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專訪:生孖仔後瀕崩潰 錯怪丈夫「豬隊友」 鄭萃雯母愛爆棚 修煉育兒大法

坐上新聞主播枱,或許是不少新聞從業員的夢想,曾經也是「新聞小花」的鄭萃雯(Karen),卻甘願為一對孖生兒子,卸下主播光環,回歸家庭。享受了數年自由工作者與「湊仔」生活後,Karen最近又靜極思動,攻讀兒童與家庭教育文學碩士課程,為的並非要轉換事業跑道,而是希望提升自己做家長的能力。 家庭放首位——在人生旅途,Karen不斷轉換身分角色,儘管每次轉變都充滿挑戰,但同時亦帶來驚喜。此刻,Karen最想演好人妻、人母的角色,建立美滿家庭。(黃志東攝) 有指獅子座的女人,都是母愛氾濫一族,Karen印證了這個說法。自從今個學年榮升小學生家長後,她不單陪兩個太子讀書,更為他們而讀書,「其實大學畢業之後,我都有想過再進修,只是一直沒遇上有興趣的科目。直至生了孩子,在機緣巧合下,訪問過一位放棄高薪厚職、全職讀兒童與家庭教育的爸爸,他說讀了這科之後,和有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兒子的關係大大改善,我聽後覺得很有趣,加上在網上,經常看到很多不同的育兒學說,究竟哪些才是對呢?我也很想知道」。出於媽媽的好奇,Karen遂決定以兼讀形式,重返大學校園。 放棄做主播——昔日是新聞主播的Karen,為了孩子,決定回歸家庭。(受訪者提供) 擔任主持——卸下主播光環後,Karen以自由工作者身分,擔任電視及電台節目主持。(受訪者提供) 「我有反省、跟老公懺悔」 既是雙職家長,還要兼顧讀書,Karen坦言壓力比想像中大,但得着很多。透過課堂,除了讓她更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也有助審視親職關係。「我有反省、有跟老公懺悔㗎!」原來Karen之前一直怪丈夫是「豬隊友」,卻沒想到自己是始作俑者。 根據母職守門員(maternal gatekeeping)論說,媽媽總是潛意識地認為,唯有自己,才能把孩子照顧得最妥貼,也不放心讓另一半分擔,久而久之,便削弱了父親的角色,亦令他們形成「少做少錯」的心態。Karen也確曾犯過這些錯誤,「以前,每逢我要工作,都會擔心老公帶不好『左右仔』(孖仔乳名),因為他連哪些是上街衣服也搞不清,會任由孩子穿睡衣外出。但現在回想,為什麼他會不知道呢?原因是我從來不讓他碰那些衣服」。為重新塑造一個「神隊友」,她正努力學習少批評、多讚賞,期望丈夫會更有信心地發揮父職。 攻讀碩士——身兼數職的Karen,正攻讀兒童與家庭教育文學碩士課程,坦言壓力很大。(受訪者提供) 太倦戲稱想逃學 被兒子教訓 不少人說,生兒育女可令婚姻更美滿,但經歷其中,Karen卻發現這個陳述,並非事實的全部,「未有孩子前,我和老公從不吵架的,但生了孩子後,就吵多了」。猶幸進修後令她知道,這幾乎是天下父母的必經階段,Karen才稍稍安心,「有研究理論指,隨着子女成長,開始要面對學業問題,夫妻會因為教養上的分歧,例如選校、是否補習等,衝突會日漸增多,一直要等到孩子去到高中、甚至是大學,即他們懂得自立、父母可完全放手時,夫妻關係才會緩和」。 雖然不知道這個理論會否百分百應驗在自己身上,但Karen認為,作好心理準備也是好事,「不過,也要時常提醒自己,吵架後、消了氣,事情就要告一段落,否則問題日積月累,隨時會演變成婚姻難關,令夫妻走不下去」。 自從Karen變身「學生妹」後,現在一屋三個學生,家裏洋溢着濃濃的學習氣氛,大家更會互相打氣,「左右仔偶爾會來接我放學,也不時監察媽媽是否有努力溫習。我試過裝模作樣說功課太難不想做、太疲倦想逃學,他們會反過來教訓我:『媽咪,你不可以不上學、不做功課的,你答應過,就要盡力做好。』」聽到孩子如此生性懂事,做媽媽的,當然樂透心。 書中作樂——「左右仔」愛閱讀,皆因從小到大,媽媽都以書籍給他們作禮物或獎勵,因此在兩兄弟眼中,書本是好孩子專屬的好東西!(受訪者提供) 鼓勵新手爸媽 總會苦盡甘來 然而,說起昔日如何同時照顧兩個初生BB時,Karen就大叫救命,並戲言:「當時我應該是瀕死邊緣的!」那時仍然全職工作的她,在放產假期間,經常出現「一打二」的場面,「最初未有工人,就算老公幫忙餵夜奶,但他餵好便要立即睡覺,因為明天還要上班。可是,BB總喜歡吃奶後『屙臭臭』,當我忙着替一個冲涼、換尿片時,另一個又同時在哭,便會覺得壓力很大,也產生很多負面想法」。 但捱到2歲、挺過最黑暗的日子,她又有苦盡甘來之感。「兩歲後,兩兄弟開始懂得互動、曉得跟對方玩時,感覺就輕鬆一些,只要一個大人看着他們,另一個便可以做家務。現在再長大些,我就更加舒服了,像前陣子我忙考試、趕paper,無暇照料他們,左右仔會互相幫對方默書、互相教對方做功課,真的很好啊!」Karen想藉此鼓勵一眾新手爸媽,「湊B」辛酸的日子總會過去,毋須過分抱怨自憐,否則只會令自己不開心,也享受不到做父母的樂趣。轉眼間,左右仔的小一生涯已接近尾聲,Karen透露,他們都適應得很好,十分喜歡上學。在教育路上,她感恩和丈夫理念一致,「我們都想小朋友享受讀書、享受校園生活,所以由幼稚園到小學,都替他們選擇happy school,也沒有讓他們上補習班或參加學術性的課外活動,現在只是學體操和游泳,希望騰出多些自由時間,給他們開心玩」。 孖仔乖巧——孖仔乖巧懂事,遇上媽媽學業繁重時,念同一間小學的他們,便會自動自覺幫對方默書、一起研究功課,不用媽媽操心。(受訪者提供) 桌遊時間——自由工作者的身分,為Karen帶來了工作上的彈性,平日最愛陪孩子玩桌遊,看她玩得多投入。(受訪者提供) 堅持初心 孩子健康成長就夠 雖然在學業賽道上,左右仔暫時是處於中游位置,但兩夫妻毫不介懷,「只要小朋友有盡力,考試也發揮到平日的表現,我們已經『收貨』了,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但說易行難,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大環境下,他們的信念也有被衝擊、被動搖的時候,唯有靠互相提醒,「要經常回想做父母的初心。BB剛世生時,大家不是都曾說過,只要孩子健康成長,就足夠了嗎?為什麼他們愈來愈大,我們的要求會變得愈來愈多呢」?這個問題,也值得各位爸媽深思。 尋回初心——當夫婦在教養上有迷失時,便會回想當日誕下「左右仔」的初心,無非是想他們健康成長。(受訪者提供) 今年是Karen第八個母親節,成為媽媽後,她加倍重視這一天。「我不是在意左右仔或老公要有什麼表示,而是更加感恩我媽媽生我、照顧我,那種含辛茹苦,是自己生了孩子後才感受得到的。」她也多謝兩個寶貝,把兩個家族結連起來,「『四大長老』很老友的,經常相約一起去接兩個孫放學,我很開心,覺得整個家族都變大了」!Karen的幸福,盡寫在臉上。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關注學生情緒 訂立「健康日」 海濱行 發呆賽 提升身心靈健康

相對於學業成績,孩子的身心靈健康,其實更加重要。有學校就特別透過訂立「健康日」,藉着一連串多元化、有動有靜的活動,從中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情緒,並尋找合適的方法,紓緩壓力,提升正能量。 「你看!我走了7255步!」一群來自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下稱將循)的學生,在教師及家長義工的陪同下,日前浩浩蕩蕩,從位於將軍澳南的校舍出發,前往鄰近的海濱長廊參加「海濱千人行」活動。雖然當日天公不作美,下着毛毛雨,小人兒要撐着雨傘或穿上雨衣步行,但仍然無損他們的好心情,沿途有說有笑,還互相分享手上計步器的數字,看誰最好「腳骨力」! 漫步海濱——教師及家長義工帶領學生漫步海濱,讓孩子體驗以步行當運動。途中他們亦會遇見其他班別的學生,互相打招呼。(劉焌陶攝) 放下課本 放鬆心情 將循向來重視學生的精神健康,故逢周二及五均設有「330」時段,幫助學生放鬆減壓,學校更在3月30日舉行大型健康日活動,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靈性健康3個方向,設計不同的項目,讓學生暫時放下課本,放鬆心情,尋找適合自己提升身心靈健康的方法。 將循校長林德育指出,處理好學生的身心靈健康,他們的抗逆力自然亦加強。以「海濱千人行」為例,主要希望讓學生知道,步行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之一,校方亦會配合獎勵計劃,藉此鼓勵學生慢慢作出嘗試,形成運動習慣。 「打卡」留念——校長林德育(右)亦身體力行,與同學仔一同參與「海濱千人行」,並「打卡」留念。(劉焌陶攝) 選擇合適紓壓方法 「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亦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重要的是,選擇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林德育說,學生亦可透過「畫出健康心靈」的禪繞畫,學習靜心專注;而「自選Joyful330」環節,更有超過10種活動,包括發呆大賽、體適能、大笑瑜伽、電影院、音樂體驗、攤位遊戲等,紓解壓力。 開心水果Bar——除了運動可令身體健康,飲食也同樣重要,「自選Joyful330」環節中,「開心水果Bar」頗受學生喜愛,拿取水果的同學,甚至一度排隊至門外。(劉焌陶攝) 其中發呆大賽,最為學生帶來驚喜,但亦沒有想像中般容易!參賽學生需要在指尖套上心率監察器,並在限時20分鐘內,盡量保持心跳平穩,教師會定時檢查學生的心跳,最低及最穩定者便會獲勝。「讓學生靜下心來,學習怎樣安靜、怎樣呼吸、怎樣靜坐」,林德育相信,孩子親身感受後,便可把當中所學到的竅門,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有助做好情緒管理。 發呆大賽——發呆大賽每班都會派出代表參與,同學挑選好自己喜愛的坐墊後便坐定定,在寧靜的環境中學習使自己靜下心來,保持心跳平穩。(劉焌陶攝) 此外,學校很強調家校合作,故「330健康日」也有邀請家長參與,盼能引導他們怎樣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孩子的身心靈健康,例如小朋友發脾氣時,如何疏導他們的情緒。 家長義工——「330健康日」亦邀請大量家長義工協助,希望家長也能在過程中學習,一同促進孩子身心靈健康。(劉焌陶攝)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小工程師學STEAM 搭建堅固橋樑

在繁忙鬧市,經常見到一道又一道、縱橫交錯的橋樑,但其實要起一道穩固又實用的橋,殊不簡單,當中涉獵不少科學及數學原理。一班小學生化身成小小建築工程師,挑戰設計一座能承重30個書包的橋,他們又能否成功呢? 認識形抗結構做「橋王」 這班小小工程師,全部來自聖公會主風小學(下稱主風)五年級,每班分成3組,並以中國各大聞名的橋來取名,如深圳的深圳灣公路大橋、佛山的東平大橋、惠州的隆生大橋等,而他們第一個任務,是用木方砌出一條最長的拱橋。這是主風的五年級 STEAM 課程「中華橋王」活動,早前學生已在課室,學習用雪條棒和木筷子砌橋,從中認識「形抗結構」,明白到建橋的竅門,這天就正式在戶外與同學們合作完成各項建橋任務。 建橋技巧——學生早前在課室先用雪條棒和木筷子學習建橋的技巧。(學校提供) 校長鄭思思表示,五年級學生剛剛在中文科讀到一課講述趙州橋的課文,它是一道圓弧形石拱橋,跨度大,弧度優美,既實用又美觀,盡顯建橋者的智慧。今次這個專為五年級學生而設的活動,就是以橋做切入點,結合中文、數學、科學、視藝等科目,並配合中華文化與生涯規劃學習,學生既用科學、數學知識來學習建橋技巧,又認識到大灣區各城巿的特色橋樑,更需要代入成為「主風建築集團有限公司」的小小工程師,透過互相溝通合作,了解要做一個合格的工程師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承重逾十書包——這道橋能承重十多個書包,已算十分成功。(劉焌陶攝) 4米拱橋——同學先分小組熱身,並要砌出一條最長的拱橋,大部分都能做出4米多的長度。(劉焌陶攝) 成功非首要 學習溝通協調 由於學校有擅長木工的教師,他們在活動開始前已親身上陣,嘗試用木方搭橋,看看其負重量如何,並認為利用最多63條木方,有機會承重10至30個同學的書包,所以這也是學生們的終極任務。 分工合作——建橋時,必須弄清哪一個位置加入木方才可加固橋底。同學們分工合作,有些負責蹲下來看橋底結構,有些負責加固。(劉焌陶攝) 引領學生——除了同學,一眾教師都在旁引領學生思考和解難,校長鄭思思(右)更鼓勵學生參考其他組別成功的地方。(劉焌陶攝) 橋倒下了——不是每一班都能成功建成一道可負重大量書包的橋,有的放上書包後,橋便倒下了。(劉焌陶攝) 之前在課室練習建橋時,教師已透過影片及海報來引發學生對建橋的好奇心,亦教導他們全組人如何互相協調、溝通、合作,並灌輸當橋有問題要拆卸時,必須在安全情况下進行的觀念。鄭思思認為,學生最終能否完成任務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學習態度,在過程中他們有認真投入。每班30人,用到63條木方,即每個同學應該都有份參與,他們要學習如何互相配合才能成事。 工作小冊子——活動設有工作小冊子,同學可把砌好的橋的長度記錄下來,也可在裏面的QR code找到有關橋的知識,作延伸學習。(劉焌陶攝) ■學生心聲 聽從指揮 (劉焌陶攝) 徐晞童表示,這麼多人一同建橋,一定要好好合作才能成功。「其實除了提出意見,聆聽也很重要,因為光是做自己想做的又沒有聽從指揮,便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親身體驗 (顏燕雯攝) 葉靜彤認為木方是紮實而承重量高的材料,她說之前在課堂中用雪條棒和木筷子建橋,由於其表面凹凸不平,減輕了負重能力。「之前看影片也沒有想到,真的要自己親身體驗過,才明白怎樣才能做到一道紮實的橋。」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6期]

詳細內容

遊學團:年頭部署 復活節復辦 學校花心思 推「平靚正」遊學團

全球復常,香港亦解除所有防疫措施,不單市民紛紛起行外遊,連學校也復辦遊學團。近日本港有私校以「科學探究」為主題,籌備團費高達18萬元的「非一般」親子北極團,引來熱議。惟不少官津小學卻力撐,「一般」遊學團也並非「質素低」,只要花心思策劃,同樣可擴闊學生視野,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剛過去的復活節,是香港結束所有社交距離措施後首個學校長假期,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下稱青小)即馬上恢復停辦3年的遊學活動,率領了18名合球隊隊員前往杭州及上海,作為期5天的運動及文化文流。校長程志祥說,不同的學習經歷,尤其是多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溝通,對學生的成長會帶來裨益,「所以我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在疫情可控之下,盡快展開交流活動」。 文化交流——本港解除所有防疫措施,青小率先把握復活節假期復辦遊學團,帶領學生到杭州和上海作運動及文化交流。(受訪者提供) 北上搞合球友誼賽 副校長羅勁柱補充,由於辦學團體是一個國際化機構,該校向來與不同地區的學校都有緊密聯繫,「今年1月中旬,青小就接到杭州一些小學的交流邀請,及至2月6日,香港與內地正式通關,所以順理成章,我們疫後的『第一炮』,便選擇到杭州,跟兩間學校作合球友誼賽,也順道探訪位於上海的姊妹學校」。 羅勁柱(受訪者提供) 切磋球技——青小在杭州分別跟兩間小學舉行合球友誼賽,讓兩地學生互相切磋球技。(受訪者提供) 雖然今個復活節假檔期,不少學校都蠢蠢欲動,欲帶學生衝出香港,但最終能夠成行的不多,青小算是當中的少數。負責處理今次遊學團行政工作的教師佘茵茵透露,該校早在1月下旬部署,「那時已經收到消息,兩地通關在即,而學校亦已決定首團將會去杭州、上海,於是我馬上規劃行程,同時找旅行社查詢航班情况、機票價錢、準備招標文件,也同步請家長替學生隊員預備好有效的護照和回鄉證。當政府一宣布通關,我便立即展開招標程序和落實機票。由於提早很多準備,整個過程相對順利」。 佘茵茵(受訪者提供) 今次浙滬之行,扣除政府津貼,青小每名學生需支付約2500元。或許在有些人眼中,這個只是「一般」遊學團,但校方相信,學生有不少得着。程志祥指出,透過今次交流活動,學生增進了對內地文化的了解,而藉着運動交流,也深刻體驗到團隊合作和體育精神。 學生放膽講普通話 羅勁柱則以「超額完成」來形容學生的表現,「在過程之中,不論是比賽或表演,同學們都很主動和積極去參與。而此行另一學習重點,是要他們用普通話跟內地學生溝通,我看見青小同學,雖然有部分人都不太會說,但都願意勇敢去嘗試,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佘茵茵則喜見團員做足準備,主動學習,「出發前,我要他們做的預備,他們都做得很充足,而《遊學團》手冊內的學習資料,他們也有細心閱讀過。雖然這個團只有5天,但我覺得,他們比我想像中學到更多」。 和AI對弈——上海第六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新添置了AI象棋機械人,學生向青小校長程志祥(右)示範如何操作。(受訪者提供) 體驗風土人情 學泡茶切磋琴技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校長蔡世鴻透露,原先也考慮在復活節假期,帶學生到內地廣州的「姊妹學校」或到新加坡交流,可惜最終未能成行。「廣州那間學校前陣子有不少教師染疫,所以暫時不方便接待我們;至於新加坡,就因為機票被『炒』得太貴了,無謂硬要跟人家去搶。」他相信,該校在本學年都未有空間辦遊學團,預計最快在2023/24學年的12月,才會組隊往廣州及佛山。 蔡世鴻(受訪者提供) 融入當地文化 「不一定貴才好玩」 談到校方在辦遊學團方面的考量,蔡世鴻不諱言,目的地和價錢都是重要因素,「不會揀太長途,孩子很難坐長途機,暫時我們去過最遠的地方,是英國;價錢亦不想太貴,1萬多元已是極限」。作為資深校長,他認同遊學團的教育價值,但又不會神化它,「對學生來說,固然是一個難忘經歷,但若問我,交流、考察10多天,足以令小朋友終身受用嗎?那當然不會。是否值得花10多萬元換這個經歷,見仁見智,但我就肯定不會了」! 在疫情前,協和小學(長沙灣)每年最少籌辦2次內地遊學活動,除廣東一帶,還到過四川、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蔡世鴻透露,團費最便宜千多元有交易,但活動內容同樣精彩,「我主力帶內地遊學團的,會比較多『花臣』,試過跟幾間學校一起搞運動會、水火箭比賽」。 參與課堂——在2018年,協和小學(長沙灣)率領一班高小學生往南京一間小學交流,並讓他們親身參與內地課堂,體驗當地教學模式。(受訪者提供) 蔡世鴻又強調,自己重視過程,多於地點「有幾激」,「不一定貴才好玩,也未必要有景點,讓同學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也是一種學習」。他憶述,曾帶學生到安徽淮南作文化交流,他們都有非常深刻的體驗,「有個晚上,小朋友分組到不同的家庭交流,有家庭弄了很多地道美食、有家庭請來泡茶師教他們泡茶、有家庭讓兩地孩子切磋琴技,也有家庭帶同學去逛夜市。我相信這些經驗,對學生來說,都是有趣和難忘的」。 探訪家庭——協和小學(長沙灣)曾安排學生到訪淮南家庭,讓孩子從中學習待人接物的技巧,校方相信,這些學習經歷,對小朋友來說也是彌足珍貴。(受訪者提供) 學習獨立自理 不主張親子團 究竟學校應否辦「親子遊學團」呢?愛秩序灣官立小學(下稱愛官)校長崔家祥說,每間學校的校情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他個人就不主張。「帶家長同行,學校的責任無疑小很多,就是小朋友途中有什麼『頭暈身㷫』,交回他們照顧就行了。但辦遊學團的原意是什麼?我認為,除了想小朋友增長見聞,背後還希望他們學習獨立、懂得自理,如果有家長在身邊,恐怕就很難做得到了。」 崔家祥(資料圖片) 找贊助讓基層學生參與 他續謂,愛官每個遊學團,都有指定的學習目標,學生不是閒着玩的,假如有家長同行,小朋友未必能夠專心,有機會變質成旅行團,「基本上,每一天活動完結,老師都會召集所有學生開一個30至45分鐘的會議,整理那天所學,同學需要把資料記錄在『學習日誌』,作為功課,返港後有時還要合作做一本特輯,向全校其他未有參與此行的同學,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所以不是單純去旅行般輕鬆,玩完便算」。 外界亦經常有質疑,指遊學團是為富裕學生而設,但崔家祥說,情况恰恰相反,「反而學校才有渠道找到資助或贊助,籌辦到一些廉價,甚至是免費的遊學團,供平日無機會外遊的基層小朋友參加」。他舉例,在疫情前,愛官每學年都會運用教育局約15萬元的「姊妹學校計劃」恆常津貼,免費帶學生到內地交流學習,「愛官有6間姊妹學校,分別位於深圳、廣州、廣西、北京等地,每間學校都各有特色。15萬元津貼,足夠學校1年2次出隊到內地,每次可讓30多至40名學生受惠」。 免費交流——在疫情前,愛官每年會運用教育局的津貼,舉辦2次免費內地交流活動。(受訪者提供) 至於外國遊學團,他亦會絞盡腦汁把成本降低,期望普遍家庭都可以負擔得來。「我會盡力找廉價機票,試過找到3000多元來回加拿大的機票;食宿就簡樸些,棄hotel(酒店)住motel(汽車旅館);也運用教育局『全方位學習津貼』資助學生小部分費用。」對於個別經濟有困難的參加者,這位熱心校長亦會多走一步,「幫他們向慈善團體申請資助、找有心的校董或校友贊助,只要孩子真的有興趣、有熱誠,又通過校方的甄選,我都會盡量幫忙,不想他們因為無錢而去不到」。 幫助學生——愛官校長崔家祥(中)每逢辦海外遊學團,會絞盡腦汁把成本降低,亦會替個別經濟有困難的參加者尋找贊助,務求所有學生都有機會開眼界。(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6期]

詳細內容

教養之道:資優生發揮所長 踏上劍橋學醫路

說起「資優」,很多人會即時聯想起他們有超乎常人的智商。但其實資優兒未必是每方面都優秀,甚至會遭遇各種困難,而他們能否發揮所長,很視乎家長能否給予適當的培育和引導。就像資優女孩珊珊,小時候成績平平,且欠缺社交技巧,一度令媽媽很頭痛。幸父母最終找到竅門,把教養難題迎刃而解之餘,更讓女兒盡展天賦,最終還踏上英國劍橋學醫之路。   「不論是否資優兒童,父母的角色是協助子女了解自己,讓他們早日確立人生目標,那麼孩子便能有效地向目標進發,發揮長處。」這是陳楚玉(Queenie)的心得,她既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小學教師,也是資優兒珊珊的媽媽。 陳楚玉(曾憲宗攝) 22歲的珊珊,在被譽為「神級學府」的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攻讀她第三年的醫科課程。或許不少人以為,以資優兒的智商,能夠入讀理想學科,是必然的事,但事實上,她的成長路不比一般孩子易走。 小時候發展遲緩 社交困難 小時候的珊珊,性格內向,不但大小肌發展遲緩,還有語言發展遲緩、社交困難等問題,年紀小小就拿起背包說要離家出走,不開心時又會把頭撞向牆,叫Queenie甚為頭痛。幼稚園教師最初懷疑珊珊有自閉症譜系障礙(下稱自閉症),叫媽媽帶她去做評估,但臨牀心理學家卻指她不像自閉,結果評估報告顯示,珊珊的智商挨近資優,建議接受適當的資優培訓。 Queenie認為,像珊珊這類小朋友,因為學得快,很容易會對學習失去興趣,遇上挫折也容易放棄;另一方面,他們的性格比較自我,欠缺同理心,不太明白別人在想什麼,故難與同輩有良好的溝通。「如果我只着重女兒的成績,會適得其反,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先去改善她的缺點,幫助她愉快成長。」 悉心栽培——小時候的珊珊有社交、肌肉發展遲緩等情况,但經過父母悉心栽培,如今已難察覺這些問題。(受訪者提供) 以遊戲方式來溫習 Queenie主張愉快學習,如默書不死記硬背,以遊戲方式來溫習,增加趣味;又或是提前多幾天溫書,每天溫一小部分,令孩子感覺更輕鬆;另每天建立親子閱讀時間,也會在睡前關起所有燈,讓女兒放膽地傾吐心事,「例如她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我會用角色扮演來引導,讓她扮演同學,我扮她來把事情演繹一次,教她怎樣面對不同的處境」。 此外,Queenie亦很早替珊珊做生涯規劃,「她6、7歲時,已經很沉迷一些電視醫學節目。當知道她原來想做醫生,我和爸爸便陪她找書籍、上網,除了汲取更多醫學知識,也讓她更加明白,做一個醫生需要什麼條件」。雖然珊珊成績一直平平,但從初小到高小、高小到初中,都一直在進步中。然而,到了中三、四,她意識到自己中文及通識的成績不算標青,或未能考入港大醫學院,於是便決定轉換跑道,到英國讀A-level,繼續朝醫學夢進發。 從小立志——珊珊從小立志做醫生,經過不斷努力,她現在是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學生。(受訪者提供) Queenie再三提醒家長,縱然孩子屬資優,也不一定很早便取得好成績,父母的角色是同行者,要協助子女了解自己,引導他們向目標進發。最近她更把培育女兒成長的心得寫成書,「不論孩子是否資優,他們都各有強弱項,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及找出其長處,加以培育」。 家長講座——去年珊珊(左)放假回港,與媽媽Queenie一起出席家長講座,分享親子教養和英國升學等故事。(受訪者提供) 資優≠績優 坐定定學習未必適合 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註冊社工王美玲,從事資優兒童相關工作逾20年,她指很多家長之所以發現子女是資優,往往是因為孩子在學校出現行為或學習問題,被教師建議去做評估。「20多年前,家長對資優的認識不多,坊間也甚少有為資優兒童而設的增潤課程,即使有,入學要求也很嚴謹,除了IQ要達標,還要學業成績同樣優秀才有機會參與。」 王美玲(曾憲宗攝) 及早協助栽培 王美玲有感資優兒童需要及早協助,因此小童群益會舉辦相關活動,收生條件會相較寬鬆,希望讓這些小朋友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和長處,加以栽培。「我們不會只憑IQ數字去決定小朋友是否資優,有經驗的前線工作人員,其實透過觀察已能洞悉。」她亦強調,家長需要明白,資優不等於「績優」,「『叻』不等於不讀書也會識」。 她亦見過有資優兒成績欠佳而需要留級,皆因本地傳統學校,很多時都要求學生坐定定,答案須符合教師要求、彈性不大,而且背誦多,這種模式對資優兒童來說,是辛苦的,尤其那些同時有專注力不足、自閉症的,學業上未必能取得高成就。反之,有些資優兒到外國求學後,由於學習模式轉變,自信便建立起來,更容易有成就。「所以家長切忌跟子女說一些負面的話。假如孩子的長處在藝術方面,便不應硬要他讀書,反而應讓小朋友向長處進發,給他多些時間發展和參與,這樣他才會開心,健康成長。」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5期]

詳細內容

童讀好書:書海中重塑孩子人際觀 世界閱讀日 尋找復常幸福感

疫情緩和,社會全面復常,成年人都努力把生活帶回到疫情前的模樣。但站在小人兒的視覺,他們大部分的人生,甚至自出生以來,都一直與疫情共存,並以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為「常態」。該如何重塑疫後新生代的人際觀?趁4月23日「世界閱讀日」,一於和孩子一起從書海中找尋答案!   教育局在今年2月起,陸續鬆綁校園防疫措施,全港學校已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學生可自由參與課後活動,亦毋須戴口罩、做快測。面對急劇的環境轉變,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總幹事吳健文(文sir)說,不是每個孩子都招架得住,「小朋友現在要應付的社交場景,比起疫情前是『爆升』的,某程度上,都是一種壓力」。 吳健文(受訪者提供) 作為資深的親子共讀推廣人,文sir深信繪本的力量,故特別推介兩組分別適合幼稚園和小學生閱讀的繪本,鼓勵父母從中引導子女學習合宜的交友方式,享受真正復常的幸福感。 近距離接觸——香港解除所有防疫措施,小朋友經常有機會跟其他人有近距離接觸,如何重塑他們的人際觀,是值得關注的課題。(Rat0007@iStockphoto) ■好書推介 幼稚園篇 《好朋友,請多指教》 (受訪者提供) 作者:內田麟太郎 繪者:降矢奈奈 翻譯:謝依玲 出版:青林 故事圍繞一隻身材魁梧的大野狼,牠的樣貌、眼神和牙齒,都令膽小的小狸貓十分懼怕。大野狼為向小狸貓伸出友誼之手,努力練習笑容,可惜卻成為小狸貓眼中的妖怪。「口罩令解除,小朋友在學校,都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素未謀面』的同學,或許也會像小狸貓般,有很多無謂的想像。」文sir說,此書給孩子帶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要真正認識一個人,需要透過接觸和互動,不能以貌取人。 故事發展下去,大野狼改以書信的方式向小狸貓表達善意,經過一番努力,牠們終於結為朋友。從另一個角度看,假如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大野狼」,又該怎麼辦呢?文sir教路:「有時我們以為自己已釋出善意,但其他人未必有相同的感受,那就要調節一下表達或交友方式,讓其他人更容易接納和喜歡自己。」 《可以一起玩嗎?》 (受訪者提供) 作者、繪者:麥克布朗羅 翻譯:王欣榆 出版:格林文化 一對小企鵝,揹着大背囊、拿着行李箱,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希望能夠融入新社群,奈何總是得不到正面的回應。大象、狐狸、河馬等動物,都以各種藉口不讓牠們加入一起玩。這個場面,令文sir聯想起,學校或許都有相同情况:「學校剛恢復課後活動,各個興趣班,都會有新成員加入,小朋友怎樣看這些新朋友呢?」 兩隻小企鵝經歷無數次被拒絕,正感到沮喪之際,熊啤啤主動問牠們,可否一起玩。這3隻小動物的歡笑聲,最後反過來令其他動物想加入牠們的圈子。文sir稱,此書可幫助小朋友學習如何接納新成員,「最重要是持開放的心,像熊啤啤一樣,相信新成員能給你帶來新的發現」。 小學篇 《米莎的新朋友》 (受訪者提供) 作者、繪者:湯姆.波西渥 翻譯:黃筱茵 出版:小光點 米莎是一個被動、內向的女孩,她最擅長做手作,最不擅長就是跟別人做朋友。孤獨的米莎,唯有用手創造「朋友」,她經常帶着一班手作公仔四處去。 某次米莎出席一個派對,又躲在一角創造「朋友」。 這時候,小男孩賈許無意中看到米莎卓越的手藝,主動跟她搭訕,二人更合力創建了一個大城鎮,並成為全場焦點,大家都紛紛跟米莎討教,令她因而認識了很多新朋友。 文sir接觸過很多不同性格的小朋友,包括如米莎一樣怕醜的,「但內斂的孩子都有社交需要,他們不是不想交朋友,只是累積不到好的經驗」。他建議家長,假如孩子在交友上遇到挑戰,可鼓勵子女以自己的興趣或最擅長的事情,跟其他人打開話匣子,相信會較容易踏出第一步。 《誰是真正的朋友?我有500個網友!》 (受訪者提供) 作者:艾倫.雷諾茲 繪者:麥特.戴維斯 翻譯:李貞慧 出版:東雨文化 小鳥和禿鷹是好朋友,有一天,小鳥發現了一個很容易認識新朋友的社交軟件「推特」,牠為想得到500個網友,於是把禿鷹的醜態照發布到「推特」上。這個嘩眾取寵的舉動,果然令小鳥贏得500個網友,卻失去了禿鷹這個知心友。後來,小鳥和禿鷹在生活中各自遭遇困難,互相幫忙下,問題才得以解決。這令小鳥領悟到,一個真實的朋友,勝過1000個網友! 「我們觀察到,過去幾年,小朋友少了上實體課、實體活動,的確有社交網絡化的現象」,文sir提醒孩子,要認真思索友誼的真諦,「真正的友誼,是面對挑戰時,大家願意為對方分憂,一起尋求解決辦法。網上虛擬的朋友,是無法和你有這些經歷的」。 喚醒本能 「無罩」玩得更暢快 在大政策下,我們坐上了「復常」的高速列車,但怎樣的人生才算是「常」呢?成人和小朋友的視覺並不一樣。「襪仔咩咩的繪本窩Socks Storybook Den」facebook專頁主理人楊瑾,推薦大家讀一讀《森林大熊》。 楊瑾(受訪者提供) 《森林大熊》拾回本我 一隻原本在森林冬眠的大熊,一覺醒來,發現森林消失了,眼前出現了一座工廠,生活頓時由「常」變成「失常」。大熊還未搞清楚是什麼一回事,已經被管理員指摘懶惰,不趕快去工作。楊瑾笑言,現實都一樣,「恢復上班、上學,就是復常了!但這個定義,只是從機構的角度去看」。 大熊本來一直堅稱自己是熊,但由於一眾管理層都認定牠是人類,大熊也開始對自己的身分有所動搖,遂聽從指示,剃掉鬍子、穿上制服「開工」。楊瑾覺得這一幕,非常弔詭,「小朋友或許都有大熊的感受,他們過去習以為『常』的東西被推翻了,反不斷被告之,現在過的生活才是正常」。故事結局,是大熊最終抵擋不了自己需要冬眠的原始本能,在白雪紛飛的一天,爬進了一個山洞裏。楊瑾相信,當孩子原始本能被喚醒,嘗過在「無罩」下痛快玩的滋味,自然會分辨到什麼是真正的「常」了! 《微笑商店》笑容由心綻放 說起小朋友的天性,除了玩,還有笑容,楊瑾說:「脫下口罩,小朋友最想見到的,應該是別人的微笑,笑容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最好的安定劑。」但多愛笑的孩子,也有笑不出的時候,像《微笑商店》裏的小男孩,本來滿心歡喜拿着零錢買禮物給自己,但一不小心,錢幣掉失了,只剩下一枚,心情直插谷底的他,走進「微笑商店」,希望買一個微笑給自己。結局卻出乎意料,小男孩最終不花分毫,被貼心的店員感染,重新綻放笑容。「社會是否真正復常,不是看硬政策,而是我們的精神面貌。所以不要吝嗇微笑,多點為其他人送上笑容吧!」 笑容重現——脫下口罩,孩子最想展現或看見到,應該是彼此的微笑,笑容是他們最好的安定劑。(maroke@iStockphoto) 《媽媽的紅沙發》共渡難關 如果今次的世紀疫症是一場全球災難,楊瑾聯想起《媽媽的紅沙發》中,小女孩、媽媽和外婆,同樣經歷災劫。一場無情大火,把3人的家燒光了,在鄰居們的熱心幫助下,她們獲得基本的日用品和家具,唯獨欠一張沙發,於是3人用一個大瓶子,日復日,逐枚硬幣去儲蓄,目標是買一張沙發。 「今次的疫情,就如書中的火災一樣,是無常的,而這幾年,大家失去的,也不可能一下子恢復過來。像這三婆孫,想購回一張沙發,都需要一段時間。」奈何楊瑾看見的,是疫後很多家長、教師都想孩子馬上回到本位,於是拚命追趕學業,令小人兒喘不過氣來,這點值得端詳反思。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再黑暗的日子,只要像這三婆孫咬着牙關,總會捱得過去,「希望大家無論處於什麼境况,都可以用一種正向的態度去面對」。 親子閱讀——在疫後新時代,家長不妨透過親子閱讀,引領子女走出迷茫,重過正常生活。(XiXinXing@iStockphoto) ■好書推介 《森林大熊》 (受訪者提供) 作者:約克.史坦 繪者:約克.米勒 翻譯:孔杰 出版:新星 《微笑商店》 (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喜多村惠 翻譯:郭庭瑄 出版:三采文化 《媽媽的紅沙發》 (受訪者提供) 作者、繪者:威拉.畢.威廉斯 翻譯:柯倩華 出版:三之三 伸延閱讀 《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受訪者提供) 內容:由總督開始,一直由上而下傳遞着一句說話:「你看看你,把這裏弄得這麼亂!」爛攤子便由另一方收拾。直至流浪漢看見整個城市烏煙瘴氣,再把這句話傳回總督耳中。總督猛然醒覺,他身體力行帶頭去重建這個地方,當上行下效時,城市便重現美好。要社會復常,亦不能獨善其身,每個人都應該作出貢獻。 作者、繪者:劉旭恭 出版:水滴文化 《老伯伯的雨傘》 (受訪者提供) 內容:故事講述老伯伯有一把非常漂亮的大黑傘,他每天總是攜在身邊,卻從來不捨得使用,直至受兩個小孩的啟發,老伯伯首次打開雨傘,結果得着全新的體驗。每件物品,都有它的用途,正如口罩,本來都是用作護己護人,但假如我們的生活被它操控了,甚至形成壓力,那就需要像老伯伯般,是時候放下執著了。 作者、繪者:佐野洋子 翻譯:林真美 出版:步步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5期]

詳細內容

新興運動:操控無人機足球 半空上演攻防戰

說起無人機,不期然令人聯想起航拍機或遙控飛機,但其實近年歐美、韓國及中國等地,都新興一種航空運動,以無人機模擬足球比賽,在空中作競技攻防。只要手執遙控,就可在彈指之間,成就精彩的賽事。   近年無人機進軍體育界,除較為人熟悉的「空中F1賽車」競速無人機外,新興無人機足球運動,更適合學生,並可融合STEM教育,讓學生寓玩於學。 致力推廣STEM教學的Bullseye Technology Limited(BTL)和Bean Aerial Tech Limited,最近就來到深培中學推廣這項運動,而競速無人機前香港代表隊教練陶志灝(Albert)更為學生提供訓練。他指出,無人機足球已被國際航空聯盟納入正式運動項目,比賽會在一個密閉的籠裏進行,球員在籠外以無線電遙控去操控「球形無人機」,作類似足球比賽的攻防對抗賽,通過進入對方球門的得分多少決定勝負。 充滿科技感——適逢深培中學校慶嘉年華,BTL團隊於課室內設置特別場地,讓學生可以在充滿科技感的氛圍下初嘗無人機足球,教練Wil亦乘機在此一展身手。(曾憲宗攝) 每隊3球員 講求團隊合作 有別於競速無人機的單打獨鬥,無人機足球更加講求團隊合作。比賽歷時6分鐘,每3分鐘交換場地,每隊由3個球員出戰,1人是得分攻擊手,其餘2人作防守員, 3人需要互相配合,令得分無人機穿過對方隊伍的龍門。Albert表示,當中技術更集中於戰術上的運用及操控的精細度,「無人機足球主要講求操控,因為球(無人機)會在籠裏亂撞,球員怎樣可以第一時間拿回操控權,然後順利控制球繼續進攻或防守,也是訓練的主要方向」。他補充,由於場地細小,講求3個人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配合的細緻度,所以成功感是遠比足球大的,「真正足球(比賽)只由一個人射入,後衛可能根本未有貢獻,賽况就已經發生改變;但無人機足球(比賽),一定要3個人通力合作,攻擊手也可以一起回來防守,攔截成功後再進攻得分,這個合作的成功感更高」。 陶志灝(曾憲宗攝) 配合STEM教育——無人機足球比賽會於高3米、闊3米、長6米的籠內作賽,使用場地不大,安全度較高,故亦適合於校園配合STEM教育。(機構提供) 四軸無人機——無人機足球使用四軸無人機,外層加上保護罩,球員再以無線電遙控操控。(機構提供) 運動結合電子科技應用 更易理解 而無人機結合的電子及通訊技術,同樣適合學生從小接觸。現役港隊冠軍飛手何永志(Wil)認為,讓孩子以玩的角度去學習未來的技能是一件好事,「如果以一個遊戲或運動的方式去教育,小朋友的興趣會大很多,尤其是競爭的心態會讓他們投入更多去研究,在這個過程裏所學到的東西會更多」。想成為比賽選手更需要熟知無人機的結構,對無人機的組裝及維修要有一定了解,「例如懂得用電腦調校無人機,達至能舒服及順暢地操作,若螺旋槳斷了亦需要懂得更換」。 何永志(曾憲宗攝) Albert補充,無人機涉及電子及物理的應用,有助學生把平日學科所學,轉化成現實場景,令他們更易於理解,「電池是無人機的動力,怎樣保養電池、怎樣運用、怎樣將電的性能發揮出來,令機器有足夠的電力應付比賽,這些都是知識」。 無人機足球在本港仍是起步階段,BTL正協助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和中國香港新興運動協會(NESA)舉辦香港學界無人機足球比賽,希望將此運動普及化。 操控無人機——從未接觸過無人機的學生都可以參與,由零開始,體會操控無人機的感覺和樂趣。(曾憲宗攝) ■INFO 香港學界無人機足球公開賽2023 日期:6月24日(周六) 場地:荔景天主教中學 報名截止日期:4月13日 詳情:dronesoccerhk.com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電子學習:電繪易獲成功感 學生更專注 視藝科與時並進 融入電子美術

電子學習成為新趨勢,不單被廣泛應用於學科,在術科的普及程度亦愈來愈高。有見數位藝術崛起,有小學近年積極把電子美術融入視覺藝術科(下稱視藝科)課程,更增設電腦繪圖(下稱電繪)班,讓學生與時並進,同時體驗多媒體藝術創作的樂趣。   憑着對教學的熱誠,並且不斷優化校本視藝科課程,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下稱正慧小學)視藝科科務委員會主席陳嘉儀老師和副主席李婉晴老師,剛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主辦的「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2022」中,勇奪卓越表現獎。在她們的積極拓展下,也讓正慧小學成為本港少數在正規課程和非正規課程之中,都有涉獵電子美術學習元素的小學。 陳嘉儀(黃志東攝) 李婉晴(黃志東攝) 做陶泥再拍照 變多媒體創作 「藝術創作源於生活,亦跟社會發展有關聯,隨着時代不斷進步,我覺得藝術學習亦需要一起進步。」李婉晴說。而成就這個進步的契機,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 2020年疫症爆發初期,正慧小學剛展開「自攜裝置」(BYOD)計劃,時至今天,三年級或以上的學生都已經擁有個人的平板電腦,也因着本港經歷多次暫停面授課,該校便順理成章發展電子教學,不單在主科,在術科如視藝科,同樣引入電子輔助。陳嘉儀舉例:「以前做陶泥,完成了作品就大功告成,但現在,我們會請學生幫作品拍照,再教他們用App『退地』,然後把陶泥公仔結合在其他背景照上,變成另一個多媒體創作的作品。」 在機緣巧合下,學校更於多元智能課增設電繪班,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這種新興繪畫方式。「2年多前,視藝科組配合學校圖書館活動,邀請了一名電繪插畫家來做分享嘉賓,後來他更在多元智能課時段,給師生上了4堂課,講解電繪的基礎繪畫原理和知識。」陳嘉儀表示,由於學生反應熱烈,完成這個初次體驗後,校方遂正式在多元智能課增設恆常的電繪班,讓高年級的學生參與,視藝科亦同步把相關的學習元素,帶進課堂。 多輔助工具 畫錯隨時修正 在公餘時間也有研習電繪的李婉晴認為,電子美術創作,將是未來趨勢,「學生除了要學習傳統的繪畫、素描、立體創作之外,我相信因應科技發展,電子美術、電繪也將會是其中一項需要掌握的技能」。 然而,正慧小學並沒有把電繪變成單元主題,反之,透過教學設計,把學習重點融入不同的課題之中。以自畫像為例,李婉晴稱,以往學生需要一筆一筆去繪圖,不容易處理,但結合電繪後,學生只需要拍一張個人照,並配合App,便可按着相片圖層,輕易把自己的樣子描出來,然後打印成實體作品,再運用顏料塗色,最後還加入其他物料做裝飾,那學生便可一次過感受不同媒介的創作樂趣。 電繪自畫像——正慧小學全面推動電子學習,連視藝科亦融入電子美術。像這一課,學生便捨棄畫簿和素描工具,學習用平板電腦畫自畫像。(黃志東攝) 跨媒介創作——這幅自畫像融合了不同媒介創作而成,既涉獵到電繪,也用上實體顏料,還有立體裝飾。(黃志東攝) 面對一眾「數碼原住民」,陳嘉儀和李婉晴異口同聲說,他們對電子美術的吸收速度比想像中快,部分學生的電繪作品更勝傳統手繪,「有些男同學,你要他坐定定以廣告彩作畫,他未必得,但用平板電腦繪畫呢,他的專注度卻很高,而且也畫得很好」。 陳嘉儀相信,這是因為電繪較容易為學生帶來成功感,「App內置了很多輔助工具,例如各種顏色、不同的筆觸,就是不小心畫錯了,只要按『返回鍵』,就可以馬上修正,比起傳統手繪,更快和更容易建立成功感」。 初學易上手——電繪不難上手,內置的工具亦有助輕鬆畫出漂亮的作品,對初學者有很大的滿足感。(黃志東攝) 她續指,當學生在視藝科掌握到電繪的基礎技巧後,更延伸到學校其他創作活動上,「六年級要設計畢業班服,又或是需要製作大型打氣紙牌時,同學都會運用電繪,以便隨時修圖或大量打印,毋須再逐張繪畫」。 自從正慧小學在視藝科引入電子學習模式,學與教的效能均全面提升,「現在我們每一個課題都會運用電子工具作輔助教學,有時用於建構創作意念、蒐集資料;有時直接用於創作過程;有時則用於學生互相評賞」。李婉晴說,假如沒有電子工具輔助,相信整個學與教的效率也沒有這麼高。 以強帶弱——電子學習同樣存在學習差異,用「以強帶弱」方式,可帶動學習效果。(黃志東攝) 教學提升 非取代傳統課程 雖然電子學習環境有其優勢,惟兩名教師再三強調,學校推動電子美術,並非要取代傳統視藝課程。陳嘉儀斬釘截鐵地說:「有些課題如陶藝、剪紙等,電腦不可代勞。」李婉晴亦補充,有些創作經驗,亦只能從手繪中得到,「在電繪世界,想取得心水顏色,只要輸入一個編碼就可以,但做實體創作,就要不斷『溝色』、不斷嘗試,而從中亦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帶來驚喜,這些都是在電繪經驗不到的」。 打好根基——校方強調,推動電子美術並非要取代傳統視藝課程,因此學生仍需要學好美術基本功。(黃志東攝)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暨「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統籌梁崇任老師也認同,電繪和手繪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兩個不同的取向,而且傳統藝術創作有其價值,不會被淘汰,「傳統的中國畫或西洋畫經歷了多個世紀留傳,所以即使有更多新媒體面世,我相信它們也不會被取代」! ■專家之言 電繪易學難精 建議先學手繪 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本刊「童繪遊樂場」專欄作家廖志雄(Bondi)說,按他觀察,家長普遍仍是支持子女學習手繪多於電繪,「大家始終都擔心電子產品誘惑太大,的確,我見過不少學生,當初購買平板電腦的原意是學繪畫,但最終卻用了來打機」。然而,作為爸爸的他,卻贊同孩子多一技傍身,「以前電繪是一門比較專業的技術,但隨着時代進步,這個媒介的接觸面愈來愈廣闊,甚至進入學校,小朋友掌握了,對處理視藝科功課,甚至將來投身社會工作,都有幫助」。 廖志雄(資料圖片) 或許很多人都有錯覺,以為在電繪世界,人人都可以做「畫神」,但其實不然,「電繪可說是易學難精,要畫出高水準的作品,同樣像手繪一樣,需要下苦功練習,沒有一步登天這回事。况且精於電繪的人,往往本身都有一定的美術造詣」。而那些對繪畫毫無經驗的小孩,Bondi則建議先學手繪,後學電繪。 助小孩鍛煉手眼協調 他解釋,手繪由點、線、面以至調色,孩子都要自己去處理,過程中亦有助鍛煉手眼協調和小手肌;相反,由於電繪App內置了大量工具,優點是很方便,但就省略了很多繪畫步驟,不利基本功的訓練,「電繪很多時連草圖都不用起,只是用觸控筆把圖片重新勾線,純粹臨摹,對初學者提升繪畫技巧幫助不大」。 ■學童心聲 上色無壓力 惟欠缺觸感 12歲的Hayley(圖),自6歲起在畫室習畫,1年多前接觸電繪後,自此已很少在家「開壇」畫畫,「因為電繪實在太方便,一支筆(觸控筆)、一部平板電腦就可以畫,如果畫實體畫,我就要拿很多工具、顏料出來,比較麻煩」。她又謂,電繪不單事前準備工夫少,創作過程亦相對輕鬆,「畫實體畫,顏色塗得不好或出界了,很難補救的,但電繪呢,隨時可重新再來,壓力沒有這麼大」。 12歲的Hayley(受訪者提供) 但被問及會否放棄實體創作而全程投入電繪的懷抱,小妮子又說不會,皆因手繪也有其樂趣,「我覺得電繪都有限制的,例如它沒有質感。假如用傳統方法去畫草地、花朵,我可以用顏料營造凹凸的效果,雖然在視覺上,電繪都可以調校顏色深淺、光暗,做出3D的效果,但你始終摸不到凹凸感,屏幕是冷冰冰的,欠缺觸感」。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校園:辦學團體全方位推動同理心文化 校園正向教育 從溝通開始

隨着社會復常,校園生活重回正軌,學界都以重建師生身心靈健康為目標。其中香港佛教聯合會(佛聯會)更嘗試以辦學團體的層面,聯同會屬全數7間小學,在未來5年,共同開展社交情緒教育課程,並以全校參與的模式,由學生、教師及家長三方面,攜手推動同理心校園文化。 在2021/22學年,佛聯會屬下其中一間小學、佛教慈敬學校(下稱慈敬)所訂立的3年發展計劃,其中一項關注事項,正是要推動「正向生活」。校長范秀琪表示,有這個目標,除了因應近年疫情、社會運動等不安的大環境氣候,還因為看見學生的「論盡」位,「我們發覺小朋友不太懂得表達自己,亦都輸唔起,每當遇到逆境,就往往用發脾氣或不對的方式去表達情緒。我們想,這是否代表他們在表達感受方面的認知不足夠呢?輸不起或贏了就驕傲,又是否意味他們缺乏同理心,沒有轉換角度去看事情?所以,我們希望從正向教育入手,開設正向課」。 重建人際關係——疫情陰霾逐漸消散,校園生活復常,如何重建學生的社交技巧、正向的人際關係,是教育界最重要的課題。(劉焌陶攝) 促進師生連結 提升歸屬感 然而,正向教育涉獵範疇廣闊,為免學生一下子難於消化,慈敬遂按校情,把着眼點放在同理心、尊重和關愛等幾個核心價值上,同時亦引入「外援」,透過成為提倡善意溝通文化的非牟利機構JUST FEEL的伙伴學校,獲取全方位支援。范秀琪認為此舉很重要,她解釋:「機構提供了所有教案、教材和PowerPoint,我們只需做校本剪裁,他們每個月亦會派員來跟老師共同備課,幫助老師更透徹掌握課題。正因為有這些支援,學校便有信心6級同步開辦正向課,發展步伐可以更快。」 JUST FEEL共同創辦人楊思毅補充,整個「感講夥伴學校計劃」糅合社交情緒教育及善意溝通理論,前者是關於如何促進學生身心靈及社交健康的學習框架,讓學生能夠認識和掌握自己的情緒、有效地解決問題,並與他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後者則是透過步驟明確、簡單易明的溝通心法,讓大家互相表達及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促進關係。兩者最終的共同指向,是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由課程、教案、教具,以至課室和校園佈置,我們都有配套支援,目的就是想老師把精力放到與學生相處上,從而促進師生間的連結,提升學生對校園的歸屬感」。 楊思毅(劉焌陶攝) 雙教師制 價值觀滲透各科 計劃另一特色,是為教師提供全面培訓,除了上述的共同備課會,還有工作坊、共學小組,營造氛圍之餘,也收「全民皆兵」之效。范秀琪透露,他們的正向課實行「雙教師」制,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共同任教,由於科任教師同樣接受過訓練,於是又可以把相關價值觀,滲透在不同科目之中。她舉例:「高小中文科有一課講保護海洋生物,老師也從同理心切入,跟學生探討人和動物之間的相處和關係;又如初小的數學科,雖然學習主題是方向,但老師就以一個小朋友迷路做情景,請同學展現同理心,替他尋找正確的位置。這就是我指的全校參與,不單單在正向課,而是在不同課堂,都涉獵得到。」 范秀琪(劉焌陶攝) 自課程展開以來,她看到師生的改變,其中一幕發生在去年「特別假期」後的首天復課日,令她印象特別深刻,「當日學校與JUST FEEL合辦『感聽感講復課日』活動,有一個平日比較寡言、怕醜的小五男生主動告訴我:『其實我也不想這樣快復課,因為我還很想打機!』」。范秀琪笑言,不管學生的想法是否正確,令她感動的是,他願意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相信是因為正向課或其他課堂,在老師不斷鼓勵下,令到學生更願意及懂得分享自己的感受」。 開展家長共學小組 至於學校團隊,當教師要去傳遞這種價值觀時,自身亦會受益,她以自己為例,「作為校長,面對下屬,有時都不太容易說出個人感受或需要,但現在我會有調節,學習怎樣適當地表達自己,讓同事明白,校長想大家怎樣,溝通會比從前好」。范秀琪又透露,繼去年舉辦過2場家長工作坊,今年將開展更進深的家長共學小組,期望把善意溝通文化,進一步帶進學生的家庭。 有鑑於慈敬的正面經驗,辦學團體佛聯會遂拍板,於今個學年,會屬全數7間小學,也共同開展社交情緒教育課程。「佛聯會會屬學校都以『明智顯悲』為校訓,而要成為一個有智慧又慈悲的人,懂得自我情緒管理和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先決的條件,加上教育局近年很強調價值觀教育,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攜手推動一個課程,相信亦可產生協同效應,藉着跨校的交流,建立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學校特色。」佛聯會學務顧問莊聖謙說。 莊聖謙(劉焌陶攝) 為了令這個聯校課程更有系統及可持續發展,佛聯會更參考教育局的教師借調計劃,引入「調配計劃」,即調配一名教職員,半職處理教學及學校的行政工作,半職作為7間小學與JUST FEEL的溝通橋樑,負責統籌整個項目。莊聖謙坦言,以往學校除了跟教育局有這種合作形式,未曾與社福界有過類似安排,但他認為,今次加插統籌人角色,有關鍵作用,「計劃由我們內部教師協調,一來同事會更清楚會屬學校的文化,二來同事亦已建構一些關係網絡,相信運作起來會更順暢。另外,調配同事參與新的工作,就好像接受教師培訓一樣,對同事的專業發展亦帶來裨益」。 慈敬訓導主任楊潔婷,正是「調配計劃」中的統籌人。「慈敬在會屬小學之中,是第一間推行社交情緒教育課程的學校,我的角色,是負責向其他學校分享貼地的經驗,包括遇過什麼問題、如何撞板等,也可即時解答其他校長、老師的提問。」 助人自助——慈敬訓導主任楊潔婷(左)作為社交情緒教育課程的聯校統籌人,期盼每個學生在小學的6年裏,最低限度學會「同理自己」,知道自己的情緒需要,能幫助自身解決問題。(劉焌陶攝) 至於對內方面,她亦負責蒐集慈敬前線教師對課程意見,再與JUST FEEL磋商修改,「同事有時都會反映,有些課題學生會較難掌握,需要多加插一兩個例子,或是某些轉折位要做好些,始終進入課室授課的是老師,他們的意見很寶貴,這樣才可令整套教材更完善,其他學校應用時就更得心應手」。 投身教育界踏入第十個年頭,楊潔婷首次參與借調計劃,因着和機構的緊密合作,令她對善意溝通理論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影響了她的訓導手法。「雖然訓導的最終目標沒有改變,學生仍然要為自己做錯的事情承擔後果,但現在我會提供多些空間,讓同學去抒發感受,令小朋友更加能夠接納自己做錯了,更願意承擔後果。我發現,當我願意花多少許時間去聆聽學生感受,同學的對抗會沒有那麼大,對訓導主任的接納程度亦會高些,彼此的關係會有改善。」 家長共學——慈敬在上學年分別為初小和高小學生家長舉辦善意溝通工作坊,今學年再辦共學小組,希望為家長賦能,增添家庭幸福感。(受訪者提供) 其他屬會學校分享 正念禪修配合情緒教育 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 校長許定國表示,該校一直有「正念禪修」課程,主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內心世界、學習活在當下,今學年再引入JUST FEEL的課程,他認為,兩套教材可起平衡作用,「正念禪修重視內心情緒,JUST FEEL的課程就幫助學生把情緒表達出來,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此外,他亦準備借鏡慈敬,利用學校禮堂(即地下操場)的12根柱子,把社交情緒教育的信息陳展出來,希望學生一踏進校園,已經沉浸在善意溝通的環境之中,營造氛圍。 許定國(劉焌陶攝) 提升心理質素——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重視學生的身心靈健康,除有「正念禪修」課程,本學年再引入社交情緒教育課程,雙管齊下,提升學生的心理質素。(受訪者提供) 成長日記助抒發感受 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 校長陳滿林透露,他們在本學年把JUST FEEL的教材糅合在個人成長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科之中,並設計了《榮根人成長日記》(圖三),通過圖畫、故事,鼓勵學生「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而學生亦可在此日記中,以繪畫或文字,抒發情緒。「我們亦參考慈敬的做法,嘗試跨科一起推展,例如在中文科的閱讀篇章選材方面,也盡量揀選一些文章可引伸到善意溝通、同理心、關愛等元素,期望不斷滲入,可加強學生的身心靈健康。」 陳滿林(劉焌陶攝) (圖三)(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2期]

詳細內容

愉快進膳:嚴選飯商 飯後設me time 家校出法寶 炮製開心午膳

小學由半日制轉回全日制,學生不但要重新適應每日時間表,連在校午膳也成為家長、學校和學生的一大挑戰。先暫且不提近期午餐供應商的「出事」飯盒,其實要學生每天乖乖地吃完餐盒,也不容易。原因不外乎是餐盒食物質素一般,味道不夠好,孩子吃得少,造成浪費之餘,家長也擔心他們吸收不夠營養,影響健康。如何能夠引起孩子食慾?除了家校合作挑選有質素的供應商,似乎家長和校方都要略施小法,才可讓他們乖乖吃完午餐。   開飯啦!每天中午12:10鐘聲響起,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下稱佛教林金殿)午膳時間正式開始。除了班長,原來每班還有兩個「飯長」,他們會在班房外的保溫箱旁協助同學拿取自己所選的午飯。 25分鐘午膳+25分鐘大息 這天我們來到一年級E班,發現只有約3、4個小朋友吃家長送來的便當,其餘都選擇飯商供應的飯盒。而在回復午膳時間的初期,學校更請來家長義工協助一二年級學生適應在校午飯,教他們打開隔板、取餐具、收拾等程序。班主任亦會在班房內陪小朋友一起吃飯,其間課室還會播放同學講故事的廣播錄音,當小朋友聽見認識的同學的聲音時,又會開心大笑,讓進食的心情更愉快。 短短25分鐘的午膳時間,大部分學生也能把飯吃完,校長吳永雄說,25分鐘看似很短,其實對很多小朋友來說已很足夠。他亦鼓勵學生在飯後緊接的30分鐘大息參與不同活動,包括在班房內看圖書、到圖書館借書,或到操場玩耍等,逢周三禮堂更有才藝表演,每周亦有兩次故事媽媽活動。小朋友都很享受這個「me time」,吃飯也會快一點。若吃得慢,班主任會留在課室繼續陪吃,「小朋友個個都想去玩,所以沒有人真的會慢慢吃到上課」。吳永雄說,在午膳時播放的廣播,其實是疫情期間學生在家時錄下的,難得有午膳時間,便讓大家邊吃邊聽同學講故事,實在有趣。 吳永雄(劉焌陶攝) 在校用膳胃口更好 佛教林金殿的學校飯盒供應商每天供應4款選擇,包含素食、粉麵等,每份售價$17.5。據悉,學生一般較喜歡特色風味餐及粉麵小食餐,就採訪當天所見,小朋友大多選吃咖喱飯或葡汁意粉。不過照記者目測,粉麵餐的分量比普通飯盒分量還要多,記者懷疑6、7歲小朋友能否全部吃完。吃不完又可以怎麼辦?不要緊,學生只要把吃剩的分量拿給班主任觀看,班主任覺得可接受,便算完成午膳!1E班主任郭巧怡說:「其實大部分同學也可吃完3/4份,如果身形比較矮小的,只吃一半也可接受,我也知道有些同學其實可以多吃一點,便會請他再多吃兩三口。」 緊密溝通——校長吳永雄說,午膳供應商招標時,家教會代表、校方代表以及一般學生和家長都有份參與,除了要考慮午膳的味道、營養、衛生等外,就近學校也是其中考慮因素,飯商並有SGS(香港通用檢測認證有限公司)品質驗證,包括飯盒溫度考核,令家長更有信心。「我們也有和家長緊密溝通,如果有學生反映不好吃,他們都會提出,這一點很重要。」(劉焌陶攝) 餐單多元 興奮選餐 這天午膳時恰巧播放1E同學陳涴澄的故事分享,同學們知道後都很興奮,涴澄更笑得合不攏嘴。媽媽陳太這天也來當午膳姨姨,她說女兒平日在家不願吃的東西,在學校都變得願意接受,「她在家只吃半碗飯,我做家長義工時看到她在學校可以吃至七成」。最初她亦擔心女兒不適應在校午膳,因為有些同學在幼稚園時已試過在學校吃飯,但對女兒來說這是完全陌生,「我跟她說吃不完也不用怕,加上學校在全日制前已製作影片教大家吃飯程序,想不到她完全沒有抗拒,而且因為能夠與同學仔一起吃飯,她每天都很開心呢」! 另有家長表示,兒子堅持要訂學校的飯盒,像採訪當日吃得很開心的蟻廷晞,似乎很滿意飯餸的味道,媽媽蟻太說:「因為飯商餐單較平日在家的餸菜更多元化,所以囝囝每次選飯餐時也很興奮,可以試一些未吃過的食物。」 自由活動——吃飯後,學生可自由參與不同活動,學校安排學生分年級到操場和圖書館。採訪當日到處都人頭湧湧,看來大家都想把握時間輕鬆一下。(劉焌陶攝) 圖書角——午飯過後,學生立即到課室的圖書角選書閱讀。(劉焌陶攝) 加長大息時間 容許孩子慢慢吃 亞斯理衛理小學於今年2月1日開始恢復全日制,校長鄭家明表示學校早於網上舉行的15至25分鐘「快閃家長會」中,便事先跟家長溝通好有關午膳的安排,「之前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均未試過在校內午膳,高年級對這件事的印象亦模糊,所以家校合作十分重要,首先請家長在家與小朋友模擬 在學校食飯情况,教他們禮儀、衛生等。正式全日制的首三天,學生午膳後便放學,所以我們加長了用膳時間,讓學生慢慢適應,更預備了一些乾糧,給沒訂飯又忘記帶飯的同學。之後,我們亦改動時間表,把午膳後的大息時間加長,讓他們可在飯後活動,未吃完的學生則可以慢慢吃」。 鄭家明(資料圖片) 鄭家明說,午膳對小朋友來說也是學校生活的一部分,對教師來說亦是,他認為應教學生學習如何享受它,而不是匆匆忙忙吃完便算。學校本年度推出了亞小英熊聯盟獎勵計劃,教師可自訂獎勵準則,給予學生「英熊寶石」以供他們換取獎勵,正面地鼓勵小朋友愉快午膳。 換取獎勵——只要學生達到要求,便可換領亞小英熊聯盟獎勵計劃的獎勵,以「寶石」換取禮品。鄭家明說,獎勵的準則一向都是交由教師自行決定,如在午膳時有良好衛生習慣、不浪費食物等都有機會換取寶石。(受訪者提供) 全職媽DIY愛心飯盒 早一晚準備更省時   為小朋友準備愛心飯盒,又要買餸,又要一早起牀煮,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尤其對在職爸媽來說更困難。育有9歲女兒Sonia的全職媽媽Kelly指自女兒回復全日制後,每天都會為她準備午餐,早前更於facebook開設群組「KellyMaMa簡易飯盒食譜.分享區」,短短2個月已有幾千追隨者。 Kelly及女兒(受訪者提供) Kelly擔心午餐商提供的飯盒營養和口味未必完全符合女兒需要,所以便決定親自準備。Kelly說,女兒偏食,為了吸引她的興趣,做飯時會用其喜歡的食材做主角,再加入一些她不喜歡的配料如洋葱、紅蘿蔔、青豆、蔬菜等,混進主菜如肉丸之中,令餐盒色彩繽紛、賣相精美,讓女兒食得開心。 她建議家長預早一晚準備,翌日烹調時會更方便快捷,如預先切好材料、醃肉、煠好通粉或意粉等,以豬肉或牛肉碎為例,醃好後,可以分成2或3份,用密實袋封好,把翌日煮的放雪櫃,稍後煮的放進冰格。此外,小朋友有時會食剩一半飯盒,除因食量小,也因學校食飯時間較短,Kelly建議可將食物切細粒,容易入口,以她經驗來說,這樣小朋友可以吃到九成或全部。 5天便當餐單好「煮」意 ●周一:日式薯仔燉肉(圖b) (圖b) 材料:脢頭豬肉片2至3片、薯仔1/3至1/4個、紅蘿蔔適量、洋葱適量、水適量、芝麻少許 調味料:醬油1湯羮、味醂1茶匙、糖1茶匙 做法: 1.薯仔、洋葱和紅蘿蔔去皮切件備用 2.熱油鑊放入洋葱炒香後盛起;再放入薯仔紅蘿蔔兜炒,加水後蓋上蓋用細火燜5分鐘盛起 3.再加少許油,放入豬肉片炒,下調味料,之後將(2)的材料回鑊兜勻,加水,再蓋鍋蓋用細火燜10分鐘;最後灑上少許白芝麻裝飾 ●周二:香煎雞扒配冷麵(圖c) (圖c) 材料:雞扒1/2塊、洋葱少許 燒汁醃料:醬油1湯匙、糖1茶匙、味醂1茶匙、水少許 做法: 1. 雞扒洗淨用廚紙吸乾水分,在肉上𠝹幾刀但不要完全切開,令醃肉時更入味 2.用燒汁醃料醃雞扒15分鐘,洋葱切條備用 3.熱油下鑊後炒香洋葱,加入雞扒煎熟,可加少許水蓋上蓋轉細火煮3分鐘,至全熟 ●周三:鮮茄肉醬通粉(圖d) (圖d) 材料:肉碎80克、通粉1碗、紅葱頭1/2個切粒、車厘茄4粒、茄汁2湯匙、白醋1茶匙、糖1茶匙、鹽少許 做法: 1. 番茄切粒,紅葱頭切粒,備用 2.通粉水滾落,煠8分鐘後盛起 3.爆香紅葱頭,加入肉碎、茄汁、番茄、糖鹽、白醋兜勻,加少許水後蓋上蓋,細火煮5分鐘,加入長通粉兜勻,開始收汁便成 備註:豬肉可轉成牛肉碎,如果只用牛肉碎,烹煮時間可縮短一些;用豬牛混合同煮亦可 ●周四:洋葱燒汁雞扒(圖e) (圖e) 材料:雞扒1/2塊、洋葱少許 燒汁醃料:醬油1湯匙、糖1茶匙、味醂1茶匙、水少許 做法: 1.雞扒洗淨用廚紙吸乾水分,在肉上𠝹幾刀但不要完全切開,令醃肉時更入味 2.用燒汁醃料醃雞扒15分鐘,洋葱切條備用 3.熱油下鑊後炒香洋葱,加入雞扒煎熟,可加少許水蓋上蓋轉細火煮3分鐘,至全熟 ●周五:白汁雞皇飯(圖f) (圖f) 材料:急凍雞扒1/2件(切片/件)、洋葱切粒少許、薯仔1/4個(切粒)、紅蘿蔔適量(切粒) 白汁材料:淡忌廉50毫升、水50毫升、麵粉1湯匙、鹽少許 雞肉醃料:鹽1/2茶匙、糖1/2茶匙、麻油1/2茶匙 做法: 1.雞扒解凍後切片或切粒,用醃料醃30分鐘備用 2.洋葱、紅蘿蔔、薯仔切粒,熱油下鑊爆香後備用 3.再熱油鑊,煎香雞片或雞粒,落少許水,蓋上蓋用中細火煮5分鐘,加入淡忌廉攪勻,將(2)材料回鑊後加入麵粉攪勻,煮至滾起帶點黏稠,加少許鹽便成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