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讓青少年安心說心事

以往每天上學路上,女兒總會主動分享校園大小事,近日卻好像出現了變化。從前女兒會主動牽手及擁抱;反觀現在不但不再擁抱我,也少了與我分享樂與悲。直到女兒先後取得兒童身分證及學生八達通,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不知不覺中,已由小童成長為青少年了!難怪用以往的相處模式,已未能讓她安心與我分享心事。

從事社工多年,服務對象一直都是青少年。因此,我着力回想過往與青少年相處的經驗,以作借鑑修補我與女兒的關係。最後,得出三個要點、兩大原因與迷思,以及一個總結。

三大要點

1. 建立良好關係:傾談時投其所好,讚美對方的優點特長。在對話中獲得被理解與認同的感覺,兩者間便自然建立到關係,為下一次的交流做好鋪墊。

2. 明白對方需要:每人的需要雖有所不同,但總有相同之處,如被愛、被認同及讚賞等,青少年亦一樣。

3. 真誠為對方好:青少年的感知能力很強,大人對他們是否真心,透過肢體語言,其內心是絕對感受到的。只要衷心對待,對方總會明白。

青少年是否願意敞開心扉,在於你是否能夠提供安全網,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無條件的愛及支持,營造一個較隨和的朋友形象,以創造較平等及輕鬆的關係,與他們同行,再慢慢建立傾訴心事的條件。另一個相當有效建立互信的方法就是多讚賞及鼓勵,同時幫助青少年增強抗逆力,面對生活上的種種挑戰。

兩大原因與迷思

綜觀構成青少年不快樂原因及來源,包括學業、朋輩、家庭、社會氣氛及疫情等。不堪壓力的常見情况包括抑鬱、睡眠不足、亂發脾氣、失去興趣和動力,甚至染上吸煙、吸毒或自殘等不良嗜好。如果情况持續,青少年的情緒、自信心及價值觀均會受到巨大影響,故應及早處理,並作出支援。

願意關心聆聽 互訴悲喜

社工聆聽服務對象分享故事時,一般都會點頭回應「我明白」,但從事社工多年來,我漸漸發現這不是最好的回應。每人也是獨特的,面對的處境及際遇也不同,怎可輕言真正明白他人的感受。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應抱持「不太明白,但願意關心」的心態,以謙卑的心聆聽青少年的所思所感。

談心事的時候,訴說者往往有許多顧慮,如聆聽者是否認識涉事者、透露心聲會否帶來負面影響等,故心有不安。增加其信任,選擇寧靜且氣氛輕鬆的環境是最理想的。同時可按照青少年的性格,準備不同工具,如畫畫、砌模型等,協助他們組織整理思緒,表達自己的困難及需要。

有一種迷思是家長以為子女不願分享,但其實可能他們只是不善表達,心底渴望父母的關心。另一迷思,家長認為子女乖乖地分享心事才是「正常狀態」,不過個人認為何謂常態視乎青少年的個別情况及性格。

除了聆聽,情緒支援及安慰亦十分重要。家長可以身作則,主動與子女分享想法,再邀請子女分享。建立互相分享的氣氛,不妨先由分享快樂開始,再互訴悲傷與心聲,讓彼此意識到人生必然同時有喜與悲。而生活是無間斷的,持續關心,效果力量更大!

總結

不論喜或悲,相信每個人都希望有人能與自己分享分擔生活的點滴。時刻反思及調整與青少年的溝通相處,總能讓不快樂的青少年,安心將心事說出來!

文:游家雅(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石硤尾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