目標、方向,就是覺得香港需要有更優質的公共遊樂空間,使到不同能力的小朋友都覺得好玩。但那時我並無全盤計劃的,也不知道要怎樣行。」 自由組合——智樂自2020年起致力推動這類「二分一遊樂場」,由機構創建一半,其餘一半則交由小朋友利用各式各樣的物資,自行拼合或分拆,建設一個屬於他們的遊樂場。(資料圖片,智樂提供) 小時常帶3個弟弟四處玩 時光倒流至2015年,智樂牽頭舉辦了香港首個跟遊樂場有關的設計比賽,「智樂的同事、董事會,以至不少基金、各界伙伴都曾經問我『你這樣做是否一定行?』我老實回答他們說不知道。但我知道,若什麼都不做,就肯定不行!」比賽後,Kathy又嘗試游說康文署把得獎作品的概念用於即將要維修的屯門公園中,沒料到署方不單沒推卻,更伙拍建築署一起研究。「建築署後來找了智樂擔任遊樂環境顧問,於是我們又透過『小小遊樂場專員培育計劃』,邀請兒童一起參與,聆聽他們的意見。」就這樣,一個糅合公眾設計、滲入小朋友意念,有沙、有水、充滿不一樣設施的屯門公園,在2018年誕生了。 創意空間——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是全港首個提供玩沙兼玩水的公共遊樂空間。(資料圖片,智樂提供) 在智樂的網頁,有這樣懾人心弦的一句:「心繫兒童,孜孜不倦,勇往直前,迎接挑戰,不到黃河心不死。」Kathy也是憑着這份壯闊胸懷,帶領機構走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權利」,這是智樂的核心信念,Kathy更加經驗到,「有得玩」的小朋友,成長會很不一樣。她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公共屋邨長大的Kathy,媽媽早歿,家中長輩為口奔馳,身為大家姐的她,負責帶着3個弟弟四處玩。「我們經常和鄰家孩子結伴去玩,那時家境不太豐裕,很多時都是玩些不需要道具的集體遊戲,例如猜包剪揼、猜樓梯、一二三紅綠燈等。又或者去街市執紙皮,用來滑樓梯;下雨天,就跑到街上去踢水。」自幼浸淫在遊戲的歡愉中,塑造出Kathy開朗的性格,「我在中學時已經立志做社工,因為很想把快樂、積極的人生,和其他人分享」。 捍衛遊戲權——「PLAY Is the RIGHT of every child」,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前總幹事王見好(Kathy)半生也是為捍衛這句話而奮鬥。(楊柏賢攝) 「貪玩」媽媽身教 子女常帶來驚喜 當上媽媽後,Kathy自不然以「玩」去模造孩子的成長。「我加入智樂時,兒子剛1歲,舉凡機構搞的活動,他都有參加;我在工作時,遇到好玩的點子,又會帶回家,跟小朋友分享。」不過,當兩兄妹愈來愈「識玩」時,已經不需要媽媽把遊戲帶給他們,反而是他們把遊戲帶給媽媽。「每一天,他們都會設計一些遊戲待我回家玩。試過有次放工開門,孩子不准我入屋,原因是那裏已經變成『海』,他們要我沿着爬行墊,一格一格的踏入房。又試過8號颱風下回家,家門貼滿了颱風標誌,我需要『嘟』些機關才可進入。」 時光荏苒,一對子女雖已不再為媽媽設計遊戲,但遊戲的神奇力量,卻伴隨他們的人生。「我會形容兩兄妹都是積極、樂觀、有motivation(動力)的人,我相信,這個跟他們小時候,很願意主動找東西玩、想辦法玩,又慣用他們的創意去解決玩耍上的難題有關,遊戲強化了他們這些素質。」 薪火相傳——Kathy的一對子女,自幼在遊戲中成長。兩兄妹小時候曾經用繪本築塔,創意無限。(受訪者提供) 轉工不成 「骨子裏喜歡自己的工作」 正因為深信遊戲的威力,促使Kathy自1996年加入智樂後,便一直鎮守大本營,帶領機構由最初10多人發展至現在有70多名員工;由當初只得一個辦公室,增至目前有13個工作點。不過,Kathy自爆,其間也曾想過轉工跳槽,「那是入職首五六年的事,當時香港經濟環境不太好,有些基金不再給我們贊助,籌款亦很困難,加上我自覺表現平平,於是便嘗試找新工作」。可笑的是,在面試期間,對方直指看得出Kathy很留戀現在的機構,更反問她為何要轉工?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是的,原來我骨子裏很喜歡自己的工作,覺得很有意思和價值」。往後那20年,Kathy便再沒有想過辭職,只是專注目標,想辦法跨越每個挑戰。 社工出身——Kathy(左)30出頭便成為智樂總幹事,社工出身的她,自言是加入機構後才明白,真正的遊戲,是應該由孩子自發、自主及自決。圖為1997年,她陪同已故名譽會長安妮馬登夫人(中)接受香港公益金的捐款。(智樂提供) 價值受肯定 播下種子已萌芽 默默深耕這麼多年,問這位殿堂級遊戲專家,如何評價香港兒童遊戲文化的發展?「我覺得是進步中的。」她補充,由早年社會普遍認為遊戲一定要帶有目的、「自由玩」是浪費時間,到近年,喜見愈來愈多社工、教師,甚至家長,都不再懷疑遊戲的價值,大家只是想,可以怎樣創造更有利的條件,讓小朋友盡情去玩。誠然,智樂歷年播下的種子已經萌芽,Kathy也期盼終有一天,在這片土壤修成正果。 榮休派對——雖貴為機構掌舵人,但Kathy(前排右二)毫無架子,深受員工愛戴,臨別秋波,大伙兒替她舉行榮休派對,場面熱鬧。(智樂提供) 告別職場剛1個月,Kathy已展開環遊世界的大計,「會先去英國,之後去歐洲,然後再返內地」。她笑言聽足兒子的吩咐:「他跟我說『媽咪,你一定要繼續玩呀!』」但Kathy強調不會只顧自己玩樂,退而不休的她,會以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國際遊樂協會副會長的身分,繼續關注兒童的遊戲權利和需要,也呼籲各界攜手合作,「我們要努力把小朋友的playfulness(玩興)提出來啊」! 保持童心——Kathy退休後,隨即展開環遊世界之旅,她說要以「玩」來保持童心。(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6期]

詳細內容

升中策略:Banding勿盡信 面試表現可搶分 升中自行選校 第二志願不心儀不選

打從11月開始,不少中學都陸續舉辦開放日及升中講座,為來年升中的學生來個熱身,準備明年1月的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下稱自行階段)選校。官立及津貼中學不像小學般有「世襲」優勢,學生的成績、面試表現和選校策略均是獲得學校取錄的主要條件,只要在自行階段穩操勝券,便毋須為往後的統一派位大抽獎而煩惱。如何「一擊即中」,且看中小學校長的貼士。   上周公布的小一自行階段派位成功比率接近五成,是近15年來新高;今年參加中學派位的學生能否也與升小學生一樣,比往年有更大機會在自行階段便獲得心儀學校取錄?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校長陳淑儀表示,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階段獲派首三個志願學校的滿意率高或低並非一個家長選校指標:「這只代表家長在選校時保守還是進取,如果保守,當然會較容易被學校取錄,成功率也相對高。」她指某些校網今年是「學位多、學生少」,在自行階段家長或可選擇這些校網名氣較高的學校,畢竟除了成績,面試也佔了重要一環,「中學多考慮學生英文程度、口才、禮貌和品性,如學生在這幾方面都不錯,我會鼓勵他們試一試」。 選校策略——升中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明年1月展開,有校長指今年選校大家可進取一點,不過亦切忌過分「高攀」。(設計圖片,資料圖片) 「亂選或失去第一志願機會」 本年度(2021/2023)自行分配學位的申請日期為2023年1月3至17日,所有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中學均會在同一期間接受申請,學位數量最多佔中學的30%中一學額。12月初,參加應屆派位的小六學生家長將透過就讀小學收到「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表」,在上述日期內選擇兩間心儀中學,並不受地區限制;若獲得其中一間,甚至所選兩間學校取錄,學生便毋須參與4月開始的統一派位。 雖然自行階段可選兩間學校,分別為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不過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副校長陳婉馨提醒家長,切勿抱着「唔好嘥」的心態,把不太心儀的學校填在第二志願上。她表示,家長心目中若只有一間心儀中學,就只填一間,因為即使自行階段落空,若心儀中學與小學屬同一校網的話,統一派位時,子女仍有機會抽中;而且即使小學跟中學校網並不相同,子女日後仍有機會以後備生的身分獲取錄。 「當正取生選擇入讀直資學校,或者兩間自行學校都取錄了他,他便會放棄學位,後備生可繼而補上。但如果你在自行階段第二志願中選了一間不太心儀的學校,而這間學校取錄了你(你子女)的話,你便失去了入第一志願學校的機會。」因此,她建議家長在自行階段選校切忌「委屈」,不是心儀的,絕不要選。   此外,由於移民潮關係,參加自行階段的學生有可能減少,故陳婉馨建議家長選校時不妨看高一線,屬第二組別成績的band 2學生可選一些會同時收band 1及band 2生的中學,不過也不宜過於進取,切記「竹門對竹門」才是最重要。 部分中學過往兩年因疫情取消面試部分,但陳婉馨估計若疫情不再大幅反彈,大部分中學今年將有實體面試。她指學校大都喜歡勇於表達及能獨立思考的學生,其次是語言能力,學生可多跟外籍教師交談,反覆練習英語以增加自信。 她亦提議家長如有心儀的直資中學,也不妨報名申請,面試既可當作練習,萬一獲取錄,不但為學生增添自信,家長也能藉此了解子女的程度,選校時又可多一間學校考慮。她建議家長平日多與子女留意身邊事物,而環保、疫情等也是熱門的中學面試題目,大可一起分析,以訓練其思維方式,以及與人對話、討論的技巧。 三思後行——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副校長陳婉馨(右一)指,自行階段要選擇自己心儀的學校,不要選一間入了會感到後悔的中學。(學校提供) 留意資源投放 了解辦學理念 不少教師、教育專家都會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banding」(所屬成績派位組別)選校,但弔詭的是現時教育局並沒有為全港中學訂立任何組別排名,也不鼓勵中學公開其收取學生所屬的banding,那麼學生如何按自己的成績選擇適合自己的中學?另外,網上流傳不少中學排名、banding的說法,可是並沒有人知道可信程度有多高。循道中學校長黃珮儀就認為這些資料只能參考,「我見過有些排名把學校面積都計算在內,所以也不知道是如何計出來。其實,很多中學都沒有把學校的詳細資料一一公開,大家就以DSE成績來作定論,但要知道一個學生在中學經過6年都會有改變,所以看學校能否自我增值、讓學生有效率地學習更重要」。 黃珮儀認為坊間或網上許多banding排名都不能盡信,她舉例,2021/22學年以前,循道中學與循道學校結龍,按此機制自然會收取了一些 band 2 成績組別的學生,其後網上有些撰寫中學排名的機構便把循中的排名排得較後。她表示以多年觀察所得,無論是任何學校,同一banding的學生在學習上都會有差異,「即使面試時中學會知道學生的全港排名名次,但也不能從中了解到他們的語文能力,所以我們學校近年中一自行階段收生準則中,也把教育局提供的次第名單佔分比重由 50%降至 40%,其他因素如面試表現及非學術表現如操行、活動、獎項等也佔了一定的考慮條件」。 重視英語——循道中學校長黃珮儀(上排右二)指學校希望收一些發展全面、有一定英文水平的學生,所以兩次自行階段面試均以英文為主。(學校提供) 她認為,家長一定要明白選校最重要是讓子女在學校找到合適位置,「如果找到一間子女可站於中上游位置的便最好,他既有比他叻的同學做學習對象,也有幫助別人的機會」。 至於如何了解一間中學是否適合自己孩子?黃珮儀稱一般學校網站都可找到部分資訊內容,如設施、課程編排、可選修科目等,但她提醒家長,最要留意的還是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不止是校長說的話,而是涉及到學校如何投放資源,以及學校是否上下一心、一同實踐,如學校說顧及學生全人發展,你便要看看它在全人發展領域是否已見成就」。 成績非唯一 操行獎項也看重 除了官津中學,近年不少家長都喜愛替子女報讀直資中學,據教育局資料顯示,2021/2023年度非參加派位的直資中學約有42間,而每間學校的中一入學申請及面試日期不同,有些在11月截止申請,有些甚至在今年12月便開始面試,而這段時間大部分小六學生仍未獲取第二次呈分試的成績表,直資中學又是以什麼條件去取錄學生呢?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總校長陳偉佳以其校為例,申請入學日期由11中旬至12月底,如學生在12月報名申請,理應有一定的成績報告予學校參考,即使報名時未獲發最新成績表,仍可在稍後時間如面試時補交,現階段是「有幾多交幾多」。其次,他指學校並非只着眼看學生的成績,而是希望揀選到適合自己學校的學生。如該校網頁已列明,收生標準是學生檔案(學術表現、操行、課外活動及獎項)和面試表現各佔50%。 他又勉勵即將升中的學生不要小看自己,雖然受歡迎的學校競爭激烈,但若相信自己能力的話,不妨嘗試報考心儀中學,特別是近年各種因素影響下,派位成績均不難達到學生期望。   2023年升中重要日子 ■1月3至17日 申請自行分配學位 ■2至3月 部分中學為自行分配學位申請人安排面試 ■3月31日 中學發通知予自行分配學位正取生 ■4月中旬至5月初 統一派位選校申請;已獲非參加統一派位直資中學取錄的學生,須決定接受或放棄直資中學學位,如選擇放棄,須向有關直資中學取回已簽署的「家長承諾書」及「小六學生資料表」正本(個別學校將訂立須家長確實回覆的日期) ■7月11日 公布自行分配學位(備取生)及統一派位結果 ■7月13及14日 辦理中一註冊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5期]

詳細內容

採訪手記:巧遇陳湛文

很多時候約藝人做訪問,都是一件「放長線釣大魚」的事,如父親節時刊出新手爸爸岑珈其的專訪,其實是鋪排了足足4個月的工作。 今次與另一名新手爸爸陳湛文(Peter)做訪問,是5月時開始籌備的事,其間我還親自與Peter聯絡過,知道他工作非常忙碌,除了演出舞台劇和電影,也經常出席謝票活動,訪問需要再作安排。 暖男爸爸 健談又直率 10月的某一天,當我趁假期到郊外走走時,竟然給我碰到Peter一家三口外出遊玩,並巧合地與他一同在一間露天茶座吃東西。最初我是認不到他的,直至茶座老闆跟他寒暄說:「我有看你的電影啊!」那時我才知道那個一邊吃東西,一邊為女兒和太太找消毒搓手液及噴防蚊水的暖男爸爸就是他,於是厚着臉皮跟他打招呼,也促使訪問安排更加順利。 從熒幕上看見Peter,總覺得他是個說話不多的人,初時害怕訪問是問一句答一句那種,但原來他真人健談又直率。訪問前上網搜尋他的資料,才驚覺我碰見他當天正是其生日,告訴他這件事後,他竟沒有太大的反應,反而立即打開手機在查看些什麼,我和他經理人都笑言他是否在查看自己哪一天生日呢! 有一種獨特光芒 《飯氣攻心》中Peter飾演黃子華的弟弟,整個訪問完成後,真也覺得他有一點黃子華初出道時的影子,如熒幕前後的對比、猜不到他心中或者下一步想做什麼等,告訴他這個感覺,他卻謙虛說:「我邊有佢咁有內涵!」舞台上的Peter其實有一種獨特光芒,假以時日,或者也能成為另一個男神爸爸!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4期]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飯戲攻心》《IT狗》演活小人物 陳湛文戲外完美演繹湊女公

曾憑電影《三夫》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提名的陳湛文(Peter),今年以極高曝光率成功入屋,由年初的電視劇《IT狗》到上月剛播放的《野人老師》,以至進佔近期香港電影票房第一位的《飯戲攻心》都看見他的演出。銀幕上Peter常演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現實中他是個盡責的父親和丈夫,努力工作之餘,不忘親手照顧女兒、與太太分擔家務,是個你我在生活中都會遇上的暖男爸爸。 稱職父親——Peter多部作品均是在今年上映,他說這是演員的運,運氣高或低不由他選,最重要無悔於自己每一個選擇;就像他從前不想要孩子,但到女兒出生後便改變了想法,即使在時間和金錢上撐得如何辛苦,也要做一個稱職的父親,無怨無悔。(鍾林枝攝) 享受湊女樂 模仿女兒跳舞 陳湛文(Peter)是電影電視界的新面孔,同時也是個新手爸爸。2019年,他與曾擔任電視台主播的宋雯結婚,去年9月太太誕下女兒Nina。論外形,Peter並非小生型演員,但具備親和力,就像《IT狗》中的IT人、《飯戲攻心》中只愛打機的細佬,甚至是《三夫》中的地盤工人,你我身邊總有一個像Peter一樣的活生生人物。現實生活中,他亦跟平凡人一樣低調,平日工作回家湊女,洗澡、換片、餵食樣樣掂;他不像其他藝人般經常公開與孩子的生活片段,甚少公開女兒Nina的照片。「我想留一些空間給她,要知道現在一把照片上傳,便會永久留在互聯網,所以每一步都要很小心,我想待她有獨立思維後才再決定是否要這樣做。」 雖然Peter不太希望女兒的樣子經常曝光,但他卻十分樂意與大家分享湊女的苦與樂,甚至拍照時都會鬼馬地模仿女兒在家跳舞的樣子,逗得現場人士哈哈大笑。他坦言自己最初因經濟壓力並不打算生孩子,「太太很想要小朋友,但我就好驚,因為連自己生活也未必做到開支與收入平衡,如果有了BB不知能否應付」。Peter接拍電影、電視劇前,主要以舞台劇演出為主,加上演員這行很被動,他的確承受着不少經濟壓力。婚後他感到劇場界未必能穩定地支持他的生活,於是轉到主題公園工作,協助演藝人員演出,「提演員出場、幫他們執漏,誰想休息喝水,誰的衣服破了,都要處理」。他不介意從事這些所謂「下欄」的工作,因為在他眼中,好歹也是一份穩定收入,但他也從未說過要放棄演藝事業,「我只是放低,沒有放棄,隨時可再出來演戲」。 《IT狗》——今年初播映的電視劇《IT狗》,陳湛文演出男Billy一角,戲仿《英雄本色》一幕成為觀眾討論焦點。(ViuTv截圖) 《飯戲攻心》——《飯戲攻心》本是賀歲片,但因疫情改成中秋上映,令很多陳湛文(左一)有份參演的電影都一次過推出。(電影劇照) 冲涼換片熟手 與太太分工 去年女兒Nina出生,Peter又陸續接拍不同的電影、電視劇,自己喜歡的工作終於漸見起色,經濟一關算是暫時穩定了。「原來BB出生後,一切又沒有想像中困難。」他說,太太坐月時聘請了外傭及陪月,開支非常大,幸好也捱過了最初幾個月。「尿片、奶粉、水電及太太的補養品都是非常大的支出,但過了兩個月其實又不用買那麼多了,所以沒有那麼擔心。」不過到Nina 6個月大時,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外傭姐姐忽然辭職,疫情期間又難以找到新外傭,一切家務和照顧女兒的工作又回到他和太太身上。「BB洗澡一定由我負責,因為這是一件很需要力氣的工作!換片我也熟手,但有時一外出工作便是十幾個小時,回到家,有時候她們都已經睡了,我只能做些洗碗等家務,所以一直都很感激太太在這段期間的辛勞,我知道她很累,所以都想盡量幫手。」為感謝太太照顧女兒,Peter安排了一個一家三口日本之旅,到時兩口子都可以放鬆一下了。 樂也融融——Peter一家三口住新界村屋,平日有空時會到空曠的地方走走。(受訪者提供) B女擅社交 不擔心面試 Nina是疫情下出生的BB,作為父母當然特別緊張,Peter稱,撇除經濟壓力,如果沒有疫情,他相信兩小口會感到輕鬆得多。「她(女兒)不肯戴口罩,給她戴上時一定會拉下來,我們便想到辦法,先給她吃奶嘴,再於外面戴口罩,雖然她最初都有些不願意,後來便習慣了。」說到陪產,Peter說過程十分驚險,「因為我要有72小時內的陰性檢測報告才能陪產,但當時我在女兒出生前兩三天做,如果女兒遲15分鐘出生便超過72小時,我不便能入產房了」!所以,Peter一直都說女兒很愛惜他們,很少為父母帶來煩惱。「相對其他BB,她很少扭計,只是生活上的需要如肚餓才哭,有次她在學走路時撞到頭,哭了10秒便停。」 Peter有點自豪地說,女兒是社交能手,見到陌生人也不會哭,更會對着對方笑,所以絕不擔心幼稚園面試。「我也沒有想過帶她上playgroup,社交方面她完全不是問題啦!」 說到選校,Peter表示太太都交由他負責,對於香港學制仍不甚了解的他,一聽到這個課題便表示有點頭痛。「我自己是local school出身,相比念藝術學校的太太會更清楚如何為女兒揀學校,但仍然有點一知半解。如果可以揀,我會選擇happy school,所以也在努力研究之中。」他笑言自己擔當系統和架構上的策劃工作,即包括女兒升學等問題;太太則負責膳食和衛生方面的工作,二人分工合作,為這個家各司其職,他說即使辛苦一點也值得。 互相補位——陳湛文說平日他主要負責家務,太太負責膳食,二人互相補足幫忙。(受訪者提供) 《三夫》一博有收穫 撐女兒Go for it! Peter愛演戲,但這並非他小時候想做的理想職業,中學畢業後他跑了去讀保險,在事業上並沒有找到方向。「以前讀什麼便做什麼,我讀燕梳(保險)當然是做燕梳,之後入演藝都是不斷摸索之中。」《三夫》是他的「成名作」,不過那次大膽地豁出去,雖然並沒有為他當刻帶來巨大的事業成就,但記者反而認為他這個經歷,散落成一顆又一顆的種子,留在今天發芽和逐一收成。「這條路是辛苦的,但也是一個經歷,最重要是做選擇時衡量得失輕重,他日回頭再看時,也對自己今天的選擇無悔。」Peter說當時自己決定接拍《三夫》「係博嘅」,但若女兒將來對做一件事擁有這份熱誠和激情,他也會對她說,Go for it!「如果當時(拍《三夫》時)也有人對我說這一句話,我會開心很多,所以我一定會這樣鼓勵我的女兒。」 手舞足蹈——陳湛文說女兒一聽到音樂便會手指指地跳舞,即使聽到電視新聞報道的開場音樂也會這樣跳。(鍾林枝攝)   延伸閱讀 採訪手記:巧遇陳湛文   文︰顏燕雯 服裝提供:CLUB MONACO、New Balance Hong Kong、eye's Bud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4期]

詳細內容

學校巡禮: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 開荒邨校 課室內外滲透正向文化

受適齡學童減少、跨境生人數下跌及移民潮三重夾擊,香港再掀縮班潮。然而,當學界瀰漫着一片殺校恐慌之際,卻有資助小學逆市創校,其中包括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下稱皇后山學校)。受惠於毗鄰新屋邨落成,去年開辦的皇后山學校,在短短一年間由僅得5個學生增至今學年有逾600名學童,甚至因學位供不應求而要公告暫不接受插班生申請!背負着數百個家庭的期望,學校又計劃如何帶領學生衝上雲霄呢?   「我不搞gimmick(噱頭)的」,皇后山學校校長勞耀基劈頭第一句便說。沒有吸睛的旗幟,沒有響噹噹的口號,他只提出要建立一間穩陣的學校,基石則是教師和家長。「如果有優秀的教師團隊,有高質素的家長,家校合作又做得好,哪有教不好的學生呢?沒有的。」 勞耀基(黃志東攝) 執教鞭30載 從開荒教師到校長 假如「勞耀基」3個字是一個品牌,這個品牌代表着的,是「正向教育」。他縱橫教育界30多年,上任皇后山學校校長之前,在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下稱林拔中學校)工作20年,由開荒教師晉升至校長,掌舵學校那8年,他全力推動正向文化,使林拔中學校贏盡口碑,成為區內熱門學校之一。離開安舒區,來到新環境,他初心不變。 「我希望在基督教教育和正向教育的基礎下,培養皇后山學校學生成為『愛生命』、『好學習』、『護環境』和『澤社區』的良好公民。」勞耀基進一步闡釋這4大提綱,「『愛生命』是常存感恩的心,愛惜生命,尊重自己和別人,建立正向人生;『好學習』指有堅毅的精神,樂於追求學問,達至卓越;『澤社區』是以服務人群為己任,恩澤社區;『護環境』是培養有負責任的態度,愛護地球,珍惜資源」。 如何落地實踐?勞耀基形容,他追求的,是一種氛圍,而非一個教案。「當然,我們也有『正向課』,納入在成長課之內。課堂會教導學生如何管理情緒,怎樣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個人成長的挑戰。」惟要在校園形成一股正向文化,就不能只靠幾個單元課程,而是需要把當中的精髓,「無孔不入」地滲透在所有正規課堂裏,包括中、英、數、常等學科。 繪本教學——初小的中文科,部分課題會採用繪本教學,當中大量圖像既可擴闊學生的想像空間,亦因為文字不多,可照顧學習能力稍遜的學童。(黃志東攝) 情緒表——每天在正式上課和放學前,都有班級經營時段,班主任會邀請全班同學在「情緒表」上,表達自己當天的心情,從小提升孩子對自身情緒的敏銳度。(黃志東攝) 注重教師培訓 建立正向團隊 談起「滲透」,勞耀基嘻哈大笑:「『擒賊先擒王』呀!」之後他回復正經地說:「我們很着重教師培訓,每個新入職的同事,都需要接受為期3天、取材自澳洲Geelong Grammar School正向課程的裝備。」不過,Learn It(學習)只是第一步,教師們還要Live It(活出),「他們要應用到自己的生命裏面,應用到家庭、婚姻及同事之間,要Live It,才能Teach It(教導)。假如教師自己都沒有正向價值觀,勉強去教學生,結果亦只會有形無神」。 反過來說,當教師懂得尊重、欣賞和信任學生,奉行「優勢為本」的取向(strength-based approach),即聚焦發掘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勞耀基相信,孩子自幼在這種氛圍下長大,他日也必能夠成為一個愛生命的人。 教員室——有別於傳統教員室,皇后山學校的教員室非常開揚,並刻意營造很多共用空間,藉此增進教師之間的溝通,建立一支正向的教育團隊。(黃志東攝) 營造互重互信環境 師生彼此關顧 「愛學習」是家長和學校對小朋友的共同期望,但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呢?課室語言、教學活動、課業設計等,都是關鍵因素。勞耀基透露:「我們參考美國responsive classroom策略,這是一個班級經營的管理方法,當中很強調課室語言(teacher language),因為老師一句說話,可以建立學生,也可以摧毁學生。」另外,每周兩天在上課前舉行晨會(morning meeting),在一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環境下,班主任和同學一起分享,彼此關顧,都有助學生對自己的社群產生歸屬感,增加學習的投入度。 多元智能課——逢周五有多元智能課,這天安排同學分組玩桌遊、棋類遊戲等,從中訓練社交技巧。(黃志東攝) 科本規劃,則以「多元化、多參與、多表達、高展示」作目標,他續稱:「學習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但若教師在分組活動、提問技巧,以至備課形式、課業設計等各方面,都能刻意照顧能力稍弱的學生,例如採用『以強帶弱』的分組方法,偶爾提問一些較淺的問題,設計分層工作紙等,這樣可使到班裏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和表達,學習氣氛自然好。」 鼓勵學生「澤社區」 節能校園「護環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指出,幫助別人,能使自己獲得真正和持久的快樂。作為救世軍屬下學校一員,皇后山學校十分鼓勵學生「澤社區」,勞耀基已有滿腹大計,打算在未來日子逐一展開。「低年級學生,我們會主力傳授生活技能,例如摺衫、掃地、洗碗等,希望同學服務自己的家庭;升上二、三年級,就開始讓他們服務學校,除擔任風紀,還有班長、室長、圖書館管理員、資訊科技管理員等不同崗位;四年級以上,同學除了參與學校服務,還要加上社會服務;當升上六年級,我更期望帶同學衝出香港,參與境外的義務工作。」 至於環境教育,則由常識科統籌,同時校舍亦引入不少節約能源的措施,包括安裝太陽能光伏板,採用雨水集蓄系統來灌溉園景等,以實際行動,感染學生「護環境」。 同行廣場——為幫助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更緊密的人際關係,校方特別設計了這個中間通空、綠草如茵的「同行廣場」,大家可以在這裏散步、乘涼,分享心事。(黃志東攝) 正如勞耀基訪問開初所說,學校的基石,除了教師,還有家長。因此不單教師需要接受「正向教育」的裝備,家長同樣需要。「為何父母與子女有這麼多爭拗?為什麼小朋友會無心向學?覺得讀書很挫敗?很多時都是因為家長只着眼於孩子的學業成績、分數高低。」勞耀基期望通過主題講座、小組活動、茶敘及工作坊等,提升家長的管教技巧。「當家長曉得怎樣把目光放在子女的強項而非他們的弱項時,孩子便不會因為自己有些地方力有不逮而膽怯,因為他知道自己也有優點和長處,『我是有用的』!」他又謂,在基礎教育幫學生提升心理質素,有助他們升上中學後,有更大的力量去擁抱困難和挑戰。 ■後記 勞耀基:正向教育曾拯救自己 勞耀基承認自己很「迷」正向教育,因為這種教養思維,拯救了當年性格內向、思想負面的他。小時候的勞耀基,學業成績平平,「數學很差,默書又經常不及格」,縱然擁有藝術天分,但他的強項永遠被「成績差」這個標籤所掩蓋。 直至中二那年,班主任竟然欽點這個平凡小子做班長。有一次,他英文科測驗「如常」不及格,老師沒有責罵,只是循循善誘鼓勵他:「勞耀基同學,你是班長,英文科不能不及格的。」經歷人生第一次被別人賦予期望,勞耀基內心激盪,從此發憤圖強,努力讀書,「原來當一個人被發現、被尊重,是很開心的,很多東西自然會改變,這是很magic(神奇)的」。勞耀基預科畢業後,希望如當年的班主任般,以生命影響生命,於是報讀當年的師範學院,從此踏上春風化雨之途。 ■INFO (黃志東攝) 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基督教 辦學團體:救世軍 創校年份:2021 校訓:誠信愛勤 地址:粉嶺龍峻路2號 電話:3151 0323 網址:www.saccfqhs.edu.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3期]

詳細內容

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辦得「不特殊」 校長譚蘊華施魔法 撫慰受創心靈

假如校長的光環,是來自學校的收生人數、banding和獎項的話,在特殊學校當校長的譚蘊華,注定與光環無緣。不過,她掌舵的學校,卻被形容為「神奇」學校,小小的校舍如有魔力一樣,治好一個個心靈受創的學童,使他們重拾上學的熱忱。「其實我什麼也沒有做,只是給他們一個學生應該要有的學習機會和關顧。」「待我如常」是一眾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的心聲,但社會上又有多少人聽得見呢?   在特殊教育界打滾20多年的譚蘊華,去年9月來到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做創校校長。學校暫時只得7班共81個學生,錄取的,都是輕度或中度智障學童,是名副其實的弱勢學校,但她在這裏得到的欣慰,卻不是每個校長都經歷得到。 獲「中國最美教師」獎——在2017年,譚蘊華(中)被提名參加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尋找最美教師》節目,並成為香港首名「中國最美教師」得獎者。(受訪者提供) 「看不見」的殘疾 受白眼傷害 譚蘊華分享了其中一個學生的故事。「有一個輕度智障的初中女生,以往在主流學校長時間被欺凌,壓力爆煲至扯自己的頭髮,又不願洗頭洗澡,也不肯上學。但她轉來包玉星學校,就再沒有逃學了。」 去年11月某天,氣溫驟降,學校未趕得及為學生準備好冬季校服,這個女生的媽媽擔心女兒着涼,硬要她披着舊校的毛衣外套上學,女生不肯,結果兩母女在校門前糾纏,鬧得很不愉快。「媽媽怪女兒固執,女兒指這件不是校服,拒絕穿上。」譚蘊華卻像懂得讀心術,看穿少女心事,「我告訴媽媽,她的女兒已經對包玉星學校產生了歸屬感,喜歡這間學校」。作為校長,學生愛上這個大家庭,她固然開心,但同時亦慨嘆,小妹妹顯然被舊校傷得太深,以致不願意再跟那間學校沾上半點關係。 女生夢魘般的經歷,絕非個別事件,不少智障兒童也遭遇過。有一個男童,最初來到包玉星學校念初中時,常用「拳頭」解決問題,又念念有詞說:「我要製造炸彈炸人。」譚蘊華其後從家長口中驚悉,原來男孩自小在補習社受虐。「爸爸是知道的,但奈何他與妻子都要上班,需要有人照顧兒子,所以明知小朋友被人欺負,也選擇啞忍。結果,這個男生被人打足6年,當他長大了,便用以暴易暴的方式去保護自己。」 助學生重建信心最大挑戰 「看不見」的殘疾,往往令這班孩子受白眼。「大家看見肢體傷殘、坐輪椅的同學,會帶一份憐惜,但我這裏的學生,全部行得走得,很多更是『靚仔』、『靚女』,所以旁人不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些特別的行為、情緒,便容易說出有意無意的傷害說話。」在她眼中,在智障兒童學校工作的最大挑戰,不是如何教學,而是怎樣「療傷」,「若說傳授知識,不會教不到的,總有方法教他們;但要重建他們對人、對自己的信心呢,就要花很多工夫,需要很多心理輔導,是困難的」。 助建信心——對譚蘊華(中)來說,在智障兒童學校工作最大的挑戰,不在於教學,而是為一顆顆受創的心靈「療傷」,幫助孩子重建對人、對自己的信心。(黃志東攝) 特殊學童心聲——待我如常 「融合」二字,從來都是易說難做。「真正的『融合』,不單單在教育的層面,不是說,政府投放資源到主流學校,就『融合』了。重要的,是整個氛圍,包括教師的專業發展、家長和社會人士的心態。」譚蘊華強調,特殊學校的角色,並非要為孩子築起保護網,而是教導他們融入社群,裝備有能力的學生他日投身職場。 多元訓練——校內設有職業治療組,治療師會為有需要學童提供多元化的訓練,幫助他們獨立生活,從而減少照顧者的壓力。(黃志東攝) 她續指,被評為「有限智能」和輕度智障的學生,在特殊學校完成中六課程後,智齡能力約相當於主流學校的中三學生,他們的邏輯推理、文字運用也不差,其實有條件外出工作。譚蘊華聽過不少「我的志願」,有男生想做售貨員,亦有女生想當化妝師,但回歸現實,職場又能否接納他們呢?「現在市場給他們的工種,多是清潔、抹車,甚至是去庇護工場,但這些都不是畢業生想做。」 「待我如常」是這班弱勢學童的無聲吶喊,譚蘊華盼望這個不是烏托邦的夢,她也努力化成行動,回應訴求。「我期望包玉星學校可以把『特殊教育』辦得『不特殊』,所以我們不用另類眼光看待這班小朋友,當他們普通學生而已。」因此,在這裏讀書的學生,每朝早一律像其他學校學生般,要集隊、做早操、晨讀,除了有中、英、數、常、音、體、藝的課堂,每個月還要配合主題學習日的活動,跟同儕溝通、協作,從中學習解難。 度身教材——特殊學校跟主流學校採用同一課程架構,但校方會因應學童不同的學習需要和能力,編寫課程教材。(黃志東攝) 「大膽」構思 培養紀律耐性 譚蘊華在特殊教育界雖然經驗老到,但說到當校長,還是新丁一名,當初團隊聽到她提出不少「大膽」構思,也抱猶豫態度,「老師跟我說︰『校長,這些孩子沒耐性,很難站得久,特殊學校一般都是安排學生直接上課室,不用集隊啊!』」但譚蘊華再三堅持,正因她認為,這是莘莘學子都應該經歷的校園生活。「回到學校先集隊、做早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不會因為他們是特殊學生,就不用守紀律,耐性也是要從小建立,學校不教,他們將來就更加不懂得守規矩。」 專業培訓——譚蘊華過去經常穿梭香港和內地,為在職的特殊教育教師提供專業培訓。(受訪者提供) 結果,她的堅持,帶來了學生的改變。「有一個性格『固執』的自閉症學生,一直不肯跟老師上台做早操,大家唯有再三邀請、重複提示。拉鋸了一個月,或許他對這個場面熟習了,這次老師再邀請他時,他竟然肯走上台,和大家一起做早操。當音樂完結時,我見到老師一擁而上攬着他的場面,既開心,又感動。」這就是家長口中所說的「神奇」學校,魔法棒一揮,學生就脫胎換骨。 除了初出茅廬首4年在國際學校任教,譚蘊華半生的教學生涯都在特殊學校中度過。「我以往做培訓工作時,也常跟同事說,假如你在特殊學校做到一年,還未打算辭職的話,我相信你會愛上特殊教育,離不開了。」她之所以像被磁石般吸引着,是因為在這個界別,找到教育意義,「我不是說主流學校沒有(意義),而是當你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能夠把自己調校到明白特殊學生,找到方法幫他們成長,那種滿足感是特別大」。她已暗暗許下承諾︰「我會一直做到退休。」 奮鬥動力——譚蘊華很珍惜學生給她的書信、小手作,這些師生情,也成為她在特殊教育界奮鬥下去的動力。(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家長適當支援 發掘天賦 SEN童升band 1中學 為夢想啟航

早前熱播的ViuTV劇集《野人老師》,其中一集講述鄭丹瑞飾演的校長,在危急關頭挺身保護受驚失控的自閉症學生聰聰,不單催淚,也再次引起社會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的關注。其實撇除他們「特殊」的一面,SEN學生也有個人天賦,有適當的支援和關顧,一樣可活出彩虹!像患有對立性反抗症(ODD)的Zenobia和有亞氏保加症的Allen,他們皆勤奮好學,今年雙雙升讀心儀的band 1中學,齊齊為夢想啟航。   ODD陽光女孩 享受密集訓練 假如全港只有約三分之一學童可入讀band 1中學,12歲的Zenobia正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疫情期間,大部分家長都抱怨小朋友的成績下跌,但Zenobia卻有超大進步。以往她的成績一直徘徊在全級60至70名的水平,但小五第一次呈分試,她竟躍升至全級29名,到小六第二次呈分試,又再升1名,考全級第28,我覺得她很叻、很犀利!」媽媽Phoebe如此感動,是因為她深知這個女兒所走的路,一直比別的孩子艱難。 包拗頸被誤會有「公主病」 眼前的Zenobia,經常滿臉笑容,活脫脫是一個陽光女孩,但其實她同時患有精神和行為障礙,曾叫Phoebe一籌莫展。「最初我都不知道她有什麼問題,只是覺得她不合群。讀幼稚園時,別的同學很開心一起玩、做手工,她就永遠『嬲爆爆』,又或者常跟老師說『我覺得沒有什麼想玩』。當時大家都不以為意,以為她只是發小姐脾氣,有『公主病』而已。」 豈料Zenobia升上小學後,「包拗頸」的情况變得愈來愈嚴重。「每逢派回來的功課、作業需要改正,她就寧願被罰,死都不肯去改;同學上音樂堂一起唱歌,她硬是不開口,還大膽頂撞老師『我為什麼要唱呀?我都不喜歡唱歌!』結果氣得老師把她趕出課室。」投訴纍纍下,校方提議Phoebe帶Zenobia去做評估,結果她在小一時,被診斷出患有對立性反抗症(ODD),同時亦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 一直為Zenobia提供支援的心靈雞湯慈善基金會,其駐機構醫生兼「家庭自強」計劃項目負責人楊育雯(Inis)指出,ODD是兒童期常見的精神問題,發病率約佔兒童人口的5%,當中較多患者同時有ADHD。ODD的特徵包括易鬧情緒、常動怒、不願服從指示、愛故意觸怒別人、記仇、會作出過火的報復行為等。若不及早介入治療,步入青少年期有可能演變成暴力傾向。 楊育雯(受訪者提供) 面對這個陌生的病症,Phoebe猶如摸着石頭過河,不斷摸索如何跟女兒相處,由最初「硬碰硬」到後來轉為朋友式同行,加上藥物的幫助、學校教師的愛心關顧和機構持續提供訓練,這兩年,Zenobia的病情總算穩定下來。 「我們給Zenobia的訓練是多的,包括藝術治療、情緒管理、社交培訓、提升專注力等,亦有不同活動給她『放電』。自從她做訓練後,自信心增加了,社交能力也有進步,和妹妹的關係亦有改善。」Inis說。 多管齊下——在藥物和各種訓練治療的幫助下,加上家人和教師的支持,Zenobia近年的病情已穩定下來。(朱安妮攝) 堅毅有主見 盼投身金融業 誠然,這個小女孩有很多不足,但同時亦有個人之處,「堅毅」、「有主見」是媽媽最欣賞她的地方。以讀書為例,Phoebe表示,女兒有很清晰的目標,知道自己的強弱項,還多次央求給她補習。「她的補習是一個接一個的,可以由下午2時補至晚上7、8時,我也戥她辛苦,但Zenobia卻說很喜歡這種感覺,沒呻過半句。」 猶幸Zenobia的辛勤付出得到回報,她獲派區內一間一線英文中學,叫小妮子喜出望外,「其實當初我也得六成把握,所以成功考到,十分開心」。Zenobia還透露,現於班中負責聯誼工作,她用了即時通訊軟件開設班群,而這個崗位,令向來「我行我素」的她,擴闊了社交圈子。被問及將來的夢想,她說希望投身金融行業,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她立志努力讀書。 媽媽學會包容——面對「包拗頸」、愛「駁嘴」的女兒,Phoebe(右)由最初不接受到現在學會包容,其間不斷摸索以不同方式跟這個與別不同的小女孩相處。(朱安妮攝) 亞氏保加症男孩 自律學習溫書 13歲的Allen,天資聰穎,從小大到,學業成績也名列前茅,家人從沒想過,他是SEN兒童。「他一年級時,全班考第一、全級考第三,所以在二年級時,我們給他轉校插班,讀一間更心儀的學校。但不知他是否在新環境不適應,經常被教師投訴在課堂上聊天,更建議我們帶他去做評估,但當時測不出什麼來。」爸爸David憶述。 不懂看人「眉頭眼額」 但隨着Allen成長,他的徵狀陸續浮現。經常接觸Allen的Inis形容,這個男孩不懂得表達情緒,社交能力薄弱。「一般人開心時會笑,不開心時會喊或大叫,但Allen卻經常處於麻木的狀態,小學時,他的同班同學都曾經跟老師說過,覺得Allen很奇怪,好像不懂得給反應,所以同學都不太喜歡跟他玩。」 及至小六,在學校社工再次提議下,David第二次帶Allen接受評估,今次報告指他有亞氏保加症。Inis解釋,亞氏保加症被形容為「高功能自閉症」,患者語言和智力都正常,甚至擁有高智商,但有社交發展與人際關係障礙,不懂得看別人「眉頭眼額」。 父愛不減——在David(右)眼中,Allen跟正常小孩沒有分別,是SEN與否,都無損他對兒子的愛。(蘇智鑫攝) 爸爸:從沒欠交功課 儘管對結果感到意外,但David消化消息後,對兒子的態度始終如一,「我當他是正常小朋友,不會標籤他,但也有配合專家意見,安排他做訓練」。事實上,撇除他的「與別不同」,作為學生,Allen一直克盡己責,從來不用家長操心,David說:「由小一至小六,他都是自己學習、自己溫書,沒有欠交過功課。這幾年,成績都能保持在全班5、6名。」因此,他獲屢出狀元的band 1英文中學取錄,絕非僥倖,而是靠自身實力。 百分百好學生——患有亞氏保加症的Allen,雖然有社交發展與人際關係障礙,卻是百分百的好學生,勤奮自律,從不用師長操心。(蘇智鑫攝) 記者請Allen分享讀書心得,他思索了一會說︰「可以把要記、要背的東西結合生活,或者用圖像,這樣記憶會深刻一些,對學習會有幫助。」談及「我的志願」,他則謂將來想做電子遊戲設計師,「因為我喜歡電腦科、喜歡編程」。祝願小伙子能排除萬難,振翅高飛! 鍾情電腦——從小到大,Allen都很喜歡電腦科,尤其愛編程,他的夢想職業,是當電子遊戲設計師。(蘇智鑫攝) 「心靈雞湯」擬設獎學金 心靈雞湯慈善基金會(下稱基金會)成立於2013年,經過多年發展,近年聚焦幫助低收入的單親家庭,當中不少育有SEN兒童,Inis說︰「希望喚醒公眾對這些孩子的關注,也不要戴有色眼鏡看他們。」她透露,今年服務對象中,有9個SEN學童升中,全部獲派第一志願,成績令人鼓舞。基金會為鼓勵更多SEN學童持續進步,計劃設立獎學金,呼籲善長支持。詳情可瀏覽基金會網頁︰www.chickensoupfoundation.org。 免費支援——心靈雞湯慈善基金會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免費訓練和支援。(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1期]

詳細內容

矯視隱形眼鏡:疫情影響 學童近視大爆發 矯視con分軟硬 日戴、夜戴點揀好?

根據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新冠疫情期間,本港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幅度由每年平均41度倍增至80度,要搶救孩子視力,實在刻不容緩。隨着科技進步,現在有不少近視管理方案,包括新近發展、具備控制近視功能的日拋隱形眼鏡。究竟這種隱形眼鏡的控制近視原理是什麼?又是否所有小朋友都適合佩戴呢?   9歲的Melise,3年前加入「四眼」一族行列,當時她只有100多度近視,未算很深,Melise媽媽表示︰「我從來沒想過,Melise小學一年級便會有近視,或許是因為她經常用神去繪畫、剪片。」但正如中大醫學院的研究,Melise和不少本港學童一樣,因疫情來襲,生活和學習模式改變,導致「近視爆發式增長」(myopia boom)! 發病率急增——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新冠疫情期間本港學童出現「近視爆發式增長」,發病率為疫情前2.5倍,家長必須採取適當措施去管理兒童近視問題。(設計圖片,資料圖片) OK鏡要每天清潔護理 Melise媽媽形容,這兩年,女兒近視加深的速度比想像中快,「雙眼分別有100多度和200度的升幅,如果不想辦法去控制的話,我擔心她很快會變『大近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超過500度以上的近視便屬於高度近視,會增加患上黃斑病變、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的風險。 網課影響視力——近年學習模式改變,學童經常在家上網課,長期對着電子熒幕,導致近視惡化。(Shelyna Long@iStockkphoto) 最初,她讓女兒佩戴近視控制鏡片,奈何效果一般,唯有另覓其他方法,「她戴了一段時間,但近視度數還是繼續增加」。不過,更重要的是,貪靚的Melise,不太喜歡戴框架眼鏡。「戴眼鏡不靚女啊!有霧氣時又『矇查查』,做運動也不方便」。小妮子一輪嘴說。 事實上,在近視防控方面,除光學鏡片,還有很多選項,隱形眼鏡是其中之一。早在1970年代面世、較多人熟悉的OK鏡(Ortho-K,角膜塑形鏡),屬於硬性隱形眼鏡。但由於OK鏡需要小朋友睡覺時佩戴,而且鏡片必須每天清潔護理,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幫忙協助護理,故近年市場相繼推出一些只需日間佩戴、專供兒童控制近視的軟性隱形眼鏡,這也成為Melise改善近視的新方法,已佩戴7個月的她,近視度數沒有明顯增加。 雖然不同牌子的控制近視隱形眼鏡的設計方式都有不同,但基本上,它們採用的原理都一樣,也離不開「周邊離焦」的概念。要解釋這個概念,先要理解什麼是近視。 傳統鏡片或加劇近視 正常眼睛的影像能準確地聚焦在視網膜上,但如果眼球過長,就會令影像聚焦在視網膜的前方,導致遠方的事物看不清楚,便是近視。傳統近視鏡片和隱形眼鏡,都是透過凹透鏡,把光線向外折射,令中心焦點重新聚焦在視網膜上,藉此矯正視力。但近代科研卻發現,由於凹透鏡周邊屈光度大於中間,會令周邊影像偏離到視網膜後方,形成周邊遠視離焦,加劇近視的發展。 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主任杜嗣河指出,從動物實驗和人類臨牀試驗中證實,眼睛的視網膜細胞能辨別到不同的離焦信號,眼球並會配合改變形狀,以接收清晰的影像。「很神奇的,當影像聚焦在視網膜後方(遠視離焦),眼球就會自動拉長,藉此令視網膜後方的影像變得清晰;相反,若影像聚焦在視網膜前方(近視離焦),眼睛為接收清晰的影像,便會抑壓眼球生長。」 杜嗣河(沈雅詩攝) 註冊視光師徐芸生(Vincent)就用一個更淺白易明的比喻去解釋這個生理機制:「眼球與光線的關係,就好比向日葵與太陽,向日葵的生長方向,是朝着太陽走的。當周邊光線進入眼睛後,很多時都是聚焦在視網膜後面,小朋友的眼球,就好像向日葵般總朝向太陽,會不斷追着周邊光線,導致眼球向後拉長的速度加快,近視度數便增加。」 徐芸生(沈雅詩攝) 為解決上述問題,控制近視的隱形眼鏡便在鏡片上加入「近視矯正」和「周邊近視離焦」功能,既幫助用家在視網膜上提供清晰視力,矯正近視,同時亦在視網膜前方投射另一組離焦及模糊影像,讓眼睛自然調節眼球長度並發出抑制眼球生長的信號,只要持續每天佩戴7至8小時,便可達到控制近視加深的效果。 日拋型一般矯正600度近視 自從2018年,理大推出第一代、每3個月更換的月戴型控制近視隱形眼鏡後,陸續有不同品牌加入市場,亦由月戴型轉向日拋型,而物料方面,也不斷革新。今年初美國強生推出首款以矽水凝膠製造的日拋型控制近視軟性隱形眼鏡。「矽水凝膠比一般水凝膠物料有更高的透氧度,可以為角膜提供充足的氧氣,有助減低眼紅、眼乾的情况。」Vincent說。 在離焦度數方面,亦不斷提升。以美國強生的新產品為例,鏡片有2個700度的環形離焦度數,以及1個1000度中央離焦度數,以加強近視離焦效果。美國強生視力護理(香港)專業發展高級經理譚秉鈿指出,離焦度數與近視控制的效果息息相關。「離焦度數高些,控制近視的效果就會比較理想。但市面很多同類產品,都是把矯正焦點和離焦焦點同時放在視軸上,以致離焦度數不能定得太高,一般介乎200至300度,否則視力會變得模糊。我們就突破這種設計,它的離焦圈並非聚焦在視軸上,所以能在不影響視力的情况下,達至更佳的近視控制效果。」 譚秉鈿(受訪者提供) 雖然控制近視的隱形眼鏡有不少優點,但又是否所有學童都適合佩戴呢?杜嗣河和Vincent均認為,年紀最好在7、8歲以上,需有基本的自理能力的兒童才適合佩戴;若年紀太細,就要家長協助戴除。另外,在市場上,這類日拋型隱形眼鏡一般頂多可矯正600度近視(僅個別牌子可達1000度),亦沒有矯正散光的功能,對超級大近視或有深度散光的小朋友,就未必適合。值得一提的是,有嚴重敏感症,經常捽眼、眨眼的兒童,也不適合戴隱形眼鏡。 適合7歲或以上——一般建議7歲或以上的小朋友,有良好的手眼協調和自理能力,會較適合佩戴隱形眼鏡。(設計圖片,Christian Feldhaar@iStockphoto、chinaview@iStockphoto) 勤戶外活動——學童每日作2小時戶外活動,有助預防近視加深,減低出現白內障及青光眼等相關併發症的風險。(資料圖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