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讓青少年安心說心事

以往每天上學路上,女兒總會主動分享校園大小事,近日卻好像出現了變化。從前女兒會主動牽手及擁抱;反觀現在不但不再擁抱我,也少了與我分享樂與悲。直到女兒先後取得兒童身分證及學生八達通,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不知不覺中,已由小童成長為青少年了!難怪用以往的相處模式,已未能讓她安心與我分享心事。 從事社工多年,服務對象一直都是青少年。因此,我着力回想過往與青少年相處的經驗,以作借鑑修補我與女兒的關係。最後,得出三個要點、兩大原因與迷思,以及一個總結。 三大要點 1. 建立良好關係:傾談時投其所好,讚美對方的優點特長。在對話中獲得被理解與認同的感覺,兩者間便自然建立到關係,為下一次的交流做好鋪墊。 2. 明白對方需要:每人的需要雖有所不同,但總有相同之處,如被愛、被認同及讚賞等,青少年亦一樣。 3. 真誠為對方好:青少年的感知能力很強,大人對他們是否真心,透過肢體語言,其內心是絕對感受到的。只要衷心對待,對方總會明白。 青少年是否願意敞開心扉,在於你是否能夠提供安全網,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無條件的愛及支持,營造一個較隨和的朋友形象,以創造較平等及輕鬆的關係,與他們同行,再慢慢建立傾訴心事的條件。另一個相當有效建立互信的方法就是多讚賞及鼓勵,同時幫助青少年增強抗逆力,面對生活上的種種挑戰。 兩大原因與迷思 綜觀構成青少年不快樂原因及來源,包括學業、朋輩、家庭、社會氣氛及疫情等。不堪壓力的常見情况包括抑鬱、睡眠不足、亂發脾氣、失去興趣和動力,甚至染上吸煙、吸毒或自殘等不良嗜好。如果情况持續,青少年的情緒、自信心及價值觀均會受到巨大影響,故應及早處理,並作出支援。 願意關心聆聽 互訴悲喜 社工聆聽服務對象分享故事時,一般都會點頭回應「我明白」,但從事社工多年來,我漸漸發現這不是最好的回應。每人也是獨特的,面對的處境及際遇也不同,怎可輕言真正明白他人的感受。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應抱持「不太明白,但願意關心」的心態,以謙卑的心聆聽青少年的所思所感。 談心事的時候,訴說者往往有許多顧慮,如聆聽者是否認識涉事者、透露心聲會否帶來負面影響等,故心有不安。增加其信任,選擇寧靜且氣氛輕鬆的環境是最理想的。同時可按照青少年的性格,準備不同工具,如畫畫、砌模型等,協助他們組織整理思緒,表達自己的困難及需要。 有一種迷思是家長以為子女不願分享,但其實可能他們只是不善表達,心底渴望父母的關心。另一迷思,家長認為子女乖乖地分享心事才是「正常狀態」,不過個人認為何謂常態視乎青少年的個別情况及性格。 除了聆聽,情緒支援及安慰亦十分重要。家長可以身作則,主動與子女分享想法,再邀請子女分享。建立互相分享的氣氛,不妨先由分享快樂開始,再互訴悲傷與心聲,讓彼此意識到人生必然同時有喜與悲。而生活是無間斷的,持續關心,效果力量更大! 總結 不論喜或悲,相信每個人都希望有人能與自己分享分擔生活的點滴。時刻反思及調整與青少年的溝通相處,總能讓不快樂的青少年,安心將心事說出來! 文:游家雅(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石硤尾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不一樣的生日派對

對很多家長來說,每年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活動,就是替小朋友慶祝生日。以往在香港,不少小壽星都喜歡搞生日派對,人數不太多的,家長會選擇在家中舉行,陣容龐大的,則會移師會所、餐廳聚會,不過去到Winnipeg之後,發現原來在這邊搞生日會,和香港是兩碼子的事。 孩子生日會 毋須招呼大人 何出此言?原因是外國家長替孩子開生日派對,方式跟我們完全不同。當我仍在香港時,參加朋友替兒女舉辦的生日會,通常都是全家出動,但外國人卻不是這樣的,小朋友生日會的座上客,只有小朋友。無論是在家中或專辦派對的地方舉行,主人家一般都會與應邀小嘉賓的家長先溝通好,了解孩子有否食物敏感、告之派對何時開始及結束等資料,家長只需要準時到達放下子女,完結後再回來接走就可以了。即使家長需要陪同一起進場,主人家所準備的食物也只為小朋友而設,其他家長只會在旁站着。 其中一次親身體驗,是今年3月,去一間playroom出席朋友替女兒所辦的生日會。朋友除了邀請不少住在Winnipeg的香港人,也邀請了壽星女的同學一起參加。他當天為所有大人及小朋友準備了充足的食物,香港家長便與自己的小朋友坐在一起享用,但我看見,外國家長大多只站在旁邊觀看,孩子則自己進食。就算朋友邀請這些外國家長一起入坐進食,他們都會婉拒。雖然我沒有詢問那些外國家長不加入的原因,不過細心想,為小朋友慶生,主角就是孩子,但他不一定認識同學的家長,假如在生日派對上,有一班不認識的人替自己慶祝,感覺怪怪的。况且,若主人家要招待小嘉賓一家人,不論安排地方和準備食物,都會加重他們的負擔。我覺得這個做法十分值得香港家長參考。 準備食物最頭痛 戶外只限夏天 為了解決文化上的差異,香港家長唯有再想法子。最近另一個朋友為女兒舉辦生日派對,便足足花了4天,全部都在星期六舉行。為何要舉行4場之多?除了其中1場是專為外國同學而設,其他的都是招待香港朋友,但要分開3場,其中一個原因是要準備食物。因為在我身邊的香港人,大多會親自下廚準備食物,由甜點到小食都一手包辦,但由於要準備太多人數的食物,有一定的難度,那便唯有分開幾場舉行。 家長想滿足小朋友開生日派對的欲望,又希望減少工作量,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去一些有燒烤爐供應的戶外公園。早前便有香港家長在公園舉辦了一個有10多個家庭的生日派對,只要準備燒烤食物、零食及水果,在指定位置佈置氣球及橫額即可,還有大片草地供一眾小朋友耍樂。而當日在公園的不同角落,亦有不少本地人替小朋友舉行生日會。唯一限制的是,這種形式的生日會只能在夏天舉行,天氣轉涼,在Winnipeg便難開戶外生日派對,而對於我家一對在冬天生日的子女,在戶外開生日派對的可能更近乎零。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反起跑線聯盟》童星】專訪「瑤瑤」「Martin」真實家庭 創意媽DIY巴士點心車 吃「學」玩樂

早前播映的ViuTV劇集《反起跑線聯盟》以5個家庭的日常生活、教育、親子及婚姻關係為題材,當中梁詠琪飾演的媽媽Nora支持「反起跑線」,潘燦良所演的Charles則是典型「怪獸家長」,故事引起不少爸媽共鳴。分別飾演他們的女兒及兒子的兩個小主角「瑤瑤」張曦晨和「Martin」植海維,二人原來都在「反起跑線」的家庭長大。曦晨媽媽經常自製有趣的教材和玩具,讓子女寓學習於娛樂;海維媽媽則是癌症康復者,希望把自己正面樂觀的態度傳遞給孩子及身邊的同路人。   《反起跑線聯盟》以幾個5歲幼稚園生的日常生活作為劇情主軸,其中飾演梁詠琪囡囡陳雪瑤的張曦晨,今年5歲。拍攝電視劇時只得4歲的她,無論講對白、做表情和情緒發揮都十分傳神,原來她和7歲的哥哥張東宸都是小小KOL,並有個可愛的兄妹檔名字「茶兄妹」。媽媽Esther幾年前已為兄妹開設facebook專頁及YouTube平台,更常在不同的網上親子平台撰文,分享育兒心得及日常趣事。 寶貴回憶——一班念幼稚園的小演員,因疫情關係沒機會參與生日會、旅行和畢業禮,可幸在拍攝《反起跑線聯盟》時一次過補償這些生活點滴,家長都說這是孩子的寶貴回憶。(《反起跑線聯盟》劇照) 巧用紙皮箱製「腸粉檔」 囝囝扮車長 Esther本身從事傳媒工作,創意多多,疫情期間不想兩兄妹在家無所事事,於是開始動手做玩具和設計場景遊戲,「小朋友停課時都是玩玩具,但家中玩具數目始終有限,買新的又會玩厭。碰巧親戚買了電視,留下很大的紙皮箱,我覺得可以循環再用,於是便開始設計玩具場景」。她所創作的第一個場景是「腸粉檔」,正因為自己小時候看到小販用鉸剪把一條條白色腸粉剪開,覺得很有趣,「現在做了媽媽,就會再次代入孩子的心態,想想自己到底想做哪些事情,於是便用紙皮做了個小販檔口,並買了一些未剪成細條的現成腸粉和醬料回來,給兩兄妹做店主剪腸粉」。 茶樓點心車——Esther製作茶樓點心車,並購買蒸籠,把真實的點心放進,讓孩子有得食有得玩。(受訪者提供) 自腸粉檔「落成」後,Esther便不斷製作新場景和玩具,如燒味檔、戲院、港鐵車廂等,把小小的家變成遊樂場。這些場景非常逼真,全都憑她一雙手製成,如巴士車身是用紙皮箱改裝,錢箱則用鞋盒和透明文件夾剪貼而成;茶樓的點心車是把紙皮箱外層用銀色包裝紙包好,再在網上購入點心蒸籠,把真實的點心放進,讓小朋友有得食又有得玩。哥哥東宸是交通工具迷,所以媽媽曾經創作過的士車身、巴士車身和港鐵車廂,「因為他喜歡,所以我打算做大型一點,讓他更有代入感」。如港鐵車廂,Esther坦言最初沒信心做到,但東宸看後說非常神似,令她信心大增。「他玩了幾日也不厭,每天早上都叫我和爸爸、妹妹起來搭『港鐵』,更拿着對講機扮車長做乘客廣播。」 憑感覺創作——Esther(中)笑言自己不是專業設計師,所有場景和道具都是憑感覺去創作,曾有家長問她有沒有尺寸和紙樣參考,她稱只是看着實物照片仿製出來。(朱安妮攝) 堅持每晚傾偈 不過分緊張學業 媽媽喜歡做小玩意,子女又愛角色扮演,爸爸放工後亦會「陪玩」,整個疫情期間,一家人宅在家也樂此不疲。Esther形容一對仔女非常活潑,所以很少同一時間帶他們上街,「哥哥或妹妹一個人時會較靜,但兩個走在一起便有化學反應,會有點不受控,表現超激動和興奮」。她說兄妹二人相處時像朋友,當然也有鬥氣的時候,但無論發生什麼事,她堅持每晚和他們談天,了解他們的心情,「哥哥以前比較收藏自己,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也不跟我講,如果他這麼小也不願和我分享的話,長大後更難敞開心扉,所以我更要在他們小時候養成彼此分享的習慣,才會明白將來有什麼事,都有人分擔」。 「夾糖店」——茶兄妹的家常有不同場景出現,採訪當天他們家中一角便成了「糖果店」,只要乖乖,媽媽便會獎勵他們去「夾糖」,兄妹每人每次可夾一小紙杯的分量。(朱安妮攝) 丈夫工作較忙,Esther上班時間也不穩定,她說從前有請傭人幫助,但發現曦晨學術有點跟不上,所以已打算辭職做全職媽媽,專心照顧女兒學業。「妹妹平日做功課較慢,如果我能在旁陪伴她會好一點,尤其她即將升小學,如果我不在家,她未必能應付得到。」雖然努力替女兒趕上學習進度,但她強調自己不會過分緊張孩子的學業,教養原則更偏向「放養」,「如果要不停補習、做補充(練習),換轉是我也不開心!我相信小朋友在玩的時候最開心、最能吸收,所以我會把學習加入遊戲元素,讓她不知不覺地吸收知識」。例如曦晨剛要學10的配對,媽媽便製作了「數字牙齒」配對卡(圖),這是一個簡單的加法遊戲,讓曦晨找出兩顆加起來等於10的卡通牙齒,邊玩邊學。有這樣用心的媽媽,茶兄妹真幸福! 「數字牙齒」配對卡 「Martin」首拍劇 廣東話最大挑戰 曾抗癌母親 樂觀態度傳遞孩子 飾演潘燦良兒子Martin的小演員植海維(Kyle)是首次拍劇,媽媽Yan說,這次演出對兒子來說最大的難度是要講廣東話。Kyle自小念國際學校,平日跟同學、家傭都是用英語,所以接到劇本後,Yan要花時間跟他解釋劇集內容,再教他講對白。「這對他來說是個大挑戰,幸好他記性不錯,能記到對白。我和丈夫平日都堅持跟他用廣東話說話,又請了老師來家中替他補習普通話和寫中文字,就是不想他長大後不懂中文。」 精力無限 「玩」興趣班不強迫考試 Yan說,決定給孩子讀國際學校,是希望他們可以輕鬆一點,「我和丈夫都是讀本地學校,也不是成績最好的一群,但出來社會工作後,發現學業成績未必跟將來的工作和成就掛鈎,反而長大後想做什麼職業才去進修相關課程,還更實際」。像她自己中五後修讀酒店及旅遊,發現對這行業有興趣,便去考空姐。「另一個原因是Kyle比較天馬行空,會有很多自己想法,國際學校會比傳統學校更適合他。」 Kyle是個活躍孩子,每天放學都會上一至兩個興趣班,包括游泳、溜冰、滑板、打鼓、舞獅、K-pop等。媽媽說他精力無限,完全不覺累似的,「因為他覺得上堂是去玩,所以很雀躍,也可能因為我不會要他考試。他3歲開始學鋼琴,到現在也沒有考試,因為試過有琴行老師要他練習考試的樂譜,他覺得悶,不想學,所以我後來找了私人老師來家教琴,只教他喜歡彈的歌,到他真的想考試時,才告訴我吧」。 活潑好學——Kyle是個好動的孩子,最近新愛好是滑板。他常說在家好悶,每天都會問媽媽:「今天有什麼要學呀?」(曾憲宗攝) 一人一份——由於孩子年紀尚小,他們現在仍各有各玩,Yan很多時買玩具都會買一式三份。(曾憲宗攝) 家有「維馜熊」 擬再領養孩子 6歲的Kyle是家中大哥哥,他還有4歲妹妹海馜和2歲弟弟海熊,從孩子的名字,我們可看到媽媽Yan的童心,因為三兄妹名字最後一個字組合起來,便是「維馜熊」,也就是媽媽Yan最愛的Winnie the Pooh。Yan和丈夫同在大家庭下成長,故一直希望多要幾個孩子,但由於Yan的身體問題,暫未能再次生育。「懷小兒子時有胎盤前置問題,剖腹產時失血太多,但當時血庫緊張,只用止血針止血,直至生產後個多月身體仍未復元,現在仍然有貧血,醫生叫我不要再懷孕,怕身體負荷不來。」她唯有和丈夫暫時計劃待三兄妹長大後再領養小孩。 「維馜熊」——Yan(後左)喜歡小熊維尼,更以此作為3個孩子的名字。(受訪者提供) 還未當上媽媽前,Yan在2011年患上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s lymphoma),由於癌症已達2B期,故未能做手術切除根治。當年她只有23歲,事情來得太突然,只得聽從醫生建議,不停做檢查。當時曾有醫生建議她雪卵,「唔雪就無得生」,此話令她非常緊張和沮喪。幸好當時還未成為丈夫的男朋友一直陪伴着她,更成熟地處理和分析整件事,一直為她尋遍不同治療方法。最後他們找到一個好醫生,給了Yan很大信心,並說她還年輕,毋須擔心生育問題,着她放心做化療。一直想要小朋友的Yan,聽醫生建議完成療程半年後便計劃生育,所以馬上與男友結婚組織家庭,但可能過於緊張的關係,婚後兩年都未能成孕,二人已作了收養小朋友的打算。誰知放鬆心情後,Yan便懷上Kyle,「我還要在家跌倒,上洗手間時發現有血才知道懷孕了」。傻大姐有傻福,樂觀抗癌換來現在美滿的五口之家,她更想用自己的經歷來勉勵同路人,不要為未來擔心太多,樂觀面對人生。 3個寶貝——Yan的3個寶貝性格不同,哥哥(後)好動,妹妹(前左)愛扮靚,弟弟(前右)較文靜,但最「黏」媽咪的反而是大哥哥Kyle。(曾憲宗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中史科不是萬能插頭

久不久就有啲立法會議員或一些什麼團體頭頭出來強調中史科重要,好似只要認識中史,就一定可令學生愛國。最近有人投稿到《明報》觀點版,說2012年「反國教運動」令年輕一代對祖國歷史更加反感。先旨聲明,王師奶年輕時愛中國歷史及大好河山愛到發燒,從未反感過,更不會「更加反感」。作者列舉考評局的中史科會考報考人數,由1999年的3.7萬人下降至2010年的2.8萬人。推行新高中課程後,2012年報考人數是8500多人,今年只有6098人,作者以慘不忍睹去形容。 必修中史就更愛國? 王師奶不止一次批評一些不懂歷史的議員和知名人士,人云亦云地妄談歷史。小婦人好奇怪他們何以對不認識的事物可以誇誇其談,面不紅、耳不赤。小婦人不認為中史科考生減少是對祖國歷史反感,這是兩碼子的事。中、英、數考生人數多,因為是大學錄取的基本條件;中史科不是入學的必要條件,考生少很正常,愈來愈少也很正常,與年輕一代對祖國歷史反感風馬牛不相及。要中史科考生人數多是易如反掌的事,規定入大學必須中史科及格,否則拒諸門外就行。同樣邏輯,若因此而令報考人數增多,也不表示年輕人更熱愛祖國歷史。 該作者又引述民間研究機構的調查結果:18至29歲年齡層中,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和「香港的中國人」平均只有5%,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則有70%。調查結果令人失望,回歸祖國25年,教育當局組織不少與內地交流活動,包括探訪、參觀,甚至短期生活體驗等,結果如斯,是不是又入中史不在必修科呢條數? 作者認為新政府要培養下一代愛國情操,王師奶舉手贊成,愛自己國家是每個國民的責任。他提議學校每天早會舉行升旗禮、唱國歌,讓小朋友從小認識和尊重國家。如果時間許可,又不流於形式,也不是壞事。至於小學課程加入更多歷史人物教材,留給編課程的專家去衡量了,小婦人不敢妄議。 作者說中學教育政策要大調整,將中史列為主修科。初中課程着重中國歷朝發展,高中則着重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思想等。DSE亦要調整,由論文形式改為選擇題,加強學生了解和認識中國。考試不設評級,只以「及格」和「不及格」區分,中史科的成績成為入本地大學的參考指標。(純屬參考係無用的) 王師奶再三拜讀其大作,除欣賞他是熱愛歷史的有心人外,也肯定他不懂歷史,而又以為歷史是萬能插頭,對教育認識膚淺。他說要將中史列為必修科是拾人牙慧,係執N咁多人口水尾的人云亦云。要「着重」歷朝發展談何容易!初中歷史要編多少堂?唔使上中英數乎!高中着重政治制度、社會思想,教師如履薄冰,分分鐘誤觸紅線,畀學生匿名告發。一個好的歷史教師要將歷史全面剖析,客觀地全面鋪陳,由學生自行分析、領會,難啊!最令小婦人詫異的,為什麼DSE用選擇題能加強了解和認識中國?論文形式和背誦內容毫無關係,兩者黐咗邊條線啊? 最後要代中史教師多謝該作者,他也擔心教師會觸犯《港區國安法》,建議教育局撰寫課程大綱時,將中國近代史寫到改革開放為止,又提議為教師提供教學材料,避免教師誤用敏感材料。有心人也,功德無量。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沒有「姐姐」的日子

沒有家傭「姐姐」的日子,一家四口都長大了! 想當年懷着雞蛋仔的時候,倉卒決定聘請一個菲律賓籍伊斯蘭教徒作為家傭。撇除生活習慣需要磨合,最大的適應包括面對她內向隱忍的個性,還好她一直愛護雞蛋仔,相處尚算融洽,讓我第二次懷孕期間可以專心安胎。 不過,細佬肥仔出世後,她忽然請辭回鄉,當時社會上有很多所謂「跳工」個案,但她誓神劈願表示辭職是因為3年沒有見過家人,亦開始覺得身體疲累,力有不逮,是時候「告老還鄉」。面對突然分離,我當然有憤怒、被背叛的感覺,不過也學習慢慢消化這個壞消息。 手指乾燥如魔術貼 如是者,肥仔剛過了百日,我就開始全職媽媽的生活。平日揸筆多過揸刀,切菜始終難逃切到手指;足不出戶依賴網購平台,怎料疫情爆發連送貨員都病了。這個冬天,無限循環洗嬰兒衣服、洗碗碟、拖地洗廁所,手指頭全部都破裂了,和另外一個家庭主婦媽媽討教生活智慧,她告訴我:「對啊!手指乾燥如魔術貼一樣!很神奇呢!」無奈加苦笑,日子還是湊合過着。 兒子變懂事:媽媽辛苦了 就像網上媽媽谷分享,我添置了掃地機械人、洗碗碟機、各類廚房小家電,提升家務效率;亦委託老爺抽時間接哥哥放學,聘請保母姨姨間中協助照顧肥仔,不知不覺就過了半年。 快將5歲的雞蛋仔愈來愈懂事,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有一回睡覺前在收拾玩具,認真告訴我:「媽媽要煮飯做清潔,所以我收拾玩具,媽媽辛苦了。」而差不多10個月大的肥仔,也戒了夜奶,準時吃、睡、拉。至於老公,在工作和進修之間,也學會留意家中細節,嘗試補位,似乎從巨嬰開始蛻變成長。 最近一次和「姐姐」視像,知道她陪伴母親到城市醫院檢查身體,趁網絡接收穩定立即聯絡我。她沒有跳工,真的回鄉照顧家人了,但作為一個單親媽媽,左算右算,待齋戒月過後還是要計劃回香港工作。在她的穆斯林社區沒有離婚婦人出國掙錢,但她還是背着流言蜚語,默默耕耘。 心甘命抵又好,為勢所迫也罷,嘗試一些沒有把握的新事情,都會讓我們成長。成長的過程未必浪漫、未必興奮,但過後回望,我總會感恩有這些經驗。姐姐踏出安舒區,離鄉別井掙錢;我也是跳出框框,全身投入家事。最少,到目前為止,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全屋男孩都喜歡吃我弄的菜。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前懲教主任,放棄鐵飯碗轉型全職主婦,兼職實習社工督導/繪本伴讀導師/家庭輔導員。興趣廣泛,不務正業。最大成就是生了一個「雞蛋仔」,置了一頭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前途盡毁

剛剛看新聞,被一名母親說兒子前途被毁的標題嚇了一跳,究竟出了什麼大件事?原來其子早前透過英國文化協會報考A-Level及STEP英國劍橋大學入學試,但因協會出錯,未有為他報考,令原本打算升讀劍橋大學數學系的兒子很有可能不能入讀。母親向傳媒直言兒子「前途盡毀」!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究竟是標題,還是那名母親呢? 幾時都話識得睇一定睇留言,既有很多人不認同那母親的說話,但亦有一兩個留言認為不能放過始作俑者,一定要追究英國文化協會,強烈要求一定要賠償。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留言是:兒子有這樣的母親注定前途盡毁。 何必只局限在劍橋? 是咁的!是否考了那個入學試就一定成績好,足以入讀劍橋的心儀學系?如果成績確實標青,報考其他國際試或者校內成績校外比賽,成績結果一樣卓越優異的話,大把頂尖學府可以揀,何必只局限在劍橋?想讀劍橋的,究竟是兒子還是母親?題外話,為什麼有一些父母的兒時夢想心願,要由子女來完成?究竟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品,還是奢侈品?Or both? 人生有無限可能 父母的角色功能和當領袖一樣,存在價值和意義不是確保事事萬無一失,而是不管出現任何狀况意外,都能淡定兼有能力控制情况,面對現實找出解決方法。任何事情的發展都不能預計,即使電腦程式都會計算出錯,何况明明有無限可能的人生? 條條大路通羅馬 此路不通,還有大把出路。無論任何原因也好,錯過了今年的入學考試,明年一樣可以考。準備更加充足勝算不是更加大嗎?遲一年考,這一年就是被耽擱、被浪費了嗎?除了自己,誰都不能耽擱浪費自己的時間青春! 如果兒子真有才能、才華,莫講是劍橋大學入學試,不管任何考試都不能定奪兒子的高低,亦局限不了兒子的未來前途!但是有一個這樣思維心態的母親,在這種洗腦式的教育「熏陶」之下成長,說可憐可悲絕不為過。 明明條條大路通羅馬,除了Plan A,還有B、C、D、E; 甲乙丙丁大把選擇,偏偏死守一條路,此路不通,就只能前途盡毁,是無知?是迂腐? 還是那一句,愈懂事乖巧生性的孩子,活得愈壓抑。我有說不出的心痛!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選校該以子女需要為重

根據教育局公布,本年度統一派位和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獲派首三個志願學校的兒童數目合計,整體滿意率接近九成。不過,還是有家長因子女未獲心儀學校錄取,需要到處找學校。 選校關鍵 切合學生能力 獲派第一志願,就保證學生會有愉快的校園生活嗎?不一定。因為不少家長在選校時,都是取決於學校的聲譽和學生成績,卻忽略了子女的自身性格和能力。假若家長替孩子錯配學校,或會帶來不良後果。例如學習能力較低的小朋友,入讀了傳統名校,面對沉重的課業壓力和經常測考不及格,會失去學習動機和信心,久而久之,影響心理狀態,嚴重起來,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得不償失。當然,這並不代表所有學生都不該入讀名校,不少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在名校裏一樣可過着愉快的校園生活。因此,選校的關鍵,在於該校是否切合學生的能力,能讓小朋友在校內一展所長。家長在選校時,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學生性格和喜好 選擇學校的首要條件是要與學生的性格和喜好匹配。針對較好動和活躍的小朋友,家長可以挑選課外活動較多元化的學校。學校着重小朋友的五育發展,即「德智體群美」五個學習目標,而課外活動對於學生的五育發展具有顯著的效果,例如參與籃球隊、足球隊等運動隊伍可培養學生的「體育」,提升學生的抗逆力和自信心,有助確立學生的自我形象。針對較文靜的小朋友,家長則可挑選閱讀風氣較濃厚,或有更多靜態活動的學校。試想想,若葡萄牙球王C朗在香港傳統名校讀書,無法發展其足球的興趣,相信也難以取得現在的非凡成就。因此,選擇一所教學理念與子女喜好和性格匹配的學校,對學生自身發展尤其重要。  2. 學生的學習模式 家長可針對學生的學習類型,選擇具有相應學習模式的學校。以聆聽觀察型學生為例,這種學生擅於用眼睛和耳朵接收信息,透過文字、動作和聲音等理解和學習內容,適合入讀以傳統方式學習的學校。然而,若我們要求活動學習型學生安坐教室學習,他們會缺乏耐性,所以他們適合入讀以活動教學為學習方式的學校。教師透過設計多樣的課堂活動,例如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個人潛能和提升其自信心。  3. 家庭支援 子女個人成長有賴家校合作。因此,家長在選校時亦可留意自己能否配合學校的發展。以教學語言為例,不少傳統名校會以英文作為授課語言,學生在家中要以英文溫習和完成課業,當遇到困難時,子女難以獨自處理艱深的英文題目,定必需要父母的支援。如果家長能夠配合學校,在學習上作為子女強大的後盾,將有助子女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幸福是把靈魂安放在最適當的位置。」作為父母,若我們能夠真正了解子女需要,選擇最適合他們能力和性格的學校,讓他們在正確的地方發揮個人潛能,相信他們定必能以學習為樂,享受愉快的校園生活。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挑戰膠樽骨牌紀錄 團隊精神永不言敗

若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那成功之「父」又是誰呢?它的名字叫「反思」。為培養學生永不言敗的精神,並喚起他們對「失敗」及「挫折」的反思,有小學續辦「失敗周」,通過一連3天的多元體驗活動,包括以砌出全球最長的膠水樽骨牌為目標,激勵學生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建構成功的策略。究竟這班小學生,最終能否成功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呢? 這個早上,亞斯理衛理小學(下稱亞小)禮堂有一半的地方都擺放着長方形膠水樽,同學都紛紛蹲下來,把這些膠樽當作骨牌,分組砌着「AMPS」4個英文字母(該校英文縮寫)。突然間,禮堂傳出一下尖叫聲,「P」字一列的水樽徐徐倒下,旁邊一個男同學見狀,隨即轉身飛撲上前用雙手頂着,身手敏捷的他,成功阻截跌勢,大家立時鬆一口氣。「截得靚!」導師喝采激勵。然而,並非每次都這樣幸運,「哎呀!」 一聲之後,「A」字的所有水樽都「全軍覆沒」,有同學雙手掩面,有同學呆若木雞,隔着口罩都感到他們的失望和沮喪,導師又再出言安慰︰「不打緊,還有時間,再砌過。」 觸目驚心——在砌水樽骨牌時,這些觸目驚心的場面,不時發生。(黃志東攝) 經歷好幾次失敗後,同學們漸漸意識到要調整策略,他們想出先不要一氣呵成地砌出一個字母,而是要把它分段處理,而段與段之間,還要留少許空隙,並且用平放疊起的水樽作緩衝區,避免在正式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前,提早出現骨牌效應,功虧一簣。 經過2小時努力,亞小這班來自四至六年級的數十名學生代表,用上2010個膠水樽砌出「AMPS」字樣。最緊張的一刻終於來臨,在兩名獨立見證人的見證下,由校長鄭家明輕輕碰倒第一個水樽,大家都屏息靜氣,觀看着一個又一個的水樽依次倒下,直到第2010個膠水樽也倒下來時,全場拍掌歡呼,興奮莫名! 砌出「AMPS」——經過2小時的不斷嘗試,同學們用2010個長方形膠水樽,砌出「AMPS」字樣,並準備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黃志東攝) 「失敗是指你不去嘗試」 亞小自2018年起舉辦學生生命培育活動「失敗周」,今年「失敗周3.0」更進化成「熱血周」,鼓勵學生擊破失敗,熱血成長。鄭家明說︰「通過連串活動,我們向學生傳遞着一個信息︰『什麼叫失敗?它不是指暫時未能成功或輸掉給別人,失敗是指你不去嘗試。』」他續指,今年更着重深化團隊合作精神,實踐「以最好的我們成就最好的我」的校本教育理念,「我們相信每個同學都有上帝所賜的天賦、亮點,但不會有一個人是萬能的,只有透過團隊協作、互相學習,才會有共同的進步」。 熱血周——亞小校長鄭家明(右四)和學生生命培育組主任嚴天樂(左四)率領教師團隊策動「熱血周」,希望透過連串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重塑失敗經歷,向成功邁進。(黃志東攝) 學生生命培育組主任嚴天樂補充,今年選擇以骨牌挑戰與學生一同經歷失敗與成功的歷程,是希望同學明白到,要獲取成功,除了堅持去做,還需要使用對的方法,「砌骨牌是需要技巧的,例如要注意距離、方向、順序等。我們期望同學藉着今次砌骨牌,掌握到探究解決問題的軟實力,日後可遷移到學習層面、生活層面上」。 「熱血周」不單為學生帶來難忘的成長回憶,對教師同樣帶來啟發。學生生命培育組教師團隊之一盧展諾表示,經過今次活動,提醒自己往後要更信任學生,「坦白說,今早距離正式挑戰時間只剩半個鐘時,眼見同學仍未完成,我腦海確實有閃過『今次可能砌不成』的想法,更想過不如全部大人落手砌,或者進度會快些。但結果是他們做得到,關鍵是他們願意不斷去想,找更有效的改進方法。學生的堅持亦啟發我,其實每一次失敗,都是讓我們有機會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 協作精神——除高年級的骨牌挑戰,低年級也有不少團隊挑戰遊戲,例如密室逃脫等。既考驗孩子的解難能力,也訓練他們的協作精神,並從中學習情緒管理。(受訪者提供) ■學生心聲 失敗乃成功之母 楊淂澔 小五生 「我覺得今次最好玩的活動是砌骨牌,因為可以發揮創意,而且千變萬化……砌轉彎位很難的,我至少失敗過10多次……會有少少不開心,但我知下次會成功。」淂澔又提到,今次活動,同學之間的配合很重要,曾有同學發生摩擦,他便充當「和事老」,分隔彼此,讓大家冷靜下來。 楊淂澔(黃志東攝) 羅譽灃 小五生 「今個活動,我最喜歡看電影(《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的環節,故事講4隻企鵝,打敗壞蛋章魚博士,拯救企鵝界,這套電影,帶出一個道理——失敗乃成功之母。」談到砌骨牌,譽灃透露經歷過很多次失敗,當中有「激氣」,也有情緒低落和失望的時候;然而,也因着砌骨牌,讓他有機會和一些平日較少接觸的同學交流,增進友誼。 羅譽灃(黃志東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自主發掘喜愛的童書

那天來到木棉樹出版社,坐在小小閱讀角地上,聽出版人兼編輯黃雅文娓娓道來心愛的繪本。3年前,堅持了20載的兒童文學月刊《木棉樹》停刊,之後她騰出更多時間編輯繪本和童書。手上每一本,都是雅文親自挑選,向外國作家爭取版權,然後句斟字酌製成中文版的。我聽着愛書人說書,很是享受—— ■《明天是星期一》 (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長谷川集平 爸爸邊看電視邊挖鼻孔,孩子嫌惡心,媽媽勸孩子放過難得休假的爸爸。一切如常,沒人知道明天是很多人的「最後一個星期一」。在1995年1月17日清晨,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數萬人傷亡。作者寫道:「獻給在那天清晨到來以前,一直在尋常巷陌中出作入息,過着平靜生活的人。希望我們記得,那個平平淡淡的假期,其實是多麼珍貴。」筆下愈平淡,沒寫出來的無常便顯得愈深刻。說珍惜,何其有力。 ■《時間要走了》 (網上圖片) 作者:Bettina Obrecht 繪者:Julie Völk 「就是消磨一下時間」、「純粹打發時間」、「就是殺時間嘛!」聽大家這樣說,傷心的「時間」站起來走了。娜娜追了出去找,到處探問,可是人們要不是「沒時間」,就只看到「時間是金錢」,還好最後在公園找到了。「我在公園裏比較愉快」,時間說:「這兒每個人都喜歡我。」這繪本的圖文都滿溢着詩意,引領孩子思考時間究竟是什麼。 ■《BOOM——色彩世界的戰爭》 (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Ximo Abadia 有人只喜歡綠,有人只喜歡紅,偏偏兩人都是領袖。一個說:紅魔怪吞噬樹林,摧毁房屋!一個說:綠巨人燒毁農田,擄掠小孩!謊言重複得愈多,聽上去愈像是真相。居民害怕起來,都交出了自由來換取安全……這個寓言故事裏,差不多每一頁都是對比強烈的紅紅綠綠,在在刺激視覺和思考:為什麼人們竟會讓立足謊言之上的人奪得權力?當周遭變得渾濁,我們怎樣能確知自己沒錯當壞人? 傳來令人難過的新聞,有學校圖書館把可能觸及「紅線」的圖書下架,提及「活着要自主才有意思」的童書竟也在考慮之列。 真是好提醒。那麼,讓我們繼續發掘自己喜歡的書,支持自己喜歡的出版社,與孩子共讀我們心愛的好書。活着要自主才有意思。 文:蘇美智 圖:網上圖片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讓孩子信任感覺和需要

「保護小朋友免受性侵犯,其中一項是教導他們什麼是『好』接觸,什麼是『壞』接觸,但老實說我自己都不太能分辨,也不敢說遇事時有捍衛的信心。」性教育講座中不時有照顧者這樣說。「信任自己的感覺和直覺,確知身體自主權……」我每次都會這樣回答,但自己也時常感到疑惑。 畢竟,兒時也沒對自己的感覺、直覺與身體有多大信心啊!衣服不舒服、太飽吃不下、周遭太吵、不想某人抱我等……當我表達身體需要或情緒感受時,身邊大人的回應往往就是給予指令,或者歸咎於我太過敏感。在性治療工作中,我也遇到不少個案,因難以接納和信任自己的感覺和需要,不確知自己是否有權發聲而出現種種內在及親密關係的問題。 「信任自己的感覺和直覺,確知自己有身體自主權」,本該是保護自己的基礎,然而在社會模式教養的薰陶下,似乎大家都感到困惑。 不加社會標準「調控」 按個人節奏成長 成為媽媽以後,我一直思考如何給兒子打好這基礎。我決定先研習一下,盡可能無預設地深入了解這個我深愛的人兒!以後,我大概就會慢慢想到法子。丈夫與我共識是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去認識他,用同理心回應他,盡力不加諸我們或社會的期望和預設。幸得家傭姐姐和長老的贊同和配合,容讓孩子一切按自己節奏,沒有什麼要訓練或「戒」,只是觀察、聆聽,再商討出能順應孩子和我們各人需要的方式和日程。 這種教養方式與我們兒時所經歷的截然不同,縱使起初似乎帶來諸多不便,大家心中卻又感覺自然舒坦。婆婆慨嘆說:「其實誰又會喜歡逼迫一個嬰兒來配合自己?按時餵完指定分量的奶,還有戒夜奶、戒片、戒怕陌生人等,想起都緊張!」結果,孩子的進步令人鼓舞,10個月大時已能使用嬰幼兒手語,清晰表達所需所感:睡醒希望喝了水才喝奶、洗澡水太熱或太冷、掛念爸爸想要致電……他每個表達都提示我人人都是如此獨特,以往只要求孩子配合社會標準的教養方式,可真是辛苦了大家。 當這人兒開始學習作決定時,我們可要保持鎮靜,例如氣溫才10℃時要求穿夏季衫褲、不吃午餐、不洗澡……我們戰戰兢兢地守着大家有共識的原則,讓孩子安全地體驗各種自然合理的後果,了解他每個決定背後的想法和感受,一起討論、處理困難。當然,過程中我們也曾懷疑過、被規勸過應該直接指示或以獎罰「調控」孩子。可是,當我們選擇放下操控,以同理心去回應,經驗到的卻是令人滿足又甜蜜的溝通和更深層的互動。 就這樣,我家孩子似乎從來都對自己的感覺、情緒及身體自主權感到信任及自在,受質疑也能肯定地表達:他堅持沒有辛辣材料的菜很辣,因而讓大家發現了他人生的第一顆痱滋;他會向幼兒班教師表示想以揮手代替擁抱,即使教師多番規勸……這種對自己感覺與需要的肯定,亦令他能重視別人的權利與自由: 他會為在路上被強迫抱起、被要求停止哭喊的幼兒抱不平,甚或在家庭性教育的對話之中,這小小的孩子向大家表達他認為人人皆有私隱、性別表達的自由和權利。 在虛心了解這個人兒的過程中,我發現原來我不必要想到什麼特別的法子,因尊重、接納、信任、同理回應,早已不知不覺間在他身上展開了保護自身的基礎工程了,而且過程還很甜蜜美好,衷心邀請大家都來試試看。 文:劉康琳(性治療師、善養教育支持者)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