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學化解衝突 由家庭開始

我是一名駐校社工,也是一名媽媽,有一個就讀初小的兒子。每天在學校,最常處理的其中一類個案一定非朋輩衝突莫屬。不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高小還是初小,每一天在學校與朋輩相處都是一門學問。初小兒子自開學後每天都跟我談及與同學間的互動及相處,很希望與各位同學和家長分享當中的轉變,給大家參考一下。 阿信(化名)性格較內向,在校表現較靜,很少表達自己,所以作為媽媽也很擔心他在學校難認識新朋友,以及會被人欺負。幸好,阿信在校巴上認識了新朋友,他們每天上學及放學都會聚在一起,也常常跟我提起他們在車上會玩的遊戲,回家後亦會準備小玩意跟他們玩。有時候聊起一些有趣話題,阿信都會向我發問,好奇心令他增長知識之餘,也希望可以與朋友們拉近距離,在朋友面前威風一下。 玩遊戲爭做主持 玩到吵架絕交 有一天,阿信開始向我抱怨,說其中一個朋友在玩遊戲時不讓他做主持人,把位置給了另一個朋友,令他感到不開心。我與阿信傾談的過程中,知道很多時都有多於一人想當主持,他們會大聲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聽罷後安撫了阿信,提示他可以心平氣和地說話,避免跟朋友爭吵,影響大家的友情。 後來,阿信因持續大聲表達及與朋友爭吵,被保母姨姨調到最前排,與朋友們分開坐,好讓他先安靜。雖然事隔一天後便調回原位,但阿信跟朋友的互動少了,他們都不讓阿信做主持人,甚至私下表示阿信看來不想一起玩,令阿信感到被排斥。阿信忍不住向我說要跟他們絕交,自己不需要朋友,邊說邊垂下頭不作聲。看到他垂頭喪氣的樣子,作為家長也很想幫他一把,好讓他學習下處理朋輩間的衝突,改善人際關係。 我先找個舒適的位置坐下,然後問阿信是否確定不需要朋友。阿信搖頭,表示因為朋友們都不想一起玩,那就不如以後都不一起了。我嘗試了解阿信與朋友之間的相處及對話,發現很多時不單單是阿信,朋友間也會帶着情緒去表達自己的需要。當一方大聲表達意願時,另一方就以更大聲量去表達,各不相讓下演變成爭吵。過程中大家都帶着憤怒的情緒,最後不理睬大家。日復日,朋友間的互動差了,大家也不好受。 家中預演 先處理情緒再溝通 我跟阿信說,帶着情緒去說話令大家都難受,不如先處理好情緒,冷靜自己。既然大聲說話會令大家生氣,那嘗試收細聲量,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及感受。同時,也要讓對方表達他的想法及感受,大家互相了解,然後尋求解決方法。阿信對此質疑,覺得就算他這樣做,朋友也不聽他,結果還不是一樣。我反問他,那你有盡力嗎?如嘗試了,盡自己能力範圍,那就足夠了。為了加強阿信化解衝突的能力,我也扮演朋友角色,跟阿信來個預演,讓他試試看。 後來事情處理了,阿信跟朋友都好好溝通了。他也跟我分享朋友轉換主持的原因,以及往後的處理方法。阿信仍舊會與我分享他跟朋友的互動,以及在班上跟同學的相處。我也很樂意地把衝突處理的小貼士跟他分享,希望他在人際交往的路上能順暢點。相信每個家長也很想孩子在交友路上得心應手,化解衝突,那就由家庭教育開始吧! 文:姚柳琴(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蔡若蓮的「非常充裕」

睇報紙有時𢱑晒頭,同一段報道,甲說東,乙說西;A說黑,B說白。王師奶看1月11日《明報》報道:津貼小學議會主席蘇炳輝嗌救命,話好多教師移民,導致學校中層和骨幹教師流失,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亦有同樣論調。照計做得校長議會主席,無理由無的放矢,亂噏廿四。《明報》記者更將2021年至2023年流失人數製成圖表,一目了然,2022/23學年教師流失總數是6748人,按年升幅約25%。 部分科目教師嚴重缺人 奇怪的是教育局長卻說,當局每年檢視教師供應及學校實際情况,目前數字反映教師供應量「非常充裕」。局長和校長各執一詞,究竟誰是誰非?兩公婆見鬼,唔係我,就一定是你。學生移民人數多,令學校要縮班甚至殺校是事實,香港不少人移民外國,當中有教師是意料中事。教育局話人數減少原因包括退休、進修、轉校及私人理由,以上所言都是事實,但這些原因不是今年獨有,難道以前無教師退休,今年才有?官方就是不提人人都知道的移民潮。至於教育局說已理順小學校長及副校長薪酬,增加教師晉升機會,這當然會略略減少移民的動機,但這並非主因。 王師奶細細思量,他們講的都是真話,只是沒有講出心知肚明的真相。全港有幾多間學校,需用幾多教師,蔡若蓮心中有數,她說的「非常充裕」絕對是事實,她只是沒說出「真相」。小婦人求其舉個數字:全港1000間學校,需要6萬個教師,單講數字,香港現有6.5萬個合格教師,有些尚未找到教職,局長當然可以振振有詞說「非常充裕」;但她只大聲說出「數字」,沒有說出某些科目嚴重缺人,某些科目供過於求。她是科班出身,做過一校之長,怎會不知人數和科目的需求並不掛鈎吖! 腳踏實地培訓中堅分子 另一邊廂,蘇炳輝也說出真話,小學最缺乏英文科和體育科教師;中學的李伊瑩也說最缺乏ICT(通訊科技)、英文和家政,換句話說,其他科目並不缺乏。英文科教師搶手不自今日始,小婦人讀小學時英文和音樂科教師需求最大。移民外國,懂英語很重要,移民熱門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洲都說英語,相信這情况繼續嚴重。 至於校長們擔心中層骨幹教師的流失有點過慮,年資較淺的總會成長,只要校長們多留時間在學校,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培訓教師成中堅分子,何愁事不成!教育局在減少教育學士學位的同時,要對症下藥增加英文和ICT的課程名額。王師奶悲觀的預測,2024年仍是移民高潮的一年。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MIRROR與6A

今次MIRROR開演唱會,我首先跟太太親身到場觀看一次,在他們最後一場購買了轉播,跟孩子們再看一次,感覺截然不同。跟孩子追偶像,可以追得聰明,更能拉近距離同時變得更多話題。 接納孩子喜好 發掘偶像品格 小朋友喜愛偶像,是成長階段其中一個很常遇到的狀况。小時候孩子的偶像當然就是父母,長大後也許從他們喜歡的偶像當中,找到父母的性格影子。很有趣的,大家不妨細心查看他們選擇的偶像,除了外貌、唱歌以外,你會找到一些跟自己相關的事。當然,這跟孩子小時候是否崇拜自己有關。 接納孩子的喜好,令我們可以更近距離認識孩子,知道他們的價值觀;也給予他們信心,知道父母在旁跟他們一起支持偶像。當中父母可以做的就是給他們正確的觀念。例如,如何欣賞一個人,或如何給他們支持? 更重要的是,從欣賞偶像當中,找到可以學習的品格。例如偶像被抨擊時,他們如何面對?我們可以給孩子正面影響,透過堅毅與忍耐可以把事情解決,令衝突淡忘。日後孩子能否學懂沉着應戰,單靠偶像的影響並不能持久,最重要還是父母能否在旁,跟他們一起把品格發揮出來。 找到共同話題 關係更親密 跟孩子談相同的話題,跟他們一起花時間研究偶像點滴,除了能夠令孩子跟自己接近以外,也同樣在陪伴孩子度過他們的青春歲月。 很多家長都煩惱在青春期,自己跟孩子的距離愈走愈遠。如果大家有共同話題的話,總會從孩子身上找到合適的話題,增進彼此間的關係。 或許你和孩子各自支持不同的偶像,也可以從中尊重彼此的喜好,並不會損害大家共同支持偶像所帶來的親密時間。 齊訂追星界線 善用時間資源 當然教養並非一味投其所好,當中也要跟孩子訂立追星界線。當中成功的關鍵,就是彼此之間有共同語言作為基礎。我們要令孩子知道,追星的界線並不是阻止他們表達對偶像的支持,而是令他們追星的時候,可以更加享受當中樂趣,所以界線十分重要。 跟他們在追星時間、花費金錢、追星行為和跟學業比重中訂立界線,能夠令孩子知道自己應如何運用時間與資源,也省卻跟孩子對立的局面。跟他們「講道理」總比一言堂更有效。 我們跟孩子一起談論偶像,只要運用6A各種元素,就可以跟孩子一起享受過程,彼此了解。我們一家當晚一起看演唱會,彼此留下了深刻愉快的記憶,這些記憶相信會長時間保留在孩子的心裏。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百分百:農曆年親子學習

農曆新年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特別的時刻,我們作為新一代的親子家庭,不妨趁節日加強孩子禮貌的培養。從小事做起,讓我們的家庭更加溫馨和諧。 想孩子學懂禮貌,我們可以藉着農曆新年的機會,向孩子解釋祝賀及禮貌的概念,並告訴他們禮貌對人際關係的重要。我們需要談論禮貌的價值觀和原則,讓孩子明白禮貌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是關心和尊重他人的表現。 孩子每年都十分期待新年,而作為父母也不妨藉傳統文化,教育孩子美德。(作者提供) 培養禮貌、學理財良好時機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以身作則,展示出禮貌的態度和行為,因為孩子會模仿並複製我們的行為舉止。例如,向長輩問候、說謝謝和請再次指教等,這些小小的禮貌之舉會在孩子心中埋下種子,長大後也會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孝順父母的家長,必定能培育出以孝為先的孩子。 農曆新年除了是培養禮貌的好機會,也是一個學習理財的良好時機。利市錢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在親子關係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利市錢是長輩給予晚輩的一種祝福和祝賀,也是一種傳遞財富和經濟支持的方式。給予利市錢的習俗是,長輩希望大家能夠健康成長、學業有成、事業有成。同時,利市錢也象徵着對晚輩的期待,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家族的驕傲,為家庭帶來榮耀。 利市錢不僅僅是金錢的象徵,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親情和親子關係。透過利市錢的交流,長輩和晚輩之間的情感聯繫得以加強。對於晚輩而言,接受利市錢是一種尊敬長輩和感謝他們的方式,同時也表達了對長輩的愛和關心。 利市象徵家庭的愛和關懷 在親子關係中,利市錢應該伴隨着對孩子的真誠關愛和陪伴。我們更應關心他們的成長和需要,並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利市錢只是關係中的一個象徵,真正重要的是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結和互相理解的親子關係。 雖然坊間有很多關於如何從利市錢培養小孩理財觀的錦囊,但是在親子角度來說,利市錢一直有着特殊的意義。它反映了家庭中的愛和關懷,透過學習傳統中國文化,如何包利市、派利市、收利市等,整個過程都能在正面的教導下,讓孩子學習正確的家庭及經濟觀念。 《晨光第一線》——「親子百分百」每集請來育兒及教育界專家,分享教養孩子與建立良好溝通的秘訣。環節逢周一早上6:00至10:00於港台第二台(FM 94.8-96.9)播出。radio2.rthk.hk 文:白原顥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工作者,現為香港電台第二台《晨光第一線》及《Teen空海闊》主持人。身兼媒體創作及活動司儀,同時擔任多個地方旅遊大使及食品代言人,現育有2名兒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蒲公英教室:MBTI與親子教育

最近筆者與大女兒聊天,發現現時中學生喜歡討論各自的MBTI。這是一套描述個性特徵的心理測試,事實上已出現多年,近年風靡全韓國,非常受年輕一代歡迎。透過完成心理測驗,他們可了解自己是何種人格,認識潛在的自我,以及自己在面對工作、關係、學業等的態度。作為家長,我們亦可以利用這個工具,了解孩子的性格,從而協助他們成長。 MBTI將個人的偏好分成4個二元對立維度,包括內外向類型(外向E/內向I)、感知偏好(感覺S/直覺N)、判斷事物傾向(思考T/情感F),以及生活模式的認知(判斷J/知覺P)。將這4個維度組合起來後,便形成了16種不同的人格類型,例如提倡者型(INFJ)、企業家型(ESTP)。人格類型的不同,除了意味着每個子女有不同個性,亦有着不同的學習模式,而家長亦可與子女有不同的相處和溝通方式。 1.認識子女的個性: 筆者校內的學生也有不同面向:有些同學比較安靜,喜歡坐在課室內看書,另有些同學喜歡跑跑跳跳、與人聊天和玩耍,這正反映了兩個不同的維度——內向(I)與外向(E)。以16型人格作舉例的話,藝術家型(ISFP)擅於創作和具藝術細胞,但行事較衝動和欠規劃,而指揮官型(ENTJ)的人則果斷和坦率,卻較粗心、欠耐性和難接近。因此,家長可以透過知道子女的人格特徵,了解子女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更掌握他們的需要。 2.掌握子女的學習模式: 不同人格類型的小朋友所適合的學習方法也不一樣。例如,內向型(I)的人需要多聆聽和多閱讀,獨自消化自己所吸收的知識,但外向型(E)的人卻需要多互動、多發問和多實作來鞏固知識,故此有些外向型的學生總覺得坐在課室上課非常沉悶,但在「森林課程」或外出活動的時候卻非常投入,並且很快掌握相關技能和知識。另外,思考型(T)學生需要具體的學習目標,着重知識背後的原理、因果關係及邏輯,但情感型(F)學生卻着重在學習的氣氛上,需要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例如良好的同學關係、老師的讚賞及對老師有足夠信任。透過MBTI,家長可以了解子女的學習模式,從而為子女設計適當的學習方法,因材施教,讓他們學得更好。 3.促進親子溝通和相處: 家長往往會與子女發生衝突,而了解子女的MBTI正好讓家長「投其所好」,掌握他們的溝通風格和喜好,從而建立有效溝通,促進彼此關係。以判斷型(J)與知覺型(P)為例,前者喜歡事情有條理、有框架和有目標,因此父母可以多給予子女清晰的指引,以及共同制訂計劃和時間表,又或適當配合子女的計劃,讓他們感覺到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相反,後者卻不喜歡別人給予框架,反而喜歡突破固有的框架,性格較隨遇而安,因此家長可以給予子女多點自由度,讓他們在可行的範圍內盡情探索和發揮好奇心。針對孩子不同的特性,父母可以用不同方式與他們相處,減少衝突,理性溝通。 儘管MBTI能讓家長能更了解子女性格,但還是只供參考,畢竟每個小朋友都獨一無二。親子教育需要個別化和靈活,父母還是要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和情况給予適當的反應,因此父母多陪伴子女,多與他們溝通,陪伴着他們成長,這才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接受真的我

最近一篇題為〈陪伴憂鬱,走出憂鬱〉的訪談文章,讓我深受啟發。文章說,憂鬱的深層原因是「一個人失去真實的自我」,並由此談到孩童教化過程中可能埋下的種子。 提出這觀點的,是台灣生命工作者劉仁州老師。他以全職無薪形式從事心靈醫治40年,幫助過許多人解開長年心結,也親身接觸過許多受憂鬱困擾的人。他認為,造成憂鬱的深層原因是「失去真實的自我」,無奈這在現今社會非常普及,因為無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都從小教導我們要「迎合別人期望」。 父母角色包括「生命的陪伴」 誠然,社會化是每個人都必經的。我們既生於群體,無可厚非地就要學習滿足家中的要求、學校的規矩、社會的規範。問題是,教化往往過分壓倒個人成長的需要。劉老師看到,「很少人從小被支持、被鼓勵成為真實的自己,這對生命的成長非常重要」。 父母的角色不單純是教養孩子、主導孩子的成長,劉老師認為還包含「生命的陪伴」。陪伴、支持孩子成為真實的自己,對於十幾歲的青少年尤為重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萌芽、自我認同的轉折點。到了這時期,父母就不能再要求孩子「聽教聽話」。 孩子開始建立自我價值觀,判斷是非對錯,他們的判斷未必與父母一致,父母不能強迫他們採納自己的標準。我想起跟進大仔的成長導師曾說,當阿仔開始「唔再聽我哋支笛」,我們能否用感恩的眼光,將這看成是他「大個仔」的信號呢?如果能這麼看,該會減輕內心的衝擊,令自己較易適應孩子的長大吧? 劉老師說,當孩子去到小五或小六,一直到高中階段,父母應該着眼於「溝通」而不是「聽話」。所謂溝通,是願意彼此表達、傾聽、「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要強迫或「說服」對方放棄自己的堅持,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式去做。那不是溝通,而是要孩子放棄真實的自己。 「孩子自願放棄自己」 我明白,家長不想讓孩子按自己意願行事,是因為孩子太稚嫩,沒有我們的經驗,不知道事情的後果。比起相信「錯誤中能學習」,我們往往更易擔心「一失足成千古恨」。面對孩子出錯或跌一跤,父母的恐懼可能更大於孩子自己。問題是,這種恐懼很可能只是把生命的脆弱放大了,令孩子難以展示生命的韌性。 有一點是我特別在意的。劉老師說,孩子失去自我,未必是來自父母的不尊重,有時候可能是「孩子自願放棄自己」。例如,若父母間關係不好,又或父母生活壓力很大,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感覺,可能會覺得爸媽已經夠煩了,不想成為父母負擔,於是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壓下去。這樣的孩子,也許在某一階段會發展得不錯,有很好的學習態度或成績,但往後一旦遇上某些打擊,找不到自己內在價值,就可能會不堪一擊,引發憂鬱。 我深深覺得,活出真實的自己是莫大的幸福,自然希望孩子們也有此福氣。那怕真實的他們並非我喜好的樣子,那怕他們因此而繞遠路、吃虧,我也願意心懷敬意地如實接受,陪伴他們見證生命的造化。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去大館化身小木匠 手作木樂器 奏出動物叫聲

小朋友,考考你,小狗汪汪叫、小貓喵喵叫、青蛙呱呱叫,那麼木頭的「叫聲」又是怎樣呢?對了,木頭當然不會叫,不過當它經改裝後就可以變成樂器,敲擊後,更可發出猶如動物的叫聲呢!各位爸媽,不如跟小朋友一起動手設計和製作,齊齊化身小木匠,親手做出獨一無二的音樂小玩具!   人、動物與大自然的關係可說是息息相關,如果人類污染大自然生態,很多動物都會失去棲息之處。現於大館展出的「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展覽正是透過不同藝術品,跟大家探索極端氣候、生態危機,以及人們如何對非人類生命體展現出同情心及關懷等話題。同一時間,大館當代美術館與藝術設計工作室Mudwork合作,策劃親子活動,透過參觀和動手做的過程,讓小朋友明白愛護大自然的重要,亦會教大家利用回收的木材來創作樂器雕塑,與大自然不同動物的叫聲互相呼應。 活動開始時,家長和小朋友先參觀「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展覽,在藝術品中尋找動物如蛇、青蛙等形象。(朱安妮攝) 了解自然生態與人類關係 2小時的活動中,大小朋友先在導賞員帶領下參觀「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展覽,看看蛇和其他動物的形態,了解自然生態與人類的關係等;之後大家便會參加Mudwork負責人鍾惠恩(恩姐姐)和吳家俊(喜哥哥)主理的工作坊,構思製作樂器雕塑。有小朋友受到展覽啟發,想製作一個海豚造型的樂器,又有一些想做海怪或企鵝,各有想法。 動手做前,恩姐姐和喜哥哥會示範不同工序,如打磨、上油等,小朋友和家長都在旁留聽講。(朱安妮攝) 恩姐姐和喜哥哥一早為每對親子參加者準備了一塊洗衫板形狀的木板,來自路政署修葺樹木時剩下來的木材,經改裝後每塊形狀和大小略有出入,敲打時發出來的聲音也不同。家長和小朋友選取合心水的木板後,除要為它設計造型,更要負責切割、鑽孔、打磨、上油等工序。由於某些步驟有一定難度,小朋友需在家長協助下一同參與,不過對初次接觸木工的小朋友來說是個非常新鮮的體驗,加上導師在旁示範和指導,即使是初次化身木匠的爸媽都能輕鬆應付。 「樂器」的基本組合,是一塊洗衫木板加一塊敲打用的木頭,並可額外加一些木塊用來製作「尾巴」、「魚鰭」等。小朋友和家長可以在眾多的木材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配搭。(朱安妮攝) 做好保護:切割木頭工序較複雜,小朋友可以在家長協助下處理,無論大小朋友都要戴上保護眼罩和口罩,以免木屑濺入眼和口中。(朱安妮攝) 簡單工序如入榫可由小朋友獨立完成。參加者Nathan說他正在為海怪裝嵌頭部和尾巴。(朱安妮攝) 喜哥哥說,今次的工作坊的創作空間較大,小朋友可加入天馬行空的意念在雕塑之中,有小朋友的作品更可奏出如哨子聲般的海豚音,非常有創意!加上這個活動需要親子合作來完成,對雙方來說,也是一道建立溝通的橋樑。 小朋友手上的樂器雕塑由「洗衫板」改裝而成,用小木塊輕刮表面或敲打時會發出不同聲音,猶如不同動物的叫聲。(朱安妮攝) 小朋友創作的「海怪」(下)和「鯨魚」(上)誕生了!(朱安妮攝) ■INFO 大館當代美術館家庭日 對象:滿5歲小朋友與家長/監護人,2人1組 日期:3月9、10日(周六日) 時間:第一節下午1:30至3:30、第二節下午4:00至晚上6:00 費用:$80(1位成人+1位小童) 地址:中環賽馬會藝方、F倉展室及監獄操場 報名:shorturl.at/bnq28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Nathan、Murphy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關係是交換得來的嗎?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ogers)指出,關係(relationship)是輔導學生的一個重要元素。有經驗的教師一定明白箇中道理,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令教學工作如魚得水。然而,現今社會所指的「關係」,很多時都會演變成另一個意思——guanxi。Guanxi與關係表面上是一樣,但背後的文化差異,使此guanxi不同彼關係。 「有guanxi,就沒關係了」 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收錄guanxi一詞,反映這詞在華人文化的獨特意義。根據牛津詞典解釋,guanxi是一種有助於商業往來或其他交易的社會網絡系統。在學術界上,亦有不少學者探討guanxi對教育的影響。傳統上,教師普遍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前有些家長會送禮物給教師,以表達敬意。這種尊師的善意表現,一切在乎雙方的期望和心態。然而,若家長還期望從教師身上得到回報,比如希望教師對自己孩子特別關照,或避免受到懲罰,就會改變了原本的關係。 任何一方都可能會選擇用guanxi來獲取各種資源或維持平衡,比如送禮物,或給予對方一些優勢或便利來換取好處,這就是「搞guanxi」。俗話有一句:「有guanxi,就沒關係了」,意即「搞好guanxi,便沒有問題了」。於教育層面,若師生關係被工具化變成交易,最後可能破壞真正的關係,便變成售貨員和顧客之間的guanxi。 隨着出生人口下降及教育政策改變,家長和學生在教育商業化的過程中成為了「消費者」,權力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悄然轉移。教師被家長或學生投訴的機率增加,或甚至會期望從他們那裏獲得正面評價和支持。例如當學生成績未達標,有些經驗不足的教師或會給學生提供額外「機會」;當學生操行不佳的時候,教師有可能選擇更寬容對待,務求打好師生「關係」,保持課堂上和諧,以期望教學工作更加順暢。這種師生guanxi,長遠來說,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都沒有好處,並可能會帶來破壞更大的後果。 家長與教師應互相尊重 關係和guanxi不容易劃清界線,任何一方向對方饋贈或回報,亦不一定帶有交換目的。只是,若任何一方以為自己的權力比對方高,動輒以獎勵或懲罰的方法把無條件的關係工具化,當中沒有任何關懷或情感,便不容易建立信任友愛、彼此接納的關係了。筆者建議,當教師收到家長不尋常的要求時,不宜徇他們的情面,而是跟上級討論合情合理的方案。當家長或學生想投訴教師時,是否也應想一想,還有沒有一些更合適的溝通方法呢? 真正能幫助學習與成長的關係,不止是靠交換而獲得的,當中需要真摯的關懷及愛護,也依賴互相尊重的平衡。若我們只靠權術或消費者的心態來打好guanxi,真正良好的師生關係,恐怕會愈走愈遠。 文:鍾耀斌(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荒失失在加家:從電視劇中反思教育

去年在VIU TV上播放的《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帶出教育問題、人性善惡的電視劇,當中不少學校情節都似曾相識,引起不少共鳴。其實教育問題一向是韓劇、日劇等其中一個熱門題材,不過今次想推介一部內地電視劇《鳴龍少年》,我覺得十分值得家長陪同步入青少年的子女一同觀看。 《鳴龍少年》名校逆襲班 《鳴龍少年》是一部在湖南長沙拍攝,於去年12月在央視播放的長篇校園劇(DVD版30集,TV版32集)。故事講述一間入大學率超高和另一間入大學率超低的中學合併,校方為了令成績較差的學生也在高考取得佳績,於是聘請了一度退隱的金牌補習天王雷鳴(男主角),並額外開設「十一班」,稱無論成績有多差,都可用一年時間「逆襲」上清北(清華、北大),甚至以學費全免作賣點來吸引學生報名。 只花一年便考上名大學,本身成績好的學生只當是「旁門左道」;成績差的亦不加理會,甚至連與男主角一同營運十一班、負責學生心理輔導的女主角桑夏都表示:「考大學才有好出路的想法,在這個社會已經落伍了!」幾經波折下,終於找到5個背景與性格各異的學生:父母雙亡的窮家子李燃,受後父百般欺凌只想盡快嫁人的程雨衫,曾遭校園暴力的口吃學生禹洋,受家庭壓力要靠作弊維持成績的江晴朗,以及來自鄉村的邊曉曉。故事便圍繞着這一年高考,老師、學生與家長所發生的事。 為什麼要上大學? 《鳴龍少年》主要以寫實手法拍攝,刻劃學生面對重要的大學考試時的心理狀况及家庭問題,不少十分值得家長們反思。還記得雷鳴首先教學生的並非如何答題、課程重點,而是解答一個重要疑問:「為什麼要上大學?」不少人不上大學也能賺大錢,上大學是唯一出路嗎?這個道理在成人社會很容易理解,但要入世未深的學生明白卻不容易。於是男主角特別在招聘場內租了一個攤位,由這5名學生充當面試官,從中體會學歷在尋找工作上的重要。 為了令學生了解家庭與習慣對學習的影響,男主角特別安排十一班學生在學校留宿數天,過着優材生的學習方式,然後再回家對比,以了解到自己與優才生在學習環境上的不同。還記得主角一句明言:「優材生的家長都是時間管理大師!」令我記憶尤深。在一整年的學習過程中,有些因素學生可以克服,但亦有一些因素卻只能接受,無論是內地或是香港的學生都同樣需要面對。 當然片中亦有不少大路內容,例如教師如何付出心力,如何扭轉學生與家長的觀念等。但這套劇的拍攝手法相當有水準,同時也添加不少誇張的教學手法,例如在課堂「唱K」學英文等,都增添了不少娛樂趣味,引人追看。看完《鳴龍少年》,不期然令我想起另一套在去年中播放、以科幻手法講述教育問題的日劇《最好的老師》,當中女主角以更具衝擊力的手法去面對校內欺凌的各種問題,究竟在現今社會上這樣的老師又有幾多個呢?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

我校最玩得:課程活動實踐愉快學習 美林體育校隊 快樂中培養五育

今期「我校最玩得」的主角,是位於沙田的循理會美林小學(下稱美林小學),作為一間happy learning school,她絕對切合「我校最玩得」這個主題,皆因學校以運動作為培育學生的媒介,8大體育校隊表現出色,當中棍網球成立短短一年多,已經在學界嶄露頭角,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學生都有機會登上更大的體育舞台。   美林小學對推廣體育一直不遺餘力,尤其是新興或較少本地學生認識的運動,包括壘球和棍網球等,除了開設興趣和體驗班,某些運動如跳繩亦納入正規體育課堂中。現時學校建立了8大體育校隊,包括田徑、滑板、流行舞、女子籃球、足毽、壘球、跳繩和棍網球,有興趣的學生會經過培訓和拔尖後入隊,並由專業教練擔任導師,包括曾出戰亞運的滑板教練鄧俊彥、退役香港田徑運動員鍾冠廷、香港女子壘球隊長黃楚曦等。經專業訓練後,學生不但有機會參與全港賽事,甚至到外地比賽,以運動作為國際語言,與世界接軌。 與棍網球總會合作開班 以新興運動棍網球為例,學校的棍網球隊於2022年11月才成立,訓練3個月後,便組成兩支隊伍參加「全港小學校際棍網球比賽」,分別獲得冠軍和殿軍。能獲此佳績,全賴學校及中國香港棍網球總會(HKLA)共同努力推動。HKLA近5、6年開始積極推動兒童棍網球,美林小學早年也曾參加HKLA及香港小童群益會合辦的攜動計劃,讓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體驗這項運動。直到2022年,HKLA希望與美林小學合辦棍網球班,負責教師、體育科主任曾泳靜不諱言最初有點猶豫,「因為當時是11月,學校很多活動早已安排好,開新班有一定難度,但與校長商量後,覺得這種新興運動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而且短時間內又有公開比賽給學生落場體驗,與總會多次溝通後便落實合作」。美林小學7名體育教師中,除了新入職,有6人都參加過棍網球教師工作坊,為推動棍網球作最好準備。 全校上上下下均十分支持推廣棍網球。(鄧宗弘攝) 兒童棍網球對象為5至12歲,相對成人棍網球會使用較小的球場和軟球,即使被球打中,也屬安全及可接受。本地兒童棍網球公開賽主要由HKLA主辦,每年最少舉行4次,分為U12及U8兩個組別,每場比賽有兩節,U12每節10分鐘,U8每節8分鐘,每隊每次落場為4人,其間可不斷換人。進攻時要用棍網射球入龍門得分,防守時則要用棍和身體阻擋持球者前進,但不能觸碰對方。曾泳靜說,小朋友要衝過擋在前面的球棍跑去射球,十分考驗勇氣,更要想方設法兜圈或以腳法繞過對方的阻擋,是一種體力加腦力的運動。 棍網球主要技巧為傳球、接球、射球、進攻及防守等,初入隊的一年級隊員,會先學剷球(圖)。(鄧宗弘攝) 棍網球講求速度,又要動腦筋,球員既要跑得快,也要躲避別人防守,身體和腦袋不能有一絲怠慢。(鄧宗弘攝) 講求速度、合作、手腳協調 美林小學棍網球隊現有27人,分為低、高年級兩組,每組每周接受2次訓練。採訪當天,HKLA一級教練鍾兆恆及香港棍網球代表隊成員許嘉希分別帶領低年級隊練習,包括傳球、接球、射球、攻守等技巧。無論在排隊輪候及聆聽教練講解時,學員全都笑容滿面,因為兩名教練均表明訓練過程中,最重要是讓學員愛上這種運動。鍾兆恆說:「我們首先要讓小朋友對這種運動感到興趣,到真正喜歡了,才會用心練習。我會用有趣的遊戲來吸引他們,例如分隊比賽,讓他們感受到箇中樂趣。」他又指棍網球玩法跟足球類似,球員需要不斷入球以爭取分數,講求速度、思考及手腳協調,對學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及體能要求也較高。 負責的體育科主任曾泳靜說,參加比賽能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喜歡這種運動,也可以藉此與其他隊員切磋。(學校提供) 射球需要運用腰力,看見學員都出盡力氣,可見這運動的體能要求頗大。(鄧宗弘攝) (學校提供) (學校提供) 運動改善專注、記憶力 美林小學十分着重運動對孩子帶來的力量,校長招捷玲說,「建立8大體育校隊,旨在讓學生透過運動提升學習、社交能力及心靈健康。許多研究已表明運動可改善學童專注力、記憶力及提高學習動機,而團隊的訓練,更讓他們學到溝通和互助。同學透過運動培養出熱情和幹勁,在比賽中也明白到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建立正確價值觀」。 招捷玲說,happy learning school並非只是一個口號,而是在課程和日常活動中實踐。「我常留意世界各地教育模式,發覺不少地方如芬蘭不會給小朋友大量功課,卻做到不錯的學習成效,讓小朋友找到學習的意義和自我價值。回看本地很多學校仍用填鴨式教育,我想是否只有國際或直資、私立學校才能做到外國那一套模式呢?其實津貼小學的資源也足夠,所以我很想試試讓學生透過不同活動來實踐快樂中學習,且能見到學習成果。」 循理會美林小學不惜工本,從內地訂購了大型滑板台給學生練習滑板。(鄧宗弘攝) 循理會美林小學的壘球訓練亦漸見成果,曾有學生參與2019年U12女子壘球亞太盃、2022年U12男女混合壘球世界盃等。學校現時請來香港女子壘球隊長黃楚曦(黑衣者)當校隊教練。(鄧宗弘攝) 午飯後「動手做」 發展多元智能 對學生來說,快樂學習的來源之一是動手做。學校在午飯後的下午時段不會安排術科課堂,而是推行多元智能活動及「創‧藝‧科」課程。後者由「創意與創新」、「藝術與技藝」及「科技與科學」組成,不同年級學生會參與各種主題項目,包括造紙、圍棋、Gigo創意齒輪玩科學、茶藝等。比如小六學生學習的木藝,每人都要製作一張小木櫈,他們由打磨開始,再學習入榫、組裝等技巧,最後更會利用平板電腦設計圖案,把自己的專屬設計以激光雷射科技刻在木櫈上,對他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體驗。 STEM Room展示了不同年級同學的作品,如由Gigo智高積木製作的連動機關,是學生在創‧藝‧科課程學習天平、度量等知識時製作。(鄧宗弘攝) 製作木櫈:在創‧藝‧科課程中,六年級學生利用平板電腦設計圖案,之後透過激光雷射把圖案刻在木櫈上。在此之前,學生們需要完成木櫈的製作,由打磨、入榫到組裝,實踐動手做動手學。(鄧宗弘攝) 此外,美林小學3年前加入了賽馬會「感‧創‧做」(Learning by Doing,LBD)大本營計劃的「核心夥伴學校」,在教育革新機構教育大同推動下,小一至三的常識科既沒有教科書,也不設測考,學生透過「動手做」去學習知識,並培養自學能力、思考問題能力及正確的學習態度。比如他們會用工具把食物磨爛,放進絲襪中推動,以模擬人體消化系統運作;種葱收割後學做葱炒蛋,藉此認識食物金字塔及營養課題。「可能會有人擔心,學生升上四年級後要應付書本及考試,會否出現銜接問題,但計劃已經實行3年,我們也不斷做風險評估,到今年四年級同學面對紙筆考試,我們發現不但沒有出現銜接問題,反而更完全掌握討論、協作和溝通等技巧,所以毋須擔心。」招捷玲說。 校長招捷玲(中)與學生在剛設立的正向價值教育館談天。這個特別室是為照顧學生身心靈健康需要而設,可舉行班主任經營活動、成長課等。(鄧宗弘攝) ■INFO 循理會美林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基督教 校網:88 地址:沙田大圍美城苑 電話:2605 2868 網址:www.fmml.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9期]

詳細內容