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無遠弗屆,當它跟教育有機結合,冷冰冰的高科技,亦可搖身變成更有溫度、更人性化的工具。最近有初創企業開發了一個嶄新的教育科技平台,專門協助本港中、小學,把學校日常蒐羅到的學生數據,藉AI整理和分析,綜合得出每名學童在學術以外的全人發展概况及正向特質,使每個孩子的亮點都被看見,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資料分散 班主任難綜合評價學生
不知對學生或家長來說,一紙成績表,有什麼意義呢?當中除看到各個科目的分數高低,還傳遞出什麼信息?「老實講,我覺得成績表除了分數,真的沒什麼可以看得到的。儘管每年派發成績表時,我和太太都會趁機問問班主任,作為父母,可以如何在女兒的成長需要上,幫她多一把?但同樣的問題,我們問了好幾年,也始終得不到答案。因為每年班主任,除了說得出女兒的成績、名次,或者操行,其他所有事情,他們都不太清楚。」既是爸爸,亦是GRWTH副行政總裁的黃思偉(Angus)直率地分享。
黃思偉(受訪者提供)
但退一步來說,這個曾經在微軟教育部門工作,也擁有豐富教育界人脈的爸爸,又的確明白班主任的難處,「這個也不是每班學生人數多寡的問題,而是班主任根本很難拿得出學生在成績以外的資料,例如小朋友參加過什麼活動、比賽?當中他們的表現如何?呈現出哪些特質?因為很多時,各項數據都是零零碎碎散落在不同的科組、課外活動組手裏的,就算班主任再有心,很想為某一個學生組合一些資料,她要游走於不同老師之間索取資料,都不容易」。
縱然其女兒昔日在港讀書時,是應試教育下的大贏家,但Angus看見的,是更多在體制內載浮載沉的學生,「究竟除了成績,這個孩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有什麼特質?莫非一個全級考90名的學生,就沒有值得述說的成長故事?在我看來,就算是尖子,假如他看不到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很難找到個人目標和人生方向」。
上傳學生經歷 AI整合分析
其實早在2018年,Angus已經不斷思索,能否借助科技,為女兒、為莘莘學子做一點事情。但後來他離開了微軟,也遇上疫情,便唯有把這個構想暫時擱置。直至近年AI崛起,而Angus時任的GRWTH,是一間專研教育科技的初創企業,他覺得是個合適時機重啟當年計劃,遂與團隊合力研究,終於去年5月,成功推出支援全港中小學的「AI跨系統正向/多元智能發展平台」(PMI),以AI協助學校整合學生活動資料,再分析每個學生的個人特質和強項,為孩子建構分數以外的幸福感。
他進一步闡釋︰「每間學校,都一定有統計每年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學習經歷或服務,以及他們在校內外各項比賽所獲得的成就等資料。因此,老師們毋須為此增加工作量,只要把這些數據上傳到PMI平台,AI便可以自動評估這些活動、學習經歷、服務及比賽,對學生8大『多元智能』發展,以及6大『美德』和24個『品格優勢』的貢獻值,並製成簡單易明的『雷達圖』」。
多元智能:在成績以外,其實每個孩子也有不同的天賦和潛能,值得被欣賞。(Userba011d64_201@iStockphoto、GRWTH提供/明報製圖)
「雷達圖」展現優勢 個人化評語總結學年
Angus舉例,如學生參加了合唱團,他的「音樂智能」應該會相對突出,也擁有「對美欣賞」、「團隊精神」的品格優勢,亦由於身為合唱團成員,必須持之以恆練習,因此,孩子會有很高的「自律」美德。問他,若有學生完全無參加任何活動或興趣班,那怎麼辦?他笑言,出現這個機率甚微,「因為教育局現在每年都會向公營及直資中、小學發放『全方位學習津貼』,所以每間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許多體驗學習活動,而大部分小學更設有『多元智能課』,讓同學們在課時內,透過參加不同的活動、興趣小組,促進全人發展。因此,每個學生,多多少少都一定有參加活動的。至於服務表現,縱使很多學生都未必是制服團隊成員,但他們有可能是行長、組長、班長或圖書館長等,其實也是在參與服務」。
在PMI平台,AI除可把分析內容生成圖像,更可為每個孩子生成一段個人化評語,「相信同學或家長收過的成績表評語,一般都是得8至12個字,而且這麼多年,都是重重複複那幾句。但我覺得,學生不論成績如何,好歹也完成了一個學年,在學期終結時,應該都值得有一段文字總結一下吧!」他相信,這份AI portfolio,不單可使學生更認識自己,更能增進家長、教師以至社工對孩子的了解,亦有助學校發掘學生潛能,建立人才庫。
AI portfolio:在AI的分析和協助下,PMI平台能精準捕捉每個學生的個人特質和亮點,並以文字和圖表生成一份非學術導向的「學習報告」。(GRWTH提供)
正向特質:學校亦可透過AI對學生的分析,更清晰了解校方每項活動的育人價值,以調整教學策略。(GRWTH提供)
PMI進校:AI報告取代學習報告 記錄校內外成就
PMI平台在2024/25年度正式引入校園,暫時有15間本地學校參與成為先導學校,佛教慈敬學校(下稱慈敬)是其中一間。不過,原來早在PMI平台誕生以前,向來重視學生幸福感的慈敬校長范秀琪,便跟GRWTH有着不謀而合的理念,她在上學年已嘗試在成績表以外,為每名學生多做一份「學習報告」,用以記錄孩子在學術以外的一些成就。
范秀琪(受訪者提供)
「我的想法是,有些孩子未必在學業成績上十分出眾,但在其他範疇,卻有很優秀的表現,這些都值得記錄下來,讓學生自己、讓家長看見」。她補充,惟礙於人手和資源所限,當時的「學習報告」只能做到列表記錄,難以作進深分析,而PMI平台,正好滿足到她的所想所求。
於是該校在本學年,便決定用AI報告全面取代「學習報告」,但目前除了六年級學生已在農曆新年假前收到AI報告外,其餘年級的學生,皆未獲派發。慈敬資訊科技統籌主任吳浩賢(吳sir)解釋相關安排︰「這是因為六年級同學趕着應付升中面試,所以便率先派給他們。但其實慈敬全年有3個學段,而很多在學術以外的比賽,例如編程及體育賽事,都集中在下學期舉行,因此,我們打算待第三學段才向全校學生發放這個AI報告,屆時資料就會完整些」。
吳浩賢(受訪者提供)
佛教慈敬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的比賽或表演活動,讓孩子展現才華,並藉此提升自信,增加成就感。(慈敬提供)
與收成績表不同 學生表現雀躍
他又憶述當天六年級學生收到這份AI報告時的情景,「大家都表現得很雀躍,小朋友對於那些『雷達圖』很感興趣。但最初他們拿上手時,也不太理解是怎樣一回事,於是便圍在一起互相比較,然後就發現,原來參加了某些活動,便會發展出比較多某一方面的智能和特質」。他笑言,眼見學生收到這份報告時,態度都是正面的,並無負面的感覺,完全不像收到成績表時的模樣!
此外,平台亦有供家長參與的部分,學校可選擇開放平台,讓家長上載子女外出參加比賽的獎項。范秀琪不諱言,以往該校的政策是,若非由校方推薦參加,學生所有得獎資料,都不會記錄在成績表內,但近年她的想法有變,「我覺得不管在校內或校外的成就或服務也好,這些都是孩子人生裏的經歷,是他們成長歷程的一部分,也因着PMI平台之便,我相信,現在是合適的時間,邀請家長一起參與這個紀錄」。她表示,待教師對PMI平台的操作更熟練後,下一步便會開放給家長使用。
除了課堂學習可浮現學生的能力,多元智能活動也是「浮尖」的重要場景。(慈敬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