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拼圖:「愛」怎樣說出口?

我記得每次回家,總能看到爺爺嫲嫲忙碌的身影。或許你會想,他們應該享受暮年的清閒生活,享享兒孫福,但因家庭需要,他們仍需肩負照顧孫輩的責任。這些無私的付出,並非理所當然,理應得到我們的感謝和肯定,可是在華人社會中,情感表達偏向內斂,家人之間不常言謝。我們該如何向祖父母表達感恩? 家福會婦女及家庭成長中心推行的「多代家庭教育及支援計劃(第四期)」除了提供多代家庭課程外,還重點推廣祖父母節,提倡向祖父母表達感恩及謝意。藉着一系列工作坊,包括製作小盆景、六色積木、烹飪體驗及藝術創作等,為多代家庭提供更多相處機會,增進彼此感情。 參加手作班 製感謝卡送媽媽 心理學研究發現,表達感謝能增強人際關係,提升幸福感。對長輩來說,付出得到肯定,聽到後輩的讚賞與感謝是莫大的鼓勵。我憶起在帶領小組的過程中,有名組員指她沒有慶祝過母親節,認為表達感謝是多餘的。直到她成為母親,才深刻體會到母親的偉大。她的媽媽主動照顧孫兒,半夜哄孫兒入睡,亦會為她準備早餐,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都是滿滿的愛。 她曾視這些「工作」為理所當然,從未表達過感謝。參加小組後,探討「將心比心」的課題時,講述家人之間要懂得互相欣賞,且應真誠並具體描述欣賞的地方,她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以來都欠媽媽一句「謝謝」,於是她坐言起行,找了一個時機與媽媽聊心事,回憶母女之間的點滴,感謝媽媽多年來的付出。她更特地參加手作班,精心製作了一張感謝卡,親手寫下謝意送給媽媽。雖然媽媽沒有多說,但她發現那張卡片被放在家中最顯眼的地方,她十分驚訝,原來這份小心意會讓媽媽如此珍惜! 一句「我愛你」拉近祖孫距離 隨着雙職家庭愈來愈多,祖父母也肩負起照顧孫兒的責任。在一次小組活動中,一名爺爺講述他為人父親時身兼兩職,與子女相處時間有限,導致彼此關係疏遠。直到成為爺爺,他希望與孫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但因為用錯方式,成了孫子眼中的「醜人」。他的兒子與媳婦明白他的心意,邀請他參與學校與本計劃舉辦的多代家庭活動,希望拉近祖孫間的距離。 過程中,爺爺與孫子投入創作。爺爺細心指導孫子運用粉彩,孫子則興奮地嘗試不同色彩,兩人一起玩得不亦樂乎。完成畫作後,孫子在感謝卡主動寫下:「謝謝爺爺,我喜歡和你一起玩!」並給爺爺一個擁抱,真摯地說:「我愛你!」爺爺雖然害羞,但內心深受感動。他也意識到即使過去錯過了陪伴的時光,現在仍有機會修補與家人的關係,這令他們的家庭關係變得更融洽。 向祖父母表達謝意,除了口頭上的感謝,我們還可以親手寫感謝卡,或在節日製作手工禮物表達心意;日常也可多陪伴他們,並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主動伸出援手。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卻能讓他們真切感受到我們以行動表示關懷,我們亦可將感恩的心意融入日常生活。 如學校或機構希望與本計劃合作,歡迎致電2811 5244聯絡本中心。 文:劉羡婷(香港家庭福利會婦女及家庭成長中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在親子關係中認識自己

上回提及,我們當下的戀愛關係可能會反映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那麼,我們當下的親子關係,又能否反映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呢?英國心理治療師Philippa Perry認為,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時,有時會不自覺地回想起年幼時的自己。大家看看以下例子: 小美對媽媽說:「媽媽,小麗有時會笑我寫字寫得醜怪。我寫字真的很醜怪嗎?」媽媽聽到後勃然大怒,顯得比小美更生氣,大聲地說:「學校為什麼可以讓這種事情發生!根本沒有好好保護學生!你有沒有告訴老師?我要打電話去學校為你討回公道!」 小美媽媽在小美還沒有講清楚來龍去脈前已經顯得異常生氣,反應似乎過大。原來,小美媽媽的雙親離異,所以她在年幼時寄居外祖母家。外祖母因為年紀老邁,未留意小美媽媽在學校天天受人欺負,所以小美媽媽一聽到小美有時會被人取笑會不自覺地想起自己。小美媽媽很想保護小美之餘,亦很想保護年幼時的自己。 大家又看看第二個例子: 小文對爸爸說:「爸爸,今天我可以不去上游水課嗎?」小文爸爸聽到後盯着小文,嚴肅地說:「爸爸在你這個年紀時家裏很窮,每天都是上課下課,想學什麼都沒有機會!現在你有機會跟專業教練學游水,有私人老師教你奧數、教你拉小提琴,你為什麼不好好珍惜?」 和小美媽媽一樣,小文爸爸在小文還沒有講清楚為什麼今天不想去上游水課時已經陰霾滿面,更直接將自己和小文比較,令人不禁懷疑:小文爸爸究竟是為小文提供學習游水、奧數和拉小提琴的機會,還是補償自己年幼時未能參加這些課外活動的遺憾? 透過子女彌補幼時缺失 造成壓力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的子女不是我們。當我們發覺對子女的經歷和行為反應很大,大得不合情理時,可以反思一下,年幼時是否曾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是否將自己和子女相比較?我們是否不自覺地想通過子女彌補自己年幼時的缺失?從自己的父母中學習如何做得更好的家長並不是問題,但如果把自己當年的情緒投射到當下與子女的互動中(小美未必像媽媽想像中那樣無助),又或者想子女完成自己當年未能做的事情(小文未必像爸爸一樣想參與這麼多課外活動),就可能會對子女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

詳細內容

故事拼盤:Hello!機械人同學

子女的校園生活或學習情况,總是移英港人家庭圍聚時離不開的話題。聽來的故事苦樂參半,而孩子們面對的學習及文化挑戰亦比想像中多。有時候我會想:在講求自由、愉快學習和種族共融的英國教育價值裏,土生土長的英國孩子,其校園生活是否真的快樂無憂? 今年初開始,我在小鎮內一所公立小學當上全職助教,負責小六級其中一班,算是有機會觀察和體驗英式教育的真貌。 每天的15分鐘小息和1小時午息,絕對是學生的快樂時光。偌大的校園有多個「放電」場地,硬地操場、草地小山坡,又設多個森林系大型遊樂設備,美觀又好玩。一到小息午息,全校學生恍如開籠雀,個個飛奔去玩——或三五成群打球,或大伙兒隨意追追跑跑,只要不屬損人傷己的危險行為,在場當值的教職員都不會隨便干預,任學生盡情放電就是。 英國小學的確少了港式教育的百般規條,學生遊戲時遊戲,固然痛快,那麼讀書方面呢? 首遇對紙張敏感學生 作為助教的我,每天的重要任務是全天候「駐場」,在課室協助有學習需要的學童,例如學習遲緩、讀寫障礙、自閉症或專注力不足等。在我班上,便有一個對紙質敏感的感統失調小男生,這種特殊的學習需要我還是第一次認知。 為配合他的特別需要,教師或助教在派發工作紙前,會預先用過膠片包住給他的那一份;又或有些課堂作業,容許他透過電腦打字或白板來完成,以免他因接觸紙張而情緒失控。鄰坐同學不會因他有特殊學習需要而「標籤」他為麻煩人,反倒經常樂做他的小幫手,互助互愛。校方和同儕間的體貼,無形中建構了愉快學習的環境。 最近我在拜讀英國人氣青少年小說女作家Lisa Thompson去年新作The Small Things,故事中的Ellie因病患而需長期缺課,養病期間為了不失學習機會,便找來機械人代之上課——代表Ellie的機械人會被置於班房中,一經啟動,便可擔當校內教師和校外學童的中介,教師實時的教導透過機械人得以直播,而Ellie亦可通過它作即時回應。 「助學機械人」可讓缺課學童如常「上學」。(網站圖片) 代課機械人 幫缺課學童即時回應 這種隔空式的師生互動,原來真有其事!大概10年前,挪威就有教育科技公司成功研發「助學機械人」,幫助因病而長期缺課的學童安在家中或醫院如常「上學」,這一來既為孩子提供學習機會,亦讓他們如常保持社交,不至於如置身孤島。 這書反映了英國共融教育的美好一面,然而最觸動我心的,倒是對女主角Anna(Ellie的同班同學)的成長掙扎的描繪。一個家境一般的高小女生,雙親須出外謀生,日常的親子活動就是下課後到超級巿場「掃平貨」。一家四口經濟捉襟見肘,除了基本教育,Anna父母已無法給予額外的學習資源,而環繞Anna的同學卻各有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及家庭生活,相較之下,Anna尤感自卑和孤單,亦為討好別人,而扭曲真實的自己。 原來這一代的英國小孩有這樣的心靈掙扎。聽多了移英港孩的學習挑戰,這短篇小說給我打開另一扇能窺探英國學童心靈世界的窗——他們在學校不盡是快樂無憂,成長煩惱天天都有。不知在未來的上課日子,作為助教的我又能貼近多少顆孩子心呢? 文:CanCanMa 作者簡介: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香港繪本作者,著有繪本《我不想唱歌》。曾任編劇、編輯及兒童節目說書人。原為跟女兒伴讀,後來體悟繪本的力量,愛上說故事;也因繪本,發現更多生命的寶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家校建立同理心文化

  近年學童精神健康受社會廣泛關注,學界積極探索如何促進學生的自我關懷和抗逆力。隨着教育局於本學年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不少學校都嘗試推動情緒教育,其中包括社交情意教育(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簡稱 SEL)。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反映推動情緒教育的成效有限,仍面對不少挑戰。 為深入探討有效推動情緒教育的策略,「JUST FEEL感講」於2月15日舉辦了「感聽感講」2025社交情意教育研討會,吸引超過80所學校代表、近300名小學教育工作者參與。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西交利物浦大學教育研究系高級副教授張婉文、香港佛教聯合會學務顧問莊聖謙,討論有效推動社交情意教育的策略、研究結果及實踐經驗。 良好人際關係 助社交情意教育 林正財醫生表示,社交情意教育不應僅停留於「教與學」的框架中。他指社交情意教育不能只依靠書本傳授,教師除了傾聽學生的心聲,亦應以身作則,主動分享自身感受。例如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教師可示範如何表達負面感受,讓學生學習健康的溝通及表達方式,避免壓抑感受。辦學團體代表莊聖謙先生亦表示,學界觀察到許多學生的精神健康問題源於家庭,因此學校應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SEL,讓家長也能得到相關教育,懂得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需要。 張婉文教授則引用其研究成果指出,學生的社交情意能力與幸福感之間並無直接關係,但若學生同時具備高水平的社交情意能力及緊密的人際關係,則能獲得較高的幸福感,顯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社交情意教育發揮效用的關鍵。 3名講者均指出,師生、親子關係對提升學生健康十分重要,此點與JUST FEEL感講的理念不謀而合:除了推動 SEL,我們亦重視與學校推動班級經營,促進學生與同儕及教師的關係,提升校園歸屬感與安全感。當學生感受到被接納、被同理,他們更能學會同理他人的需要,從而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 家校合作 建互信促進交流 除了學校內部的努力,家庭教養環境及家長參與,亦是推動情緒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家校合作常面對諸多挑戰,例如家長工作繁忙、對相關概念缺乏理解,或難以將學校的情緒教育理念融入家庭教養方式。 在研討會的學校個案分享環節中,我們的前「夥伴學校」——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校長和教師分享了值得參考的實踐方式。該校於去年舉辦六日五夜的日本之旅,讓全校教師、職工及學生一同參與,目的是讓學生離開舒適圈,學習提升自理能力、加強溝通技巧及同儕關係。 起初,不少家長對此行充滿疑慮,擔心孩子的適應能力及安全問題。校方則增強家校溝通,理解家長的需要,過程中與家長建立信任,從而逐步釋除他們的疑慮。學校更在旅程設計中融入SEL元素,例如舉辦分享會,讓家長與孩子一同探索與表達自身的正面和負面感受,進一步促進家庭間的情感交流。這種方式不僅加深了家長對SEL的理解,亦成功促成「家校夥伴」關係,成為情緒教育推動的典範。 安全環境中自由表達 JUST FEEL感講期待是次研討會可以作為探索有效推動社交情意教育的起點。在面對各種限制及挑戰下,家校之間需加強合作,實踐全校參與模式,讓情緒教育不再是單向教學,或只是停留於概念層面,而是在學校及家庭中營造同理心文化,將其融入到學生日常生活的體驗與學習之中,這有賴教職員及家長的合作與參與。 當學生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自由表達感受和需要,並與同學、家長、教師建立緊密的關係,他們的身心靈才能真正健康成長,情緒教育的成果方能彰顯。 文:劉錦華(「JUST FEEL 感講」副項目經理)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1980年代場景 勾起童年回憶 從電影走到大街 九龍寨城今昔故事

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最近在日本大熱上映,片中的叉燒飯更登上當地社交平台的熱搜!雖然這齣戲在香港已經上映了一段時間,但因為它以1980年代為背景,戲中人物、場景和道具都勾起不少人的童年回憶,至今仍然津津樂道。今次我們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帶他們由室內走到室外,從電影走到大街小巷,逐一探索九龍城的今昔故事,細味箇中人情味,讓新一代加深對自己居住城市的認識。 第1站:《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 活現懷舊士多、髮廊、冰室 AIRSIDE有個迷你版九龍寨城!由香港旅遊發展局主辦的《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讓大家對電影中不同場景有一個升級版的真實體驗。展覽中除了活現髮廊、冰室、後巷、四子房間等電影經典場景外,更新增多個打卡位,包括漫畫攤、裁縫店、跌打舖、鞋匠店和牙醫診所。現場更不時有飛機經過的聲音,高度還原1980年代寨城風情。即使小朋友未必看過這齣電影,一樣會被種種布景吸引,皆因內裏可找到很多昔日生活細節,例如7個字的電話號碼、「大牛龜」電視機,甚至經典玩具如西瓜波、發泡膠手拋飛機等。爸媽可以一邊參觀,一邊向子女細訴昔日故事。 士多場景擺滿懷舊零食和玩具,不少孩子駐足觀看。(廖凱霖攝) 團隊特意製作了電影人物微縮模型,放在相關場景之中,看大家能否一一找出來?(廖凱霖攝) 1980年代是本土漫畫的黃金時期,相信不少爸媽小時候跟大人飲茶時,都會溜到漫畫攤「打書釘」。今次展覽,製作組更模仿1980年代漫畫風格,設計出以「城寨六子」為主角的漫畫。(廖凱霖攝) 「龍城髮廊」是電影主場景之一,參考了1980年代寨城僅存的理髮店原型,大家可以坐上紅色理髮椅打卡。(廖凱霖攝) 展覽外設置懷舊大牌檔,提供當年九龍寨城經典美食,如碗仔翅、腸粉、涼茶等。(廖凱霖攝) 「七記冰室」場景參考了昔日大牌檔的格局。(廖凱霖攝) INFO 《九龍城寨之圍城》電影展覽 日期:即日至4月13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9:00 地址:九龍城啟德協調道2號 AIRSIDE一樓108號舖 第2站:九龍寨城公園 重溫寨城古蹟 遊178年老衙門 九龍寨城公園前身為九龍寨城,大家可看到 1994年清拆寨城後留下的不少古蹟,例如九龍巡檢司衙門、刻有「南門」和「九龍寨城」的花崗岩石額等。 九龍巡檢司衙門是九龍寨城僅存的古建築物,建於1847年,為一座三進四廂南方建築。衙門見證了九龍寨城興衰,亦是香港歷史縮影。(廖凱霖攝) 大家可以在公園內看到城牆殘存的牆基。(廖凱霖攝) 第3站:德興魚蛋 寨城魚蛋店 正宗潮州手工美食 德興魚蛋公司曾於九龍寨城內營業,清拆後搬到現址。這間老店由「平哥」林羅平創立,他於1980年代隨父親及哥哥由潮州來到香港,在九龍寨城內開設魚蛋店。現在仍會每朝5:00開始製作手打魚蛋。小朋友品嘗美味小食之餘,又可了解這種香港最地道美食的小故事。 地址:九龍城福佬村道76號 家長與小朋友品嘗德興魚蛋公司的地道正宗潮州手工魚蛋之餘,也不妨細味香港傳統美食文化背後的真誠與堅持。(廖凱霖攝) 第4站:大和堂咖啡店 活化戰前唐樓 參茸藥行歎咖啡 大和堂咖啡店的前身,是一間有近90年歷史的參茸藥行,位於1920年代興建的戰前唐樓,是典型廣州騎樓式建築;2018年活化成為咖啡店,成為不少熱愛咖啡人士的聚腳地。店內仍保留原有百子櫃、長櫈、牌匾和鐵閘,亦加裝了懷舊吊扇。小朋友可以在這裏感受香港的歷史和文化,亦可體驗到新一代香港人如何將傳統和創新結合。 地址:九龍城衙前塱道24號 大和堂咖啡店的裝潢和餐牌可謂新舊兼中西合璧,小朋友即使不喝咖啡,亦可選鮮奶、果汁及朱古力等飲品。(廖凱霖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從護膚到情緒支援 打造最強育兒後盾

父母迎接新生嬰兒到來,心情既緊張又興奮,無時無刻都希望得到不同的育兒資訊,幫助寶寶健康成長。最近法國皮膚護理品牌Mustela與註冊慈善機構ComboCare合作,計劃舉辦一系列支援新手父母及幼兒發展的活動,爲他們提供專業知識實踐科學育兒。 ComboCare由麥明詩及兒童發展顧問麥何小娟創辦,致力為幼兒提供各種早期介入服務,提倡育兒管教教育及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機構服務以家長為主,幫助他們更有效地支援孩子的成長需求,提供專業網絡,舉辦講座及工作坊,讓家長可以隨時在網上諮詢兒童發展專家。機構亦支持低收入家庭,促進公平的育兒機會。而Mustela則以獨有專業技術,於大自然中萃取天然及有機成分,為寶寶及全家人提供專業皮膚護理產品。 麥明詩(右)、Mustela香港總經理Jeff Kwok(左)(機構提供) 品牌亦為低收入、有需要支援的家庭贊助100節線上專家諮詢服務,並由ComboCare的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解答新手父母的疑難。準媽媽麥明詩更表示,希望未來活動可為家長提供最準確和有科學實證的資訊,協助他們;同時亦舉辦線上講座及線下工作坊,分享育兒知識和支援新手父母的情緒,亦會與新手父母分享初生寶寶的肌膚護理貼士。 ■INFO Mustela 網址︰www.mustelahk.store ComboCare 網址︰www.combocare.org ■送初生必備退紅孖寶 Mustela送出初生必備退紅孖寶予《Happy PaMa教得樂》讀者,每份包括維他命換片護膚膏123(100毫升)、Cicastela修護膏(40毫升)及Mustela ComboKid聯合製作《初生首100天愛的紀錄冊》。名額15個,每人可獲上述禮品各1份,(圖2)。 (圖2)(機構提供) 有興趣的讀者請於3月3日(下周一)中午12:00前回答以下問題,連同姓名、聯絡電話及地址傳至[email protected],即有機會獲獎,得獎者將收到專函通知。 問:法國皮膚護理品牌Mustela與哪間註冊慈善機構合作,舉辦支援新手父母及幼兒發展的活動?   整理: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

詳細內容

全人發展:初創企業研發工具 助個性化教育 AI發掘個人亮點 成績表外建幸福感

人工智能(AI)無遠弗屆,當它跟教育有機結合,冷冰冰的高科技,亦可搖身變成更有溫度、更人性化的工具。最近有初創企業開發了一個嶄新的教育科技平台,專門協助本港中、小學,把學校日常蒐羅到的學生數據,藉AI整理和分析,綜合得出每名學童在學術以外的全人發展概况及正向特質,使每個孩子的亮點都被看見,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資料分散 班主任難綜合評價學生 不知對學生或家長來說,一紙成績表,有什麼意義呢?當中除看到各個科目的分數高低,還傳遞出什麼信息?「老實講,我覺得成績表除了分數,真的沒什麼可以看得到的。儘管每年派發成績表時,我和太太都會趁機問問班主任,作為父母,可以如何在女兒的成長需要上,幫她多一把?但同樣的問題,我們問了好幾年,也始終得不到答案。因為每年班主任,除了說得出女兒的成績、名次,或者操行,其他所有事情,他們都不太清楚。」既是爸爸,亦是GRWTH副行政總裁的黃思偉(Angus)直率地分享。 黃思偉(受訪者提供) 但退一步來說,這個曾經在微軟教育部門工作,也擁有豐富教育界人脈的爸爸,又的確明白班主任的難處,「這個也不是每班學生人數多寡的問題,而是班主任根本很難拿得出學生在成績以外的資料,例如小朋友參加過什麼活動、比賽?當中他們的表現如何?呈現出哪些特質?因為很多時,各項數據都是零零碎碎散落在不同的科組、課外活動組手裏的,就算班主任再有心,很想為某一個學生組合一些資料,她要游走於不同老師之間索取資料,都不容易」。 縱然其女兒昔日在港讀書時,是應試教育下的大贏家,但Angus看見的,是更多在體制內載浮載沉的學生,「究竟除了成績,這個孩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有什麼特質?莫非一個全級考90名的學生,就沒有值得述說的成長故事?在我看來,就算是尖子,假如他看不到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很難找到個人目標和人生方向」。 上傳學生經歷 AI整合分析 其實早在2018年,Angus已經不斷思索,能否借助科技,為女兒、為莘莘學子做一點事情。但後來他離開了微軟,也遇上疫情,便唯有把這個構想暫時擱置。直至近年AI崛起,而Angus時任的GRWTH,是一間專研教育科技的初創企業,他覺得是個合適時機重啟當年計劃,遂與團隊合力研究,終於去年5月,成功推出支援全港中小學的「AI跨系統正向/多元智能發展平台」(PMI),以AI協助學校整合學生活動資料,再分析每個學生的個人特質和強項,為孩子建構分數以外的幸福感。 他進一步闡釋︰「每間學校,都一定有統計每年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學習經歷或服務,以及他們在校內外各項比賽所獲得的成就等資料。因此,老師們毋須為此增加工作量,只要把這些數據上傳到PMI平台,AI便可以自動評估這些活動、學習經歷、服務及比賽,對學生8大『多元智能』發展,以及6大『美德』和24個『品格優勢』的貢獻值,並製成簡單易明的『雷達圖』」。 多元智能:在成績以外,其實每個孩子也有不同的天賦和潛能,值得被欣賞。(Userba011d64_201@iStockphoto、GRWTH提供/明報製圖) 「雷達圖」展現優勢 個人化評語總結學年 Angus舉例,如學生參加了合唱團,他的「音樂智能」應該會相對突出,也擁有「對美欣賞」、「團隊精神」的品格優勢,亦由於身為合唱團成員,必須持之以恆練習,因此,孩子會有很高的「自律」美德。問他,若有學生完全無參加任何活動或興趣班,那怎麼辦?他笑言,出現這個機率甚微,「因為教育局現在每年都會向公營及直資中、小學發放『全方位學習津貼』,所以每間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許多體驗學習活動,而大部分小學更設有『多元智能課』,讓同學們在課時內,透過參加不同的活動、興趣小組,促進全人發展。因此,每個學生,多多少少都一定有參加活動的。至於服務表現,縱使很多學生都未必是制服團隊成員,但他們有可能是行長、組長、班長或圖書館長等,其實也是在參與服務」。 在PMI平台,AI除可把分析內容生成圖像,更可為每個孩子生成一段個人化評語,「相信同學或家長收過的成績表評語,一般都是得8至12個字,而且這麼多年,都是重重複複那幾句。但我覺得,學生不論成績如何,好歹也完成了一個學年,在學期終結時,應該都值得有一段文字總結一下吧!」他相信,這份AI portfolio,不單可使學生更認識自己,更能增進家長、教師以至社工對孩子的了解,亦有助學校發掘學生潛能,建立人才庫。 AI portfolio:在AI的分析和協助下,PMI平台能精準捕捉每個學生的個人特質和亮點,並以文字和圖表生成一份非學術導向的「學習報告」。(GRWTH提供) 正向特質:學校亦可透過AI對學生的分析,更清晰了解校方每項活動的育人價值,以調整教學策略。(GRWTH提供) PMI進校:AI報告取代學習報告 記錄校內外成就 PMI平台在2024/25年度正式引入校園,暫時有15間本地學校參與成為先導學校,佛教慈敬學校(下稱慈敬)是其中一間。不過,原來早在PMI平台誕生以前,向來重視學生幸福感的慈敬校長范秀琪,便跟GRWTH有着不謀而合的理念,她在上學年已嘗試在成績表以外,為每名學生多做一份「學習報告」,用以記錄孩子在學術以外的一些成就。 范秀琪(受訪者提供) 「我的想法是,有些孩子未必在學業成績上十分出眾,但在其他範疇,卻有很優秀的表現,這些都值得記錄下來,讓學生自己、讓家長看見」。她補充,惟礙於人手和資源所限,當時的「學習報告」只能做到列表記錄,難以作進深分析,而PMI平台,正好滿足到她的所想所求。 於是該校在本學年,便決定用AI報告全面取代「學習報告」,但目前除了六年級學生已在農曆新年假前收到AI報告外,其餘年級的學生,皆未獲派發。慈敬資訊科技統籌主任吳浩賢(吳sir)解釋相關安排︰「這是因為六年級同學趕着應付升中面試,所以便率先派給他們。但其實慈敬全年有3個學段,而很多在學術以外的比賽,例如編程及體育賽事,都集中在下學期舉行,因此,我們打算待第三學段才向全校學生發放這個AI報告,屆時資料就會完整些」。 吳浩賢(受訪者提供) 佛教慈敬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的比賽或表演活動,讓孩子展現才華,並藉此提升自信,增加成就感。(慈敬提供) 與收成績表不同 學生表現雀躍 他又憶述當天六年級學生收到這份AI報告時的情景,「大家都表現得很雀躍,小朋友對於那些『雷達圖』很感興趣。但最初他們拿上手時,也不太理解是怎樣一回事,於是便圍在一起互相比較,然後就發現,原來參加了某些活動,便會發展出比較多某一方面的智能和特質」。他笑言,眼見學生收到這份報告時,態度都是正面的,並無負面的感覺,完全不像收到成績表時的模樣! 此外,平台亦有供家長參與的部分,學校可選擇開放平台,讓家長上載子女外出參加比賽的獎項。范秀琪不諱言,以往該校的政策是,若非由校方推薦參加,學生所有得獎資料,都不會記錄在成績表內,但近年她的想法有變,「我覺得不管在校內或校外的成就或服務也好,這些都是孩子人生裏的經歷,是他們成長歷程的一部分,也因着PMI平台之便,我相信,現在是合適的時間,邀請家長一起參與這個紀錄」。她表示,待教師對PMI平台的操作更熟練後,下一步便會開放給家長使用。 除了課堂學習可浮現學生的能力,多元智能活動也是「浮尖」的重要場景。(慈敬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