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創造家庭環境 豐富英語學習

早前我們提出家長可「悉心地」以 S.I.G. (即 Success expectations成就期望、Identity formation身分形成及Goal setting目標制定)來啟發孩子的英語潛能。家長有良好的教養方式,再配合適當的環境作為培育土壤,孩子學習自能事半功倍。根據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兩名學者劉翠娜與鍾杰華於2023年發表的研究,家長可以採取「自、資、興、節」來營造正面的家庭環境氛圍: 自:鼓勵孩子主動自發 孩子自發的讀寫活動,遠比家長要求的活動更有效促進語言的發展。當孩子主動提出閱讀或寫作要求時,他們往往會更投入,學習效果也更佳。因此,家長不妨多讓孩子選擇感興趣的書籍或故事,有助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動力。另一方面,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一起創造孩子讀寫的機會,例如刻意與孩子一同將購物清單寫下,孩子一旦參與(可以不論對錯),就對孩子的嘗試給予積極的讚賞,以增強他們的信心和興趣。 資:提供充足閱讀資源 家中有足夠的英語書籍或其他閱讀材料,就可以讓孩子隨時取用。這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詞彙量,還能增加他們接觸英語的機會。例如家長可以在圖書館借閱不同類型的英語書籍或刊物,以滿足孩子不同的興趣和需求。網上的電子閱讀資源往往包含有趣的互動內容,也可以增加孩子的閱讀興趣。 興:重視孩子讀寫興趣 從孩子興趣入手,能更有效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例如當家長觀察到孩子對一些主題感興趣(例如足球、宇宙、港鐵),可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或活動,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可以的話,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每天安排一定時間親子共讀,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重要,並討論書中的內容,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加深孩子對閱讀的理解和興趣。此外,家長可以與孩子一同玩拼字遊戲、詞語接龍等有趣的活動來增強孩子的詞彙量和拼寫能力,更可以共同創作有趣的故事情節。 節:尊重孩子學習節奏 家長需理解並尊重孩子的學習節奏,按照孩子的興趣和學習進度,過程中保持耐心,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關愛,避免過度施壓,自然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學習英語。 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鍾杰華教授帶領的《賽馬會「童步向前」英語學習計劃》,為小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源和材料。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讀者,可瀏覽該中心的 facebook專頁或計劃網址:eduhk.hk/jcrise。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童你心」,同理心

教育局早前公布加入「同理心」作為首要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希望學生能懂得易地而處,考慮別人的處境及感受,尊重不同的意見。父母或教師本身也先要有同理心,有時我們以為是為孩子好,但忘記了孩子真正的需要或感受,我們先要站在他們角度思考問題(換位思考),不加批判,正如西方有句諺語﹕Walk a mile in her shoes(穿別人的鞋子,走一英里的路)。 簡單來說,同理心(empathy)就是能感同身受。成年人處事往往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少考慮他人的感受,當見到小孩跌倒時,通常會說:「不要哭了!沒事的!」長大了的我們已忘記當初那種痛,愈叫孩子不要哭,他們通常哭得愈厲害;當小孩不開心時,大人會上前安慰說:「不打緊!會過去的!」在教學方面舉例說,學生在測驗中取得80分,在教師角度來說,雖然不是100分,成績已算不錯,但對某些學生來說,卻是一個挫敗。際遇環境不同也會影響不同人的感受及價值觀。教師需放下成年人的身段,走進孩童的世界,感受他們真正需要,才可以完全理解。 童言無「技」 多引導鼓勵 態度是個複雜的心理過程,涉及情感、認知和行為之間的互動。認知是指個體對事物的知識、信念和看法,有時可透過楷模學習的過程,建立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那就是態度的認知成分。 同理心是需要練習的,同理心的語句也可以練習,教師可提供不同的情景,例如:父母偏心、兄弟姊妹間爭執、同學間意見不合等,引導學生代入不同角色中,讓他們想像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有什麼感覺,把自己放在他人的立場,換位思考,想想為什麼他會這樣做?如果你是這個角色,應該說什麼?又想別人向你說什麼呢?所以教師有沒有「童你心」是十分重要的,遇事時要先穩定學生情緒再讓他們表達,但學生童言無「技」,他們的詞彙貧乏,又如何有效運用口語表達?其實可藉着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用簡單話語及語氣、配合適當的態度去表達,多嘗試由對方感受說起,並多以「你」為句子的開頭:「你很傷心,不用擔心,我一直都在的!」、「你現在一定很難受吧!你想哭就哭吧!」、「你一定發生了什麼事?告訴我好嗎?」、「你需要我怎樣幫助你?如何讓你好些?」或者說句鼓勵話,讓他感受到被尊重及理解,再根據他的狀態及角度提供方法。 最後,我想用早前看過的一套電影的對白作結,就是「我未必幫到你,但我會陪住你」。別人幫不上忙,你會說出自己的需要或感受嗎?陪伴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聽過有人分享:陪伴患有抑鬱症的人時,他訴說自己的事後,你回應說我理解,勸說想開一點,對方聽後,心想你是絕不理解,你怎可能理解呢?抑鬱者想法悲觀,所以才有負面情緒。如半杯水的哲理故事,誰不想樂觀正向面對一切?有誰想事情發生呢?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有同理心,不希望接收太多的道理,只想有人明白自己,否則覺得身邊人是在唱反調,樂觀正向的話語不合用,甚至令對方更難堪,怎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教師及家長們,希望你們先理解學童,和孩子一起培養同理心,以他人立場作出具體行動或適度的附和,當說什麼也不能改變事情時,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及聆聽,甚至一個擁抱已勝過千言萬語。 文:盧麗娟(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父子運動有什麼好處?

為了鼓勵爸爸把握與孩子獨處的時光,建立緊密父子相處,筆者的機構特別推出一個獎勵計劃,讓符合條件的爸爸,可以在指定時段內,帶孩子參與一項父子運動後,獲得一定金額的獎學金。目的是推動父子間培養運動的習慣,建立正面緊密的父子關係。 參加父子足球比賽 注滿正能量 筆者最近在一間小學的講座中分享,當中參與的爸爸們都精神奕奕,聆聽筆者的分享,這與平時講座的爸爸的精神面貌有所不同。為什麼?因為他們在講座完結之後會參加父子足球比賽,所以他們在精神和心態上都注滿正能量。究竟運動會為父子關係帶來什麼正面的影響?筆者有以下3個錦囊與爸爸分享: (1) 正面互動助建良好關係 教育學家Ruth Jeanes做的研究發現,運動提供良好的平台,讓爸爸可以自在地實踐爸爸角色的領域。當爸爸投入地與兒子參與運動,將有助建立正面的父子關係。縱使兒子的表現未必達到期望,但爸爸也別謾罵或羞辱兒子,因為這會削弱父子關係。鼓勵爸爸與兒子一起運動時少批評,多鼓勵,經常將讚賞和肯定的話說出口,以建立良好和溫馨的父子關係。 (2) 運動讓爸爸建立健康家庭生活 澳洲一項研究顯示,爸爸在兒子的運動習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爸爸與兒子相處的時間一般比媽媽少,但在父子相處當中,跑、跳、動的玩樂卻佔很重比例。而且爸爸的積極投入所產生的影響,往往與媽媽發揮的影響有所不同。爸爸的教養方式除口頭鼓勵,也會「落手落腳」,共同參與其中。因此當爸爸與兒子一起參與運動,對兒子有全面好處。爸爸別小看與兒子一起運動的時光,因為爸爸其實轉化了整個家庭的生活習慣,建議周末可定期與兒子一起做運動,建立健康的家庭生活。 (3) 運動讓兒子感受爸爸的支持 英國社會學家Thomas Fletcher的研究指出,在運動方面爸爸對兒子的影響力,相較媽媽的影響力更大。爸爸在兒子的運動生活裏有教練和陪伴者的角色。即使爸爸本身不是某種運動的專業玩家,但也可以給予心態上的鍛煉和一般的提議,例如鼓勵兒子堅持多一會兒,或提議運動後需要做伸展運動放鬆肌肉。因此,建議爸爸在可行的情况下預留金錢予兒子作運動訓練,親自接送和觀賽都是實質支持,爸爸的支持對兒子來說是十分重要。 兒子做或不做運動的各種因素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家庭文化,爸爸是這文化中重要的一員。這種影響持續一生,甚至可以說是在童年就決定了一個人將來的運動參與程度。所以,趁着父親節,一起與兒子外出玩樂和做運動吧!每個爸爸都是兒子的啟蒙教練。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0至3歲親子閱讀策略(下)

與幼兒共讀,可結合繪本內的圖像和爸媽的聲音,令孩子建立對圖畫和詞彙的理解,從而擴展他們對語音的知覺及故事情節的理解。上回介紹了0至9個月的親子閱讀方法,今回再續。 孩子主動溝通 用肢體動作表示滿意 9至12個月: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可以聆聽大人說的故事內容,而且亦開始熟悉書中的人和物。孩子的主動度開始增強,他們願意和爸媽溝通,而且對熟悉的情景會有明顯的反應。他們可以自行爬到喜歡的書的旁邊,並且可以用手拿書,大約可持續5分鐘,反覆來回翻看。當親子共讀完成時,孩子會用肢體動作表示滿意,例如拍手或者擁抱、微笑等。家長可以安排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並且重複閱讀已經看過的書。這個時候,孩子會咬書、撕書,家長需要不停地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並且示範給他們看。他們有固定的睡前閱讀習慣,爸媽亦可以告訴孩子,隨時選擇自己喜愛的書閱讀,而繪本亦可以放置在家中容易看到和拿到的地方。 讓孩子選擇喜歡的書 延伸活動助表達 1至2歲:孩子進入學行的時期,並且已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當爸爸媽媽說出書名,孩子可以從書櫃中找出這本書,讓爸媽陪伴閱讀;他們亦可以自行挑選喜歡的書。這個時候,孩子會對新的故事較為留心及專注聆聽,並且會關注繪本的內容。而對於熟悉的故事,孩子可以主動用詞彙及動作表示書中的內容,並會打斷父母講述故事。孩子這個時候已有特別喜歡及熟悉的書,他們喜歡重重複複閱讀。孩子會將繪本當成玩具的一部分,爸媽可以將閱讀及其他動態遊戲活動交替進行;另外,孩子亦樂於將書中的內容及生活中的場景結合。家長繼續設固定的閱讀時間,例如早上或睡前閱讀,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鼓勵他們用言語或身體語言來表達,以擴充繪本的內容。關注孩子最近的愛好,例如:車、動物,或者生活情景等,利用他們比較感興趣的繪本,引導他們自行演繹。爸媽亦可以提供一個小書架及小書櫃,讓孩子取閱繪本,看完繪本後,可結合塗鴉遊戲,或者作一些延伸活動。 2至3歲:這個時候是孩子語言爆發的階段,孩子會不斷豐富自己的詞彙,並能運用句子主動表達意願。孩子閱讀經驗大多是與成人共讀中取得,因此,這個階段可以幫助孩子加強對閱讀的興趣,爸媽可親自示範,引發孩子模仿;另外,在閱讀中可以有更多交流,爸媽可以多些提問,從交流中豐富繪本的內容。另外,要堅持規律的親子閱讀習慣,並且安排更多空間去幫助孩子表達,包括律動、兒歌及手指謠等。 總括而言,0至3歲的孩子,成長有着不同的軌迹,只要爸媽有耐性、愛心,持續地親子閱讀,相信你們的孩子也會愛上閱讀。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媽媽分演角色(下)

寫好〈媽媽分演角色(上)〉已近半年,卻遲遲未動筆寫下半集,到底為什麼呢?細想之下,是因為兩個青少年兒子持續出現令人措手不及的狀况,使我質疑起自己來,我真的掌握好這階段媽媽要分演的角色嗎?直到這刻,我才有信心跟大家分享。 堅持不懈的角色 不用看什麼研究分析,也能理解青少年子女情緒特別難搞的原因,生理方面,他們在發育階段,受荷爾蒙旺盛分泌影響;心理方面,對升中以後的學業壓力和人際關係,他們都未夠成熟去應付。兩方面交織着,可說他們也無法掌握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何况是家長呢?因此,上集提到媽媽的「情緒輔導員」角色,家長要獲取更高資格,以處理青少年子女那不是輕易可被平定下來的情緒,而關鍵是:必須先處理好自己和另一半的情緒。 青少年發育期間食慾大增,來看看他們在外界被渲染了怎樣的飲食習慣?少菜多肉、常吃加工食品、愛零食、偏食、外出用膳(即「三高」的港式食物飲料),再來節日期間暴飲暴食……是我的疏忽,家中大少因大食和貪食,短時間內增了20多磅,身體質量指數超標;二少也因偏食和愛零食迅速長了10多磅,長了小肚腩。家長不可怠慢,為青少年子女長遠健康着想,「家庭營養師」角色要做得更專業。 成為兒子「秘書」和「陪跑員」 家長必須捨棄重主導的教養模式,要給予青少年子女空間去建立和管理個人時間表,切忌讓他們繼續依賴,也不要等到他們討厭被管制才醒覺,破壞親子關係。我現在是大兒子的「秘書」,每當收到學校通告,除自己記下內容以作後備,我會同時轉發給他,鼓勵他把一些重要日子如考試、課外及特別活動都記錄在手機日曆上。在成為一個有計劃,有條理的人,路途上每個青少年所需時間有異,進程也不盡相同,家長要持恆做好榜樣,抱着忍耐但積極的心態去培育他們。 當子女還是小學生,家長會特別請假為他們溫習考試,督導他們做補充練習,到了中學,這種模式就沒法維持多久了。我正處於努力學習成為及格「陪跑員」的過程中。陪跑員本身的意思是指跑者在跑步賽事上,做視障跑者的眼睛,帶領他們避過路上的危險與障礙,直至完成賽程。情况就有如家長想繼續為青少年子女溫習考試,有的認為自己沒法跟上中學課程程度,就每天提點他們做功課和溫習,安排上補習社或找個上門補習導師等,希望為他們排除萬難,跟得上學業,考取好成績。慢慢我發現「陪跑員」的角色不止這樣,原來家長在這階段需要重新了解青少年子女成長與發展的速度與步幅,並非再按着自己意思或習慣,而是要以他們的步調頻率前進,協助他找到自己的動力和方向,去確立目標,追尋夢想。 前年我仍是個新手「秘書」,經過兩年多的磨練,大兒子終於找到要記下大小事務在手機日曆的理由了!他少了遲交功課,也記得自己要出席的活動。「陪跑員」角色也不易做,稍有大意不按青少年子女的步伐,他們都會企圖離開跑道,給家長「炒魷魚」,我已被炒幾次。話說回來,那些需要堅持不懈的角色——善解人意的,識煮美味又營養價值高菜式的媽媽,自問還未做得好呢……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唔好掛住玩,快啲溫習?

「唔好掛住玩,快啲溫習」這句說話相信各位爸媽都不陌生,無論是在我們自己的成長階段,或是對着自己孩子的時候,都認為「玩」似乎是娛樂、浪費時間的活動,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玩耍」對小朋友的學習有莫大的益處?上個月初,Konnie姑娘在大學上了美國研究「遊戲」(play)的先鋒Carol Westby有關遊戲的課堂,發現原來香港的孩子真的玩得太少。 要放心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玩」,首先要明白玩耍的好處遠比溫習多和重要。在玩耍中,孩子的語言、概念組織、計劃、思考及身體發展都得到鍛煉。在角色扮演遊戲中,例如經營餐廳的遊戲,孩子需要與其他小朋友溝通以協調劇情,誰扮演廚師、侍應、顧客,甚至是「麻煩顧客」,都需要孩子有相應的詞彙、句式、文法,以及語境為遊戲作基礎,並靈活調整自己的大小肌肉(侍應能否成功傳菜 / 廚師能否成功拋鑊等)以配合不同的場景,這些無疑能幫助他們發展以上各方面的技能。 助孩子情緒發展 此外,玩耍有助孩子的情緒發展,培養他們的善良品性。在建構遊戲中,孩子除了可以自由發揮創意搭建城堡外,如果其他孩子建造的城堡不如自己所想,或是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推倒了自己的城堡時,孩子可以從中學習處理憤怒、失望等情緒,並在有情緒的環境下學習與朋友協調,這些都是平時在傳統課堂中營造不了的學習環境。又或在扮家家酒遊戲中,照顧自己的娃娃,過程中可表達各種情緒,家長和教師也能適時引導,教導他們如何面對不同的情緒。這樣有助培養他們接納別人和友善的性格。 培養堅韌和解難能力 玩耍更能培養孩子的堅韌和解難能力。當孩子玩球類遊戲時,如果球滾到了難以取回的地方,他們便需要想辦法去解決,例如利用棍子或尋找另外方法。又或是在攀爬繩網遊戲中,怎樣靠自己的力氣完成繩網陣等。透過這種解決問題的經歷,孩子不但獲得成就感,更能培養面對挫折的能力。 學習溝通、包容和分享 最後,玩耍也有助孩子的社交發展。在玩捉迷藏遊戲中,孩子需要與朋友合作,分工尋找藏身之處,又或在遊樂場玩搖搖板時,孩子要學會與朋友輪流使用,從中學會溝通、包容和分享。這些經驗有助培養他們的同理心,並建立和增進與人相處的能力。 「A world without play is a world of robot」(沒有遊戲的世界只是機械人的世界),我對這句說話有很深的感覺,在AI愈趨成熟的世代,我們要養育的是有情感、有聯繫、經得起考驗和挑戰的孩子,正因如此,「玩」就變得更加重要。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書中尋慰藉 會好起來的

「關於未來,有什麼想要達成的願望或理想?」編寫「畢業紀念冊」的學生問我。我閉目片刻,然後說:「我想好好活下去。」 畫畫成避風港 人生變幻實在太多,熬是熬得過,但難免要受一些苦楚。近年會偶爾擔心年輕人不能承受面對挫敗的痛苦。為此,上星期跟學生分享一本書《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這是一本畫給成年人的繪本,也適合年輕人看。作者亞歷珊卓拉自言是不能接受改變的人,可惜生活屢遭變化,一段時間內經歷了失婚、失業、媽媽離逝,作者感到「有一塊巨石直接落在我的胸口,壓得我無法呼吸」。終於,畫畫成了她的避風港,並創作了《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用繪畫和簡單的字句攙扶自己,細訴渡過痛苦時刻的心路歷程。 《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作者提供) 作者:亞歷珊卓拉.歐拉諾(Alessandra Olanow) 譯者:林師祺 出版社:大田 由封面開始,書中每頁都是作者疲憊不堪的自畫像,以及頹唐的情景。翻看書中的心境,不期然想到自己生活裏的困倦,幾頁過後就有共鳴;圖畫旁的字句,是作者溫柔的自言自語,也是對讀者的安慰。人生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曾經的憧憬,終被現實掩蓋。想起蕭紅《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寫到小時候爺爺對她說:「快快長吧!長大就好了。」當然蕭紅接着就寫到:「『長大』是『長大』了, 而沒有『好』。」 就像《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裏疲憊的身影,並沒有隨着全書的終結而變得開心和活潑,不過原本彎了腰或躺着的作者,終是直了身子站起來,並向下一條長長的道路進發。這本書說的是實在的生活,而非童話;從那些已經過去的殘酷,反讓讀者找到慰藉,擁抱走出谷底的期盼。 「情緒來了,不要擋」 人在低谷、客觀的逆境中,一定有許多複雜的情緒。若太過壓抑,內心的負擔就更大;控制不好情緒,境况將會更糟。亞歷珊卓拉在《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特別提醒讀者:「情緒來了,不要擋。情緒走了,別強留。」我們需要明白逆境會過去,亦需要懂得承受情緒的冲刷。記得《點解學校無教過情緒科》的序這樣寫到:「未必每一顆心靈都『遍體鱗傷』,但這些記憶深處的『回憶』,也總曾在某一個瞬間令我們在生活變得卻步或膽怯。」年輕人也好,成年人也好,學習面對困局與情緒波動都是必修課。 回答「畢業紀念冊」編輯學生的提問,我最後是這樣說:「繼續對當下有想像,有愛有失望,有想念,懂感恩,會擁有,會失去,能睡覺,能吃飽。」誠如亞歷珊卓拉說:「做人實難。」或許人生還要面對嚴苛的事情,不過在那個時候,我會重新拿起《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翻一下,翻個一兩頁就能找到慰藉。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情緒管理:學憤怒管理 培養同理心 讀繪本改善情緒 不做小霸王

也許繪本在一些人眼中的詮釋,就是「給小朋友消閒看的圖畫書」,但其實繪本種類繁多,內容亦十分廣泛,透過閱讀合適的故事,甚至可以幫助孩子解決社交、心理、親子關係等問題。由安徒生會推出的「 悅讀新視野」計劃,便是透過到校主理繪本工作坊,讓學生從中學習管理情緒及表達自己等竅門,藉此提高社交技巧。   繪本《珍妮小霸王》講述珍妮在下課時間總是以「老大」的身分欺負同學,沒有人敢反抗。直至有一天,一個新同學凱絲除了破壞珍妮立下的所有規矩,更主動與珍妮一起玩,讓珍妮得到理解和愛,從此化解了班上的霸凌危機。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下稱雲泉學校)三年級學生霍迪敏說,很喜歡書中凱絲這個角色,她不但很勇敢而且有趣,同時用了很聰明的方法與珍妮做好朋友。 提升社交、解難能力 迪敏是從「悅讀新視野」計劃中認識到這本繪本。這個計劃是安徒生會自2015年伙拍香港城市大學合作推行,旨在以繪本作媒介,走進不同的小學,建立有教無「戾」的和諧校園。計劃更在2017至2019年展開研究,探討採用國際認可「社會信息處理理論」(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SIP)作基礎的「故事介入治療法」去減低學童欺凌和侵略行為的問題。之後安徒生會再以課外活動形式向學校推出「悅讀新視野」計劃,合共服務超過58間學校,當中包括學生小組、家長工作坊及學生講座等形式,單是今個學年(2023/24)已有約20間學校參加。 學會冷靜:三年級的霍迪敏(左)及二年級的伊莎尼(右)均參加了「悅讀新視野」計劃,她們表示十分喜歡聽故事,亦在計劃中學到「激氣」時,要先深呼吸,冷靜下來才處理問題。(楊柏賢攝) 大部分學校均如雲泉學校一樣,以課外活動形式讓有興趣的學生自由報名參加「悅讀新視野」計劃,計劃共分兩部分,各有5節學童小組及1節可選擇的家長工作坊。第一部分聚焦憤怒管理及社交技巧;第二部分則是同理心的培養。每節的時間分配為15至20分鐘故事時間,30分鐘活動時間,另外10分鐘會與參加者一同討論和理解工作紙內容,讓參加者回家完成有關工作紙,鞏固所學。 在「悅讀新視野」的課堂上,導師會借助繪本的故事,加上角色扮演,讓小朋友在過程中察覺自己的認知不一定是正確,從而一起發掘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從中教導小朋友學習控制憤怒的情緒。(機構提供) 由於活動的目的,是透過繪本分享,讓學生學習情緒管理、溝通技巧、處理衝突及提升解難能力,因此導師都以註冊社工及具碩士資歷的輔導員為主,並且接受過此課程的特別培訓,除了加深導師對侵略行為(aggression)的認知(包括背後成因、可見行為、情緒及認知),也讓他們熟習每一課節的重點、目標和技巧。經過團隊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發現故事介入治療有效改善兒童的情緒管理,以及學習控制憤怒和處理社交問題。學童在參加計劃後,偏激行為亦減少了。 精選繪本:「悅讀新視野」計劃精選了10本繪本與學生分享,其中包括《是誰搶走了我的名字?》和《珍妮小霸王》。(楊柏賢攝) 代入角色 發揮同理心 雲泉學校校長張寳雯認為,這個計劃十分值得支持,「第一,我們學校一向致力推廣閱讀,因為閱讀是讓孩子打開眼界的切入點,只是疫情過後要再慢慢建立他們的閱讀習慣;第二,我們也試過用繪本教學,因為繪本圖像多,文字又精簡,小朋友不會太抗拒。而以繪本來教導小朋友情緒管理就更加好,要知道人不是獨處的,即使上學、遊戲,以至他日出來工作,我們都需要學習與人相處和社交技巧。小朋友看繪本,會很容易代入角色之中,能發揮同理心,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處理情緒: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平日亦會以繪本去協助學生學習情緒管理及表達自己。校長張寳雯(右)認為人有情緒是十分正常,所以教導學生如何解決和處理負面情緒是十分重要。圖左為教師許婥雯。(楊柏賢攝) 雲泉學校有八成學生為少數族裔人士,張寳雯稱他們最需要加強語文學習,特別是中文,除了刻意安排多些活動讓不同國籍的學生一起參與,互相學習,也希望透過故事情景,讓他們增加運用和認識中文的機會。負責這次活動的教師許婥雯在10節的活動中,也有陪同學生上課,她發現小朋友最初都是坐定定聽故事,但隨後很快便投入起來,例如有一個學生一向比較害羞,不太回應教師的提問,但活動開展幾節之後,便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幫忙教師派簿,令她感到十分意外。「在講故事以外,還有角色扮演時間,導師亦會教小朋友管理情緒的方法,如以『紅綠燈』來教他們,當出現負面情緒時,要像紅燈停一停,冷靜一下,再想想如何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候他們懂得表達,老師或第三者才會明白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懂得如何幫助他們。」她指活動不單學生受用,教師也獲益良多。 計劃活動生動有趣,負責教師表示很多學生都堅持完成課程,絕不願意「請假」。參加完計劃的學生均獲發證書。(機構提供) 悅讀新視野計劃 查詢網址︰shorturl.at/D6niw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六月限定「考試祭」

轉眼間又是六月天,陰晴不定,對於莘莘學子而言,六月限定是「考試祭」。各級中小學生忙於考試,而文憑試的學生則剛考完,正等待下一階段的來臨……與友人閒聊,講起暑假將近,是時候規劃一個開心暑假,惟友人唉聲嘆氣,謂擔心子女面對考試壓力超標,連帶自己也焦慮不安,親子關係更形緊張,十分頭痛。那我唯有《解憂雜貨店》浪矢爺爺上身,「傾偈」紓困。 因材施教 切忌與人比較 正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又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大家都是過來人,一定好清楚考試當然要有準備,要有策略,最重要是肯「畀心機」。心機者,簡言之是肯用心,願意主動花心思。此刻友人苦笑說:頭痛就是因為阿仔唔「畀心機」嘛……又謂,都明白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不過……朋友們,有同感嗎?然而返本還原,無論考試結果如何,也不應凌駕於維護優質親子關係之上吧!現今資訊氾濫,考試策略技巧等,彈指間總找到一些有用貼士,惟方法不是心法,育兒之道,當然要心心相印,切忌將孩子與人比較,因材施教,要「睇餸食飯」。 自動波vs.棍波 曾經有人提出一個有趣比喻:話說如果子女是部汽車,父母是駕駛員,司機除了必須懂得駕車,至少還要明白所駕的汽車是哪種型號和性能,例如我們總不能把棍波車當自動波車駕駛吧!友人立馬搶說:「原來我部係棍波!」醒目的HappyPaMa,看到這裏,你或會心中有數:怪不得,我的車牌只准駕駛車輛類別只有自動波車的。 先稍稍說明一下:自動波者,即自理能力十分高的孩子,不單懂事,也知道自己的責任,功課溫習一腳踢,分分鐘比父母還要緊張;司機只需按路面環境好好調控方向盤和油門,往往都能快人一步。半自動波車此處演繹為自理能力一般的孩子,例如車輛未能按路况自動調整齒輪波段,父母作為司機便要留心;例如大家都明白車輛上斜,如果扭力不足,只會拉牛上樹,不過如果適時調進低波,扭力增大,便能應付上斜路段。那麼,棍波車型的孩子算是自理能力有待改善,學業上比較被動,父母要頻頻留心的那種吧?棍波車司機都會知道大塞車時「吊極力子」會腳震兼抽筋的……然而資深的駕駛者都會說:只有棍波車最令人享受,因為人車合一。 當然以上的比喻是將成長過程簡化了,純屬幽默,因為每個父母孩子背後,都有着許多複雜原因,不能妄下分類。孩子成長因人而異,父母應如實地了解子女和自己,此中最佳心法仍是專注等待。日語中「祭」和「等待」的語源相同;祭是「祭り(Matsuri)」,等待是「待つ(Matsu)」,當中包含着靜心敬虔,恭候幸福臨在的意思。誠然,考試像是孩子們成長的關卡,一關又一關,耐心地等候和期待也是過程中的愛心考驗吧!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小一派位:統一位被「蠶食」 學校轉小班雙重打擊 叩門競爭大 本區跨區齊出擊

2024/25年度小一統一派位結果明天(5日)揭盅,今年參加派位的學童僅19,204人,獲派首三志願學校的兒童共有16,083人,比例達83.7%,再創新高。派得心儀學校的學童,當然可喜可賀,未如願的,就要作好終極叩門的準備。 雖然今年全港只有約1300個統一位被「蠶食」,是近10年的新低,有助間接降低叩門熱度,但個別如荃灣區熱門62校網,卻是重災區,有約117個統一位遭「蠶食」,而新學年,全港亦再有32間小學因推行小班教學而削減叩門額,當中更不乏地區名校,料對部分家長來說,今年叩門,仍要面對一場硬仗。   根據教育局的《2024年度統一派位 各小一學校網選校名冊》計算,今年全港約有1337個統一位遭自行收生階段的「必收生」所「蠶食」,數目雖然比去年減約一成六,不過,仍然有9個校網是「逆市」增長的,若以被「蠶食」的增幅計算,最多為荃灣區62校網,增幅達77.3%,其次是油尖旺區31校網,較去年增加60.1%。由於統一位減少的學校一般都較受家長歡迎,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可預料到了叩門階段,戰况依然激烈。」 62、31網「蠶食」重災區 32校轉小班 另一方面,在2024/25學年再有9區共32間小學加入小班教學行列,當中不乏老牌名校,如中西區11校網的嘉諾撒聖心學校、聖公會聖彼得小學,以及灣仔區12校網的聖若瑟小學、瑪利曼小學等。與此同時,教育局在新學年將繼續試行削減小一叩門額,小班25人的,由昔日每班2個叩門位減至1個;大班30人的,則由每班3個叩門位減至2個。在雙重夾擊下,相信部分學校同時會出現叩門「爭崩頭」的情况。 專家:派二三志願也不妨叩門 升學專家梁永樂認同,若家長心儀的,是那些即將由大班轉小班的熱門學校,就要有心理準備,今年的叩門難度很高,「會預計到競爭更大,成功機會則更細,加上這類學校,甚少獲派的學生會放棄學位的,即很少出現『音樂椅』效應」。梁永樂奉勸家長不要抱着很高的期望,避免對自己及小朋友構成太大的壓力。 梁永樂(資料圖片) 然而,梁永樂卻不反對叩門,反之,他絕對贊成子女獲派第二、第三志願的家長繼續出擊,到第一志願叩門,碰碰運氣。他鼓勵家長不要放棄:「尤其是那些在填寫『大抽獎』表格時傾向保守的家長,他們在第二志願,或許已經揀一間不太熱門又並非自己很心儀的學校,這樣就更加需要去第一志願叩門,就算最終失敗,也曾經嘗試過、盡力過,否則將來很大機會後悔的。」 面試展才華 表現輕鬆添分數 至於子女獲派較後志願的家長,他亦說,切勿因為擔心最心儀的學校競爭過於激烈而退而求其次,改去第二、第三志願學校叩門,「其實除非你揀一間很弱勢、不受歡迎的學校去叩,否則每間學校的面試難度、取錄機會都是相差無幾,既然如此,當然是選自己的第一志願、最心儀的學校去叩」。 叩門不宜「漁翁撒網」,以2至3間學校為限,免影響孩子表現。(資料圖片) 他又教路,除了在本區叩門,家長不妨跨區出擊,成功率可能更高。他解釋︰「有時同區適齡學童人數緊張,學校之間或有君子協定,不會互相搶學生,但跨區叩門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此可增加取錄機會。所以,只要家長在外區也有心儀學校,甚或在自行及統一派位都無申請過的,其實都可以抱『博一博』的心理,大膽跨區叩門。」 小朋友除在本區叩門外,也不妨跨區嘗試,成功率或更高。(資料圖片) 到了終極叩門階段,為人父母的,心情難免緊張,但梁永樂再三提醒,切忌向子女施加太大壓力,免影響他們的表現,「因為不少校長都分享,表現得愈輕鬆自然的小朋友,成功機會就愈大」。他又建議家長可事先構想好,如何幫助子女在叩門面試時,能在教師面前展現子女學術以外的興趣或才華,替自己增添分數。◆ 小一派位明揭盅 註冊證郵寄上門 印有2024/25年度小一統一派位結果的《小一註冊證》,將於6月5至6日透過郵寄方式,上門派遞給家長;選擇透過電話短訊(SMS)或「小一入學電子平台」接收結果的家長,亦會在6月5日獲得通知。倘若家長在6月7日仍未收到《小一註冊證》,可於6月8至9日到指定的「領取中心」取回。而家長亦必須於6月11至13日,帶同《小一註冊證》,到獲派學校辦理註冊手續。● 新油天叩門位減半 料500人爭10學額 向來熱門、位於油尖旺區31校網的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下簡稱新油天),新學年將轉行小班教學,小一5班減至只剩125個學額,在早前自行階段,該校已取錄82人,換言之,統一位只剩下43個,料不少失落於「大抽獎」的學童,都會加入叩門行列。 新油天是全港熱門學校之一,每年都吸引數百人叩門,競爭激烈。(受訪者提供) 校長陳淑儀透露,新油天近年叩門人數,每年平均約500人,但由於該校今年會大幅減少叩門位,因此,預料競爭會更激烈。「在舊制下,我們以前大班30人,每班最多有3個叩門位,5班就合共15個,連同留班位,即可在叩門階段收約20人;但在新制下,小班25人,每班只可收1個叩門生,5班也共得5個,即使加上留班位,總額亦只有約10個,這些變動,家長是需要知道的。」惟她補充,在近年大環境下,「音樂椅」效應依然存在,學位隨時會有少許變動,家長不用太悲觀。 陳淑儀(受訪者提供) 次輪面見家長學生 禮貌態度最重要 新油天轉行小班教學兼削減叩門位,令收生人數減少,對不少家長來說無疑是噩耗,但從學校角度看,陳淑儀認為,減少叩門位有助維持一個較穩定的小學生態,而小班教學則有助提升教學質素,兩者她都表示支持的。「現在的教育事業,是應該轉向質素型教學的,尤其在基礎教育,班房的學生人數少一定是比人數多為好,因為不論在傳授知識和學習技能,以及價值觀教育,老師會有更多空間為個別學生提供學習支援、跟學生建立關係,對小朋友是更有利的。」 新油天新學年將轉行小班教學,小一每班減至25人,校方相信,此舉更能讓教師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提升教學質素。(受訪者提供) 談到今年叩門安排,陳淑儀說,一如以往,所有申請者都會獲得首輪面試機會,第一輪面試只見學生,以500名申請者計算,約有150人有機會進入第二輪面試,次輪面試則會連同家長一起面見,好讓校方了解家長平日如何培育孩子,以及他們的親子關係,同時亦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辦學方針。 至於擇「生」條件,陳淑儀表示,首要是禮貌和態度,其次是小朋友的中、英文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日常生活的解難能力。「我們沒可能要求年紀這麼小的孩子什麼都懂,但他是否願意去嘗試、有否信心,這個我們是看得出來的,亦很重要。」● 德兆統一位減20 叩門只接受「1-1-1」申請人 位於觀塘區48校網的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下稱德兆),每年的統一位都幾乎都有被「蠶食」,今年就少了20個。校長温志揚解釋,除了是該校的兄弟姊妹「必收生」 數目比較多,父母是畢業舊生的,亦為數不少。「雖然這間學校創校只有20年,但我們學校前身、聖公會兆強小學下午校的畢業舊生,他們的子女都一樣會獲加分的,若再加上首名子女、宗教分,其實不少人都手持25分,縱使有20分也未必有機會入到。」 德兆除了統一位不足,跟新油天一樣,新學年同樣轉小班教學,導致叩門位緊絀。温志揚表示,該校去年叩門人數超過100人,假如今年情况相若,叩門位連留班位約10個,成功率約十分之一。他透露,德兆只設一輪叩門面試,只接納「1-1-1」選校的申請人,面試亦只見學生,不用見家長,「因為我們想看到小朋友最真實的一面,有時家長在旁,氣氛會很緊張,我們都不希望讓孩子覺得太大壓力」。 校長倡叩門最多3校 免影響表現 温志揚不諱言,德兆不論在學術、品德以至活動參與上,都很有要求,亦期望學生入學後,能盡快適應,跟得上學校的學習環境氣氛,因此在叩門面試,亦會關注孩子的中、英、數水平,亦會考兩文三語,並提問一些生活常識和時事題。「當然,亦會看學生是否有禮貌、言談舉止、衣著怎麼樣,而我們亦很重視閱讀,也會看學生是否喜歡看書。」 温志揚(受訪者提供) 統一派位結果將於6月5日揭盅,不少學校都會在本月中安排叩門面試,温志揚認為,家長不應「漁翁撒網」,宜以2至3間學校為限。「小朋友要頻頻撲撲去面試,都很辛苦的,若去太多學校叩門,表現可能會適得其反,並非一件好事。」 温志揚又寄語家長,萬一孩子叩門失敗,都不要在他們面前流露負面情緒,也不要令小朋友覺得自己獲派的學校很差勁。他解釋:「其實香港每一間學校都很好的,只是各有不同的辦學特色、宗教信仰,所以才會有不同的學校供大家選擇。只要小朋友用心讀書、有能力,不管哪一間學校,都一樣有機會發揮。」 德兆對學生有一定要求,因此小一叩門面試,較重視孩子的學術表現。(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